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虫基因741转导杨树苗木栽培技术

双抗虫基因741转导杨树苗木栽培技术

一、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王进茂,赵洁,庞丁玮,张德健,杨敏生[1](2019)在《转多基因欧美杨Bt基因表达特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转多基因欧美杨107杨中外源Bt基因是否稳定存在及表达,探索转基因107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Bt毒蛋白表达规律,研究多基因转化的载体结构及基因互作对外源基因表达稳定性和高效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年生转Cry1Ac-Cry3A-NTHK1基因107杨3个株系(A1、A2、A3)和转Cry1Ac-Cry3A-BADH基因107杨3个株系(B1、B2、B3),通过PCR技术对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进行检测和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Bt基因的转录丰度进行检测,利用ELISA技术对转基因107杨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毒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107杨均能扩增出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证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107杨中稳定存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2种Bt基因在转基因107杨中均能稳定表达,Cry1Ac基因的转录丰度在2.1×104~5.1×104之间,Cry3A基因的转录丰度在2.8×106~5.6×107之间,Cry1Ac基因和Cry3A基因转录丰度无相关性; ELISA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107杨中均检测到Cry1Ac和Cry3A毒蛋白存在。2种Bt基因转录丰度和毒蛋白含量无相关性,但2种Bt毒蛋白含量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转2种不同载体的107杨6、7月份2种Bt毒蛋白的含量较低,8月份急剧上升,Cry1Ac毒蛋白的含量均在9月份达到峰值,Cry3A毒蛋白含量均在8月份达到峰值,10月急剧下降。8月份不同部位(上、中、下)的叶片Bt毒蛋白含量未表现出一致性规律,不同部位(上、中、下)木质部的Bt毒蛋白含量也未呈现出一致性规律。【结论】转Cry1Ac-Cry3A-NTHK1基因107杨和转Cry1Ac-Cry3A-BADH基因107杨不同株系间2种Bt基因的转录丰度存在显着差异,Cry3A基因的转录丰度显着高于Cry1Ac基因; 2种Bt毒蛋白在各株系间存在显着差异,Cry1Ac毒蛋白含量极低,Cry3A毒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Cry1Ac,与转录水平检测结果一致。2种不同载体之间Cry1Ac基因转录丰度、毒蛋白表达模式及含量无明显差异,Cry3A基因转录丰度、毒蛋白表达模式及含量也无明显差异。在转基因107杨整个生长季中,Cry1Ac和Cry3A平均毒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模式。

赵洁,杜沙沙,邱彤,杨敏生,王进茂[2](2016)在《转双Bt基因巨霸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抗虫性检测》文中提出为提高转基因杨树中Bt基因的表达效率并扩大抗虫谱,以同时转入Cry1Ac和Cry3A基因的转双Bt基因巨霸杨(Populus deltocdes‘55/56’×P.deltocdes‘2KEN8’)株系1年生苗为材料,对外源基因的表达和抗虫性进行检测。经PCR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被整合到巨霸杨基因组中。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技术检测了4个转基因株系叶片中Bt基因的转录丰度和毒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不同株系间Bt基因的转录丰度存在显着差异,Cry3A基因的转录丰度显着高于Cry1Ac基因的转录丰度;2种Bt毒蛋白表达量在各株系间存在显着差异,Cry3A毒蛋白质量分数均显着高于Cry1Ac毒蛋白质量分数。各株系对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幼虫抗虫效果不明显,且无显着差异;对鞘翅目害虫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表现出极高抗虫效果,且均显着高于转单基因Cry3A 741杨高抗株系CC84,不同株系间存在显着差异。

孔瑶[3](2015)在《转基因741杨树对根周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数量的影响》文中提出转基因技术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众多领域在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植物是引起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转基因树木与普通树木很类似,它们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这会增加转基因树木的不稳定性,由于基因漂移或基因逃逸会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或对新的环境造成风险。由于关系到生物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健康,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问题受到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试验是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和转BtCry1Ac基因741杨,通过试验测定其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对转BtCry3A基因杨各系号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又研究了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土壤中Bt毒蛋白的残留。旨在为转基因741杨生态安全性评价及其合理的利用与推广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与对照741杨的根系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显着,说明转基因741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明显影响。转基因741杨与对照的根围、根际和根表土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8月份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真菌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略有不同,9月份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经过对转基因741杨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进行方差分析,在生长季节中CC84系号对根围土壤细菌数量影响显着,CC71系号对根围土壤真菌数量影响显着。CC22系号对根围土壤放线菌数量影响显着。CC70系号对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影响显着;CC22与CC53系号对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影响显着,Pb29系号对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影响显着。CC71系号对根表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显着,CC84系号对根表土壤中真菌数量影响显着。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各系号根围土的毒蛋白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系号的根围土均能检测到Bt毒蛋白。CC84系号中Bt毒蛋白的残留显着高于其它系号,不同系号的Bt毒蛋白的表达量有差异。各系号杨在同一时期,在不同植株土壤Bt毒蛋白的残留不同,各系号毒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对转基因741杨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土壤中所含真菌种类排序为根际土<根围土<根表土,转基因741杨根围土真菌的物种数与个体数均小于对照,CC22系号分布最均匀;CC84系号的物种数与个体数较多,分布均匀且多样性指数高。根际土壤中转基因741杨真菌的物种数均大于对照,CC31系号的个体数最小;根围土与根际土中CC53系号的分布最不均匀,多样性与优势集中性最小。转基因741杨根表土壤真菌的个体数均大于对照,CC70与CC22系号分布最不均匀,多样性与优势集中性均低于对照。

王奥漩[4](2015)在《转多基因107杨遗传检测及抗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培育抗逆、速生、优质杨树新品种,本试验对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13个转p209-Cry1Ac-Cry3A-BADH基因107杨株系进行遗传检测和抗性表达研究。通过PCR检测,筛选转基因107杨株系;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获得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进行表达的转基因株系;ELISA毒蛋白检测,获得目的基因在翻译水平上进行表达的转基因株系;抗虫性试验和耐盐性试验进一步鉴定筛选转基因高抗株系,最终获得3个转多基因高抗株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13个经抗性筛选的转基因株系组培苗扩繁、驯化后,移栽至大田,获得转基因株系大田苗。分别以质粒p209-Cry1Ac-Cry3A-BADH和未转基因107杨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13个转基因株系进行PCR检测:NPTⅡ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13个转基因株系和阳性质粒均扩增出约473 bp的目的条带;Cry1Ac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0个转基因株系和阳性质粒扩增出约546bp的目的条带;Cry3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个转基因株系和阳性质粒可扩增出大小约667bp的目的条带;BADH基因检测显示,4个转基因株系和阳性质粒可扩增出507bp的目的条带,未转基因107杨无目的片段的扩增。由于时间和栽植苗木的存活问题,最终获得8个转基因株系进行后续试验。2.对PCR初步筛选获得的8个转基因株系和未转基因107杨(CK),提取总RNA后,反转录合成c 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获得3个转多基因(10、11、13)株系,1个转双Bt基因株系(1),4个转Cry1Ac基因株系(3、4、6、8)。8个株系的Cry1Ac基因均在转录水平上表达,转录丰度为3.127E+032.652E+05;4个株系的Cry3基因转录丰度为2.916E+035.699E+04;3个株系的BADH基因转录丰度为1.910E+031.010E+04;CK未检测到荧光扩增信号。3.采用美国Agdia公司ELISA试剂盒对8个转基因株系和未转基因107杨(CK)进行Cry1Ac毒蛋白检测,3个转多基因株系(10、11、13),1个转双Bt基因株系(1),4个转Cry1Ac基因株系(3、4、6、8)均呈阳性显色反应,CK无显色现象。表明转基因株系均在翻译水平上有Cry1Ac基因表达,Cry1Ac毒蛋白含量为7.99ng·g-126.32 ng·g-1;根据Cry1Ac毒蛋白含量多少对3个转多基因株系排序为10>11>13号株系,10、11、13号株系间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未到达显着水平。4个含双Bt基因株系的Cry3A毒蛋白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反应,CK无显色反应。说明Cry3A基因进行了翻译表达,表达量为2108.91 ng·g-12724.79 ng·g-1。3个转多基因株系Cry3A毒蛋白含量排序为10>11>13号株系。各株系Cry3A毒蛋白含量显着高于Cry1Ac毒蛋白含量。4.分别用已知美国白蛾高抗株系PB29、柳蓝叶甲高抗株系CC84,未转基因107杨(CK)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对8个转基因株系进行饲虫试验。对比判断转基因株系的抗虫性,最终筛选获得3个对美国白蛾中抗同时对柳蓝叶甲高抗的转多基因株系,1个对美国白蛾和柳蓝叶甲均表现中抗的转双Bt基因株系,4个对美国白蛾低抗的转基因株系;转多基因株系中Cry1Ac基因抗虫性强弱为10>11>13号株系,Cry3A基因抗虫性强弱为10>11>13号株系。5.对3个含BADH基因的转多基因株系(10、11、13)进行耐盐试验,筛选获得3个转多基因高抗株系。通过盐胁迫下转基因株系成活率、苗高、地径、叶数变化等形态指标及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证明3个转基因株系均表现出耐盐性,耐性强弱为11>10>13号株系。

田亚坤[5](2014)在《转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倍受关注,随着转基因杨树的大面积推广,转基因741杨对节肢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的潜在安全性研究越来越迫切。本文通过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和转BtCry1Ac基因741杨进行2年田间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研究2种转基因741杨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群落特征及各功能类群动态变化等的影响机制和规律。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转BtCry3A基因741杨各株系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期为转基因741杨生态安全性评价及合理利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BtCry3A基因741杨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转BtCry1Ac基因741杨林对食叶害虫比对照741杨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13年食叶害虫数量较2012年有减少的趋势;转BtCry3A基因741杨内叶甲类害虫的数量低于对照杨,刺吸昆虫数量稍低于对照741杨;在害虫亚群落方面,2种转基因741杨较对照741杨个体数明显减少,说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较好。2种转基因741杨较对照741杨的捕食天敌和中性昆虫数量影响不大。群落结构特征指数也证明,转BtCry1Ac基因和转BtCry3A基因741杨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比对照更为合理。2.转BtCry3A基因741杨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的影响与对照741杨对比,2种转基因741杨基位物种几乎无差别,鳞翅目害虫数量明显减少,丰富度排序为对照杨>转BtCry3A杨>转BtCry1Ac杨,说明2种转基因741杨对鳞翅目害虫有一定的影响。中位和顶位物种各功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差别不大,2种转基因741杨的功能团组成与数量与对照741杨基本没差别。3.转BtCry3A基因741杨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的影响2种转基因741杨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对照741杨林略高,但优势度低于对照741杨,且与动态变化趋势表现一致,说明无论从动态变化还是总的趋势,转BtCry1Ac基因和转BtCry3A基因741杨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好;2种转基因741杨节肢动物群落的特征指数明显不同,无论从局部还是整体,其节肢动物群落都表现出较好的生态效应,二者之间没有明显区别。4.转BtCry3A基因741杨与转BtCry1Ac基因741杨综合指数排序及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表明,3种样地可以聚为2类,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与对照741杨群落最为相似,其次是转BtCry3A基因741杨。通过稳定性综合指数排序结果说明,2种转基因741杨群落结构与对照741杨相比稳定性更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缓冲能力较强。5.转BtCry3A基因741杨各株系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转Bt基因杨树对土壤中分离出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有明显影响,与对照741杨相比差异显着。转基因741杨各株系与对照根围土、根际土和根表所含细菌、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8月份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不同观察期内根围土、根际土、根表中,所含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达到显着水平。转基因株系与未转基因株系在根围、根际、根表分离的真菌数量,未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在整个生长季节中数量均较多,不同月份间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6.转BtCry3A基因741杨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指数的影响从总得趋势来看,土壤区系所含真菌的种类排序为根围土>根际土>根表。转BtCry3A基因741杨根围土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对照,优势集中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杨。2种转基因741杨根际土、根表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较对照杨高,优势集中性指数均低于对照741杨,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王智,张军,王连荣,徐丽娜,杨敏生[6](2014)在《转抗虫基因741杨嫁接苗对目标昆虫的抗性分析》文中提出为研究转基因杨树接穗不同嫁接组合的抗虫性,以Pb29和非转基因741杨为对照,采用以下2种组合互为接穗和砧木进行嫁接,转Btcry1Ac基因741杨株系Pb29和非转基因741杨、转Btcry3A基因741杨株系CC71和Pb29,分别用1年生嫁接苗叶片饲喂杨扇舟蛾和美国白蛾。结果表明,Pb29/741和Pb29/CC71的嫁接苗叶片,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累计死亡率以及体长和体重的抑制作用均明显高于非转基因741杨,且与Pb29无明显差异;741/Pb29,CC71/Pb29接穗叶片对杨扇舟蛾和美国白蛾幼虫的影响高于非转基因741杨,但明显低于转基因株系Pb29。研究证明转基因株系为接穗嫁接到非转基因植株上仍能保持高抗虫性,而非转基因植株为接穗嫁接到转基因株系上,可使接穗产生一定抗虫性。

王桂英[7](2012)在《双Bt基因对杨树的遗传转化及外源基因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鉴定并筛选出转双Bt基因741杨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同时具有较强抗性的株系,明确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虫基因的抗虫效果。以8个转三基因双Bt (Cry3Aa+Cry1Ac+API)741杨株系、1个转双抗虫基因(Cry1Ac+API)741杨株系和3个转单抗虫基因(Cry3Aa)741杨株系为实验材料,未转基因741杨为对照,进行了外源基因表达测定和抗虫性对比试验。同时借助农杆菌介导,采用共转化法,用构建在同一表达载体pCAMBIA1305-Cry1Ac-Cry3Aa上的双Bt基因对巨霸杨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4株潮霉素抗性植株。经过PCR初步检测,表明双Bt基因已经整合进了巨霸杨基因组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抗虫基因741杨分别为:单转Bt Cry3Aa基因741杨pCC系列3个株系pCC11、pCC53、pCC84;转双抗虫基因(Cry1Ac+API)741杨1个株系pB29;在pB29基础上通过二次转化法将Cry3Aa基因转入获得的转三基因双Bt(Cry3Aa+Cry1Ac+API)741杨pCCA系列8个株系pCCA1、pCCA2、pCCA3、pCCA4、pCCA5、pCCA6、pCCA7和pCCA9。对各转基因株系及对照进行组培快繁,筛选确立了诱导741杨分化和生根的适宜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0.1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3mg·L-1。2.转双Bt基因741杨等13个参试材料经特异引物PCR扩增Cry1Ac基因和Cry3Aa基因: pB29和转双Bt基因pCCA系列均扩增得到了Cry1Ac基因特异条带,对照741和pCC系列基因组未出现扩增条带。pCC系列和转双Bt基因pCCA系列均得到了Cry3Aa基因特异条带,对照741和pB29基因组未出现扩增条带。说明pB29中Cry1Ac基因和pCC系列中的Cry3Aa基因稳定存在。在pB29基础上,通过二次介导法外源Cry3Aa基因已整合到pCCA各无性系基因组中。3.通过RT-PCR和荧光定量PCR结合,在转录水平对外源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实时荧光监测表明:8个双Bt株系即检测到了Cry1Ac荧光扩增信号又检测到了Cry3Aa基因的荧光扩增信号。pCC-11、53、84只有Cry3Aa基因的荧光信号表达,而pB29只有Cry1Ac基因的荧光信号表达,对照741没有显现双Bt基因的荧光扩增信号。根据测得的Ct值,计算出了各样品中Cry1Ac基因和Cry3Aa基因在mRNA转录本中的表达量。双Bt株系pCCA系列及pB29中Cry1Ac基因的起始表达量在3.26×1047.50×105之间;双Bt株系pCCA系列及pCC系列Cry3Aa基因的起始表达量在1.79×1086.05×109之间。数据显示Cry3Aa基因的起始表达量在108109数量级,比Cry1Ac的起始表达量(104105数量级)高出了一万倍。4.用Bt-Cry1Ab/1Ac和Bt-Cry3A ELISA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Cry1Ac蛋白:双Bt741杨pCCA系列的8个系号和pB29呈现蓝色阳性反应,蛋白含量在16.4460.32ng·g-1(FW);pCC系列和对照741无显色反应。检测Cry3Aa蛋白:双Bt741杨8个系号及pCC系列呈现黄色阳性反应,蛋白含量在2.2413.30μg·g-1(FW);pB29和对照741无显色反应。检测结果表明,双Bt株系能同时表达两种Bt毒蛋白,单Bt株系也表达了与各自所含基因相应的蛋白。从毒蛋白表达量看Cry3Aa蛋白表达量远远高于Cry1Ac蛋白表达量。Cry3Aa蛋白表达量在微克级,Cry1Ac蛋白表达量在纳克级。5.用转基因株系新鲜叶片进行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13龄幼虫和成虫及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1龄和4龄幼虫室内饲虫实验表明:转入不同抗虫基因的杨树对昆虫的抗性具有选择性,对非靶标昆虫没有毒杀作用。转双Bt基因741杨对鳞翅目的美国白蛾和鞘翅目的柳蓝叶甲具有双抗性,不同转基因株系表现出高中低的抗性水平。pCCA-1、2、5、6、9对柳蓝叶甲表现高抗,pCCA-3、4、7表现中低抗性。5个高抗株系的抗性水平明显比单Bt Cry3Aa基因的3个高抗株系(pCC-11、53、84)的抗虫性高,用这5个系号饲喂的柳蓝叶甲成虫3天时60%以上死亡,5天时死亡率达到85%100%;而pCC的3个系号3天时死亡率在50%以下,5天时也只有60%70%。在对美国白蛾的抗性上,有7个双Bt株系(pCCA2-7和pCCA9)的抗性水平与pB29表现一致,4龄幼虫在第79天时死亡率达100%;只有1个系号pCCA1对美国白蛾表现出了极低的抗性,4龄幼虫在第7天和第9天时的死亡率分别只有7%和23%。pCC系列不含抗鳞翅目的Bt Cry1Ac基因,对美国白蛾未表现抗虫性。6.饲虫结果还表明无论是柳蓝叶甲还是美国白蛾,1龄幼虫对Bt毒蛋白的耐受性比较差,取食23天全部死亡;柳蓝叶甲成虫及美国白蛾4龄幼虫耐受性明显增强,取食可延长到711天。通过对取食叶片实时拍照记录的取食危害面积来看,转基因株系同对照比,即使中低抗株系也能对叶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7.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总排粪量和体长调查表明:低抗株系pCCA1的总排粪量是高抗株系pCCA2-7、pCCA9和pB29的723倍,但跟对照的总排粪量比,只有对照的25%。从体长来看,未转基因741杨上的美国白蛾幼虫体长达到了19mm,pCCA2-7、pCCA9和pB29的体长在1012mm之间,而取食低抗株系pCCA1的最后体长也只有13mm(为对照的68%)。从虫粪和体长这两个指标分析来看,充分说明了转基因植株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8.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以潮霉素做筛选标记,用构建在同一表达载体上的双Bt基因(Cry3Aa+Cry1Ac)对巨霸杨进行遗传转化。实验对诱导叶片分化适宜培养基和适宜潮霉素浓度这两个影响转化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诱导叶片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25mg·L-1+IBA0.1mg·L-1。通过潮霉素在0mg·L-115mg·L-1范围内不同浓度梯度对叶片分化和茎尖生长影响的实验,确定诱导抗性芽分化的潮霉素临界筛选浓度为5mg·L-1。经过对再生抗性芽的多次潮霉素筛选,获得抗性稳定的转双Bt基因巨霸杨无性系4个,编号为JB1、JB2、JB3和JB4。9.用特异引物分别对获得的转双Bt基因巨霸杨无性系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JB1、JB2、JB3和JB4均扩增得到一条与阳性质粒作模板PCR扩增条带大小相同的749bp(Cry1Ac基因)和612bp(Cry3Aa基因)的特异条带,而对照未转化巨霸杨基因组未出现PCR扩增特异条带。初步证明双Bt基因已经整合进了巨霸杨基因组中。

牛小云[8](2012)在《转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文中提出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性问题已成为阻碍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本文以转BtCry3Ac基因741杨和转双抗虫741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两种转基因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群落特征等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转BtCry3Ac基因741杨对其靶标害虫桑天牛的抗性,并测定了其毒蛋白的时空动态表达情况。旨在为转基因741杨生态安全性评价及转BtCry3Ac基因741杨的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转BtCry3Ac基因741杨及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其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转基因杨林的节肢动物群落较对照杨林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减小,容易受外界因素及内部因素的影响,但2种转基因杨林各功能团稳定性较对照杨林有所上升;2种转基因杨林对靶标害虫群落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害虫群落结构稳定性高,不易造成害虫的大爆发;在整个生长季节2种转基因杨林与对照杨林的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对转BtCry3Ac基因741杨及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对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转基因杨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较对照杨林结构更合理,稳定性更高,且个体数量稍高;2种转基因杨与对照杨地下节肢动物群落的三种优势种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数量动态变化差异不明显。3对转BtCry3Ac基因抗虫杨树741杨试验林中的6个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整合的稳定性、总蛋白和毒蛋白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6个转基因株系中整合稳定,各株系的木质部在整个生长季节均检测到毒蛋白表达,且各木质部呈现一定的时间序列规律,均在8月或者9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开始急剧下降,但表达量有差异,其中CC84株系的表达量在79月份都明显高于其它株系。4对转BtCry3Ac基因抗虫杨树741杨6个转基因株系对桑天牛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个株系对桑天牛成虫产卵和2龄幼虫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抗性,其中CC84株系对桑天牛幼虫的致死作用达到50%,并表现出较稳定的抗虫性。根据检测鉴定结果初步认为,转基因株系CC84具有推广应用潜力。5对抗虫性较稳定的转BtCry3Ac基因741杨试验林PCC1(原CC84)株系作进一步研究,测定PCC1株系在不同发育时期和树冠不同位置枝条木质部、叶片及根部毒蛋白、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PCC1株系可溶性蛋白表达量与对照无差别,且树冠不同位置的枝条木质部、叶片及根部可溶性蛋白的表达量在整个生长季节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木质部和根部可溶性蛋白呈现一直递增的趋势,叶片可溶性蛋白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毒蛋白表达量,木质部呈现由树冠上部到下部逐渐升高的趋势,叶部呈现由树冠上部到下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整个生长季节,木质部毒蛋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9月份毒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峰,叶部及根部毒蛋白没有呈现出较明显的规律性。

杨艳丽[9](2012)在《双抗虫基因转化欧美杨107杨的研究》文中提出杨树在全球分布十分广泛,是重要的造林树种和生态防护林树种。其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广泛应用于园林中,通常做植物造景树和景观背景树。杨树由于其速生性以及高度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化和经济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近年来,病虫害的侵犯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转双抗虫基因欧美杨107杨的获得不但能有效地解决杨树的虫害问题,而且该树种的速生性也将使其成为园林绿化应用的首选树种,转双抗虫基因欧美杨107杨的获得不管是从社会需求还是从经济效益上考虑,它的研发和培育都是必要的。目前,在杨树的众多树种中,只有白杨派树种在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方面相对成熟。本试验主要采用农杆介导法将构建在一个载体上的双抗虫基因(BtCry1Ac基因+API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对欧美杨107杨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初步饲虫试验,获得了转双抗虫基因的欧美杨107杨株系。(1)针对影响欧美杨107杨的遗传转化的不同因素,初步建立了欧美杨107杨品种高效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以材料的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筛选获得最佳分化培养基,建立了其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mg/L+IAA 0.15mg/L+蔗糖25g/L+琼脂7g/L,确定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蔗糖15g+琼脂7g/L。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叶片主叶脉及叶柄和茎段伤口处发芽状况相似,因此选取叶片或茎段作为试验材料对本次试验影响不大。(2)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基因转化,对影响转化的各个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浸菌15min,共培养3d,得到抗性芽,诱导率为16.7%。经过卡那霉素的筛选,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获得抗性植株。(3)根据PCR分析及ELISA毒蛋白检测结果,证明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已经整合到欧美杨107杨基因组DNA中。通过本试验的研究,获得了转双抗虫基因的欧美杨107杨10个系号,其中10个系号进行PCR检测都为阳性, ELISA检测10个系号中毒蛋白含量测定占总蛋白最高表达量为0.0336%。(4)用转基因欧美杨107杨的幼嫩叶片喂养美国白蛾1龄幼虫的虫试结果表明,转双抗虫基因欧美杨107杨对幼虫的毒杀率明显高于对照未转基因杨树,6个编号的植株叶片被美国白蛾取食后,其中4个号系死亡率能达到100%。说明这2个基因在植物细胞内均能够有效地表达,其表达产物对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性。(5)经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虫试效果,证明了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欧美杨107杨的基因组中,从转基因株系中筛选出生长发育正常并抗虫能力强的优良株系。

王连荣[10](2010)在《转基因植物外源Bt基因表达产物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741杨、毛白杨、Pb29(转Btcry1Ac基因741杨株系)和CC71(转Btcry3A基因741杨株系)为材料,通过嫁接手段,采用RT-PCR、ELISA等试验技术,进行外源Bt基因转录产物mRNA运输规律,外源Bt毒蛋白运输机制和规律,以及转基因嫁接杨树抗虫性的研究;以741杨、毛白杨、Pb29、转基因棉花国审GK45(转Btcry1Ac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新陆早36号为材料,建立4种杨棉复合系统,对外源Bt毒蛋白在系统中的富集、分布和降解规律进行研究。1.以741杨和Pb29互为接穗和砧木进行嫁接,利用RT-PCR技术,对Btcry1Ac基因的mRNA是否在砧木与接穗间运输进行了研究。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以741杨为接穗或砧木的嫩枝和嫩叶中均未检测到Btcry1Ac基因的mRNA,说明Btcry1Ac基因的mRNA没有在砧木与接穗间进行运输。2.以741杨和CC71互为接穗和砧木,以Pb29为接穗CC71为砧木进行嫁接,利用RT-PCR技术,对Btcry3A基因的mRNA是否在砧木与接穗间运输进行了研究。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以741杨为接穗或砧木的嫩枝和嫩叶,以及以Pb29为接穗的嫩枝和嫩叶中均未检测到Btcry3A基因的mRNA,说明Btcry3A基因的mRNA没有在砧木与接穗间进行运输。3.以741杨和Pb29互为接穗和砧木,以毛白杨和Pb29互为接穗和砧木,以CC71和Pb29互为接穗和砧木,以Pb29为中间砧741杨为接穗和砧木进行嫁接,利用ELSA技术对BtCry1Ac毒蛋白运输机制及规律进行了研究。ELISA检测结果表明:以741杨、毛白杨为砧木或接穗的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检测出BtCry1Ac毒蛋白的存在;以CC71为砧木或接穗的叶片和韧皮部中均检测出BtCry1Ac毒蛋白,木质部和髓中没有检测到BtCry1Ac毒蛋白存在。各组织均以韧皮部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较高。这说明BtCry1Ac毒蛋白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在砧木和接穗间进行运输,且以韧皮部运输为主,但是2种外源蛋白(BtCry1Ac和BtCry3A)在运输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拮抗。4.以741杨和CC71互为接穗和砧木,以毛白杨和CC71互为接穗和砧木,以Pb29和CC71互为接穗和砧木,以CC71为中间砧741杨为接穗和砧木进行嫁接,利用ELISA技术对BtCry3A毒蛋白运输机制及规律进行了研究。ELISA检测结果表明:以741杨、毛白杨、Pb29为砧木或接穗的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检测出BtCry3A毒蛋白的存在。各组织均以木质部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较高,但是以Pb29为砧木或接穗的木质部中BtCry3A毒蛋白含量相对较低。这说明BtCry3A毒蛋白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在砧木和接穗间进行运输,且以木质部运输为主,但是2种外源蛋白(BtCry1Ac和BtCry3A)在运输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拮抗。5.用转Btcry1Ac基因为砧木或接穗的嫁接杨树接穗叶片在室内喂饲杨扇舟蛾和美国白蛾的幼虫,研究嫁接处理对杨扇舟蛾和美国白蛾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cry1Ac基因嫁接杨树对低龄杨扇舟蛾和美国白蛾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而对存活的高龄幼虫则表现为对其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各嫁接处理均有效延长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幼虫体长和体重增加速率,减少幼虫排粪量和食叶面积,导致幼虫生长发育不良,具有一定的抗虫性。6.用转Btcry3A基因为砧木或接穗的嫁接杨树接穗叶片在室内喂饲柳蓝叶甲幼虫,研究嫁接处理对柳蓝叶甲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cry3A基因嫁接杨树对低龄柳蓝叶甲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而对存活的高龄幼虫具有延长幼虫发育历期,降低幼虫体长增加速率,减少幼虫蛹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抗虫性。7.利用ELISA技术,对杨棉复合系统中转基因杨树Pb29和转基因棉国审GK45外源BtCry1Ac毒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树Pb29长枝叶、短枝叶和根系等组织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短枝叶BtCry1Ac毒蛋白含量一直高于长枝叶,根系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6月20低于短枝叶和长枝叶,以后高于短枝叶和长枝叶。转基因棉国审GK45根、茎、叶等组织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呈动态下降趋势。茎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下降较缓慢,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而根和叶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下降较快,到植株生长发育后期降到最低。茎和叶中BtCry1Ac毒蛋白含量高于根系。8.利用ELISA技术,对杨棉复合系统土壤中是否存在BtCry1Ac毒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树Pb29和转基因棉花国审GK45根际土,非转基因杨树与转基因棉花复合系统(B,D)、转基因杨树与转基因棉花复合系统(E,G)、转基因杨树与非转基因棉花复合系统(F,H)的表土,有少数的采样点检测到BtCry1Ac毒蛋白的存在,但是含量都很低。

二、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转多基因欧美杨Bt基因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1.2.2 转基因株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2.3 转基因株系的Bt毒蛋白时空表达检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107杨外源基因的PCR检测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转录丰度
    2.3 转基因株系毒蛋白时空表达分析
        2.3.1 不同时期叶片毒蛋白表达差异
        2.3.2 不同部位叶片毒蛋白表达差异
        2.3.3 不同部位木质部毒蛋白含量差异
3 讨论
4 结论

(2)转双Bt基因巨霸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抗虫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试昆虫
    1.3 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
    1.4 转基因株系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1.5 转基因株系的ELISA检测
    1.6 转基因株系的饲虫试验
    1.7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
    2.2 转基因株系荧光定量PCR扩增
    2.3 转基因株系Bt毒蛋白的ELISA检测
    2.4 转基因株系对美国白蛾幼虫抗性检测
    2.5 转基因株系对柳蓝叶甲抗性检测
        2.5.1 对柳蓝叶甲幼虫致死效果
        2.5.2 对柳蓝叶甲成虫致死效果
3 讨论

(3)转基因741杨树对根周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数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基因杨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2 转基因杨树的基因漂移
    1.3 转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Bt毒蛋白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林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转基因741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3.1 试验方法
        2.3.2 微生物的分析方法
    2.4 转基因杨树对土壤Bt毒蛋白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
        2.4.2 检测方法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741杨对根围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 转基因741杨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3 转基因741杨对根表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4 转基因741杨根围土壤Bt毒蛋白残留测定
    3.5 转基因杨根系土壤真菌种群多样性
        3.5.1 根围土壤真菌种群
        3.5.2 根际土壤真菌种群
        3.5.3 根表土壤真菌种群
    3.6 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转多基因107杨遗传检测及抗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抗虫基因来源及杀虫机理
    1.2 BADH基因及耐盐机制
    1.3 转基因林木研究进展
        1.3.1 转单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1.3.2 转多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转基因植物的遗传检测方法
        1.4.1 标记基因
        1.4.2 DNA水平上的分子检测
        1.4.3 转录水平上的分子检测
        1.4.4 翻译水平上的分子检测
    1.5 抗性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现状
        1.5.1 抗虫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现状
        1.5.2 耐盐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现状
    1.6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转多基因107杨的获得
    2.1 材料
        2.1.1 菌株、植物转化载体
        2.1.2 植物材料
        2.1.3 酶及生化试剂
        2.1.4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1.6 PCR检测引物
    2.2 方法
        2.2.1 转化107杨的PCR检测
        2.2.2 转基因107杨的获得及移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2.3.2 转多基因107杨的获得及移栽
    2.4 小结
3 转多基因107杨的外源基因表达检测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酶及生化试剂
        3.1.3 主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荧光定量PCR引物
    3.2 方法
        3.2.1 转多基因107杨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检测
        3.2.2 转多基因107杨翻译水平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3.3.2 Bt基因的ELISA检测结果
    3.4 小结
4 转多基因107杨抗虫性检测
    4.1 材料
        4.1.1 测试昆虫
        4.1.2 植物材料
        4.1.3 测试昆虫的选取
    4.2 试验方法
        4.2.1 计算方法
        4.2.2 试验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多基因株系对美国白蛾的抗性检测
        4.3.2 转基因株系对柳蓝叶甲的抗性检测
    4.4 小结
5 转多基因107杨耐盐性检测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设计
    5.3 主要测定指标及方法
        5.3.1 各株系的成活率
        5.3.2 苗高的测定
        5.3.3 地径的测定
        5.3.4 叶数变化的测定
        5.3.5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5.3.6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5.3.7 生物量的测定
        5.3.8 叶绿素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成活率差异
        5.4.2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苗高差异
        5.4.3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地径差异
        5.4.4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叶数变化
        5.4.5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净光合速率差异
        5.4.6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5.4.7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生物量差异
        5.4.8 盐胁迫下各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差异
    5.5 小结
6 讨论
    6.1 转基因107杨的获得
    6.2 转多基因107杨的转录表达
    6.3 转多基因107杨的抗性检测
    6.4 多基因联合转化效应
    6.5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估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5)转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抗虫转基因杨树研究现状
    1.2 抗虫转基因杨树的抗虫效果
    1.3 转抗虫基因杨树对非目标害虫和天敌昆虫的影响
    1.4 转抗虫杨对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及时间动态的影响
    1.5 转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6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林设计
        2.1.3 调查方法
        2.1.4 营养层和功能团的划分
        2.1.5 分析方法
    2.2 转基因 741 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真菌鉴定
第三章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1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总群落组成
    3.2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3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亚群落物种和个体数
    3.4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功能类群物种及个体总数
    3.5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3.6 小结
第四章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数
    4.1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数量特征
    4.2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亚群落特征指数
    4.3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不同功能类群特征指数
    4.4 小结
第五章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分析
    5.1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相对稳定性
    5.2 转基因 741 杨群落相对稳定性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比较
    6.1 各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差异比较
    6.2 小结
第七章 转基因 741 杨杨节肢动物群落时间动态
    7.1 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变化
        7.1.1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的动态影响
        7.1.2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的动态影响
        7.1.3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影响
        7.1.4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均匀度的动态影响
        7.1.5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的动态影响
    7.2 对转基因 741 杨节肢动物群落的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7.2.1 转基因 741 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综合指数的动态变化
        7.2.2 以节肢动物群落的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转基因杨树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8.1 转基因 741 杨对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影响
    8.2 转基因 741 杨对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影响
    8.3 转基因 741 杨对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影响
    8.4 转基因 741 杨对真菌特征指数的影响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转抗虫基因741杨嫁接苗对目标昆虫的抗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植物材料
    1.2试虫虫源及其饲养
    1.3抗虫性测定
    1.4数据分析
2结果和分析
    2.1转基因杨树嫁接苗对靶标害虫的致死效应
    2.2转基因杨树嫁接苗对靶标害虫发育进程的影响
    2.3转基因杨树嫁接苗对靶标害虫体长的影响
    2.4转基因杨树嫁接苗对靶标害虫体重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7)双Bt基因对杨树的遗传转化及外源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抗虫基因来源及杀虫机理
        1.1.1 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Bt 基因
        1.1.2 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1.1.3 动物来源的抗虫基因
    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1.2.1 农杆菌(Agrobacterium)
        1.2.2 Ti 质粒及 T-DNA
    1.3 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发展趋势
    1.4 获得基因叠加的主要方法
        1.4.1 二次转化法
        1.4.2 杂交聚合法
        1.4.3 共转化法
    1.5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鉴定方法
        1.5.1 选择标记基因与报告基因
        1.5.2 DNA 水平的分子鉴定
        1.5.3 外源基因在转录水平的分子鉴定
        1.5.4 外源基因在翻译水平的分子鉴定
    1.6 抗虫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6.1 单 Bt 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
        1.6.2 蛋白酶抑制剂等其它抗虫基因在杨树中的应用
    1.7 转双价或多价抗虫杨研究
        1.7.1 Bt 基因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 API 基因联合策略
        1.7.2 Bt 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CpTI 基因联合策略
        1.7.3 Bt 基因和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联合策略
        1.7.4 Bt 基因和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OC-I 联合策略
        1.7.5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之间的联合策略
        1.7.6 Bt 基因和半夏凝集素基因 pta 联合策略
        1.7.7 Bt 基因和蜘蛛杀虫肽联合策略
        1.7.8 双 Bt 基因联合策略
    1.8 转双价或多价抗虫基因植物对昆虫的致死效应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转单、双 BT 基因 741 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抗虫性对比研究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测试昆虫
        2.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适宜分化和生根培养基筛选
        2.2.2 转基因植株炼苗移栽及田间管理
        2.2.3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2.2.4 转基因 741 杨的 RT-PCR 和荧光定量 PCR 检测
        2.2.5 转基因植株 Bt 毒蛋白测定
        2.2.6 转基因植株的抗虫性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适宜分化培养基的确定
        2.3.2 适宜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2.3.3 生根苗移栽及管理
        2.3.4 转基因 741 杨外源基因的 PCR 检测
        2.3.5 转基因植株的 RT-PCR 和荧光定量 PCR 检测
        2.3.6 转基因植株 Bt 毒蛋白的 ELISA 检测
        2.3.7 转基因株系对柳蓝叶甲的致死效应对比
        2.3.8 转基因株系对美国白蛾的致死效应对比
    2.4 小结
3 巨霸杨双 BT 基因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3.1 材料
        3.1.1 菌种和质粒
        3.1.2 植物材料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试剂、酶和试剂盒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药品的配制
        3.2.2 巨霸杨再生体系的建立
        3.2.3 潮霉素(Hyg)对叶片分化及茎尖生长的影响
        3.2.4 农杆菌介导的巨霸杨遗传转化
        3.2.5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
        3.2.6 转基因植株的 DNA 水平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无菌组培苗建立
        3.3.2 叶片再生体系的确立
        3.3.3 潮霉素(Hyg)对叶片分化及茎尖生长的影响
        3.3.4 转双 Bt 基因巨霸杨植株的获得
        3.3.5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鉴定
        3.3.6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3.4 小结
4 讨论
    4.1 RT-PCR 与荧光定量 PCR 技术结合
    4.2 多抗虫基因聚合的抗虫效应
    4.3 转基因植株中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沉默
    4.4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4.5 抗生素在转基因研究中的作用
    4.6 筛选标记潮霉素的使用浓度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转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转基因植物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1.2.2 转基因抗虫杨对目标害虫的影响
        1.2.3 转基因抗虫杨对非目标害虫的影响
        1.2.4 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1.2.5 转基因杨树Bt 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两种转基因杨树对树冠层及土壤层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地概况
        2.1.3 调查方法
        2.1.4 各功能团的划分
        2.1.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2.2 转 BtCry3Ac 基因杨树树冠下部木质部毒蛋白的表达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2.2.1 材料
        2.2.2 转BtCry3Ac 基因741 杨株系的外源基因整合稳定性检测
        2.2.3 转基因741 杨对桑天牛的抗性调查
    2.3 转 Btcry3Ac 抗虫基因杨树中 CC84 株系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2.3.1 材料
        2.3.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3.3 毒蛋白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调查
        3.1.1 转基因杨对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功能团组成的影响
        3.1.2 转基因杨对各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
        3.1.3 转基因杨对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影响
        3.1.4 转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的动态影响
        3.1.5 讨论
    3.2 地下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分析
        3.2.1 转基因杨对地下节肢动物群落功能团的影响
        3.2.2 转基因杨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度的影响
        3.2.3 转基因杨对地下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总数动态影响
        3.2.4 转基因杨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参数的影响
        3.2.5 转基因杨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种的时空动态影响
        3.2.6 讨论
    3.3 转BtCry3Ac 基因杨树树冠下部木质部毒蛋白的表达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3.3.1 转基因741 杨各株系中外源基因的PCR 检测
        3.3.2 转基因741 杨各株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3.3.3 转基因741 杨各株系中外源基因表达的Bt 毒蛋白含量
        3.3.4 转基因741 杨对桑天牛的产卵性选择及孵化率的影响
        3.3.5 取食转基因741 杨不同株系枝条后对桑天牛幼虫致死作用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3.6 讨论
    3.4 转 Btcry3Ac 抗虫基因杨树 CC84 株系毒蛋白的时空表达分析
        3.4.1 可溶性蛋白的时空表达
        3.4.2 毒蛋白的时空表达
        3.4.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课题
作者简历
致谢

(9)双抗虫基因转化欧美杨107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发根农杆菌和 Ri 质粒
    1.2 农杆菌转化机制
    1.3 毛状根遗传转化的特性
    1.4 发根农杆菌的研究进展
    1.5 抗虫基因的种类及研究
        1.5.1 苏云金芽孢杆菌
        1.5.2 蛋白酶抑制基因
    1.6 杨树抗虫基因工程研究
    1.7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7.1 遗传转化频率低
        1.7.2 转基因杨树的稳定表达
        1.7.3 转基因杨树的性状变异
        1.7.4 田间释放后的安全性
    1.8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方法
        2.3.1 欧美杨107 杨再生体系的建立
        2.3.2 欧美杨107 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幼苗的获得
        2.3.3 转基因欧美杨107 杨DNA 水平的检测
        2.3.4 转基因材料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欧美杨107 杨叶片及茎段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3.2 不同器官对欧美杨107 杨转化的影响
    3.3 生根培养基的确定
    3.4 抗生素临界使用浓度的确定
        3.4.1 卡那霉素浓度对叶片和茎段分化程度的影响
        3.4.2 羧苄青霉素浓度与叶片和茎段分化的关系
        3.4.3 卡那霉素浓度对茎尖生根的影响
    3.5 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3.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移栽
    3.7 转基因欧美杨107 杨DNA 水平的检测
    3.8 初步饲虫试验
    3.9 BT 毒蛋白的 ELISA 检测
4 讨论
    4.1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果的因素
    4.2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4.3 转基因欧美杨 107 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4.4 转基因植物初步虫试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一
附图二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转基因植物外源Bt基因表达产物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Bt毒蛋白基因分类与杀虫机理
    1.2 转Bt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转Bt基因植物中外源Bt基因的表达
    1.4 外源Bt基因的表达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5 转Bt基因植物的推广应用
    1.6 转Bt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1.7 mRNA及蛋白质运输的研究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基因mRNA运输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所用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接穗的采集
        2.2.2 试验材料的准备
        2.2.3 RNA的提取及鉴定
        2.2.4 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2.2.5 RT-PCR扩增反应
        2.2.6 电泳检测RT-PCR产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Btcry1Ac基因RT-PCR检测分析
        2.3.2 Btcry3A基因RT-PCR检测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3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毒蛋白运输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接穗的采集
        3.2.2 试验材料的准备
        3.2.3 BtCry1Ac毒蛋白的测定
        3.2.4 BtCry3A毒蛋白的测定
        3.2.5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1Ac毒蛋白向上运输的研究
        3.3.2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1Ac毒蛋白向下运输的研究
        3.3.3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1Ac毒蛋白双向运输的研究
        3.3.4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3A毒蛋白向上运输的研究
        3.3.5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3A毒蛋白向下运输的研究
        3.3.6 转基因杨树中外源BtCry3A毒蛋白双向运输的研究
    3.4 讨论与结论
4 转基因嫁接杨树的抗虫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测试昆虫
        4.1.3 饲虫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群体饲养方法
        4.2.2 单体饲养方法
        4.2.3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Btcry1Ac基因嫁接杨树对杨扇舟蛾幼虫抗性研究
        4.3.2 转Btcry1Ac基因嫁接杨树对美国白蛾幼虫抗性研究
        4.3.3 转Btcry3A基因嫁接杨树柳蓝叶甲蛾幼虫抗性研究
    4.4 讨论与结论
5 杨棉复合系统中BtCry1Ac毒蛋白的表达及分布规律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所用引物
    5.2 试验方法
        5.2.1 杨棉复合系统的建立
        5.2.2 试验材料的采集
        5.2.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5.2.4 基因组DNA纯度检测
        5.2.5 PCR扩增反应
        5.2.6 电泳检测PCR产物
        5.2.7 BtCry1Ac毒蛋白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杨棉复合系统杨树和棉花中Btcry1Ac基因的PCR检测
        5.3.2 杨棉复合系统杨树和棉花中BtCry1Ac毒蛋白的表达
        5.3.3 杨棉复合系统杨树和棉花根际土中BtCry1Ac毒蛋白的检测
        5.3.4 杨棉复合系统杨树和棉花表土中BtCry1Ac毒蛋白的检测
    5.4 讨论与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多基因欧美杨Bt基因表达特征[J]. 张超,王进茂,赵洁,庞丁玮,张德健,杨敏生. 林业科学, 2019(09)
  • [2]转双Bt基因巨霸杨外源基因表达及抗虫性检测[J]. 赵洁,杜沙沙,邱彤,杨敏生,王进茂.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3)
  • [3]转基因741杨树对根周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数量的影响[D]. 孔瑶.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7)
  • [4]转多基因107杨遗传检测及抗性表达研究[D]. 王奥漩.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7)
  • [5]转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田亚坤.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6]转抗虫基因741杨嫁接苗对目标昆虫的抗性分析[J]. 王智,张军,王连荣,徐丽娜,杨敏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1)
  • [7]双Bt基因对杨树的遗传转化及外源基因表达研究[D]. 王桂英.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6)
  • [8]转基因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D]. 牛小云.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9]双抗虫基因转化欧美杨107杨的研究[D]. 杨艳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转基因植物外源Bt基因表达产物环境行为研究[D]. 王连荣.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双抗虫基因741转导杨树苗木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