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星座特色BABY(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晴[1](2021)在《星座文化的中国化文创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源自西方星象学的星座文化自传入我国以来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在其发展和传播中两者逐渐相互渗透,在我国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星座学说,使得该文化作为一种流行话题慢慢融到入了大众的生活之中,从而造就了以星座为主题的衍生产品市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语境下的星座文化,借助设计方法和符号学对其已有的设计形式进行分析,以文创产品为载体,找出适合星座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创新方向,探讨如何在中国这一语境下,使外来星座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合理融合,让星座文化能够更易于被大众理解与接受。本文的第一章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以皮尔斯符号学为主的相关符号学理论,并阐述了其对本选题的适用性;第三章梳理了星座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同语境下星座文化符号的对比,对相关经典形象案例进行了分析、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调研了实际的大众需求;第四章基于前期的设计调研结果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方案,借助皮尔斯的符号学方法对星座文化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元素提取,并访谈形式对产出方案进行了后续的设计评估。第五章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对中国语境下星座文化的设计方向做出了归纳。本文基于星座文化在我国不断地蓬勃发展,星座衍生产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探寻外来的星座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的设计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符合我国大众所思的文创产品,从而进一步推进星座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井普椿[3](2020)在《《步天歌》校正笺注考释》文中研究表明《步天歌》是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着作,始见於《新唐书·艺文志》“天文类”,现有多个版本传世。历代学者多认为《步天歌》为唐开元年间右拾遗王希明所着,而郑樵在《通志·天文略》中则认为是隋朝隐者丹元子始作。由於未能见到最早版本,故原作者仍不可考。《步天歌》首次以“二十八宿三垣”形式记录全天恒星,以七言押韵诗歌形式编撰,是对“三家星”观测体制的总结,歌辞简单通俗,容易记忆,是中国古代观天认星的必诵口诀。本文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步天歌》进行校正笺注考释。除绪论与结语,本文可分为概要、校注上下两编。上编研究概要部分可分为三章:第一章《步天歌》的天文传统。在前人基础上,对《步天歌》产生的天文背景进行重新整理与考辨,着重探讨二十八宿起源演变与三家星定纪。第二章《步天歌》的作者版本。《步天歌》出现的时间及作者尚不完全明确,通过疏理相关史料,探明各版本系统前后继承规律,还原《步天歌》原本面目。第三章《步天歌》的科学价值。《步天歌》作为中国古代优秀天文科普教科书,首次以诗歌形式完整记录二十八宿三垣体系,对天文普及起到重要作用。下编校注部分以西安清陶斋藏清抄本《星图步天歌》为底本,以《灵台》本(北宋王安礼重修《灵台秘苑·步天歌》)、《通志》本(南宋郑樵编撰《通志·天文略·步天歌》)、《玉海》本(南宋王应麟编撰《玉海·卷三·步天歌》)、《通考》本(元代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步天歌》)、《乾象》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木刻本《乾象图·步天歌》)、《中西》本(清康熙己已年梅文鼐编撰《中西经星同异考·古歌》)、《古今》本(清雍正陈梦雷编、蒋廷锡重编《古今图书集成·步天歌》)、《四库》本(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图书编·步天歌》)、《恒星》本(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校订《步天歌》)、《汇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天文汇钞·步天歌》)、《北抄》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步天歌》)等十一种刻本、抄本为参校本,对《步天歌》三十一首诗歌进行分首校正,并逐一笺注方位及星名含义,考释“三家星”分类,以方便学者查阅使用。
徐兰[4](2020)在《回忆录文本英译中情感的再现 ——《我的岁月》(第八至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该篇报告以回忆录《我的岁月》第八至十一章为翻译实践文本,对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翻译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并在分析文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笔者所选择的翻译实践材料属于自传性文本,该文本的作者是印度小说家R.K.纳拉扬。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从童年至中年自己以及身边亲人历经的变化。笔者所选择的几个章节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写作的热爱,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以及对离世妻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因而,该文本的主题和题材决定了其蕴含浓厚的情感色彩,而将文本中的情感再现于译文之中是笔者此次翻译实践的难点及重点所在。为最大化地再现原作中的情感,笔者借用风格标记理论,主要采用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以及转换词性、引申、增减译等翻译技巧再现原作情感。经由此次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笔者对传记类文本的翻译有了一定的经验。另外,笔者意识到文本的翻译不仅仅只是字句对等,忠实于原文信息,更重要的还有原作情感的再现。借助风格标记理论于传记类文本的翻译中,将原作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解决笔者在汉译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期望为今后翻译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文本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耿慧聪[5](2020)在《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文中认为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来临之际,全国正刮起一波“冰雪热”。哈尔滨作为老牌冰雪旅游城市,其冰雪品牌形象曾在民众心中占据一定地位。但随着国内多区域纷纷加入到冰雪旅游市场的瓜分中,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市场正面临一场挑战。在此大背景下,结合省委省政府设定的将“龙江品牌”升级为“国际品牌”这一发展目标,以及当下所处的“万物互联”时代,本文以整合营销的视角,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市场进行新的策划。首先,本文从国内整体冰雪旅游市场背景入手,进而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冰雪旅游现状展开分析。并分别从冰雪景观类、冰雪乐园类、民俗文化类三个角度,依据实际情况选取同类市场竞争者进行比较。结合以上分析,最终将本次哈尔滨冰雪旅游定位为以“北纬45°丨雪蕴民风丨你的城市季候”为主题的“冰雪文化游”。目标客群则以“扩充本地游客数量,带动国内外游客”为原则,面向国内外,分别设定三级目标客源地,进行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与传播。其次,本次策划把冰雪旅游和城市文化有机融合,秉承“以冰雪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以享受为目的”的“ICE”原则,凝练三个关键词“积淀”、“想象”、“鲜活”,将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感”、“浪漫感”、“民俗感”得以表现。最后,将结合上述产品定位和潜在消费者特征,对“2020年哈尔滨冰雪文化游”进行年度整合营销传播策划。本次策划围绕“看中东铁路上的哈尔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冰雪梦”、“来哈尔滨,感受不一样的冰雪风”三大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采取体验营销、IP营销、节庆营销的策略开展线下系列冰雪营销活动。同时以构建新老媒体矩阵的方式,配合微博、微信、抖音等全媒体平台进行品牌年度传播。
文倩倩[6](2019)在《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插画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普遍存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插画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设计,有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化生存空间。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商业插画作为商业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具有相当浓烈的商业意味,对于大众的消费与审美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十二星座系列插画的设计主要运用了儿童插画的艺术风格,以马克笔和彩铅相结合的形式,组成一幅幅构图饱满、风格奇趣且充满想象力的画面。画面中处处可见铅笔与色彩的碰撞,有一种鲜明的视觉感。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还运用了星座的基本信息以及星座幸运色、幸运花等。所以将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运用到商品设计中,一方面能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星座与插画设计;另一方面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设计肯定能与商业碰撞出火花,促进经济的增长。
卢倩[7](2019)在《星座文化IP的品牌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研究 ——以“同道大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品牌化成为一个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开始深耕擅长的领域,致力于孵化一个强有力的IP。“同道大叔”诞生于微博,从一个传播星座文化的意见领袖,成长为一个星座超级IP,最后成功把IP品牌化。在星座文化领域,“同道大叔”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其独具特色的星座文化内容为品牌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的成长过程、品牌传播策略和品牌传播效果。第一章为绪论,对研究意义、内容还有研究综述等进行归纳和梳理。第二章对星座文化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过程用到的理论进行梳理。第三章对“同道大叔”的星座文化品牌的内涵定位、成长以及产品延伸进行系统地总结。第四章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并结合41原则和品牌定位等理论,对“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其传播策略的特点。第五章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角度搜集受众对“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的反馈数据,探讨其传播效果是否显着。第六章结合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同道大叔”品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同道大叔”的品牌传播策略兼具个性化、趣味性、互动性、利益性的特点,而且其品牌传播效果较为理想,受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都比较高,品牌的购买力也非常不错。但现阶段“同道大叔”的品牌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众覆盖面窄、受众满意度不够高以及创新的速度慢等。本文通过探讨“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希望能为互联网时代下的品牌传播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内容。
贺源[8](2019)在《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中的静态结构还是动态过程,以往象征人类学所关注的通常是既成的象征本身,研究者往往着眼于可观察到的各类符号、可分析的内部结构与相应的文化解释,相对缺乏对象征符号赋意过程的重视。事实上,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总是承载着一定的功能和意义。就物质文化而言,这种功能和意义既变迁于物的社会生命的不同阶段,也不断地在符号层面被生产、再生产,被扩充、缩减或迁移。于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皮尔斯符号学与物的社会生命两种理论的动态视角,借助个案研究实现对象征赋意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象征主体能动性的重新审视,并进一步反思作为象征人类学理论渊源之一的皮尔斯符号学对象征符号动态过程研究的启发意义。而旅游纪念品正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是旅游地文化话语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与旅游地文化有所联系,并因此被人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以拣选、塑造和消费的物,旅游纪念品承担着体现旅游地本土文化、构建旅游形象等象征功能。尤其是其中被公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在承担起这种象征功能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成为旅游者认知旅游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可唤起相应的旅游期待。不仅如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生产中还牵扯到异质文化物象的本土化等问题。其物质表象、符号意义和文化形象的变迁则是在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中逐步生成的。也正因此,旅游纪念品作为符号被生产的这一社会生命历程也就为我们研究象征赋意的过程提供了具体而微的个案。丽江古城是我国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一处旅游胜地,当地成功的旅游纪念品如布农铃、东巴纸等也屡次被相关研究提及。本文即以丽江古城中经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外来者和本地人以及游客群体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色旅游纪念品布农铃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探讨这一源自滇藏茶马古道的物象在旅游开发中角色、意义和形象的变化:在认识茶马古道铃铛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新的现实语境分析以布农铃为代表的古城铃铛所承袭的地方文化传统,指明其脱离实用物品而走向精神产品和符号化的可能性。进而通过详细梳理布农铃缘起和发展的历程及其现实影响,指出其作为一种符号在不同阶段发生性质和功能变迁的原因,以及这一过程与丽江古城整体旅游形象建构的关联性。最终,这一物象在消费仪式、主客互动、影像传播和解读等因素的影响下,从一种马帮文化中的指示符号实现了向丽江古城文化象征符号的转型,在“吉祥”这一基调之上进一步成为本土纳西文化的承载物之一,并通过旅游者的凝视及其文字和影像呈现丽江铃铛这一物象的符号化成果。在将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和物的社会生命理论两种动态视角相结合,用以指导对丽江古城布农铃这一地方性文化象征符号的赋意过程进行梳理的同时,本文还将知识再生产与符号资本、游客凝视与真实性等相关理论融入具体的分析之中,以增强对其不同阶段符号塑造特点的认知。最后则从这一符号生产个案出发,回应国内象征人类学研究者对象征思维方式的既有探讨:在以往象征人类学所重视的“物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某种意义”这一单向度的象征思维之外,象征符号的生产中存在另一种向度,也即人为了传递既定的意义而从具体物象中加以选择和建构,并在一种主客互动的过程中使之成立并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和接受,从而作为一种象征稳固下来。而对这一象征思维向度的再发现,也使得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象征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性及其带有随机色彩的选择。与此同时,对旅游情境中的文化符号生产以及丽江铃铛这一成功个案的经验总结,也为今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孟婷[9](2019)在《微信中星座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为例》文中提出19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改革,以往陈旧的消费结构和生活观念开始改变,也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了契机。作为西方所谓占星学的一部分,“星座”知识也逐渐在国内吹起。今天,经过数十年国内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来自异域的星座文化逐渐褪去了神秘和晦涩的感觉,俨然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大众文化。其中,开放、包容的互联网传播的兴起,对星座文化在国内传播起到重要的扩散作用。这些年来,社交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则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快和扩大了星座文化的传播,并使其得到新的多样化的表达,甚至被二次创作而变得内涵更丰富,因而对年轻群体更具吸引力。星座文化本身具有复杂的内涵和非科学的部分,但在客观上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群满足对自我和周遭环境的认知需求的独特方式。与此同时,星座文化还透过精巧的营销传播手段,与大众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领域日益结合,催生了新的符号消费和情感消费,这些都使得星座文化的传播、流行和影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知名的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为例,旨在对星座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营销、受众的心理等进行专门考察,试图解释这一流行文化现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曹阳[10](2019)在《汉画天象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站在宏观的视域下,以汉画天象图为研究对象,旨在从纵向即汉画天象图的流变,以及横向即汉画天象图的思想文化及图式系统这两个角度为研究思路,通过考古与文献、图像与符号、神话与历史等多维方法,在构建整体的图像志的基础上,进而解读汉画天象图的发展流变、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天象图由来已久,其雏形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后经公元前30世纪的连云港将军崖岩画至战国时期曾侯乙墓衣箱漆画上的二十八星宿图,在三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天象图虽然并未形成固定模式和体系,但在原始宇宙观念、观象授人时的实践经验,以及主体造型能力等方面都作好了准备。作为一种承载思想观念的文化载体,天象图最终形成固定模式,是在汉代完成的。汉代统治者的推崇、科学技术的进步,乃至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都对汉画天象图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使得天象图在两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中不断演变,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图像体系。汉画天象图包含图像丰富,分布也极为广泛。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共359幅天象图各自分布的重点区域并不一致,各区域、各种类图像内容都有差异。但是,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基础符号和次要符号,那么,便能梳理出这些图像的共通之处。所谓主要符号,即包含日、月、星辰或其中之一的图像·,配有次要符号的天象图,即包括风伯、雨师、雷神等气象神,和初显道教思想的西王母、太一神,这些都是与天相关的神祗。还有一种经常作为背景出现次要符号,便是代表星占和气的云。文中从训诂学、神话学、图像学角度对主要符号和次要符号都予以解读。日、月、星三种天象图母题元素在汉画天象图中组合为五种模式:一是含有日轮、日神与阳乌;二是含有月轮、月神与相关图像;三是日月双悬图像,包含乌、蟾、兔、桂;四是日、月、星宿并现的图像,星宿常与四神配置出现,具有特定的含义;五是仅有星宿,不含日、月的图像,这时的星宿或作为装饰,或与其他天象神祗同现。这些不同的配置组合,使得天象图造型复杂多变,虽然图像内容多样,但基本都是布局有序,构成得当,包含着变化统一、饱满均衡、对称呼应等特征,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在其中,作为创作主体的工匠通过创作体验与创作构思,在不同艺术门类的天象图中,运用共通的表现手法,即以线塑形,或为雕刻,或为彩绘,使汉画天象图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代表着汉代造型艺术的最高成就。此外,汉画天象图与汉代人们对天的观念密不可分,在棺椁、室墓这种三维空间内,都能表达出这种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风气的影响,汉画天象图还集中体现着人们的升仙愿望和星占思想。总之,汉画天象图综合了艺术学、考古学、天文学、神话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因素,通过逐层分析,可以得到六种论点:一是汉画天象图在发展中含义不断明确并产生分化;二是四神常与天象图组合出现,被视为带有星占含义的神话图像,融客观天象与主观思想与一体;三是天象图与神灵瑞兽的组合,使得这类图像普遍带有升仙含义;四是汉画天象图的精致与否与墓主身份没有直接关系;五是汉画天象图富于造型之美,是创作主体(工匠)意志思想物态化的表达;六是天象图被广泛应用在墓顶、棺顶和四周,在天人之间产生了一种象征的同一结构,把自然、宇宙和社会融合进多样统一的结构图式之中。由于汉代文化源远流长,使得汉画天象图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汉画天象图不但在艺术上被视作典范,而且对道教神灵图像的出现起了导向作用,并与人们的世俗生活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之后,天象图并未消失,而是在升仙、星占、天体运行的表现等三个方面继续深化发展,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风貌。
二、十二星座特色BAB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星座特色BABY(论文提纲范文)
(1)星座文化的中国化文创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星座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1.1.2 星座文创产品的涌现 |
1.2 研究现状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星座文化 |
2.1.2 文化IP |
2.1.3 文创产品 |
2.1.4 中国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
2.2.2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
2.2.3 十二星座的符号学特征 |
3 星座文化研究概述 |
3.1 十二星座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3.1.1 国内星座符号形象对比 |
3.1.2 中西星座文化符号对比 |
3.2 十二星座符号的典型形象分析 |
3.2.1 敦煌壁画中的十二星座 |
3.2.2 穆夏笔下的十二星座 |
3.2.3 天文插画家加贺谷穰 |
3.2.4 茉莉十二星座系列盲盒 |
3.2.5 同道大叔系列周边 |
3.2.6 十二星座符号 |
3.2.7 十二星座符号的设计要素整理 |
3.3 星座的形象认知调研 |
3.3.1 调研目的与方法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3 用户访谈结果分析 |
3.3.4 基于调研结果的设计要素整理 |
3.4 星座文化融入文创产品 |
3.4.1 市面已知的相关产品调研 |
3.4.2 基于设计方法下的星座文创产品分析 |
3.4.3 应用方式总结 |
4 中国化星座文创的设计策略 |
4.1 设计策略的制定 |
4.1.1 文化符号的整合 |
4.1.2 星座文创的中国化设计策略 |
4.2 基于设计策略的中国化星座文创设计实践 |
4.2.1 星座文化符号的提取 |
4.2.2 中式元素的选取 |
4.2.3 文创载体的选择 |
4.2.4 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
4.2.5 设计成果展示及评估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附录A 星座文化与产品问卷调查 |
附录B 星座文化与产品问卷调查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步天歌》校正笺注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步天歌》研究现状 |
二、本文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上编:《步天歌》研究概要 |
一、《步天歌》的天文传统 |
(一)二十八宿起源与演变 |
(二)三家星经与陈卓定纪 |
二、《步天歌》的作者版本 |
(一)《步天歌》的时代作者 |
(二)《步天歌》的版本系统 |
三、《步天歌》的科学价值 |
(一)建立二十八宿三垣体系 |
(二)优秀的天文科普教科书 |
结语 |
下编:《步天歌》校正笺注考释 |
凡例 |
一、角宿步天歌 |
二、亢宿步天歌 |
三、氐宿步天歌 |
四、房宿步天歌 |
五、心宿步天歌 |
六、尾宿步天歌 |
七、箕宿步天歌 |
八、斗宿步天歌 |
九、牛宿步天歌 |
十、女宿步天歌 |
十一、虚宿步天歌 |
十二、危宿步天歌 |
十三、室宿步天歌 |
十四、壁宿步天歌 |
十五、奎宿步天歌 |
十六、娄宿步天歌 |
十七、胃宿步天歌 |
十八、昴宿步天歌 |
十九、毕宿步天歌 |
二十、觜宿步天歌 |
二十一、参宿步天歌 |
二十二、井宿步天歌 |
二十三、鬼宿步天歌 |
二十四、柳宿步天歌 |
二十五、星宿步天歌 |
二十六、张宿步天歌 |
二十七、翼宿步天歌 |
二十八、轸宿步天歌 |
二十九、天市垣步天歌 |
三十、太微垣步天歌 |
三十一、紫微垣步天歌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回忆录文本英译中情感的再现 ——《我的岁月》(第八至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文本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3 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
2.2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3 翻译实践过程 |
2.4 译后事项 |
2.4.1 自我审校 |
2.4.2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词汇标记的翻译再现原作情感 |
3.1.1 描述性动词词汇的翻译 |
3.1.2 描述性形容词词汇的翻译 |
3.1.3 描述性副词词汇的翻译 |
3.2 修辞标记的翻译再现原作风格 |
3.2.1 比喻修辞标记的翻译 |
3.2.2 反讽修辞标记的翻译 |
3.2.3 铺排修辞标记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问题总结 |
4.2 翻译心得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致谢 |
(5)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选题概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价值 |
1.3 策划思路 |
第二章 市场分析 |
2.1 宏观市场分析 |
2.1.1 政策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市场分析 |
2.2.1 冰雪旅游市场分析 |
2.2.2 市场客群及偏好分析 |
2.2.3 群体对哈尔滨冰雪旅游认知与旅游意愿调查 |
2.3 市场竞争者分析 |
2.3.1 冰雪景观类——牡丹江雪乡、吉林长白山景区 |
2.3.2 冰雪乐园游玩类——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深圳世界之窗阿尔卑斯冰雪世界 |
2.3.3 特色冰雪文化类——松原查干湖 |
第三章 哈尔滨冰雪旅游概况及营销传播现状 |
3.1 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概况 |
3.1.1 区位条件 |
3.1.2 冰雪资源条件 |
3.1.3 文化资源 |
3.2 哈尔滨冰雪旅游营销传播现状 |
3.2.1 营销活动 |
3.2.2 传播分析 |
第四章 定位策略 |
4.1 哈尔滨冰雪旅游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1.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4.1.4 威胁分析(threat) |
4.2 目标市场定位 |
4.2.1 目标客源地划分 |
4.2.2 目标消费群体划分 |
4.3 冰雪旅游品牌定位 |
4.3.1 冰雪旅游形象定位 |
4.3.2 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
第五章 2020年度哈尔滨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
5.1 营销策略及营销活动安排 |
5.1.1 体验营销——身临其境,感受冰雪文化 |
5.1.2 IP营销——用优质内容,打造潮流IP |
5.1.3 节庆营销——借节日“痛点”塑造品牌形象 |
5.2 传播推广方案设计 |
5.2.1 传播目标 |
5.2.2 传播策略 |
5.2.3 媒介组合及执行 |
5.3 特别策划:疫情下的营销传播策划备案 |
5.3.1 借“公益”之手优化品牌形象 |
5.3.2 开启“云旅游”篇章 |
5.3.3 刺激“后疫情”时代消费 |
第六章 效果监测 |
6.1 测量计划 |
6.2 测量方法 |
6.2.1 数据分析法 |
6.2.2 问卷调查法 |
6.3 可行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灵感来源 |
二、市场调研 |
三、设计工艺效果 |
四、结语 |
(7)星座文化IP的品牌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研究 ——以“同道大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对星座文化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对星座文化的研究状况 |
1.2.3 星座文化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
1.2.4 对“同道大叔”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星座文化概念 |
2.2 品牌传播概述 |
2.2.1 品牌概念 |
2.2.2 品牌传播概念 |
2.3 理论依据 |
2.3.1 品牌定位理论 |
2.3.2 品牌延伸理论 |
2.3.3 4I原则 |
2.3.4 品牌整合传播理论 |
2.3.5 传播效果理论 |
第三章 “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的定位、成长与延伸 |
3.1 “同道大叔”的星座文化品牌定位 |
3.1.1 12星座的内涵定位 |
3.1.2 12星座IP卡通形象的定位 |
3.1.3 星座文化的受众定位 |
3.2 “同道大叔”的星座文化品牌成长过程 |
3.2.1 从星座文化内容到星座IP形象的品牌导入期 |
3.2.2 从星座IP形象到星座文化产品制造的品牌成长期 |
3.2.3 从星座文化产品制造到集团化运营的品牌成熟期 |
3.3 “同道大叔”的星座文化品牌延伸 |
3.3.1 以星座IP形象为核心的周边产品 |
3.3.2 以星座文化为主题的线下体验店 |
3.3.3 以星座文化为内容创作的影视剧 |
第四章 4I原则下“同道大叔”星座文化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
4.1 基于个性化(Individuality)的标签式传播策略 |
4.1.1 打造个性化内容,吸引用户关注 |
4.1.2 设计个性化包装,引导用户消费 |
4.1.3 掌握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推送 |
4.2 基于趣味性(Interesting)的体验式传播策略 |
4.2.1 基于星座文化的品牌文化体验 |
4.2.2 基于IP授权的品牌关联体验 |
4.2.3 基于线下实体店的品牌感官体验 |
4.3 基于互动性(Interaction)的多渠道传播策略 |
4.3.1 利用微博平台与粉丝进行形式多样的互动 |
4.3.2 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与粉丝进行深入交流 |
4.3.3 利用直播平台进行产品的合作宣传 |
4.4 基于利益性(Interests)的整合化营销传播策略 |
4.4.1 整合现有资源,挖掘用户潜在需求 |
4.4.2 统一品牌信息,进行大范围广告宣传 |
4.4.3 做好粉丝工作,建立长期和谐关系 |
第五章 “同道大叔”星座文化IP品牌传播效果分析 |
5.1 调查问卷设计 |
5.2 调查样本选择 |
5.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4 问卷的数据分析 |
5.4.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5.4.2 调查样本的特征分析 |
5.4.3 调查样本对星座文化的了解情况分析 |
5.4.4 “同道大叔”的星座文化品牌传播效果分析 |
5.5 分析结果与总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现阶段“同道大叔”品牌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
6.2.1 受众分布范围较窄,传播力度不够大 |
6.2.2 受众满意度不够高,忽略受众的反馈 |
6.2.3 原创持续输出变慢,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
6.3 对“同道大叔”品牌传播的建议 |
6.3.1 拓宽受众年龄层,加强产品实用性 |
6.3.2 加强与粉丝互动,及时作出反馈 |
6.3.3 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产品 |
6.4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外对物与物质文化的研究 |
(二) 国内外的铃铛研究 |
三、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的引入与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田野点及调查情况 |
(一) 布农铃简介 |
(二) 其他店铺和产品简介 |
(三) 田野点的进入和调查情况简介 |
第一章 古道物象的符号潜质:古城铃铛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丽江特色: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境况 |
一、从物产到特产:丽江旅游开发的新语境 |
二、丽江特色提炼:民族旅游地方性的构建 |
三、同质化与特色:丽江旅游中的一种视角 |
第二节 多样并存: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铃铛文化 |
一、对铃铛文化内涵的界定 |
二、宗教情境中的通神法器 |
三、马帮生活中的实用装饰 |
四、回响于边缘的古道物象 |
第三节 走向前台:旅游与丽江铃铛的转向 |
一、古物与视听结合体的再认识 |
二、制铃者与铃铛的延续和新变 |
三、对产地的策略性表达与认同 |
四、铃铛的类别划分和名物对应 |
第二章 指示符号的意义拓展:创意点化与偏移之始 |
第一节 卜布农的拾木成铃:从古道行者到丽江驻客 |
一、徒步进藏中的马铃新生 |
二、分享与重温的赠礼创意 |
三、布农与铃的丽江再结缘 |
四、木牌铃铛的偏移与路径 |
第二节 布农铃的发展历程:从风景木牌到手工铃铛 |
一、现场木牌作画的交流体验与仪式感 |
二、手绘变印刷中的重心转移与旅游热 |
三、手工铃铛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载体 |
四、全球化与网络时代对布农铃的影响 |
第三节旅游者的记忆留存:旅游大潮中的漂泊驿站 |
一、不同时代潮流下的古城过客 |
二、顾客留言簿里的倾诉与跟帖 |
三、怀旧体验:老顾客的记忆唤起 |
四、有故事的铃铛与和铃铛的故事 |
第四节 布农铃的符号生成:想象与实践的主客互动 |
一、丽江古城的浪漫意象生产与旅游开发 |
二、布农铃的传奇与理想生活的现实隐喻 |
三、布农铃在丽江古城的融入与凸显方式 |
四、他者的表达:传奇的重述与符号的成形 |
第三章 文化共生的符号增长:新路径下的符号消费 |
第一节 布农铃产品的符号构成与寓意解释 |
一、木牌画与铃铛的创意组合 |
二、铃的文化分类与图案解释 |
三、符号的连接与意义的强化 |
第二节 布农铃产品的设计理念与寓意学习 |
一、个人文化资本的实践与法器的隐喻 |
二、店铺内部的文化再生产与知识积累 |
三、社会复制中布农铃的符号意义拓展 |
第三节 布农铃的消费仪式与铃铛意义传递 |
一、镇店之宝的揽客之道与特殊性的赋予 |
二、对店铺名称、铃铛分类和功能的介绍 |
三、消费者的意义接收与吉祥文化的影响 |
四、知识的互动:招鬼铃铛何以寓意吉祥 |
五、消费仪式中的权力结构与知识再生产 |
第四节 铃铛售出后的归宿地与社会生命史 |
一、挂家挂车与铃铛功能的延续及其变形 |
二、文房摆设中的静心养心物与文化品位 |
三、作为礼物馈赠的地方特产与吉祥物品 |
四、供养寺院与铃铛象征功能的实现空间 |
五、铃铛的符号意义转换与去商品化过程 |
六、绝版手工制品的升值可能与再商品化 |
第四章 地方文化符号的成型:他我共建的古城之铃 |
第一节 铃铛地方性的本土再造 |
一、本地文化主体的介入与传统的发明 |
二、旅游开发潮流之下铃铛的本土记忆 |
三、旅游文化影响下的地方性与真实性 |
第二节 热播影视剧的带动效应 |
一、被表述的风情:影视剧的虚构与真实 |
二、本地人的演绎:符号资本之下的竞争 |
三、热销潮流反思:文化传播方式再探索 |
第三节 立足于丽江的铃铛收藏 |
一、博物馆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的展示 |
二、古道铃铛与盛世收藏的民间传统 |
三、旅游前台的记忆重构与信息传递 |
第四节 他者的凝视与意象呈现 |
一、他者凝视中丽江铃铛的呈现方式 |
二、双向共建的古城印象和铃铛意象 |
第五章 马铃新生的符号反思:古道物象的蜕变之道 |
第一节 马铃新生的方式及其动力 |
一、古道铃铛的审美转化及其路径偏移 |
二、以铃为媒的象征缔结与需求的互动 |
三、铃铛的古城嵌入与文化话语的构建 |
四、旅游开发中的符号塑造与意义联动 |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中物的象征维度 |
一、物的社会生命过程所包含的象征维度 |
二、文化商品化中马帮铃铛象征性的获得 |
三、趋吉避凶的文化基因与象征的主体性 |
四、象征的思维方式与双向度的象征研充 |
结语 |
附录 |
一、田野照片 |
二、相关截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微信中星座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价值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
1.4 文献综述 |
1.4.1 星座文化概述 |
1.4.2 国外星座文化研究 |
1.4.3 国内星座文化研究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星座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
2.1 星座文化在前互联网时代的传播 |
2.2 星座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 |
2.2.1 四大门户网站的星座版块及内容 |
2.2.2 专门网站中的星座文化传播 |
2.2.3 WEB2.0 以来的星座文化传播 |
2.3 微信对星座文化传播的适应性 |
第3章 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内容分析 |
3.1 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简介 |
3.2 “星座不求人”的内容构成 |
3.2.1 恋爱和情感 |
3.2.2 性格解说 |
3.2.3 星座运势预测 |
3.2.4 软文广告 |
3.3 引入众包的内容生产模式 |
3.4 文字、视频内容的生产 |
3.4.1 独创音乐动漫短视频 |
3.4.2 文字内容的生产 |
第4章 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的营销分析 |
4.1 星座不求人的内容产品特点 |
4.1.1 栏目固定,推送稳定 |
4.1.2 淡化传统占卜色彩 |
4.1.3 以感性话题为主 |
4.1.4 鲜明的娱乐化 |
4.2 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 |
4.3 开展多种营销推广活动 |
4.3.1 建立和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 |
4.3.2 IP授权与其他品牌合作 |
4.3.3 采取“星座查询”付费制 |
4.3.4 开发微信小程序 |
4.4 小结 |
第5章 星座文化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设计 |
5.2 数据分析 |
5.3 受众接触星座文化的心理需求 |
5.3.1 认知与监测需求 |
5.3.2 好奇心理 |
5.3.3 从众心理 |
5.3.4 消遣娱乐 |
第6章 对星座文化传播实践的批判思考 |
6.1 商业主义的改写和运用 |
6.1.1 强化消遣式的文化消费 |
6.1.2 泛娱乐化的“野蛮生长” |
6.1.3 泛滥的商业化应用 |
6.2 星座文化的唯心实质及其对个体的不良影响 |
6.2.1 易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
6.2.2 易使个对对受挫行为错位归因 |
6.3 警惕星座文化对国民科学素质和优秀文化的冲击 |
第7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汉画天象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五、要注意的问题 |
第一章 天象图的溯源 |
第一节 汉代之前的天象图 |
一、仰韶文化时期:濮阳西水坡首组龙虎蚌塑图 |
二、公元前30世纪:连云港将军崖三组岩画 |
三、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二十八宿天象图 |
第二节 对天象图源起的探究 |
一、思想:原始宇宙观的形成 |
二、实践:观象以授人时的经验 |
三、创作准备:主体造型能力的成熟 |
小结 |
第二章 汉画天象图的兴盛 |
第一节 汉画天象图的传承与分布 |
一、汉画天象图的传承历史 |
二、汉画天象图的地域分布 |
第二节 汉代的厚葬之风与天象图 |
第三节 汉代的文化思想与天象图 |
一、天文学的进步 |
二、统治者的推崇 |
三、升仙观念的浸染 |
小结 |
第三章 汉画天象图的符号构成 |
第一节 作为基础符号的日 |
一、训诂学释义、原始日月神话与图像 |
二、训诂学释引申义、阳乌神话与图像 |
第二节 作为基础符号的月 |
一、训诂学释义 |
二、与月相关的三种神话元素:蟾、兔、嫦娥 |
三、汉画中的月之图像:月中蟾、兔、桂树 |
第三节 作为基础符号的星宿 |
一、训诂学释义 |
二、星之神话倾向:灵性说 |
三、汉画中的星宿图像表现方式、配置形式与星官 |
第四节 天象图的次要符号构成 |
一、日月神:伏羲、女娲 |
二、天神:气象神、长生神与方位神 |
三、云:星占与气 |
小结 |
第四章 汉画天象图的艺术形式 |
第一节 天象图的五种组合样式 |
一、日轮型 |
二、月轮型 |
三、日月双悬型 |
四、日(月)与星宿同现型 |
五、不含日月图像的星宿型 |
第二节 天象图的造型方式 |
一、艺术风格:相反相成 |
二、构成方式:灵活多变 |
三、造型特点:多样统一 |
四、审美观念:气韵相合 |
第三节 天象图的表现手法 |
一、工匠的创作前过程:艺术体验与艺术构思 |
二、工匠的表现手法:线、雕刻与彩绘 |
小结 |
第五章 汉画天象图的思想观念 |
第一节 汉人的宇宙观念 |
一、汉墓建筑中的宇宙观念:宇之无极、宙之无端 |
二、汉画天象图中的宇宙观念:图像象征与空间概念 |
第二节 汉人的升仙观念 |
一、石刻天象图中的升仙观念:日月双悬照乾坤 |
二、壁画天象图中的升仙观念:仪式与天门 |
三、帛画天象图中的升仙观念:璧与天 |
第三节 与占卜吉凶相关的思想认识 |
一、天人学说与天象图: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 |
二、星占思想与天象图:占星术与分野模式 |
小结 |
第六章 汉画天象图的影响与演化 |
第一节 汉画天象图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 |
一、汉画天象图的艺术价值 |
二、汉画天象图对道教神灵图像和民俗艺术的影响 |
第二节 汉代之后天象图的演化 |
一、地位:走向陪衬 |
二、职能:走向分化 |
三、整体的演进态势:从信仰走向理性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汉画天象图分布一览表(359幅) |
一、壁画中的天象图(62幅) |
二、帛画中的天象图(7幅) |
三、石刻艺术中的天象图(290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十二星座特色BABY(论文参考文献)
- [1]星座文化的中国化文创设计研究[D]. 王雨晴.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步天歌》校正笺注考释[D]. 井普椿.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回忆录文本英译中情感的再现 ——《我的岁月》(第八至十一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徐兰.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哈尔滨市冰雪文化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策划[D]. 耿慧聪. 南京大学, 2020(02)
- [6]十二星座系列插画设计探究[J]. 文倩倩. 美与时代(上), 2019(08)
- [7]星座文化IP的品牌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研究 ——以“同道大叔”为例[D]. 卢倩. 广西大学, 2019(01)
- [8]民族地区的旅游符号生产 ——丽江古城布农铃的个案研究[D]. 贺源. 云南大学, 2019(09)
- [9]微信中星座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微信公众号“星座不求人”为例[D]. 孟婷. 南昌大学, 2019(02)
- [10]汉画天象图研究[D]. 曹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