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市场入世之战

中国会计市场入世之战

一、中国会计市场的入世之战(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孙舒[2](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钱蒙蒙[3](2020)在《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党的十九大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再到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提出要按照服务部门的特点,分类分别降低各部门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这些重要论断为中国服务业开放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何较为准确的衡量和评价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特点?需要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的行业和领域有哪些?又从哪几个方面如何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现状,其次从政策领域比较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服务业部门开放特征,再次基于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国服务贸易整体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利用VAR模型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一,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大而不强,集中表现为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长期存在服务贸易逆差现象且逆差额在逐年扩大。服务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在服务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偏低,运输、旅游、建筑服务所占比重较高;第二,分部门来看,中国在设计、计算机、工程咨询、分销、公路运输领域属于高度开放领域,这几个行业都属于外资准入门槛较低,政策限制少,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在会计、快递和广播行业开放水平较低。从政策领域来看的话,主要是外资准入领域存在较大的障碍,外资审批程序较为繁杂,其次在竞争障碍领域规制相对较多。尤其体现在保险和商业银行服务业,自然人流动政策领域政策条款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检验”方面;第三,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整体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接近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如新西兰、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比利时等,同时也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第四,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因素主要为服务贸易竞争力和进口贸易及加入WTO等因素,其次是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且上述主要因素对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作用均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所以根据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和开放的实际情况,从外资准入政策领域、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等几个方面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而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为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谢火钦[4](2019)在《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代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新的难题,多面临着复杂、非结构化的问题,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加。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战略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打好生存之战的首要因素。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是国内一家中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国际国内异常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行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成为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深圳义达会计事务所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的现实环境,对该事务所的战略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先对该事务所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作为战略选择和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制定适宜企业发展的战略,并提出一系列支撑战略实施的相关建议。本文运用了多种战略研究方法,运用了PEST模型分析了企业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用SWOT分析法识别了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还运用了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目前会计行业的发展态势。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帮助企业确定了战略发展目标,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战略,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司层面上,企业应该将多元化战略与同心多元化战略相结合;在事业层层面上,不仅要为客户提供低价高质的服务还要确保服务的差异化,将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有机结合确保公司的战略优势;在职能层层面上,公司要重视每个部门的价值,挖掘各部门潜力,积极推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多个重要部分的战略制定和高效配合。为了坚实推进公司的战略决策,需要公司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支撑和推动,本文从组织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对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起到新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义达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证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为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汤妮燕[5](2018)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加入WTO这一全球最大的贸易组织之后,始终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国。在加入WTO近18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秉承有约必守的原则,依照议定书规定的各项条款,履行法定义务,承担国际责任。201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已整整15年。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的要求,在我国入世满15年后,其他国家在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时,不能再使用“替代国”商品价值的方法决定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而应该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以中国国内生产该出口产品的技术条件等因素来衡量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涉及此条款的法律能否约束WTO其他国家,尤其是我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方法能否继续使用等问题的讨论,已经从学术性的讨论上升为相关WTO成员国的官方表态。基于对该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笔者通过以“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对中国的影响,包括WTO体系中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与原因、这一地位的特别规定及中国反倾销案件分析,介绍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及与此相对应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问题;分析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期限届满后的问题,包括特殊语境及效力范围、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到期后的法律效力争论;最后,在分析以上内容之后,提出我国应对欧盟试图使用“严重扭曲”规则和美国正式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两种典型做法的对策,包括法律救济途径,西方各国滥用其他条款的应对措施和诉诸WTO争端解决体制等相应建议。

张光润[6](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张毅[7](2011)在《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中新的推动力,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把物流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对物流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但近年来受《劳动合同法》出台、燃油价格上涨、土地使用政策从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成本显着上升,建立在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物流市场全面开放,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物流企业如何降低运营成本,保持竞争优势是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论文研究即对中国上市物流公司的成本效率和竞争优势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以2000-2009年32家中国上市物流公司的财务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新成本效率模型和基于区域技术差距的共同前沿方法等定量分析工具共同考察了32家上市物流公司的成本效率,关注了成本效率的变化规律、收敛趋势及战略与成本效率、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中国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优势的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主要的研究发现有:(1)无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还是共同前沿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都显示上市物流公司的成本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以成本效率等作为变量,采用灰色星座聚类方法分析发现,2006年和2009年32家上市物流公司都可聚为三类。(2)基于共同前沿方法的实证结果显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区域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随机前沿可以用同一前沿函数包络。三个区域的技术差距比率存在显着差异。由TGR值进行不同技术水平地区成本效率比较时发现,环渤海地区上市物流公司技术水平和成本节省幅度最好,长三角地区上市物流公司次之,珠三角地区企业节省幅度最低。以2002年为转折点,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的上市物流公司的技术差距比率超越珠三角,与共同前沿的技术差距呈缩小趋势。(3)应用面板,收敛和PAM模型对成本效率的收敛性分析发现,成本效率在10年中存在收敛趋势,但反映的不是成本效率水平的普遍提高,却是效率水平的退化。2005年12月物流市场开放促进了成本效率水平向效率前沿的收敛,且向前沿的收敛速度也得到改善。(4)关于成本效率提升策略方面,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前上市物流公司的获现能力指标最为重要,危机发生后营运能力指标重要性升至第一。无论危机爆发前还是之后,上市物流公司实施低成本战略都有利于财务绩效的提高。短期内,低成本竞争战略与成本效率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差异化战略与成本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长期而言,两种战略对成本效率都有积极影响。多元化战略对成本效率和财务绩效都有显着正向影响;成本效率在多元化-财务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上述研究结论为上市物流公司应对挑战提供了战略选择和具体的可操作措施,为政府相关政策出台乃至物流业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晓玲[8](2009)在《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条件。尤其是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机遇,适应新形势要求,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为WTO服务,加速中国会计化的进程。

杜玉琼[9](2006)在《CEPA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区域贸易一体化并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近年来,WTO多哈回合谈判步履维艰以及坎昆会议的受挫,加速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贸易协定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世界各国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多出于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其他原因的考虑,截至2005年2月,累计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达312个,大多数区域经济组织是在WTO成立之后建立的。我国在加入WTO后经济运行状况总体良好,在区域贸易一体化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区域贸易一体化安排,1991年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从建立到至今为止,中国一直参加于其中的活动:2002年11月4日中国——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03年6月29日,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英文缩写为“CEPA”,以下简称“CEPA”);2003年9月29日,双方又签订了6个附件;2003年10月17日,中央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6个附件。CEPA的签订是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次真正实践。有人评价为:CEPA,中国全面入世“实战演习”,并且是构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点,是中国实质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 CEPA的实施为内地和港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内地和港澳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法学界对CEPA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再加上CEPA自身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法律问题,妨碍了CEPA的进一步实施。 由于内地和香港、澳门三地都是WTO成员方,所以CEPA是在遵守WTO规则的前提下签定的;从CEPA的法律性质看它又具有自由贸易协议的性质。所以本文的研究始终是结合WTO的相关规定和世界上几大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法律制度,来

李健[10](2004)在《加入WTO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加 入 WTO对 会 计 模 式 、会 计 核 算 、会 计 市 场 以 及 会 计 人 员 素 质 要 求 产 生 了 重 大 的 、多 方 面 的 影 响 。同 时 ,我 国 会 计 也 面 临 着 一 系 列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我 们 应 当 采 取 的 对 策 包 括 :建 立与 国 际 接 轨 的 统 一 的 会 计 规 范 体 系 ;改 革 会 计 管 理 体 制 ;加 快 会 计 信 息 化 的 步 伐 ;加 快 发 展 国内 会 计 中 介 机 构 ;全 面 提 高 会 计 人 员 的 综 合 素 质 等 。

二、中国会计市场的入世之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会计市场的入世之战(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3)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及研究述评
        一、服务贸易非关税壁垒测度的文献综述
        二、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研究进展
        三、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现状
    第一节 中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规模及结构分析
        一、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二、服务业分部门发展规模分析
        三、服务业分部门利用外资结构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及开放政策的比较评估
        一、服务业分部门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二、服务业分部门开放政策的比较评估
第三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
    第一节 基于关税等值的测度
        一、Anderson和 van Wincoop(2003)理论模型的说明
        二、改进的理论模型的构建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四、估计方法
        五、基本回归分析
        六、关税等值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基于市场化指标的测度
第四章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条件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
    第三节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一、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二、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积极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二、制定适宜的对外开放政策
        三、积极主动参与服务贸易规则的研判
        四、充分重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战略环境分析
    2.1 深圳义达发展现状分析
        2.1.1 公司基本概况
        2.1.2 公司面临的发展挑战
    2.2 深圳义达外部宏观环境PEST分析
        2.2.1 政策环境分析
        2.2.2 经济环境分析
        2.2.3 社会环境分析
        2.2.4 技术环境分析
    2.3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2.4 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2.4.1 财务能力分析
        2.4.2 人力资源分析
        2.4.3 服务项目及能力分析
        2.4.4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2.5 SWOT分析
        2.5.1 优势与劣势分析
        2.5.2 机会与威胁分析
        2.5.3 组合策略
第3章 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战略选择与制定
    3.1 深圳义达整体战略目标与制定原则
        3.1.1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3.1.2 公司战略制定的原则
    3.2 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路径及定位
        3.2.1 战略实施路径与演进设想
        3.2.2 公司战略定位
    3.3 公司战略方案
        3.3.1 公司总体战略
        3.3.2 业务层战略选择
        3.3.3 职能层战略
第4章 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实施
    4.1 事务所发展战略实施步骤
        4.1.1 全员发动
        4.1.2 导入阶段
        4.1.3 执行推动
        4.1.4 调整优化
    4.2 事务所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4.2.1 业务拓展保障
        4.2.2 人力资源保障
        4.2.3 制度建设保障
        4.2.4 企业文化保障
    4.3 战略实施预期效果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三) 写作价值
一、“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概述
    (一) 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特点
    (二) 中国入世议定书的法律性质及效力
    (三) “第15条”的出台背景
    (四) 解释与争论
二、“第15条”对中国的影响
    (一) 中国反倾销案件分析
    (二) 对中国的影响
    (三) 讨论与结论
三、“第15条”期限届满后存在的问题
    (一) 双重标准与贸易歧视
    (二) 条文到期后的法律效力
    (三) 讨论与结论
四、中国应对之策的思考
    (一) 法律救济途径
    (二) 西方国家滥用其他条款的应对措施
    (三) WTO争端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
    1.3.1 现代物流
    1.3.2 物流成本
    1.3.3 成本效率
    1.3.4 竞争战略理论
    1.3.5 核心能力理论
1.4 相关研究
    1.4.1 物流企业效率研究
    1.4.2 成本效率及其收敛趋势研究
    1.4.3 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研究
    1.4.4 竞争战略与物流能力研究
    1.4.5 多元化战略与成本效率、财务绩效研究
    1.4.6 文献评述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2.1 中国现代物流市场发展趋势
    2.1.1. 现代物流市场特征
    2.1.2. 中国现代物流市场特点
    2.1.3. 中国现代物流市场发展趋势
    2.1.4.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变化情况
2.2 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
    2.2.1.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2.2.2. 物流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分析
    2.2.3. 经济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分析
    2.2.4. 各地区经济与物流有序度与协调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方法
3.1 现有方法评述
3.2 数据包络方法中的 NEW-COST-DEA 方法
3.3 基于区域技术差距的共同前沿成本效率方法
    3.3.1. 成本前沿函数
    3.3.2. 技术差距比率
    3.3.3. 共同前沿成本效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考虑区域技术差距的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
4.1 数据与变量
    4.1.1 上市物流公司选择
    4.1.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4.2 结果分析
4.3 基于成本效率的灰色星座聚类分析
    4.3.1 灰色星座聚类方法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区域技术差距的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
5.1 数据与变量
5.2 结果分析
    5.2.1 成本函数估计结果
    5.2.2 成本效率与技术差距比率分析
    5.2.3 DEA 方法与 METAFRONTIER 方法的结果比较
5.3 基于共同前沿成本效率的收敛分析
    5.3.1 理论假设与模型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提升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竞争战略与财务绩效
    6.2.1 研究方法
    6.2.2 模型与变量
    6.2.3 结果分析
6.3 竞争战略与成本效率
    6.3.1 模型与变量
    6.3.2 结果分析
6.4 多元化战略、成本效率与财务绩效
    6.4.1 研究假设
    6.4.2 模型与变量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简要结论
7.2 相应建议
7.3 创新之处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入WTO后的积极作用
    1.1 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学习国际会计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1.2 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会计
    1.3 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1.4 有利于会计行业开展新业务
    1.5 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
2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2.1 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存在一定差距
    2.2 国际会计中介机构涌入抢占国内会计机构的市场份额
    2.3 国内会计业的风险增加
    2.4 国内会计行业将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
3 积极采取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3.1 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
    3.2 注册师行业要超常规
    3.3 加快会计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会计师的素质
        (1) 政府应对会计人才和培养引起高度重视。
        (2) 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
        (3) 严格注册会计师制度。
        (4)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9)CEPA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CEPA的法律性质
一、CEPA产生的背景
    (一) CEP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CEPA是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CEPA是中国入世后“两岸四地”经贸发展的最佳模式
    (四) CEPA名称的由来
二、CEPA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一) CEPA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 CEPA产生的法律依据
三、CEPA的内容
    (一) 关于货物贸易的规定
    (二) 关于服务贸易的规定
    (三) 关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规定
四、CEPA的调整对象
    (一) CEPA调整的是国内经贸关系
    (二) CEPA调整的是WTO两个成员之间的经贸关系
五、CEPA的法律性质
    (一) CEPA既不完全属于国内法性质也不完全属于国际条约性质
    (二) CEPA是具有自由贸易协议性质的一国国内的区域贸易安排
六、CEPA的影响和意义 第二章 CEPA零关税制度问题
一、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及关税减让理论
    (一) 关税及其作用
    (二)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三) 关税减让理论
二、WTO关税制度及区域贸易组织中的关税制度
    (一) WTO有关关税的规定
    (二) 区域贸易组织中的关锐制度
三、中国大陆关税制度及其在WTO框架下的关税减让承诺
    (一) 中国大陆关税税率的基本原则
    (二) 中国大陆“入世”的关税减让承诺
四、CEPA零关税制度及其对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影响
    (一) CEPA零关税制度
    (二) CEPA零关税对内地和香港经济的影响
    (三) 建立健全有效制度防范CEPA下零关税风险 第三章 CEPA货物贸易的原产地问题
一、原产地规则概述
    (一) 原产地规则的应用领域
    (二) 原产地规则的类型
    (三) 原产地规则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二、WTO原产地规则
    (一) 《原产地规则协议》的内容
    (二) 原产地规则在WTO法律框架内的运用
    (三) WTO《原产地规则协议》尚存在的缺陷
三、区域贸易组织中的货物贸易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一) 自由贸易协议中的原产地标准
    (二) 欧共体原产地规则模式
    (三) NAFTA原产地规则模式
四、CEPA原产地规则
    (一) 判断“香港制造”的标准
    (二) 认定“香港公司”的标准
    (三) CEPA协议中原产地规则认定标准的缺陷
    (四) 完善 CEPA原产地规则的建议 第四章 CEPA服务贸易的原产地问题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 服务贸易的概念和特征
    (二)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和现状
    (三)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国际服务贸易壁垒
二、服务贸易原产地标准
    (一)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有关服务贸易原产地的规定
    (二) 区域贸易协定中有关服务贸易原产地的条款
    (三) 认定“服务提供者”的标准
三、CEPA服务贸易原产地规则
    (一) CEPA对“服务提供者”的定义
    (二) CEPA对“服务提供者”规定的条件
    (三) CEPA有关服务提供者的规定与WTO、GATS规定的比较
四、CEPA中“服务提供者”适用的冲突及完善
    (一) CEPA法人范围方面的不协调
    (二) CEPA法人身份规定的完善 第五章 CEPA反倾销问题
一、倾销及反倾销概述
    (一) 倾销的涵义
    (二) 倾销存在的客观性及其作用
    (三) 反倾销的意义及其不良影响
    (四) 反倾销对公共利益的考虑
二、世界各国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 国际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 美国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三) 欧共体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四) 中国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CEPA下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倾销问题
    (一) CEPA零关税下的倾销风险
    (二) 自由贸易框架下取消反倾销措施的法律问题
四、CEPA下倾销问题解决的法律途径
    (一) 审定产品的原产地、启动CEPA第9条规定的保障措施
    (二) 应当建立统一的反垄断法
    (三) 尽快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 第六章 CEPA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一、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一) 争端及贸易争端的概念
    (二) 贸易争端的产生
    (三) GATT/WTO争端之种类
    (四) 争端解决机制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一)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二)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价值取向
    (三) WTO争端解决机制评价
三、区域贸易安排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一) 北美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
    (二) 欧盟争端解决机制
    (三) 东盟争端解决机制
四、CEPA争端解决机制
    (一) 完善 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二) 构建 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加入WTO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二、入世后我国会计面临的机遇
三、入世后我国会计面临的挑战
四、促进我国会计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四、中国会计市场的入世之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3]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钱蒙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2)
  • [4]深圳义达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研究[D]. 谢火钦. 湖南大学, 2019(07)
  • [5]“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研究[D]. 汤妮燕. 云南大学, 2018(04)
  •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7]中国上市物流公司成本效率研究[D]. 张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8]中国加入WTO后对会计行业的机遇和挑战[J]. 王晓玲. 甘肃科技, 2009(16)
  • [9]CEPA法律问题研究[D]. 杜玉琼. 西南政法大学, 2006(12)
  • [10]加入WTO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 李健. 江汉论坛, 2004(04)

标签:;  ;  ;  ;  ;  

中国会计市场入世之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