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航运控股股东重组

宁波航运控股股东重组

一、宁波海运控股股东改制(论文文献综述)

郑广辉[1](2020)在《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行业经过几十年高增速、粗放式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实现了数量的提升,但同时也呈现出行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高质量产品供应不足、普通产品供应过剩、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破坏生态环境等特点。党的十八大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正式打开,在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石化行业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环保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J集团是一个以石油化工为主业的集团公司,旗下共有10家子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成品油贸易、仓储、海运、聚丙烯研发、生产、销售等。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站在国家政策的风口,顺应了国家积极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高端实体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最新的政策导向。J集团是省属大型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属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对广东省大型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选择J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板块组合和组合管理模式作为问题,运用PEST、波特五力、波士顿矩阵等分析模型,全面总结公司的发展过程,分析J集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和能力,并横向对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司战略,将公司的业务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提出保障公司战略实施的措施组合管理模式,为J集团作战略规划提供建议和思路,同时也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定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各方股东的资源,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各自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打造优势互补的业务组合,提高J集团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能够帮助J集团公司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另一方面对类似的公司制定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史庭超[2](2019)在《上港集团于航运业萧条背景下的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海运业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并延续至今。恶劣的市场环境使许多承运商倒闭或被迫兼并,进而减少了世界集装箱吞吐量。尽管全世界范围内海运业已于近年开始趋于复苏,但对经济状况反应较慢的航运业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恢复。上港集团是上海港的主要运营商,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企业。海运业状况不佳对上海港的主要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上港集团采用了新的战略来对抗这一局面。本文从上港集团2015-2018年的财报入手,以对上港集团所处的一般环境的分析为基础,对财务报告进行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以此寻找集团在战略上的转变所获得的成果。由财务报表分析可知,上港集团采用了发展性战略以求应对航运业的不景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港口定位的转型,以及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港口转型使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逆势而上,而多元化投资为集团带来了丰富的现金流,使集团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推进企业战略和维护主营业务。此外,上港集团开始推进港口信息化和高科技化,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并减少了员工薪酬成本;前向一体化战略使集团拥有了自己的运能,为集团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集团目前还面临着竞争优势减退,部分多元化业务业绩不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为上港集团战略决策提供参考,由于集团在国内码头服务业的领衔地位,本研究也可以被作为其他国内港口企业的参考资料,为其经营和发展提供帮助。

林思嘉[3](2019)在《厦门港务“丝路海运”营销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随之发布,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获得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福建省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且厦门市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应运而生。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厦门一直积极搭建经贸航商平台。每年“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厦门吸引大量投资客户,屡创投资金额新高。2017年,“金砖会议”在厦门隆重召开,全世界聚焦厦门,关注着这座欣欣向荣的特区城市。虽然,厦门的会展盛世络绎不绝,但是针对“一带一路”的航运平台品牌建设一直没有完善的营销方案。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高达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成以上。加强“一带一路”航运营销平台建设,对厦门港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性意义。2018年11月,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起草《福建省率先开行“丝路海运”实施方案》。厦门港务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码头运营商,福建省第一大港口运营商,肩负着福建省“丝路海运”的营销工作。“丝路海运”是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地处东南沿海的厦门港务控股相较于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三角港口群成熟的“一带一路”港口营销,还处于初期阶段。本文以厦门港务的“丝路海运”营销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营销基础理论和相关文献研究基础,对“丝路海运”的宏观、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制定营销方案,对其“丝路海运”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志华[4](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胡谷华,李家俊,任宇,王兴权,刘其先[5](2018)在《基于产权-治权-红权配套协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包括"两个支柱""两个基础""六个力量""三个排头兵""顶梁柱"等的重要论述。关于"两个支柱",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关于"两个基础",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

徐慧中[6](2017)在《中海海盛股份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将其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海(海南)海盛船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海盛”)开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前中海海盛公司业务发展定位不清晰,同时受南海地区航运业发展迟滞等因素的影响,已逐渐沦为航运业的“末尾成员”,企业发展前景堪忧。中海海盛在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成功摆脱经营困境。与此同时,中海海盛也是国家出台相关国企改革方案后的第一家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上市国企,因此其改革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进行介绍。然后通过对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股权转让、定向增发及资产剥离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本文对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改革的原因、改革时机的确定、转让对象的选择、股权改革方式的选择与运用、转让价格及转让比例的确定进行深入研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了如下启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超额收益的机会;股权转让结合定向增发是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控股权转让的溢价幅度可将50%的控股权溢价量作为参考;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进行资产剥离有利于企业合理避税。中海海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其主营业务由航运业向医疗、保险业转变,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并且在满足国有资产持股比例需求的同时,也获得了私有企业的资金注入,使其逐步扭亏为盈,可见中海海盛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是颇具成效的。本文对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改革经验及模式,以供国内广大企业参考借鉴。

赵立新[7](2017)在《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是贯穿国有企业改革的主线,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就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具体要求,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的路线图。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精神,把改革的思路原则、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就要以中央关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基石”,牢牢抓住“管资本”这条主线,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监管模式,这是健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纵观我国国资监管的发展历程,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国资管理体制到改革开放后增设归口财政部的国有资产管理局,从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到成立国资委解决“九龙治水”问题,我国国资监管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总体来看,国资监管探索的指向是明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做到有所管、有所不管;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清楚的,即通过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企业活力,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但从当前我国国资监管体制的实际情况看,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现象大量存在,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比较模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还不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亟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我国国资监管部门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与国资监管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不完备有关,同时,更主要的症结还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监管模式,主要是从国有资产的概念来设计和布局。从法律角度看,资产归属企业法人而非出资人,国家通过代理关系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不直接拥有企业资产,资本才是企业经营的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因此,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健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根本和关键。实际运营中,国有资本不能脱离企业实体独立存在,而需要承载于企业之中,通过不断运动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央企作为国有资本承载的主要平台,承担着经营管理国有资本的重任。但国有资本分布领域广以及运营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国有资本监管既要体现一般原则,又要针对不同类别国有资本,采取差异化监管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为此,2016年8月,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企业功能分类考核的实施方案》,按照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有关政策要求,将央企分为商业类央企和公益类央企。所谓公益类央企,是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央企。所谓商业类央企,是指按照市场化经营原则,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的中央企业。商业类央企又可以分为商业一类央企(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商业二类央企(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本文研究的央企是指商业一类央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央企的经营机制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承担起应尽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相较于公益类央企,商业类央企市场化程度更高,研究探讨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既契合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全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的客观要求。有鉴于此,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考察-国际比较-模式设计”的思路,对我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对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界定;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历史变迁作了梳理;对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从监管主体、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进行比较,总结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围绕解决“监管主体、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三个问题,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进行了设计。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就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既有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了概括,构建了技术路线图,归纳总结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对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关于国有资本监管的相关理论回顾与借鉴。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四个层面进行了梳理。第一,主要论述国有资本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包括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资本循环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梳理,包括市场失灵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第三,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长周期视角,论述商业类央企存在的价值,包括后发优势理论和赶超理论;第四,主要对国有资本监管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包括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和内部人控制理论。第三章是关于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理论分析。这部分内容,一是分析了资本的含义,资本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资本的分类与特征,并对资本与资金、资产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二是分析了国有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间的关系,梳理了国有资本的内涵、分类与特征、一般分布以及基本功能。三是对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界定,明确了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是一些组织机构及其管理职能、内部各层次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管理方式所构成的总和。第四章是关于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这一部分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把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对国有资本的历史演进、发展规模、主要特征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回顾。第二,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历史演进作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直接监管模式,二是过渡时期的职能化监管模式,三是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监管模式。第三,对我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考察,既包括国资委所属的商业类央企,又包括其他商业类央企。第四,从监管主体、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监管主体由多头监管向单一主体监管转变;监管目标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转变;监管方式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第五章是关于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首先阐述了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进行效率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阐释。二是实证检验了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影响因素。在这一部分中,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因素,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综合指数,然后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影响监管效率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是关于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我国推进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第二,对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官本位”思想;监管部门对国有资本分类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有资本监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七章是关于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首先,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监管权力的集中度和监管层级的不同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划分。其次,对国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的基本模式进行归纳梳理,探讨了国外国有资本监管模式对我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启示。第八章是关于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设计。在这一章中,主要从监管主体、监管目标和监管方式三个方面,对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进行设计,提出了以“公共管理者-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监管主体的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三层次监管架构。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国资监管实践表明,2003年国资委成立前,我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较低。国资委成立后,改变了由多个部门共同履行出资人职能的监管模式,形成了由国资委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能的新模式。在这一新旧转换过程中,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有了较大提升。但从2007年开始,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有所下降,表明由国资委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能的监管模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制约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提升的问题。第二,影响我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因素,主要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从微观层面看,商业类央企国有资产规模的扩大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都会提高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第三,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持续深入,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也在探索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建立了以国资委为主体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监管模式、国资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等。但在现行国资监管体制下,仍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多头管理、政企政资不分、商业类央企内部治理与市场化经营目标不匹配等。第四,健全完善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提升国有资本配置与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监管主体上,构建以“公共管理者一出资人代表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主体的三层次监管架构。所谓公共管理者,是指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其监管取向是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所谓出资人代表,是指国有资本监管机构,其监管取向是履行好国家出资人代表的职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其监管取向是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和运营。在监管目标上:一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激发国有经济活力;二是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三是提高商业类央企公司治理水平。在监管方式上,公共管理者注重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制度保障;出资人代表围绕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的总体目标,聚焦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完善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的出资人,监管重点主要是五个方面:制定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配置战略;构建与国有资本委托管理相适应的财务指标管理体系;成立专职风险控制部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夯实自身资本经营能力。

张伟峰[8](2016)在《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航运业进入了低迷期,中国航运业也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但仅仅经济危机一年后,丹麦的马士基航运迅速反弹大幅度盈利,而我国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航运企业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本文以中国远洋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来分析我国航运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远洋集团存在着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的委托代理人的问题,委托代理链条冗长导致管理低效的问题,同时这种代理问题也会使企业战略的实施失去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从中国远洋集团的组织架构设置分析,存在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国有企业性质的中国远洋集团要提高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首先要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确保公司组织架构的实时更新;同时通过SWOT分析发现我国中小民营航运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战略经营上与国有大型航运企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作者对中国远洋集团提出了在内部可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新公司的组织架构来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在国际大环境不能左右的背景下,通过公司内部的改革来提升中国远洋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远洋集团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可以对类似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希望其它中国航运企业认同本文的观点,能够积极的加入到中国远洋集团的改革中去,分享改革中的红利,抱团取暖,共同促进我国航运企业的健康发展。

常磊[9](2016)在《中国远洋并购估值与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远洋与中海集运的并购重组对于相关上市公司的估值会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整个航运业来说也会产生怎样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目前航运业在运力过剩的大背景下,业内公司间的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国内航运企业的兼并重组属于整个航运业兼并浪潮的一部分,也是国内进一步深化央企改革、供给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本次中国远洋作为央企航运企业的并购与重组,可以更好的了解航运企业并购重组内生动力以及约束条件;以管中窥豹的方式预测航运产业可能的发展变化,国内央企改革的路径选择、航运企业并购整合管理。也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分析预测并购重组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以及资本市场的估值。航运业的发展仍然按照大型化和集中化的趋势进行。并购重组在海运行业并不鲜见。2008之后的海运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趋势在不断加强。标志性事件是集装箱航运三大巨头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达飞试图组建P3航运联盟。此举对航运业的影响巨大。中国远洋在集装箱航运领域的并购重组是这一大趋势的具体体现,也是十八大以来,继南北车合并之后,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又一次重要实践。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为:中国远洋的并购将提升其在集运领域的市场地位、提升盈利能力,对未来的国企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和经验。对集装箱航运业的影响同样巨大,促进行业集中,加速航运联盟洗牌。中国远洋并购后的集装箱船舶运力排名跨入世界第一梯队,排名第四,发挥经营协同性潜力巨大。资本市场对于中国远洋本次并购的整体反应偏向负面,更多影响是资本市场对于整个集装箱航运业的担忧。并购后的中国远洋的股价波动远大于A股和H股市场的平均波动。集装箱航运业盈利能力在2015年发生了戏剧性发转。与世界同类型上市公司相比,并购后重新交易的中国远洋在国内A股的股价仍然偏高,在H股的股价则偏低,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未来集运行业以及中国远洋并购后运营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

西南证券,长城证券[10](2015)在《国资改革再造A股》文中认为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作用绝不亚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堪称"二次股改"。回顾历史,英国国企私有化进程帮助英国走出了"英国病"的阴霾,GDP实际增速从滞涨期的负增长持续提升到19831988年的4%以上,失业问题得到了遏制,企业盈利得以大幅提升,股市迎来了持续20年且年复合增长率达14.65%的大牛市。我国目前A股和H股上市公司中,中央和地方持股总市值可达14.5万亿元,其中重点等待盘活的竞争型行业持股总市值达到3.9万亿元(中央企

二、宁波海运控股股东改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海运控股股东改制(论文提纲范文)

(1)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介绍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J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J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
        2.1.1 创业阶段
        2.1.2 成长阶段
        2.1.3 转型升级阶段
    2.2 J集团公司的现状
        2.2.1 股权结构及股东主要情况
        2.2.2 业务板块简介
        2.2.3 业务板块的关联性
        2.2.4 现有管理模式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人文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1 成品油贸易业务板块
        3.2.2 仓储业务板块
        3.2.3 运输业务板块
        3.2.4 聚丙烯业务板块
    3.3 竞争对手分析
        3.3.1 卫星石化分析
        3.3.2 金发科技分析
        3.3.3 东华能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分析
        4.1.1 生产场地及生产设备
        4.1.2 经营资质证照
        4.1.3 技术资源分析
        4.1.4 人力资源分析
        4.1.5 财务资源分析
        4.1.6 市场形象和声誉
    4.2 能力分析
        4.2.1 总部的管理能力分析
        4.2.2 专业公司的能力分析
    4.3 核心竞争优势
        4.3.1 体制机制优势
        4.3.2 技术优势
        4.3.3 地理位置优势
        4.3.4 基础配套优势
    4.4 管理模式与业务组合类型匹配性分析
        4.4.1 业务组合分析
        4.4.2 业务组合与管理模式匹配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集团公司战略制定
    5.1 公司宗旨和战略目标
        5.1.1 公司宗旨
        5.1.2 战略目标
    5.2 公司的相关多元化战略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J集团公司战略实施
    6.1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
    6.2 组织结构调整
    6.3 人力资源管理
    6.4 激励机制
    6.5 企业文化建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J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致谢
附件

(2)上港集团于航运业萧条背景下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
    2.1 战略管理
        2.1.1 战略管理的步骤
        2.1.2 公司层战略
    2.2 财务报表分析
        2.2.1 会计分析
        2.2.2 财务分析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
        2.3.2 国内文献
第3章 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3.1 一般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自然环境
        3.1.3 技术环境
        3.1.4 社会文化环境
    3.2 产业环境分析
        3.2.1 买方分析
        3.2.2 周边港口竞争状况分析
    3.3 外部环境小结
第4章 上港集团的战略转变——基于财报的分析
    4.1 上港集团企业概况
    4.2 会计分析
        4.2.1 资产分析
        4.2.2 负债分析
        4.2.3 所有者权益分析
        4.2.4 利润表分析
        4.2.5 现金流量表分析
    4.3 财务分析
        4.3.1 集团盈利能力分析
        4.3.2 集团营运能力分析
        4.3.3 集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4.3.4 集团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4.3.5 集团成长能力分析
        4.3.6 杜邦分析
    4.4 财报分析总结
        4.4.1 业务转型带来主营业务增长
        4.4.2 多元化发展为集团获取大量现金流
        4.4.3 投资操作频繁
        4.4.4 科技兴港战略效果
第5章 上港集团战略转变效果分析
    5.1 战略实施效果
        5.1.1 港口转型
        5.1.2 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
        5.1.3 战略实施后与同行业企业的对标比较
    5.2 潜在问题分析
        5.2.1 部分多元化战略的业绩不佳
        5.2.2 多元化经营导致财务报表和指标大幅变动
        5.2.3 竞争优势减退
        5.2.4 贸易局势和承运方的压力
    5.3 解决思路
        5.3.1 巩固航运中心地位,推进中转业务发展
        5.3.2 设法推进邮轮客运业复兴
        5.3.3 与宁波舟山港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
        5.3.4 贯彻多元化发展路线
        5.3.5 寻求国际化发展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厦门港务“丝路海运”营销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厦门港务“丝路海运”的营销方案设计动因
    第一节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的公司背景
    第二节 厦门港务“丝路海运”的营销方案背景
第三章 厦门港务“丝路海运”营销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PEST分析
    第二节 五力模型分析
第四章 厦门港务“丝路海运”营销的方案设计
    第一节 营销目标
    第二节 营销路径
    第三节 方案框架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1.2.1 政府资产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局限性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2.1.1 政府资产定义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4.1 非生产资产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4.1.2 土地资产
        4.1.3 矿产资源
        4.1.4 水资源
        4.1.5 森林资源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4.3 生产资产
        4.3.1 政府存款
        4.3.2 全国社保基金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4.4 政府负债
        4.4.1 直接负债
        4.4.2 或有负债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5.1 生产资产管理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产权-治权-红权配套协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畴与目标
    (一) 范畴
    (二) 目标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本与特征
    (一)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范式。
        1. 建材范式——“母鸡 (国有绝对或相对控股且合并报表) 护仔”型控制:母独子混、集合成团。主要有如下特点:
        2. 中集范式——“双狮 (两个国有相对大股, 单独难以控制) 控群”型控制:双股均衡、经营放权
        3. 万科范式——“弱夫 (国有小额大股) 强妻型” (萍水夫妻, 婚姻不稳) 控制:国有大股, 内部主导
        4. 航导范式 (硅谷范式) ——“搭乘便车”型控制:国有增值, 人本共享
        5. 三星范式——“蜘蛛结网”型控制:交叉持股, 以小博大
        6. 民生范式——“无米巧妇”型控制:完全分散、国家主政
        7.
        8.
        9. 再有, 对于证金公司在股票市场参股的一些原来民营控制上市公司, 其股权占比和控制力显得更小 (暂称作“遍撒胡椒型”) 。
    (二)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机理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一) 机遇:国企深化改革“1+N”系列政策出台为“混改”提供了指引和契机。
    (二) 挑战: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挑战。
        1. 国资监管与资产定价。
        2. 价值取向与舆论质疑。
        3. 法律配套与政策保障。
        4. 党的领导与治理机制。
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一) 找准模板, 创新借鉴
        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可借鉴的范式。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分层改革可借鉴的范式
        3. 国有与集体、私有和外资资本相互进入改革可借鉴的范式
        4.
    (二) 优化结构, 明细权责。
        1. 优化股权结构, 理清所有权责。
        2. 优化治理结构, 规范控制权责。
        3. 优化经理结构, 松绑经营权责。
        4. 优化管理结构, 落实监管权责。
        5. 优化预算结构, 落实分红权责。
    (三) 规范运作, 配套保障。

(6)中海海盛股份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相关理论
        2.1.1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
        2.1.2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形成过程
        2.1.3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意义
    2.2 股权转让相关理论
        2.2.1 股权转让的概念
        2.2.2 股权转让的种类
        2.2.3 股权转让的方式
        2.2.4 股权转让价格核定方法
    2.3 定向增发相关理论
        2.3.1 定向增发的概念
        2.3.2 定向增发的作用
        2.3.3 定向增发的应用模式
    2.4 资产剥离相关理论
        2.4.1 资产剥离的含义
        2.4.2 资产剥离的原因
        2.4.3 资产剥离的方式
第3章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3.1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3.1.1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
        3.1.2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
        3.1.3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
    3.2 转让方中海海盛基本情况
    3.3 受让方览海集团基本情况
第4章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4.1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4.1.1 供给侧改革因素
        4.1.2 优化资源配置因素
        4.1.3 降低破产风险因素
    4.2 中海海盛股权改革方案分析
        4.2.1 中海海盛转让对象的特征
        4.2.2 中海海盛改革时机的确定
        4.2.3 中海海盛股权改革方式
        4.2.4 中海海盛改革的转让价格的确定
        4.2.5 中海海盛改革的转让比例的确定
    4.3 中海海盛资产剥离方案分析
        4.3.1 中海海盛进行资产剥离的原因分析
        4.3.2 中海海盛资产剥离程序分析
        4.3.3 中海海盛资产剥离优势分析
    4.4 中海海盛混合所有制改革经济结果分析
        4.4.1 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中海海盛改革情况
        4.4.2 利用托宾Q值分析中海海盛公司改革情况
第5章 案例启示
    5.1 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良好收益的机会
    5.2 股权转让结合定向增发是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
    5.3 控股权转让的溢价幅度可将 50%的控股权溢价量作为参考
    5.4 先进行资产剥离再进行股权转让有利于企业合理避税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国有资本监管的相关理论回顾与借鉴
    第一节 国有资本存在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资本循环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国家干预理论
        三、公共财政理论
    第三节 商业类央企存在价值的相关理论
        一、后发优势理论
        二、赶超理论
    第四节 国有资本监管的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现代产权理论
        三、内部人控制理论
第三章 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一、资本的涵义
        二、资本的起源与发展
        三、资本的分类与特征
        四、资本与资金、资产的关系
    第二节 国有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一、公有资本、国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关系辨析
        二、国有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三、国有资本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理论内涵
        一、商业类央企的界定
        二、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
        三、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基本概念
        四、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基本要素
第四章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国有资本的历史演进、发展规模、主要特征与发展目标
        一、中国国有资本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国有资本的发展规模
        三、中国国有资本的主要特征
        四、中国国有资本的发展目标
    第二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历史演进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直接监管模式:1952-1977
        二、过渡时期的职能化监管模式:1978-2002
        三、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监管模式:2003年至今
    第三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现状考察
        一、国资委所属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现状
        二、其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现状
    第四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监管主体由多头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
        二、监管目标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转变
        三、监管方式由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
第五章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评价
        一、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评判标准
        二、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效率评价
        三、效率评价结果的原因阐释
    第二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效率的因素
        二、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推进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以国资委为主体的分级监管模式
        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三、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第二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
        二、政企政资不分现象依然存在,国资委一身兼两任
        三、民间资本参与商业类央企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障碍
        四、商业类央企内部治理与市场化经营目标不相匹配
    第三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现行监管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
        二、监管部门对国有资本分类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国有资本监管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第七章 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代表
        一、监管权力集中度划分
        二、监管层级划分
        三、国外各种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目标对比
        二、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主体对比
        三、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方式对比
    第三节 国外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国资监管模式
        二、完善国有资本监管的法律框架,加强法制监管
        三、探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本的监管职责
        四、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加强社会监督
        五、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第八章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设计
    第一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主体
        一、以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管理者
        二、作为出资人代表的国有资本监管机构
        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四、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目标
        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激发国有经济活力
        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提高企业公司治理水平
    第三节 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方式
        一、公共管理者的监管方式
        二、国有资本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
        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监管方式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主要发现
    1.3 研究对象:以中远集团为例的国有大型航运企业
        1.3.1 国有大型航运企业的界定标准
        1.3.2 选择大型国有航运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中国远洋集团面临的行业现状
    2.1 中国远洋集团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
    2.2 经济环境对中远集团旗下子公司细分市场的影响
    2.3 中国航运企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第3章 中国远洋集团的组织架构分析
    3.1 公司组织架构设置的前提条件
    3.2 国际性航运公司采用的组织架构模型简介
    3.3 中国国有航运企业与国外航运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架构的对比
        3.3.1 马士基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解析
        3.3.2 中国远洋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的解析
第4章 中国远洋集团组织架构中职权部门存在缺陷的案例分析
    4.1 中国远洋远期运费(FFA)合约巨额亏损案例
        4.1.1 事件介绍
        4.1.2 案例解析
    4.2 大连远洋腐败案例
        4.2.1 事件介绍
        4.2.2 案例解析
第5章 改进中国远洋集团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建议
    5.1 完善中远集团内部治理结构
    5.2 选择与时俱进的组织架构模式
    5.3 成立航运事业部
    5.4 成立陆上产业部
    5.5 成立物流发展协调组
    5.6 成立航运业务海外发展办
    5.7 改革投资发展部
    5.8 调整后的集团组织架构模型
    5.9 调整集团层面上的管理措施,以匹配新型组织架构模式
        5.9.1 强化副总裁的业绩责任,将战略发展委员会业务细分化
        5.9.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新型的考核机制
    5.10 循序渐进推进集团公司全面改制
第6章 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的结果
    6.1 研究结果
    6.2 案例证实
    6.3 研究中的不足
    6.4 远期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中国远洋并购估值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国内航运业并购重组的实践背景
        1.1.2 现有问题
    1.2 文献综述和文章论题
    1.3 研究意义、方法及思路框架
第二章 集装箱航运业现状分析
    2.1 国际集装箱航运业简介
    2.2 国际集装箱航运业发展趋势
    2.3 集装箱航运公司如何成本控制
    2.4 国际集装箱码头业简介
第三章 国企改革与中国远洋并购方案分析
    3.1 国企改革背景介绍
    3.2 中国远洋并购前的挑战
    3.3 并购各公司实体及股权结构介绍
    3.4 中国远洋与中海集运的并购方案
    3.5 中国远洋并购模式分析
        3.5.1 国内A股海运公司并购简介
        3.5.2 国际海运业并购案例及特点分析
        3.5.3 中国远洋公司并购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并购对中国远洋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
    4.1 国内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2 航运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并购对中国远洋的资本结构影响分析
第五章 中国远洋并购协同性分析
    5.1 中国远洋并购经营协同性分析
        5.1.1 并购提升运营效率
        5.1.2 并购优化运营成本
        5.1.3 集装箱码头与集运协同性
    5.2 中国远洋经营协同性的量化分析
        5.2.1 效率提升货运总量
        5.2.2 运营成本优化
    5.3 中国远洋财务协同性分析
第六章 并购后中国远洋的估值分析
    6.1 中国远洋股价对比分析
    6.2 DCF估值分析
    6.3 市场法估值分析
第七章 中国远洋并购对市场的影响
    7.1 并购提升自身市场地位
    7.2 并购对国际航运业影响分析
第八章 中国远洋并购的后续管理与建议
    8.1 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8.2 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8.2.1 淡马锡模式探究
        8.2.2 淡马锡模式对中国远洋的借鉴意义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及不足
References
致谢

四、宁波海运控股股东改制(论文参考文献)

  • [1]J集团公司战略研究[D]. 郑广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上港集团于航运业萧条背景下的战略研究[D]. 史庭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厦门港务“丝路海运”营销方案设计[D]. 林思嘉. 厦门大学, 2019(08)
  • [4]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基于产权-治权-红权配套协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探索[A]. 胡谷华,李家俊,任宇,王兴权,刘其先.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8(第二届)上卷, 2018
  • [6]中海海盛股份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D]. 徐慧中.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7]中国商业类央企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研究[D]. 赵立新. 武汉大学, 2017(06)
  • [8]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组织架构研究 ——以中国远洋集团为例[D]. 张伟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9]中国远洋并购估值与管理研究[D]. 常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10]国资改革再造A股[J]. 西南证券,长城证券. 资本市场, 2015(02)

标签:;  ;  ;  ;  ;  

宁波航运控股股东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