临床常用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一、临床常见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石潇[2](2021)在《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1.调查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的变化情况;2.调查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和中医证型的变化情况;3.分析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探索其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进行患者症状的管理,也为中医防治肿瘤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创造条件。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纵向调查,通过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病房收集拟于化疗的肺癌患者101例,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并分别在化疗前1天(D0)、化疗第7天(D7)、化疗第14天(D14)这三个时间点利用中医四诊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填写《证候要素调查表》确定中医证型;利用《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ASI-TCM量表)》采集患者化疗期间常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困扰程度。将所有资料录入EpiData3.0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调查101例患者,脱落1例(死亡),调查有效率99.01%。(1)症状变化:肺癌化疗患者在D0以咳嗽(71%)、疲乏(68%)最为常见,且以轻度为主;D7时便秘(88%)、疲乏(87%)、纳差(85%)是最常见的症状,且以中重度为主;在D14时以疲乏(91%)、口干(82%)咳嗽(74%)最常见,以轻度为主。便秘、恶心、胀气、纳差在D7时是所有症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4种症状,增长率在42%~60%,且在D14时下降幅度最大,下降率在40%~51%。与D0相比,D14的口干、疲乏、便秘、口腔溃疡这4种症状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至少在20%。此外,呕吐在D0时并未出现。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后发现这些症状(除疼痛、健忘、口苦、腹泻、心慌、手足心热、麻木、腰膝酸软、头晕)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日常生活中“情绪”和“一般活动”的影响均随化疗时间变化(P<0.05)。(2)症状群变化: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发现肺癌患者在化疗阶段共存在6种症状群,分别为肺癌特异性症状群、化疗相关症状群、疾病行为症状群、神经相关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前5种症状群在三个时间点均存在,而躯体症状群仅在D7时间点被发现。这些症状群由2~6种不等的症状组成。在这些症状群中,上述前3种症状群分别在D0、D7、D14上最常见,发生率分别为86%、91%、80%。在整体变化趋势上,肺癌特异性症状群随时间的变化发生率逐渐减少;化疗相关症状群、疾病行为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在时间的变化上发生率均先增加后减少,而神经相关症状群正好与之相反。在严重程度上,相较于D0和D14,化疗相关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肺癌特异性症状群在D7上较为严重,神经相关症状群与之相反,程度较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发现这些症状群在时间上分布存在差异,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即症状群随化疗时间的变化而变化。(3)中医证型变化:肺癌化疗患者在三个时间点共存在11种中医证型,分别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痰湿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热证、气虚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痰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痰热瘀阻证。其中D0以气阴两虚证(21%)、气虚痰湿证(18%)为主;D7以气虚痰热证(23%)、气阴两虚证(23%)为主;D14以气阴两虚证(34%)最多。与D0相比,D7节点的气虚痰热证增长幅度最大,从6%增至23%;而气虚证和气虚血瘀证下降幅度最大,均下降7%。与D7相比,D14节点的气阴两虚证增长率最高,增长了 12%,而气虚痰热证下降了 9%,下降幅度最大。整体看来,气阴两虚证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率逐渐增加,气虚痰热证随时间的变化发生率先增加后减少且变化幅度最大。此外,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后发现除了在D0和D14时间点上中医证型的分布不存在差异外,无论是D0和D7相比,还是D7和D14相比,肺癌化疗患者均发现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肺癌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发现症状群与症状群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肺癌特异性症状群与阴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在D7和D14上均负相关(r=-0.387~-0.207),与阴虚证在DO上也是负相关;与气虚痰热证、气虚痰瘀互结证在三个节点上均正相关(r=0.217~0.422)。化疗相关症状群在D7和D14上与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均负相关(r-0.338~-0.198);与气虚痰热证、气虚痰瘀互结证均正相关(r=0.199~0.349);在D0,与阴虚证、痰热内蕴证、痰热瘀阻证均负相关,而与气虚痰瘀互结证正相关。疾病行为症状群与气虚证、气虚痰湿证在三个时间点上均呈负相关(r=-0.368~-0.267);与气虚血瘀证仅在D14存在负相关(r=-0.352);与气虚痰热证在D7和D14上均正相关(r=0.397~0.400);与气虚痰瘀互结证在D0上呈正相关,在D7上呈显着负相关;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在D0和D14上均正相关(r=0.201~0.236);与痰热瘀阻证仅在D7上正相关(r=0.269)。神经相关症状群与气虚痰湿证在D0和D14上均呈负相关(r=-0.253~-0.233);与痰热瘀阻证仅在D7上正相关(r=0.251)。胃肠道症状群在D7上与阴虚证呈负相关,在D14上与气虚痰湿证呈负相关。躯体症状群仅在D7存在,与阴虚证呈负相关,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呈正相关。这些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症状随时间而变化,化疗前后均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轻度居多,化疗中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中重度居多。在症状群方面,除躯体症状群仅在D7时被发现外,其他5种症状群在时间上也相对稳定。在中医证型方面,化疗前后均以虚证类和虚实夹杂类证型为主,仅在化疗中以虚实夹杂类为主;证候要素涉及气虚、阴虚、痰湿、血瘀证。此外,症状群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整体看来,肺癌特异性症状群、化疗相关症状群、疾病行为症状群与虚证类证型存在负相关,与虚实夹杂类证型存在正相关。而神经相关症状群、躯体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与中医证型之间相关性不大,仅在偏虚证类的证型存在负相关。通过了解肺癌化疗期间症状、症状群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我们更好地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措施对症状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周唯[3](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白鹏翔[4](2021)在《热敏灸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热敏灸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对该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前半小时使用盐酸帕洛诺司琼O.25mg配生理盐水5ml静推联合地塞米松10mg静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热敏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每次施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佳(施灸时间一般为40min-60min)。主要观察指标为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标准,对患者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程度进行分级,记录7天内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的程度。次要观察指标为KPS评分、HADS量表,治疗前后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将结果进行整理并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热敏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治疗前年龄、化疗方案、KPS评分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客观指标:(1)恶心完全控制率: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恶心症状的疗效不相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恶心症状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1%,优于对照组的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更快,疗效持续时间更长。(2)食欲完全改善率: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食欲减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不相同(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88%,治疗组起效更快,疗效持续时间更长。(3)延迟性呕吐完全控制率:治疗结束后,两组迟发性呕吐均得到一定的控制,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6%优于对照组的4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KP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敏灸对患者功能状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5)HADS评分: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焦虑评分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评分组间比较无差异,表明两种疗法对于抑郁状态改善程度相当。结论:1.热敏灸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症状。2.热敏灸可缓解乳腺癌患者的焦虑状态。3.热敏灸治疗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国文文[5](2021)在《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对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临床文献中的方剂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探究现代临床化疗后消化道反应中药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用药及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12-31收录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呃逆、口腔黏膜炎、便秘、腹泻等单一症状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相应的处方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自身集成的数据挖掘技术,从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方面,分别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的组方用药规律,发掘新处方;并对挖掘出的用药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 果: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83篇文献,涉及300首中医处方,171味中药。高频使用的中药有半夏、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以性温、味甘、归属脾胃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84个常用药物组合,应用频次最多的3组依次为“半夏,甘草”、“白术,茯苓”、“甘草,茯苓”;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2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11首新方。2.中药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研究共纳入295篇文献,包括325首方剂,163味中药。高频常用药物有半夏、甘草、茯苓、生姜、陈皮;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组76个,以“半夏,甘草”、“半夏,茯苓”、“生姜,半夏”最常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22个,进一步提取出新方11首。3.中药治疗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14篇,有处方14首,中药44味。高频常用药为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性味归经以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以“白术,甘草”、“白术,茯苓”使用最多;基于系统熵聚类得到10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5首新方。4.中药治疗化疗后呃逆的用药研究纳入14篇文献,含14条方剂,54味中药。常用中药包括柿蒂、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党参、甘草;使用最多的为寒性、甘味、胃肺经的药物;得到中药关联规则72条,“旋覆花,代赭石”使用频次最高;熵聚类分析的新方核心组合有2个,提取到新方1首。5.中药治疗化疗后口腔黏膜炎的用药研究共纳入57篇文献,包括68首中医处方,134味中药。高频用药有甘草、黄连、生地、白术、黄芪;以温性、甘味、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物组合22个,使用频次最高的是“黄连,甘草”、“黄连,生地”、“生地,甘草”;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总结出6首新方。6.中药治疗化疗后便秘的用药研究共纳入文献31篇,有方剂32首,中药62味。高频常用中药包括白术、枳实、当归、大黄、火麻仁、厚朴;性味归经以温性、苦味、脾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规则得出39个常用药组,以“大黄,枳实”、“白术,枳实”最常用;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新方核心组合12个,提取出新方6首。7.中药治疗化疗后腹泻的用药研究共纳入66篇文献,涉及73首处方,91味中药。高频中药为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芍;使用最多的为温性、甘味、脾胃经的药物;分析得出60条药物关联规则,“白术,茯苓”、“白术,甘草”、“甘草,茯苓”应用最多;熵聚类得到12个新方核心组合,演化出6首新处方。结 论:1.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多使用化痰止呕、健脾补虚、理气除湿的药物,兼顾祛邪扶正;但从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常用高频药物组合可以看出治疗上更注重扶正,多用甘温益气之品以健运脾胃、培中补虚。2.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各单一症状的用药上存在共性,均以健脾扶正为本,符合恶性肿瘤及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本虚标实的发病特点。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及各单一症状均可使用白术和甘草治疗。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多使用寒性药物外,其他消化道症状均以温性药物治疗为主;化疗后呃逆与便秘使用苦味药物最多,其他症状均以甘味药物最多;化疗后呃逆与口腔炎以归胃经的中药治疗为主,其他均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高频中药组合方面,不同的消化道症状亦共有相同的常用药物组合。因此临床中对多个消化道症状可同时用药干预,作为症状群整体管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组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出的用药规律及新处方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为癌症患者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防治与管理提供思路和借鉴,但新方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赵娜[6](2021)在《六君安胃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口服中药减轻结直肠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系统评价。2.观察六君安胃方对5-FU化疗小鼠小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基于Wnt/β-catenin通路、肠干细胞和肠道菌群的疗效机制。方法:1.通过对4个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VIP、SinoMed),4个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和 2 个临床试验注册系统(http://www.chictr.org.cn/,https://clinicaltrials.gov/)建库至 2020 年 12 月的检索,收集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期间同时使用中医药治疗的文献,导入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利用Revman软件中ROB-Riskbia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资料提取后进行定量合成统计学处理(meta分析),评价中医药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对KPS行为状况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和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的疗效和偏倚风险。2.观察六君安胃方对氟尿嘧啶化疗小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机制。60只C57BL/6J雄性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蒙脱石散组,六君安胃-高、中、低不同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腹腔注射氟尿嘧啶50 mg/kgd连续7天制造化疗肠黏膜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7天(d8-14)。氟尿嘧啶腹腔注射1周前开始阳性对照药物蒙脱石散(1.85 g/kg·d),六君安胃-高、中、低剂量(15.66 g/kg·d、7.83 g/kg·d、3.92 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等量无菌水灌胃,连续14天(d1-14)。干预过程中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小鼠体重、观察腹泻情况。分别在实验开始前(d0)、化疗开始前(d7)和化疗结束后(d14)采集小鼠粪便,液氮速冻后-80度冻存。第15天FITC-dextran 0.4 g/kg灌胃,12小时后麻醉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浆200ul,立即用酶标仪测定FITC荧光强度。剖解取出小肠测量长度,留取空场组织,部分置于甲醛溶液固定,部分液氮速冻后-80度冻存,进行指标检测:①黏膜形态观察:经固定的空场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绒毛、隐窝等黏膜形态结构;②肠干细胞增殖:处理前连续3天腹腔注射50 mg/kgd标记干细胞增殖(d12-14),免疫组化法观察空场组织中Lgr5、BrdU表达;③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双重验证的方式,观察空场组织Wnt、β-catenin蛋白表达量;④肠道菌群:通过对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变化;⑤肠道通透性:通过测定血浆FITC荧光强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浆中的FITC-D浓度的方式,间接检测肠道通透性;⑥紧密连接测定:通过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空场组织ZO-1、Occludin、claud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⑦模拟无菌验证肠道菌群与疗效关系:用4种广谱抗生素混入饮水的方式干预2周去除肠道菌群,重复上述实验步骤,抗生素持续投饮至实验结束。结果:1.经筛选最终纳入的33篇文献进行定量合成。meta分析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期间协同使用中医药治疗较对照组化疗相比,显着降低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RR=0.47,95%CI(0.38-0.57),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RR=0.55,95%CI(0.46-0.66),P<0.01]、腹泻发生率[RR=0.38,95%CI(0.29-0.49),P<0.01]和便秘发生率[RR=0.37,95%CI(0.18-0.80),P=0.01]。同时中医药治疗后KPS行为状况评分降低率[RR=0.36,95%CI(0.26-0.51),P<0.01]和中医证候积分无效率[RR=0.35,95%CI(0.29-0.44),P<0.01]显着较对照组低。2.氟尿嘧啶化疗显着降低模型组小鼠的体重(P<0.01),出现明显的腹泻,小肠长度变短(P<0.01)。空肠黏膜HE染色观察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及脱落,绒毛变短(P<0.01),隐窝结构破坏变浅(P<0.01)。与模型组相比,六君安胃方能改善小鼠体重(P<0.05),小肠长度恢复(P<0.01),肠绒毛高度高(P<0.05),隐窝深(P<0.05)。其中六君安胃方疗效有剂量相关趋势,六君安胃-高剂量疗效最佳。3.模型组的空肠隐窝结构中Lgr5、BrdU、Wnt、β-catenin的表达显着减弱(P<0.01),呈弱阳性。六君安胃-高剂量组Lgr5+、BrdU+细胞较模型组显着增多(P<0.01,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结果均提示六君安胃-高剂量组Wnt、β-caten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升高,Wnt/β-catenin通路下游蛋白Cyclin-D1表达也有增高趋势。4.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化疗前下降(Simpson指数升高,P<0.05),菌落结构发生改变(化疗前后PCA分析P<0.05),鼠杆菌科、肠球菌科和拟杆菌科丰度比例下降,韦荣球菌科、乳杆菌科丰度上升。六君安胃-高剂量组化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化疗前后无显着差异,接近化疗前水平(化疗前后PCA分析P>0.05),提高肠道菌群中阿克曼氏菌科和双歧杆菌科丰度(P<0.05)。5.模型组小鼠肠道通透性增高,紧密连接ZO-1、Occludin、claud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六君安胃-高剂量组肠组织中ZO-1、Occludin、claud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高。6.通过多种抗生素联合干预的方式去除绝大部分小鼠肠道细菌(使用抗生素后sobs指数下降85%),模拟肠道无菌环境。在模拟无菌条件下,六君安胃方不同剂量组对氟尿嘧啶化疗小鼠体重、腹泻、小肠长度、空场黏膜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结论:1.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期间口服中药治疗能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发生率,且能避免化疗引起的身体功能健康状况的下滑,提高生活质量。2.六君安胃方对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显着减轻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发挥其疗效。3.六君安胃方通过上调Wnt/β-catenin通路,增加肠干细胞增殖,促进损伤黏膜修复;同时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增加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道屏障而发挥其疗效。

李婧文[7](2021)在《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流感在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方面较为相似。单纯依靠临床体征无法及时准确区别两种疾病,诊断上的延误极大增加COVID-19交叉传播风险,促使疫情进一步扩散。全球疫情下,对于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发达国家及贫穷地区,快速便捷地鉴别两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基于临床及实验室大数据,提取特征数值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来以快速鉴别诊断COVID-19和流感。方法:本研究为两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493例成人患者,包括282例COVID-19患者以及211例流感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以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利用逐步逻辑回归法选择模型候选指标并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最后基于验证集的患者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COVID-19住院患者比流感住院患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发热、干咳、疲劳、肌痛以及呼吸困难。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年龄、咳嗽、发热、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五个变量,并构建鉴别诊断模型。使用验证集的数据验证鉴别诊断模型的效能。ROC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914(95%CI,0.882-0.948)和0.901(95%CI-0.971=0.819),两组间无显着的差异。当ROC截断点为0.36时,验证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0.733,0.875,0.830,0.875和0.733;训练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08,0.894,0.839,0.879和0.739。结论:我们建立了鉴别COVID-19和流感的诊断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标志物,可以有效地将COVID-19与流感区分开来。模型评分高的患者感染COVID-19可能性高;评分低的病人感染流感的可能性高。背景: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率超过50%,是COVID-19死亡的主要人群,有效治疗重症患者可降低SARS-Co V-2感染死亡率。慢性合并症是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慢性合并症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各种感染以及感染后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高血糖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多方面受损。我国是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探讨糖尿病共病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指导治疗预防重症化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尚无关于哪种抗糖尿病药对于COVID-19共病糖尿病患者受益的最佳推荐。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58例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6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我们对比分析伴或不伴糖尿病的重症COVID-19的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最佳降糖用药。结果:在所有重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9.1%(164/858)。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更重,生化指标呈现更多异常,死亡风险高。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低于未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14.1%:25.0%,HR=0.08,95%CI:0.03-0.26,P<0.00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使用者的死亡风险低于未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的患者(4.4%:21.9%,HR=0.14,95%CI:0.03-0.63,P=0.010)。胰岛素使用者死亡风险相对未使用者较高(22.3%:4.3%,HR=3.41,95%CI:0.94-12.32,P=0.062)。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对重症COVID-19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降低死亡风险;胰岛素治疗与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而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背景:COVID-19已造成超过250万人死亡,远高于SARS、MERS。分析新冠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特征,探究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鉴别不良预后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来自多中心的109例COVID-19死亡病例。采集分析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数据、实验室指标、CT影像学特征;同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定量CT成像结果与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年龄73.0岁,男性占比65.1%。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75(68.8%)]、咳嗽[71(65.1%)]、纳差[61(60.0%)]、疲劳[64(58.7%)]以及呼吸困难[59(54.1%)]。102例患者伴有慢性病,如高血压[50(45.9%)]、糖尿病[31(28.4%)]和心血管疾病[31(28.4%)]。症状发作至死亡的中位数为23.5(IQR 16.8-34.2)天。呼吸衰竭[63(57.8%)]、休克[40(36.7%)]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26.6%)]是最常见并发症。96(88.1%)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75(68.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82(75.2%)例接受中药治疗、77(71.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肺实变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部分死亡病例都有慢性合并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中药治疗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相关。

尹强[8](2021)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从而探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医堂的PDS患者72例,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且符合脾胃湿热的中医证候,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为36例。给予对照组促胃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规范治疗,治疗组服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以4周为治疗周期。参照《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主编:李军祥、陈誩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第1次版)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效果。观察指标:(1)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2)观察脾胃湿热证中医证候疗效;(3)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DSI)及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的评分;(4)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5)两组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症状疗效比较:①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总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2.7%,两组患者总有效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1,P=0.049<0.05);而两组愈显率分别为61.8%、30.3%,两组愈显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6.668,P=0.01<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前后功能性消化不良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单项症状积分,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经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均<0.01);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发现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上腹胀气的症状积分上低于对照组(P<0.05)。过度嗳气、恶心的症状积分上与对照组(P>0.05)相比没有显着差异。③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表明两组药物对FD的治疗均有显着效果;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变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①中医证候总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63.6%,两组患者总有效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13,P=0.002<0.01);而两组愈显率分别为67.6%、33.3%,两组愈显量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7.889,P=0.005<0.01),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②中医症状主症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单项症状积分,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两组均呈现下降趋势,经非参数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均<0.01);两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治疗组在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的症状积分上低于对照组(P<0.01)。③中医症状次症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次症积分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检验),每次病发或加重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P值均大于0.05,四个次症积分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次症积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组内前后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两组P值均小于0.05,每次发病或加重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次症均有缓解。治疗后组间次症积分比较,选择非参数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头身困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0.05,有显着差异。口苦口黏: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有显着差异。大便不爽: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0<0.05,有显着差异。小便短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2<0.05,有显着差异。④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表明两组药物对FD的治疗均有显着效果;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NDSI)评分和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评分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NDSI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NDLQI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FD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上均有效;两组组间治疗后NDSI量表、NDLQI量表评分变化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的比较:对有效、显效、痊愈的受试者在3个月后采取访查,治疗组有效者31人,成功回访27人,1人餐后饱胀不适由轻度转为中度,复发率为3.7%。对照组有效者24人,均成功回访,9人餐后饱胀不适由轻度转为中度,复发率为37.5%。在复发率的比较中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的复发率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不适反应,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实验室异常指标。结论:(1)加味黄连温胆汤可以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2)该中药汤剂经济实惠,副作用少,减少复发;(3)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和研究。

于庆洋[9](2021)在《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小儿多动症,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为核心症状表现,同时常伴随一种或多种共患疾病。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危害性和由此造成的防治压力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是未知,既往的研究多围绕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信号通路展开。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和不断丰富,以及肠道微生物被证实在越来越多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对拓展ADHD的机制研究领域以及临床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由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构成。通过临床研究对静宁颗粒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再评价,评估ADHD的胃肠功能问题,验证静宁颗粒对ADHD伴随的胃肠道症状以及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和肠道微生物的改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探究脑肠肽和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验证ADHD的胃肠症状与其核心症状相关,脑肠肽除参与胃肠功能改变以外可能和肠道微生物共同作用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的功能并引起ADHD发病的假设。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6~14岁ADHD患儿30例,予静宁颗粒口服治疗8周,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NAP-Ⅳ量表、数字划消测试以及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评价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采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评价ADHD患儿的胃肠功能以及静宁颗粒的改善作用;分别检测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了解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实验研究:将50只4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静高组、静中组、静低组)和托莫西汀组(ATX组),10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分别予对应药物及去离子水灌胃6周,每日1次。6周后进行旷场实验,处死。计算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前额叶GAS、MTL及其相应受体水平,以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临床研究: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8周后SNAP-Ⅳ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及数字划消测试、中医证候总积分评分均显着下降(P<0.01);中医证候各项次证积分中面色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均改善明显(P<0.01);静宁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为8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评分(P<0.01),对血清GAS、MTL、Ghrelin、VIP和SP水平均有显着的调节作用(P<0.01);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差异,两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均以Blautia(布劳特氏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霍氏真杆菌)、Subdoligranulum(罕见小球菌属)和Bacteroides(拟杆菌属)为优势属种;两组在OTU水平上的Sobs丰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nnon多样性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差异性检验显示Bacteroides(拟杆菌属)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较大的菌属还包括Clostridiuminnocuumgroup(无害梭菌属)、NorankfnorankoClostridiaUCG-014(未排位梭菌属UCG-014)和Abiotrophia(贫养菌属)。实验研究:各组大鼠(除空白组)在0周和6周时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和ATX组较模型组在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在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胃内容物残留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和ATX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静中组和ATX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低于A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低组显着低于ATX组和静高组(P<0.01)。模型组在血清MTL、GAS、Ghrelin、VIP和SP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有效改善这种差异(P<0.01或P<0.05),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仅对MTL、Ghrelin、VIP有改善作用(P<0.05)。模型组在前额叶皮质的GAS、MTL水平上和空白组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显着升高前额叶皮质GAS、MTL水平(P<0.01)。模型组前额叶皮质的GAS受体(CCKBR)和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偏低(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的CCKBR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结果显示,群落Bar图中各组大鼠在优势菌属种类上基本一致,但在相对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属为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UCG-005(瘤胃菌科UCG005菌属);Heatmap图显示各组在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NonrankfEggerthellaceae(未定级伊格尔兹氏菌科菌属)、Turicibacter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静中组、静低组和ATX组在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相似,静高组与空白组在群落组成上更为相似。属水平的组间差异显着检验显示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 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Romboutsia(罗姆布茨菌属)、Faecalibaculum(粪杆菌属)、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Dubosiella(杜氏杆菌属)、Parabacetroides(副杆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克里斯滕森氏菌科R-7菌属)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在门水平对差异性菌门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最终结果显示Bacteroidota(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放线菌门)和 Desulfobacterota(脱硫杆菌门)为目标菌门,以Bacteroidota(拟杆菌门)的差异最为显着(P<0.001)。结论:1.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显着改善SNAP-Ⅳ、数字划消测试、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等量表评分。2.ADHD患儿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GAS、MTL、Ghrelin、VIP和SP等脑肠肽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且静宁颗粒可以有效改善其胃肠症状,减少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积分,调节血清GAS、MTL、Ghlin、VIP和SP水平。3.ADHD患儿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存在差异,尤以Bacteroides(拟杆菌属)差异显着,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在ADH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静宁颗粒对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4.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样行为学表现,减少其过度的旷场活动。5.SHR大鼠较空白组大鼠存在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和前额叶皮质GAS、MTL等脑肠肽及相关受体水平的差异,药物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差异,脑肠肽及其受体可能通过脑肠轴在ADH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6.各组大鼠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静宁颗粒和ATX对SHR大鼠的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作用,脑肠肽可能和以Bacteroides(拟杆菌)为主的其他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通过脑肠轴途径改变大脑功能状态,引起ADHD发病。

陶莹[10](2021)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给予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方式,观察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探讨适合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合理肠内营养支持方案,从而改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缓解化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免疫功能。方法:选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含铂双药姑息化疗的临床治疗基础上,对其进行营养评估,进行营养支持调整,按目标营养量为25~30kcal/(kg/d)的原则,使摄入量达到目标营养量60%以上。对每位受试者从化疗开始前一天至两个周期结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麦滋林4.02g/d,营养干预连续使用两个化疗周期。在试验过程中,分别于化疗前、两个周期化疗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禁食12h),检测并记录相关观察指标,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及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变化情况。①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血红蛋白(HGB)、血清(AL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②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③胃肠道不良反应:根据NCI.CTCAE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5.0版,记录不良事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结果:1.营养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体重、皮褶厚度、HGB、PA、ALB及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指标:试验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免疫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化疗两个周期末,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的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较试验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项免疫指标总淋巴细胞(TLC)、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肠道不良反应: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干预试验后,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可减轻化疗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增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二、临床常见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常见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2)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癌患者化疗阶段症状群研究进展
        1 肺癌化疗阶段常见症状群
        2 用于识别肺癌化疗阶段症状群的工具
        3 症状群识别方法
        4 思考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化疗阶段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对肺癌的认识
        2 化疗与中药在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3 肺癌化疗期间的常见中医证型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工具
        3.2 调查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情况
        4.2 化疗期间症状的发生情况
        4.3 化疗期间症状群的变化
        4.4 化疗期间中医证型的变化
        4.5 化疗期间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变化
    5 讨论
        5.1 研究结果分析
        5.2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支气管肺痛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 TNM分期标准
    附录3 小细胞肺癌(SCLC)的分期标准
    附录4 肺癌证型诊断标准
    附录5 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査表(MDASI-TCM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热敏灸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化疗用药方案
        2.3 对照组
        2.4 治疗组
        2.5 治疗时间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伦理审查
        3.5 技术路线
    4 治疗结果
        4.1 课题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治疗效果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认识
        1.1 CINV定义
        1.2 CINV的发生机制
        1.3 抗肿瘤药物的致吐风险
        1.4 CINV的分型
        1.5 CINV的现代疗法
    2 传统医学对CINV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概念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与不足
    3 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研究应用
        3.1 热敏灸疗法的概念
        3.2 热敏灸的治疗关键
        3.3 热敏穴区的选择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入组基线分析
        4.2 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治疗原理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热敏灸减轻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探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1.1 发病机制
        1.2 治疗进展
        2.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进展
        3. 化疗相关性呃逆
        3.1 发病机制
        3.2 治疗进展
        4.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4.1 发病机制
        4.2 治疗进展
        5. 化疗相关性便秘
        5.1 发病机制
        5.2 治疗进展
        6. 化疗相关性腹泻
        6.1 发病机制
        6.2 治疗进展
        7. 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管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整体治疗
        1.1 中医认知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2.1 中医认知
        2.2 中医药治疗概况
        3. 化疗相关性食欲减退
        3.1 中医认知
        3.2 中医药治疗概况
        4. 化疗相关性呃逆
        4.1 中医认知
        4.2 中医药治疗概况
        5. 化疗性口腔黏膜炎
        5.1 中医认知
        5.2 中医药治疗概况
        6. 化疗相关性便秘
        6.1 中医认知
        6.2 中医药治疗概况
        7. 化疗相关性腹泻
        7.1 中医认知
        7.2 中医药治疗概况
        8. 数据挖掘用药规律对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整体症状的用药规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用药规律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食欲减退的用药规律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呃逆的用药规律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用药规律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便秘的用药规律
        6.1 资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7.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用药规律
        7.1 资料与方法
        7.2 结果
        7.3 讨论
    8. 中药治疗化疗后消化道症状的用药规律对比
    9.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六君安胃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在非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引起胃肠道副反应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粘膜炎
        2. 化疗相关恶心呕吐
        3. 化疗相关腹泻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口服中药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1. 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5. 结局指标效应量的选择和数据合并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过程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2.3.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4. 结局指标效应量估计
    3. 讨论
        3.1. 纳入文献PICOS特征
        3.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3.结局指标效应分析
        3.4. 系统评价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3.5. 与已发表系统评价的比较
        3.6. 纳入文献中医治法和用药规律分析
    4. 结论
        4.1.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4.2. 对后期研究的建议
第二部分: 杨宇飞教授运用健脾补肾序贯法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副反应的经验
    背景
    1. 结直肠癌化疗副反应出现的时间特点
    2. 中医药分阶段序贯论治
    3. 典型验案举隅
    4. 总结与展望
第三部分: 六君安胃方对化疗所致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实验一: 六君安胃方对5-FU化疗小鼠小肠黏膜和肠道菌群的作用
        背景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六君安胃方对5-FU化疗小鼠肠干细胞、Wnt/β-catenin通路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作用
        背景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模拟无菌条件下六君安胃方对5-FU化疗小鼠小肠黏膜的作用
        背景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与流感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降糖药对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结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OVID-19 死亡患者多维度评估与生存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进展
    1 有关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 西医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2.1 内脏高敏感性
        2.2 胃酸分泌异常
        2.3 胃肠道动力异常
        2.4 社会心理因素
        2.5 幽门螺杆菌(He I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3 关于本病诊断的研究
        3.1 症状诊断
        3.2 其他检查方法
    4 关于本病治疗方式的研究
        4.1 生活方式干预
        4.2 护理干预治疗
        4.3 西医药物治疗
        4.4 非药物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传统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和进展
    1 病名起源
    2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2 现代中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3 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方剂、中药、药对
        3.3 经方、验方治疗
        3.4 中成药治疗
        3.5 其他治法
    4 评述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和分组方法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病例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治疗方法
        3.1 研究用药
        3.2 服药方法
        3.3 疗程
        3.4 随访
    4 观察项目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性观测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5.3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统计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8.2 一般资料比较
        8.3 疗效分析
        8.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SI 量表、NDLQI 量表评分比较
        8.5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8.6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PDS的临床研究
        1.1 发病机制
        1.2 PDS的临床表现
        1.3 诊断标准
        1.4 西医治疗方法
    2 PDS的理论研究
        2.1 有关痞满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探讨
    3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3.1 治病求因,顺应脏腑生理病理功能
        3.2 胃宜清,脾宜运
        3.3 胃以降为和,则应消导
        3.4 调畅气机,同时注重调养胃病
        3.5 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4 黄连温胆汤方解及药理机制的探讨
        4.1 概述
        4.2 中药及配伍特点
        4.3 单味药理研究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疗效性结果分析
        5.2 安全性结果分析
    6 不足和希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二: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三: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量表(NDSI)
    附四: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量表(NDLQI)
个人简介

(9)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ADHD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 中医药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3 中医药关于ADHD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共患病
        3 诊断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一) 临床研究: 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实验研究: 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胃肠功能、肠道菌群及GAS、MTL受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2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査量表(SNAP-IV)
附录4 Conners父母用问卷
附录5 数字划消测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评分表
        3. 营养支持用药
    (二) 治疗方法
        1. 分组方法
        2. 干预措施
    (三)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 营养相关指标
        2. 免疫指标
        3. 胃肠道不良反应
    (四) 质量控制
    (五)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 化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1. 化疗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2. 化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三)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1. 两个周期化疗后,对照组及研究组营养指标的比较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四) 化疗两个周期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1.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 对照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3. 观察组化疗两个周期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比较
    (五) 化疗两个周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较
三、讨论
    (一) 晚期NSCLC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
    (二) 肠内营养支持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三) 谷氨酰胺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四)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五)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六)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四、结论
五、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综述 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外营养在肿瘤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临床常见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症状群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石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热敏灸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 白鹏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用药规律研究[D]. 国文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六君安胃方防治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所致胃肠道副反应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赵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D]. 李婧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8]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 尹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于庆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姑息化疗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陶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临床常用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