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城市林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一、城市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元[1](2021)在《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创建森林城市,能形成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为人民添加生态福祉;为地方发展提供大量机遇和挑战,促进社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森林城市的创建将提升中方县的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内涵,推进中方县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研究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能为发展重点决策提供支撑,为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推动中方县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新方向,为未来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从解决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森林城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森林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对森林城市有了完整的认知。阐释了森林城市的相关概念,在森林文化学、森林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主要标准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取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中方县森林城市创建的整体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数为66.605 3分,27项指标中有17项指标属于“良好”范畴,中方县森林城市在综合评价等级中处于“良好”的等级。意味着中方县森林质量较高,生态系统维持较好,森林文化价值效益良好,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整体建设条件较好,但同时还存在文化科普场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够、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休闲旅游场所较少、森林投入管理监测力度不足等问题。各项权重按照从大到小排列为: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公众态度>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义务植树>营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其他绿地>村庄绿化>树种配置>城镇绿化覆盖率>森林保护>林产基地>科普活动>生态监测>科学规划>生境保育与森林经营>古树名木>森林认证>生态服务>组织领导>保障措施。(2)针对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结果与城市森林发展现状,提出了“生态中方”的理念,综合推进森林健康、经济与文化建设。以中方县城区城市森林建设为中心,以道路林网和水系林网建设为主轴,以刺葡萄和油茶产业建设为动力,以森林旅游和森林文化建设为牵引,以百村千点森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山水林城,生态中方”的总目标,构建“一核一屏、二网二产、百村千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3)根据中方县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对文化科普场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标识建设、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休闲游憩绿地建设、公园绿地面积、生态休闲旅游、树种配置、义务植树等指标内容进行重点专项规划。全面提升中方县的环境质量、经济水平和城市影响力。为中方县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也希望能给其他创森城市提供借鉴和帮助。

刘峥[2](2019)在《“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绩效评价与优化》文中认为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来,北京大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留白增绿”,以此优化北京城市格局。在此背景下,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率先启动了“城市森林”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森林”这类新型绿化模式的建设。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景观品质期望的不断提升,构建科学、规范合理、可量化的高品质景观已成为市场新趋势。城市森林虽有相关的指导文件,但作为北京留白增绿背景下城市建设的新兴事物,尚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及建设策略,因此,本文立足行业发展趋势,引入景观绩效的研究方法对城市森林生态绩效进行评价,以期能够为丰富城市森林的研究手段以及未来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文中首先总结了当前北京城市森林的建设落实现状以及城市森林和景观绩效的相关研究,结合相关政策和研究发现城市森林的建设要点是以充分发挥生态功能为核心,因此本文仅讨论城市森林生态绩效方面的内容。其次结合国内外多种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及北京适用性原则,搭建了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评价框架,通过采取案例研究、文献互引、实地调研、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首都功能核心区5个城市森林及1个对照公园绿地运用生态绩效指标分别从建设前后独立评价、专项评价、综合评价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对比与分析,论证城市森林是否有达到建设目标,挖掘其建设特征,为北京城市森林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提供一种可量化考核的绩效评估手段。最后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对城市森林未来建设的优化提升建议,并对文章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不足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此外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和理解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自2017年起在北京“留白增绿”政策背景下建设的“城市森林”类型,并以此为基点展开探索与研究。

马杰[3](2019)在《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为树木,对于促进城市生态保护,提高人与自然密切关系有着重要意义。近几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不断恶化,学者们展开了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如何才能对其全面了解并进行恰当估计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北京是我国特大核心城市,其城市生态建设有较高要求,对其城市森林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京市六环外1 km范围内区域为研究范围,通过实地调查不同环路区间、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分层随机抽样的771个样方、638 168.09 m样线,全面评估了该区域城市森林结构,并基于i-Tree ECO和Street两大模块,分别根据样方及样线数据估算了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根据森林结构及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进一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1)调查共记录北京市城市森林木本植物50科、106属、159种,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5.25。本地种120种,占总种数的75%。乔木平均胸径19.79 cm,平均冠幅5.38 m,平均树高9.37 m,乔木规格差异不大,重要值前20位的树种胸径均以15.2-30.5cm青年期植株占多数,缺乏幼年期、半成熟期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是北京市应用数量最多的树种,其中,道路附属绿地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数量占该类型总数的27.2%。国槐属于长寿树种,具有较强的污染吸附能力,城市行道树选用此树种有助于形成稳定树冠覆盖,并减少因种植和移除而导致的污染物排放。(2)北京市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估计年度价值1 047.78亿元,平均42.49万元/hm2。包括节约能源248.16亿元/年;固碳1 477.61万t,价值107.88亿元/年,单位面积固碳59.93t/hm2/年,净固碳2 683.84万t/年;减少径流407 337 788.56 m3/年,价值25.19亿元/年,平均1 652.04 m3/年/hm2;去除污染100 376.56t,价值22.45亿元/年,平均每年0.41t/hm2;美学及其他效益644.09亿元/年。此外,研究区内乔、灌木共计释氧158 648.80t/年,单位面积0.64 t/hm2/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1 758.29 t/年;碳储量104 366 504 t,价值762.97亿元,平均每公顷碳储量423.28 t。(3)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总量最高的树种均为国槐。国槐年固碳4 571 940.6 t,占总固碳量的30.94%,价值334 017.83万元/年,年净固碳量8 017 994.9 t,单株固碳量最高的是加杨(Populus×canadensis Moench)(154.75 t/株/年);国槐碳储量共计3 100.07万t,占总碳储量的29.70%,价值226.20亿元,单株碳储量最高的是加杨(144.41 kg/株);国槐年减少地表径流量共计11 898.69万m3,价值73 601.04万元,单株减少径流量最高的是加杨(4.45 m3/株);国槐年度共清除各类污染共计26 094.34 t,占总量的25.70%,价值52 337.12万元,单株清除空气污染量最高的是核桃(Juglans regia Linn.),平均每株清除各类空气污染2.71 kg。(4)北京市城市森林沿城市化发展方向呈现了明显的梯度变化。由城内向城外,物种总数逐渐增多,但多样性却逐渐减少;树木的数量逐渐增多,规格逐渐减小,幼年、青年树的占比随环路向外逐渐增多,壮年、老年树的比例下降。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由城内向城外逐渐增多,5-6环外1 km年度生态服务效益总计835.16亿元,价值量最高,其次是4-5环,2-3环生态服务价值最低。(5)各类型城市森林从结构到生态服务功能都有较大差异。道路附属绿地作为分布最广的森林类型,拥有最多的植株数量,乔木平均规格最大,生态服务功能也最高,价值1 127.60亿元。公园拥有最大的斑块面积,其生态服务功能排第2位,价值73 654.76万元。学校与医院附属绿地树种数量最多,生态服务功能排第三位,价值5 164.37万元。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生物多样性最高,但生态服务功能贡献量最少。(6)树木胸径、树冠覆盖、叶面积、断面积与生态服务功能有较强的相关性。与碳储量、固碳释氧相关性最高的是断面积和胸径;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空气污染相关性最高的是叶面积,其次是树冠覆盖,其中,叶面积与降低空气污染显示了极强的相关性。本研究是首次同时利用i-Tree模型ECO、Street两个模块,对国内大型城市完整的建成区与近郊区开展的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工作,并将城市森林按类型、按不同城市发展梯度进行进一步的生态服务功能详细分析,是国内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首例;对研究区域基于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数据作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估算的基础数据,使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分析了森林结构与其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性,建立了目标与对策之间的关系。

林文昌[4](2018)在《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林业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以美国为首的城市林业代表世界林业的前进发展方向,而后“近自然林业”思想的快速发展,国外在人少地多的优势下,加上强大的经济后盾,近四五十年城市林业的发展、科研、教学得到巨大的进步。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激增、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岛效应等,在如此背景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变得尤为重要,“城市林业”也越来越受重视。“国家森林城市”的开展,对传播城市森林理念、提升城市林业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本文以肇庆市城市林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林业相关理论知识、肇庆市林业基本情况多方位进行阐述。通过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肇庆市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城区乔木种植、城区街道绿化状况、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森林健康建设的基本思路、森林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市域生态廊道、区域绿道、市域水岸绿化、市域村屯农田林网建设情况、森林公园建设情况和森林康养等14项数据分析研究出肇庆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情况、肇庆市城市森林健康情况、肇庆市城市特色景观生态林带建设情况和肇庆市森林公园和森林康养情况。依照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遵循城市林业三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原则,建立肇庆市城市林业效益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和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肇庆市城市林业总效益为1022.94亿元,2016年肇庆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肇庆市城市林业彰显出它独有的特色。通过与专家咨询面谈,深层次的交流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主要障碍,特别是森林资源、城市发展、体制制度、经营管理等方面制约,统计分析专家的观点和意见,结合肇庆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提出对策,促进肇庆市城市林业健康发展。

曹安[5](2018)在《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活环境的需要。林业承担着多种战略任务,其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以构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目的。第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林业和社会林业的相关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城市社会林业的概念;第二,建立了以逻辑模型为原型的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包含3个维度共2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打破了前人侧重研究林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局面,转而从林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产出、产生的效果三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第三,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家或行业标准,确定了指标参考标准;第四,结合指标参考标准,运用可拓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探究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以期能够将其普及推广。通过对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得出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且各子维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投入维度处于非可持续发展阶段,产出维度处于强可持续发展阶段,效果维度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投入维度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人均管理面积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产出维度中,树种结构和龄级结构不合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水源充足、森林健康程度和覆盖率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效果维度中,固碳能力低、林业产值和非林业产值不足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因素;就业人数多、民众支持度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李睿[6](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朱亚男[7](2015)在《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时也是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生态屏障。林业是以培育森林和生产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为对象的生产部门,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这一生态产业至关重要。安徽省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历史上安徽的林业发展对于总结吸收林业经验,发挥安徽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安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的发展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安徽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宜林山地荒地较多。其次在于这一时期造林护林思想的增强,民国时期面临着的诸如水旱等自然灾害方面的严峻威胁,使发展林业成为一种有效的生态手段,社会逐步形成一种重林、造林、育林、护林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安徽林业的发展,再次,林业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逐步重视林业的发展,设置了专门的林业组织机构,还设置一些森林警察对林场森林资源进行巡逻保护,一些乡民成立禁山会一类的组织,也成为安徽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民众护林形式。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进造林护林工作。开展造林、苗圃育苗,林业教育、科研事业等都对这一时期安徽林业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林业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独特性,战争频仍,政局不稳,而且水旱灾害频发,对森林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林业机构时而停办,时而恢复,或合而复分或分而复合,名称迭改,计划频变,使得这一时期安徽林业发展惨遭破坏与厄运。我们不能因此抹杀民国时期安徽省林业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安徽省林业建设状况的各个方面的梳理研究,首先对当时安徽林业发展背景与原因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当时安徽林业建设法规与经营管理的进行了一些历史叙述与探讨,其次,较为系统的展现了当时安徽林业建设的各方面历史状况,包括造林育苗、林业教育科研等方面,最后分析了当时安徽林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所发挥了历史作用,并对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史为鉴,借鉴当时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保护生态,植树造林。现代林业是由近代林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研究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以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取得了某些成效。我们应从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的各方面史料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以促进我省林业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李波[8](2011)在《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林业是生态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林业,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屏障,满足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由于观念和技术、管理上的落后和制约,北京市城市林业还存在着质量不高,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林业的健康程度。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市城市林业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和发展,而且为其它省市提供经验的借鉴,特别是对改善北京市居民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在城市林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市林业现状进行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制约因素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找出了制约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地制约因素、水资源制约因素、人口制约因素、高速化城市建设制约因素、资金制约因素、森林资源制约因素、经营管理体制制约因素,对北京市城市林业建设提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建议。

张海涛[9](2011)在《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及其对绿色GDP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林业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缓解生态失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着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法、人文主义方法、结构-能动性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等,探讨了城市林业的概念;考察了城市林业经营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绿色GDP的影响;分析了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的困境和对策;研究了绿色GDP核算的新范式。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城市林业概念分析框架、城市林业功能指标体系、中国城市林业拟市场化运作模型、绿色GDP核算新模型;探讨了未来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通过结构分解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城市林业不同于自然林业,它是人们根据社会需求,对城市森林自然功能属性的开发利用,满足人们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需求的行业;它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城市需求的影响,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和有机组成部分,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属于第三产业;它的研究对象性质决定了城市林业不是林业的一个分支,而是一专门的独立学科。根据人们对城市森林功能利用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将城市森林功能分为经济产品产出功能、生态产品产出功能、社会产品产出功能和植源性污染4大类。城市森林功能指标与其它森林的功能指标不同,这是由城市林业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距离因素。城市森林位于城市周边地区,和人们接触频繁,它的一些作用比其它森林显着,如植源性污染,其它森林因为远离人们,这一功能效应就不明显;特别是因为人类主观参与才具有的社会领域效益更是如此,例如城市森林的游憩作用、休闲娱乐等功能,其它森林(除旅游景区)因为远离人们,人迹罕至,几乎不具备上述功能。运用历史文献分析、人文主义分析方法等对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林业的经营思想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演变,而社会观念的变化则是取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也就是说,城市林业的经营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螺旋式上升。该过程始终是围绕着人们对城市林业需求的变化这一中心进行的,城市林业经营的内容和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相应地动态变化着。根据变化特征将城市林业及其经营划分为原始城市林业时代、古代城市林业时代、园艺城市林业时代、公园城市林业时代、知识价值城市林业时代5个阶段。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规律对现在城市林业的经营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规律表明,城市林业的经营应该考虑社会发展程度等实际情况,并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探讨了城市林业经营目标在物质领域和非物质领域中的往复转变,以及对绿色GDP产生的影响。研究认为,人们对城市林业需求的变化,导致人们对城市林业价值及其核算方式的变化,进而导致的城市林业经营的演变,对绿色GDP的“科学性”、思想、核算内容、核算范式等整个绿色GDP系统产生了全面、深刻影响:为绿色GDP的“科学性”提供了历史依据;进一步完善了绿色GDP的思想;丰富了绿色GDP的核算内容和指标;重新界定了绿色GDP的核算程序和公式等范式。并且在研究中,以城市林业绿色GDP核算为例,对上述影响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城市林业思想演变规律的研究,本文预测了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城市林业经营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知识价值需求及需求的多样性特征。在这一目标主导下,城市林业将会向艺术化、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分子生物学、转基因工程、3S技术、信息数据库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工具将会被运用到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城市林业的学科研究也将会随之而变,生物基因技术等在城市林业抗逆增效、开发新功能等过程中的作用将会被重视,而3S技术、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工具在城市林业管理应用中的研究也将会广泛开展开来。分析了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困境和对策。认为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面临着以下困境: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城市林业用地严重受限;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政府资金投入少;受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公众监督缺失的影响,地方政府不重视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理论比较落后。需要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功能区划,分类经营,提高城市林业经营的效果;根据生态学相关原理,向空间要效益,以空间换面积;将绿色GDP作为考核官员的标准,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监督;成立专门的城市林业经营管理公司,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市场分配规律,进行城市林业产品的拟市场化运作,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林业经营的积极性。

覃鑫浩[10](2009)在《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大自然演变中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构成的主体。由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地球表面的森林自然地貌遭到了巨大干扰和破坏,尤其在城市区域,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威胁。随着现代人们对森林功能的重新认识,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城市建设的热点。1、本文对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概念定义为:指以城市为中心,包括一定环城郊区内时空的、以人和森林群落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地表安全生态系统。2、本文以城市林业生态圈所涉及的有关城市林业环境因子为对象,对湘潭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湘潭市城市林业林地、林分、林种、绿化树种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得出了湘潭市城市林业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湘潭市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3、对湘潭市城市环境分别从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及固体废弃物4方面进行了实地探测,得出了湘潭市当前环境因子逐指标,指出了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4、对湘潭市目前应用的53个主要城市森林树种分9个指标(抗污染能力、滞尘能力、放氧能力、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难易)进行了量化处理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5、提出了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在空间上由以下三部分构建:1)环城宽厚森林林带及绿地由近市区50km内丘陵区生态公益林及经济林、森林公园、农村居民区绿化点、农田防护林等构成。2)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江河风光带、道路绿化带)。3)绿岛绿心:市内森林公园、工业园绿地、小区、学校绿化等。由此形成以树木为主体的大规模城市绿色生态圈,建成青山、森林、绿岛、碧水相连的景观廊带生态圈。6、以城市森林培育学与生态景观学、环境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分别对构成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环城宽厚林带及绿地、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和绿岛绿心的构建具体技术措施开展了较系统地阐述。

二、城市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城市相关概念
        2.1.1 城市林业
        2.1.2 生态城市
        2.1.3 园林城市
        2.1.4 森林康养
        2.1.5 生物多样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文化学
        2.2.2 森林生态学
        2.2.3 生态经济学
3 中方县城市概况
    3.1 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情况
    3.2 生态环境概况
        3.2.1 环境质量情况
        3.2.2 自然资源情况
    3.3 森林资源现状
        3.3.1 林地资源
        3.3.2 野生动植物资源
4 中方县创建森林城市评价分析
    4.1 评定指标体系
    4.2 灰色关联分析指标权重
        4.2.1 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矩阵
        4.2.2 灰色关联改良计算权重
    4.3 中方县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4.3.1 评价等级标准确定
        4.3.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情况分析
        4.4.2 指标情况分析
5 中方县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分期目标
    5.3 规划布局
6 重点工程专项规划
    6.1 城市森林网络工程
        6.1.1 绿色廊道
        6.1.2 绿色城镇
        6.1.3 美丽乡村
        6.1.4 郊野公园
        6.1.5 绿色屏障
    6.2 城市森林健康工程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6.2.2 树种配置
        6.2.3 森林保护
    6.3 城市林业经济工程
        6.3.1 生态休闲旅游
        6.3.2 林产基地
        6.3.3 森林认证
    6.4 城市生态文化工程
        6.4.1 文化科普场所
        6.4.2 生态标识
        6.4.3 生态文化宣传
        6.4.4 义务植树
        6.4.5 科普教育活动
    6.5 城市森林管理工程
        6.5.1 支撑体系
        6.5.2 保障措施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专家咨询表
附录B 中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打分表
附录C 湖南省中方县森林城市主要动植物
致谢

(2)“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绩效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政策背景
        1.1.2. 循证设计科学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留白增绿”背景下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森林”
        1.3.2. 景观绩效
    1.4. 北京“城市森林”建设落实现状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5.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1.5.2. 国内外景观绩效研究进展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1.1. 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框架构建
        2.1.2. 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调研分析
        2.1.3. 北京“城市森林”优化提升建议
    2.2. 调研时间与对象
        2.2.1. 调研时间
        2.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创新点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框架构建
    3.1. 框架构建步骤
        3.1.1. 案例研究
        3.1.2. 体系补充
        3.1.3. 评价方法
    3.2. 指标与评价方法遴选原则
    3.3. 适用于北京的生态绩效指标集
    3.4. 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评价框架
        3.4.1. 选取北京“城市森林”景观绩效—生态绩效评价指标
        3.4.2. 指标阐述
4. 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绩效调研分析
    4.1. 评价流程与数据采集
        4.1.1. 评价流程
        4.1.2. 数据采集
    4.2. 独立评价
        4.2.1. 广阳谷“城市森林”
        4.2.2. 新街口“城市森林”
        4.2.3. 新中街“城市森林”
        4.2.4. 常乐坊“城市森林”
        4.2.5. 逸清园“城市森林”
    4.3. 专项评价
        4.3.1. 北京“城市森林”专项对比评价
        4.3.2. 同尺度北京“城市森林”与传统公园绿地差异化分析
    4.4. 综合评价
        4.4.1. 方法选择
        4.4.2. 方法步骤
        4.4.3. 研究对象综合得分
5. 北京“城市森林”生态建设优化建议
    5.1. 水体
        5.1.1. 借鉴补充及存在问题
        5.1.2. 优化建议
    5.2. 栖息地
        5.2.1. 借鉴补充及存在问题
        5.2.2. 优化建议
    5.3. 碳、能源与空气质量
        5.3.1. 借鉴补充及存在问题
        5.3.2. 优化建议
    5.4. 材料运用
        5.4.1. 借鉴补充及存在问题
        5.4.2. 优化建议
6. 结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城市森林的概念及特点
        1.1.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1.2 城市森林的特点
    1.2 城市森林的组成结构
        1.2.1 城市森林的组成
        1.2.2 城市森林的结构
    1.3 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
        1.3.2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
    1.4 i-Tree概况
        1.4.1 关于i-Tree
        1.4.2 i-Tree ECO概述
        1.4.3 i-Tree Streets概述
    1.5 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建设情况
        2.1.4 研究区内各类城市森林概况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城市森林结构
        2.2.2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数据来源
        2.3.2 i-Tree参数设置
        2.3.3 分析方法
        2.3.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北京城市森林结构总体特征分析
    3.1 组成结构
        3.1.1 科、属、种组成特征
        3.1.2 重要值
        3.1.3 物种来源
        3.1.4 树种应用频度
        3.1.5 植物多样性
    3.2 空间结构
        3.2.1 乔木平均规格
        3.2.2 乔木胸径分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公园绿地城市森林结构特征及其树冠覆盖变化
    4.1 公园森林结构
        4.1.1 物种组成特征
        4.1.2 树种应用频度
        4.1.3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4 乔木空间结构分析
    4.2 公园UTC变化
        4.2.1 公园UTC总体变化
        4.2.2 公园树冠覆盖分级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城市道路附属绿地森林结构特征
    5.1 组成结构
        5.1.1 科、属、种组成特征
        5.1.2 重要值与替换值
        5.1.3 物种来源
        5.1.4 物种多样性
    5.2 空间结构
        5.2.1 乔木径级结构
        5.2.2 冠幅结构
        5.2.3 树高结构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北京市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
    6.1 固碳
    6.2 碳储量
        6.2.1 各树种碳储量
        6.2.2 各类型及区域碳储量
    6.3 减少地表径流
        6.3.1 各树种减少地表径流量
        6.3.2 各类型及区域减少地表径流量
    6.4 释氧
    6.5 去除污染
        6.5.1 各树种去除污染量
        6.5.2 各类型及区域去除污染量
        6.5.3 挥发性有机物
    6.6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公园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
    7.1 固碳
        7.1.1 各树种年固碳量
        7.1.2 各区域年固碳量
    7.2 碳储量
        7.2.1 各树种碳储量
        7.2.2 各区域碳储量
    7.3 减少地表径流
    7.4 释氧
        7.4.1 各树种释氧量
        7.4.2 各区域释氧量
    7.5 降低空气污染
        7.5.1 每月去除污染量
        7.5.2 各树种去除污染量
        7.5.3 各区域去除污染量
        7.5.4 挥发性有机物
    7.6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居住区、事业单位附属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
    8.1 固碳
        8.1.1 各树种年固碳量
        8.1.2 各区域年固碳量
    8.2 碳储量
    8.3 减少地表径流
        8.3.1 各树种减少地表径流量
        8.3.2 各区域减少地表径流量
    8.4 释氧
    8.5 降低空气污染
        8.5.1 每月去除污染量
        8.5.2 各树种去除污染量
        8.5.3 各区域去除污染量
        8.5.4 挥发性有机物
    8.6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学校、医院附属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
    9.1 固碳
        9.1.1 各树种年固碳量
        9.1.2 各区域年固碳量
    9.2 碳储量
    9.3 减少地表径流
        9.3.1 各树种减少地表径流量
        9.3.2 各区域减少地表径流量
    9.4 释氧
    9.5 降低空气污染
        9.5.1 每月去除污染量
        9.5.2 各树种去除污染量
        9.5.3 各区域去除污染量
        9.5.4 挥发性有机物
    9.6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道路附属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
    10.1 减少地表径流
    10.2 节约能源
    10.3 降低空气污染
    10.4 固碳
    10.5 碳储量
    10.6 美学及其他
    10.7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研究结果综合分析
    11.1 森林结构与服务功能相关性
    11.2 植物多样性
    11.3 树龄结构
    11.4 城市化梯度变化规律
    11.5 与其他城市比较
    11.6 i-Tree ECO和 Street计算差异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1.1 城市森林结构
        12.1.2 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12.1.3 城市梯度变化规律
        12.1.4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差异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与建议
        12.3.1 展望
        12.3.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4)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城市林业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1.2 国内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1.3 广东省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肇庆市概况
        2.1.1 肇庆市地理状况
        2.1.2 肇庆市社会经济状况
        2.1.3 肇庆市城市发展状况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方法
    2.4 主要研究内容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肇庆市城市森林网络建设
    3.1 城区绿化覆盖
    3.2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
    3.3 城区乔木种植
    3.4 城区街道绿化况
    3.5 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4 肇庆市城市森林健康管理
    4.1 森林健康建设的基本思路
    4.2 森林结构特征
    4.3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5 肇庆市城市特色景观生态林带建设
    5.1 市域生态廊道
    5.2 区域绿道
    5.3 市域水岸绿化
    5.4 市域村屯农田林网
6 肇庆市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康养
    6.1 肇庆市森林、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6.2 肇庆市的森林康养
7 肇庆市城市林业效益评价
    7.1 城市林业效益评价方法
    7.2 城市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3 城市林业效益评价
        7.3.1 经济效益
        7.3.2 社会效益
        7.3.3 生态效益
        7.3.4 肇庆市城市林业总效益
8 主要结论和发展对策
    8.1 主要结论
    8.2 肇庆市城市林业发展障碍
        8.2.1 森林资源制约
        8.2.2 城市发展制约
        8.2.3 体制制度制约
        8.2.4 经验管理制约
    8.3 肇庆市城市林业发展对策
    8.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5)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林业
        2.1.2 社会林业
        2.1.3 城市社会林业
    2.2 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述评
第3章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选择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基于“流程逻辑”的评价框架构建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1.3 指标的筛选
        3.1.4 指标内涵及参考标准确定
    3.2 评价方法选择
        3.2.1 可拓学简介
        3.2.2 可拓理论
        3.2.3 可拓模型构建
    3.3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标准的确定
第4章 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
    4.1 雅玛里克山及其林业发展概况
        4.1.1 林业建设条件
        4.1.2 林业建设历程
        4.1.3 林业建设现状
    4.2 雅玛里克山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4.2.1 数据收集
        4.2.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2.3 确定经典域物元、节域物元、待评价物元
        4.2.4 确定指标权重
        4.2.5 计算关联函数
    4.3 评价结果分析
        4.3.1 综合维度
        4.3.2 投入维度
        4.3.3 产出维度
        4.3.4 效果维度
第5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林业概述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指标计算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3 森林美学
    2.4 生态学理论
        2.4.1 森林生态学
        2.4.2 城市生态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5 植物造景理论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3.1.1 生态功能
        3.1.2 社会服务功能
        3.1.3 经济功能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3.2.1 生态安全原则
        3.2.2 以人为本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3.4.1 自然因素
        3.4.2 布局因素
        3.4.3 经济因素
        3.4.4 文化因素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3.5.1 布局
        3.5.2 规划指标
4 案例——辽阳市
    4.1 基本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生态环境状况
        4.2.1 空气环境
        4.2.2 水环境
        4.2.3 声环境
        4.2.4 固体废物
        4.2.5 土壤环境
        4.2.6 矿区环境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4.2.8 农村生态环境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4.3.1 森林资源现状
        4.3.2 绿地资源现状
    4.4 SWOT及对策分析
        4.4.1 分析
        4.4.2 对比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4.6.1 指导思想
        4.6.2 建设愿景
        4.6.3 建设目标
        4.6.4 规划期限
        4.6.5 总体布局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9.1 建设现状
        4.9.2 建设目标
        4.9.3 建设内容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安徽林业发展的背景
    一、安徽自然地理概况
    二、自然灾害与社会背景
    三、政府及社会力量对林业的重视
    小结
第二章 安徽林业组织与政策法规
    一、林业组织
    二、林业政策法规
    小结
第三章 安徽林业建设
    一、造林育苗
    二、栽植行道树
    三、栽植保安林
    四、林业经费及工赈
    小结
第四章 林业教育与科研
    一、林业教育
    二、林业科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林业理论
        2.1.1 城市林业概念
        2.1.2 城市林业性质
        2.1.3 城市林业特点
        2.1.4 城市林业功能
        2.1.5 城市林业与森林、林业、城市园林区别
        2.1.6 城市林业发展的研究方法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2.2.3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2.2.4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2.3 现代林业理论
        2.3.1 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2.3.2 近自然林业理论
        2.3.3 林业分工理论
        2.3.4 现代林业理论
        2.3.5 新林业理论
        2.3.6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4 层次分析法简介
        2.4.1 层次分析法(AHP)
        2.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2.4.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 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1 北京市概况
        3.1.1 北京市自然条件
        3.1.2 北京市资源条件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2 北京市城市林业现状
        3.2.1 森林资源概况
        3.2.2 森林资源结构
        3.2.3 森林资源变化
    3.3 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规划
        3.3.1 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3.3.2 发展目标和结构布局
    3.4 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问题
        3.4.1 森林资源总量分布及生态功能不均衡
        3.4.2 林种结构及群落结构布局不合理
        3.4.3 绿地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均衡
4 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制约因素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评价目标权重的确定
        4.1.3 评价数据的计算
        4.1.4 一致性检验
    4.2 评价结果分析
5 影响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林地制约因素
    5.2 水资源制约因素
    5.3 人口因素的影响
    5.4 高速化城市建设制约因素
    5.5 资金制约因素
    5.6 林分质量制约因素
    5.7 经营管理体制制约因素
6 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对策
    6.1 持续绿化,改善土壤环境
    6.2 改善水资源,加强绿化力度
    6.3 合理调控北京城市人口数量
    6.4 加快城市建设,增加林业科技投入
    6.5 鼓励多种造林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
    6.6 加大城市林业总量,优化林种树种结构
    6.7 提高城市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建设个性化城市林业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及其对绿色GD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建立考察城市林业概念的框架
        1.2.2 分析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的历史规律
        1.2.3 探讨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对绿色GDP 的影响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城市林业概念
        1.3.2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的演变
        1.3.3 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分析
        1.3.4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对绿色GDP 影响
        1.3.5 研究方法
2 相关学科理论
    2.1 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生态系统概念、功能和结构
        2.1.2 食物链与食物网
        2.1.3 生物多样性
    2.2 生态位原理
    2.3 时空尺度
    2.4 景观连接度、生态流与斑块—廊道—本底格局
    2.5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2.6 生态边缘效应
    2.7 地域分异规律与生态区划
    2.8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理论
3 城市林业概念
    3.1 城市
        3.1.1 城市概念
        3.1.2 城市的发展
        3.1.3 城市化
    3.2 城市森林
        3.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3.2.2 城市森林的范围和结构
        3.2.3 城市森林的特点
    3.3 城市森林的功能
        3.3.1 自然森林功能
        3.3.2 城市森林功能与自然森林功能的区别
        3.3.3 城市森林功能指标
    3.4 城市林业
    3.5 城市林业的性质
        3.5.1 城市林业的自然——社会复合属性
        3.5.2 城市林业是城市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
        3.5.3 城市林业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3.5.4 城市林业的动态性
4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
    4.1 原始城市林业时代
    4.2 古代城市林业时代
    4.3 园艺城市林业时代
    4.4 公园城市林业时代
    4.5 知识城市林业时代
    4.6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规律
5 中国城市林业的经营分析
    5.1 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的困境
        5.1.1 土地困境
        5.1.2 资金有限
        5.1.3 监管落后,地方政府不重视
        5.1.4 技术理论落后
    5.2 中国城市林业经营的对策
        5.2.1 对城市林业进行功能区划,分类经营
        5.2.2 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向空间要效益
        5.2.3 推行绿色GDP 代替传统GDP
        5.2.4 拟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6 城市林业经营演变对绿色GDP 的影响
    6.1 绿色GDP 的概念
        6.1.1 绿色GDP 核算的背景
        6.1.2 绿色GDP 的概念
        6.1.3 城市林业经营是绿色GDP 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对绿色GDP 的影响
        6.2.1 为绿色GDP 核算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6.2.2 对绿色GDP 核算思想影响
        6.2.3 对绿色GDP 核算内容的影响
        6.2.4 对绿色GDP 核算范式的影响
    6.3 城市林业绿色GDP 核算
        6.3.1 城市森林环境效益和社会福利评估过程
        6.3.2 城市森林环境效益和福利评估公式
        6.3.3 城市林业绿色GDP 纳入总绿色GDP 核算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建立了城市林业研究的框架,分析了城市林业概念
        7.1.2 建立了城市森林功能指标体系
        7.1.3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7.1.4 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对绿色GDP 产生深刻影响
    7.2 讨论
        7.2.1 城市林业概念要继续完善
        7.2.2 城市森林功能指标体系要继续深化
        7.2.3 中国城市林业经营问题
        7.2.4 未来城市林业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综述
    1.1 关于城市林业生态圈定义的讨论
    1.2 城市林业生态圈的起源和发展
        1.2.1 林学、生态学科与城市科学的融合—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前奏
        1.2.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城市林业生态圈的雏形
        1.2.3 城市林业生态圈提出与发展
    1.3 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功能
        1.3.1 城市林业生态圈内co_2与o_2与平衡
        1.3.2 有害气体、尘埃在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平衡
        1.3.3 城市林业生态圈作为城市周边的生态屏障,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3.4 突破长久以来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
        1.3.5 为城市提供更多的自然的、通达性强的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各种生活需求
    1.4 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意义
2 湘潭市基本情况、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内容
    2.1 湘潭市基本情况
        2.1.1 湘潭市自然概况
        2.1.2 湘潭市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3.1 湘潭市生态环境分析方法及内容
        2.3.2 湘潭市城市林业现状调查研究方法与内容
3 湘潭市城市环境与城市林业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湘潭市城市环境质量现状
        3.1.1 大气环境
        3.1.2 水环境
        3.1.3 声环境
        3.1.4 固体废弃物
    3.2 湘潭市城市林业现状及分析
        3.2.1 城市森林资源现状
        3.2.2 城市林地林分构成
        3.2.3 城市森林种类的构成
        3.2.4 湘潭市各类绿地分类情况
        3.2.5 湘潭市典型绿化树种综合特性调查
    3.3 湘潭市的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3.3.1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优势
        3.3.2 湘潭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的问题
4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应用树种综合评价
    4.1 绿化树种的评价方法
        4.1.1 绿化树种的评价指标
        4.1.2 绿化树种的数量化评价方法
    4.2 树种选择评价结果
5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构建
    5.1 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总体原则
    5.2 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的具体规划
        5.2.1 环城宽厚森林林带及绿地构建
        5.2.1.1 点的绿化构建
        5.2.1.2 线的绿化构建
        5.2.1.3 面的绿化规划
        5.2.2 绿色通道及江河风光带城市林业构建
        5.2.2.1 应用现状
        5.2.2.2 存在的问题
        5.2.2.3 绿色通道树种的选择原则
        5.2.3 绿岛绿心
        5.2.3.1 森林公园
        5.2.3.2 小区绿化
        5.2.3.3 工业园区的森林营造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城市林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中方县森林城市的评价体系与专项规划研究[D]. 刘新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留白增绿”背景下北京“城市森林”的景观绩效评价与优化[D]. 刘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森林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研究[D]. 马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4]肇庆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研究[D]. 林文昌.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城市社会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为例[D]. 曹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6]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研究[D]. 朱亚男. 安徽大学, 2015(05)
  • [8]北京市城市林业发展制约因素研究[D]. 李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9]城市林业经营思想演变及其对绿色GDP的影响[D]. 张海涛.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D]. 覃鑫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城市林业研究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