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离心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

高速离心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

一、高速离心法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雪[1](2017)在《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文中提出外感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外邪侵肺,肺卫失宣,肺气上逆所致,其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其引起的并发症如哮喘、咽炎等较难治愈。桑杏口服液是一种医院制剂,由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八味药组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化痰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用于有痰且色黄质粘,咽喉肿痛,口渴,头痛等病症。本课题根据国家C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六类新药申报要求,进行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1.制剂原料研究:按照2015《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对制剂原料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的来源及品质进行鉴定,检测结果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制剂工艺研究:依据处方中薄荷、陈皮活性成分的分析,将挥发油体积作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薄荷、陈皮饮片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相对于陈皮、薄荷饮片总量),先浸泡0.5小时,然后水蒸气蒸馏提取6小时。并进行验证试验。将以挥发油的包结率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挥发油包和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挥发油包和工艺为挥发油:HP-β-CD为1:12,加3倍量HP-β-CD的水,研磨85分钟。并进行验证实验。以牛蒡苷、白花前胡甲素的含量及醇提浸出物的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牛蒡子、前胡醇提工艺进行研究,最佳醇提工艺为加牛蒡子、前胡总量的15倍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并进行醇提最佳工艺验证实验。根据处方中桑叶、苦杏仁、甘草、桔梗成分的分析,以绿原酸、苦杏仁苷以及水提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上述四味饮片与醇提的药渣及挥发油提取的药渣进行水提工艺研究,最佳水提工艺:加饮片20倍量的水,浸泡0.5小时,分两次煎煮,每次2小时。并进行验证实验。纯化工艺通过酒精沉淀法研究绿原酸、苦杏仁苷及其提取物的产量,确定最佳工艺为将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6~1.12(60℃),加乙醇至含醇量高达60%,静置48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以牛蒡苷、苦杏仁苷为指标,考察浓缩工艺,确定浓缩最佳工艺为:乙醇醇沉后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合并,经0.09 Mpa、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1~1.13(55℃)。制剂成型工艺考察:澄清度工艺考察、口服液的PH值考察、矫味剂与防腐剂的考察;通过预实验,以苦杏仁苷、牛蒡苷为考察指标,考察离心工艺。确定成型工艺最佳条件为:转速为4800 r/min,离心30分钟;调节pH值5.5~6.0,加入10%的蔗糖作为矫味剂,加入0.05%的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3.质量标准研究:对牛蒡子、前胡、桔梗、陈皮、甘草进行薄层鉴别,结果表明,TLC斑点清晰,分离良好,从而建立了该制剂中上述中药的定性鉴别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181合剂下规定对中试样品进行pH值、相对密度,装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符合要求。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的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苦杏仁苷浓度在25.26~151.6 μg/ml,牛蒡苷浓度在22.98~137.9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杏仁苷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2.81%,牛蒡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2.82%。从而建立成品中苦杏仁苷、牛蒡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桑杏口服液的质量标准。4.稳定性研究:三批口服液的性状、鉴定、检查、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等进行常温留样3个月和加速稳定性3个月的试验考察,结果在考察期内制剂质量稳定。稳定性研究部分仍继续进行,以确定其实际的有效期限。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饮片有效成分的性质与现代药理作用、临床用药要求以及大生产实际,并灵活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完成了桑杏口服液的药学研究,为中医药预防治疗外感风热型咳嗽增加了新的治疗药物。

林浩[2](2017)在《以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的中药防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制剂的吸湿性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是固体制剂,它们大多以中药饮片提取分离的浸膏为中间体,通过各种制剂工艺加工而成。浸膏粉一般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在一定湿度环境下放置片刻,即会出现流动性降低、黏性增强、结块等吸湿现象,对中药固体制剂工艺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在贮藏过程中,吸湿会导致中药成分理化性质改变,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在吸湿所形成的液态环境下,微量的微生物滋生也会导致药物安全性问题。因此,本课题主要研究几种能够明显改善中药提取物吸湿性的防潮技术,从制剂原料着手,将其加工为吸湿性较低的中间体,尝试探究一种较为理想的防潮方法及防潮中间体。本研究根据多糖成分吸湿学说,选择亲水性较强的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作为吸湿性研究的药物模型,选用离子交换技术、阻湿性包覆技术和比表面积降低技术提高中药提取物防潮性能,并建立以一系列吸湿特征参数为指标的防潮技术评价方法,最终筛选出效果较好的防潮技术与思路,并制备防潮中间体。通过了解吸湿的原理和过程,分析推断所采用防潮技术的防潮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通过从物理、化学和中药特殊性质等角度分析中药吸湿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选用不同的防潮技术,从原料入手解决中药的吸湿问题。以二次项数学模型拟合物料的吸湿时间曲线,得到吸湿曲线模型方程,求导后得到吸湿速率方程,根据速率方程的常数换算出物料的吸湿初速度和吸湿加速度,辅以传统的吸湿评价指标共同作为吸湿特征参数。以黄芪多糖为原料,离子交换树脂Amberlite IRA-400为载体,树脂载药量和药物利用率为工艺评价指标,采用静态离子交换法制备黄芪多糖树脂复合物,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法推测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筛选改性辅料种类和药辅比例,通过混料设计法优化改性辅料配比,采用辅料添加法制备多糖-辅料混合粉体;筛选水溶性辅料种类,通过混料设计法优化混合辅料中各辅料的配比,制备水溶性混合粉体,并以该粉体为原料考察颗粒的制备工艺,最终制备多糖颗粒。对比树脂复合物、多糖-辅料混合粉体和多糖颗粒等三种防潮中间体的吸湿性,发现多糖颗粒的防潮效果最好,此外根据树脂复合物的形成机理,推测它可能具备维持药物长期稳定性的潜质。根据吸湿原理和过程推断几种防潮技术的防潮机理为:辅料添加法通过辅料与药物的混合研磨,降低和破坏粉体的孔隙率与孔容积,并覆盖在药物表面,阻碍药物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制粒技术主要通过降低比表面积,减少暴露于外界环境下的药物粉体孔隙数量,降低药物与空气接触的总比表面积;通过差示扫描和红外光谱法分析出树脂复合物主要是由离子交换树脂与黄芪多糖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形成,而并非仅有物理吸附,因此推断离子交换技术是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将药物镶嵌、分散在离子交换树脂中形成聚合物,减少外界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以达到提高药物稳定性的目的。

林浩,李小芳,罗开沛,罗佳,杨露,刘海霞,牟倩倩[3](2016)在《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吸潮问题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一大难题,它涉及中药制剂生产到贮藏的每个环节,本文对近年来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研究的文献和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分别从吸湿的原理、假说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从优化提取工艺、应用防潮辅料、筛选制粒工艺、采用包衣及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等方面阐述中药制剂防潮的应对方法,为中药制剂防潮提供参考。

蔡艳芳[4](2018)在《麻黄多糖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应用的历史悠久,最开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发汗力极强,是辛温解表第一要药,因而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症的治疗。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麻黄多糖是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课题组前期对麻黄多糖进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麻黄多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这在药品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工艺简化并具有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本文为了优选麻黄多糖的制备工艺,采用不同醇沉时间、不同醇沉次数、无水乙醇洗涤法及90%乙醇洗涤法等纯化麻黄多糖,经检测优选麻黄多糖提取纯化生产工艺为两次醇沉法,即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3 h,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75%,醇沉静止24 h,将得到的麻黄多糖用蒸馏水溶解,再用95%乙醇醇沉使其含醇量为75%,静止24 h后,抽滤,收集沉淀,干燥,即得麻黄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麻黄多糖中总糖的含量结果为,两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总糖含量分别为:68.7%,71.2%,67.7%;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麻黄多糖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两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22%,5.33%,6.6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麻黄多糖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结果两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麻黄碱含量分别为:0.0193%,0.0201%,0.0207%;伪麻黄碱含量分别为:0.00614%,0.00348%,0.00552%;采用二阶导数光谱法测定麻黄多糖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一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总生物碱含景分别为:0.046%,0.045%,0.047%,两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总中物碱含量分别为:0.0318%,0.0295%,0.0328%;采用HPLC-ELSD法测定麻黄多糖中均多糖ESP-B4的含量,结果两次醇沉法P1、P2、P3中所得均多糖ESP-B4的含量分别为:32.4%,30.9%,29.3%。通过比较不同的提取纯化方法所得的麻黄多糖中各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可知,两次醇沉法提取麻黄多糖效率高,除杂效果好,安全,操作简便、稳定易行,有工业化应用前景,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同时为麻黄多糖的进一步研究与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与科学依据。

秦莉[5](2014)在《中药水提液中典型杂质絮凝机理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絮凝法以其除杂效果好、有效成分保留率高、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在中药分离纯化领域中备受关注。但由于中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不同中药提取液的絮凝除杂特点及规律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以中药水提液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杂质——鞣质和蛋白质为处理对象,研究絮凝法处理单种杂质溶液的絮凝机理及絮凝规律,考察了不同絮凝剂种类、絮凝剂用量、溶液pH及杂质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分析絮凝剂与杂质之间的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之上,以综合絮凝性能最好的絮凝剂来絮凝处理清肝利胆口服液原药提取液,考察絮凝剂用量、药液pH、快速搅拌速率、慢速搅拌速率以及絮凝温度对其絮凝过程的影响,探讨絮凝规律。在鞣酸及蛋白质溶液絮凝研究中,以杂质去除率及上清液浊度为评价指标,通过考察絮凝剂用量、溶液pH值及杂质含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可以发现随着各因素水平的增大,絮凝效果均呈现先变优后变差的趋势。随着絮凝剂用量的增加,絮体电动电位始终呈增长趋势。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酸盐、羟丙基壳聚糖、明胶、以及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均对鞣酸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其中,羟丙基壳聚糖对鞣酸的去除效果最好,在其用量浓度为0.085g/L时,鞣质去除率可达82.26%,最佳絮凝pH为4.5,鞣酸浓度为10g/L。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酸盐对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絮凝去除效果。三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排序为: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壳聚糖盐。壳聚糖在用量浓度为0.3g/L时,蛋白去除率可达97.95%,最佳絮凝pH为6.0,蛋白浓度为7g/L。在清肝利胆口服液原药水提液的絮凝研究中,以壳聚糖为絮凝剂,鞣质去除率、蛋白质去除率及上清液浊度为指标,对于不同的絮凝条件而言,均存在一个使絮凝效果达到最佳的最优值。壳聚糖絮凝处理清肝利胆口服液原药水提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用量1g/L,快搅速率250r/min,快搅时间1min,慢搅速率80r/min,慢搅时间12min,絮凝温度为30℃,处理后药液上清液浊度可达14.6NTU,鞣酸去除率为73.31%,蛋白质去除率为68.54%,有效成分绿原酸的保留率为93.04%,该除杂净化方法是有效并可靠的。

马康[6](2014)在《利用棉籽壳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系统综述了木聚糖提取、酶解以及低聚木糖的纯化、检测等的研究进展,然后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工艺技术,进行了年产1000吨食品级低聚木糖的工厂设计。本设计首先根据原料产地、交通物流、产品消费等因素将厂址选定在黄河中下游棉产区,然后综合考虑生产工艺、环境保护、厂区物流等因素,进行了厂区总平设计和用地规划。根据工厂的产能和工艺技术,进行了原辅料、水、电、蒸汽等耗量的衡算,并对固定投资、人力、设备折旧、运输等费用进行估算,得到产品的成本和利润率,确定工艺流程。经过初步核算,本项目占地36062m2,全面投产后年净收益约3205万元,投资回收期约4年,经济效益显着。最后根据衡算的结果,运用CAD平面制图技术,绘制相关图纸。图纸共21张,包括工艺流程图、总平图、物料衡算图、生产车间(含预处理车间、酶解纯化车间和浓缩车间)的平面图、剖面图和管路轴侧图(含蒸汽和自来水)。本设计采用了先进的膜分离技术,首先主要应用超滤膜过滤设备对糖液脱色和除杂,降低了后续的离子交换柱的压力,减少了水、盐酸、氢氧化钠的消耗,延长了树脂的使用周期。其次应用纳滤膜设备对糖液进行浓缩和脱盐,减少了大约50%的蒸汽耗量,具有显着地节能减排效果,且产品的脱盐率提高,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孙姣[7](2014)在《中药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为有效的去除杂质,保留有效组分,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及稳定性,本文采用絮凝法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提取液进行净化除杂处理,以杂质蛋白质和鞣质的去除率、上清液的浊度、有效成分绿原酸的保留率及絮体形态、尺寸及分形维数等为指标,研究絮凝剂类型、添加量及絮凝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等絮凝工艺条件对药液絮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的影响作用,分析适宜的絮凝剂类型及工艺,探讨絮凝除杂规律及絮凝机理。与传统醇沉法的除杂效果进行对比,考察絮凝法用于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原药提取液纯化处理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考察壳聚糖及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剂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液的絮凝过程及絮凝效果,得出随着絮凝温度的增高、搅拌速度的增大及搅拌时间的延长,杂质去除率和药液澄清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絮凝剂类型、用量对绿原酸的保留率影响较大,其余各操作参数对绿原酸的影响较小。壳聚糖絮凝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原药液的适宜条件为:絮凝温度30℃,壳聚糖加入量0.75g/L,以1.3m/s的速度搅拌120s,再以0.26m/s的速度搅拌15min。单宁和壳聚糖复配絮凝药液的适宜条件为:药液温度25℃,加入0.375g/L单宁,在0.26m/s速度下搅拌1min,再在0.13m/s速度下搅拌2min,而后加入0.5g/L壳聚糖,在0.26m/s速度下搅拌1min,再在0.105m/s速度下搅拌5min。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药液时所生成的絮体尺寸较壳聚糖絮凝结果增大91μm,絮体分形维数高0.056,絮体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和破碎后的恢复能力分别提高4.2%和15.6%,杂质去除率及药液澄清度较高,但绿原酸和多糖的保留率略低。与原工艺醇沉法相比,壳聚糖絮凝和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均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水提液具有明显的净化除杂效果,并且选择性良好,有效成分的损失得到有效地降低,提升了原料药的利用率,其中绿原酸的保留率较原工艺分别提高6.3%和4.2%,多糖的保留率分别提高25.8%和23.1%,鞣质去除率分别提高21.6%和48.9%,同时药液的澄清度和长期稳定性增强。絮凝法可以用于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原药液的净化除杂工艺。壳聚糖絮凝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原药提取液主要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导,电中和及网捕絮凝共同发挥作用。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药液则是以单宁与蛋白质多点氢键-疏水键结合及壳聚糖的吸附架桥作用为主导,电中和及网捕絮凝共同作用。

郝普彦[8](2013)在《胃逸口服液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胃逸口服液由石斛、陈皮、山药、白及、蒲公英和甘草组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阴伤津亏、脾胃气虚等疾病。本课题系统地对胃逸口服液成型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制出了疗效确切、作用迅速、质量稳定、口感好的胃逸口服液剂型。由于处方以石斛为君药,但石斛的种类比较多,故在选种上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研究,为选种提供一定的依据。对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及密花石斛进行了以下对比研究:①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整体化学成分比较分析;②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从而进行了对比分析;③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鞣质含量进行了测定,从而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制备工艺的研究中:方中6味药材化学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及皂苷类成分,根据三大类成分的理化性质和传统用药习惯,最终确定方法为以水为溶媒对药材的煎煮。确定水的倍量、时间和次数三个为影响因素,多糖和收膏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优选提取条件,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h;用重力沉降法和壳聚糖澄清技术先后对水煎液进行了除杂;以蜂蜜为甜味剂,其用量为20%;以柠檬酸为酸味剂,用量为0.17%;以山梨酸钾为防腐剂,其用量为0.02%。在质量标准的研究中:对方中药进行了定性的薄层鉴别,分离效果好、无干扰、专属性强;采用HPLC法分别对方中毛兰素和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毛兰素测得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3%(RSD=1.67%),样品毛兰素含量约0.06mg/ml;橙皮苷测得加样回收率为100.76%(RSD=2.12%),样品橙皮苷含量约0.7mg/ml;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胃逸口服液中含量的质量控制。本实验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了现代的检测方法,作为该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后期的大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性依据。

马静[9](2012)在《麻白宣肺化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麻白宣肺化痰颗粒的制备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1)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含量、黄芩苷含量及总多糖含量为指标,优选麻黄、黄芩等药材的水提工艺参数;(2)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以总黄酮含量及橙皮苷含量为指标,优选白果、陈皮等药材的醇提工艺参数;(3)研究麻白宣肺化痰颗粒的成型工艺;(4)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麻白宣肺化痰颗粒处方中的麻黄、黄芩、陈皮等药味分别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含量、橙皮苷含量进行测定,制订其质量标准。结果:(1)最佳水提工艺为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小时;(2)最佳醇提工艺为加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1小时;(3)麻白宣肺化痰颗粒的成型工艺为加入12%的伊贝母细粉,以8%糊精作为辅料,0.4%甜菊糖苷作为矫味剂,以85%~90%乙醇为润湿剂制粒;(4)建立了制剂中麻黄、黄芩、陈皮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总含量、橙皮苷的含量,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橙皮苷色谱条件分别为:流动相分别为乙腈-0.4%磷酸(3:97)和乙腈-0.1%磷酸(19:81),检测波长分别为208nm和283nm,柱温为30℃,流量为1.0mL/min。结论:麻白宣肺化痰颗粒制剂生产工艺合理、可行。制订的质量标准简便、快速、准确,可以有效控制制剂的质量。

林传权[10](2011)在《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文中提出背景、目的与意义胃乃安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广东省名牌产品,源自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的经验方,由黄芪、三七、红参、人工牛黄、珍珠层粉组成,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性疾病临床效果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原制备工艺黄芪水煎,三七、红参粉碎,使到临床单次服用量大(1号胶囊,每次4粒),不利于患者服用,此外,制剂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有待深入,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中成药产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产品的现代先进生产技术更新和升级,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现实必要性。鉴于珍珠层粉、人工牛黄为粉末状,不宜直接提取,本论文将胃乃安胶囊主要组成药物黄芪、三七、红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研究提取分离新工艺,及其新工艺制剂(即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多胺、自由基作用机制,为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提供新的提取分离工艺方案及其药理学科学依据。本论文以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即黄芪、三七、红参,按756:76:25原处方比例组成,简称“三药”,下同)进行“三药”提取、分离工艺优化及新制剂的抗胃黏膜损伤机制探讨为研究内容,药效导向下,综合评价化学成分收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皂苷、黄酮、多糖类)、干膏得率和总固体去除率进行提取溶媒筛选、提取工艺优化、优化三种分离工艺(醇沉、树脂吸附、膜分离)参数、优选一种分离工艺、中试研究综合评价提取分离工艺,以提升工艺科技含量、降低临床服用量;在此基础上,观察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及对多胺、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探明新制剂的作用机制,以更科学地指导新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1.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考察“三药”水煎提取和70%乙醇提取,筛选提取溶媒。2.以化学成分收率、干膏得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溶媒比单因素分析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筛选提取时间、溶媒比、提取次数三因素的最佳水平;进一步对提取次数优化考察,确定工艺参数;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和冰乙酸致慢性胃溃疡模型比较新提取工艺制剂(新提取工艺模拟胃乃安液)与胃乃安胶囊的药效,考察工艺的有效性。3.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导向下,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为指标分别优化醇沉、膜分离、树脂吸附工艺参数,放大实验水平并在多种药效模型及工艺经济成本估算结果下平行筛选三种分离工艺。4.以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膜通量为指标,进行两批次的中试研究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稳定性,以干固物减少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分离工艺比原工艺的优越性,并以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和NaOH致急性胃损伤为模型进行胃乃安新制剂的药效实验,考察提取分离工艺的有效性。5.选用“三药”的第二批中试研究浸膏按原处方配比加入珍珠层粉、人工牛黄配制胃乃安新制剂,以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为模型,在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透射电镜三种水平从宏观到微观对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进行评价,检测胃组织多胺、自由基水平,分析多胺与自由基的相关性,以揭示多胺、自由基在胃黏膜损伤发病的作用与意义。结果1.“三药”混合水提液溃疡抑制率(44.28%)高于“三药”醇提液(33.86%)。2.以6、8、10倍溶媒比水平和1.5h、2h、2.5h提取时间水平保证化学成分收率较高;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6倍溶媒比、1.5h、3次提取为较优方案;提取次数优化考察表明,第三次提取综合评分权重为15.72%;比较混合提取和单提再混合的药效,混合提取液溃疡抑制率(36.92%)高于单提再混合液(30.70%);新提取工艺用时比原工艺减少2h;新提取工艺制剂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76.77%)高于胃乃安胶囊(65.19%),对慢性胃溃疡模型溃疡抑制率(84.22%)、溃疡愈合率(66.67%)高于胃乃安胶囊(44.03%、44.44%)。3.以生药量0.857g/mL原液进行50%醇沉,上清液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较高,溃疡抑制率达80.74%;膜分离优化方案为”三药”水煎合提的药液过400目筛后直接过200nm的陶瓷膜在频率(41.45HZ)、2.0bar压力(即进膜压力2.5bar,出膜压力1.5bar)、膜通量(65 gcm2-h)、料液温度(25-50℃)下进行透析;膜分离的化学成分收率、总固体去除率和药效结果综合评分(61.75)高于醇沉(58.15);膜分离工艺经济成本评分(24.13)与醇沉(25.20)接近,高于树脂吸附(13.14)。4.两批次中试研究的膜通量变化趋势一致性好,干膏得率接近(23.44%、23.19%),化学成分收率整体水平平行性好,干固物减少率较近(28.01%、26.74%);第二批中试胃乃安新制剂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2.42%)、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溃疡抑制率(81.72%)、NaOH致急性胃损伤的损伤抑制率(75.17%),均高于胃乃安胶囊的抑制率。5.肉眼大体观察、病理镜下评价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胃炎、应激性胃溃疡的损伤评分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透射电镜下,新制剂高剂量逆转胃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新制剂高剂量组SOD活性提升(P<0.05与模型组比),降低MDA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胃组织多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慢性胃炎模型SOD与腐胺、精脒的相关性较大(P<0.05),而MDA与腐胺、精脒、精胺无相关性;应激性胃溃疡多胺与MDA、SOD无相关性。结论1.确立了胃乃安新制剂“三药”(黄芪、三七、红参)提取分离工艺,与原工艺比较,新提取分离工艺的稳定性良好,节能省时,临床服用量降低,疗效增强,开发价值较大,结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适于胃乃安生产使用。2.胃乃安新制剂抗胃黏膜损伤效果好,创新性地展示了促进多胺合成、降低自由基水平可能是其保护胃黏膜作用机制之一;慢性胃炎模型多胺可能通过提高SOD活性清除MDA,而应激性胃溃疡模型的自由基与多胺相关性不大,提示不同模型的病理机制不同,自由基、多胺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不同。3.本研究是在保持原处方不变前提下,从实验室筛选到中试研究再到作用机制初步探明,研究较为合理、系统化,方法学上具备一定创新性,研究结果具备现实指导意义,为新制剂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并为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高速离心法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离心法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咳嗽的研究进展
    2. 桑杏合剂组方特点、立题依据
    3. 组方药物研究特点
第二部分 药学实验研究
    1. 桑杏口服液饮片来源及鉴定
    2. 桑杏口服液制备工艺研究
        2.1 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2.2 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2.3 醇提工艺研究
        2.4 水提工艺研究
        2.5 精制纯化工艺研究
        2.6 浓缩工艺研究
        2.7 成型工艺研究
        2.8 中试工艺研究
        2.9 工艺流程图
    3. 桑杏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3.1 名称
        3.2 处方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5.1 牛蒡子薄层色谱鉴别
        3.5.2 前胡薄层色谱鉴别
        3.5.3 桔梗薄层色谱鉴别
        3.5.4 陈皮薄层色谱鉴别
        3.5.5 甘草薄层色谱鉴别
        3.5.6 桑叶薄层色谱鉴别
        3.5.7 苦杏仁薄层色谱鉴别
        3.5.8 薄荷薄层色谱鉴别
        3.6 检查
        3.6.1 相对密度
        3.6.2 pH值检查
        3.6.3 装量检查
        3.6.4 微生物限度
        3.7 含量测定
        3.7.1 仪器与试药
        3.7.2 色谱条件的选择
        3.7.3 专属性试验
        3.7.4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7.5 精密度试验
        3.7.6 供试品溶液提取制备条件的考察
        3.7.7 稳定性试验
        3.7.8 重复性试验
        3.7.9 准确度试验
        3.7.10 检测方法的确立
        3.7.11 三批中试样品中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测定结果
        3.8 桑杏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4. 桑杏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4.1 常温留样试验
        4.2 加速试验
第三部分 总结、讨论与创新点
    1. 总结
    2. 讨论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以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的中药防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吸湿影响因素探究
    3 防潮技术研究现状
        3.1 离子交换技术
        3.2 阻湿性包覆技术
        3.3 比表面积降低技术
        3.4 前处理工艺技术
    4 国内外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5 模型药物黄芪多糖的选择依据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7.1 研究内容
        7.1.1 中药吸湿的原因分析
        7.1.2 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7.1.3 以黄芪多糖为模型的防潮技术研究
        7.1.4 防潮技术防潮效果对比及评价
        7.1.5 各技术防潮机理的分析与探讨
        7.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药吸湿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1 从物理学方面分析
    2 药物化学结构方面分析
    3 中药特殊性质方面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防潮技术评价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黄芪多糖吸湿时间曲线的绘制
        2.2 黄芪多糖吸湿特征参数的建立
        2.3 黄芪多糖临界相对湿度值测定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潮中间体制备及防潮技术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离子交换技术防潮研究
        2.1.1 黄芪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2 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的制备
        2.1.3 黄芪多糖防潮树脂复合物的表征
        2.2 辅料添加法防潮研究
        2.2.1 药物-辅料混合粉体评价方法的建立
        2.2.2 辅料种类的选择及混合粉体的制备
        2.2.3 药物与辅料混合比例的选择
        2.2.4 混合辅料比例的选择
        2.3 制粒技术防潮研究
        2.3.1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评价方法的建立
        2.3.2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制粒辅料的选择
        2.3.3 药物与辅料配比的选择
        2.3.4 混合辅料比例的选择
        2.3.5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制粒工艺的选择
        2.3.6 正交试验优化颗粒制备工艺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潮技术的对比与评价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防潮中间体吸湿特征参数的测定
        2.1.1 防潮中间体吸湿时间曲线的绘制
        2.1.2 吸湿速率方程、初速度及加速度的测定
        2.1.3 防潮中间体临界相对湿度值的测定
        2.1.4 防潮中间体流动性的测定
    3 本章讨论
第五章 防潮技术的防潮机理分析
    1 吸湿的基本原理分析
    2 各技术防潮机理分析
        2.1 离子交换技术防潮机理分析
        2.2 辅料添加法防潮机理分析
        2.3 制粒技术防潮机理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1 创新点
        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吸湿的原理与假说
    1.1 吸湿原理
    1.2 吸湿假说
2 中药制剂防潮方法
    2.1 优化提取与精致工艺
        2.1.1 膜滤法
        2.1.2 大孔吸附树脂法
        2.1.3 水提醇沉法
        2.1.4 高速离心法
    2.2 防潮辅料的研究
        2.2.1 不同辅料种类的筛选
        2.2.2 混合辅料的选择
    2.3 采用包衣技术
    2.4 制粒方法的选择
    2.5 采用干燥技术
    2.6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3 结语

(4)麻黄多糖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麻黄的现代研究进展
        1.1.1 原植物
        1.1.2 本草学研究
        1.1.3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4 炮制工艺研究
        1.1.5 药理作用研究
    1.2 糖类的研究现状
        1.2.1 糖类的重要作用
        1.2.2 多糖的测定方法
        1.2.3 糖类的发展前景
    1.3 中药水提醇沉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水提醇沉
        1.3.2 水提醇沉存在的问题
        1.3.3 提取中药材的新工艺
第二章 麻黄多糖的提取
    2.1 仪器与试药
    2.2 麻黄多糖的提取方法
    2.3 不同方法提取麻黄多糖的收率
        2.3.1 小结
        2.3.2 讨论
    2.4 不同方法提取的麻黄多糖的水分含量测定
        2.4.1 仪器
        2.4.2 测定方法
        2.4.3 测定结果
第三章 麻黄多糖中总糖的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药
    3.2 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比色法
        3.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2 样品溶液的配制
        3.2.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稳定性试验
        3.2.7 重复性试验
        3.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9 样品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麻黄多糖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4.1 仪器与试药
    4.2 测定方法:考马斯亮蓝法
        4.2.1 考马斯亮蓝试剂的配制
        4.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4.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4.2.4 线性关系考察
        4.2.5 精密度试验
        4.2.6 稳定性试验
        4.2.7 重复性试验
        4.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4.2.9 样品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麻黄多糖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5.1 麻黄多糖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
        5.1.1 仪器与试药
        5.1.2 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5.1.3 小结
    5.2 麻黄多糖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5.2.1 仪器与试药
        5.2.2 测定方法:二阶导数光谱法
        5.2.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HPLC-ELSD法测定麻黄多糖中均多糖ESP-B4含量
    6.1 仪器与试药
    6.2 含量测定方法:HPLC-ELSD法
        6.2.1 色谱条件
        6.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6.2.4 线性关系考察
        6.2.5 精密度试验
        6.2.6 稳定性试验
        6.2.7 重复性试验
        6.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6.3 麻黄多糖中ESP-B4的含量测定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水提液中典型杂质絮凝机理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中药水提液的特点及杂质组成
        1.2.1 中药水提液的特点
        1.2.2 中药水提液的杂质
    1.3 中药水提液分离纯化方法
        1.3.1 水提醇沉法
        1.3.2 高速离心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4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
        1.3.5 絮凝技术
    1.4 絮凝技术在中药除杂中的应用现状
        1.4.1 絮凝技术在中药除杂中的优势
        1.4.2 絮凝技术在中药除杂中的不足
    1.5 选择性絮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5.1 选择性絮凝机理的发展过程
        1.5.2 选择性絮凝机理
        1.5.3 选择性絮凝的方法
    1.6 中药分离纯化领域的絮凝剂
        1.6.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6.2 明胶与单宁
        1.6.3 聚丙烯酰胺类
    1.7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及相关试剂
        2.1.1 杂质溶液的配置
        2.1.2 中药水提液的制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絮凝剂及其配制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案设计
        2.3.1 杂质絮凝实验
        2.3.2 中药水提液絮凝实验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粘度
        2.4.2 电动电位
        2.4.3 pH 值
        2.4.4 浊度
        2.4.5 鞣酸含量
        2.4.6 蛋白质含量
        2.4.7 绿原酸含量
        2.4.8 红外光谱分析法
第三章 鞣酸溶液絮凝效果研究
    3.1 反应物性质分析
        3.1.1 絮凝剂的基本物性分析
        3.1.2 鞣酸溶液的性质分析
    3.2 絮凝剂初步筛选
    3.3 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1 壳聚糖类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2 明胶的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3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4 各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影响的对比总结
    3.4 鞣酸溶液的 pH 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5 鞣酸溶液的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6 絮凝反应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分析
        3.6.1 壳聚糖类絮凝反应的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分析
        3.6.2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反应的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蛋白质溶液絮凝效果研究
    4.1 反应物性质测量分析
        4.1.1 絮凝剂的基本物性分析
        4.1.2 蛋白质溶液的性质
    4.2 絮凝剂初步筛选
    4.3 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1 壳聚糖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2 壳聚糖季铵盐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3 壳聚糖盐酸盐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4 不同絮凝剂的用量对絮凝效果影响的对比
    4.4 溶液 pH 对蛋白质絮凝效果的影响
    4.5 蛋白质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6 絮凝反应官能团的红外光谱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清肝利胆口服液原药水提液絮凝效果研究
    5.1 清肝利胆口服液原药水提液的性质
    5.2 絮凝剂的选择
    5.3 絮凝工艺条件的实验研究
        5.3.1 壳聚糖用量对中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5.3.2 药液 pH 对中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5.3.3 快速搅拌速率对中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5.3.4 慢速搅拌速率对中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5.3.5 絮凝温度对中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的影响
    5.4 絮凝处理后有效成分保留率的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利用棉籽壳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总论
    1.2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2.1 功能性低聚糖概述
        1.2.2 低聚木糖的理化性质
        1.2.3 国内外低聚木糖的生产工艺与研究进展
        1.2.3.1 可溶性木聚糖的提取
        1.2.3.2 木聚糖的水解
        1.2.3.3 低聚木糖的初步精制
        1.2.3.4 低聚木糖生产的二次精制与纯品制备和检测
        1.2.4 低聚木糖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1.2.4.1 预防龋齿,清新口气
        1.2.4.2 零热量,难消化的特性
        1.2.4.3 膳食纤维作用
        1.2.4.4 调节肠道微生态
        1.2.4.5 在饲料行业的应用
        1.2.4.6 其他功能与应用
        1.2.5 低聚木糖产业状况
        1.2.6 棉籽壳制备低聚木糖的优势
        1.2.7 设计的内容和思路以及工艺特点
第2章 厂址选择
    2.1 厂址选择的依据
    2.2 厂址选择的条件
        2.2.1 交通物流
        2.2.2 基础设施
        2.2.3 人力资源
        2.2.4 气候与环境
        2.2.5 地形与地址
        2.2.6 政策支持
        2.2.7 区域经济优势
第3章 厂区总平
    3.1 总平设计的原则
    3.2 厂区总平设计
    3.3 利用棉籽壳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二厂厂区总平图
第4章 生产工艺设计
    4.1 生产方案
    4.2 工艺流程
    4.3 基本步骤
        4.3.1 棉籽壳的预处理
        4.3.2 酶解和初步纯化
        4.3.3 超滤
        4.3.4 低聚木糖的二次纯化
        4.3.5 浓缩与喷雾干燥
        4.3.6 产品的规格与包装
    4.4 工艺特点
第5章 工艺计算
    5.1 物料衡算
        5.1.1 全厂总物料衡算主要内容
        5.1.2 工艺技术指标和基础数据
    5.2 原辅料消耗及中间产品衡算
        5.2.1 总反应式及原辅料耗量
        5.2.2 中间步骤的相关产物的量(体积)
        5.2.3 离子交换树脂的相关计算
        5.2.5 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总物料衡算表
    5.3 热量衡算
        5.3.1 计算步骤
        5.3.2 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热量衡算表
    5.4 水量衡算
        5.4.1 计算步骤
        5.4.1.1 预处理用水
        5.4.1.2 酶解罐清洗用水
        5.4.1.3 压滤机滤布清洗用水
        5.4.1.4 离子交换工段用水
        5.4.1.5 清洁用水
        5.4.1.6 锅炉蒸汽用水
        5.4.1.7 纳滤过滤降温用水(冷却水)
        5.4.1.8 总耗水量
        5.4.2 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水量衡算表
    5.5 电量衡算
        5.5.1 计算步骤
        5.5.1.1 预处理工段
        5.5.1.2 酶解除杂工段
        5.5.1.3 浓缩精制工段
        5.5.1.4 其他生产设备
        5.5.1.5 生产辅助用电
        5.5.2 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电量衡算表
第6章 设备计算与选型
    6.1 主要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与选型
    6.2 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主要设备一览表
第7章 其他
    7.1 生产车间平面布置
        7.1.1 车间工艺设计
        7.1.2 生产车间布置图
        7.1.3 车间的非工艺部分设计
        7.1.4 卫生要求
    7.2 公共与辅助工程
        7.2.1 公共工程
        7.2.2 辅助工程
    7.3 投资概算
        7.3.1 投资总估算
        7.3.2 资金来源及用款计划
    7.4 工厂人员组织架构与劳动定员
        7.4.1 工厂组织架构
        7.4.2 人员分配
    7.5 经济效益衡算
        7.5.1 吨产品成本估算
        7.5.2 效益收入估算
        7.5.3 回收期估算
第8章 结论
附图一 厂区总平图
附图二 物料衡算图
附图三 物料流程图
附图四 工艺流程图
附图五 预处理车间平面布置图
附图六 预处理车间A-A剖面图
附图七 预处理车间B-B剖面图
附图八 预处理车间蒸汽管路轴侧图
附图九 预处理车间自来水管路轴侧图
附图十 酶解车间一楼平面布置图
附图十一 酶解车间二楼平面布置图
附图十二 酶解车间A-A剖面图
附图十三 酶解车间B-B剖面图
附图十四 酶解纯化车间蒸汽管路轴侧图
附图十五 酶解纯化车间自来水管路轴侧图
附图十六 低聚木糖浓缩车间一楼平面布置图
附图十七 低聚木糖浓缩车间二楼平面布置图
附图十八 低聚木糖浓缩车间A-A剖面图
附图十九 低聚木糖浓缩车间B-B剖面图
附图二十 浓缩车间蒸汽管路轴侧图
附图二十一 浓缩车间自来水管路轴侧图
附图二十二 设备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7)中药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中药特点
    1.3 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1.3.1 水提醇沉技术
        1.3.2 高速离心技术
        1.3.3 大孔树脂分离技术
        1.3.4 膜分离技术
        1.3.5 絮凝技术
    1.4 絮凝技术在中药提纯中的应用
        1.4.1 中药提取液的特性
        1.4.2 中药絮凝剂的种类
        1.4.3 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5 絮凝理论
    1.6 中药絮凝澄清技术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实验设计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1 中药原药液的制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絮凝剂及其配制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案设计
        2.3.1 单一絮凝剂对 XKOL 絮凝实验
        2.3.2 复配絮凝剂对 XKOL 絮凝实验
        2.3.3 絮体破碎恢复实验
        2.3.4 中药提取液醇沉实验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原药液性质
        2.4.2 药液成分分析方法
        2.4.3 絮体特性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单一絮凝剂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研究
    3.1 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研究
        3.1.1 不同絮凝剂絮凝效果的总体分析
        3.1.2 壳聚糖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1.3 壳聚糖盐酸盐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1.4 ZTC1+1-Ⅲ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1.5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1.6 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对比
    3.2 絮凝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2.1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2.2 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2.3 快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2.4 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2.5 慢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复配絮凝剂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提取液絮凝效果研究
    4.1 复配絮凝剂添加顺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2 复配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3 絮凝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3.1 絮凝温度对药液特性的影响研究
        4.3.2 絮凝温度对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
    4.4 快速搅拌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4.1 快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4.2 快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5 单宁添加阶段慢速搅拌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5.1 单宁添加阶段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5.2 单宁添加阶段慢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6 壳聚糖添加阶段慢速搅拌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6.1 壳聚糖添加阶段慢搅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6.2 壳聚糖添加阶段慢搅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7 正交实验研究
    4.8 小结
第五章 中药水提液杂质絮凝机理研究
    5.1 壳聚糖絮凝除杂机理研究
        5.1.1 壳聚糖絮凝杂质絮体尺寸及分形维数分析
        5.1.2 壳聚糖絮凝杂质絮体 FTIR 分析
        5.1.3 壳聚糖絮凝除杂机理研究
    5.2 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除杂机理研究
        5.2.1 单宁—壳聚糖絮凝杂质絮体尺寸及分形维数分析
        5.2.2 单宁—壳聚糖絮凝杂质絮体 FTIR 分析
        5.2.3 单宁—壳聚糖复配絮凝除杂机理研究
    5.3 壳聚糖与单宁—壳聚糖的絮凝作用对比研究
        5.3.1 絮体特性对比研究
        5.3.2 净化除杂效果对比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胃逸口服液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四种石斛的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四种石斛薄层色谱对比研究
        2.1 溶液的制备
        2.2 薄层色谱对比研究
    3 四种石斛多糖类含量的对比研究
        3.1 溶液的制备
        3.2 苯酚-硫酸法条件考查
        3.3 方法学考查
        3.4 含量测定结果
    4 四种石斛鞣质含量对比研究
        4.1 溶液的制备
        4.2 方法学考察
        4.3 含量测定结果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胃逸口服液的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处方研究
        2.1 处方组成
        2.2 功能主治
        2.3 药材的来源
    3 制备工艺研究
        3.1 剂型的选择
        3.2 工艺设计与工艺路线
        3.3 提取工艺研究
        3.4 浓缩工艺研究
        3.5 除杂工艺研究
        3.6 调配
        3.7 灌装
        3.8 制备工艺的确定及工艺流程
第三章 胃逸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原辅料质量标准
        2.1 原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2.2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3 性状
    4 检查
        4.1 pH测定
        4.2 相对密度测定
        4.3 微生物限度检查
    5 薄层色谱鉴别
        5.1 鼓槌石斛
        5.2 陈皮
        5.3 山药
        5.4 白及
        5.5 蒲公英
        5.6 甘草
    6 含量测定
        6.1 毛兰素含量测定
        6.2 橙皮苷含量测定
    7 中试
    8 胃逸口服液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四章 胃逸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试剂和药品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的制备
        2.3 干扰性试验
        2.4 方法学考察
        2.5 共有峰的标定
        2.6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胃逸口服液初步稳定性研究
    1 仪器、试剂和药品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考察项目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件

(9)麻白宣肺化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方法与结果
    1. 仪器
    2. 试药
    3. 麻白宣肺化痰颗粒提取工艺的设计
        3.1 处方组成
        3.2 工艺设计
    4. 麻白宣肺化痰颗粒提取工艺的研究
        4.1 水提部分提取工艺研究
        4.2 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研究
        4.3 稠膏干燥温度的筛选
    5. 麻白宣肺化痰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5.1 样品的制备
        5.2 制粒工艺的研究
        5.3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5.4 麻白宣肺化痰颗粒的制备
    6. 麻白宣肺化痰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6.1 性状
        6.2 鉴别
        6.3 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
        6.4 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一章 胃乃安二次开发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概况
        第二节 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章 胃乃安胶囊治疗胃黏膜损伤性疾病相关药理药效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胶囊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
        第二节 胃黏膜防御机制和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清除自由基对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多胺保护胃黏膜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第五节 胃乃安胶囊主要药材对胃黏膜损伤及自由基、多胺的作用
    工作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三药"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第一节 药物提取溶媒的筛选研究
        第二节 药物水提取溶媒比和提取时间条件研究
        第三节 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方案
        第四节 进一步优化提取次数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三药"混合提取与单味药提取再混合的药效学比较
        第六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原工艺的化学成分收率和干膏得率比较
        第七节 优化提取工艺与胃乃安原提取工艺的药效学比较
    第二章 "三药"药液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水提醇沉工艺考察
        实验一 不同"三药"药液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实验二 不同醇沉浓度对醇沉工艺的影响
        第二节 膜分离纯化"三药"药液的工艺研究
        实验一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筛选实验
        实验二 不同进料药液浓度对膜分离的影响
        实验三 陶瓷膜孔径筛选及有机膜超滤效果考察
        实验四 陶瓷膜操作压力水平的实验考察
        实验五 膜分离温度考察
        第三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平行筛选研究
        第四节 三个分离纯化工艺的经济和劳动力成本比较
    第三章 "三药"药液提取分离中试研究
        第一节 "三药"提取及膜分离研究
        第二节 中试研究供试品的药效学观察
        实验一 中试供试品对盐酸乙醇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二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消炎痛致急性胃溃疡的药效观察
        实验三 中试研究供试品对NaOH致胃黏膜损伤的药效观察
    第四章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多胺-自由基机理研究
        第一节 胃乃安新制剂对胃黏膜损伤的药效作用研究
        实验一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乙酰胺致慢性胃炎的药效作用
        实验二 胃乃安新制剂对水浸束缚应激性胃溃疡的药效作用
        第二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自由基水平测定
        第三节 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胃组织多胺含量测定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附录二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高速离心法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D]. 程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以黄芪多糖为模型药物的中药防潮技术研究[D]. 林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 林浩,李小芳,罗开沛,罗佳,杨露,刘海霞,牟倩倩. 中药与临床, 2016(05)
  • [4]麻黄多糖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蔡艳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4)
  • [5]中药水提液中典型杂质絮凝机理及效果研究[D]. 秦莉. 天津大学, 2014(05)
  • [6]利用棉籽壳年产1000吨低聚木糖工厂设计[D]. 马康.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6)
  • [7]中药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及机理研究[D]. 孙姣. 天津大学, 2014(05)
  • [8]胃逸口服液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初步研究[D]. 郝普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9]麻白宣肺化痰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马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10]胃乃安新制剂提取分离工艺研究及抗胃黏膜损伤机制初探[D]. 林传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高速离心与水醇法制备止咳定喘口服液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