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

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

一、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论文文献综述)

丁明秀[1](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彭帅[2](2020)在《《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描写分析海外小学华文教材《汉语》和《说话》中的辞格,探讨如何科学、合理编排教材辞格,从而提高海外华文学校小学生的汉语修辞能力。从辞格的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分析,发现两套教材有以下特点:相同方面,辞格类别大体一致,集中在“侧重美”和“联系美”类辞格上;辞格以儿童常用类别为主,其中比拟占比过高;常用辞格在低年级复现率高;辞格编排未充分考虑儿童认知、思维特点,遵循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主要随文章内容分布;辞格多分布于儿童文学作品;辞格题材主要为儿童所熟悉的生活类、动植物类及自然现象类;辞格交融现象占比低,且以2个简单类辞格为主,辞格次类以基本类为主;辞格文化内容主要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典故、风俗人情及价值观等相关。不同方面,《汉语》相较于《说话》辞格数量多,递增趋势明显;主要分布在记叙、童话类文体中,《说话》主要分布在对话、儿歌体中。《汉语》辞格难度比《说话》大,相同篇目辞格难度主要体现在辞格、词汇及句式选用上。《汉语》注重儿童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说话》注重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教材应以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安排辞格种类及数量,中、高年级应重视常用辞格的复现率;辞格文体、语体分布要因学生特点及教材性质而定;辞格交融现象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思维特点选择辞格种类及次类;辞格题材的编排要充分考虑其难度及儿童所处语言环境;根据儿童所在国国情,在不同阶段选取相应难度的文化内容;低年级以感知为主,中、高年级可适当归纳、总结,并增设相应练习;应重视口语修辞。

洪妍娜[3](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孟涛[4](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这个飞速发展社会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丑”,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着隐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审丑教育的存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们为了保护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课堂上会习惯性地回避“丑”。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审丑能力,极易被社会中的“丑”所侵害。基于此,笔者从审丑教育的现实迫切性出发,阐述了开展审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从实践方面,探讨了教学中开展审丑教育的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丑、辨别丑、批判丑,进而加深对美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本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语文课标的要求、社会背景的复杂、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出发,阐述了开展审丑教育的必要性。再从实施审丑教育增长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成长、增添课堂趣味几个方面,总结了审丑教育存在的价值。第二部分重点回归审丑教育的教学实践。先从“审丑”的教学内容出发,分析教材中“丑形象”的占比和分类,了解审丑类型文本在教材中的占比和分布,以作为研究的素材支撑。再从“审丑”教学考察的角度,深入审丑教育课堂实践,观察一线教师在实施审丑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开展审丑教育的课堂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结合对教师开展访谈的结果,发现一线教学开展审丑教育时存在重审“美”,轻审“丑”、“审丑”教学的方法固化等现实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课例、访谈等分析综合思考,从教师理念、部分审丑选文编排等几个方面阐明原因。第四部分从更新美育理念,正确定位审丑教育、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生活、“审丑”教学方法多样化、丰富“丑”的评价维度,明确“以丑促美”定位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本研究能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审丑教育时提供帮助,也能为之后的审丑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平台。

陈莉[5](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提出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阮鸿璜[6](2020)在《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佛教典籍的中文译者之中,康僧会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身兼西域、中土、南亚三种文化背景。康僧会是三国时人,赤乌十年(247)“杖锡东游”,在建业传播佛教三十三年,一生中以着作、译经等弘法度生,有江南佛教第一人的美称,其翻译作品《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至今流传。《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属于《佛本生》寓言故事集,这两本经书的故事除少数佛传以外,大部分都是讲述佛陀前生修行的故事,其中属于《佛本生》的故事大多数都是从印度民间故事中借鉴并改编的。印度作为世界寓言故事之乡,各宗教常利用民间故事来达到各自的宗教目的,佛教也不列外。通过汉译佛典的传入,佛教化的印度民间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民间文学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故事从佛典来到民间,为适应中国的文化背景变成本土化的民间故事,但通过考证可发现其根源在印度。这些故事不仅流传在中国民间,在其他国家及民族中都有流传,有些故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故事类型和母题。本文将康僧会所译的《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东亚文化圈诸国,包括中国、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故事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故事的演变过程和传播的路线,通过其在东亚文化圈内的流传状分析其亲缘关系及本土化后的改变。这些故事起源于民间,经过宗教改编成为宗教故事,之后又回归民间,随着佛教经典的传播对东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最终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东亚文化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邱萌[7](2020)在《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文中提出插图被称为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帮助教师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发挥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教材插图的研究颇多,但是很少从图像角度对插图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利用视觉语法理论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为教材插图的分析和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促进系统的插图分析理论形成,为教材插图的设计者、教学者和观看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展开研究。首先对教材插图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教材插图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梳理视觉语法理论的相关内容,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整理切实可行的插图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成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再细分为具体的小说、诗歌、散文等类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插图进行统计分析,转化成量化的数据,结合具体的插图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从视觉语法理论的图像构建方式来看,再现意义中以叙事再现为主,互动意义中接触、距离、视角、情态四种构建途径都有涉及,构图意义中常用显着性和取景来组合构图元素;从文体类型的角度看,不同文体类型的插图特征各不相同,如小说类课文插图出现叙事再现中的反应过程较多、传说类课文低情态插图比重较大、为数不多的索取类图像都存在于传记类课文插图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研究启示,在理论层面,以图像的角度对插图进行分析,为插图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在实践层面,拓展插图设计者的插图绘制思路,使得有限的画面里包含更加深刻的意蕴;引导插图教学者改善插图教学方式,参照视觉语法理论的三个层面展开插图教学;促进插图的观看者转变读图方式,通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插图进行分析,了解插图想要传达的意义。

雷娜[8](2020)在《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杰克·齐普斯(Jack·David·Zipes)是美国着名的童话学家、童话翻译家,被称为美国童话研究的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童话研究,形成了富于时代意识且全面深入的童话理论体系,在国际童话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童话理论体系主要由童话文类、童话电影、童话讲述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回应了本体研究、改写和转化、实践研究三大问题,形成了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的完整理论体系。他建构了系统而宏大的童话前沿理论,是当今西方童话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在阅读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进行阐释。全文包括三个部分,以绪论开篇,正文含五个章节,以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在第一章中,回顾了齐普斯生平和童话研究历程,探讨了詹姆逊、布洛赫、阿多诺等人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影响。梳理和分析了齐普斯童话理论构建中的核心术语和理论概念。指出了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特点,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齐普斯童话理论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二章剖析齐普斯的童话观。从西方童话观念史的视角,介绍了齐普斯的童话认识论。重点讨论齐普斯对童话两大历史阶段的划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齐普斯借助广义的信息模因和关联理论,论证了口头民间故事阶段和文学童话阶段的内在紧密联系,试图揭示西方童话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规律。基于对童话发展阶段的认识,齐普斯研究了西方童话观念史,确立了他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即包括对“童话”名称的分析、类型的界定、童话本质的探讨,以及对童话分析策略的区分。基于社会历史视角的童话研究范式,是齐普斯童话理论研究的特色和基础。第三章研究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文化表达。重点探讨齐普期童话研究中的两大命题:魔咒和乌托邦。齐普斯童话理论重视对童话的意义呈现,强调其意义后面的文化表达问题,以此来阐释童话的文化功能。他认为,魔咒关乎权力的文化表达,童话对魔法、魔咒等神秘力量的想象反映了真相,进而表达愿望和期待;而童话的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在个人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上对未来希望的追求。齐普斯关于童话魔咒和乌托邦文化表达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童话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出童话的社会历史发展本质。对魔咒和乌托邦的文化研究是齐普斯研究童话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维度。第四章研究童话的改写与转化,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方法论。齐普斯对经典童话改写的论述,建立在童话发展观的基础上,着眼后现代发展史来讨论经典童话的改写与转化,不仅继续构建和书写了童话的发展史,而且挖掘了童话的时代表现形式。齐普斯认为,就童话本身的解放性潜能和文化工业的时代需求而论,童话改写和转化是童话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由此他提出了童话改写的两种基本类型:保守型和颠覆型,而且从媒介形式上展现了口头、书面、影视绘画等多媒介的童话改写脉络。齐普斯对改写形式的概念、原则、表现形式、改写方法、改写意义的研究,正是齐普斯童话改写理论的要义。齐普斯倡导主动利用童话的发展规律,积极寻求童话发展演变的新形式,从而延续童话的生命,为童话的后现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具体方法。第五章研究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主要探讨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社会实践。重点梳理了齐普斯所倡导的创造性故事讲述实践的大致框架,细致研究齐普斯童话讲述实践中的讲述者、讲述方式、讲述题材、讲述对象。齐普斯非常重视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积极参与童话创造性讲述的实践活动,他认为,真正的童话讲述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讲述能够提高人们对生命的感知和自我意识,是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交流,童话讲述的口头实践对童话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童话口头讲述的理论与实践,是齐普斯童话研究的另一重要维度。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回顾和总结。通过对齐普斯童话理论的系统梳理与研究,证明其理论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因而呈现出体系化的特征,并具有包容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色。最后,联系中国童话的研究现状,分析该理论体系对中国童话理论研究及实践的价值;指出以及齐普斯童话理论的中国化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刘冰清[9](2020)在《统编版小学低段语文课文改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母语学科的教材,语文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目标、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当下的语言表达规范等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品在选入教材作为课文时未保留作品的原貌,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以符合当下的语言规范,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些作品在入选课文时往往会标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根据相关内容改写”等字样,这一现象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统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也表示,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会对小学语文课文中原作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尤其是在小学低段课文中,出于认字的安排,改编是常有的事情且会非常慎重,会反复斟酌。改编后的课文留存于语文教材中,原文隐秘地藏于教材之后,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法规避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对教材中课文的改编研究十分重要,唯有慎重对待,语文教材才能施展出它在教学中应有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经典原文作品的研究、语文教材中原文作品的改编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中改编课文的教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对以往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他人对于小学语文改编课文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探究原文价值方面研究的并不多,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原文价值研究的努力方向。其次,本文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改编课文的数量和体裁进行统计梳理后发现,改编课文数量逐渐增多,以此结合相应课文案例,分析出课文改编的方式有:调整语言表述、改变文本内容、节选故事情节,进而归纳出改编的原因:符合语言表达规范、实现编者教育意图、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实现课堂教学计划。再次,基于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在改编课文的教学中引入原文的教学,通过两种文本在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出原文的价值:提升儿童语感能力、促进儿童语言表达、激发儿童想象潜能、提高教师文学素养。与此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提出原文引入的教学实践:巧妙导入、聚焦对比、抓住期待、巧用课文“留白”,以探究原文存在于改编课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价值。最后,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改编课文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展开相关教学设计。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略尽绵薄之力。

汪芳芳[10](2019)在《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童话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6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的统编版教科书选用了很多优秀的童话。本论文通过分析总结其他学者关于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研究成果,结合相关理论,对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进行文本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把统编版教科书的童话选文和人教版进行比较。主要是从童话选文的类型、篇数、内容、篇幅、编排序列五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有以下特点:第一,童话在低年级教科书中的占比接近40%,说明童话成为小学低年级阅读的首要题材;第二,童话的类型以国内创作类为主,有一定比例的民间古典作品和国外的优秀作品,全部为拟人体童话;第三,篇幅随着年级的增加循序渐进的增加,跟整体的学习目标相契合;第四,大多数的童话都经过了部分改写,以满足教科书的基础性和适应性;第五,童话的主题,低年级以认识自然类为主,其他人际交往类、幽默趣味类、智慧哲理类均衡分布;第六,在编排序列上是结合单元主题进行穿插分布,也有单元整合集中分布的情况。通过把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与人教版进行比较发现:第一,统编版教科书在整体课文数量下降的情况下,童话选文的占比却有所上升,整体上浮8%,另外,统编版的童话选文数量较人教版在各年级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第二,在童话的类型选择上,统编版和人教版都以国内的创作童话为主,且基本都是拟人体童话,统编版增加了古典童话和民间童话的占比,同时增加了部分国外的经典童话;第三,从文章篇幅上统编版和人教版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字数平稳的增加,通过对比我们还发现,统编版的平均字数在每个年级段都是高于人教版的,说明统编版对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水平要求偏高一点;第四,从文字的内容上看,统编版对于文字的改写情况和作者标注更详细,减少了明显带有道德灌输的童话,增加了很多富有趣味的童话故事。第五,在编排序列上,统编版较人教版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点,综合考虑到从课堂到课外的阅读的延伸。在与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访谈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对于教材中的童话选文和低年级童话教学的认识。结合统编版教科书的总体特色、童话本体的特征、儿童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理论反思童话选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使用建议:一是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童话知识素养,二是提高低年级童话教学水平,三是引进课外童话,指导课外阅读。

二、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2)《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基础理论
    2.1 修辞与儿童发展理论
    2.2 辞格理论
    2.3 修辞教学
3.《汉语》辞格的分布与特点
    3.1 辞格种类统计
    3.2 课文辞格分布描写
    3.3 辞格难度
    3.4 辞格与文化教学
    3.5 辞格分布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3.6 《汉语》辞格采编特点
4.《说话》辞格的分布与特点
    4.1 辞格种类统计
    4.2 课文辞格分布描写
    4.3 辞格难度
    4.4 辞格与文化教学
    4.5 辞格分布与小学语文能力发展
    4.6 《说话》辞格采编的特点
5.两套教材辞格对比分析
    5.1 分布对比
    5.2 辞格难度分布对比
    5.3 辞格与文化教学对比分析
    5.4 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看二者的辞格采编
    5.5 特点对比
6 结论
    6.1 小学华文教材辞格特点
    6.2 存在问题
    6.3 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语》(小学版)部分语料摘录
附录二 :《说话》(小学版)部分语料摘录
致谢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视觉文化
        二、图像转向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三、从听赏到观赏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二、图画书的定义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结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着述
    二、中文报刊论文
    三、外文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小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审丑”的忽视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丑
        (二)丑形象
        (三)审丑
        (四)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审丑教育相关研究
        (二)国外审丑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观察法
        (四)访谈法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丑形象”文本内涵的创新
第一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动因及其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动因
        (一)语文课标对美育的要求
        (二)现实社会对审丑教育的需求
        (三)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根本需要
        (四)语文学科固有的性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丑教育的价值
        (一)认识价值
        (二)教育价值
        (三)审美价值
        (四)娱乐价值
第二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现实考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学内容考察
        (一)各年级“丑形象”文本篇目数量分析
        (二)“丑形象”文本占各个年级总篇数百分比分析
        (三)各年级“丑形象”文本类型分析
        (四)各类型占“丑形象”文本总篇目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学过程考察
第三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美”,轻审“丑”倾向
        (二)教师对“审丑”教学内容的浅解读
        (三)“审丑”教学方法固化,缺乏新意
        (四)对“丑形象”的评价单一,不能正确处理丑向美的转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开展“审丑”教学时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二)部分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影响教师开展教学
        (三)教师自身层面对美育内涵的认识局限导致教学运用存在问题
第四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美育理念,正确定位“审丑”教育
        (一)思考美育的内涵,领悟实施审丑教育的重要价值
        (二)从课标出发,思考审丑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思考“审丑”教学目标,明确“以丑促美”定位
    二、创造性使用“审丑”文本,避免“教”教材
        (一)用儿童化的视角解读课文
        (二)注重选文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适当利用略读课文,拓展学生对“丑”的认识
    三、合理设计“审丑”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生活
        (一)根据课标设计审“丑”教学内容,符合儿童阶段性心理发展
        (二)对文中“丑形象”进行适当补充,辅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贴近儿童生活,回归儿童本位
    四、注重“审丑”教学方法多样化,加强体验性
        (一)以趣味性的“读”引导学生体会“丑”
        (二)以反思性的“写”加深学生“审丑”感悟
        (三)以开放性的“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审丑教学活动开展
    五、丰富“丑”的评价维度,促进“丑”向“美”的转化
        (一)“审丑”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丑形象”的教育价值
        (二)多元评价“丑”,注重“以丑促美”环节的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康僧会个人及其作品研究回顾
        一、康僧会生平事迹研究回顾
        二、康僧会作品研究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东亚文化圈
        (二)民间故事及其分类
        (三)民间故事AT分类与类型和母题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三、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一章 康僧会生平及其所着的作品
    第一节 康僧会生平考
        一、康僧会少年时期
        二、康僧会在华传教时期
    第二节 康僧会所着的作品
        一、诸经录记载康僧会作品
        二、僧会作品着作时间问题
    第三节 康僧会大乘禅思想及其故事
        一、康僧会大乘禅思想
        二、康僧会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小结
第二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文本问题
    第一节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的本问题
        一、章节问题
        二、词序倒置问题
    第二节 来源于印度的故事
        一、来源于巴利文《本生经》的故事
        二、来源于印度民间故事
    第三节 康僧会与东亚共同文化价值
        一、运用儒家“仁”、“孝”的价值
        二、康僧会的治国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六度集经》及《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与“善用小钱成巨富”
        二、《国王本生》与“狸猫换太子”
        三、报恩的动物和忘恩的人
        四、心挂在树梢上
        五、“戒言和尤利亚式的信”
        六、把乌龟弄到水边淹死
        七、狼和鹤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一、雁衔龟
        二、寻宝者互相谋害
        三、田螺姑娘的原型
    小结
第四章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越南民间故事从形成到衰退
        二、越南民间故事主要特征
        三、越南民间故事收集和分类
        四、越南民间故事的来源
    第二节 《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一、《六度集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二、《旧杂譬喻经》与越南民间故事
    第三节 从《国王本生》到越南民族起源传说故事
        一、越南民族起源的记载
        二、《国王本生》和《百卵的故事》的联系
    小结
第五章 《六度集经》和《旧杂譬喻经》与朝、日民间故事
    第一节 概说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二节 《六度集经》与朝、日的民间故事
        一、理家本生故事
        二、活猴肝故事
        三、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三节 《旧杂譬喻经》和朝鲜、日本的民间故事
        一、听懂动物语言的老爷爷
        二、寻宝者相互谋害
        三、飞在天空的乌龟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中文译着
    三、越语文献
后记

(7)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插图的广泛运用
        1.1.2 插图的重要作用
        1.1.3 视觉语法理论与插图分析的关联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视觉语法理论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教材插图的文献综述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教材
        1.5.2 插图
        1.5.3 教材插图
        1.5.4 视觉语法理论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视觉语法理论
        2.1.1 视觉语法理论概述
        2.1.2 视觉语法理论分析框架
    2.2 文体分类理论
第3章 文学类课文插图分析
    3.1 文学类课文插图的再现意义
    3.2 文学类课文插图的互动意义
    3.3 文学类课文插图的构图意义
第4章 实用类课文插图分析
    4.1 实用类课文插图的再现意义
    4.2 实用类课文插图的互动意义
    4.3 实用类课文插图的构图意义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发现
        5.1.1 从图像构建方式的角度
        5.1.2 从文体类型的角度
    5.2 研究启示
        5.2.1 理论角度
        5.2.2 实践角度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录

(8)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 童话的学术史
        (二) 童话的改写与转化
        (三) 童话的创造性讲述实践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齐普斯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童话研究历程
        一、齐普斯其人
        二、童话研究的阶段
        三、童话研究的维度
    第二节 理论渊源
        一、詹姆逊元评论概念和方法
        二、布洛赫的希望和乌托邦倾向
        三、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第三节 术语和概念的构建
        一、体制化
        二、转变(transformation)
        三、理念和方法
    小结
第二章 齐普斯的童话观
    第一节 欧洲童话观念史
        一、口头民间故事进入文学体系
        二、文学童话中的社会文明规范
    第二节 童话的内涵
        一、童话的名与实
        二、童话的本质
    第三节 童话的研究策略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二、变与不变的统一
    小结
第三章 童话的文化表达
    第一节 童话对魔咒的表达
        一、魔咒的来源
        二、魔咒的权力话语
        三、魔咒的打破
    第二节 童话对乌托邦的表达
        一、希望与乌托邦精神
        二、家园般的乌托邦精神
        三、童话与乌托邦的普遍性
        四、童话与乌托邦的批判性
    小结
第四章 童话的改写和转化
    第一节 童话改写的必然性
        一、童话存在解放性潜能
        二、文化工业背景下的时代需求
    第二节 童话改写与转化的多种形式
        一、书面文学形式的改写
        二、电影媒介形式的改写和转化
        三、其他媒介形式的改写
    第三节 童话改写中的协同机制
        一、关联机制
        二、创新机制
    小结
第五章 童话讲述的创造性实践
    第一节 创造性讲述的必然
    第二节 讲述者的角色
        一、指导性角色:示范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二、参与性角色:学习层次的故事讲述者
        三、创造性:故事讲述者的核心价值
    第三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多种方式
        一、讲述方式多样
        二、讲述题材多样
        三、讲述范围的多样性
    第四节 创造性讲述实践的意义
    小结
结语 齐普斯童话理论体系及其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统编版小学低段语文课文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对经典原文作品的研究
        二、对语文教材中经典原文作品的改编研究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改编课文的教学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统编版低段课文改编情况分析
    第一节 改编数量分析
        一、数量与分布
        二、数量与占比
    第二节 改编体裁分析
        一、改编体裁类型
        二、体裁统计分析
    第三节 改编方式分析
        一、调整语言表述
        二、改变文本内容
        三、节选故事情节
    第四节 改编原因分析
        一、符合语言表达规范
        二、实现编者教育意图
        三、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四、实现课堂教学计划
第三章 原文与改编课文在教学中的互动
    第一节 原文的价值再现
        一、提升儿童语感能力
        二、促进儿童语言表达
        三、激发儿童想象潜能
        四、提高教师文学素养
    第二节 原文引入课文的实践探索
        一、巧妙导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聚焦对比,训练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三、抓住期待,培养儿童阅读原着习惯
        四、巧用课文“留白”,培养儿童想象能力
第四章 引入原文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
    第一节 课文改编情况
    第二节 课文改编原因
    第三节 课堂教学实践
    第四节 教学活动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研究
        2.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3.其他相关研究
        4.已有文献研究的评价
    (四)核心概念界定
        1.统编版教科书
        2.人教版教科书
        3.童话
        4.小学低年级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童话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一)童话与儿童发展
        1.童话的本体
        2.童话与儿童阅读心理
    (二)童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1.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2.增长文化知识,扩大认知视野
        3.体会阅读乐趣,提高学科兴趣
        4.提升语言水平,促进思维进步
        5.放飞想象天性,提高创造能力
    (三)童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教师的童话教学
        2.儿童的童话阅读
二、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分析
    (一)童话选文的篇数分析
    (二)童话选文的类型分析
        1.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创作童话
        2.国内童话、国外童话
        3.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智人体童话
        4.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
    (三)童话选文的篇幅分析
    (四)童话选文的内容分析
        1.选文的改写情况分析
        2.选文主题分析
    (五)童话选文的编排序列分析
三、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与人教版的比较分析
    (一)童话选文篇数的比较
        1.课文中的童话篇数比较
        2.课文中的童话篇数在各年级分布情况比较
        3.语文园地及略读课文童话选文篇数情况比较
    (二)童话选文类型的比较
        1.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创作童话
        2.国内童话、国外童话
        3.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智人体童话
        4.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
    (三)童话选文篇幅的比较
        1.两版教科书各年级童话选文平均字数比较
        2.两版教科书各年级童话选文字数区间比较
    (四)童话选文内容的比较
        1.选文的改写情况比较
        2.选文的主题比较
    (五)童话选文编排序列的比较
四、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反思
    (一)从统编教科书的总体特色反思童话选文
    (二)从童话的本体特征反思童话选文
        1.童话本身的特征
        2.童话本身的价值发挥
    (三)从儿童心理特征反思童话选文
    (四)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反思童话选文
        1.语文教学目标
        2.童话本身的教学目标
    (五)教师对教科书中童话的选文及教学的认识
        1.访谈对象说明
        2.关于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认识
        3.关于低年级童话教学的认识
五、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童话选文的使用建议
    (一)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童话知识素养
        1.补充阅读童话作品
        2.学习童话理论
        3.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
        4.组织或参加童话阅读方面的活动
    (二)提高低年级童话教学的水平
        1.把握低年级童话教学的基本理念
        2.正确理念指导下落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三)引进课外童话,指导课外阅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汉语》与《说话》辞格比较研究[D]. 彭帅. 暨南大学, 2020(04)
  •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学语文教学中审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孟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6]康僧会汉译佛典故事与东亚文化认同研究[D]. 阮鸿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D]. 邱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杰克·齐普斯的童话理论研究[D]. 雷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统编版小学低段语文课文改编研究[D]. 刘冰清.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统编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的童话选文研究[D]. 汪芳芳.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寓言:青蛙妈妈的两个孩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