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斯定理的直接证明(论文文献综述)
谷绍湖,王志敏,李广兵[1](2021)在《电场线模型在静电场理论教学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场线是定性分析和理解静电场基本规律的重要工具,本文充分利用电场线、电通量等概念,对高斯定理的证明、静电平衡状态和静电屏蔽原理理解给出了一种形象直观的思路,避免了复杂的数学推导,对深入理解静电场规律和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宋玲玲,黄文[2](2021)在《课程思政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中高斯定理这一内容,开展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提出了引、立、破、拓、结5个教学环节,实现了知识传承、能力迁徙的教学构想.同时,从3个维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破解了决定立体角的大小、正负的关键要义、闭合曲面立体角的计算等教学难点,而且还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助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实现了"在价值传播中凝练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课程育人目标.
张章[3](2021)在《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物理线上教学。总结了实施对分课堂的步骤以及设计所讨论问题的思路,并以静电场中高斯定理为例给出了设计的具体问题。将实施效果与上一学期的线下传统授课进行对比,并就学生对对分课堂的认可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针对分析结果,为疫情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对分课堂提供依据,并提出改进策略。
李杨[4](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民族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中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传统大学物理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缺失,为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对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研究在民族院校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对民族院校提高理工科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考虑到民族院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特点和大学物理课程特征,分析在民族院校里,利用雨课堂对大学物理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然后对大学物理课程基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阐明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对民族院校、雨课堂、混合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和雨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班学生物理基础情况以及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可以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也迫切需求现在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其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教学模式,并将建构主义、探究性社群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根据该模式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再设计。最后,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选取由相同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班级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班级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验证该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经过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行测试,使用SPSS统计分析学生测试成绩,经对学生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班级成绩与对照班级成绩存在显着差异,两样本均值差为4.217,A班成绩显着高于B班成绩。表明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在民族院校中,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周国全,祁宁[5](2021)在《运动电荷的电/磁场高斯定理的直接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尽管麦氏方程组的张量协变形式已然揭示了高斯定理的相对论协变性,但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仍然缺乏对运动电荷的高斯定理的切身体会与直接验证。本文首先运用电磁场张量变换的方法推导出运动电荷的电场与磁场强度,再运用积分及矢量运算的若干技巧,直接而简单地验证了高斯定理对于运动电荷的电场与磁场仍然满足,从而直接验证了电场与磁场的高斯定理对于不同惯性系的相对论协变性。
王禹辰[6](2020)在《AP物理考试的研究》文中认为AP课程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该课程有30多个学科领域供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难度与美国大学课程难度相似。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在大学中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还可以获得大学学分,从而缩短大学的学时,降低教育成本。本文主要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的文献做了综述,包括AP物理的考察目标、教学内容以及AP物理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AP物理课程的成效及启示;第三部分是在分析总结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论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AP物理考试进行整体的分析,主要包括AP物理1、2和AP物理C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考察能力的占比、考试内容的占比及题型分析;第五部分是对AP物理考试考察内容的分析,选取了动力学、运动学、圆周运动、能量、动量以及电场部分进行分析与讨论;第六部分主要是对AP物理1、2及AP物理C的例题进行分析与比较,选取的主题是动力学、功和能及动量、电场、电路部分内容;第七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找出我国高考可以向AP物理考试借鉴的地方,并对我国高考改革提出几点建议。通过本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AP物理考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AP物理考试的核心,同时,AP物理考试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考试难度和考察范围来看,AP物理1和2考试范围广,难度较低;AP物理C考察范围小,但难度比较大。
苏米[7](2020)在《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物理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是理工科学生将来学习其他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习惯了中学教学模式的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物理课程相对于中学物理课程来说具有起点高、难度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性学习障碍,这对大学物理教学也造成了极大困扰。因此,研究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为例,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融入到电磁学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运用教育理论来改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克服不适应性学习障碍,从而尝试解决大学与高中的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物理电磁学中的静电场、稳恒磁场和电磁感应三部分内容展开。针对每一部分,笔者首先比较分析了大学和高中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重合部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前测数据了解学生物理基础,结合大学电磁学的学习目标,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在发展区内精选研讨习题。接下来,基于上述准备工作,笔者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习题研讨课的开展,记录、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和研讨过程。新课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后测和访谈,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笔者结合收集整理的所有数据和资料,评估大学电磁学课程的教学衔接效果和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习题研讨课的教学衔接效果。研究发现:(1)虽然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中电磁学基础之上的螺旋上升,但大学电磁学部分的关注点与高中有所不同;而且对学生来说,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所要求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方法的运用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在每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在高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并适时告知学生在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2)在电磁学部分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数理的思想和方法,如“微元和积分的思想”,强调让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研究物理问题。数学能力的欠缺会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学好电磁学。(3)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衔接是有效的,而且结果表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学衔接效果最好,其次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学衔接效果要差一些。(4)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习题研讨课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帮助最大,其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很小。结合研究结论,笔者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提出一些教和学的建议,以期能够缓解大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提高大学物理教学质量。
周国全,黄华玲[8](2019)在《类比法研究万有引力场的高斯定理》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定义万有引力场的一个物理量——引力场强度,借助于万有引力(场)与库仑静电力(场)之间的类比关系,给出了静态万有引力场的高斯定理表达式,并运用此定理,通过典型例题阐述其应用,列表枚举在各种分布情形下两种力场强度的分布之间的类比对应关系。
曲安京[9](2018)在《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一条路径——以拉格朗日与高斯的代数方程理论为例》文中认为文章由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构成。通过对数学史研究范式扩张的讨论,引入了一种近现代数学史的研究方法,简称重构路线图方法。为了说明这种研究范式的改变,可以真正地扩张数学史研究的问题域,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以拉格朗日的代数方程理论为例,重构了拉格朗日路线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的障碍在哪里,他留给了后人什么样的问题。为了更充分地说明,重构路线图方法可以解决数学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对高斯与拉格朗日之思想方法的比较,揭示了这样的事实:高斯的分圆方程理论,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拉格朗日的路线图构造出来的。基于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代数方程的伽罗华理论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新研究。由此,或可以成为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一条新的路径。
何健[10](2018)在《浅论“高斯定理”的二维平面场表述形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牢牢抓住"高斯定理"成立的核心条件—场力满足平方反比律和叠加原理,通过深入分析,发现"高斯定理"这一理论形式的实质是将空间场通量与该空间区域包含的源物质进行的关联;指出高斯定理的真正意义在于发展了"源—场强度—通量"这一套研究体系,进而针对二维平面场讨论分析了其"源物质"与"区域场强通量"之间的深刻关系,并建立起严谨的数学表达形式,此即二维形式下的"高斯定理"。最后给出了相应实例分析。
二、高斯定理的直接证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斯定理的直接证明(论文提纲范文)
(1)电场线模型在静电场理论教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1 静电场中电场线的基本性质 |
| 1.1“三不”性质与起始位置(方向) |
| 1.2 电场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
| 1.3 学习中容易混淆的几个问题 |
| 2 电场线模型在高斯定理证明中的应用 |
| 2.1 静电场高斯定理的重要意义 |
| 2.2 静电场中高斯定理的证明 |
| 3 静电平衡状态的形成过程分析及理解 |
| 3.1 静电感应 |
| 3.2 静电平衡状态 |
| 3.3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中电荷的分布特点 |
| 4 电场线模型在静电屏蔽原理分析中的应用 |
| 4.1 静电屏蔽的定义及其理解 |
| 4.2 封闭导体壳内电荷在空间的电场分布情况 |
| 4.3 封闭导体壳外电荷在空间电场分布情况 |
(2)课程思政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 1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 2 教学策略设计 |
| 3 教学过程 |
| 3.1 问题引入 |
| 3.2 推证过程 |
| 3.2.1 特殊的场通量计算 |
| 3.2.2 一般的场通量计算 |
| 3.3 物理内涵 |
| 3.4 应用拓展 |
| 3.5 小结引申 |
| 4 实施效果 |
| 5 结语 |
(3)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 一、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
| (一)对分课堂实施步骤 |
| (二)对分课堂中所讨论问题的设计 |
| 二、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线上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
| (一)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
| (二)授课教师主观感受对比 |
| (三)针对学生预习和复习投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
| 三、学生对大学物理线上实施对分课堂认可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 (一)学生对不同授课方式的喜好度分析 |
| (二)学生对回答提问方式的喜好分析 |
| (三)学生从对分课堂中讨论发言的获益分析 |
| (四)影响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的原因分析 |
| 四、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实施改进策略 |
| 五、结束语 |
(4)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意义 |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 (一)民族院校 |
| (二)雨课堂 |
| (三)混合式教学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 一、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 (一)混合式教学定义的研究 |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
| 二、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 三、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 四、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 二、大学物理学习者基本信息分析 |
| 三、微信以及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 |
| 四、大学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 第四章 基于雨课堂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
|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二)探究性社群理论 |
| (三)泛在学习理论 |
| (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
| 三、前端分析 |
| (一)学习需求分析 |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 (三)学习者分析 |
| (四)学习环境分析 |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 (一)面对面授课前教学设计 |
| (二)面对面授课时教学设计 |
| (三)面对面授课后教学设计 |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 第五章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
| 一、教学实验对象和方法 |
| 二、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过程 |
| (一)高斯定理教学设计 |
| (二)面对面授课前 |
| (三)面对面授课 |
| (四)面对面授课后 |
| 三、教学评价 |
|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一、研究结论 |
| 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调查问卷 |
|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5)运动电荷的电/磁场高斯定理的直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 1 电磁场的高斯定理的相对论协变形式 |
| 2 匀速运动电荷的电/磁场 |
| 3 匀速运动电荷的电场的高斯定理的直接验证 |
| 4 匀速运动电荷的磁场的高斯定理的直接验证 |
| 5 结语 |
(6)AP物理考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1.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问题的提出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2.文献综述 |
| 2.1 考察目标 |
| 2.2 AP物理的教学内容 |
| 2.3 AP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 |
| 2.4 AP物理课程成效及启示 |
| 3.理论基础 |
| 3.1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
| 3.2 联结——认知主义 |
|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4.AP物理考试整体分析 |
| 4.1 AP物理考试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
| 4.2 AP物理的考试内容及考察能力的占比 |
| 4.3 AP物理考试的题型分析 |
| 5.AP物理具体考试考试内容的分析 |
| 5.1 运动学 |
| 5.2 动力学 |
| 5.3 圆周运动 |
| 5.4 能量 |
| 5.5 动量 |
| 5.6 电场 |
| 5.7 考试内容的分析总结 |
| 6.相同主题内容的例题分析 |
| 6.1 动力学 |
| 6.2 功和能及动量 |
| 6.3 电场 |
| 6.4 电路 |
| 6.5 AP物理试题分析总结 |
| 7.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对高考改革的建议 |
| 7.3 不足 |
| 7.4 展望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7)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研究方法简述 |
| 1.5.2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 1.5.3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 1.5.4 习题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介绍 |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综述 |
| 2.1 教学衔接概念界定 |
| 2.2 研究理论综述 |
| 2.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 2.2.2 支架理论 |
| 3.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 3.1 大学及高中静电场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 3.2 学生静电场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 3.3 静电场部分习题研讨 |
| 3.3.1 习题研讨活动 |
| 3.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 3.4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3.4.1 数据分析 |
| 3.4.2 学生访谈反馈 |
| 3.5 静电场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3.5.1 数据分析 |
| 3.5.2 学生访谈反馈 |
| 3.6 静电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 4.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 4.1 大学及高中稳恒磁场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 4.2 学生稳恒磁场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 4.3 稳恒磁场部分习题研讨 |
| 4.3.1 习题研讨活动 |
| 4.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 4.4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4.4.1 数据分析 |
| 4.4.2 学生访谈反馈 |
| 4.5 稳恒磁场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4.5.1 数据分析 |
| 4.5.2 学生访谈反馈 |
| 4.6 稳恒磁场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 5.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
| 5.1 大学及高中电磁感应部分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对比与分析 |
| 5.2 学生电磁感应部分基础概念前测数据分析 |
| 5.3 电磁感应部分习题研讨 |
| 5.3.1 习题研讨活动 |
| 5.3.2 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的案例分析 |
| 5.4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5.4.1 数据分析 |
| 5.4.2 学生访谈反馈 |
| 5.5 电磁感应部分习题研讨课教学衔接效果分析 |
| 5.5.1 数据分析 |
| 5.5.2 学生访谈反馈 |
| 5.6 电磁感应部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小结 |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 6.1.1 研究结论 |
| 6.1.2 建议 |
| 6.2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 6.2.1 研究创新 |
| 6.2.2 研究不足 |
| 6.2.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电磁学概念调查问卷(后附答案) |
| 附录2 问卷题号、出处及考查的知识 |
| 附录3 访谈提纲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8)类比法研究万有引力场的高斯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 1 两种平方反比有心力场之间基本类比关系的建立 |
| 2 实例之一:两个球对称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
| 3 实例之二:匀质引力球体内光滑隧道上质点的简谐振动 |
| 4 若干对称情形的类比与公式对照表 |
| 5 讨论与总结 |
(9)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一条路径——以拉格朗日与高斯的代数方程理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 一数学史研究范式的扩张 |
| (一) 范式是什么? |
| (二) 曾经发生过的一次范式的扩张 |
| (三) 范式改变的两种模式:转换与扩张 |
| (四) 数学史研究的“路线图”方法 |
| 二拉格朗日代数方程理论的路线图 |
| (一) 背景与问题 |
| (二) 为什么三次和四次方程根式可解? |
| (三) 五次及更高次方程的解法 |
| (四) 重构拉格朗日的路线图 |
| 三高斯分圆方程理论是如何构建的? |
| (一) 拉格朗日路线图的要点与问题 |
| (二) 高斯的策略与周期函数 |
| (三) 高斯分圆方程理论的要点 |
| (1) 预解式u。 |
| (2) 相似周期与相似函数。 |
| (3) 高斯定理346与拉格朗日定理104.1。 |
| (四) 分圆方程的可解性证明 |
| 四结论 |
(10)浅论“高斯定理”的二维平面场表述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 1 引言 |
| 2 对“高斯定理”成立条件的分析 |
| 3 平面场“高斯定理”的构建 |
| 3.1 表述形式的改变 |
| 3.2公式的推证 |
| 3.3 一般化处理 |
| 4 应用举例 |
| 5 小结 |
四、高斯定理的直接证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场线模型在静电场理论教学中的研究[J]. 谷绍湖,王志敏,李广兵. 电子世界, 2021(21)
- [2]课程思政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J]. 宋玲玲,黄文. 大学物理, 2021
- [3]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张章. 高教学刊, 2021(24)
- [4]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D]. 李杨.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运动电荷的电/磁场高斯定理的直接验证[J]. 周国全,祁宁. 物理与工程, 2021(02)
- [6]AP物理考试的研究[D]. 王禹辰.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7]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以电磁学部分为例[D]. 苏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类比法研究万有引力场的高斯定理[J]. 周国全,黄华玲. 物理与工程, 2019(S1)
- [9]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一条路径——以拉格朗日与高斯的代数方程理论为例[J]. 曲安京.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8(06)
- [10]浅论“高斯定理”的二维平面场表述形式[J]. 何健. 内江科技,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