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论文文献综述)

尤传露[1](2021)在《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工人教育日益成为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劳动力。产业工人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为真正实现新时期产业工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助力。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及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起的“求学圆梦行动”,广州市总工会在原来支持职工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工作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相关政策,加大对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支持力度,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作为全国首个以地方工会牵头的产业工人教育新模式的表率,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建设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明晰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基本内涵,呈现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背景,梳理并划分了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阶段。再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教育学的角度剖析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实施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存在教育受众单一,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结合不密切,产业工人对其缺乏了解,以及产业工人自我非职业技能素养认同感不高,各教育主体的合作效果不佳以及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与产业工人需求不匹配,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品牌效应尚未发挥作用,合作主体之间合作未达预期以及对合作教育经费监管不到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反思建议。研究认为,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应更加注重产业工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上要从职业技能转向技能与创新并举,这也将是产业工人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紧跟这一目标趋势,要针对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各构成要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不断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资源整合力度,筛选高水准的教育合作伙伴,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产业工人教育接轨。

冯静静[2](2021)在《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郑州常年因气候、洪涝灾害、群众生活环境差、医疗设备不足、封建迷信思想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种疫病频发。特别是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伤寒、疟疾、乙脑等急性乙类传染病的肆虐,造成大量的人口患疫和死亡,严重阻碍了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面对疫病丛生的局面,郑州市党和政府积极投身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中,明确防治疫病的政策法规,健全疫病防治卫生机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防治疫病宣传,实行疫情调查制度和报告制度以及强化隔离治疗、预防接种、环境卫生整治等一系列防治疫病流行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蔓延。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郑州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一时期卫生防疫运动中来,促使了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郑州市在疫病防治过程中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成功地遏制了传染病的肆虐,改善了郑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而且提高了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国家的建设需要民众共同参与,为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在郑州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本文以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为视角,着重论述了政府和民众防治疫病流行所采取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各种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改善环境、提高群众卫生防疫观念等宝贵经验,建立起一套卫生防疫体系。为当下党和政府理性而有组织地运用公共权力和社会力量进行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宇翔,张潇潇[3](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疫病控制主导的创建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主导的健全发展时期、改革发展主导新的历史时期以及大健康理念主导的创新发展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防疫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重视疾疫防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防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强大动力、内在要求和核心任务。面向未来,中国卫生防疫需要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立足时代新起点的基础上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向世界提供更多中国经验,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于越[4](2020)在《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不同领域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同时,伴随着生源数量的增长,为满足在校学生和教职人员的日常需求,高职院校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健全,导致高职院校周边的人员密度和人员流动性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为人员密集而导致的校园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让社会各层面对校园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国家教育部门更是针对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减少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伴随着生源扩招等因素带来的学生素质差异明显,配套教资、师资滞后等现象容易导致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一旦突发事件在高职院校中出现,势必会对师生正常的生活、教学、科研秩序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不利于学校在社会上塑造良好形象、提升声誉,进而造成招生困难、发展受限等不良后果。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平安校园”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前期预防的环节,人员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部分学校在规避校园突发事件的手段上还停留在“人防”和“物防”的阶段,缺乏有效的预警体系、危机意识感薄弱等问题突出;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缺失与之相对应的应急预案,所以经常会出现疲于应对的现象,不能“快、准、稳”的解决校园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后欠缺良好有序的问责机制、恢复重建等善后手段,这些都可能会对学校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探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来降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减少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是本论文的最终目的。首先本论文介绍了关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危机管理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公共治理理论,采取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等方式方法,研究了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各项举措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对照有关资料,对近年来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趋势做出简要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根据成因的不同进行分类列举,同时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从实际案例中了解和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方法,并对其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归纳,以案例为依据,提炼出适用于全国范围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普遍经验,为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发展,提出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笔者从高职院校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造成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成因作出分析,并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按照建立健全事前预防体系、加强事中控制能力、完善事后处理策略的顺序,给出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应当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合理措施。

田孟[5](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闵建颖[6](2017)在《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基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而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进行局部执政和社会建设的"试验田"。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是以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为开端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医疗卫生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具体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医疗卫生实践活动,开创了中国的红色医疗卫生事业。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是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根据形势不断完善,着重解决了军民的健康问题。在实践中形成了配合党局部执政的战时性、服从战争需要的流动性、服务军民健康的预防性、发动人民参与的群众性等鲜明的特征。开拓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建设红军医院、大兴卫生防疫运动、创办红色医务学校、自给自足药械资源等,将加强党的领导与发动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防治合力;汲取传统医学精华注重中西医相结合,达成优势互补;吸收民间人才与兴办医务学校相结合,加强队伍建设。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兴盛,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卫生观,初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理论体系,并丰富与发展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即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开展医疗卫生事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以造福群众的真心实意践行医疗卫生事业、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拓展医疗卫生事业。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是在艰难困苦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需要一批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无私忘我一心向党、大医精诚忠诚革命的红色医疗专家,以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排除万难的奋斗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践为革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这是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价值支撑,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贡献对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医改方向,如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医患关系,如何培育现代医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王洪涛[7](2013)在《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师以下部队军医是基层卫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战伤救治、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心理服务和健康教育等最广泛的医疗和卫勤保障任务,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了要进一步健全以任职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专业技术干部任职教育制度,完善任职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任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基于此背景,本研究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这一特定群体构建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力图建立起军医任职教育培训规范,解决当前基层部队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与基层军医能力素质相对低下、基层部队卫生机构职能不断拓展与基层军医队伍职业热情相对低迷、军医任职教育的无序性与基层军医个人发展的迫切性等矛盾问题。本研究将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纳入到军队院校教育整体,从当前军队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问卷和现场调研法、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专家深度访谈法和系统分析法,厘清职业生涯发展和任职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界定军医职业生涯发展、军医职业生涯管理和军医任职教育等相关概念;总结归纳中美军官职业管理模式特点及中美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特点,摸清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现状、任职教育现状、能力素质现状及主观需求期望;借鉴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基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视角,探索出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路径;遵循分层次、分模块、分阶段和顺次渐进的设计原则,着眼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发展构建了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将任职教育贯穿于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建立从军医任职初期到成长为高级军医整个历程的各级任职教育的培训体系,形成一条完整的军医职业发展链。本研究构建的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着眼职业发展、注重无缝衔接、强化医学特点、突出弹性模式和强调全程培训的构建理念,按照医疗专业技术职称发展路径将师以下部队军医职业生涯划分为初级军医阶段、中级军医阶段和高级军医阶段,对每一阶段应接受的任职教育培训专业进行了初步规范,并对每一阶段每一专业的承训单位、学制、培养目标、入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师资力量等要素内容逐一明确。在此基础上,结合军队卫生系统实际情况,针对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新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提出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成果能为有效解决基层部队军医知识技术更新问题提供有益方案,也能为总部进一步优化军医管理模式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成果将促进军医任职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基层部队军医的职业热情,减少其职业高原现象,有利于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吸引并留住优秀军医人才,为提高基层部队卫生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于竞进[8](2006)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 策略 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非典”危机提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过于薄弱,难以满足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今后若干年中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需要明确我国疾病防制体系的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何谓首要问题,首要问题的危害程度、根源和机制,针对根源和机制的标本兼治策略和方案,以及需要什么技术支撑等。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此,秉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研究目标本次研究旨在:(1)定量确认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及其影响,分析首要问题的根源和障碍;(2)定量明确解决首要问题的治本策略,推荐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建议和操作逻辑步骤;(3)围绕治本策略,研制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措施,包括:界定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承担的公共职能,研制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研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财力配置标准和基本设施建设标准。(4)研究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人力和经费配置。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1、指导性研究方法论文应用“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该方法共包含7个逻辑相联的步骤,具体包括(1)客观论证政策性问题;(2)科学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和根源;(3)针对问题根源科学制定相应政策;(4)严格论证政策可行性;(5)严密政策执行的科学逻辑顺序:(6)科学的政策评价机制;(7)有效的反馈完善机制。本次研究主要涉及程序中的前三步。2、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1)样本地区和样本机构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地区和样本机构。考虑到我国地区的差异性,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在东部地区选择浙江、江苏作为样本省,在中部地区选择河北山西作为样本省,在西部地区选取四川、贵州作为样本省。此外,考虑到直辖市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四个直辖市中选择上海作为省级样本;考虑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人口密度、地理情况有密切关系,选择青海作为省级样本。在每个样本省中,随机选取10个样本市,在每个样本市中随机选取1个样本县。每个样本地区中,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作为样本机构。样本机构一共包括8个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0个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8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样本机构,一共进行了5个轮次的调查,每个轮次的调查内容均不同,有效调查样本量也不尽相同,详见论文各个部分。(2)资料收集方法1)文献分析广泛收集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承担职能、人力配置、经费配置相关期刊论文、书籍、政府文件、统计报表以及政府公告等,收集途径包括CBMDISC、Medline、图书馆、政府机构和政府网络等。其中,文献收集时限为国内1990—2001年,收集范围为《中国初级预防保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资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公共卫生》、《中国卫生经济》、《卫生经济研究》和《中国卫生软科学》八种主要卫生管理杂志,收集方式为普查阅读,共获得相关文献205篇。2)现况调查调查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近5年来人力数量、人力岗位结构、人力学历结构、人均年收入、人力流动情况、机构费用支出、政府经常性拨款、政府专项拨款、有偿服务收入等基本信息;同时,结合研究进展,进一步调查样本机构各项公共职能和服务项目的开展与否、开展程度、现有人力、期望人力,以及现有投入支出和期望投入支出,等等。一般而言,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基层预防保健组织,一次调查填报一份调查表格。3)专家咨询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的CDC专家、疾病防制行政部门专家和疾病防制领域内的政策研究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并修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和服务项目,论证和完善人力配置和经费配置的影响因素。专家咨询共进行了5轮,共计54人次。4)专家会议论证用于确定各级CDC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各自应承担的公共职能和服务项目,确定人力配置和经费配置测算公式,以及人力配置的地区差异调整方法等。专家会议论证开展了1次,与会专家来自全国各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定性资料由项目负责人汇总、归纳,并尽量予以量化。定量资料的分析,除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外,在模型构建和模拟过程中,还使用了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等多元统计方法;在人力和经费配置标准测算过程中,进行了现状—研究结论、国内—国外,东中西三类地区、省市县基层四级组织机构之间的比较分析。3、资料质量保证方法定性资料由项目负责人和有经验课题组成员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定量资料在收集时由课题组成员培训调查表填报人员,由专人负责审核调查表填报逻辑错误,有错误的调查表将视情况采取退回重填和电话校对两种方法予以修正;定量资料在录入时编写计算机程序予以逻辑勘误;定量资料在分析时由专人负责。所有定量资料采用编程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不改动原始数据库。研究结果1、公共职能偏废是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的贯彻落实。导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根源有两方面,一是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投入总量不足且投入方式低效,表现为政府筹资职能缺位;二是政府允许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金自筹的财政管理机制,使有偿服务成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重点,表现为政府管理职能缺位。2、解决问题的治本策略,首先是明确政府承担疾病预防控制的筹资职能,保障疾病防制机构适宜投入,使得目前收不抵支的公共产品得到补偿,合理解决从事疾病防制工作的人员的待遇;同时,通过加强管理和改革投入方式增加服务效率。重塑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需遵循以下改革步骤:(1)提高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2)确保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适宜投入,(3)增加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投入效率,(4)改革管理体制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运作效率,(5)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稳定和吸引高素质人才,(6)稳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非公共产品服务。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包括7职能、25类别、78内容和255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任务和职责各有不同;基层卫生组织应当承担13项传染病防治工作项目、13项慢病防治工作项目、7项卫生信息管理工作项目。公共职能界定结果得到了各级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普遍认同。4、按照界定的公共职能项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落实程度普遍不高,并随地区差异和级别不同而异;在各项公共职能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能落实程度最高,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职能落实程度最低。这种现象与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有着直接联系。5、为完成3—5年内期望落实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具体项目,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人力配置标准的基准值为336人,为现有编制的61.1%;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标准基准值为102人,为现有编制的84.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基准值为33人,为现有编制的76.7%。依此类推,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配置人力140016人,较2002年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防疫站)人力(206815人)减少32.3%,如考虑全国专业站(所)的59044人,则总计减少47.3%。按人口计,该人力配置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8%和俄罗斯的8%。6、为完成10年内期望落实的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具体项目,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平均需配置的人力基准值为386人,较现有人力减少17.7%;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基准值为113人,较现有人力减少9.7%;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基准值为38人,较现有人力减少20.8%。依此类推,全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需配置人力合计为159086人,较2002年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人力(206815)减少23.1%,如考虑专业站(所)的59044人,则总计减少40.2%。按人口计,该人力配置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2.9%和俄罗斯的8.7%。从稳定和易操作角度,1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标准更具合理性。在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基础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和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人力配置标准为3—6人/万人口。全国基层需要39—78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人力。7、为实现3—5年阶段目标,在用非公共产品服务收入补偿人员分流情况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经费缺口,需要在现投入基础上追加65.5亿/年左右。3—5年后完成非公共产品服务项目和人员的完全剥离,政府为安置分流人员,需要在上述投入基础上,追加36.5亿元/年左右。为实现10年阶段目标,并完成非公共产品服务项目和人员的完全剥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在现投入基础上追加85亿/年左右。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配置标准为5-12万元经费/万人口,全国约65-156亿元。创新和应用1、以公共产品为导向,明确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功能定位和国家、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卫生防保组织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的功能定位。其中,关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功能定位被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采纳(见附件3)。2、依据功能定位,重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省、市、县、基层)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能和具体工作项目,包括7职能、25类别、78内容和255项目。该界定已经于2003年7月底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于2003年12月25日在卫生部网站公示,2004年4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文件(见附件2)。3、明确了以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具体项目为目标的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防保组织人力配置和经费配置标准。依据人力配置研究结果,形成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制规定》,该规定在2003年7月底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2004年4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会议文件,在2004年5月全国卫生人事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经卫生部递交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议(见附件5)。4、明确了以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具体项目为目标的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设施建设标准。其中,关于实验室能力建设和条件要求的研究结果,形成了《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2004年7月23日由卫生部办公厅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以卫办疾控发[2004]108号文联合发布。5、提出了重塑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治本策略和改革步骤。依据研究结果,形成了《关于组建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建议》,已报卫生部报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研究(见附件1)。6、再次确认了我国疾病防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职能偏废;论证了公共职能偏废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完善了疾病防制体系公共职能偏废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模型。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该规定经财政部同意,2005年1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0号部长令发布。2005年起卫生部启动了省、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人员培训,省地县三级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管理人才培训工程,相关研究结果为主要培训内容。

张光鹏[9](2005)在《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焦点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卫生监督工作开展不平衡,监督监测质量差覆盖率低,工作质量不高,监督监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尤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进程中产生出众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解决这众多问题需要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协同努力,但是问题的形成往往影响因素繁杂,每个问题的研究进展不一。研究者在把握研究的潜在空白时难度极大,决策者难以迅速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研究与决策双方缺乏协调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本次研究旨在针对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众多问题,明确这些问题的优先解决顺序,研究和论证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问题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者角度,提供把握研究重点、热点和空白的参考依据;从决策者角度研究这些关键问题被关注的程度、问题解决的程度、障碍和技术缺陷,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焦点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针对根源的对策思路和方案。 二、材料与方法 研究以“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研究提供系统的思路,选用“规范差距分析法”比较“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同时,针对研究中所得的主要思路和观点,进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焦点问题访谈、二级资料提取、专题调查和意向调查等。 系统收集了五年相关文献442篇,调研了全国6省18地市18县的201所卫生监督机构以及358名领导、712名职工。 三、主要研究结果 (一) 系统收集和界定我国卫生监督领域存在的问题 我国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大致包括卫生监督工作的组织实施、卫生监督执法的综合管理、卫生执法的监督检查以及卫生执法体系建设四大部分。 精读文献,全面收集和记录众说纷纭的问题表述,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初步得到我国卫生监督领域存在的问题大致包括55类。按照“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提供的“子模—概念—指标”维度,55类问题可进一步进行归为32类,并形成问题系统:

姜义,官月程,付作杰[10](2002)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文中研究指明 从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现状看,一方面各级领导已把这项建设作为抓队伍建设的基础工作对待,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许多防疫人员已逐步树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但同时应清醒地看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评价与反思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1.产业工人
        2.产业工人教育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产生背景
        1.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动
        2.广州传统产业工人教育模式问题重重
        3.用工主体和产业工人急需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进程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开端
        2.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拓展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深化
        4.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完善
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目标
        1.学会认知
        2.学会做事
        3.学会共同生活
        4.学会生存
    (二)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课程设置
        1.各教育主体联合开发课程
        2.多教育载体组织实施课程
    (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教学方式
        1.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线上远程教学
        2.基于学习中心和企业学院的线下教学
    (四)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师资组成
        1.遴选企业优秀教师
        2.聘请高校、行业专家教师
        3.设立网络班主任及辅导教师
    (五)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运行保障
        1.多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保障
        2.多方协同的运行管理保障
        3.工会三级联动的财政保障
        4.多渠道的舆论宣传保障
四、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成效调研
    (一)调研结果
        1.调研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产业工人学员的学习体验
        4.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运行反馈
    (二)调研结论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实施成效
        2.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存在的问题
        3.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问题的原因分析
五、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反思与优化
    (一)调整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发展定位
        1.产业工人教育要更加注重产业工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2.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应从技能转向技能与创新并重
    (二)优化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构成要素
        1.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
        2.加大非职业技能教育的课程比重
        3.深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丰富师资来源并强化师资质量
        5.完善产业工人教育的运行保障
    (三)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资源整合力度
        1.筛选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的合作伙伴
        2.广泛吸纳国内国际优质产业工人教育资源
结语
附件1 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2 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史料与方法
        1.研究史料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1.研究特色
        2.创新之处
    (五)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界定
        2.区域界定
        3.急性乙类传染病概念界定
一、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概况
    (一)疫病的流行
    (二)疫情流行月份与季节特征
    (三)疫病流行造成的社会危害
        1.人口疫死
        2.社会秩序受到影响
        3.各行各业受到冲击
        4.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二、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一)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的影响
        2.洪涝灾害的影响
    (二)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流行的社会因素
        1.环境卫生条件差
        2.医疗设备不足
        3.封建迷信思想
三、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一)政府的防疫措施
        1.完善疫病防治的政策法规
        2.建立卫生防疫组织
        3.开展卫生防疫宣传
        4.预防接种
        5.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6.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政府的治疫措施
        1.调查疫源地
        2.全面普查,澄清疫情
        3.交通检疫与隔离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群众防治疫病的措施
        1.群众积极参与
        2.驱邪避疫与土法防治
四、1950 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的成效与经验
    (一)疫病防治的成效
        1.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增加了卫生医疗机构
        2.改善了市区卫生面貌,提高了群众卫生防疫观念
        3.降低了疫病的病发率和死亡率
        4.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防治疫病获得的经验
        1.坚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防治疫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少数人对防治疫病缺乏足够的重视
        2.少数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卫生防疫的历史进程
    (一)疫病控制主导的创建时期(1949-1952年)
    (二)爱国卫生运动主导的健全发展时期(1952-1978年)
    (三)改革发展主导新的历史时期(1978-2012年)
    (四)大健康理念主导的创新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卫生防疫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防疫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是发展中国卫生防疫的强大动力
    (三)重视疾疫防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卫生防疫的内在要求
    (四)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卫生防疫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三、新时代中国卫生防疫创新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二)在立足时代新起点的基础上锻造高素质卫生防疫人才队伍
    (三)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向世界提供更多中国经验
    (四)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

(4)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重点
        1.4.2 论文的难点
        1.4.3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职院校
        2.1.2 突发事件
        2.1.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
        2.1.4 应急管理
        2.1.5 平安校园
    2.2 理论基础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认知失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第3章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调研分析
    3.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呈现的趋势
    3.2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3.2.1 按突发事件的原因分类
        3.2.2 按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
        3.2.3 按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分类
    3.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3.3.1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3.3.2 安全事故
        3.3.3 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
        3.3.4 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3.3.5 其他类型突发事件
    3.4 关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调查问卷分析
第4章 我国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4.1 由高职院校外部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1.1 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的突发事件
        4.1.2 高职院校周边复杂的环境导致的突发事件
        4.1.3 复杂的社会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1.4 因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突发事件
    4.2 由高职院校内部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4.2.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导致的突发事件
        4.2.2 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导致的突发事件
        4.2.3 高职院校应急管理预防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突发事件
        4.2.4 高职院校教师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
        4.2.5 因学生个人原因导致的突发事件
第5章 应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策略和建议
    5.1 建立健全事前预防体系
        5.1.1 加强对高职院校及其周边环境的风险评估
        5.1.2 成立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部门
        5.1.3 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端正意识形态
        5.1.4 重视家庭教育
        5.1.5 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5.1.6 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规章制度及预案
        5.1.7 利用新技术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力度
    5.2 加强事中控制能力
        5.2.1 控制突发事件现场
        5.2.2 启用相应应急预案
        5.2.3 制定科学的处置方案
        5.2.4 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
    5.3 完善事后处理策略
        5.3.1 形成责任追究制度
        5.3.2 注重身心恢复工作
        5.3.3 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5.3.4 开展事后评估工作
结语
附录1: 校园突发事件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附录2: 校园突发事件调查问卷—学生版
参考文献
    1、法律、条例类
    2、着作类
    3、论文类
    4、其他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背景解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厘定与内涵关联解析
        一、苏区
        二、中央苏区
        三、医疗卫生
    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
        一、赣南、闽西的地理条件
        二、赣南、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三、赣南、闽西的军事战争形势
    第三节 中央苏区建立前当地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一、中央苏区建立前赣南、闽西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
        二、赣南、闽西医疗卫生状况落后的成因
第二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医疗卫生思想探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医疗卫生思想内涵
        二、列宁的医疗卫生思想内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医疗卫生思想探析
        一、毛泽东早期的医疗卫生思想
        二、朱德的军事思想与中央苏区党的医疗卫生思想的关系
        三、其他共产党人中央苏区时期的医疗卫生思想
    第三节 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民性
        二、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性
        三、解决军民健康问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务实性
第三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路径考察
    第一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源
        一、南昌起义后部队的医疗卫生状况
        二、秋收起义后部队的医疗卫生状况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医疗卫生状况
    第二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初创
        一、积极探索卫生组织建设
        二、大力加强红军医院建设
        三、努力扩大医务人员队伍
        四、拓展获取药械资源渠道
        五、树立军民卫生防疫理念
    第三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完善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
        二、初步建立战时医疗救治体系
        三、大力创办红军医疗卫生学校
        四、深入开展群众卫生防疫工作
        五、积极创办刊物做好宣传卫生
    第四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巩固
        一、颁布各种医疗卫生规章制度
        二、巩固完善战时医疗救治体系
        三、不断扩大医疗卫生学校规模
        四、各级医疗卫生组织紧密结合
        五、持续深入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第四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配合党局部执政的战时性
        一、服务于中央苏区的扩大与巩固
        二、服从于战争形势的发展与需要
        三、提高了反"围剿"的战斗力
    第二节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服从战争需要的流动性
        一、发展了适应战事需要随时转移的流动式医疗
        二、开展了适应药械匮乏就地取材的实用性医疗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服务军民健康的预防性
        一、建立完善卫生防疫制度
        二、发动开展卫生防疫运动
        三、逐步培养军民健康理念
    第四节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发动人民参与的群众性
        一、群众需求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动力
        二、群众参与是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命线
        三、群众受益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落脚点
第五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贡献
        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卫生观
        二、构建了毛泽东卫生思想的雏形
        三、初创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卫生理论体系
    第二节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经验
        一、加强党的领导与发动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防治合力
        二、汲取传统医学精华注重中西医相结合达成优势互补
        三、吸收民间人才与兴办医务学校相结合加强队伍建设
    第三节 医疗卫生实践丰富了苏区精神的内涵
        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开展医疗卫生事业
        二、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以造福群众的真心实意践行医疗卫生事业
        四、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拓展医疗卫生事业
第六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支撑
    第一节 革命人道主义的崇高境界
        一、救死扶伤——为革命服务
        二、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第二节 为正义而战的坚定信念
        一、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信念
        二、无私忘我、一心向党的家国情怀
        三、大医精诚、忠诚革命的医德品格
    第三节 不惧艰难险阻的敬业精神
        一、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创新精神
        二、排除万难、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
        三、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工作作风
第七章 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方向
        一、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境
        二、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方向
    第二节 践行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宗旨下的群众路线
        一、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现实启示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吸取中央苏区经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四节 坚持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观照下的医德建设
        一、当前医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二、中央苏区医德建设的现代启示
结语: "红色医疗"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概述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职业生涯
    3.2 任职教育
    3.3 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章 比较研究
    4.1 中美军官职业生涯发展及管理的比较研究
    4.2 中美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4.3 启示
第五章 现状及需求调研
    5.1 师以下部队军医基本情况分析
    5.2 基层部队官兵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5.3 师以下部队军医现状和需求调查
    5.4 对师以下部队用人单位关于军医需求的调查
第六章 模式初建及论证
    6.1 现代卫勤保障特点与部队卫生工作建设规划
    6.2 师以下部队军医的职业发展与教育路径
    6.3 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训模式的初步构建
    6.4 初建模式的专家深度访谈
    6.5 初建模式的专家咨询
第七章 模式确定与策略构想
    7.1 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7.2 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内容诠释
    7.3 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策略构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 策略 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 研究思路和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主要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方法
        (三)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论证病预防控制体系现存问题和首要问题
        (一)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问题的归纳和分析
        (二) 论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众多存在问题中的首要问题
        (三) 论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危害
        二、论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根源和形成机制
        (一) 从政府筹资职能角度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从政府管理职能角度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形成机制
        (四)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配置状况和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 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策略和改革步骤
        一、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治本策略研究
        二、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改革步骤研究
        (一) 政府重视程度对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作用
        (二) 政府适宜投入对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首要问题的作用
        (三) 对"增加财政投入稳定性和投入效率"政策思路的论证
        (四) 对"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作效率"政策思路的论证
        (五) 对"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稳定和吸引高素质人才"政策思路的论证
        (六) 对"稳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非公共产品服务"政策思路的论证
    第三部分 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研究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界定
        (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类别、内容和项目的界定结果
        (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项目与原有职能项目的比较
        (三) 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所界定公共职能项目的认可程度
        (四) 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和项目的开展比例分析
        (五) 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和项目的操作程度分析
        (六) 样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和项目的完成程度分析
        (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项目论证指标和人口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
        (八)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认可程度、开展比例、操作程度和完成程度
        (九) 小结
        二、承担公共职能所需的人力配置标准
        (一)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现状
        (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标准研究考虑的因素和指标
        (三) 人力配置标准研究所考虑的因素和表达指标的意向论证结果
        (四)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标准基准值测算思路、方法和过程
        (五) 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力配置标准基础上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
        (六) 小结
        三、承担公共职能所需的最低经费配置标准
        (一) 全国总体最低经费配置标准
        (二) 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低经费配置标准
        (三) 小结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设施建设标准
        (一) 基本指导思想
        (二)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三) 建筑面积
        (四) 建设用地
        (五) 规划布局
        (六) 建筑要求
        (七) 仪器设备装备标准
    第四部分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人力和经费研究
        一、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界定
        (一)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项目界定
        (二)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和项目特性分析
        (三) 基层卫生组织公共职能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职能的关系
        (四)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情况分析
        二、基层卫生组织落实公共职能需人力分析
        (一)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人力配置分析
        (二) 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人力配置标准的思考
        三、基层卫生组织疾病预防控制经费配置研究
讨论
    一、研究小结
    二、研究创新和应用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正文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综述
    综述一 部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介绍
        一、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简介
        二、俄罗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简介
        三、英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简介
        四、日本疾病预防控制控制体系简介
    综述二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历史沿革
        一、初创时期(1949—1952年)
        二、建立发展时期(1953—1965年)
        三、"文革"破坏时期(1966—1976年)
        四、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
        五、改革调整时期(2001—2003年)
        六、健全发展时期(2003—)
    综述三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一、关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关于存在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
        三、关于解决公共职能缺位问题的策略
        四、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
        五、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配置和经费配置标准
    综述参考文献
研究结果被采纳后形成的相应文件附件
    附件1 关于组建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建议
    附件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能
    附件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具体条款)
    附件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附件5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制规定
    附件6 省、地(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装备标准
    附件7 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
    附件8 卫生部疾控司出具的研究成果应用证明

(9)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焦点问题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立题依据
    二、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
        (一) 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中的焦点问题确认
        (二) 焦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 特定焦点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指导性研究方法
        (一)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
        (二)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三)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四) 规范差距分析法
    二、文献评阅指标体系构建和信度效度分析
        (一) 文献评阅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评价指标的标准设定和量化
        (三) 评阅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样本选取方法
        (一) 调查抽样设计
        (二) 调查对象
    四、资料收集方法
        (一) 文献收集与分析
        (二) 常规统计资料提取法
        (三) 专题调查
    五、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六、不同阶段相应的研究方法
    七、统计分析工具
    八、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界定并确认影响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焦点问题
        Ⅰ 系统确认和界定卫生监督职能落实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监督领域界定
        (一) 我国卫生监督领域界定
        (二) 我国卫生监督领域背景分析
        (三) 确定问题界定的文献收集范围与年限
        二、界定存在问题
        (一) 系统收集、确定问题数量
        (二) 文献评阅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三) 文献概况
        (四) 问题界定和论证
        (五) 形成问题系统
        (六) 问题系统作用机制分析
        Ⅱ 建立影响卫生监督职能落实问题的优先顺序
        一、明确问题的优先顺序
        (一) 对32类问题重要性的排序
        (二) 对32类问题严重性的排序
        (三) 问题可解决性的判断
        (四) 综合分析建立问题的优先顺序
        二、关键问题与焦点问题确认
    第二部分 焦点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分析
        Ⅰ 确定分析的焦点问题
        Ⅱ 焦点问题的国内研究进展分析
        一、焦点问题的研究概况
        二、焦点问题根源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
        (一) 判定根源与作用机制研究的标准
        (二) 焦点问题的根源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三)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三、解决焦点问题的政策思路的研究进展分析
        (一) 政策思路的分类
        (二) 解决焦点问题的政策思路研究进展
        (三) 政策思路实施的约束条件和关键技术研究现况
        (四)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四、解决焦点问题的实践方案研究进展分析
        (一) 实践方案的分析思路
        (二) 政策方案的研究和实践进展
        (三) 目前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三部分 解决我国卫生监督人力素质偏低问题的策略研究
        Ⅰ 对我国卫生监督人力素质偏低的论证
        一、人力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
        (一) 意向论证队伍人力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
        (二) 数据论证卫生监督人力与队伍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
        二、卫生监督队伍人力素质低而造成的主要危害
        Ⅱ 导致卫生监督人力素质低的根源和作用机制探讨
        一、人力之质问题的逻辑归类与相关问题
        (一) 人力之质问题的逻辑归类
        (二) 与卫生监督人力相关的问题
        二、人力素质低的影响因素探讨
        三、根源与作用机制分析
        (一) 影响因素分类分层
        (二) 外部子模——卫生监督人力素质低的直接相关因素
        (三) 卫生监督人力素质偏低的促发因素
        (四) 影响人力素质的根源和作用机制
        四、根源与作用机制论证
        (一) 对根源与作用机制的意向论证
        (二) 根源与作用机制的数据论证
        Ⅲ 解决卫生监督人力素质低的策略思路与可行性论证
        一、目的与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 平等原则
        (二) 公平可比原则
        (三) 正常增资原则
        (四) 有效约束原则
        三、策略思路与论证
        (一) 卫生监督机构社会价值评估
        (二) 卫生监督人员的收入构成
        (三) 分配要素的确定与论证
        (四) 确定收入等级差异
        四、策略思路实施的约束条件、关键技术和各方责任研究
        (一) 人员收入的分配总量
        (二) 岗位工资制定中人员分类
        (三) 岗位界定和岗位标准中的各方责任
        Ⅳ 政策方案研制
        一、测算思路
        (一) 岗位工资测算思路
        (二) 年功工资测算思路
        (三) 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测算思路
        二、测算结果
        (一) 岗位工资测算结果
        (二) 年功工资测算结果
        (三) 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测算结果
        (四) 平均总收入水平的测算结果
讨论
    一、我国卫生监督领域的合理界定
        (一) 卫生监督领域界定
        (二) 我国卫生监督领域背景分析
    二、在众多问题中确认关键问题
        (一) 关于问题收集与界定
        (二) 关于问题的优先排序
        (三) 卫生监督人力素质与职能落实
    三、对卫生监督人力问题的研究状况
    四、关于焦点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分析
        (一) 问题根源与作用机制分析的意义与原则
        (二) 确定问题根源与作用机制的方法步骤
    五、关于焦点问题的政策思路
    六、根据方案的测算结果与现行状况的比较
        (一) 总收入水平的比较
        (二) 收入等级差异的比较
        (三) 分配要素的比较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工人教育“广州模式”研究[D]. 尤传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1950年代郑州市急性乙类传染病防治研究[D]. 冯静静. 渤海大学, 2021(02)
  •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防疫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J]. 陈宇翔,张潇潇. 前沿, 2020(06)
  • [4]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S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D]. 于越. 山东大学, 2020(10)
  • [5]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6]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闵建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师以下部队军医任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D]. 王洪涛.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 策略 措施[D]. 于竞进. 复旦大学, 2006(02)
  • [9]我国卫生监督职能落实的焦点问题与策略研究[D]. 张光鹏. 复旦大学, 2005(07)
  • [10]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J]. 姜义,官月程,付作杰. 职业与健康, 2002(01)

标签:;  ;  ;  ;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动卫生防疫工作深入开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