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西部新区探索取得进展

江汉西部新区探索取得进展

一、江汉西部新区勘探取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蔡利飘[1](2017)在《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盆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构造上归属于塔里木板块-阿尔金敦煌地块,五墩凹陷位于敦煌盆地安墩坳陷中东部,是近年来在河西走廊新发现的侏罗系含油气凹陷,区内西参1井与墩1井均钻遇优质源岩,且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低产工业油流,标志着五墩凹陷侏罗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由于五墩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前期受资料限制,对沉积体系的研究较粗,对主要目的层段的沉积特征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展。因此,本论文以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为指导,对五墩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展开系统研究,指导五墩凹陷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从五墩凹陷的勘探研究现状出发,充分利用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五墩凹陷侏罗系展开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取得如下成果认识:1、根据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分析,认为五墩凹陷有2个主物源区,分别为北部的北山和南部的三危山,北东向的1个次要物源区。其中三危山向北提供粗粒近源沉积,北山通过缓坡带向南主要提供相对细粒的沉积物。2、根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以及测井资料,将五墩凹陷中下侏罗统划分2个三级层序SQI与SQII,其中SQI对应于下侏罗统大山口组,SQII对应于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一段,2个三级层序中可进一步分低水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H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并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格架。3、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岩心描述和测井相分析,厘定了五墩凹陷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5种沉积相类型。4、侏罗世早期,五墩凹陷表现为受三危山断层控制的断陷湖盆。其中,大山口组-中间沟组一段(J2z1-J1d)沉积期,五墩凹陷表现为沿三危山分布的呈长条状断陷湖盆;新河组(J2x)沉积期,湖盆地范围扩大,表现为宽浅型湖盆;晚侏罗世时期,五墩凹陷发生整体坳陷。5、综合物源分析、露头相、单井相和地震相分析结果,建立了五墩凹陷沉积相模式,明确了五墩凹陷早中侏罗世沉积演化规律,五墩凹陷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以及东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凹陷中部中央洼陷带为湖泊沉积。早侏罗世早期为五墩凹陷的断陷期,双断凹陷特征明显,地形坡度大,沉积速率快,以近岸快速堆积为主,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凹陷持续沉降,五墩凹陷表现为南断北超的格局,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凹陷物源供给充足,北部斜坡带发育大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较好的储层发育区带;南部物源的扇三角洲亦为有利砂体发育区。

冯建辉,蔡勋育,牟泽辉,高山林[2](2016)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三五”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突出资源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效益勘探,深化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域深层天然气、页岩气等领域的油气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持续攻关瓶颈技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采集与处理、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复杂储层和油气藏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东海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进展,实现了石油基本保持稳定、天然气快速发展的目标。"十三五"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勘探工作任重道远。总体来看,中国石化东部探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为46.4%,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中西部探区石油天然气均处于勘探的早期阶段,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立足大盆地实现大突破大发现,坚持老区精细勘探,实现规模商业发现;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推进高效勘探,为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林佳杰[3](2014)在《准西地区复杂混源油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复杂性原油为重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串联质谱(GC-MS/MS)和单体烃碳同位素质谱(GC-IRMS)等技术详细研究混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烃源岩相关研究及石油地质背景分析车排子凸起复杂混源油的成因机理。全油同位素、原油热解分析及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的原油分布呈现“南稀北稠”、“下稠上稀”的总体特征,油源、原油的混合、生物降解程度的不同,是控制这种原油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通过GC-MS、GC-MS/MS和单体烃同位素的精细对比分析,将车排子凸起的原油分为两大类,A、B11、B12、B2四小类,其中A类原油为稠油,受后期充注;B类原油为较轻质油,混源现象复杂。通过对潜在供烃凹陷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的精细研究与对比,结合车排子凸起残余地层、输导体系的展布特征,落实车排子凸起地区原油的油源及混源特征,并反演其形成过程。利用全油同位素、单体烃碳同位素及三环萜烷参数,确定A类原油及其后期充注原油为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经断层和不整合面进入车排子凸起储层,受强烈的生物降解形成稠油,堵塞运移通道,在充注点处发生后期充注。单体烃同位素、重排甾烷参数、成熟度参数及三环萜烷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B12类原油为来自于车排子凸起的石炭系烃源岩与其他原油的混源,沙湾组地层的展布与断层的发育导致了 B12类混源油及混源带的分布特征。结合卡003井齐谷祖原油与潜在供烃凹陷烃源岩的地化分析结果,B11类原油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泥岩,B2类原油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及碳质泥岩,造成B11类原油内部差异及B11、B2类油源特征明显不同的主因,是侏罗系烃源岩的内部非均质性以及原油运移的“地质色层”效应。基本理清了车排子凸起的混源油特征,获得较为有力的证据,提出关于研究区混源问题不同的理论,并在石炭系油源的认识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研究区的混源油带展布特征作了一定分析。

林鹏[4](2013)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文中提出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研究区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次级构造单元一柴窝堡凹陷,是海西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的一个山间盆地。前期勘探实践及相关研究认为储层质量是控制该地区含油性及产能的核心因素,因此系统开展沉积体系精细研究及储层特征研究,对准噶尔南缘地区实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野外踏勘及剖面观察表面: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博格达山前地带,地层发育完整,剖面连续,接触关系清楚。柴窝堡凹陷北部和西部岩性以泥页岩为主,南部和东部以砂岩、砂砾岩为主,中部以泥岩加砂岩为主。通过系统地开展地震、地层划分及对比,二叠系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划分为5个III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发育均与南部伊林哈比尔尕山隆升、湖平面升降及气候变化综合作用有关,水体变化总体上由浅→深→浅。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柴窝堡凹陷总体为山前湖泊沉积体系特征,南部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缓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垂向上构成大的退积-进积旋回。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伊林哈比尔尕山。目的层红雁池组、芦草沟组储集岩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红雁池组、芦草沟组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相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亚相;湖泊沉积相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浅湖亚相和半深湖-深湖亚相。红雁池组、芦草沟组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较好的储层物性主要位于研究区产气层内。通过岩心与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全岩分析,目的层红雁池组、芦草沟组砂砾岩储层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双低”,储层厚度大、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孔、填隙物内溶孔为主,局部发育裂缝,可改善储集性能。

唐洪林,孙铭新,唐波,赵洪山[5](2012)在《胜利西部新区深部二叠及石炭系提速技术分析》文中指出胜利西部新区地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中石化及胜利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阵地。为了加快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在深部石炭系地层发现油气藏,部署了乌参1、红1、英2等几口深探井。从已钻资料分析,制约深井钻井提速的主要地层为二叠系—石炭系,该层系地质条件复杂、岩石坚硬、易发生井漏、井壁稳定难度大,造成机械钻速低、钻井效率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低、钻井周期长、井下复杂情况多,致使钻井成本居高不下,钻井难度大且风险高。在分析深部火山岩地层地质工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深部火山岩地层钻井速度的主要技术,提出了进一步攻关完善的方向。

姚良秀[6](2010)在《准噶尔盆地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重点已西移,勘探重点是在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这几个盆地的油气层埋藏较深,最为典型的是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钻井,都是一些较深的油气井。准噶尔盆地地层构造复杂,目的层埋藏深,井身结构不合理、钻头优选困难,钻井效率和钻井速度低下。高地应力地区硬碎性泥岩地层钻井液防塌重点突出,一旦井壁失稳,导致井下阻卡等复杂情况频繁发生。准噶尔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钻探进度,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勘探开发步伐,必须对其相关的钻井技术和钻井液技术进行研究,优化优快钻井,解决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准噶尔盆地的机械钻速,加快该地区油气勘探进程。因此,对准噶尔盆地钻井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准噶尔盆地地层特点、井身结构、钻头选型、钻井液技术、事故复杂与预防等各个钻井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及现场应用实践,形成适合准噶尔盆地的钻井关键技术,并且在准噶尔盆地钻井过程中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旨在加快准噶尔盆地钻井速度,加快准噶尔盆地钻探开发的速度。

韩恩泽[7](2010)在《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枯竭等原因,我国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石油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而这些城市多为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现经济转型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界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及特点。在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进行必然性分析。其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内涵与思路,从石油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构建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等六个典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水平进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再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石油企业退出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演进机制,确定了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时机选择,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结合石油资源城市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提出了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和石油企业改制的难题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论文分析了石油企业退出的特殊壁垒并提出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提出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的依据。最后,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了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作用、特征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以东营市为例,对我国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杨智[8](2009)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面积13.6×104km2,是我国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中央坳陷的盆1井西凹陷、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矿权上属于中石化登记的中部4个区块,是准噶尔盆地勘探程度最低但勘探潜力巨大的一个区域。腹部地区地层展布平缓,大型断层不发育,深部目的层段(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砂岩,部分为白垩系底部砂岩)普遍发育成岩后强超压系统,目前已发现的绝大多数油气储量集中分布在超压顶面附近(超压顶界面之上300m至之下100m范围内)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内。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刻画超压层展布的基础上,分析超压成因和演化过程,详细研究超压顶面附近源岩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深入分析超压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总结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的机理,将为理解本区及类似强超压生烃型盆地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规律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区提供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认识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1、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响应特征及机理,成因,展布和演化准噶尔盆地腹部普遍发育深层超压系统,实测砂岩超压揭示深度一般在4470-6160m,超压砂岩段主要为侏罗系,剩余压力约为11-57MPa,压力系数为1.24-2.07,实测超压砂岩样品物性多为低-特低孔渗;在超压带,钻井泥浆密度明显增加,泥页岩和砂岩共同具有相对于正常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和低地震层速度的响应特征,响应的机理是,超压可导致岩石骨架颗粒间有效应力的减小,从而直接引起通过岩石的速度减小,超压地层温度条件下的高压液态水的电离常数可能明显增加而减小地层电阻率;腹部超压很可能是由于侏罗煤系地层的热演化生烃增压与有效封闭层共同作用形成;利用叠加速度谱资料,选用Dix公式计算层速度、Fillippone公式计算地层压力,结果显示各构造单元超压层分布的深度范围不同,盆1井两凹陷较浅(4000-7000m),其次是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部(5000-9000m),昌吉凹陷中部和西部最深(6000-10000m),超压层大多顺层分布,只是在各凹陷边缘以及凹陷内局部有穿层上拱现象,超压顶面分布的层位由北往南、从东到西逐渐变浅,从三叠系顶部过渡到白垩系底部,超压分布层位主要为侏罗系顶部和白垩系底部;侏罗系的超压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超压是由于下伏超压仓内超压流体垂向传递到侏罗系而引发的超压,形成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之后压力逐渐减小,到古近纪晚期降到接近静水压力水平,而后由于侏罗系源岩逐渐成熟,油气大量生成,有效封隔层形成,压力逐渐增加,现今压力系数可达到1.6-1.9。2、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1)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为中下二叠统湖相暗色泥岩,其次为侏罗煤系地层;侏罗煤系源岩样品显示母源性质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形成于湖沼相弱氧化环境,临近成熟阶段。(2)超压顶面附近各区域30个原油及油砂样品,1个天然气样品并结合其它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显示二叠系与侏罗系来源的油气特点不同,其中原油碳同位素值、Pr/Ph值、三环萜烷含量丰度及分布型式、规则甾烷分布型式、伽马蜡烷指数、是否含有胡萝卜烷和三芳甾烷等是有效的区分指标;多种成熟度参数(MPI1、4,6-/1,4-DMDBT、αααC29S/(S+R)和C29ββ/(αα+ββ))计算得出原油的R0值绝大多数介于0.7-1.0%,处于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其中二叠系来源的原油的成熟度稍高;天然气组成以侏罗系米源的煤成湿气为主,兼有侏罗-二叠米源的混源气,烷烃气的成熟度较高,大多在0.9-1.0%。(3)各构造单元不同来源的油气分布特点不同。在盆1井西凹陷北部沙窝地地区,超压顶面之上从上往下分别主要为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和风城组原油,超压仓内主要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盆1井西凹陷南部莫西庄地区,超压顶面之上相对靠上主要为下二叠统风城组原油,靠近超压顶面的则主要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天然气主要为混源气,超压顶面之下基本上是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天然气为煤成湿气;昌吉凹陷两段北部的征沙村地区,油气分布在超压顶面之下,主要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昌吉凹陷西段永进地区,超压顶面之上主要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超压顶面之下主要为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原油和侏罗煤系原油以及二者的混源油,天然气主要为二叠-侏罗源岩的混源气;东道海子北凹陷CH1井和昌吉凹陷东段D字号井区,油气主要集中在超压仓内,均为侏罗煤系原油,D字号井区天然气为侏罗-二叠混源气。(4)源岩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二叠统烃源岩在早二叠世晚期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并很快达到了生气阶段;相比下二叠统源岩,中二叠统源岩的生油区间更宽,从中二叠世晚期可以一直持续到晚白垩世;侏罗煤系源岩在早侏罗世晚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但各构造单元现今热演化的程度有差异,盆1井西凹陷凹陷目前仍未达到生油高峰,成熟度介于0.7-1.0%,而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已达到生油高峰,成熟度介于0.8-1.2%。(5)腹部油气经历了早晚两期油气成藏,而晚期经历了两次大的油气充注(分别为晚A期和晚B期)。早期(J2-K1),盆1井西凹陷佳木河组和风城组来源的原油聚集于J1b及以下有利圈闭,保存较好,而下乌尔禾组开始排烃;昌吉凹陷西段风城组原油已聚集于较高部位的中上侏罗统储层中,破坏严重,稍后下乌尔禾组原油充注,也遭到了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晚A期(K2-E),盆1井西凹陷J1b及以下佳木河组和风城组油藏向上部层位调整成藏,而下乌尔禾组原油聚集于J1b及以下有利圈闭;昌吉凹陷两段下乌尔禾组原油继续充注,向上和向北运移,侏罗煤系开始排烃生气,超压逐渐发育。晚B期(N-Q),盆1井西凹陷,侏罗煤系生成天然气,超压逐渐发育,原有油藏进一步向上部层位及向北调整;昌吉凹陷西段,超压仓内下乌尔禾组原油在超压驱动下向上和向北运移,征沙村地区充注成藏,侏罗煤系继续生烃,近源聚集成藏;东道海子北凹陷和昌吉凹陷东段侏罗煤系开始排烃生气,超压逐渐发育,近源或超压驱动远源聚集油气。3、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与形成过程分析(1)侏罗系沉积时期,准噶尔盆地总体呈现“盆大水浅,源多坡缓,河长扇短,隆坳相间”的格局。纵向上从J1b到J2t,腹部沉积砂体总体上是由4个湖退进积三角洲沉积体系构成;平面上为不同时期不同沉积相带的拼合和叠置,形成了滨浅湖砂泥、三角洲多种水道砂体交织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输导奠定了基础。(2)单井岩性电性组合特征、古生物资料、粘土矿物资料、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的证据显示研究区存在J2t,说明研究区发育J2t/J2x和K/J两期区域性不整合,含有类型丰富的地层型圈闭。(3)中晚侏罗世,由于燕山早期Ⅰ、Ⅱ幕构造运动,盆地腹部曾发育一大型的NE-SW向古隆起即车莫古隆起,经历了初始发育阶段(J1s)、第一次强隆升阶段(J2x末期)、相对稳定沉积阶段(J2t沉积期)、第二次强隆升阶段(J2t末期)、隐伏埋藏阶段(K-E)和掀斜消亡阶段(N-Q)等6个演化阶段。(4)研究区发育2种5类地层、岩性隐蔽油气藏,即不整合/滩坝砂体地层油气藏、不整合/三角洲平原泥岩/三角洲前缘砂体地层油气藏、不整合/河道砂体地层油气藏、河流三角洲透镜体砂岩岩性油气藏和多砂体叠置拼合非均质隔挡型岩性油气藏。(5)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是流体-岩石频繁交互作用的场所,其中普遍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与超压顶封层形成和次生孔隙带发育带密切相关。①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是最主要的胶结成分,普遍发育以晚成岩阶段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胶结为主的、与有机质成熟过程有关的碳酸盐胶结;垂向上超压顶面附近发育有几个次生孔隙带,其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孔隙度呈互相补偿的关系。②超压顶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可为总结超压顶面附近超压流体流动规律提供如下证据:样品中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同时较明显的偏负,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集中分布在受有机质氧化分解作用影响的有限区域,绝大多数泥岩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也分布在这一区域;碳酸盐胶结物氧同位素温度分布和自生碳酸盐胶结物的流体包裹体数据均显示,本区的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是晚期热流体活动的产物;超压顶面附近碳、氧同位素具有在超压顶面处δ13C和δ18O为最大值,而向上向下均减小的变化特点,这是超压流体向上部超压顶面附近相对低能环境多期次排放、动力分馏作用的结果。③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煤系地层热演化形成的大量油气和酸性物质溶蚀-胶结作用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封隔层,形成了古近纪晚期以来的强烈超压;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次生孔隙生成,早期中晚侏罗世构造抬升导致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对现存孔隙贡献不大,而晚期在超压驱动下由有机酸及CO2向上幕式排放产生了规模较大的溶蚀,由于超压的支撑和保护作用,使该期形成的次生溶孔最具意义。4、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1)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主要在超压顶面附近聚集(超压顶界面之上300m至之下100m范围内)。(2)在准噶尔盆地腹部这样的成岩后生烃型强超压盆地中,烃源岩位于超压仓内,超压顶面本身就是一个岩性物性封堵面,也是油气运移的平衡面,源岩的生烃热演化、输导格架的空间构成、超压能量场的演化、超压顶封层的性质以及超压顶面附近有利圈闭的类型和分布,共同控制着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的过程和现今油气富集区的分布。(3)与超压演化过程密切联系,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侏罗系圈闭经历了早晚两期油气成藏,而晚期经历了两次大的油气充注。(4)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有利勘探目标应为超压流体集中排放点附近的有利圈闭和超压仓内近超压顶面的有利圈闭。论文取得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出研究区超压顶面附近存在碳酸盐胶结物发育带,且这些胶结物的组成物质应来自深部的高压热流体,与有机流体物质的迁移有关,碳酸盐胶结物所对应的碳、氧离子具有白超压仓向上部相对低能环境迁移的趋势;2、提出研究区超压顶面上下有限区域内的油气富集主要是晚侏罗-早白垩世以来深部超压仓内的与油气生成增压有关的含烃超压流体通过断层-裂缝输导系统向上部岩性和地层圈闭等储集空间排放、充注和成藏的结果。

李干生[9](2009)在《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十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中国石化十年来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增长情况以及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与认识,展望了中国石化未来十年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郑庆华[10](2007)在《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窝堡盆地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但目前只有1989年完钻的柴参1井(地)具有工业油气流,其中中二叠统的芦草沟组是其主要产油气层位。本文首次对位于该区中部的柴参1井(地)、柴参1侧1井和达1井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为该盆地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在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本文对基准面和可容空间这两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在Goodwin和Anderson于1985提出的PAC假说基础上,对异旋回和自旋回、基准面旋回和沉积旋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目前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较为混乱的状况,将基准面旋回赋予了自旋回和异旋回的涵义,探索性地提出了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建立了该区中二叠统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粒度成因单元,以及和体系域一致的5段。应用粒度成因单元研究方法,对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组为低孔低渗型储层,粒度成因单元控制着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短期粒度成因单元控制着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着各中期粒度成因单元内储层的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油气层往往位于中期粒度成因单元底部附近。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储层和油气层的分布进行了初步预测,认为在该组高可容空间段,储层主要分布在逆古水流方向可容空间减小的区域;在该组低可容空间段,储层主要分布在顺古水流方向可容空间增大的区域。

二、江汉西部新区勘探取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汉西部新区勘探取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0 区域概况
    2.1 地层发育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层序地层学研究
    3.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2 速度分析
    3.3 层序地层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4.1 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
    4.2 单井相分析
    4.3 地震相分析
    4.4 沉积相模式
    4.5 沉积演化规律
第五章 成藏地质条件
    5.1 烃源岩条件
    5.2 储集条件
    5.3 保存条件
    5.4 成藏条件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三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二五”油气勘探成果
    1.1 石油储量稳步增长,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1.2 发现并探明中国首个特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
    1.3 常规天然气勘探持续保持大发展态势
        1.3.1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前带海相雷口坡组勘探取得重大发现
        1.3.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形成5000×108m3的增储新阵地
        1.3.3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托果勒低隆起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取得大发现
    1.4 老区精细石油勘探取得重要新进展
        1.4.1 东部富油凹陷精细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1.4.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石油勘探不断有新发现
        1.4.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低孔特低渗大面积砂岩油藏取得重要成果
        1.4.4 准噶尔盆地西缘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要新发现
2“十三五”展望
    2.1 油气勘探面临的新挑战
    2.2 油气勘探潜力
        2.2.1 总体处于勘探发现的早、中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2.2.2 低勘探程度的区带、层系蕴藏着较大的勘探潜力
    2.3 油气勘探发展战略
        2.3.1 发展思路
        2.3.2 发展重点
        2.3.3 发展举措
3 结语

(3)准西地区复杂混源油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稠油混源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正常原油混源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1.2.3 目前混源油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手段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3.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地质格架及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演化发育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机地球化学实验条件
    3.1 实验基本流程
        3.1.1 烃源岩样品
        3.1.2 油砂、油泥样品
        3.1.3 原油样品
    3.2 岩石热解实验条件及应用
    3.3 气相色谱实验条件及应用
    3.4 色谱质谱实验条件及应用
    3.5 单体烃碳同位素实验条件及应用
    3.6 使用的其它辅助性实验及其应用
第4章 复杂性原油分布及混源特征分析
    4.1 原油物性特征
        4.1.1 原油实测物性资料
        4.1.2 原油TPI值及其计算相对密度
    4.2 全油同位素分布特征及混源指示意义
        4.2.1 全油同位素分布特征
        4.2.2 全油同位素与原油物性关系
    4.3 原油生物降解特征
        4.3.1 原油生物降解程度指标
        4.3.2 原油生物降解平面分布特征
        4.3.3 原油生物降解剖面分布特征
    4.4 稠油稠化特征及原油可能充注点判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源油的地化特征及油源分析
    5.1 原油族群划分
    5.2 A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 B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4 原油油源及混源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源油的成因机理分析
    6.1 源岩的分布与评价
        6.1.1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及类型
        6.1.2 泥页岩有机质族组成、生标指纹与同位素等地化特征
        6.1.3 源岩成熟度、生烃特征与埋藏演化史
        6.1.4 源岩分布特征
    6.2 残余地层、输导体系与原油分布特征
    6.3 混源油的形成及效应
        6.3.1 混源油的成因分析
        6.3.2 混源油的效应分析
        6.3.3 混源油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的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来源与主要研究目标
    1.2. 柴窝堡凹陷石油地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与演化
        2.3.1. 构造区带划分
        2.3.2. 构造演化阶段
第3章 沉积相类型特征
    3.1. 区域沉积相与古地理演化
    3.2. 沉积相类型及主要沉积特征
    3.3. 单井沉积相特征
    3.4. 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层序地层特征
        3.4.1.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3.4.2. 目的层沉积体系域特征
    3.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及变化趋势
    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4. 储层成岩作用
    4.5. 储集性能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胜利西部新区深部二叠及石炭系提速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西部新区深部二叠系和石炭系地质工程特点
    1.1 二叠系-石炭系地层以火山岩为主,火山岩岩石类型多、岩性复杂
    1.2 二叠系-石炭系火山岩地层厚度大
    1.3 火山岩地层硬度大,可钻性差
    1.4 火山岩地层容易对钻头造成先期破坏,钻井效率低
    1.5 石炭系火山石地层裂缝发育,容易发生严重的井漏
2 深部火山岩地层提速技术分析
    2.1 深部地层钻头优选技术
    2.2 复合钻井技术
    2.3 气体及气体泡沫钻井技术
    2.4 高压喷射钻井技术
    2.5 旋转冲击钻井技术
    2.6 高频扭转冲击钻井技术
3 结论与认识

(6)准噶尔盆地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点和构造特点
    2.1 准噶尔盆地地质构造特点
        2.1.1 准噶尔盆地的区域大地构造
        2.1.2 准噶尔盆地北缘构造
        2.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
    2.2 准噶尔盆地层特点
    2.3 准噶尔盆油藏特点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井身结构优化
    3.1 技术难点
        3.1.1 目的层深
        3.1.2 压力异常复杂
        3.1.3 岩性复杂、井壁失稳严重
    3.2 国内外常用井身结构分析
        3.2.1 国内外深井井身结构
        3.2.2 随钻扩孔技术
    3.3 钻井井身结构评价
        3.3.1 固尔图构造
        3.3.2 中部Ⅰ区块
        3.3.3 准噶尔盆地中部Ⅱ区块
        3.3.4 准噶尔盆地中部Ⅲ区块
        3.3.5 准噶尔盆地中部Ⅳ区块
    3.4 井身结构优化方案
        3.4.1 常规井身结构优化方案(Ⅰ、Ⅳ区块)
        3.4.2 非常规井身结构优化方案
    3.5 小结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钻头优选
    4.1 钻头优选
        4.1.1 已钻井钻头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4.2 钻头优选方案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优快钻井技术
    5.1 西部地区深部地层特点和钻井主要技术难点
        5.1.1 西部地区地质特点
        5.1.2 深井超深井钻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
    5.2 提高超深井钻井速度的技术途径
        5.2.1 科学设计井身结构,适当增加套管层次
        5.2.2 钻井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配套应用
    5.3 加强钻井装备配套
    5.4 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防塌钻井液技术
    6.1 井壁失稳原因分析和钻井液技术难点
        6.1.1 井壁失稳原因分析
        6.1.2 钻井液技术难点
    6.2 钻井液体系的研究
        6.2.1 单剂优选
        6.2.2 钻井液配方优化及评价
第七章 准噶尔盆地钻井事故与复杂的预防与处理
    7.1 区域地质特征
    7.2 钻井卡钻事故的综合分析
    7.3 现场因素分析
    7.4 井壁失稳分析
    7.5 井壁稳定条件
    7.6 "多元协同"防塌理论的提出
    7.7 制定适宜中部块地层特点的钻井工程措施
    7.8 结论与建议
第八章 钻井技术现场试验与应用
    8.1 塔中86井优快钻井技术应用
    8.2 防塌钻井液技术试验与应用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项目获奖情况
附录1 准噶尔盆地逆冲推覆构造钻井技术在新1井的应用
附录2 卡钻事故
详细摘要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模式及经验
    1.3 本论文有关基本理论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市经济学理论
        1.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4 资源经济学理论
        1.3.5 经济转型理论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1 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石油城市的概念
        2.1.2 我国石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
        2.1.3 我国石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 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2.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的聚类分析
        2.3.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2.3.3 聚类结果及特征分析
    2.4 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5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2.6 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状况评价
    3.1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评价思路
        3.1.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3.1.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思路
    3.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模型
        3.3.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方法选择
        3.3.2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的步骤
    3.4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我国主要石油资源城市的数据获得
        3.4.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因子分析过程
        3.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总体成效评估
    3.5 小结
第4章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对策
    4.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4.1.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4.1.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分析
        4.3.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3.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4.4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4.4.1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4.4.2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4.3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
        4.4.4 石油资源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保障
    4.5 小结
第5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石油企业的退出机制
    5.1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概述
        5.1.1 石油企业退出的内涵
        5.1.2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的内涵
    5.2 石油企业的退出壁垒
        5.2.1 企业退出的一般性壁垒
        5.2.2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特殊性的原因
        5.2.3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的具体体现
    5.3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3.1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
        5.3.2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
    6.1 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
        6.1.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石油资源城市的竞争力
        6.1.2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稳定和谐程度
        6.1.3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
        6.1.4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
    6.2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
        6.2.1 总体战略
        6.2.2 对策建议
    6.3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型
        6.3.1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
        6.3.2 政府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6.3.3 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换的特征
        6.3.4 石油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
    7.1 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7.1.1 基本状况
        7.1.2 转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2 东营市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7.2.1 发展优势
        7.2.2 制约因素
    7.3 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历程回顾
        7.3.1 从石油资源开发起步向综合功能型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初步探索
        7.3.2 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行动
        7.3.3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7.4 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7.4.1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7.4.2 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
        7.4.3 产业布局与战略支撑
        7.4.4 战略意义
    7.5 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7.5.1 2009 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5.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7.5.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
    7.6 胜利油田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7.6.1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
        7.6.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6.3 传承和创新胜利特色管理
        7.6.4 推动建设互利双赢和谐的油地关系
    7.7 东营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7.7.1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东营市经济竞争力,是全部工作的总纲
        7.7.2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品牌,树立东营市新形象,是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工作策略
        7.7.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确立生态高效经济战略定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7.7.4 以油地军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盆地地质流体研究
        1.2.2 超压和碳酸盐胶结带研究
        1.2.3 准噶尔盆地超压研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2.1 盆地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2.2.1 地层特征
        2.2.2 沉积演化
    2.3 构造特征
        2.3.1 构造演化阶段
        2.3.2 断裂特征
    2.4 油气地质特征
        2.4.1 生储盖组合
        2.4.2 油气田发现历程
        2.4.3 油气藏类型及模式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响应特征及机理、成因、展布与演化
    3.1 实测砂岩超压特征
    3.2 超压段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3.3 超压成因及超压段地球物理响应机理探讨
        3.3.1 超压成因探讨
        3.3.2 超压段地球物理响应机理探讨
    3.4 超压层展布特征
        3.4.1 利用叠加速度计算压力
        3.4.2 超压层顶面展布特征
        3.4.3 超压层剖面展布特征
        3.4.4 最大剩余压力和最大压力系数等值线
    3.5 超压发育演化史
        3.5.1 盆地数值模拟超压发育演化史
        3.5.2 流体包裹体参数模拟超压发育演化史
        3.5.3 超压发育演化史综合分析
第四章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分析
    4.1 主要烃源岩地化特征
        4.1.1 二叠系湖相源岩分子地化特征
        4.1.2 侏罗系煤系源岩分子地化特征
    4.2 油源对比主要标志
    4.3 超压顶面附近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4.3.1 超压顶面附近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4.3.2 超压顶面附近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
    4.4 各构造单元超压顶面附近油气的纵向分布
        4.4.1 盆1井西凹陷超压顶面附近油气的纵向分布
        4.4.2 昌吉凹陷西段超压项面附近油气的纵向分布
        4.4.3 其它地区油气地化特征及纵向分布
    4.5 源岩热演化及油气成藏期次
        4.5.1 准噶尔盆地腹部热演化史
        4.5.2 各构造单元源岩成熟史
    4.6 各构造单元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6.1 各构造单元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6.2 成藏期次划分及油气成藏过程探讨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与形成过程
    5.1 车莫古隆起控制下的超压顶面附近隐蔽型圈闭类型
        5.1.1 主要沉积相与岩性特征
        5.1.2 主要圈闭类型
    5.2 超压顶封层形成与超压顶面附近次生孔隙发育带展布
        5.2.1 超压顶面附近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
        5.2.2 超压顶面附近超压顶封层形成与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布
第六章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项面附近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6.1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分布特征
    6.2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机理
        6.2.1 源岩的生烃热演化
        6.2.2 输导格架的空间构成
        6.2.3 超压顶封层的性质
        6.2.4 超压系统的演化及其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6.2.5 超压控制下的油气藏类型
    6.3 超压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6.4 超压顶面附近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及附表
    附表1 准噶尔盆地腹部部分地区超压顶面上下原油、砂岩及泥岩抽提物主要地球化学参数及油源判断
    附图1 准噶尔盆地腹部各区域超压顶面附近原油及油砂样品不同芳烃化合物组成特征
    附图2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储层岩石学显微照片及说明
    附图3 准噶尔盘地腹部韶压顶面附近油气聚集示意图

(10)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状况和进展
    三、研究思路和指导思想
    四、主要工作量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区域构造演化
    第二节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节 区域沉积相及含油气性
第二章 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粒度成因单元划分
    第一节 粒度成因单元的提出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二、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柴窝堡盆地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一、柴窝堡盆地层序地层概况
        二、柴窝堡盆地芦草沟组层序界面的识别
        三、柴窝堡盆地芦草沟组粒度成因单元划分
        四、柴窝堡盆地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三章 粒度成因单元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第一节 粒度成因单元与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一、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储层基本特征
        二、粒度成因单元控制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
    第二节 粒度成因单元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一、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
        二、短期粒度成因单元内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三、中期粒度成因单元内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
        四、粒度成因单元与储层的含油气性
主要认识及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江汉西部新区勘探取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侏罗系沉积特征研究[D]. 蔡利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三五”展望[J]. 冯建辉,蔡勋育,牟泽辉,高山林. 中国石油勘探, 2016(03)
  • [3]准西地区复杂混源油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D]. 林佳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4]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D]. 林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5]胜利西部新区深部二叠及石炭系提速技术分析[J]. 唐洪林,孙铭新,唐波,赵洪山. 西部探矿工程, 2012(10)
  • [6]准噶尔盆地钻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姚良秀. 西安石油大学, 2010(07)
  • [7]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 韩恩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8]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研究[D]. 杨智. 中国地质大学, 2009(11)
  • [9]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十年回顾与展望[J]. 李干生. 当代石油石化, 2009(03)
  • [10]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 郑庆华. 西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江汉西部新区探索取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