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毛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抑制作用观察

红毛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抑制作用观察

一、红茂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抑制效果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闫延华,陈彤,陈泽文,薛洋,杜芳芳,张红英,童超,王学兵[1](2020)在《中药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防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雏鸡的功效与影响,本试验将鸡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双黄连治疗对照组、麻杏石甘治疗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设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外,预防组从12日龄起连续3 d通过饮水给药,随后各处理组将0.2 mL/只剂量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通过滴鼻使15日龄的雏鸡染毒,染毒后治疗组连续6 d饮水给药。试验期间统计鸡发病数和治愈数,计算其发病率、保护率和治愈率;并检测各组鸡只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TNF-α和IFN-α水平,探究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V感染雏鸡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预防高剂量组保护率可达66.67%,治疗中剂量组治愈率可达83.33%,另一方面提高了感染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增强了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在染毒后4和10 d,各给药组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还可以调节血清中IL-2、IL-4、TNF-α和IFN-α水平,使其维持动态平衡,其中在攻毒后5和11 d,治疗中剂量组的IL-4和IFN-α水平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综合试验数据,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且治疗作用优于预防作用,其中预防高剂量组及治疗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

王申锋[2](2020)在《“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药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当前替代饲料中抗生素添加的一个重要方向。“固元颗粒”原方出自《新药转正标准》,由黄芪和生晒参芦头配方而成,其功效是益气固本。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成本偏高,很难在养殖业中推广。但是,人用中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附属提取物,以及在非贵重药材中提取到的一些有效成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开发兽医临床用药的潜力。为此,我们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GSLS)代替“固元颗粒”配方中的黄芪和生晒参芦头,大幅降低成本,配伍组方,制成可溶性颗粒,称为兽用“固元颗粒”,用于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和疫苗免疫效果。本论文研究该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并评估其对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适添加量。检测该制剂对免疫抑制条件下鸡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揭示其对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并在蛋鸡鸡群进行应用试验,为预防禽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方法。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优化并确定了“固元颗粒”的制剂工艺。通过制剂成型工艺预实验、辅料选择、润湿剂筛选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最佳成型工艺。配方为:APS 110 g、GSLS100 g、蔗糖590 g和糊精200 g。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原材料混合均匀,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粒,60℃烘干,整粒。所得颗粒易成型,颗粒完整,细粉较少。3个试验批次所得颗粒质量一致,该工艺稳定可行。2.建立了“固元颗粒”中人参皂苷Rg1、Re、R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证实,RSD<2%,测定三批“固元颗粒”,每1 g颗粒中Rg1+Re+Rd总量均在30 mg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作为对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内容记入质量标准。3.“固元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鸡按推荐量的1、3、5、10倍(0.05、0.15、0.25和0.5 g/kg体重)剂量混饮,连续7 d,停药后继续饲养2周。记录鸡行为、体重的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结果均未见异常,表明该制剂对鸡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不同剂量的“固元颗粒”均可有效提高蛋鸡的抗体效价水平、红细胞花环率和生产性能指标,其中50 mg/kg为最适应用剂量。“固元颗粒”对注射新城疫(ND)疫苗的鸡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使用50mg/kg该颗粒对鸡进行免疫调节试验,测定脏器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证实用药2-3周后其体内NDV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鸡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对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的免疫抑制鸡使用“固元颗粒”后,可使其免疫抑制现象得到显着缓解(P<0.05)。另外,在疫苗免疫后7、14和21d,上述4个给药处理组的脾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显着高于CTX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亦有免疫调节作用。“固元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给药15 d后,免疫抑制小鼠IL-2和IFN-γ含量接近正常小鼠水平,其中“固元颗粒”中剂量组(50 mg/kg)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各剂量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CTX组相比较极显着提升(P<0.01)。4.“固元颗粒”促进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分离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固元颗粒”(终浓度200、100、50、25、0μg/mL,阳性对照为浓度100μg/mL的APS)分别培养16 h、24h、32 h、48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TLR4、MyD88、TRAF-6、TRIF、IRF3、IFN-βmRNA表达量。收集培养24 h的淋巴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cGMP、cAMP、NO、iNOS和Ca2+的含量。结果显示,“固元颗粒”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两条信号通路,还可降低鸡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cAMP的含量,提高cGMP、Ca2+、NO和i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蛋鸡的免疫功能。5.“固元颗粒”在鸡群中应用可促进疫苗免疫效果。随机选择2栋鸡舍,分为“固元颗粒”+疫苗免疫组和单独疫苗免疫组,各3100只鸡,按剂量50 mg/kg体重饮水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疫苗对照组相比,“固元颗粒”试验组的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显着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7和0.8个百分点,表明“固元颗粒”在大群临床试验中,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养殖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固元颗粒”稳定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证实制剂安全有效。初步证实该颗粒制剂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和TRIF通路,降低cAMP含量,提高cGMP、Ca2+、NO、iNOS含量,从而调节鸡的免疫应答。“固元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蛋鸡的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柴小敏[3](2018)在《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及其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抗病毒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评价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选用8日龄健康伊莎褐蛋公鸡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设置抗病毒颗粒推荐剂量的1倍剂量组(4 g/L)、3倍剂量组(12g/L)、5倍剂量组(20g/L)和10倍剂量组(40g/L)。4个用药组持续饮水给药5 d,试验期间,每天观察记录鸡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二便性状等一般临床表现,测定试验前后的增重、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抗病毒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治疗作用,选取8日龄伊莎褐蛋公鸡360只,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按照10427EID50IBV第3代鸡胚尿囊液滴鼻点眼0.2 mL/只,感染72 h,3个药物剂量组分别在饮水中按2 g/L水、4g/L水、8g/L水的剂量添加抗病毒颗粒,阳性药物组按25g/kg饲料添加麻杏石甘散,连续给药5d,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药物,病毒对照组攻毒后不做其他处理。测定各试验组临床疗效、平均增重、免疫器官指数、靶器官中IBV N基因表达量、气管中IFN-β表达量及组织病理学的观察。结果:1、靶动物安全性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组鸡的平均增重、脏器指数、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抗病毒颗粒高、中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痊愈率分别为80.00%和76.67%,死亡率分别为10.00%和13.33%,能够促进鸡增重及免疫器官发育,且显着改善组织病理变化。3、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抗病毒颗粒各剂量组、麻杏石甘散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与麻杏石甘散组相比,抗病毒颗粒各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抗病毒颗粒高、中剂量组均有降低的趋势。4、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抗病毒颗粒高、中剂量组能显着诱生IFN-β的表达(p<0.05)。与麻杏石甘散组相比,抗病毒颗粒高剂量组能显着上调IFN-β的表达(p<0.05)。结论:1.按抗病毒颗粒推荐剂量的1倍剂量(4g/L)、3倍剂量(12g/L)、5倍剂量(20 g/L)和10倍剂量(40 g/L),持续饮水给药5 d,对靶动物鸡无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2.抗病毒颗粒能够有效治疗IB,在感染IBV72h后,按抗病毒颗粒高剂量(8g/L)、中剂量(4g/L),持续饮水给药5d,对人工感染IB有显着的治疗作用。

闫延华[4](2017)在《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的防治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地的养殖场广泛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由于IBV疫苗的高强度、大范围使用,IBV的毒力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异,使得疫苗接种难以取得理想免疫效果,有时甚至诱使该病发生。近年来,中药在防治IB等病毒病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且中药兼具应用范围广、毒副作用及药残低、经济实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治中。本试验依据中医对IB的辨证分析,以清肺解热、止咳祛痰为立方原则,选取板蓝根、黄芪、大青叶、黄芩等9种中药材,制备成复方板青可溶性粉,用AA肉鸡作为靶动物,进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作用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试验一:IBV-M41毒株毒力测定与人工感染IB雏鸡模型的建立。用已经连续复壮3代的IBV-M41接种感染鸡胚,观察7天内鸡胚的死亡数及存活数,计算出IBV-M41的EID50;再根据IBV-M41毒力的测定结果,分别用浓度为100 EID50、101 EID50、102 EID50、103 EID50的IBV-M41滴鼻感染15日龄的未免疫雏鸡,根据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筛选出最佳的模型攻毒剂量。试验结果:测得IBV-M41的EID50为10-4.32/0.1mL;测得102EID50组发病率100%,而死亡率为0,选择102EID50为最佳攻毒剂量。试验二: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雏鸡治疗剂量的筛选。将105只雏鸡分为7组,分别为5个用药组(H1、H2、H3、H4、H5)和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用102EID50为攻毒剂量对15日龄未免疫鸡攻毒(除健康对照组),用不同浓度复方板青可溶性粉进行治疗,通过症状观察、生产性能测定,筛选用药剂量。试验结果:用药组不同程度提高了雏鸡生产性能,H2组治愈率最高可达86.67%;根据筛选结果,确定用药剂量为6g/kg/d。试验三: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的防治作用效果研究。将150只鸡随机分成10组,分别为预防高、中、低剂量组,治疗高、中、低剂量组,双黄连对照组,麻杏石甘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预防组从12日龄开始连续饮水给药3d。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鸡均于15日龄滴鼻染毒,0.2mL/只。治疗组从16日龄开始连续饮水给药6d。试验期间记录各组雏鸡的采食量、体重增长、发病只数及治愈只数,计算其料重比、发病率、保护率及治愈率;并检测各组鸡只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V感染雏鸡的防治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预防高剂量组(8g/kg/d)保护率可达66.67%,治疗中剂量组(6g/kg/d)治愈率可达83.33%,防治效果显着。在各项指标检测中发现,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可以明显改善IBV-M41感染雏鸡的生产性能;提高感染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增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另外,复方板青可溶性粉还可以调节血清中IL-2、IL-4、TNF-α、IFN-α水平,使其维持动态平衡。综合各项指标,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且治疗作用优于预防作用。其中预防高剂量组(8g/kg/d)及治疗中剂量组(6g/kg/d)效果最为显着。

薛洋[5](2017)在《黄芩苷防治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世界各地的养殖场广泛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治传染性支气管炎(IB),从中草药中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能力的清热泻火药黄芩,应用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以雏鸡为靶动物,进行抗传染性支气管炎(IB)试验,探究黄芩苷对雏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作用效果。本研究共由三个部分组成。试验一:雏鸡人工感染IBV模型的建立。首先,用已经连续复壮3代的M41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接种感染鸡胚,通过观察7天内鸡胚的死亡数及存活数,计算出IBV-M41的EID50;再根据IBV-M41毒力的测定结果,分别用浓度为100EID50、101 EID50、102 EID50、103 EID50的IBV-M41滴鼻感染15日龄的未免疫雏鸡,根据雏鸡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筛选出最佳的模型攻毒剂量。试验结果:IBV-M41的EID50为10-4.32/0.1mL;而最佳的模型攻毒剂量为100 EID50。试验二:黄芩苷抗雏鸡感染IBV-M41的剂量筛选。将105只15日龄未免疫的白羽肉鸡,逐只标记后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15组分别为5个不同药量的黄芩苷治疗组,给药量分依次为56mg/kg/d、28mg/kg/d、14mg/kg/d、7mg/kg/d、3.5mg/kg/d。第6组为模型对照组,仅攻毒不用药。第7组为健康对照组,不攻毒不用药。除去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鸡只于15日龄滴鼻染毒,0.2mL/只。试验期间记录各组雏鸡的采食量、体重增长、发病只数及治愈只数,计算其体增重、料重比、发病率与治愈率;并于试验结束时抽样检测各组鸡只的免疫器官指数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对比各项指标,初步筛选出最佳用药剂量。结果显示:黄芩苷用药组IBV感染雏鸡的体增重、料重比、发病率、治愈率以及免疫器官指数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不同程度的优于模型对照组,对雏鸡感染IBV具有较好疗效。其中,浓度为28mg/kg/d的黄芩苷用药组多项指标均有较好结果,为最佳用药浓度。试验三:黄芩苷抗雏鸡感染IBV-M41的作用研究。150只12日龄未免疫的白羽肉鸡,逐只标记后随机分为10组,每组15只。13组分别为黄芩苷高、中、低剂量预防用药组,给药量分别依次为42mg/kg/d、28mg/kg/d、21mg/kg/d,于攻毒前3d(12日龄)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给药3d;46组分别为黄芩苷高、中、低剂量治疗用药组,给药量分别依次为42mg/kg/d、28mg/kg/d、21mg/kg/d,于攻毒后1d(16日龄)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6d。第7组为双黄连药物对照组,混饮给药。第8组为麻杏石甘颗粒药物对照组,混饮给药。第9组为模型对照组,只攻毒不用药。第10组为健康对照组,不攻毒不用药。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鸡均于第15日龄滴鼻染毒,0.2mL/只。试验期间记录各组雏鸡的采食量、体重增长、发病只数及治愈只数,计算其体增重、料重比、发病率、保护率及治愈率;并检测各组鸡只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淋巴细胞亚群比率、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研究黄芩苷对IBV感染雏鸡的作用。结果表明:黄芩苷预防组保护率最高可达46.67%,治疗组治愈率最高可达80%,防治效果显着。在各项指标检测中发现,黄芩苷可以明显改善感染IBV-M41雏鸡的生产性能;提高感染雏鸡的免疫器官指数;增强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促进CD3+、CD4+和CD8+比率的增长,并维持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在正常范围内的衡定;另外,黄芩苷还可以调节血清中IL-2、IL-4、TNF-α、IFN-α水平,使其维持动态平衡。综合各项指标,黄芩苷兼具较好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其中预防高剂量组(42mg/kg/d)及治疗中剂量组(28mg/kg/d)效果最为显着。

苟想珍,党岩,马志宏,孙春香,张莉敏,常亮,陈德坤,杨增歧,李引乾,杨鸣琦[6](2015)在《秃疮花针剂抗鸡NDV和IBV-H52试验》文中指出为了确定秃疮花针剂的抗病毒临床应用剂量标准,试验用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秃疮花针剂,以Reed-Muensch法和血凝实验进行了鸡胚的毒性试验及抗鸡NDV、IBV-H52试验。结果表明,秃疮花针剂在1836倍稀释时对鸡ND病毒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探索秃疮花针剂的抗病毒机理和秃疮花针剂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林诠彬[7](2014)在《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目的:通过干式研磨粉碎法制备微粉化板蓝根颗粒,在原代鸡胚肾细胞模型上比较不同粒径大小的板蓝根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探讨微粉化对板蓝根活性成分药效的影响。在体外模型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最适粒径的板蓝根微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鸡胚模型和雏鸡模型比对微粉化后的板蓝根颗粒和没有经过处理的普通板蓝根水提物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复制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微粉化处理能提高板蓝根药效,为传统中药开发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实验方法:利用简单的干式研磨法对板蓝根药材进行分步粉碎,利用不同孔径的药筛进行分级筛分,以筛分后各不相同粒径的板蓝根颗粒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检对所获得的板蓝根微粉粒径的大小进行确证。在体外实验中,选用胰酶冷消化法制备原代鸡胚肾细胞作为体外实验的细胞模型。首先用MTT法检测不同粒径的板蓝根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的毒性作用,并根据毒性结果作为后续实验的参考浓度。最后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不同粒径的板蓝根颗粒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型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复制的影响和利用逆转录PCR法检测不同粒径板蓝根颗粒对病毒基因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复制表达的影响,通过实验探讨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有效成分随其粒径的变化而发生药效上的变化。在体内实验中,参考体外实验结果选出最佳粒径的板蓝根微粒作为体内药效的评价对象。在体内实验中的鸡胚模型上通过比对未经处理过的板蓝根与微粉化后板蓝根提取物对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胚上的死亡保护实验,以探讨微粉化后板蓝根提取物其有效成分更优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在后续实验中,以感染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1日龄雏鸡作为实验对象,用未经处理的板蓝根的提取物和经过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提取物治疗7天,期间观察各组间雏鸡死亡例数计算药物治疗下雏鸡死亡保护率探讨微粉化后板蓝根颗粒与未处理板蓝根间药效区别。通过记录各组间雏鸡动态体重的变化、病理程度、临床症状以及血清中IFN-γ水平对微粉化板蓝根药效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实验结果:经过分步粉碎及粉筛可成功获得粒径为550μm、250μm以及100μm大小的微粉化板蓝根颗粒。根据样品获得重量与投料重量比值,550μ m板蓝根和粒径250μm、粒径100μm的板蓝根微粉的获得率分别为12%、20.5%和17.8%。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法验证受试样品的粒径大小及其结构的完整性,可见各受试样品呈完整的圆球状,适用于后续体外抗冠状病毒实验。利用胰酶冷消化法可以获得存活率达85-88%的原代鸡胚肾细胞。原代鸡胚肾细胞在复苏后经过贴壁12小时候后呈典型上皮样形状,形态正常、边缘整齐适用于后续体外抗病毒药效试验。在各待测样品对原代鸡胚肾细胞的毒性浓度测定的实验中发现,粒径为550μ m、250u m以及100μ m的板蓝根微粉在最大实验浓度200mg/ml浓度上对原代鸡胚肾细胞的破坏率分别为35.7%、18.75%和22.32%。经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板蓝根体外毒性作用的大小与粒径的大小呈负相关。但粒径550μ m和250u m间经组间比较其P值大于0.05,提示其毒性作用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粒径100μ m板蓝根颗粒组间比较其P值小于0.05,提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原代鸡胚肾细胞上的感染复数M0I为10-5.54/0.2ml。用moi=5的病毒悬液感染原代鸡胚肾细胞,并将不同粒径大小的板蓝根颗粒加入培养基中观察不同粒径板蓝根微粉在不同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的影响。经初步发现粒径在550u m的板蓝根微粉在最大实验浓度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有42.77%的抑制作用,而粒径为250u m的板蓝根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粒子复制有39.16%抑制率,经组间比对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在同等浓度下(100mg/ml)对病毒粒子复制的抑制率高达63.25%,经统计分析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和量效关系。而在观察不同粒径板蓝根微粉在不同浓度下对病毒基因表达实验中发现:粒径在550u m的板蓝根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基因的抑制率仅为31.66%(<50%),其最小实验浓度25mg/ml浓度对病毒基因无抑制作用。粒径在250u m的板蓝根颗粒在100mg/ml浓度下对病毒S基因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率可达65.82%,随着实验浓度的降低,其对病毒基因的抑制率下降至49.41%(50mg/ml)、35.21mg/ml(25mg/ml)。粒径在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在100mg/ml、50mg/ml、25mg/ml浓度下起抑制率分别为67.9%、30.1%、36.6%,说明随着板蓝根粒径的减小其体外对冠状病毒抑制的能力越强。在体内实验中,根据体外实验结果选择最佳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颗粒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未经处理过的板蓝根和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在体内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型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阐明微粉化对板蓝根药效的影响。在鸡胚模型上观察到未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和微粉化板蓝根治疗组均能延迟鸡胚死亡的高峰期(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可推迟2天),但微粉化板蓝根对鸡胚的死亡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病毒对照组在无任何药物治疗下其鸡胚死亡率高达70%;阳性药物利巴韦林对照组的死亡率仅有10%。在微粉化板蓝根治疗下,感染IBV的雏鸡只发生30%的死亡率,远比普通板蓝根组的死亡率低。(普通板蓝根组为50%,低20%)提示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对IBV感染的雏鸡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能大大降低雏鸡在感染IBV病毒后的死亡率。对感染IBV各组间的雏鸡做动态体重记录总发现病毒对照组体重增加的曲线最为平缓,位于各组曲线之下,提示病毒感染组雏鸡体重增长缓慢。而阳性药物利巴韦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当,S100板蓝根对组虽然在前期体重增长较为平缓,但在药物治疗第7天后其增重迅速,可在第10天达到与正常组持平水平。普通板蓝根组中雏鸡体重增加稍弱于S100板蓝根组,后期体重增加较为平缓。通过此图可推断微粉化后的板蓝根能改善雏鸡感染病毒后体重减轻的病情,与普通板蓝根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强的疗效。在实验结束后对存活雏鸡进行病理解剖发现经过药物治疗后雏鸡其鼻腔、气管等渗出物明显比病毒对照组少(或者无渗出物)、气囊清晰透亮、肾脏上偶见微小出血点等,其症状明显比病毒对照组轻微。提示在药物治疗下感染IBV病毒雏鸡的病理状况明显减轻,而S100板蓝根对照组作用比普通板蓝根明显。在后续实验中,通过观察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和微粉化后板蓝根治疗组治疗感染IBV雏鸡对雏鸡临床病症的影响中发现:在给予药物治疗下,阳性药物利巴韦林对照组对感染IBV雏鸡呼吸道症状明显减轻(P<0.05)。与病毒对照组相比,普通板蓝根治疗组和S100微粉化板蓝根药物组对IBV感染雏鸡呼吸道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P<0.05)。但与普通板蓝根药物组相比,微粉化板蓝根治疗组仅在流涕及呼吸困难两个方面的作用优于普通板蓝根治疗组(P<0.05),其他两种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P>0.05)。但有趣的是在检测感染IBV病毒雏鸡血液中IFN-y因子水平时,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药物治疗组中的阳性药物利巴韦林与普通板蓝根治疗组均能降低雏鸡血清中的IFN-r因子水平,分别下降的水平为16.42%、16.52%,(P<0.05);相反微粉化板蓝根颗粒仅能降低雏鸡体内9.46%IFN-r因子水平(P>0.05)。结果间接提示在对感染IBV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雏鸡血清中IFN-r因子的作用上,普通板蓝根治疗的效果更强。因此推断微粉化后的板蓝根或许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容易造成某些活性成分的流失、也或许由于其粒径太小活性成分容易被胃肠道中酶破坏而降低其治疗结果。微粉化能改变中药的机理?结论:经过初步实验获知,通过干式研磨法对板蓝根药材进行分步细化粉碎步骤,结合过滤筛分可获得粒径550μm、250μm和100pm的板蓝根微粉颗粒。其工艺简洁、成本低、效率高、易于操作。微粉化后的板蓝根在体外实验中其毒性作用均降低,但对病毒的抑制能力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强,以粒径为100μ m的板蓝根最为显着。在体内实验中,与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相比,微粉化的板蓝根在抑制M41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作用上具有更强的疗效,表现在:延长鸡胚死亡高峰期、降低鸡胚死亡率、减轻感染雏鸡病理程度、缓解雏鸡临床感染症状等各方面。但对雏鸡血清中IFN-γ的影响作用不如未经处理的板蓝根治疗组,因此推断微粉化或许能改变板蓝根抗病毒的机制,为传统中药的开发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和策略。针对于此现象,应在今后进行更深的探索,以阐明其中可能存在的机理。

王廷璞,赵强[8](2013)在《药用植物红茂草化学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红茂草民间多用于治疗开放性淋巴结核和各类创伤性炎症,富含紫堇碱、异紫堇碱和异紫堇啡碱等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红茂草提取物具有抗菌、抑菌、抗溶血和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心肌和修复肝损伤等作用,并对各种结核病及炎症有显着疗效,其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红茂草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从抗菌、抗病毒、保肝、提高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促进创伤和炎症愈合等方面归纳了红茂草的抗炎研究进展。

赵强[9](2013)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红茂草[Dicranostigma Leptopodum(Maxim.)Fedde,DLF],又名秃疮花、秃子花、勒马回(陕西),为罂粟科秃疮花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400~1300m的丘陵、山坡、路边、农田、草地、墙上等处,耐旱、耐瘠薄,我国全产,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山西、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尤其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秦岭南北、渭河流域分布十分广泛。本实验以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为研究对象,从药材的人工栽培与田间规范化种植、药物活性成分检测提取与分离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研究,为红茂草药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以三年为期限,采用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室内测试分析与室外观察相结合、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基本完成了对红茂草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红茂草不同生长期生物碱含量变化监测、人工栽培技术与规范化种植等的初步研究。研究表明,红茂草对生长条件要求相对不高,人工栽培条件下其物候表现和抗逆性表现与自然野生状态下基本一致,易于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人工驯化及大面积推广种植。2.采用植物生物碱系统提取法对红茂草干草粉末进行水提和醇提处理,经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发现其中以生物碱沉淀反应现象最为明显。对95%乙醇提取的红茂草药液,以95%乙醇︰冰乙酸︰水︰浓氨水(15︰0.5︰2.5︰0.5)为展开剂,分离效果最好,斑点清晰。以异紫堇碱为标准品,在波长415nm、pH=4.0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1.5mL0.1%溴甲酚绿染色剂作用下,测定红茂草生物碱最大吸光值,得到其生物碱含量为1.386%,从而建立了酸性染料比色法对红茂草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采用色谱柱Eclipse×DB–C18柱(4.6mm×250m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60∶40(v/v);紫外检测波长:254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对红茂草中提取的精制黄酮类化合物(芦丁)进行HPLC检测,其含量均值为0.106%。3.以1mg/mL红茂草生物碱溶液与360μL1%钼酸钠-浓硫酸试剂在70℃水浴20min,生成浅蓝色物质,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该物质得最大吸收峰为310nm,再用紫外吸收法测定红茂草胶囊中生物碱含量,检测生物碱含量均值在18.65~18.75%之间,最后通过用1mg/mL异紫堇碱标准品对此方法进行验证,得检测值0.493mg略小于实际值0.50mg,从而建立了一种检测红茂草胶囊中生物碱含量的新方法。4.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对红茂草各成分中Cu、Zn、Fe、Mn、Co、Ni、Cr、Cd、As、K、Na、Ca、Mg、Li、Sr、Al、Pb、Se、Hg等19种微量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结果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红茂草中K、Ca、Mg、Al四种金属元素含量最高,对于单个成分中K元素含量的大小为:花>茎>根>叶>豆荚>全草>种子。采用CO2超临界法萃取红茂草中挥发油,得挥发油3.16g,出油率0.63%,对其进行GC-MS分析,得到红茂草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共检出201个色谱峰,采用计算机对各峰质谱图进行NIST02标准谱库检索,并根据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核对,鉴定出46个化合物(相对含量在0.20%以上),其占挥发油总量的96.59%。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对红茂草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超导核磁共振等现代光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确定为异紫堇碱、紫堇碱、原阿片碱和白屈菜碱。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技术对红茂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芦丁)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检测。5.以红茂草中主要生物碱异紫堇碱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水平筛选,按照L25(56)正交表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红茂草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5%、超声波作用时间20min、液料比15ml/g、回流时间2.5h、浸提液pH=8、浸泡时间4h,在此条件下红茂草提取液中生物碱含量为0.928%;以响应面实验设计法对红茂草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液料比15mL/g、超声时间35min、回流时间2.5h、乙醇浓度65%,在此条件下红茂草生物碱含量为0.933%,从而优选建立了红茂草生物碱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运用真空冷冻干燥法提取红茂草生物碱,以HPLC检测红茂草中两种最主要生物碱(异紫堇碱和原阿片碱)的含量,结果表明,经真空冷冻干燥后,红茂草生物碱冻干率为44.26%,RSD为0.21%。HPLC检测所得的两种样品线性关系良好,异紫堇碱R2=0.9998,原阿片碱R2=0.9996,,此法专属性强,可为红茂草药物品质监测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标准。6.通过对正交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的红茂草提取物、CO2超临界法萃取的红茂草挥发油等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茂草生物碱在25.0和1.8mg/mL时对·OH和O-2·清除效果显着,其清除率为58.70和49.26%,IC50为23.50和1.75mg/mL;当各样品溶液的浓度为0.45ug/mL时,其清除·OH的能力大小为:Vc>异紫堇碱>芦丁>红茂草提取液>挥发油;当各溶液的浓度达到0.50ug/mL时,其清除·O-2的能力大小为:Vc>芦丁>挥发油>异紫堇碱>红茂草提取液。7.以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为实验供试菌,进行了细菌生长曲线测定、纸片法、MIC、MBC、IC50、大肠埃希氏杆菌膜通透性和形态测定、透射电镜超微观察等实验,结果表明,红茂草生物碱提取液对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四种供试菌的MIC分别为:0.28、0.20、0.20和0.30g/mL,MBC分别为:0.26、0.10、0.10和0.28g/mL,IC50分别为:0.2162、0.1805、0.1805和0.2604g/mL。红茂草生物碱提取液作用于大肠埃希氏杆菌后,细胞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着提高,提取液能使菌体形态改变,最终使菌体缢裂,其抑菌效果显着。利用玻碳电极支撑的磷脂双层膜(s-BLM)作为生物膜模型,以Fe(CN)3-/4-6为探针分子,利用循环伏安(CV)与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实验研究了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磷脂双层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发现s-BLM与芦丁之间可发生比较强烈的相互作用,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对卵磷脂双层膜电化学行为存在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红茂草药材的生物活性及药物疗效机理提供了参考。8.将红茂草水溶性外用制剂作用于感染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炎的羊只,从治疗结果观察,红茂草对羊只的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炎有良好的疗效。将不同剂量红茂草生物碱提取物接种BALB/c小鼠,在不同时间段采集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经HE染色镜检,各种组织中未发现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红茂草生物碱提取物对小鼠作用比较安全,为红茂草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过上述一系列实验和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红茂草药物研究的内容,为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进一步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陈佳[10](2013)在《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及临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是通过提取天门冬多糖和三七总皂苷,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组成的一种含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复方制剂。前期研究表明该复方制剂具有很好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旨在制定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并进行临床药效学研究。通过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动物模型,观察了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治疗效果。临床药效学研究包括:(1)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临床给药剂量筛选的研究;(2)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治疗试验;(3)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1)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产品稳定性好、质量标准方案可行;(2)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高、中、低剂量组的有效率均为100%,治愈率分别为95%、90%、85%;(3)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3.04%、87.63%、85.14%,以高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最高;(4)依据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治疗效果和鸡体重变化情况,结合药物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推荐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治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用药方案为:肌内注射,2.0mL/kg、1次/d,连用3d;(5)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以推荐治疗剂量在临床上应用是安全的,其临床用药的安全范围较大。

二、红茂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抑制效果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茂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抑制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毒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3 试验动物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1.2.2 临床症状观察
        1.2.3 免疫器官指数
        1.2.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1.2.5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1.2.6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2.2 免疫器官指数
        2.2.1 脾脏指数
        2.2.2 胸腺指数
        2.2.3 法氏囊指数
    2.3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2.3.1 T-淋巴细胞增殖
        2.3.2 B淋巴细胞增殖
    2.4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4.1 IL-2水平的检测
        2.4.2 IL-4水平的检测
        2.4.3 TNF-α水平的检测
        2.4.4 IFN-α水平的检测
3 讨 论
4 结 论

(2)“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1.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概述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
        1.4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1.5 人参、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药对TOLL样受体和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2.1 先天性免疫
        2.2 ToLL样受体
        2.3 中药对TLRs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2.4 中药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固元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固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元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元颗粒”对蛋鸡TLR4 信号通路及胞内分子的调节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元颗粒”在蛋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1.1 IBV的基因组结构
        1.2 IBV结构蛋白和功能
        1.3 IB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4 IB防治的研究进展
    2. 抗病毒颗粒中单味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2.1 板蓝根研究现状
        2.2 石膏研究现状
        2.3 地黄研究现状
        2.4 广藿香研究现状
        2.5 连翘研究现状
        2.6 芦根研究现状
        2.7 郁金研究现状
        2.8 石菖蒲研究现状
        2.9 知母研究现状
前言
试验部分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
        1.3 试验毒株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1.6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
        2.2 IBV种毒复壮
        2.3 IBV EID_(50)的测定
        2.4 IBV人工感染鸡模型的建立
        2.5 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试验
        2.6 数据统计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3.2 IBV EID_(50)的测定结果
        3.3 IBV感染鸡模型的建立结果
        3.4 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IB的临床疗效结果
        3.5 气管中IFN-β的表达
    4 讨论
        4.1 抗病毒颗粒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评价
        4.2 IBV M41感染雏鸡模型的评价
        4.3 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评价
        4.4 抗病毒颗粒抗IBV机制的初步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4)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的防治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1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危害
        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及流行病学研究
        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现状
        4 中药防治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各成分的药理作用
        1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1.1 抗菌作用
        1.2 抗病毒作用
        1.3 抗癌及免疫调节作用
        2 黄芪的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2.3 对心血管的作用
        2.4 免疫调节功能
        3 大青叶的药理作用
        3.1 免疫增强作用
        3.2 抗炎抗病毒作用
        3.3 抗肿瘤作用
        4 黄芩的药理作用
        4.1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4.2 解热抗炎作用
        5 知母的药理作用
        5.1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5.2 抗炎作用
        6 甘草的药理作用
        6.1 抗病毒作用
        6.2 抗炎作用
        6.3 抗肿瘤作用
引言
试验一 IBV-M41毒株毒力筛选与人工感染IB雏鸡模型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SPF种蛋和试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1.1.5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IBV种毒的复壮
        1.2.2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
        1.2.3 人工感染IBV雏鸡模型的建立及诊断
        1.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
        2.2 人工感染雏鸡IBV的模型建立
        2.3 实验室检测病料中的IBV
    3 讨论
试验二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治疗剂量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动物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饲养
        1.2.3 生产性能检测
        1.2.4 临床症状观察
        1.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检测
        2.1.1 雏鸡的料重比
        2.2 临床疗效
    3 讨论
试验三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的防治作用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动物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溶液及配制
        1.1.6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饲养
        1.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1.2.3 生产性能检测
        1.2.4 临床症状观察
        1.2.5 免疫器官指数
        1.2.6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1.2.7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1.2.8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检测
        2.2 临床疗效
        2.3 免疫器官指数
        2.3.1 脾脏指数
        2.3.2 胸腺指数
        2.3.3 法氏囊指数
        2.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2.4.1 T-淋巴细胞增殖
        2.4.2 B淋巴细胞增殖
        2.5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5.1 IL-2水平的动态变化
        2.5.2 IL-4水平的动态变化
        2.5.4 IFN-α水平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V-M41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V-M41雏鸡发病率和治愈率的影响
        3.3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V-M41雏鸡免疫器官功能的影响
        3.4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V-M41雏鸡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人工感染IBV-M41雏鸡分泌IFN-α、TNF-α、IL-4和IL-2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5)黄芩苷防治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符号及缩写语
文献综述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IB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IBV的发病机理
        1.3 宿主变化对IBV易感性的影响
        1.4 IBV感染的免疫机理研究
        1.4.1 非特异性免疫
        1.4.2 局部免疫
        1.4.3 体液免疫
        1.4.4 细胞免疫
        1.5 IBV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1.6 IBV的防治进展
        1.6.1 IBV疫苗研究进展
        1.6.1.1 传统疫苗
        1.6.1.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6.1.3 DNA疫苗
        1.6.1.4 重组活载体疫苗
        1.6.2 IBV的中药防治研究进展
        1.6.2.1 中医理论角度辩证分析IBV病因与病理变化
        1.6.2.2 中兽医防治IBV的机理
        1.6.2.3 抗IBV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1.6.2.4 抗IBV复方的研究进展
    2 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2.1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2.1.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1.2 抗氧化和消除氧自由基作用
        2.1.3 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2.1.4 保护心脑血管作用
        2.1.5 其他作用
        2.2 黄芩苷的抗IBV作用
引言
试验一 雏鸡人工感染IBV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SPF种蛋和试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溶液及配制
        1.1.5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IBV种毒的复壮
        1.2.2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
        1.2.3 人工感染雏鸡IBV的模型建立及诊断
        1.2.3.1 动物饲养
        1.2.3.2 动物处理
        1.2.3.3 临床症状观察
        1.2.3.4 剖检变化
        1.2.3.5 病毒检测
        1.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IBV-M41在鸡胚上的毒力测定
        2.2 人工感染雏鸡IBV的模型建立
    3 讨论
试验二 黄芩苷抗雏鸡感染IBV的剂量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动物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溶液及配制
        1.1.6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饲养
        1.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1.2.3 生产性能检测
        1.2.4 临床疗效
        1.2.5 免疫器官指数
        1.2.6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检测
        1.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检测
        2.1.1 雏鸡的体重变化
        2.1.2 雏鸡的料重比
        2.2 临床疗效
        2.3 免疫器官指数
        2.3.1 脾脏指数
        2.3.2 胸腺指数
        2.3.3 法氏囊指数
        2.4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检测
    3 讨论
试验三 黄芩苷防治雏鸡感染IBV的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毒株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验动物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溶液及配制
        1.1.6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动物饲养
        1.2.2 动物分组与处理
        1.2.3 生产性能检测
        1.2.4 临床疗效
        1.2.5 免疫器官指数
        1.2.6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1.2.7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2.8 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1.2.9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生产性能检测
        2.1.1 雏鸡的体重变化
        2.1.2 雏鸡的料重比
        2.2 临床疗效
        2.3 免疫器官指数
        2.3.1 脾脏指数
        2.3.2 胸腺指数
        2.3.3 法氏囊指数
        2.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检测
        2.4.1 T淋巴细胞增殖
        2.4.2 B淋巴细胞增殖
        2.5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2.5.1 CD3~+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2.5.2 CD3~+CD4~+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2.5.3 CD3~+CD8~+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2.5.4 CD4~+/CD8~+淋巴细胞比值动态变化
        2.6 细胞因子水平
        2.6.1 IL-2 水平的动态变化,
        2.6.2 IL-4 水平的动态变化
        2.6.3 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
        2.6.4 IFN-α水平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3.1 生产性能
        3.2 发病率与治愈率
        3.3 免疫器官指数
        3.4 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
        3.5 T淋巴细胞亚群
        3.6 细胞因子水平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秃疮花针剂抗鸡NDV和IBV-H52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和鸡胚
        1.1.2 秃疮花针剂
        1.1.3 药品
        1.1.4 器材
        1.1.5 种毒
    1.2 方法
        1.2.1 秃疮花针剂对鸡胚的毒性试验
        1.2.2 秃疮花针剂对鸡NDV的作用试验
        1.2.3秃疮花针剂对IBVH52的作用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秃疮花针剂对鸡胚的毒性试验结果
    2.2 秃疮花针剂对鸡ND病毒的作用试验结果
    2.3 秃疮花针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H52病毒的作用试验结果
3 讨论

(7)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一) 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二) 冠状病毒病原学研究
    二 冠状病毒的药物治疗
        (一) 冠状病毒的西医治疗
        (二) 冠状病毒的中医治疗
    三 中药微粉化研究
        (一) 中药微粉化的方法
        (二) 中药微粉化的应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 微粉化板蓝根颗粒的制备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步骤
        (三) 实验结果
        (四) 实验结论
    二 微粉化板蓝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作用
        (一) 微米化板蓝根颗粒在原代鸡胚细胞上毒性的测定
        (二) 微粉化板蓝根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影响
        (三) 小结
    三 微粉化板蓝根体内对IBV药效筛选
        (一) 微粉化板蓝根在鸡胚上对鸡胚的影响
        (二) 微粉化板蓝根颗粒在雏鸡上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致炎症的抑制作用
        (三) 小结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相关英文缩写词
    附录2 相关公式
    附录3 相关图片及表格
致谢

(8)药用植物红茂草化学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红茂草主要成分
    1.1 紫堇碱(corydine)
    1.2 异紫堇碱(isocorydine)
    1.3 异紫堇啡碱(d-isocorydine)
2 红茂草药理及抗炎作用
    2.1 毒性试验
    2.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3 抗菌、抗病毒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2.5 对肝损伤的保护和抗溶血作用
    2.6 对淋巴结核及结核病所致创伤及炎症的疗效
3 展望

(9)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部分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草药中的几种主要活性成分
        1.1 生物碱
        1.2 黄酮类化合物
        1.3 挥发油
    2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3 红茂草药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3.1 红茂草药物资源介绍
        3.2 红茂草药物研究历程
        3.3 红茂草药物中主要生物碱成分
        3.4 红茂草药物的药理作用
        3.5 近年来红茂草药物资源研究成果
        3.6 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章 药用植物红茂草人工栽培技术和规范化种植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红茂草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 红茂草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药用植物红茂草活性成分检测技术的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红茂草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及其生物碱 TLC 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讨论
    实验二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红茂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三 HPLC 对红茂草中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品质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讨论
    实验四 钼酸钠检测法测定红茂草胶囊中生物碱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红茂草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前言
    实验一 红茂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 红茂草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三 红茂草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药用植物红茂草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模式的建立
    前言
    实验一 红茂草生物碱正交提取工艺模式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 响应面法优化红茂草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三 红茂草生物碱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及 HPLC 色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药用植物红茂草的活性及药理作用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红茂草生物碱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二 红茂草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三 红茂草生物碱提取液抑菌作用及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四 模拟生物膜上识别红茂草黄酮提取物药物效能的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五 红茂草对动物外伤及传染性化脓性皮肤炎的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实验六 红茂草生物碱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及临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天门冬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1.1 抗菌、抗衰老和抗炎作用
        1.2 抗肿瘤活性和免疫增强作用
        1.3 镇咳、祛痰作用
        1.4 降血糖和抗辐射作用
    2 三七皂苷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2.1 PNS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2.2 PNS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2.3 PNS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2.4 PNS抗肿瘤作用
        2.5 其他作用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3.1 流行特点
        3.2 临床症状
        3.3 预防和治疗措施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质量标准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
        1.2 仪器
        1.3 试剂的配置
        2 试验方法
        2.1 处方
        2.2 制备工艺
        2.2.1 天门冬多糖的提取
        2.2.2 三七总皂苷的提取
        2.2.3 注射液制法
        2.3 性状
        2.4 鉴别
        2.4.1 三七皂苷的鉴别
        2.4.2 天门冬多糖的鉴别
        2.5 注射液有关物质的检查
        2.5.1 澄清度检查
        2.5.2 PH值
        2.5.3 异常毒性
        2.5.4 蛋白质
        2.5.5 鞣质
        2.5.6 树脂
        2.5.7 草酸盐
        2.5.8 钾离子
        2.6 含量测定
        2.6.1 蒽酮-硫酸法测定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中多糖含量
        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七皂苷成分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七皂苷薄层色谱图
        3.2 天门冬多糖的鉴别
        3.3 PH值测定
        3.4 异常毒性试验
        3.5 蛋白质
        3.6 鞣质检查
        3.7 树脂检查
        3.8 草酸盐检查
        3.9 钾离子检查
        3.10 蒽酮-硫酸法测定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中多糖含量
        3.11 三七皂苷成分测定
        4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质量标准草案
        5 讨论
    第二章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临床给药剂量筛选的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
        1.2 试验动物
        1.3 疫苗与病毒
        1.4 SPF种蛋
        2 试验方法
        2.1 IBV种毒的增殖
        2.2 IBV的鉴定
        2.3 半数鸡胚感染量(EID_(50))的测定
        2.4 试验鸡的分组及处理
        2.5 临床疗效的观察
        2.6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2.7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IBV鉴定结果
        3.2 IBV EID_(50)的测定结果
        3.3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3.4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鸡的体重变化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复方天门冬多糖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治疗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药物
        1.2 试验动物
        1.3 疫苗与病毒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临床疗效的观察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3.2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鸡的体重变化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
        1 试验材料
        1.1 药品
        1.2 试验动物
        1.3 疫苗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组与处理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2.4 血常规分析指标
        2.5 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15~24日龄鸡体重变化和饲料报酬的影响
        3.2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24~31日龄鸡体重变化和饲料报酬的影响
        3.3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24日龄鸡血常规的影响
        3.4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31日龄鸡血常规的影响
        3.5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24日龄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6 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对31日龄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红茂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抑制效果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板青可溶性粉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效果研究[J]. 闫延华,陈彤,陈泽文,薛洋,杜芳芳,张红英,童超,王学兵. 中国畜牧兽医, 2020(10)
  • [2]“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D]. 王申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3]抗病毒颗粒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研究[D]. 柴小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1)
  • [4]复方板青可溶性粉对IB的防治作用研究[D]. 闫延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黄芩苷防治雏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D]. 薛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6]秃疮花针剂抗鸡NDV和IBV-H52试验[J]. 苟想珍,党岩,马志宏,孙春香,张莉敏,常亮,陈德坤,杨增歧,李引乾,杨鸣琦. 畜牧兽医杂志, 2015(01)
  • [7]微粉化板蓝根对鸡冠状病毒(IBV)作用的基础研究[D]. 林诠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药用植物红茂草化学成分及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 王廷璞,赵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3(05)
  • [9]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红茂草资源的研究与利用[D]. 赵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4)
  • [10]复方天门冬多糖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及临床药效学研究[D]. 陈佳. 广西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红毛草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抑制作用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