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 in English

一、英文里的“中国吃”(论文文献综述)

张珊珊[1](2020)在《快手短视频中的美食景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食色,性也。”对食物的渴望是人的天性所在。随着网络媒介的高度发展,美食类短视频开始出现并不断渗透日常生活。本文立足于景观社会理论,对快手美食类短视频进行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探讨短视频美食景观的发展、建构、机制与影响等。第一,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梳理短视频美食景观的兴起背景、发展现状以及主要类型;第二,研究短视频美食景观中的建构及其策略。从符号建构角度分析人物印象与食物印象,从视听语言角度总结短视频美食景观的图像特征,并认为草根式美食景观的形成,对平衡传统美食景观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第三,探讨短视频美食景观背后的商业化、异化及影响机制。商业资本主义的渗透,促进了多种商业变现模式的出现。但是,主播、MCN机构等在追求眼球经济的同时,美食景观降级为消费的“诱饵”,导致用户在分享和观看行为中出现异化。同时,对用户、平台以及社会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新的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用户曾试图通过草根式美食景观的建构,打破传统美食景观的局限,实现平民化的日常生活“构境”。但在资本力量的合谋下,这场“日常生活的艺术革命”再次消解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进而演变为新的景观模式,引领用户走向自由的反面。

姜浩峰[2](2018)在《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文中研究说明一部中餐的世界漂泊史,就是一段移民的融合史,生活的变迁史……"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这是双椒川菜馆(Pepper Twins)的一道名菜。不久前,因美食鉴赏家布雷特·马丁(Brett Martin)将之评为"年度开胃菜",并在某杂志刊文推介,使这家馆子的这道菜,在中国也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中国媒体将"史

聂章军[3](2018)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阎连科小说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阎连科的作品频频在海外获重大文学奖项,其译介到海外的作品,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阎连科的创作何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接受,其作品与其它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经典有何相近之处。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下考察阎连科创作的意义,学界还缺少相关的研究。从早期的“瑶沟系列”,到“东京九流人物系列”、“和平军旅系列”,再到后来的《日光流年》《坚硬如水》《丁庄梦》《炸裂志》《日熄》,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从未离开乡土。其乡村“想象”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狂想的手法描绘乡村的苦难,直抵灵魂深层的真实。种种骇人听闻的疾病屡屡出现在阎连科的作品中,它们有些是源于天灾,另一些则是源于人祸。疾病在这里成为农民,乃至人类困境的某种隐喻。阎连科笔下的主人公们,面对困境进行了绝望式的反抗,往往以献祭自我的悲壮方式完成救赎。阎连科的作品长于对民间历史的书写,多采用极端的方式展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通过将革命历史欲望化,将改革进程隐喻化的描绘,对宏大历史叙事进行一种颠覆。阎连科以此构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对“权力”的描摹是阎连科作品的核心,他的小说中往往把权力与“革命”、欲望捆绑在一起,以戏谑的方式进行解构。阎连科在创作中以讽喻展现了现实世界中乌托邦的荒诞,以寓言隐喻一个时代的剧变,从个体的心理感受描摹人在现实中的迷失。神实主义是阎连科找到的艺术突围的一种方式。所谓神实主义,指摒弃生活表面的真实,去探求精神、灵魂的真实,这是一种创造真实的方法。“神”是手段,“实”是目的。此外,神实主义有一种包容性,在手法上广泛借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创作经验,从西方现代派与拉美文学中汲取养料,但其内核仍然是一种中国文学经验。正如魔幻现实主义之于拉美文学,神实主义正是阎连科探索出的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可能性。

吴海燕[4](2017)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核心主题和中心任务,在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话语更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将国际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连接起来,并将传播主体的思想传达给受众。当前,话语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如果想要如期实现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目标并能收到预想的效果,传播主体就要高度重视对话语的选用,传播话语与传播的内容能否到达受众关系密切。本文从梳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思想资源入手,对话语及其一般特征、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解析和归纳,阐释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提升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现状,并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提升的路径。本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导论,包括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话语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外话语的主要论述以及西方学者有关话语的理论。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涵及特征。包括话语的内涵及一般特征,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表现为开放性、民族性和学术性等。第四部分阐发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提升的战略意义,即有利于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和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效果。第五部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话语内容、话语表达方式、话语载体等方面总结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针对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与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路径,包括打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的基础,创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容、改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载体等。

寇睿棋[5](2016)在《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HSK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为例》文中认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饮食文化词语,并且大多都存在隐喻转义的情况,其意义丰富且难懂,是中高级阶段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文章选取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含有隐喻转义的饮食文化的66个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从食材、饮食动作、烹饪方法、食味、餐具器皿等角度对饮食文化词语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文章对云南大学留学生针对饮食隐喻的学习倾向和了解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留学生对饮食隐喻的运用和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对于含有隐喻性的饮食文化词语认知敏感度不高,还未形成一种用隐喻性思维和意识认知事物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与汉文化有关的饮食隐喻词汇的学习时,应该着力加强在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融入。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以HSK大纲中的饮食味觉词为例对留学生隐喻理论用于汉语词汇教学进行具体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采取隐喻理论的方法对于在教授含有隐喻文化词语的方面具有积极促进的帮助作用。针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在学习一些社会文化因素较高的隐喻内容词汇的特点,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激活隐喻认知意识、建立概念域之间的联系、了解隐喻词汇的多义关系、重视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结合语境,建构隐喻辨认运用能力。

叶珣,康莲萍[6](2016)在《莫言小说《酒国》在美国接受之原因》文中提出相较莫言其他小说,《酒国》在美国的声誉是比较高的。那么为何在莫言所有的作品中,《酒国》能鹤立鸡群,获得较高的赞誉呢?这首先与葛浩文对它的翻译有关,在一部译介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背后,"翻译"的功劳不容忽视。此外,除了翻译的因素,《酒国》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也十分丰富,这同样引起了美国读者的关注与赞赏。文章将从翻译、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容等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酒国》在美国较受欢迎的原因。

贺玲[7](2015)在《顺应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汉英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揭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各种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在语言和非语言层次上做出恰当的顺应。从Verschueren顺应论的视角来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上的顺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词汇、句法、语体特征三方面在语言层次上做出顺应。

韩杰[8](2007)在《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讨论汉语程度副词在篇章中所起的连接作用。以程度副词“更”、“最”、“特别”、“很”、“十分”、“非常”、“极”、“太”、“尤其”、“比较”为研究对象,通过描写和统计,进一步比较和解释,对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程度副词内部各成员充当篇章连接成分的灵活度有大有小,按照顺序我们将其分为灵活度高型、灵活度较高型和灵活度较低型三类。并对这三类程度副词连接篇章的方法和手段作了详细分析,并且认为,相对于程度副词,程度副词组成的短语结构连接篇章的形式更为多样。对篇章连接功能最明显的“更”作了较系统的个案研究。从语用上看,程度副词更容易成为小句的焦点;从认知上看,程度副词具有语义凸显功能。

卫景宜[9](2004)在《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谈话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两位作家的专题谈话做了较为翔实的记述 ,从中提取了一些对于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并对此做了重点论述。世界范围华人写作与海外大陆留学生非母语写作的兴起 ,应当引起国内研究界的足够关注。在全球化语境下 ,世界范围的华人非母语写作具有全球化写作的性质 ,它必将对中国文化或文学走向世界、重构世界文学版图、以及参与全球化文化建构产生重大意义。

张咏[10](2004)在《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的是对新疆伊犁一汉族移民社区园村的移民文化研究。在移民社会,文化来源的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接触机会的增加,使得文化有了参照和比较的可能。在文化的调试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文化通过互动,为新样式的文化产生提供了可能。一种新样式文化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某种认同的出现。认同决定了一种文化接受什么、排斥什么,因而文化是有边界的。一种移民文化的出现,意味着移民们就某些关于“人”的问题“达成一致”。我们看到,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园村汉人移民群体都取得或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又由于年代的不同、具有相对优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影响范围、程度不尽相同,因而,移民文化的认同也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例如,权力的介入并不导致所有场景下的国家与族群认同,知识和经验同样起作用。 从移民文化的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仪礼简约化。处于“过渡期”的移民社会,对移民保留自己“原有传统”持宽容态度,但对移民坚持“自己的传统”,拒绝与“他人的传统”进行协商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新家乡”的风俗、仪礼必须符合人们简约、实用的心理需求才有可能为移民们接受。只不过这种“文化元素”的拼接者一定层面地包括了移民本身。第二,多样性与变动性。园村居民来源的多样性为移民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双重故乡观念是对所对此作的最好的诠释。文化总是依赖一定群体的人们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又往往受制于时空的局限,所以,人的实践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跨文化的比较才能感知到这一点。在园村汉人移民的地方认同与发展中,毫无疑问应当包括那些关于本地的自然记忆和人文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因而两者同构。第三,自我边缘化与自我中心化。当园村汉人移民认为自己是 “本地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自我边缘化”了。但是,当文化回归“自我”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认同的回归“自我”,“自我”又成了文化建构的中心。“自我”当然包括认同“内地一国家一汉族”的划分及其隐喻意义。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为论文的缘起、理论背景和表述视角;第二章,为工作地点介绍、移民背景和社区生活的简要回顾;第三章,为婚姻家庭的组建模式和特点以及家居生活;第四章,从心理人类学的角度谈家庭与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人格发育形成的作用,反思汉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以及制约移民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人格因素,强调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五章,从礼物流动的角度讨论了该群体对于传统的“关系”、“面子”的遵从和利用,通过个人关系网络的实践性构建,展示了移民社会组织制度运行中的另类非正式的力量,以及“礼物文化”与本地一些穆斯林族群文化的互动过程;第六章,则重点回顾了移民群体的信仰实践过程,指出国家仪式对于人们信仰过程与实践的意义,强调传统民间信仰作为人们信仰的“底层”,是人们信仰实践的前提与基础,突出说明“汉”文化群体与“突厥一伊斯兰”文化群体在信仰层面存在对话的可能性;第七章,本文的结语部分。强调了形成中的、以及双重的故乡认同对于移民及移民社会的意义。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本文的主题部分 就新疆这一区域而言,至今仍没有一部民族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有关汉人群体的民族志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少汉人群体的存在的事实被一种话语掩盖了一种文化变迁的事实被忽略了。因此本文试图本着该学科所坚持的人文理念,主要采用田野工作法和跨文化比较法,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来描述一个区域内的汉人群体的生活。本文将关注他们文化发生的缘由,与来源地(内地)文化关系如何?与国家力量及与异质文化的互动关系如何?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与发展等几个方面。

二、英文里的“中国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文里的“中国吃”(论文提纲范文)

(1)快手短视频中的美食景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美食类短视频的发展概况
    2.1 美食类短视频的兴起背景
    2.2 美食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2.3 美食类短视频的主要类型
3 短视频美食景观的建构
    3.1 美食景观的印象建构
    3.2 美食景观的视听建构
    3.3 草根式美食景观的形成
4 短视频美食景观的机制探析
    4.1 美食景观的异化机制
    4.2 美食景观的影响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快手短视频美食景观中的商业变现模式
致谢

(3)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阎连科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1、选题的缘由:从获奖与海外传播说起
    2、世界文学:作为一种视野
    3、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4、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第1章 对话西方:超验叙事与乡村想象的方法
    1.1 拒绝重现:乡村苦难的狂想化
    1.2 “他者”相契:乡村权力与秩序的神秘化
    1.3 文明的“飞地”:文学地理的寓言化
第2章 书写“潜历史”:中国经验重审与世界品性
    2.1 戏谑与讽喻:乌托邦的荒诞
    2.2 无序的“炸裂”:改革时代的隐喻
    2.3 卑微的边缘人:历史洪流与个体迷失
第3章 艺术突围:神实主义与世界文学的“公约数”
    3.1 跨越文化隔阂:“中国故事”与世界文学
    3.2 混杂性策略:“世俗的人文主义”与宗教因素的杂合
    3.3 反抗与释放:小说中的文化政治
    3.4 神实主义:华语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可能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研究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 研究重点与难点
        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话语的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语言的思想
        2. 列宁关于对外话语的理论
        3. 斯大林的语言观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对外传播话语的主要论述
        1. 毛泽东时期关于对外传播话语的相关论述
        2. 邓小平时期关于对外传播话语的相关论述
        3. 新时期关于对外传播话语的相关论述
    三、西方社会关于话语的理论
        1.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理论
        2. 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话语理论
        3. 巴赫金(Bakhtin)的话语思想
第三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涵与特征
    一、话语的内涵及其一般特征
        1. 话语的内涵
        2. 话语的一般特征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涵与特征
        1.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涵
        2.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提升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1. 加速打破国际话语西方垄断的步伐
        2. 赢得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地位
        3. 更加准确地定位中国的国际身份
    二、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1. 助力对外话语建设
        2. 有效增强文化软实力
        3. 助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
    三、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效果
        1. 有利于强化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认同
        2. 有利于实现中国与世界更好地交流互鉴
第五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建设的成绩
        1. 具有世界通约性的话语创造
        2. 话语表达客观、全面、有效
        3. 国际话语载体的倾力打造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存在的问题
        1. 原生、原创话语缺乏
        2. 话语表达方式不对路
        3. 话语平台建设不足
    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西方话语垄断地位的阻碍
        2. 中国建构对外话语能力的欠缺
第六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提升路径
    一、打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建构的基础
        1. 增强国家硬实力,打牢话语建构的物质基础
        2. 增强话语自信,铸牢话语建构的精神根基
    二、创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内容
        1. 学术话语的自主改进
        2. 官方话语的战略性运用
        3. 大众话语的恰当选择
        4. 各类话语资源的有效融合
    三、改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表达方式
        1. 陈述事实,通俗表达
        2.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3. 讲究叙事和修辞策略
    四、丰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的载体
        1. 打造多样先进的话语平台
        2. “官方”与“民间”相统一
        3. 加强新媒体传播,抢占虚拟空间话语高地
        4. 打造非文字语言载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HSK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论基础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理论基础
    四、研究现状
        (一) 关于饮食文化类词汇的研究
        (二) 关于隐喻认知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隐喻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
    第一节 文化词语与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
        一、文化词语的界定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汉语文化词语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章 HSK词汇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考查
    第一节 饮食文化词语的选词范围和依据
    第二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的收录情况
        一、文化词语的分类
        二、饮食文化词语的分类
    第三节 HSK中饮食文化词语的隐喻认知意义
第三章 饮食文化词产生隐喻转义的原因
    第一节 隐喻认知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转义
        一、莱考夫的“概念隐喻”
        二、饮食隐喻的产生机制
    第二节 饮食文化词语成为“源认知域”的必然性
    第三节 汉民族的意象思维使饮食文化词语发生隐喻转义
第四章 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运用隐喻进行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三、调查统计
        四、调查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隐喻理论用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实验分析——以汉语饮食味觉词为例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四、实验过程
        五、实验结果
第五章 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
    第二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饮食隐喻词汇的教学策略
        一、激活隐喻认知意识
        二、建立概念域之间的联系
        三、了解隐喻词汇的多义关系
        四、教学中重视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五、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六、结合语境,建构隐喻辨认、运用能力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6)莫言小说《酒国》在美国接受之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葛浩文对《酒国》的翻译
    (一)葛译删改了原着中某些恶心的描写
        1. 在小说中,当丁钩儿初次来到矿区,他看到了几个农民在吃萝卜、喝酒,同时还嗅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
        2. 在之后的情节中,丁钩儿被贪官金刚钻们灌醉,当他从宿醉中醒来,便感到了这样的窘境:
    (二)葛浩文对“异化”“归化”手段的恰当使用
        1. 葛浩文将“杨贵妃”翻译为Yang Guifei,而不是美国人眼中更为明晰的imperial concubine yang(意为:皇帝的妾杨氏)。
        2.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二、《酒国》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一)“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
    (二)“戏仿”的写作方式
三、美国读者对小说主题的“异样”关注
    (一)对“吃人”的过度阐释
    (二)对中国政治的异样关注
四、结语

(7)顺应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顺应论及其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启示
二、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的实现
    1. 词汇方面。
    2. 句法方面。
    3. 语体特征方面。

(8)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程度副词研究概述
        1.1.1 程度副词范围研究
        1.1.2 程度副词分类研究
        1.1.3 程度副词句法功能研究
        1.1.4 程度副词个案研究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第2章 程度副词的篇章连接灵活度考察
    2.1 程度副词的篇章连接灵活度考察的必要性
    2.2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3 本文相关术语的界定
        2.3.1 篇章中的小句成分
        2.3.2 篇章中的超句子成分
    2.4 本文的分类标准
        2.4.1 程度副词在篇章中连接语义关系的类型
        2.4.2 程度副词在篇章中出现的具体位置
    2.5 程度副词的篇章连接灵活度考察
        2.5.1 灵活度高的类型
        2.5.2 灵活度较高的类型
        2.5.3 灵活度较低的类型
第3章 程度副词在篇章中的功能
    3.1 篇章的衔接、连贯及本文的界定
        3.1.1 衔接理论
        3.1.2 连贯理论
    3.2 程度副词及其组成的短语在篇章中的衔接功能
        3.2.1 灵活度高的类型
        3.2.2 灵活度较高的类型
        3.2.3 灵活度较低的类型
    3.3 程度副词及其组成的短语在篇章中的连贯功能
        3.3.1 语义追加功能
        3.3.2 程度描述功能
    3.4 “更”及“更”字短语的篇章功能
        3.4.1 “更”字短语的篇章衔接功能
        3.4.2 “更”字短语的篇章连贯功能
        3.4.3 “更”字短语在篇章中的语用功能
第4章 程度副词的语用认知分析
    4.1 语用分析
        4.1.1 程度副词组成的短语作小句焦点的情况
        4.1.2 程度副词组成的短语独立成句作篇章焦点的情况
    4.2 认知分析
        4.2.1 形式层面的连接
        4.2.2 逻辑层面的连接
第5章 结语
附注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谈话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华人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国留学生写作与全球化

(10)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过程
1.2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范围
1.3 本文的研究视角
1.4 方法论和方法
1.5 表述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从“老家”到“新家”
2.1 工作地点介绍
    2.1.1 历史上的园村
    2.1.2 现实的园村
2.2 移民社会的形成
    2.2.1 移民的构成
    2.2.2 移民的组织形式--单位制度
    2.2.3 兵、地边界的存在
2.3 两种身份的转变
    2.3.1 由“农民”变为“单位职工”
    2.3.2 从“正式职工”到“自谋职业”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生活
3.1 家庭的组建--结婚
    3.1.1 找媳妇与谈对象
3.2 婚礼的举行
3.3 家庭的特点
    3.3.1 家庭类型的特点
    3.3.2 家庭的演化及微弱的家族意识
    3.3.3 亲属关系
    3.3.4 另类家庭
3.4 家庭生活
    3.4.1 居住
    3.4.2 语言
    3.4.3 饮食 第四章 成长与价值--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及其他
4.1 育儿方式的观察
    4.1.1 儿童的“自然行为”与父母的态度
    4.1.2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控制
4.2 家长的濡化过程
    4.2.1 待人接物方面
    4.2.2 家居生活方面
    4.2.3 故乡观念的形成
    4.2.4 时间的观念与构成
    4.2.5 “差不多就行!”-行为方式的理想模式?
4.3 初步的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4.3.1 真诚、直率但有些自以为是
    4.3.2 朴实、热情但容易轻信
    4.3.3 诚实讲信用,但循规蹈矩
    4.3.4 松散与不求甚解
    4.3.5 注重实际,但想象与包容的移情能力得以保留
    4.3.6 领地意识
4.4 社会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4.4.1 两性性格差异的强调
    4.4.2 清洁与卫生的讨论
    4.4.3 付出与回报--诚信话题的引出
    4.4.4 真实与勇气--关于知足常乐的讨论
4.5 社会化过程中的另类力量
    4.5.1 市场经济条件下唯金钱论的兴起及其他
    4.5.2 仙鹤与雄鹰的命运--不完整与缺失的人文关照 第五章 礼物、关系网络与非正式力量
5.1 人类学关于礼物的研究
    5.1.1 国外文献的回顾
    5.1.2 有关中国礼物的研究
5.2 礼物交换与关系网络的构建
    5.2.1 几个相关概念的提出
    5.2.2 礼物交换与人际关系结构
    5.2.3 关系网络的功能分析
    5.2.4 由外到内、由上到下--亲属关系的再生产
5.3 礼物交换与人情伦理
    5.3.1 表达性功能
    5.3.2 工具性功能
5.4 礼物经济与关系艺术--一种非正式的力量
    5.4.1 国家力量的存现
    5.4.2 礼物经济--关系艺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力量 第六章 信仰、仪式和宗教的再实践
6.1 有关汉地民间信仰的人类学研究
    6.1.1 特点
    6.1.2 社会与文化背景分析
6.2 时空设置下的信仰实践
    6.2.1 文本宗教回顾
    6.2.2 园村移民的仪式与信仰实践变迁
6.3 对信仰及其实践的再思考
    6.3.1 信仰产生动力的再分析
    6.3.2 宗教信仰与“现代化”的反思 第七章 结语
7.1 文化的发展与认同的发展
7.2 文化与自我认同
7.3 权力与知识建构对于认同的意义
7.4 特点与前景
7.5 现代化的人类学(民族学)反思 参考文献

四、英文里的“中国吃”(论文参考文献)

  • [1]快手短视频中的美食景观现象研究[D]. 张珊珊. 暨南大学, 2020(04)
  • [2]过零丁洋:中餐的世界漂泊史[J]. 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46)
  • [3]世界文学视野下的阎连科小说论[D]. 聂章军. 河北大学, 2018(12)
  • [4]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话语研究[D]. 吴海燕. 武汉大学, 2017(06)
  • [5]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HSK大纲》中的饮食文化词语为例[D]. 寇睿棋. 云南大学, 2016(02)
  • [6]莫言小说《酒国》在美国接受之原因[J]. 叶珣,康莲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2)
  • [7]顺应论视角下公示语汉英翻译语言层次顺应分析[J]. 贺玲.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8]程度副词的篇章功能分析[D]. 韩杰. 南昌大学, 2007(06)
  • [9]全球化写作与世界华人文学——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裘小龙谈话述评[J]. 卫景宜. 国外文学, 2004(03)
  • [10]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 张咏.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标签:;  ;  ;  ;  ;  

"中国菜" in English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