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飞跃

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飞跃

一、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朱自林[1](2019)在《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色金属产业是中国的支柱性产业,铜材产业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原材料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铜材生产国与消费国,铜材在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铜材产业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铜材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西方铜材产业强国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国际竞争力不强,如何提高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铜材和铜材产业进行了界定和定义,并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简要阐明了支撑本文的三大经济学理论。其次,从生产、贸易、消费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铜材产业发展现状,即中国是世界铜材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但同时存在着原材料依存度高、产业趋离散化、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品品种少以及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之后,构建了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单一指标评价法,测度出中国铜材产业在该指标下的水平;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将中国与其他9个铜材产业强国的指标值进行对比并采用取均值再排名的方法,对10个国家进行排名,准确定位出我国铜材产业的水平。然后,基于波特“钻石理论”的内容,从五个维度对影响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再在“钻石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即根据每一个影响因素选取适合的代理变量作为时间序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模型,将各个影响因素作为投入要素带入模型之中进行分析。其中中国铜材出口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作为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作为被解释变量,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国外人均GDP、铜选矿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和铜材企业数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负)和铜选矿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正)对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作用大,国外人均GDP(正)和铜材企业数量(负)对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小。最后,结合中国铜材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文章给出了提升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包括深挖国内铜矿资源、实施集团化和名牌战略、进行生产规模的专业化和大型化、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拓宽铜材产业链与培养高精尖人才等。

王磊,陈嬿娉,胡玉军,孙雄飞,龚磊[2](2017)在《江西鹰潭现代化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简述国内外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中国铜都"江西鹰潭目前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鹰潭建设集铜勘探、铜原料、铜冶炼、铜加工、铜贸易、铜研发、铜检测、铜文化、铜制品九位一体的现代化铜产业发展体系、打造绿色"世界铜都"建言献策。

郝荣[3](2017)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提高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其遵循"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将能源消耗指标引入到SBM-DEA模型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在能源约束下,我国各省份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不高,其中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水平的较大差距主要拉低了其综合效率水平。分地区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由东至西的阶梯式趋势。从节能潜力角度分析,西部地区是有色金属工业节能潜力的重点关注区域。(2)研究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内及三大区域内部的聚类情况及收敛模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中东西部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呈现出阶梯型的特征。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各省的有色金属工业并没有显着地呈现出稳态收敛趋势。(3)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影响各省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技术水平、要素禀赋结构和环境规制水平对各个省份或直辖市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产权制度对各个省份或直辖市的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显着为负值,具有抑制作用。(4)构建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十三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有色金属工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呈现出了增长的态势。在有色金属工业现有的减排设备、技术水平下,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减排压力仍然十分严峻。

孙麟[4](2012)在《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研究》文中指出有色金属是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但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不高,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制度,推动有色金属企业通过联营、合作、重组等形式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根据2011年颁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内,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应该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行业将发生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产业整合将成为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主基调。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整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产业安全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和企业组织能力理论,结合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特有经济属性,围绕产业组织整合、产业链纵向整合和产业空间整合三方面探讨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合。本文一方面将进一步完善产业整合理论,另一方面将在实践上指导中国政府的产业整合相关政策制定和有色金属企业并购重组决策。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围绕有色金属产业的资源特性、生产特点和消费市场特点,综合社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安全理论,界定了有色金属产业整合内涵,明确了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的研究范畴,确定了企业和政府在产业整合中的地位,探讨了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的现实意义。(2)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S-C-P)对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组织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结构方面,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集中度属于“准原子型市场结构”,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投资规模、生产规模和就业规模不断增加,但平均销售规模小;市场行为方面,自2009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企业更加活跃开展兼并重组,企业价格话语权弱。所以整体而言,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绩效表现为:10年间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体销售利润水平有所改善,但中国有色金属企业销售利润率水平低,绝对绩效水平不高。(3)构建面板数据,以2005-2009年15家销售排名领先的有色金属企业(集团)为样本,对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绩效关系理论假说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哈佛的市场势力学说和混合的市场势力/效率——结构假说在中国的有色金属产业中都不成立,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的绩效是建立在企业的效率基础之上。考虑到企业绩效并不完全等同于产业绩效,研究对2002、2005-2009年间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绩效关系进行再探讨,并借鉴C-D-W方法,对相关各年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势力进行估算。研究表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市场势力弱。(4)在产业链纵向整合上,探讨了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价值形态特点,通过分析得出有色金属矿采选环节是产业链关键环节、冶炼及压延加工环节是产业链主导环节的结论;结合有色金属产业特性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围绕有色金属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研究识别了不同环节纵向整合的收益和成本,探讨了企业组织能力因素在成本和收益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成本收益比较,给出了合适的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建议。(5)选取国外知名有色金属公司必和必拓、力拓公司和国内中国铝业公司对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与绩效关系展开案例分析;以2011年中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中国有色金属企业纵向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回归结果说明:有色金属企业纵向整合程度对经营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企业纵向整合经验和企业规模在纵向整合绩效中起显着影响作用,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虽然对纵向整合绩效中有正向作用,但影响不显着。(6)本文测算了中国区域层面的产业空间集中度离散指标,探讨了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区域供求失衡情况;研究选择重点矿种铜、铝、铅和锌四种,通过回归模型判断出四种有色金属有三种产业布局都具有资源依托型特征。但考虑到全球调动有色金属资源和环境友好发展的需求,研究认为未来产业布局向沿海港口倾斜有一定合理性,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7)研究围绕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外资源需求利用和区域内企业竞争情况各影响因素,对各区域展开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色金属空间整合思路。

曲永祥[5](2011)在《王碧文:现代铜材技术的推进者》文中认为在铜矿供给紧张、铜价高企不下的今天,铜加工企业正面临着日益高企的原材料价格和愈发收窄的加工费之间的矛盾。铜产品价格变动剧烈,对铜工业产业影响很大。铜原料价格约占铜材售价的

马世光[6](2010)在《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运行情况》文中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已是"有色金属材料大国"、"钢铁大国"等金属材料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例如,我国铝的产能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跟踪"国外的发展状态没有得到本质改变,在国际上无定价权,仍处于被动的境地;我国同样是第一产镁大国,但由于镁材的应用没有得到突破,镁工业还处于发展中;作为钛工业大国,我国的钛需求前景非常好,但目前在批量、稳定地生产合格高质量钛锭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工程化研究支持,需要加强创新性研究,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因此,如何突破各金属材料领域的瓶颈问题,是我国金属材料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由金属材料大国转变为金属材料强国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当前要求节能减排的时代,金属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在实现节能减排之后,如何正确衡量、评价节能减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研究者已经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应用于铝、镁等金属材料的评价,这样,既利于金属材料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直面与其他材料的竞争,而且也是金属材料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戚建萍[7](2010)在《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铜加工行业现状、发展及中国铜加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铜材具有优秀的导电导热等性能,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铜材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国,其重要特点是铜材内需市场宽广、人工成本较低、技术创新活跃;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技术装备先进与落后并存,产品质量水平总体仍处中游,企业管理粗放,技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可用一句话概括:大而不强;中国铜加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是:世界金融危机对铜加工的不利影响并未消除,出口形势并不乐观,节能减排和企业升级任务艰巨;中国铜加工的发展战略是宏观上全行业做大做强,微观上把企业做精做专,建设生产技术领先、产品质量一流、技术指标先进的创新型铜加工业;并以宏磊集团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例说明,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实现行业升级的宏伟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企业整合,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建立节能、环保、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是提升行业水平重要措施。

汪鸣[8](2008)在《透析铜加工经济中的浙商现象》文中指出浙商是当代中国分布最广、最为活跃、实力最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是推动浙江经济发展和创造"浙江现象"的主力军。铜加工业占整个有色经济总量的占比高达60%左右,2007年全国铜加工材产量已高攀至600万t以上,浙江铜加工材

武音茜[9](2008)在《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文中提出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转换处于加速成长或繁荣期,为铜消费的增长展现了光明前景。云南是我国主要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铜行业采取的宏观措施见效,云南铜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应抓住时机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铜产业。因此,深入研究云南铜资源经济与产业价值链结构,为进一步优化云南铜产业格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速云南铜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是在先后参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主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负责实施的“我国危机矿山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专题编号:200511044—2)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川—易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技术及示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B01B09)等多个项目基础上开展的。在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典型铜业大国(智利)与我国铜产业结构分析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典型铜矿山企业和铜矿业集团公司的实证研究,探索研究云南省铜资源经济学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是:(1)通过对产业组织学在我国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与内在经济规律,提出产业组织学新政策导向。矿产品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对矿产勘探和开发具有直接调节和导向作用,但市场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上世纪80年代矿产品市场价格过低和现今价位过高都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在市场失灵下,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对矿业企业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的协调过程,我国政府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对建立符合WTO规则的新矿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符合产业经济学规律,对全国矿业产业改革具有产业组织学示范价值。(2)从铜产业价值链角度,新构建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范式:铜产业价值链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贯穿整条产业价值链的资本市场运作,各节点的投融资活动亦能为该环节带来相应的价值增值。在铜产业价值链中,矿业权和铜精矿是产生最大交易成本(费用)的关键节点,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铜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过程。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铜业公司,其产业价值链结构完整,借力中铝延伸其产业价值链至海外市场,挤入国际竞争平台。(3)基于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对于铜资源经济范式理解为:铜资源经济(铜产业价值链的链式传递效应+倍增效益)=(铜矿地质勘查业+铜生产矿山+铜冶炼厂+铜深加工业)×资本市场中的高效金融工具×难以复制的专利技术×二元产业组织结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上已经进入矿业经济全球化平台,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资本传播与扩散模式为其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带来了“倍增效应”。(4)在铜产业价值链中设以铜金属储量为平衡单位,铜产业价值链的平衡关系式为: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矿山探矿新增铜地质储量:开采矿量:铜矿石选矿量:铜冶炼量:铜产品深加工量。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0.92:1:1.74:1.51:0.012,这种产业价值链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揭示了云南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即主要靠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获得,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云南省铜产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发展。(5)应用动态SCP和RSOMP等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总结了云南省铜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建立了云南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赵大军[10](2007)在《云南铜业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加工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材料工业之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铜加工企业数量最多的、铜加工材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铜加工企业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采取何种的应对措施,把握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发展自己,选择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这是所有铜加工行业同仁们正在积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铜矿山、冶炼企业和中国最早进军铜加工的大型铜企业之一,在新的发展历史机遇期,应加速进军铜加工产业步伐,大力实施铜加工产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云铜集团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高纯阴极铜产量80万吨,铜加工产品30万吨的奋斗目标,规划中明确把铜加工产业作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点。本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中国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对促进云南省工业强省战略、中国铜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重点对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五力”分析和SWOT分析,进而提出了云铜集团的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措施。

二、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总体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铜材的定义与分类
        2.1.1 铜材的定义
        2.1.2 铜材的分类
    2.2 铜材产业的定义
    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2.4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4.1 比较优势理论
        2.4.2 要素禀赋理论
        2.4.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 中国铜材产业发展
    3.1 发展现状
        3.1.1 生产状况
        3.1.2 贸易状况
        3.1.3 消费情况
    3.2 存在问题
        3.2.1 对外依存度高,威胁国家安全
        3.2.2 集中度趋向离散化,制约企业发展
        3.2.3 产品品种不足,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3.2.4 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能力差
4 中国铜材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设计原则
        4.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3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国家选取
    4.3 单一指标评价与分析
        4.3.1 铜材国际市场占有能力
        4.3.2 铜材创汇能力
        4.3.3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指数
    4.4 综合指标评价与分析
5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生产要素
        5.1.2 需求条件
        5.1.3 相关支持产业
        5.1.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行竞争
        5.1.5 政府和机遇
    5.2 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2.1 指标选取
        5.2.2 模型构建
        5.2.3 数据来源
        5.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 提升我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与结论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企业层面
        6.2.2 产业层面
        6.2.3 政府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西鹰潭现代化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3 鹰潭铜产业发展概况
4 鹰潭铜产业发展对策
5 结论

(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经济增长理论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4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2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2.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及发展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2.2.3 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
    2.2.4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2.3 收敛性分析研究
    2.3.1 收敛性分析相关原理
    2.3.2 经济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
    2.3.3 生产率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全球有色金属工业现状分析
3.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程
3.3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现状
3.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4.1 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方法
4.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静态评价
    4.2.1 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选取
    4.2.2 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结果
4.3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评价
    4.3.1 模型变量及数据
    4.3.2 有色金属工业动态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聚类及收敛性分析
5.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聚类研究
    5.1.1 聚类分析原理
    5.1.2 聚类结果及分析
5.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研究
    5.2.1 收敛性分析相关原理及研究
    5.2.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6.1.1 指标选取及说明
    6.1.2 数据选取及说明
6.2 影响因素模型设定
6.3 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环境经济形势解析及建议
7.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预测和分析
    7.1.1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预测模型及方法
    7.1.2 "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消耗预测分析
    7.1.3 "十三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减排预测分析
7.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解析
7.3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能源消耗解析
    7.3.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能源消耗解析
    7.3.2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水资源消耗解析
7.4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减排状况解析
7.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和措施解析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整合的研究范畴和内涵
        2.1.1 产业整合研究范畴的确定
        2.1.2 产业整合内涵分析
    2.2 产业整合的经典理论
        2.2.1 社会分工理论
        2.2.2 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安全理论
    2.3 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
        2.3.1 有色金属产业特性
        2.3.2 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的研究范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
    3.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1.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3.1.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规模经济分析
        3.1.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3.1.4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3.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3.2.1 企业兼并重组行为
        3.2.2 企业价格行为
        3.2.3 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3.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绩效分析
        3.3.1 行业销售利润
        3.3.3 企业销售利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理论假说
    4.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计量模型构建和效率变量评价
        4.2.1 计量模型构建和数据选取
        4.2.2 数据包络方法(DEA)的中国有色金属企业效率评价
    4.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的回归模型估计
    4.4 产业市场势力、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绩效的再探讨
        4.4.1 产业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绩效之间关系
        4.4.2 市场势力对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绩效的正向关系的影响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研究
    5.1 有色金属产业链形态分析
    5.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主导环节
        5.2.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5.2.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的主导环节
    5.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方向和纵向关系
        5.3.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方向
        5.3.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纵向关系
    5.4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选择
        5.4.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利益
        5.4.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所发生的成本
        5.4.3 企业组织能力因素对纵向整合成本和收益的调节作用
        5.4.4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实证研究
    6.1 国内外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和绩效关系的案例分析
        6.1.1 国内外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模式特点
        6.1.2 国内外典型企业经营绩效比较
        6.1.3 国内外企业纵向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差异原因
    6.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纵向整合和绩效的实证——以上市公司为例
        6.2.1 研究假设
        6.2.2 变量的选择和测量
        6.2.3 回归模型构建
        6.2.4 模型估计及结果讨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空间整合研究
    7.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空间特征
        7.1.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集中度
        7.1.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的供求失衡
    7.2 中国有色金属当前产业布局类型识别和发展方向
        7.2.1 当前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类型识别的回归模型构建
        7.2.2 当前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类型识别的回归结果
        7.2.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合理类型的发展方向
    7.3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空间整合对策
        7.3.1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空间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7.3.2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空间整合思路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主要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1.3 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8.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运行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发展成就与特点
    1. 产能产量快速增长, 投资过热控制不力
    2. 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贸易摩擦常年不断
    3. 技术创新成就显着, 与世界最好水平尚有差距
    4.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1) 产品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2) 高水平、大规模项目大批集中投资建设与低水平重复建设是同样有害的
        (3) 产业集中度过低问题亟待解决
二、2009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及有色金属加工业运行情况
    1.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体情况
    2. 中国铜铝加工业情况
    3. 进出口贸易情况
    4.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5. 市场融资情况
三、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促进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健康发展
    1. 把握行业运行态势, 促进平稳较快发展
        (1) 有色金属工业保增收任务艰巨
        (2) 认真重视国内外两个市场
        (3)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 产品品种结构调整是长期历史任务
        (2) 高技术、高精度、高附加值是永恒主题
        (3) 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4)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逐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4. 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商必须做到选择性投资
    5. 强力推动节能减排, 实施低碳经济建设
    6. 抓好企业素质建设, 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7)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铜加工行业的定义
    1.2 铜及合金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1.3 中国铜加工业的发展历程
    1.4 我国铜加工企业的战略选择
2 铜加工企业的环境分析
    2.1 铜的市场供求关系
        2.1.1 中国铜的资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突出
        2.1.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材生产国
        2.1.3 中国也是最大的铜材消费国
    2.2 激烈竞争要求铜加工企业调结构、减排和精细化
        2.2.1 市场竞争使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2.2 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2.2.3 竞争要求生产过程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2.3 金融危机对铜加工企业的影响和挑战
        2.3.1 铜价的剧烈波动对铜工业的影响
        2.3.2 金融危机后中国铜材市场概况
        2.3.3 当前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着战略选择
3 宏磊集团发展研究——打造百年铜城建设现代化宏磊
    3.1 宏磊集团的背景
    3.2 公司发展战略与措施
        3.2.1 公司战略环境定位
        3.2.2 宏磊集团的实施措施
        3.2.3 宏磊集团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4 发展铜加工产业政策的建议
    4.1 做大做强企业的重组优化政策建议
    4.2 在循环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
    4.3 推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4.4 处理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
        1.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学派
        1.2.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与特色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
    2.1 国际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2.1.1 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云铜集团挤入国际行列
        2.1.2 全球矿业产业集约度迅速提高
        2.1.3 跨国矿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迅速形成,成为云铜集团同行竞争对手
        2.1.4 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将矿山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1.5 保护性的矿业税收政策
        2.1.6 国外矿业投资政策
    2.2 铜工业发展趋势
        2.2.1 世界铜工业状况
        2.2.2 铜工业产销状况
        2.2.3 铜工业的发展趋势
    2.3 智利铜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2.3.1 概况
        2.3.2 矿业发展
        2.3.3 智利铜产业发展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空间链和企业链分析
        3.1.1 铜矿资源的空间分布概况
        3.1.2 铜生产企业概况与铜业上市公司企业链
    3.2 供需链分析
        3.2.1 矿床类型及其对我国铜矿业开发的制约
        3.2.2 铜矿资源质、量对产出的制约
        3.2.3 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3.2.4 铜精矿供应紧张,铜精矿供应链与冶炼生产需求链间矛盾突出
        3.2.5 下游主要消费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3.2.6 我国自给铜矿供给情况分析
        3.2.7 铜进出口贸易分析
        3.2.7.1 铜资源进口依赖严重
        3.2.7.2 铜的终端产品出口高增长
    3.3 价值链分析
        3.3.1 世界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但价值链效益差,环境代价高
        3.3.2 铜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
        3.3.3 高铜价正在悄然改变铜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3.3.4 骨干铜冶炼企业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区域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链研究
    4.1 云南省资本市场建设
    4.2 云南省铜资源分布与铜产业集中度
    4.3 云南省铜产业链
        4.3.1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
        4.3.2 云南省铜矿资源潜力
    4.4 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4.1 云南省具有地缘经济优势
        4.4.2 铜矿山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
        4.4.3 矿山接替资源能力开始增强
        4.4.4 核心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开始对接
        4.4.5 铜产业发展外部社会环境好
    4.5 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位置实证研究
        4.5.1 RSOMP分析方法
        4.5.1.2 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4.5.1.3 RSOMP分析方法的提出
        4.5.2 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
        4.5.2.1 云铜集团RSOMP分析
        4.5.2.2 云锡集团RSOMP分析
    4.6 云南省铜产业与相关产业集群
        4.6.1 地质勘探
        4.6.2 水/电/煤能源
        4.6.3 科研和人才队伍
        4.6.4 道路交通和物流运输
        4.6.5 矿业旅游和旅游工艺品
        4.6.5.1 矿业旅游
        4.6.5.2 传统工艺铜制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
    5.1 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
        5.1.1 产业价值链概述
        5.1.2 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5.1.3 铜产业价值链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
        5.1.4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
    5.2 铜资源储量和铜矿业权可供性与交易潜力分析
        5.2.1 云南省铜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5.2.1.1 一些铜矿山面临铜资源开采枯竭问题
        5.2.1.2 云南省危机铜矿山找矿实证
        5.2.2 云南铜矿山资源潜力
    5.3 云铜集团下属矿业公司内部产业结构
        5.3.1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5.3.2 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3.3 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公司
        5.3.4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
        5.3.5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4 云南铜矿山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SCP实证分析
        5.4.1 SCP分析方法
        5.4.2 动态SCP分析实例
        5.4.2.1 金沙公司投资体制改革
        5.4.2.2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SCP分析对比
        5.4.2.3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矿山地质找矿成果
        5.4.2.4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技术创新实例分析
        5.4.2.5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动态SCP分析研究
        5.4.2.6 金沙公司动态SCP分析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有关会议列表

(10)云南铜业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3 铜加工产业研究
第三章 云铜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中国铜加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1.1 中国铜加工产业的现状
        3.1.2 对我国铜加工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3.1.3 中国铜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3.2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铜加工产业现状
        3.2.1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3.2.2 云铜集团铜加工产业的企业现状
        3.2.3 云铜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3.3 宏观条件分析
    3.4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5 SWOT分析
        3.5.1 优势
        3.5.2 劣势
        3.5.3 机会
        3.5.4 风险
第四章 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4.1 铜加工材的品种发展战略
        4.1.1 发展思路和原则
        4.1.2 品种发展战略
        4.1.3 技术创新战略
        4.1.4 市场拓展战略
        4.1.5 结语
    4.2 铜加工产业的高技术发展战略
        4.2.1 铜企业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浅析
        4.2.2 产业下游一体化高技术发展战略
        4.2.3 高技术产业多角化发展战略
        4.2.4 铜企业发展高技术的模式
    4.3 国际铜加工行业的资产重组和战略调整
        3.3.1 上游采选冶企业进军下游铜加工业
        3.3.2 国际铜加工行业的重组
第五章 云铜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5.1 战略选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发展思路
    5.2 云铜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5.2.1 产品品种发展战略
        5.2.2 技术创新和高技术发展战略
        5.2.3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5.2.4 可持续发展战略
        5.2.5 市场拓展战略
        5.2.6 跨区域投资战略
        5.2.7 资本战略和战略联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铜材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朱自林.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2]江西鹰潭现代化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王磊,陈嬿娉,胡玉军,孙雄飞,龚磊. 质量探索, 2017(04)
  • [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研究[D]. 郝荣.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4]中国有色金属产业整合研究[D]. 孙麟.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5]王碧文:现代铜材技术的推进者[J]. 曲永祥. 中国有色金属, 2011(09)
  • [6]中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运行情况[J]. 马世光. 新材料产业, 2010(08)
  • [7]新形势下中国铜加工企业发展战略及趋势研究 ——以宏磊集团为案例分析[D]. 戚建萍. 复旦大学, 2010(03)
  • [8]透析铜加工经济中的浙商现象[J]. 汪鸣. 世界有色金属, 2008(06)
  • [9]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D]. 武音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10]云南铜业集团铜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赵大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标签:;  ;  ;  ;  ;  

2002年,中国铜加工业实现历史飞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