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代玉茜[1](2021)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促进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践行着新时代的新要求,葆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承载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媒体融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既有良好的机遇和优势,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和困难。这就需要及时准确把握好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好其独特优势,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力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最大化。就此,本文设计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等内容,利于更好地把握全文。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本选题的核心概念及媒体融合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系等,为本选题的研究做好理论铺垫。第三部分,跨学科全面总结、分析了媒体融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所具有的四大机遇和四大优势。第四部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总结、深刻剖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所面临的四大挑战和四大困难。第五部分,重点阐述了力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最大化的具体措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的六大方面措施、“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六大方面措施。本部分是本文的重心,也是本选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冯瑶[2](2021)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X学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网络媒介素养而产生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尚小,又缺乏父母的陪伴,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模仿不良行为。同时近些年网络直播兴起,农村留守儿童花光家里积蓄打赏主播的情况时常发生,因此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针对七台河市X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X学校的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网络媒介使用成瘾、网络媒介使用技能不足、网络生产和传播能力较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招募了9名小组组员组成了“网络媒介素养成长小组”,小组工作的介入目标是帮助小组组员学习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学习网络媒介素养使用技能、提高小组组员网络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小组组员参加小组活动后有了利用网络媒介提升自己的意识,网络媒介使用技能有所提高,能够筛选和甄别不良的网络信息等。根据调查结果和介入情况,本文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完善网络媒介素养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发挥监护人家庭教育作用、推动社工介入网络媒介素养。

王鑫云[3](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网生一代”,青年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尽情享受着互联网时代的高效与便捷,广阔的网络天地也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但与此同时,网络成瘾、情感淡漠、价值脱轨、言行失德等负面问题在大学生网络圈子中屡屡现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助推大学生突破网络发展困局,正确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媒介素养,筑牢网络不良信息免疫防线,培育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基础,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问卷实证分析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等研究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展开了多维度、立体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梳理了文章研究缘起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具体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是全文的研究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第三章依托问卷调查数据,从大学生自身情况、学校培育环境以及社会培育环境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总结,发现无论是大学生自我培育实践,还是学校培育工作,抑或社会培育环境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与偏离。第四章紧扣第三章问题研究方向,深入剖析和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问题背后的实际影响因素,认为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行为不成熟,学校对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以及社会培育保障条件不健全是阻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发展完善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以归因分析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提出应构建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充分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观能动性,大力拓宽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渠道,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环境,是全文研究的最终归宿与逻辑终点。

杜林姗[4](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吴春晓[5](2021)在《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触角逐渐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他们的生活与网络紧密相关,网络信息和流行文化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从大学生审美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实践活动具有新的审美特点,网络信息和流行文化对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带来新的时代烙印。网络空间中渐渐浮现出伪、丑、恶的文化和现象,侵蚀着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影响大学生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审美价值的追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素养的培育,给高校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如何解决网络文化为高校美育带来的种种难题,成为当下高校美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探究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以及如何实施大学生网络美育成为了当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追求成长发展的美育诉求。挖掘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审美对象,将其进行大致分类,并以此为调查基础,对四川省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网络审美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获得大学生对自我网络审美行为的认知、情感及价值现状,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实际情况及其对网络美育的现实需求,初步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实施的主要困境,并找出其具体原因。尝试从网络空间主体责任、网络信息监管、高校美育合力等方面提出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实践路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网络审美素养提供了实践指向,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赋能,帮助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实现当代大学生对美好网络生活的向往。

李婧慧[6](2021)在《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社会的到来扩展了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关怀意识是对公共生活中的人以及对公共领域的关心和关注。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共交往氛围,有利于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网络社会的多元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影响着他们公共关怀意识的生成。在网络社会视域下探讨大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37位大学生网络社会下的公共关怀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视域下对人的公共关怀意识、对领域的公共关怀意识的现实状况。在了解整体状况的基础上,以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户籍等因素为变量,对大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进行差异性分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人的公共关怀意识高于对领域的公共关怀意识;大学生的共情意识相对较高,助人意识相对较低;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关怀意识相对较高,生态公共关怀意识相对较低;大学生的公共领域关怀意识表现出认知、行为倾向不一的态势;不同性别在共情意识和政治公共关怀意识上存在显着差异;生态公共关怀意识在年级上差异显着;网络公共关怀意识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着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析。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的助人意识普遍较低;大学生的生态公共关怀意识较低;女大学生的政治公共关怀意识普遍较低;大学生的公共领域关怀认知与公共领域关怀行为倾向发展不均衡;大学生的共情意识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高年级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关怀意识弱于低年级。鉴于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学校、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出发进行原因分析: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网络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抑制着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生发;网络社会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存在偏差;大学生网络社会下的自我教育存在不足。对此,提出如下策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优化网络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发挥家庭的熏陶感染作用;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李国庆[7](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曾晓彤[8](2020)在《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孕育而生。如今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交往和工作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变革性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技术的活跃群体,他们对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接受性,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基础还尚未打牢,存在被异化的风险。因此,为了保障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为了解决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遭受网络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性研究势在必行,并借此推动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果。在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显现出现实与虚拟统一、动态交互、交流开放等新的特征,其教育内容也在不断吸收网络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然后,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本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分析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归因分析总结,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蔓延、师资队伍发展体制不到位、教育的内容方式创新不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是现状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本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和建设优秀网络文化来阻挡不良网络文化的渗透和削弱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二是完善教师队伍的培训、晋升发展和监督管理的体制;三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平台进行创新;四是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紧密意识形态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优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

邓霖[9](2020)在《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网络强国战略,并做了系列论述,在2018年4月20日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当前,网络发展是国家快速前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网络时代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进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网络强国战略由于其形成过程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得出的,是依照马克思主义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论断,具有着实践性和科学性双重特点。大学生是一个受到了较长时间系统教育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走向和趋势,提升大学生对于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的认识,加强个人网络文明素养,对于全社会范围内的网络文明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网络制度法规不完善以及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导致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内涵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剖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路径,从大学生自身意识的提升和培养,到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系统化的监督和管理,全方位就网络文明素养情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加以教育,促进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切实规范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言行举止,落实国家对于网络使用环境优化的指示,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要求和部署。

徐墨岩[10](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大学生网络民意表达意愿与表达能力较强,但所表达民意的内容与形式参差不齐。对此,高校教育者很有必要开展回应。面对实际回应工作的不足,需对“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进行研究,以切实提升回应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具体从收集、分析、实施、反馈四环节落实工作目标。该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维护网络生态环境、助力社会持续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回应在回应对象选择、民意分析质量、教育方法运用、信息传输模式等方面尚存缺陷。这些问题的产生,缘于回应属性认识程度、回应队伍协同程度、回应主体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为此,高校教育者需要从三个维度有效开展回应工作: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全员共建回应队伍;配合民意发展动态,全程统筹回应流程;并用网上、网下载体,兼顾主流、支流回应,全局构建回应布局。为提升高校回应工作有效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进而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回应工作,将消极民意与积极民意共同纳入回应对象,等等;以期通过整合人与时空要素,促使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媒体融合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相关概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媒体融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类别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
    二、媒体融合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系
        (一)媒体融合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时代要求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是媒体融合的发展契机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具有的机遇与优势
    一、具有的机遇
        (一)空间逐渐扩大
        (二)资源日益丰富
        (三)内容传播迅速
        (四)方法逐渐多样
    二、具有的优势
        (一)育人功能的覆盖性不断增强
        (二)导向功能的时效性愈益突出
        (三)传播功能的情感化愈加浓厚
        (四)生态功能的可视化日益清晰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一、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媒体环境争夺高校教育话语权
        (二)多元媒体信息冲击高校主流价值观
        (三)多方媒体传播弱化高校教育影响力
        (四)繁杂媒体产品削弱高校教育实效性
    二、面临的困难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包含的环境有待优化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过程的监控力有待增强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最大化的措施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一)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创建平台融合新景象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构建有序的教育环境
        (三)丰富高校教学内容,增强网络教育时代感
        (四)创新高校教育模式,推进网络教育现代化
        (五)融入媒体融合发展,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六)培训媒体融合技能,提升网教技术保障力
    二、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一)转变教育者教学理念,提升综合能力素养
        (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三)提升教育主体交互性,形成多方联动局面
        (四)力推网络法治化进程,发挥法律法规作用
        (五)健全网络教育新机制,增进网教管理效果
        (六)加强校园“三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网络媒介素养概念界定
    2.2 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2.3 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2.4 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问题成因研究
    2.5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研究
    2.6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探索研究
    2.7 文献述评
第3章 X小学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3.1 X学校概括
    3.2 调查方式与内容
    3.3 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表现情况
    3.4 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4章 提升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小组工作实践
    4.1 案主招募与需求评估
    4.2 介入目标与理论视角
    4.3 介入过程
    4.4 结案与评估
    4.5 介入反思
第5章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对策
    5.1 完善网络媒介素养管理制度
    5.2 加强学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5.3 发挥监护人家庭教育作用
    5.4 推动社工介入网络媒介素养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视角创新
        1.5.2 研究思路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媒介素养
        2.1.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1.3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2.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构成要素
        2.2.1 网络媒介认知素养
        2.2.2 网络媒介情感素养
        2.2.3 网络媒介行为素养
        2.2.4 网络媒介创生素养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内在联系
        2.3.1 原则的相通性
        2.3.2 内容的相关性
        2.3.3 目标的相似性
    2.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2.4.1 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2.4.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诉求
        2.4.3 推动国家网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5 理论基础
        2.5.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5.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5.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2.5.4 “使用与满足”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概况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过程
        3.1.4 信效度检验
    3.2 大学生自我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对不足
        3.2.1 网络媒介认知素养较缺少
        3.2.2 网络媒介情感素养较缺乏
        3.2.3 网络媒介行为素养较缺失
    3.3 学校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相对不够
        3.3.1 思政教育教学涉及网络媒介素养内容不多
        3.3.2 思政工作队伍网络媒介素养教学能力不足
        3.3.3 校园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文化氛围不浓
    3.4 社会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环境状况相对不佳
        3.4.1 个别网络媒体传播行为偏离主流意识
        3.4.2 网络“信息茧房”加剧受众信息失衡
        3.4.3 网媒平台“把关”不严凸显管理漏洞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自我认知行为不成熟
        4.1.1 思辨能力较弱导致大学生网络认知偏差
        4.1.2 价值判断较低导致大学生网络情感淡漠
        4.1.3 法律意识较差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4.2 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
        4.2.1 不注重借势网络媒介发展推进思政教育观念更新
        4.2.2 不注重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4.2.3 不注重对高校现有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
    4.3 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保障条件不健全
        4.3.1 少数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明显缺失
        4.3.2 信息技术发展负面效应日益突显
        4.3.3 社会发展迅速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5.1 完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主观能动性
        5.1.1 丰富媒介知识培养较强的网络媒介思辨能力
        5.1.2 内化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网络媒介道德价值
        5.1.3 增强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媒介行为习惯
    5.2 强化学校引导,大力拓宽学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渠道
        5.2.1 加强思政课程网络媒介素养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
        5.2.2 促进思政队伍网络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水平提升
        5.2.3 强化思政工作网络媒介素养舆论环境与文化氛围营造
    5.3 激活社会参与,努力创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良好环境
        5.3.1 媒体:大力加强网络行为的规范和自律
        5.3.2 平台:持续推进信息技术的优化与完善
        5.3.3 政府:不断完善制度监管的支撑和保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4)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大学生美育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美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美育
        (二)网络美育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
        (四)媒介传播理论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目标一致性
        (二)教育内容相通性
        (三)教育实效的互动性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审美对象
        (一)网络内容美
        (二)网络形式美
        (三)网络语言美
        (四)网络艺术美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审美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审美的认知维度分析
        (三)大学生网络审美的情感维度分析
        (四)大学生网络审美的价值诉求分析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困境
        (一)大学生网络审美能力欠缺
        (二)大学生网络审美价值观偏离
        (三)大学生网络美育缺失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网络空间缺乏审美标准
        (一)网络热点演变为审美潮流
        (二)娱乐狂欢掩盖主流价值观审美
    二、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侵蚀
        (一)网络恶搞-以丑为美
        (二)网络暴力-以恶遮善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俗为尚
        (四)丧文化、佛系文化-以“颓”为进
    三、高校育人理念相对滞后
        (一)高校美育发展落后于大学生审美需求变化
        (二)高校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育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网络空间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美育环境
        (一)强化媒介主体责任,优化网络内容美
        (二)强化网络文化主体责任,提升网络艺术美
        (三)强化自媒体用户责任,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健全网络美育安全屏障
        (一)完善网络信息传播规范,加强网络信息违规违法惩戒
        (二)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力度,及时过滤不当信息
    三、增强高校育人合力,提升大学生美育实效
        (一)科学设置美育课程,增强大学生审美认知能力
        (二)广泛开展美育实践,丰富大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引领,提升大学生网络审美价值高度
        (四)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经历

(6)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
        1.网络社会
        2.公共关怀意识
        3.大学生
    (四)理论基础
        1.网络传播学理论
        2.社群主义理论
        3.哈贝马斯的公共交往理论
        4.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2.效度检验
    (三)实施调查
        1.初测阶段
        2.调查阶段
        3.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
三、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现状
    (一)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整体状况
        1.对人的公共关怀意识高于对领域的公共关怀意识
        2.共情意识相对较高,助人意识相对较低
        3.网络公共关怀意识相对较高,生态公共关怀意识相对较低
        4.公共领域关怀意识表现出认知、行为倾向不一的态势
    (二)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差异性分析
        1.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2.是否班干上的差异性分析
        3.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分析
        4.户籍上的差异性分析
        5.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6.专业类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7.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下的差异性分析
四、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的助人意识普遍较低
        2.大学生的生态公共关怀意识较低
        3.女大学生的政治公共关怀意识普遍较低
        4.大学生的公共领域关怀认知与公共领域关怀行为倾向发展不均衡
        5.大学生的共情意识没有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6.高年级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关怀意识弱于低年级
    (二)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滞后于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
        2.网络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抑制着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生发
        3.网络社会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存在偏差
        4.大学生网络社会下的自我教育存在不足
五、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网络社会视域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1.结合网络时代背景更新高校教育理念,拓宽高校教育内容
        2.结合时代特征转变高校教育方式,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3.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公共关怀实践平台
    (二)优化网络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创建良好的公共关怀氛围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消除网络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2.营造良好的网络公共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
        3.在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监管中激发大学生的公共关怀意识
    (三)网络社会视域下发挥家庭的熏陶感染作用
        1.形成科学的网络教育观,注重子女公共关怀意识的培育
        2.结合时代背景转变家庭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关怀氛围
        3.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网络社会中的关怀榜样
    (四)强化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提高自身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为践行公共关怀意识提供保障
        2.增强网络自律意识,激发自身公共关怀意识
        3.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自觉进行公共关怀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厘定及重要论述
    2.1 网络文化安全的概述
        2.1.1 网络文化安全的含义
        2.1.2 网络文化安全的构成
    2.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概念厘定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含义
        2.2.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2.2.3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征
        2.2.4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2.3 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
        2.3.1 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3.2 正确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2.3.3 建设网络核心技术队伍进而突破与发展核心技术
        2.3.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第三章 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基本情况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1.2 研究过程
    3.2 实地访谈
    3.3 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与问题并存
        3.3.1 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果
        3.3.2 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突出问题
    3.4 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3.4.1 多元文化和西方社会思潮的蔓延
        3.4.2 教师队伍的培养发展体制实施不到位
        3.4.3 教育内容、方式和平台创新程度不足
        3.4.4 教育的实践能力锻炼缺乏
第四章 利用网络文化安全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4.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4.1.1 把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4.1.2 利用网络安全技术保障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4.1.3 加强优秀网络文化建设
    4.2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2.1 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素养
        4.2.2 完善高校教师相关发展机制体制
    4.3 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平台
        4.3.1 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4.3.2 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4.3.3 打造以学生为本意识形态教育新平台
    4.4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水平和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4.4.1 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意识形态教育
        4.4.2 将网络道德素养教育融入意识形态教育
        4.4.3 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机制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实地访谈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网络强国战略
        2.1.1 网络强国
        2.1.2 网络强国战略的时代价值
        2.1.3 我国网络强国战略对公民网络文明素养的基本要求
    2.2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2.2.1 文明素养
        2.2.2 网络文明素养
        2.2.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2.2.4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基本内容
    2.3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
        2.3.2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
    2.4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2.4.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
        2.4.2 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
        2.4.3 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第3章 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3.1.1 调查问卷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3.3.1 全员参与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意识不强
        3.3.2 全过程开展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措施不实
        3.3.3 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平台缺乏
    3.4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淡薄
        3.4.2 网络环境下培育职责的模糊
        3.4.3 网络环境嘈杂带来的冲击
        3.4.4 网络制度法规不足的影响
第4章 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的培育路径
    4.1 强化大学生网络强国和网络文明意识培养
        4.1.1 深化大学生对网络自律和网络文明的认识
        4.1.2 注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习惯的培养
        4.1.3 创新转换大学生治网主体
    4.2 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中的关键作用
        4.2.1 搭建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平台
        4.2.2 丰富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内容
        4.2.3 落实网络文明素养培育过程
        4.2.4 强化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4.3 实现家庭和社会全面参与、全过程培育
        4.3.1 实现家庭在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中的协同
        4.3.2 实现社会在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中的联动
    4.4 打造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4.4.1 完善网络相关制度法规
        4.4.2 强化大学生群体用网监管
        4.4.3 完善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考核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教师访谈
致谢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基本概念阐释
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机理分析
    2.1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内涵
        2.1.1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概念
        2.1.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主体
        2.1.3 回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
    2.2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环节
        2.2.1 回应的收集环节
        2.2.2 回应的分析环节
        2.2.3 回应的实施环节
        2.2.4 回应的反馈环节
    2.3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意义
        2.3.1 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利于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
        2.3.2 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
        2.3.3 改进大学生网络表达有利于助推社会持续良性发展
        2.3.4 关注大学生网络民意有利于获取思想政治教育反馈
3 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问题及成因
    3.1 回应工作的现存问题
        3.1.1 回应对象选择范围有限
        3.1.2 民意分析准确程度较低
        3.1.3 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不足
        3.1.4 回应信息侧重单向传输
    3.2 回应工作问题的成因
        3.2.1 回应的德育属性认识有限
        3.2.2 回应队伍的协同程度较低
        3.2.3 回应主体的能力素质不足
4 有效回应大学生网络民意的对策
    4.1 全员共建回应队伍
        4.1.1 凝聚多部门教育者力量
        4.1.2 发挥同辈群体协助作用
    4.2 全程统筹回应流程
        4.2.1 运用大数据提升响应效率
        4.2.2 有机联通回应与日常教育
        4.2.3 以反馈机制落实回应效果
    4.3 全局构建回应布局
        4.3.1 灵活开展网上引领
        4.3.2 综合运用网下载体
        4.3.3 适当实施支流回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研究[D]. 代玉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网络媒介素养的小组工作研究 ——以X学校为例[D]. 冯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研究[D]. 王鑫云.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5]当代大学生网络美育研究[D]. 吴春晓.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6]网络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公共关怀意识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 李婧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8]网络文化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 曾晓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网络强国战略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 邓霖.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网络民意的回应研究[D]. 徐墨岩. 浙江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