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巴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萨巴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一、撒坝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鲁绍雄,李明丽,严达伟,葛长荣[1](2020)在《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其保种与多样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猪种资源是保证猪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云南独特多样的生态地理、气候环境和民族农耕习俗孕育了独特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为开展新品种(品系)培育、发展优质特色养猪业及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种质素材。本文综述了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遗传资源保护以及多样化选育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进展,以期为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保护与选育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徐忠[2](2020)在《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金华猪是我国猪种资源宝库中的佼佼者,因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特别是以其后腿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金华火腿,堪称世界一绝。在生产实践中,金华猪相比于西方引进猪种更容易感染猪气喘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率。而目前对金华猪的这些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在保种过程中,金华猪的保种效果不能有效评估,缺乏从分子水平上的评估方法。此外,在金华猪的杂交利用中,缺乏有效的杂种优势预测理论及配合力测定进行指导。为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全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进行种质特性和保护、利用研究,开展以下工作:(1)首先对金华猪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与其它群体一起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2)对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进行深入了解;(3)从基因组结构、功能特性和信号选择分析等对其分子种质特性进行挖掘;(4)对金华猪气喘病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生物信息学挖掘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5)利用传统系谱和全基因组分子标记对其保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6)最后利用杂种优势预测及配合力测定试验找出最优杂交利用的组合模式。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因组测序与遗传变异检测:本研究首先对金华猪国家级保种场在群的202头金华猪采集了耳组织样,利用基于基因组简化与测序的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 by genome reducing and sequencing,GGRS)平台对其进行了建库实验和测序。结果共得到12.5亿条高质量Reads数,每个个体平均测序深度为6.13,平均覆盖度为3.3%。进一步结合实验室前期数据,对金华猪与江、浙、沪等中国地方品种和西方品种共19个品种914头猪进行了遗传变异检测。最终共得到114687个高质量的SNPs位点,这些位点在染色体上分布较均匀,说明测序结果较理想。特别是与现有猪的SNP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有16 656个为本次新发现的SNPs多态标记,大大丰富了我国地方猪品种及西方引进品种的分子遗传标记数据库。(2)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本研究在分子层面对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聚类分析和PCA分析可以看出金华猪所有个体聚在一起,而与其它群体较独立,有着独特的遗传结构;从ADMIXTURE的群体结构来看,金华猪群体最早独立出来,说明金华猪起源相对较早,具有着较为古老的祖先血统;从遗传距离、遗传分化和PCA结果上也可以看,相比于西方商业品种猪,金华猪与中国地方品种猪有着更近的遗传背景;由Treemix分析也可以看金华猪有向兰溪花猪迁移事件,可能是因为两者地理距离较近,有基因交流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些结果表明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其作为独立品种提供了分子依据。(3)金华猪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性:基因组结构的不同是动物表型差异的遗传基础。我们对SNPs在基因组的分布、单倍型块和连续纯合性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等基因组结构进行分析。在本研究总共检测到114 687个SNPs遗传变异中85 287(74.4%)在金华猪中存在多态,说明金华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特别是有29 400(25.6%)个位点在其它群体表现多态但在金华猪群体中表现纯合,这些点所在基因主要参与色素沉积(GO:0043473~pigmentation)、对刺激反应的调节(GO:0048585~negative regulation of response to stimulus)和气喘病(hsa05310~Asthma)等,这些说明金华猪群体内一些与色素沉积、对刺激的反应和气喘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生纯合。我们发现了249个金华猪品种特异的SNPs,这些SNPs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候选位点。金华猪单倍型块在基因组分布并不均匀,在6号染色体的单倍型区块最多(862个),覆盖区域最长(33101 Kb),占相应染色体总长度的比例最大(19.38%)。金华猪中最长的单倍型块位于7号染色体57 101 799~57 601 268的位置上,位于其中的基因与免疫、肌内脂肪含量和繁殖相关。金华猪基因组中ROH分布也不均匀,短的ROH片段多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在所有金华猪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点是Chr3:37449853,距离此位点最近的基因是SEC14L5,此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机制提供参考。(4)金华猪选择信号分析:金华猪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表型特征,是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成的,而这些选择信号可能是造成金华猪种质特性的原因。本研究通过基于金华猪群体内的(REHH、i HS和CLR三种方法)和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基于PLS和XPEHH)信号选择方法,对金华猪基因组上的受选择区域进行了分析。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共找到62个候选基因,与肉质、繁殖、生长和免疫等相关(如PIK3R6、NOS2、ZNF423、IL21R)。而这些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的功能基因验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金华猪与其它猪群体间的信号选择方法中,我们还找到了:与毛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如MYO7A、EDNRB和KIT等;与骨组织生长相关的基因如PBX1、GSG1L和PAPPA2等;与肺部疾病相关的通路如气喘病通路(hsa05310~Asthma)和肺结核(hsa05152~Tuberculosis)等。这些可能与金华猪独特的两头乌毛色、皮薄骨细和易感气喘病等性状有关,值得深入研究。这些结果使我们对中国地方猪的基因组进化和选择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5)金华猪气喘病相关研究:我们同时利用基因组到表型(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和表型到基因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分析金华猪气喘病的遗传机制,并进一步基于表达谱实验数据进行核实验证。选择信号分析方法是通过比较三个对气喘病易感的猪种(金华猪53头、二花脸猪31头、梅山猪80头)和两个相对不易感气喘病猪种(杜洛克猪48头、长白猪37头)的基因组,挖掘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MPS)候选基因,结果找到了CYP1A1、TLR2和CXCL2等14个相关候选基因;同时对171头金华猪的基因型数据和连续100天的气喘病表型记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找到KIAA1644、MAGI3、PGM1和ALK四个候选基因。这两种方法找到的18个候选基因中有2个(CYP1A1和TLR2)是前人研究已证实的,16个是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其中有4个基因(EPAS1,CXCL2,TLR2和IL7R)我们通过猪气喘病转录组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进行了核实验证。这些MPS易感性位点可能是在对繁殖力和肉质等优良经济性状的选择过程中,由于多效性和搭便车效应从而导致受选择,在随后的选种中需要更加注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金华猪易感MPS的遗传机制,为后续金华猪抗MPS的基因组保护和和基因组选择方案提供指导作用。同时这些研究可能对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起一定的参考作用。(6)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利用12 560个个体的系谱信息和6 018条繁殖记录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在2009~2017年间,金华猪的近交系数稳定在较低(0.009左右)的水平,繁殖性能(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出生窝重)的个体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均呈现增加趋势,分别提升2.0头、1.9头和0.85kg,说明了近几年的总体保种效果较好。但利用传统系谱信息和分子遗传标记信息深入分析显示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保种策略。其一,对本研究采样时的在群金华猪群体的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血统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金华猪个体平均近交系数和个体间亲缘系数总体虽较低,但也有极个别间较大,达到0.5以上,且金华猪每个血统个体数并不是很均匀,在以后的保种过程中群体结构有待优化。其二,系谱和分子计算的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分别为63和88头,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的分类可知,金华猪可能仍处于受威胁状态,表明仍需进一步适当扩大保种群体规模,特别是基于分子标记指导选种、选配,逐步提高群体有效含量。其三,我们利用其它地方品种及西方品种等19个群体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指标,对金华猪的保种效果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金华猪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近交程度(基于分子的)在这些群体中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我们在今后保种过程中尽量避免近交,优化配种策略。本研究为金华猪今后的保种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7)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遗传标记筛选金华猪候选杂交组合,并结合繁殖、育肥和屠宰等配合力测定试验确定了最优的杂交组合模式。首先利用全基因组性状特异(繁殖、健康、生长和胴体与肉质)的SNP对金华猪与三个西方引进品种杜洛克(DD)、大白猪(YY)和长白猪(LL)共180头猪的各种杂交组合进行了杂种优势的预测,结果显示在二元、三元和双杂交组合中最优选择为D×J、J×LY和DJ×LY。随后我们挑选了合适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试验,其中繁殖性能测定共88窝,育肥测定试验共91头,屠宰测定试验共83头。最终确定了DJ×LY为最佳的杂交组合模式。研究为金华猪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综上,本论文对金华猪种质特性的遗传基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究,进而为该遗传资源的保护、选育、利用奠定基础。这在非洲猪瘟流行的背景下,对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特殊意义。有关结果也为研究人类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对人类哮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黄敏[3](2019)在《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中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气候以及长期以来多样化的选育目标形成了最丰富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地方猪产仔数高、肉质优良、抗逆性强,历史上为欧洲现代商业猪种的育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全面揭示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种群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及历史种群混杂事件,本研究采集了41个中国地方猪种、2个培育品种、4个欧洲商业品种及1个中国地方野猪群体共709个个体DNA样品,利用自主研发全基因组高密度1.4 M SNP芯片判定了这709个个体140万(1.4 M)SNP基因型,并据此开展了系统的中国地方猪群体遗传分析,通过选择信号分析揭示了甘肃藏猪的高原适应性以及两头乌毛色表型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首先对芯片原始数据进行质检过滤,获得了709个个体的110万(1.1 M)SNP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开展了Ar(allele richness)、P(proportion of polymorphic markers)、Ne(number of polymorphic SNPs in the filtered 1.1 M SNP data set)、He(expected heterozygosity)等分析,揭示了中国地方猪种遗传多样性总体高于欧洲品种,但是华东型的金华猪、嘉兴黑猪和米猪等品种遗传多样性偏低。随后,构建了基于个体间IBS(identity-by-state)距离和群体间遗传分化(Fst)的NJ(Neighber-joining)聚类树,分析结果支持将中国地方猪分为华南型、华东型、西南型、华中型和华北型五大类,其中华北型品种(包括河套大耳猪、莱芜猪、淮猪、圩猪、民猪和马身猪)和湘西黑猪受欧洲品种血缘渗入的影响明显。Tree Mix和主成分分析(PCA)进一步支持了上述中国地方猪的群体分类,同时揭示出地理上相近的品种之间往往存在更显着的基因交流,例如莆田黑猪同时具有华南型和华东型血缘。ADMIXTURE分析揭示了各个猪种的祖先血缘成分,并再次验证华北型猪种和湘西黑猪等含有较多的欧洲猪种血缘,分析同时表明以陆川猪为代表的华南型猪种和以金华猪、嘉兴黑猪为代表的华东型猪种是中国家猪的两个古老血缘,以内江猪为代表的西南型猪种是另一祖先血缘,华中型品种(通城猪、宁乡猪、沙子岭猪和大围子猪)是这三种祖先血缘的混合体,华北型猪种与华东型猪种拥有相似的祖先血缘,但与华南型猪种之间则没有基因交流。圩猪虽产于安徽南部,由于受欧洲品种血缘渗入的影响,在NJ聚类、PCA等分析中显示为华北型群体。Nei’s标准距离显示各大类品种内距离较近,品种之间距离较远,其中华中型品种之间的距离最近。纯合片段长度(run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表明中国部分猪种(嘉兴黑猪、金华猪等)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近交程度。为揭示藏猪高原适应性的进化选择分子机制,本研究进一步开展了甘肃藏猪(合作猪)和华南型、华东型群体之间的LSBL(loci specific branch length)分析,揭示了164个SNP位点在甘肃藏猪中受到强选择,对应于67个基因,包括与嗅觉相关的OR13CB、OR8U9和OR5R,与无氧酵解相关的LDHB,与心脏功能相关的EPAS1、PED4D、CACNA2D3和KCNIP3等。藏猪灵敏的嗅觉有助于其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缺氧环境下对丙酮酸的有效利用缓解了藏猪体内的能量平衡,强大的心肺功能使藏猪更适应缺氧环境。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EPAS1单倍型Hap I存在于较高海拔(1500米)猪种中,主要存在于甘肃藏猪群(海拔约3200米),保山猪、大河猪、八眉猪等分布于较高海拔(1600-2200米)的群体携带少量该单倍型,其他猪种则不携带该单倍型。为进一步解析其机理,本研究专门采集了海拔3200米以上的甘肃陇南藏猪54头,对其血液指标表型测定后的关联分析表明携带Hap I单倍型个体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不携带该单倍型个体,这有利于藏猪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血液的携氧运输。为揭示两头乌猪的毛色形成进化选择机制,本研究还通过巴马香猪、陆川猪、东山猪、通城猪和沙子岭猪等两头乌品种与华南型和华东型黑猪品种的LSBL分析,在11号染色体上鉴别到一个165 kb强选择区域,该区域只包含一个与色素沉积相关的基因EDNRB。东山猪、陆川猪、通城猪、巴马香猪和沙子岭猪等两头乌品种共享一个单倍型,纯合子频率达0.95以上,然而同样具有两头乌表型的金华猪则完全不携带该单倍型。RNA测序分析显示巴马香猪的EDNRB存在与金华猪不同的转录本,提示金华猪两头乌毛色表型机理与巴马香猪不同。RT-PCR、大样本重测序分析和全长转录本测序分析(iso-seq)等揭示巴马香猪在11号染色体的50,076,945 bp-50,076,960bp处缺失11 bp碱基,使得EDNRB转录本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进而导致EDNRB翻译过程中缺失41个氨基酸。该缺失突变在巴马香猪、陆川猪、萍乡猪等两头乌猪种的纯合固定(100%),一定频率存在于中国花猪(如东乡花猪)中,但不存在于金华猪和中国纯黑猪种中,表明该突变可能是导致中国地方猪(除金华猪)两头乌毛色表型的强候选因果突变。总之,本研究使用自主设计的高密度SNP芯片揭示了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鉴别到高原适应性候选基因EPAS1,发现高海拔猪种携带EPAS1优势单倍型Hap I,发现该单倍型与藏猪较高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相关;发现并验证了EDNRB突变与中国两头乌猪(除金华猪)毛色表型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

张蓝艺[4](2009)在《糯谷猪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糯谷猪(又叫黄毛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可乐猪中的一个类型。因其肉质优良(由于鲜而糯,故名糯谷猪),适应性强,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体型小,生长速度不及外三元杂交商品猪快,不断受到国外引进猪种的冲击,其规模已经越来越小,其优良基因也将逐渐消失。据2005年12月纳雍县畜牧局统计报告表明:糯谷猪现存栏1500余头,其中成年公猪29头,能繁母猪253头,整个糯谷猪种群仅占纳雍县地方猪种的14%。因此,对该猪种进行保护已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糯谷猪的种质特性,包括繁殖性能、肥育与胴体性状、肉质性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其与生产性的相关性、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与糯谷猪部分繁殖性能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繁殖性能方面:糯谷猪母猪的窝产仔数为9.82±1.21头,窝产活仔数为9.64±1.91头,初生窝重7.14±1.85kg,平均出生重为0.73±0.07kg,平均断奶重为12.81±2.45kg,断奶日龄为46.68±8.60d,断奶成活数为9.12±2.07头,泌乳力(21d)为26.5±3.2kg。与贵州地方品种相比,其产仔数和产活仔数与关岭猪接近,高于剑白香猪和黑毛类型可乐猪;初生个体重高于关岭猪和剑白香猪,低于黑毛类型可乐猪;断奶重则高于上述3个品种。与外来品种相比,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与国外引入品种相近,但是初生个体重明显低于国外引入品种。2.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测定结果:平均个体重为12.283kg的糯谷猪,经过为期180天的肥育,可达到76.822kg。6—7月龄时日增重最高,全程料肉比为3.5:1。糯谷猪的屠宰率为74.46%,瘦肉率为45.3%,平均背膘厚为3.49cm,胴体脂肪率为36.28%,皮率为9.51%,皮厚为3.96mm,骨率为9.22%,6—7肋背部脂肪厚度为4.17cm,眼肌面积为24.64 cm2。与国内一些地方猪种相比,大多数指标差异不明显,体现了糯谷猪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与其他地方猪种的相似性,表现为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瘦肉率低、脂率高等特点。但个别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如膘厚和皮厚均高于金华猪等国内地方品种;屠宰率为74.46%,高于太湖猪(65%—70%)、金华猪(72%)、荣昌猪(69%)等国内地方品种,与国外品种杜洛克的73.1%和皮特兰74%相当。3.肉质测定结果表明:肉色综合评分为3.5分,大理石纹评分为3分,说明肌间脂肪呈适量分布;pH值为6.3,失水率为15.49%,熟肉率为63.73%,嫩度为2.92±0.23kg,说明糯谷猪肉具有适宜的pH值、正常的肉色和大理石纹,且熟肉率、高等特点;肌内脂肪含量为3.83±1.03%,处于比较理想的范围。4.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糯谷猪生理生化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增重与TG呈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9,pH与TG呈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7。瘦肉率与Crea呈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93。这些指标为糯谷猪的早期选育和更好地开展杂交利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5.FSHβ基因多态性方面:糯谷猪FSHβ基因型PCR扩增产物有三种带型:500bp、500/220bp和220bp,分别命名为AA型、AB型、BB型,本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基因型数量BB型>AB型>AA型,BB型为优势基因型,优势等位基因为B。在糯谷猪母猪产仔数性状上,FSHβ基因的BB基因型为有利基因型,BB型总产仔数比AA型高1.82头,产活仔数比AA型高1.48头。

杨志军[5](2008)在《清平猪部分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地方优良猪种——清平猪的种质特性,为清平猪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清平猪及其杂交猪(杜清、杜杜清)和长白猪四个品种/群体为受试动物,在收集清平猪历年繁殖记录的基础上作了以下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清平猪品种资源危机状况清平猪数量近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已对清平猪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至2007年,湖北省当阳市清平种猪场清平猪存栏94头(公猪18头,母猪76头),有效群体大小仅为58.21,已达到受严重威胁的程度。2繁殖性能分析对1520窝繁殖数据的统计分析,清平母猪产仔性能一般可稳定持续14-15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成活数平均值分别为12.04±3.25、11.63±3.43和9.77±2.79头,三者间呈强的正相关(0.65-0.91);平均妊娠期天数为112.46±2.91d,略高于此前报道的111.51d;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清平母猪产仔性能有显着的影响(p<0.05),但分娩季节对妊娠期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母猪品种及个体间妊娠期天数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与配公猪品种及个体间妊娠期天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 RN和RYR1基因PCR-RFLP检测在清平、杜清和杜杜清群体中均未检测到RN基因不利等位基因RN,RYR1基因仅在新清平(杜清)群体1世代4个个体中检测到杂合子(HalN/Haln),HalN/Haln基因型频率为7.5%,Haln基因频率为3.8%。对RN基因和RYR1基因的合并检测,其试验结果与二者单独检测结果完全一致。4部分免疫指标测定血清IgG含量和所检测的16项血液生理指标(包括10项细胞免疫指标)在4个品种间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大部分指标在清平、杜清、杜杜清及大白猪间依次或增或减,且清平猪和杜清、杜杜清、大白猪间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或差异极显着性(P<0.01),而杜清与杜杜清杂交猪间各项指标基本一致,差异不显着(p>0.05);公母间的差异在清平猪中最明显,有7个指标(均为免疫指标)差异显着(p<0.05)或差异极显着(p<0.01);WBC作为细胞免疫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各品种间不存在差异显着性(p>0.05),而对其组成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品种间差异显着(p<0.05),清平猪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较高,而淋巴细胞数低,且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LYM/GRN)的比值品种间差异显着(p<0.05)或差异极显着(p<0.01)。对免疫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IgG与细胞免疫指标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在清平猪中IgG和WBC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r=0.38),WBC和MNC、GRN间呈显着的正相关(r=0.60、0.64);RBC和HGB、HCT间呈强的正相关(r=0.85、0.88)。

罗仍卓么[6](2008)在《北京黑猪10个基因的多态性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采用PCR-RFLP和直接电泳的方法分析了北京黑猪群体的FSHβ、ESR、PRLR、BF、Lep、EGF、RBP4、OPN、BMP15和FUT 1共10个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北京黑猪的产仔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北京黑猪群体中,FSHβ片段2的HaeⅢ酶切位点、ESR的PvuⅡ酶切位点、PRLR的AluⅠ酶切位点、BF的SmaⅠ酶切位点、Lep的胁HinfⅠ酶切位点、RBP4的MspⅠ酶切位点和FUT1的HhaⅠ酶切位点均检测3种基因型,而BMP15基因的BciT130Ⅰ酶切位点检测到AA和AB两种基因型。在FSHβ片段1的第1内含子和EGF第3内含子上分别存在274bp和876bp的缺失突变,检测到两个等位基因,表现出3种基因型。OPN基因第6内含子在长白猪、大白猪群体中存在307bp的缺失突变,但是北京黑猪只有BB型,不存在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统计结果表明,FSHβ的2个位点、BF、EGF、BMP15基因的突变位点在北京黑猪群体中均处于低度多态,而ESR、PRLR、LEP、RBP4、FUT1处于中度多态,经x2适合性检验,除OPN基因外的9个候选基因10个位点的突变(缺失)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基因多态性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FSHβ基因2个位点上,AA型个体的TNB(总产仔数)和NBA(产活仔数)高于AB和BB型个体(初产母猪P<0.05,经产母猪P>0.05);ESR基因PvuⅡ位点上,经产母猪的AA和AB基因型个体的TNB和NBA显着的高于BB型个体(P<0.05),其A等位基因表现为正效应;PRLR基因AluⅠ位点上,AA型个体的TNB和NBA高于AB和BB型个体,除了经产母猪TNB差异显着以外,其余的差异均不显着;BF基因SmaⅠ位点上,经产母猪AB型个体的NBA显着的高于AA和BB型个体(P<0.05);Lep基因的HinfⅠ酶切位点和EGF基因的缺失突变位点上,不论是初产还是经产母猪,各基因型个体间的产仔性状无显着差异;RBP4基因MspⅠ位点上,BB型个体的TNB和NBA高于AA和AB型个体(初产母猪P<0.05,经产母猪P>0.05);BMP15基因BciT 130Ⅰ位点上,初产和经产的AA型母猪的NBA和TNB高于AB型个体(P>0.05);FUT1基因HhaⅠ位点上,经产母猪AA型个体的TNB显着的高于GG型个体(P<0.05)。综上结果,FSHβ基因的HaeⅢ酶切位点、FSHβ基因第1内含子274bp的缺失突变、ESR基因的PvuⅡ酶切位点、PRLR基因的AluⅠ酶切位点、BF的SmaⅠ酶切位点、RBP4的MspⅠ酶切位点和FUT1的HhaⅠ酶切位点可作为与北京黑猪产仔性状(NBA和TNB)关联的遗传标记。利用这6个基因的7个位点的标记对北京黑猪群体开展标记辅助选择,有望获得较大的遗传育种进展和经济效益。

张树敏[7](2007)在《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血液蛋白(酶)多态性、细胞遗传特性和分子遗传特性。松辽黑猪的种质特性明显。通过对遗传参数的分析发现,松辽黑猪的繁殖性状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对相关系数的统计,发现断奶窝重可以作为松辽黑猪繁殖性状的参考指标,而生长性状不宜以表型相关为主要手段。本研究还分析了松辽黑猪血液的生理生化的相关指标以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松辽黑猪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资料介绍的正常范围之内。通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得知,日增重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瘦肉率与肌苷呈负相关、臀腿比例也与肌苷呈负相关。同时,检测了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所检测的13个蛋白位点中,9个具有多态性。对松辽黑猪群体内遗传变异程度分析显示,松辽黑猪的群体遗传变异较大。在蛋白位点对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中,发现了较明显的规律。通过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等指标的评定,结果表明野×松×松为最佳杂交组合。同时,本论文还研究了松辽黑猪的细胞遗传特性。松辽黑猪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C带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为圆形,其多态性与资料报道的家猪类似。对松辽黑猪的分子遗传特性分析中,测定了IGF-1基因外显子4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松辽黑猪H-FABP基因5’上游控制序列与内含子II多态性位点与IMF的相关分析、松辽黑猪ob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胴体肉质形状相关性和FSH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等研究

杨荣昆[8](2005)在《保山猪种质特性及选育效果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保山猪选育群2002~2004年测定的3个世代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肥育和胴体性能及其与引进猪种大约克和杜洛克开展的二元和三元杂交组合的主要性能数据,对保山猪主要经济性状的种质特性、选育及杂交利用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保山猪今后的科学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依据。1.对保山猪生长发育、繁殖、肥育及胴体性能等种质特性的分析表明:保山猪生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其后备公、母猪6月龄体重分别为49.54kg和47.57kg,70日龄~6月龄的日增重为289.92g和298.49g;保山母猪不同胎次的总产仔数和育成(70日龄)仔猪数分别为初产8.22头和7.32头,经产10.19头和8.63头,母猪平均乳头数为12.38只,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纯种肉猪达93.52kg体重的日龄为219.46天,肥育期日增重515.43g,料重比3.92kg,胴体瘦肉率43.65%。各项主要经济性状明显高于除撒坝猪外的其他云南地方猪种,具有较大的选育和开发利用潜质。2.在3个世代的选育过程中,多数性状都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从总体上看,其生长发育性状的提高幅度不如繁殖性状明显。经过3个世代初步选育的保山猪,其初产(2世代)和经产(1世代)的产仔数分别达到了8.33头和10.11头,70日龄窝仔数分别达7.89头和8.56头,表现了良好的繁殖性能。3.经杂交对比试验初步筛选的约杜保(大约克×(杜洛克×保山))三元杂交组合,其杜保二元杂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活产仔数和仔猪(70日龄)育成率分别为9.13头、8.75头和97.19%,明显高于纯种保山猪,表现了较好的繁殖性能。约杜保三元杂交肉猪达99.33kg体重的日龄为167.00天,肥育期日增重达828.82g,料重比3.07kg,胴体瘦肉率达58.76%,明显优于纯种保山猪及其二元杂交组合,表现了良好的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基本达到了商品瘦肉型猪的要求。4.针对保山猪的种质特性,对其选育利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选育提高的基础上,培育专门化品系;二是继续开展不同杂交组合的重复试验,在确定最佳杂交组合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杂交利用。

王清义[9](2005)在《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河南地方优良猪种——淮南猪的种质特性,为淮南猪的保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从1998-2004年在河南省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和光山县良种猪繁育场对淮南猪的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繁殖、生长发育、肥育性能、肉质、生理生化常值、染色体组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适应性、行为特性和杂交利用等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出了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并在淮南猪选育中应用,受到良好效果。 一、淮南猪的主要种质特性 1.繁殖性能 淮南猪性成熟早,小母猪出现明显发情征兆的平均日龄为116.5±9.16天,体重为22.59±2.35kg,发情周期为20天,发情持续时间76.68h,妊娠期114.5天,情期受胎率达90%以上,母猪有效乳头数为16.164±1.42个。小公猪于82.45±5.06日龄开始出现性反应爬跨,体重为14.79±0.95kg。淮南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数13.48±2.42头,产活仔数12.344-2.08头,初生重0.994±0.16kg,初生窝重12.15±2.01kg,断奶头数10.98±1.60头。母猪泌乳性能好,母性强,哺育率89%。根据综合繁殖性能表现,淮南猪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属于繁殖性能较高的品种。 2.生长发育淮南猪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指标在3月龄以前公母猪无明显差异,4月龄以后母猪的体重和体尺逐渐大于公猪。后备猪6月龄公猪体重41.28±3.23kg,母猪体重45.08±3.86kg;公猪体长88.37±4.2cm,母猪体长90.69±4.36cm;公猪体高51.73±3.94cm,母猪体高53.04±4.42cm。增重高峰公猪在151~180日龄,母猪在211~240日龄。胴体组织的早熟顺位为骨—皮—肉—脂,体躯各段的早熟顺位是蹄—头—腰—腿臀—颈胸。其体型大小在我国地方猪种中居中等。 3.育肥性能与胴体品质育肥期日增重375.182±40.26g,屠宰率为70.738%,瘦肉率为49.075%,眼肌面积23.328±3.752cm2,含脂率为33.50%,与多数地方猪种含脂率相当。育肥猪适宜屠宰体重90kg左右,适宜屠宰期8月龄,饲料转化率3.84:1。淮南猪肉质优良,肉色3.5为正常鲜红色,大理石纹3.5,肌肉脂肪分布为理想分布,PH值6.3~6.5属正常范围,无PSE肉。 4.生理生化常值10项正常生理指标均在国内外报道的正常的范围以内,性别间无显着差异(P>0.05)。11项血液生化指标中,有5项在后备猪(2月龄)育肥猪(6月龄)和成年种猪存在组间差异(P<0.05或P<0.01=。所有生化指标在公母两性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 5.适应性 淮南猪适应性好,表现为对当地气候有较好的适应性,耐粗饲能力强。通过对比试验,淮南猪在粗纤维含量达9%~12%高粗纤维日粮条件下能保持正常生长。通过对气候因子分析,极度高温和低温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正常年度冬季气温对淮南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不大。湿度、降水量对淮南猪繁殖性状影响不大。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对淮南猪的616份血清进行了猪瘟和口蹄疫抗体水平的检测,猪瘟免役合格率为82.60%,口蹄疫免役合格率为77.89%,跟踪检测20组猪瘟、口蹄疫母源抗体,结果显示,断奶前仔猪的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与对应母猪保持一致,断奶后20~30日,其抗体水平逐步衰减至免疫保护临界线上。 6.染色体组型淮南猪二倍体细胞染色体为2n=38。Ag-NORs和C带存在多态性。 7.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淮南猪繁殖性状中除总乳头数达中等遗传力外,其它性状均属于低遗传力。所有估测值均在国内外猪种估测范围之间,但高于国外猪种与我国地方猪种接近。总产仔数等8个繁殖性状的重复力都属于低重复力,繁殖性能间窝性状的相关都较强,窝性状与个体性状(如初生头重,断奶头重)存在负的遗传相关,乳头性状与繁殖性状存在一定相关。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管围的遗传力为中等遗传力,2月龄和6月龄遗传力较低。2月龄和6月龄重与各性状间均有较高的正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月同体性状多数达到中等遗传力以上,肥育期日增重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几乎都是负值;月同体长与胭体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强正相关。 8.杂交优势以淮南猪为母本无论是二元杂交还是三元杂交都有较好的杂种优势。与杜洛克,长白和大白进行二元杂交,杜淮组是二元杂交的最佳组合。该组合体重达90kg时,日增重442.449,屠宰率72.15%,瘦肉率59.13%,饲料转化率3.58:1。利用淮南母猪与长白,杜洛克进行三元杂交,体重达90kg时平均日增重557.5鲍,瘦肉率59.97%,屠宰率72.14%,饲料转化率3 .40:1。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利用研究 1.制定了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制定了以断奶窝重(y)为直接选择性状,断奶头数(x4)和断奶个体重(xs)作为辅助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1408y一o.9649x4一l.5579x5 2.提出了评定母猪繁殖力的方法指数公式为:y二y一6.1003(x一9.4286)I=4.6053xl+o.4832y (1)(2)l为繁殖力指数,x为断奶头数,xl为产活仔数,y为校正断奶窝重,y为断奶窝重 3.制定了6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公式为: I=O.OZOly一0.O108xz+o.0173x2I为选择指数,y为6月龄体重,xl为体长,xZ为胸围 4.建立了淮南猪瘦肉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公式为: y== 1 .9162+0.0717x一+0.3993x2+0.0937x3y瘦肉量估计值,xl月同体长,xZ为后腿重,x3为眼肌面积关

王彩莲[10](2004)在《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分别对外引品种约克夏猪(28头)、长白猪(26头),培育品种华特猪配套系A系(26头)、B系(24头)、C系(22头)以及地方品种合作猪(20头)的10个血液蛋白(酶)位点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甘肃部分猪种的遗传变异。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检测了以上6个猪品种(系)的血浆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后白蛋白(Po)、酯酶(Es)、淀粉酶(Am1、Am2)、乳酸脱氢酶(LDH)、血液结合素(Hp)、血浆铜蓝蛋白(Cp)、血红蛋白(Hb)10个位点的多态性,统计和计算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遗传距离,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⑴所测6个品种(系)的猪除在血红蛋白位点不表现多态,其余各被检测位点均出现了多态现象。⑵乳酸脱氢酶酶谱表现出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华特猪配套系A系、B系、C系的乳酸脱氢酶酶谱出现了亚区带,而长白猪、约克夏、合作猪的乳酸脱氢酶酶谱没有出现亚区带。⑶用9个基因位点(乳酸脱氢酶除外)的Nei氏平均基因杂合度估计的品种(系)内遗传变异在约克夏最大(0.5434),在C系最小(0.4665)。⑷采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Roger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6个猪品种(系)划分为两大类,即长白猪、约克夏、合作猪为一大类,华特猪配套系A、B、C系为一大类。

二、撒坝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撒坝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章部分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金华猪概况
        1.1.1 产地分布及品种形成
        1.1.2 种质特性
        1.1.3 保种现状
        1.1.4 研究进展
        1.1.5 主要问题
    1.2 猪的基因组研究
        1.2.1 猪基因组的组装
        1.2.2 基因组测序在猪中的应用
    1.3 分子种质特性研究方法
        1.3.1 遗传变异检测
        1.3.2 基因组结构分析
        1.3.3 基因组功能注释
        1.3.4 选择信号分析
    1.4 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
        1.4.1 家畜遗传多样性
        1.4.2 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
        1.4.3 在分子水平上评估遗传多样性的指标
        1.4.4 保种相关理论和方法
        1.4.5 保种方式
    1.5 遗传资源的利用
        1.5.1 利用的必要性
        1.5.2 利用的主要途径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地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与样品
        2.1.2 主要试剂及其来源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1.5 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1.6 测序数据分析及存贮
        2.1.7 群体及SNPs检测
        2.1.8 群体遗传距离分析
        2.1.9 群体遗传分化
        2.1.10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1.11 群体迁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2.2.2 SNPs的数量和频率分布
        2.2.3 金华猪与其它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2.2.4 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
        2.2.5 群体遗传结构结果
        2.2.6 群体迁移分析
    2.3 讨论
        2.3.1 金华猪的基因组测序及遗传变异检测
        2.3.2 金华猪在遗传资源分类的地位
    2.4 小结
3 金华猪的分子种质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基因组结构分析
        3.1.2 基因组功能分析
        3.1.3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检测
        3.1.4 群体间选择信号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NPs在基因组上的分布
        3.2.2 群体单倍型块构建
        3.2.3 群体ROH分布
        3.2.4 金华猪群体内选择信号分析
        3.2.5 群体间选择信号分析
    3.3 讨论
        3.3.1 基因组结构上的分析
        3.3.2 选择信号分析
    3.4 小结
4 金华猪易感猪支原体肺炎遗传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生物信息学挖掘方法
        4.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生物信息学挖掘结果
        4.2.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4.2.3 候选基因的验证
    4.3 小结
5 金华猪保种效果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基于系谱的近交系数计算
        5.1.2 繁殖性能育种值评估
        5.1.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计算和群体结构分析
        5.1.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估计
        5.1.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1.6 遗传近交程度估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金华猪历年近交系数变化
        5.2.2 金华猪历年繁殖性能变化
        5.2.3 在群金华猪近交系数、亲缘系数和群体结构
        5.2.4 在群金华猪群体有效含量
        5.2.5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5.2.6 群体近交程度估计
    5.3 讨论
    5.4 小结
6 金华猪的最宜杂交配套模式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杂种优势预测方法
        6.1.2 配合力测定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杂种优势预测结果
        6.2.2 配合力测定试验结果
    6.3 讨论
        6.3.1 杂种优势预测
        6.3.2 配合力测定试验
    6.4 小结
7 结语
    7.1 具体工作及结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的附表
    附录2 论文中其它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专利

(3)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的起源与进化
        1.1.1 野猪的起源
        1.1.2 野猪的迁移与扩散
        1.1.3 野猪的驯化
    1.2 中国地方猪的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现状
        1.2.1 中国地方猪的种质特性
        1.2.2 中国地方猪对全球猪种选育的历史性贡献
        1.2.3 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1.3 基于全基因组分子标记的中国地方猪群体遗传研究进展
        1.3.1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1.3.2 基于60K标记的研究
        1.3.3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研究
    1.4 人及家养动物的高原适应性分子机理研究
        1.4.1 人
        1.4.2 狗
        1.4.3 牛
        1.4.4 羊
        1.4.5 猪
    1.5 猪毛色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
        1.5.1 黑色素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
        1.5.2 调控黑色素细胞形成的关键基因和通路
        1.5.3 已鉴别的影响家猪毛色的因果基因及其突变位点
        1.5.4 两头乌毛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正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1.1 样品采集
        2.1.2 核酸提取
        2.2 SNP分型及质控
        2.3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2.3.2 连续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分析
        2.3.3 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4.1 构建Neighbor-Joining(NJ)聚类树
        2.4.2 计算群体间Nei标准距离
        2.4.3 主成分分析(PCA)
        2.4.4 Treemix分析
        2.4.5 祖先血缘分析
        2.5 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2.5.1 两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Fst法)
        2.5.2 三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LSBL法)
        2.5.3 单倍型分析
        2.6 关联分析
        2.6.1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6.2 SNP分型与单倍型关联分析
        2.7 RNA测序(RNA-seq)分析
        2.7.1 样品采集及核酸提取
        2.7.2 RNA-seq测序及数据处理
        2.8 EDNRB可变转录本分析
        2.8.1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可视化(IGV)
        2.8.2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测序
        2.9 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
        2.9.1 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的产生
        2.9.2 EDNRB重测序数据的获取
        2.10 全长转录本测序(Iso-seq)分析
        2.10.1 测序数据的产生及处理
        2.10.2 可变剪切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中国地方猪的群体结构
        3.1.1 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3.1.2 中国地方猪种的群体遗传分化
        3.1.3 中国地方猪种的历史血缘混杂分析
        3.1.4 中国地方猪种的近交程度分析
        3.2 藏猪高原适应性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2.1 LSBL分析揭示与藏猪高原适应性相关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2.2 单倍型网络分析验证EPAS1是甘肃藏猪的受选择位点
        3.2.3 EPAS1单倍型与甘肃藏猪血红蛋白含量显着关联
        3.3 两头乌毛色相关的基因组选择信号
        3.3.1 华中、华南两头乌猪
        3.4 EDNRB因果突变位点的鉴别
        3.4.1 RNA-seq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富集的KEGG通路
        3.4.2 EDNRB因果突变的鉴别与验证
        3.5 Iso-seq结果再次验证EDNRB因果突变位点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糯谷猪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猪种资源的现状
        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1.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现状
    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及其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2.2 国外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
        2.3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3.1.1 高产仔性能
        3.1.2 优良肉质性能
        3.1.3 抗逆性强
        3.2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3.2.1 涉及品种广泛
        3.2.2 遗传多样性丰富
        3.2.3 经济性状遗传参数作为重要的种质特性进行评估
        3.2.4 经济性状标记获得重要进展
        3.2.5 传统品种分类受到挑战
        3.2.6 多元化利用呈明显趋势
        3.2.7 中国地方猪种在世界猪育种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4 糯谷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4.1 糯谷猪的品种地位
        4.2 产区自然条件
        4.3 纳雍糯谷猪形成历史
        4.4 部分种质特性概述
        4.4.1 体型外貌特性
        4.4.2 生物学特性
        4.4.3 生长及繁殖性能
        4.5 糯谷猪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保护现状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实验一 糯谷猪繁殖、肥育与胴体性状的研究
    1 糯谷猪繁殖性能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来源及仪器设备
        1.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公猪的繁殖性能
        1.2.2 母猪的产仔性能
        1.2.3 糯谷猪繁殖性能的其他指标
        1.3 讨论
        1.3.1 与贵州其他地方猪种间繁殖性能的比较
        1.3.2 与国内常见猪品种的对比
        1.3.3 与国外引入品种的比较
    2 糯谷猪肥育性能与胴体性状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猪来源
        2.1.2 饲养管理与营养水平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速度与料肉比
        2.2.2 胴体品质
        2.2.3 糯谷猪肥育的活重与体尺及其相关性
        2.2.4 活重与胴体品质间的相关性
        2.3 讨论
    3 小结
实验二 糯谷猪肉质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猪
        1.2 肉色与大理石纹
        1.2.1 肉色
        1.2.2 大理石纹
        1.3 pH_1值
        1.4 失水率
        1.5 熟肉率
        1.6 嫩度
        1.7 肌内脂肪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测定方法及内容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1.3.1 试验仪器
        1.3.2 试验试剂
        1.4 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糯谷猪的生产性能结果
        2.2 糯谷猪血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2.3 糯谷猪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2.4 糯谷猪血液生化指标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血液生理指标
        3.2 甘油三酯
        3.3 血液酶活性
        3.4 血糖
    4. 小结
实验四 糯谷猪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及其对部分繁殖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主要实验仪器
        1.1.3 主要试验药品
        1.1.4 试剂配制
        1.1.5 分析软件
        1.2 方法
        1.2.1 血液DNA的提取及检测
        1.2.2 PCR反应过程
        1.3 数据统计分析
        1.3.1 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1.3.2 不同基因型各繁殖性状的差异显着性检验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的检测结果
        2.2 FSHβ基因PCR扩增结果
        2.3 FSHβ基因基因型及基因频率
        2.4 FSHβ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各性状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5)清平猪部分种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引言
    1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1.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1.1.1 我国地方猪种受威胁的状况
        1.1.2 我国地方猪种保护现状
        1.1.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的重点对象
        1.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1.2.1 猪种来源、形成条件和形成历史的评估
        1.2.2 表型评估
        1.2.3 遗传特性的评估
    2 清平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2.1 产区自然条件
        2.2 品种形成历史
        2.3 清平猪的品种地位
        2.4 清平猪种质特性
        2.4.1 外貌特征
        2.4.2 繁殖性能
        2.4.3 肥育性能与胴体品质
        2.4.4 清平猪的杂交利用
        2.5 清平猪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评价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1 清平猪品种资源危机状况分析
        1.1 畜禽品种资源的危机状况分析方法
        1.1.1 受威胁程度的确定
        1.1.2 群体有效大小的计算
        1.1.3 群体动态和外来品种对受威胁程度分类影响
        1.2 湖北省清平猪历年数量状况
        1.3 清平猪纯繁种猪数量及危机状况分析
    2 清平猪繁殖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繁殖性能统计
        2.1.3 饲养区自然生态条件
        2.1.4 饲养管理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清平母猪可利用年限分析
        2.2.2 清平猪胎次、分娩季节对窝产仔性能的影响
        2.2.3 清平母猪妊娠期特性研究分析
        2.3 讨论
        2.3.1 胎次、分娩季节对清平母猪窝产仔性能的影响
        2.3.2 清平母猪妊娠期影响因素分析
    3 RN基因和RYR1基因检测
        3.1 前言
        3.1.1 氟烷基因(Halothane gene,Hal)
        3.1.2 酸肉基因(Rendement Napole,RN)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血样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3.2 RN和RYR1基因目的片段的扩增结果
        3.3.3 RN和RYR1基因目的片段的酶切结果
        3.3.4 基因型和基因频率
        3.4 讨论
        3.4.1 RN基因和RYR1基因在清平猪中的分布
        3.4.2 RN基因和RYR1基因在清平母本新品系中的分布
        3.4.3 RN基因和RYR1基因的利用
        3.4.4 RN基因和RYR1基因合并检测的探讨
    4 清平猪部分免疫指标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样品采集
        4.1.3 试验设计
        4.1.4 主要材料与仪器
        4.1.5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猪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测定结果
        4.2.2 不同品种间各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
        4.3 讨论
        4.3.1 免疫指标
        4.3.2 血清IgG含量
        4.3.3 白细胞总数及其他免疫指标
        4.3.4 关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黑猪10个基因的多态性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数量性状位点(QTL)
        1.1.1 QTL的定位
        1.1.2 猪产仔数的QTL
    1.2 标记辅助选择(MAS)
        1.2.1 分子标记概述
        1.2.2 标记辅助选择(MAS)
    1.3 猪繁殖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卵泡刺激素β亚基基因(FSHβ)
        1.3.2 雌激素受体(ESR)
        1.3.3 催乳素受体(PRLR)
        1.3.4 备解素(BF)
        1.3.5 瘦素(Lep)
        1.3.6 表皮生长因子(EGF)
        1.3.7 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
        1.3.8 骨桥蛋白(OPN)
        1.3.9 骨形成蛋白15(BMP15)
        1.3.10 α-(1,2)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
    1.4 北京黑猪的种质遗传特征
        1.4.1 种质特征
        1.4.2 遗传基础
    1.5 开展北京黑猪繁殖性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实验猪耳组织样DNA的提取和检测
        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PCR扩增和酶切反应条件
        2.2.4 PCR-RFLP分析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2.3.2 多态信息含量
        2.3.3 有效等位基因数
        2.3.4 群体杂合度
        2.3.5 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
        2.3.7 数据统计模型
第三章 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3.1 基因组DNA的提取效果
    3.2 10个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3.2.1 FSHβ基因
        3.2.2 ESR基因
        3.2.3 PRLR基因
        3.2.4 BF基因
        3.2.5 Lep基因
        3.2.6 EGF基因
        3.2.7 RBP4基因
        3.2.8 OPN基因
        3.2.9 BMP15基因
        3.2.10 FUT1基因
第四章 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FSHβ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1.1 单基因型效应分析
        4.1.2 合并基因型效应分析
    4.2 ESR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3 PRLR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4 BF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5 Lep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6 EGF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7 RBP4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8 OPN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9 BMP15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4.10 FUT1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FSHβ基因
        5.1.1 关于FSHβ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1.2 FSHβ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2 ESR基因
        5.2.1 ESR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2.2 ESR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3 PRLR基因
        5.3.1 PRLR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3.2 PRLR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4 BF基因
        5.4.1 BF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4.2 BF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5 Lep基因
        5.5.1 Lep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5.2 Lep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6 EGF基因
        5.6.1 EGF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6.2 EGF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7 RBP4基因
        5.7.1 RBP4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7.2 RBP4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8 OPN基因
        5.8.1 OPN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8.2 OPN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9 BMP15基因
        5.9.1 BMP15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9.2 BMP15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5.10 FUT1基因
        5.10.1 FUT1基因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分析
        5.10.2 FUT1基因多态性与猪产仔性状的关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种资源、种质特性及研究方法
        1 猪种资源的现状和分布
        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3 引入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4 中国猪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5 国内外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和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遗传标记、染色体及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1 遗传标记
        2 染色体研究进展
        3 血液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在猪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章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在猪育种上的应用现状
        1 影响猪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 QTL
        2 影响肉质性状及生长的主效基因
        3 已发现的 QTL
        4 标记辅助选择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研究
        1 松辽黑猪繁殖性能的研究
        2 松辽黑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3 松辽黑猪屠宰性能的测定
        4 松辽黑猪肉质品质的测定
        5 繁殖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6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研究
        7 松辽黑猪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8 总结
    第二章 松辽黑猪血液理化指标及蛋白质多态性研究
        1 松辽黑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及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分析
        2 松辽黑猪血液蛋白质(酶)多态性及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三章 松辽黑猪细胞遗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松辽黑猪分子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松辽黑猪IGF-Ⅰ基因外显子4 多态性位点与部分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
        2 松辽黑猪H-FABP 基因的5’上游调控序列与内含子II 多态性位点 IMF 的相关分析
        3 松辽黑猪ob 基因多态性位点及与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 松辽黑猪FSHβ基因多态性位点对部分繁殖性状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8)保山猪种质特性及选育效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云南猪种资源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猪种资源概况
        1.2 云南猪种资源现状及问题
    2 云南地方猪种的保护、选育及开发利用
        2.1 云南地方猪种保护的途径
        2.2 云南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
        2.3 云南地方猪种的保种和选育利用研究
    3 关于保山猪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选育方法
        1.3 杂交组合试验
        1.4 统计分析模型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后备猪的生长发育性能
        2.2 后备猪主要生长发育性状的选育效果
        2.3 繁殖性能
        2.4 主要繁殖性状的选育效果
        2.5 肥育及胴体性能
        2.6 杂交效果
    3 讨论
        3.1 保山猪的生长肥育及胴体性能
        3.2 保山猪的繁殖性能
        3.3 保山猪的杂交效果
        3.4 保山猪的选育效果及选育方法的探讨
        3.5 有关保山猪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的探讨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及国外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1.1 世界性猪种资源危机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及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2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概况
        2.1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
        2.2.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
        2.3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评估
        2.4.我国地方猪种类型及种质特性
        2.5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3 淮南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3.1 淮南猪的品种地位
        3.2 产区自然条件
        3.3 品种形成历史
        3.4 淮南猪部分种质特性
        3.5 淮南猪种质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第二章 淮南猪繁殖、生长与肥育性能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能的测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与肥育性能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 淮南猪繁殖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生长发育与胴体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淮南猪染色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染色体记数
        2.3 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
        2.4 C带带型
    3 讨论
        3.1 家猪染色体组型的标准化问题
        3.2 Ag-NORs的多态性
        3.3 C带多态性
第五章 淮南猪的适应性研究
    1 淮南猪血液生理生化常值的测定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耐粗饲性饲养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3 气候生态因子对淮南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淮南猪猪瘟、口蹄疫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淮南猪肌肉寄生虫病调查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淮南猪行为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生态条件
        1.2 试验场地
        1.3 淮南猪性行为特性的研究
        1.4 淮南猪分娩行为特性的研究
        1.5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的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淮南猪的性行为
        2.2 淮南猪的分娩行为
        2.3 淮南猪哺乳期若干行为特性
第七章 淮南猪肉质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淮南猪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二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2 三元杂交试验猪的选择与编组
        1.3 试验时间
        1.4 饲养管理
        1.5 称重
        1.6 测定项目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元杂交效果
        2.2 三元杂交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3.1 最佳杂交组合
        3.2 杂交效果的评价
第九章 淮南猪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利用的研究
    1 淮南猪断奶窝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结论
    2 淮南猪六月龄体重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3 评定母猪繁殖力方法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结论
    4 淮南猪肥育与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结论
    5 应用多元回归方程和列线图估测淮南猪瘦肉量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回归方程的建立
        5.3 多元回归方程的验证
        5.4 估测瘦肉量的列线图
        5.5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猪的血液蛋白(酶)多态及其应用
        1.1 血液蛋白(酶)型概述
        1.2 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
        1.3 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应用
        1.3.1 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
        1.3.2 血液蛋白(酶)多态性在猪的起源、分类方面的应用
        1.4 生化遗传标记的局限性
    2 甘肃猪种的特点
        2.1 外引品种
        2.2 培育品种
        2.3 地方品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样本采集
        1.1.1 实验动物
        1.1.2 采样点及实际采样数量
        1.1.3 血样采集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1.2.1 溶液的配制
        1.2.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电泳条件的选择
        2.2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垂直板的制备
        2.3 判型
        2.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品种(系)血液蛋白(酶)的多态性
        3.2 各品种(系)内的遗传变异
        3.3 各品种(系)间的遗传分化
        3.4 不同猪品种(系)间的遗传关系及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猪的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
        4.2 猪的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4.3 关于6个猪品种(系)遗传相似性的分析
        4.4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
        4.5 关于实验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撒坝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其保种与多样化利用[J]. 鲁绍雄,李明丽,严达伟,葛长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6)
  • [2]基于基因组信息对金华猪种质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D]. 徐忠.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3]利用全基因组高密度SNP芯片解析中国代表性地方猪种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高原适应性与两头乌毛色形成的分子机制[D]. 黄敏.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4]糯谷猪种质特性研究[D]. 张蓝艺. 贵州大学, 2009(S1)
  • [5]清平猪部分种质特性的研究[D]. 杨志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
  • [6]北京黑猪10个基因的多态性与产仔性状的关联分析[D]. 罗仍卓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7]松辽黑猪种质特性的研究[D]. 张树敏. 吉林大学, 2007(03)
  • [8]保山猪种质特性及选育效果的初步研究[D]. 杨荣昆. 甘肃农业大学, 2005(10)
  • [9]淮南猪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应用[D]. 王清义.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10]甘肃部分猪品种(系)血液蛋白(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 王彩莲.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萨巴猪血清蛋白基因型交配组合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