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型式试题解法实例分析

调查报告型式试题解法实例分析

一、例析调查报告型试题的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数学通讯》编辑部[1](2021)在《《数学通讯》第二十届(2020年)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文中认为为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支持中学生开展数学论文写作这一活动,我刊从2001年开始举办数学论文写作竞赛.2020年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活动得到了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来稿踊跃.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定,评出特等奖3篇,一等奖50篇,二等奖276篇,三等奖若干篇.现将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论文公布如下(同等奖次排名不分先后),获奖证书办理事宜将在《数学通讯》网站说明.

郑元[2](2020)在《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研究者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大量研究,涉及教育理论、教学策略、测评工具等多个方面。而原始物理问题作为近年来新生的本土化教育理论,已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的研究表明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理论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本研究立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将原始物理问题融入日常教学,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以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本研究选择某校高二两个同类型的班级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划分的科学思维水平为依据,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将Rasch模型作为测量工具编制两套科学思维水平测试卷,分别对被试进行前测与后测。根据前测结果分析被试的科学思维水平现状,并对科学思维能力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反馈,掌握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以及物理学习现状。继而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实验班采取原始物理问题融入的教学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班沿用原来教学方式不作改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被试实施后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原始物理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培育具有较高科学思维水平的学生方面具有优势。

许雪庚[3](2020)在《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解题策略研究 ——基于近三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009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了相应的评估,于此便引进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鲜词汇,大众便对其投注了许多关注的目光。而这类文本本身并不陌生,它其实和连续性文本一样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甚至比连续性文本还更能融合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把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由之前的选考改为必考,其中的实用类文本实属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这看似微小的变化,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整张语文试卷的布局也发生了改变,而这正是语文育人导向的体现,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集中体现。本论文试图从近三年的全国语文试题中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实用类文本试题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并努力探索出一条改变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答题的有效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与本论文相关的材料进行理论化梳理,并陈述问题提出的意义及思路,以及问题解决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阐述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它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主要是基于近三年(2017年——2019年)的高考试题中的以非连续性文本为阅读主题的试题进行分析,并归纳出非连续性文本在试题中呈现的特点进行规律性概括和总结。第四章主要是针对笔者任职学校和周边子弟学校的师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实录,对反馈的数字进行分析和统计,据此归纳出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具体的实际情况。第五章针对调查得出的一系列的数据进行有指向性的策略探究,这一章节尝试探究有效的阅读策略和系统化且高效的解题技巧。附录主要收集了部分问卷调查的数据和试题案例,根据第三、四章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归纳。结语主要阐述了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较好的结论以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层面。

陆俊云[4](2019)在《基于学历案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多年经验发现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都要有所获得。在初中数学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中还是存在被动学习、虚假学习、只学习却不知道自己是否学会等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容易忽略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很难监测到学生是否学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学历案的认识与分析,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针对如何使用学历案达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如何通过学历案教学方式关注到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发展,对基于学历案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指导意见。本文首先从学历案研究背景出发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历案的特点进行研究目的、意义、思路设计与说明。其次是本文研究综述与研究设计,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学历案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目前的研究基础、研究的理论支持等方面出发,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采用的方法与工具,并对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与论述。最后,对学历案在课堂实践中的案例研究进行了分析,也是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通过对基于学历案教学的课堂反馈、学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把学历案的具体设计思路、在教学中的学历案教学案例进行了展示。通过对学历案教学实践的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总结成果,反思不足,提出进一步需要改进研究的问题,展望本文的研究意义。

成爱霞[5](2019)在《初中物理浮力问题课的教学探究》文中认为“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浮力”章节以浮力产生的原因为基点,阿基米德原理为核心,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的应用为表现形式。在问题教学中,浮力的问题综合性较强,涉及到较多的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力的合成、力的平衡条件、压力、液体压强、密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等诸多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初中问题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近几年,对初中物理浮力问题的教学一直受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比较零散。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具体工作是:第一,以重庆市三个初级中学的初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设置基础的浮力问题调查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现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液体的密度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认识不深刻,由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去分析其受力情况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等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与初中物理教师的交流和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生解决浮力问题存在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独立解决浮力问题的能力和对物理模型的简化能力较弱,且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时,计算能力方面需要提高。第三,通过剖析大量的浮力习题,以习题涉及的知识点为线索,将初中物理浮力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发现题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命题形式通常是压强、密度、浮力等知识点并行设置问题。第四,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整理出解决浮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分别是压力差法、示重法、平衡法和阿基米德原理。第五,采用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最抽象的问题是液面变化型,于是利用图画描绘恰当的物理情景,进行分类例析重难点题型——液面变化型问题,并依次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分别是整体法、换元法、比较法、液体果冻法、推理法、恒值法,并结合对应的中考真题进行补充说明。通过对初中物理浮力问题课的教学探究,尤其是重难点液面变化型问题的详细解析,相信本文对培养学生分析浮力压轴问题及浮力问题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凌娜[6](2017)在《数据分析素养视角下的试题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文中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试题评价及命题方式皆掀起了数学教育界的研究热潮.本学位论文依据课标修订中提出的数据分析素养的观点,在对高考试题评析的基础上,命制以概率统计为知识内容的测试题,以高中生为对象开展关于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的测试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梳理国内外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研究;其次,对2007-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中概率统计的试题进行评析,探析高考试题对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考查情况;最后,构建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的9项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的现状进行调查、编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总体水平处于单一结构水平,随着数据分析素养水平的逐级提高,能达到该水平的学生数随之减少.基于此,本学位论文从命题和考试的角度提出加强培养数据分析素养的建议.

许天来[7](2016)在《TIMSS-Advanced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研究》文中提出TIMSS与PISA是目前国际2个着名的中小学学业成就测评项目,其测评理论、技术、方法与结果,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可.2015年是TIMSS继1995年首次进行全部4、8、12年级同时测评之后的第二次会合,其中12年级测评即TIMSS-Advanced数学测评(以下简称TIMSS-A数学测评)是国际上唯一一个以未来期望进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职业领域的学生为对象、测量其将来成为新一代科学家或工程师所需数学准备的测评项目.TIMSS-A数学测评主要考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即考查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其评价理论、技术、方法体现了数学教育评价的前沿性与先进性.鉴于目前国内对TIMSS-A数学测评鲜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之现状,本文拟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纵向梳理TIMSS-A数学测评评价框架及其变化趋势,剖析TIMSS-A数学测评所使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并以案例形式对TIMSS-A数学试题与我国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试题进行横向比较,揭示试题特点;同时,在分析TIMSS-A数学学业成就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背景调查问卷结果,对影响TIMSS-A数学学业成就的因素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TIMSS-A数学测评已然成为国际主流测评,参与价值高,影响大.(2)TIMSS-A数学测评由内容维度(代数35%、微积分35%、几何30%)与认知维度(理解35%、应用35%、推理30%)构成,将认知维度嵌入内容维度进行综合考查;同时,设置背景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考察影响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因素.(3)TIMSS-A数学测评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项目反应理论IRT、测评—课程一致性理论、矩阵抽样技术等)对研发和改善我国高中数学新课改测评技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在TIMSS-A数学测评中,趋势国/地区学生TIMSS-A数学学业成就总体下降,最顶尖的学生占比减少;男生总体成就普遍高于女生,推理领域尤甚;学生学习微积分遇到较大困难;学生在理解领域表现最好,应用领域不佳.(5)影响TIMSS-A数学学业成就的因素,包括:正相关因素(如教学时间、数学课堂要求完成推理任务的频率等),负相关因素(在其他地方使用电脑的频率、“他人建议”动机),无关因素(如学生及其父母出生地、考试中计算器的使用等).值得注意的是,TIMSS-A数学测评自身亦存在不足之处,如相对于TIMSS数学4/8年级测评,TIMSS-A数学测评的参与国/地区较少,所得到的各项结论不一定能进行推广;TIMSS-A数学测评试题较为简单,未必能真正测量学生对未来STEM领域相关专业学习所做的准备;因项目反应理论IRT和矩阵抽样技术所使用的方法非常复杂、试题研发成本较高等多方面原因,TIMSS-的试题库暂时还不够大,存在着泄漏的风险等.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TIMSS-A数学测评仍是一项有极高可比性、极具价值的大规模国际数学成就比较研究项目,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其研究数据、如何对其结果进行解释。

刘冰楠[8](2015)在《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提出没有撞击的文化是不幸的,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数学教育在和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逐步与世界接轨。西方数学及数学教育对这一时期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历史地看,中国三角学教科书自清末至民国近半个世纪,从外国教科书的引进,到自编教科书的发轫,从各大教科书出版企业的兴盛,到国定本教科书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期间,每一阶段的三角学教科书都蕴含着中国学者的艰辛探求。本文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数学教育制度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梳理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进而总结其编写特点。通过对大量的一手史料和其它二手文献的分析,力图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学三角学教育情况。总结当时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经验,力求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建议。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第2章,1902—1911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阶段中国三角学教科书有两个来源——日本和欧美。文化差异性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教科书编写的各个方面。因此,清末时期将译自日本和译自欧美的三角学教科书分开,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深入讨论。然而,日本初期的教科书也源自英国,故表面的差异实则在深处扎根着某种相似性。融合不同类型的编写经验,建立多样化的教科书编写体系,一直是清末民国时期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奋斗的目标。第3章,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数学课程标准开始主导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三角学教科书呈现自编的态势,完成了由清末依靠翻译外国的状况到国人自编的嬗变。本章基于中学三角学课程设置和教科书制度演变之概述,以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22年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整理,并就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第4章,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1922年新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故这一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也分初中和高中两种。此外,受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于1923年在初中开始施行混合数学,使得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呈现混合与分科两种。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则全部为分科编写。中国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本章以1923—1936年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初中和高中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主要内容有:1.鉴于混合数学的产生,故将1923—1936年划分两个时期分别阐述,即混合时期(1923—1928)、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在概述这一时期教科书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三角课程的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初中三角学教科书由分科——混合——分科的发展过程。2.在梳理这一时期数学教育制度中有关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三角内容的不断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自编的发展状况。3.以这一时期再版次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从时代背景、编排形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此折射20世纪30年代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第5章,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这一时期,虽然各大出版企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破坏,但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并没有因此停滞,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三角学的正式讲授被移至高中,初中仅学习三角学的初步知识,故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多以《数值三角》的形式出现。此外,受实验几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数值三角》带有一定程度的实验的味道。本章在概述中学数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别选取其中影响范围较广的初中和高中三角学教科书作为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并总结其编写特点。第6章,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由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与数学教育制度的要求并不一致,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民国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是清末的延续与发展,学习的方向也由日本转向欧美。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对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示范的作用,并使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得到长足发展。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大多供高中使用,且占全部高中三角学教科书近一半的比例。本章以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为主线,对1912—1949年使用的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梳理。选取这一时期影响较大、使用范围较广的《温德华士三角法》和《葛氏平面三角学》,从译本与原本的对照、不同译本间的比较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分析,进而阐述这一时期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状况及其编写特点。第7章,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中国的学制、章程及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地被修订。但三角学教科书编写者、出版企业始终本着以三角函数为核心内容的原则编写、出版三角学教科书。本章在回顾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分别从概念和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其变迁过程。以期对三角函数的演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之后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第8章,结语。首先,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其次,回溯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三角学教科书所呈现的各自的特点,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次,通过对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的梳理,提炼三点对当今中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目前,关于三角学史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立足于三角学的发展,没有从中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角度进行论述。故本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在占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数学史、数学教育史和教育制度的视角,对中国190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与三角学教科书编辑、出版、使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展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经历了由翻译、编译、自编的过程。其中,英文原版三角学教科书在清末民国时期一直被使用。2.将三角学教科书置于教育制度下与教育制度之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选取教育制度下具有代表性的国人自编三角学教科书和教育制度之外翻译的三角学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三角学教科书的编写特点。3.以三角学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对其概念与内容的沿革进行详细地梳理,展现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的演变过程,从而挖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及编写特点等。

邓萍芳[9](2012)在《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广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藉此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代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追求。基于高考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条基于考试研究的教师发展路径,但在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与高考有关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被贴上应试教育的“标签”而遭受漠视。随着基于“能力立意”的新课程高考作为新课改的重要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及高考命题权下放至各省市,讨论和研究高考被赋予全新的意义,也成为教育和教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方面对研究范畴内的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对基于高考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在了解福建省高中生物教师的高考研究现状,以及基于课题的名师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建构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袁东霞[10](2011)在《“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中研究表明一、教学背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必修模块的结尾部分,其中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是实现元素化合物性质应用的学科内容,体现了化学学习价值、以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重要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

二、例析调查报告型试题的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例析调查报告型试题的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2)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缘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1.2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1.1.3 原始物理问题助推科学思维培养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原始物理问题研究现状
        1.2.2 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概述
    2.1 原始物理问题
        2.1.1 原始物理问题概念界定
        2.1.2 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关系
        2.1.3 原始物理问题解决过程
    2.2 科学思维
        2.2.1 科学思维概念界定
        2.2.2 科学思维特征
        2.2.3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2.2.4 科学思维能力
        2.2.5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思维
    2.3 教育理论基础
        2.3.1 杜威反省思维教育理论
        2.3.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2.3.3 教育生态学理论
第3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3.2 被试的选择
    3.3 研究工具
        3.3.1 Rasch模型工具相关理论
        3.3.2 试卷编制
    3.4 前测结果分析
        3.4.1 前测测试卷的各项指标
        3.4.2 被试思维水平确定
        3.4.3 原始物理问题作答分析
    3.5 基于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访谈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对象
        3.5.3 访谈问题
        3.5.4 访谈小结
    3.6 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水平调查总结
        3.6.1 科学思维能力水平现状
        3.6.2 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3.6.3 学生学习现状
第4章 基于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4.1 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
        4.1.1 编制原则
        4.1.2 编制方法
        4.1.3 原始物理问题类型
    4.2 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策略
        4.2.1 创设原始物理问题情境,实现理想化模型建构过程
        4.2.2 运用原始物理问题,训练模型建构能力
    4.3 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4.3.1 运用原始物理问题优化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生成过程
        4.3.2 创设推导型原始物理问题,强化推理能力培养
        4.3.3 运用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4.4 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4.4.1 显化论证要素,培养论证习惯
        4.4.2 选择有趣的原始物理问题,定期开展科学论证活动
    4.5 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5.1 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习惯
        4.5.2 采用小组讨论活动教学方式,在沟通交流中训练质疑能力
        4.5.3 抓住实验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5章 后测测试分析
    5.1 后测试卷编制
        5.1.1 试卷编制细则
        5.1.2 科学思维能力水平测试评分细则
    5.2 后测结果分析
        5.2.1 后测测试卷的各项指标
        5.2.2 被试思维水平确定
        5.2.3 原始物理问题作答情况分析
        5.2.4 被试期末成绩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附录B:科学思维前测试卷
附录C:初测被试能力值
附录D:访谈内容记录
附录E:科学思维后测试卷
附录F:后测被试能力值
附录G: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解题策略研究 ——基于近三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源于时代的需求
        1.1.2 基于课标的要求
        1.1.3 起于个人的实践
        1.1.4 敬于师长的帮助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非连续性文本及其教学价值
    2.1 界定非连续性文本的含义
        2.1.1 PISA测试定义的非连续性文本
        2.1.2 语文领域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2.1.3 网络平台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定义
    2.2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
        2.2.1 实用性
        2.2.2 简明性
        2.2.3 建构性
        2.2.4 多样性
        2.2.5 综合性
    2.3 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
        2.3.1 纯文字性的非连续性文本
        2.3.2 图文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
        2.3.3 图表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
    2.4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2.4.1 多角度化的阅读素材,促成与生活的融合
        2.4.2 多样化的阅读积累,丰厚了课堂内容
        2.4.3 多层次的阅读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2.4.4 综合化的思维表达,提升了阅读素养
第3章 高考语文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使用现状调查
    3.1 高考语文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呈现情况
        3.1.1 高考语文卷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情况
        3.1.2 非连续性文本在高考语文卷中的发展
    3.2 高考语文试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考查的特点
        3.2.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内容的基本特点
        3.2.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形式的基本特点
    3.3 学生解答非连续性文本类试题的得分情况
第4章 修水县第四中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情况分析
    4.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调查分析的实施过程
    4.2 修水县第四中学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4.2.1 修水县第四中学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现状的调查
        4.2.2 修水县第四中学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现状的分析
    4.3 修水县第四中学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3.1 修水县第四中学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4.3.2 修水县第四中学教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第5章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解题的策略
    5.1 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5.1.1 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5.1.2 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性
        5.1.3 提升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5.2 探寻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
        5.2.1 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5.2.2 正视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
        5.2.3 重视其他因素的助力作用
    5.3 探寻高中生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策略
        5.3.1 广泛阅览各式文体,打好阅读基础
        5.3.2 积累阅读素材,提升文本阅读能力
        5.3.3 把握考试动向,强化解题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1.专着和标准类
        2.报纸和期刊类
        3.学位论文类
附录集
    附录1
        高中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调查(学生)
    附录2
        高中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况调查(教师)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例题展示集
    附录5
        你一个月读多少本书?
    附录6
        中国古典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主持课题

(4)基于学历案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析
        1.1.2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
        1.1.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模式困惑分析
        1.1.4 初中数学课堂使用学历案的缘由分析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学历案
        1.3.2 学历案与教案、导学案、任务单等的区别
        1.3.3 实验研究
第2章 学历案研究综述
    2.1 学历案文献调查研究
        2.1.1 国内关于学历案教学的实施概况
        2.1.2 国外关于学历案教学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初中数学几种常见教学设计模式现状分析
    2.2 学历案研究基础
        2.2.1 学历案的设计结构与其他教学方案的对比
        2.2.2 学历案的类型与实用性分析
    2.3 学历案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3.1 信息加工理论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确定
        3.2.1 前期问卷调查法
        3.2.2 课堂观察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研究设计路线
    3.3 研究工具的说明
        3.3.1 学历案的设计与编制
        3.3.2 实验测量工具
    3.4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
        3.4.1 学历案的编码与存档
        3.4.2 数据的研究分析
第4章 基于学历案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1 学历案学习单元的设计与撰写分析
        4.1.1 确定单元设计的必要性
        4.1.2 把握单元设计的主体思想
        4.1.3 单元设计的例析
    4.2 学历案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设计
    4.3 学历案学习过程的设计提供学习支架
        4.3.1 明确学法建议
        4.3.2 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分析
        4.3.3 学习过程例析
    4.4 学历案的检测与作业的设计与撰写
    4.5 学历案学后反思的指导
第5章 初中数学学历案的应用案例分析
    5.1 案例1:新授课学历案
    5.2 案例2:复习课学历案
    5.3 案例3:测验讲评课学历案使用课堂实录——指导型课例
    5.4 案例4:学历案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记录——以人教版八年级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为例
第6章 基于学历案的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6.1 调查过程
    6.2 调查结果与分析
        6.2.1 学习效率与兴趣分析
        6.2.2 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6.2.3 学生使用学历案后调查报告
    6.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的展望
        7.2.3 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初中物理浮力问题课的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 关于初中生解决浮力问题的调研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2.3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2.3.1 对浮力的认识
        2.3.2 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认识
        2.3.3 对浮力与重力的关系的认识
        2.3.4 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
        2.3.5 调研结论
3 浮力问题的分类
    3.1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
        3.1.1 物理问题解决教学概述
        3.1.2 物理问题解决形式及其作用
    3.2 浮力试题的特点
        3.2.1 内容的抽象性
        3.2.2 知识的综合性强
        3.2.3 考查内容体现了较多科学方法
        3.2.4 与生活紧密相关
    3.3 浮力问题的分类
        3.3.1 浮力与重力
        3.3.2 浮力与密度
        3.3.3 浮力与二力平衡原理
        3.3.4 浮力与液体压强
        3.3.5 浮力与压力
        3.3.6 浮力的综合问题
4 解决浮力问题的基本方法
    4.1 压力差法
    4.2 示重法
    4.3 平衡法
    4.4 阿基米德原理
5 例析液面变化中的浮力问题
    5.1 物体升降型
        5.1.1 基础型
        5.1.2 升降型
        5.1.3 绳子型
    5.2 注水(抽水)型
        5.2.1 注水
        5.2.2 抽水
        5.2.3 系弹簧
        5.2.4 升降台型
    5.3 浮冰溶解型
        5.3.1 冰块清水型
        5.3.2 冰块盐水型
        5.3.3 冰块酒精型
        5.3.4 冰块木块型
        5.3.5 冰块石头型
        5.3.6 冰块煤油(油滴)型
        5.3.7 冰块气泡型
    5.4 液面升降问题的解析方法归纳
        5.4.1 整体法
        5.4.2 比较法
        5.4.3 推理法
        5.4.4 换元法
        5.4.5 恒值法
        5.4.6 液体果冻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状态法
附录B 解决浮力问题的调查
致谢

(6)数据分析素养视角下的试题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数据分析素养”研究有利于数学本质和价值的体现
        1.3.2 “数据分析素养”研究有利于高中概率统计的有效教学
        1.3.3 “数据分析素养”研究有利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1.3.4 “数据分析素养”研究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统计观念
        1.5.2 数据分析观念
        1.5.3 数学素养
        1.5.4 数据分析素养
        1.5.5 数据分析素养水平划分
2 文献综述
    2.1 数据分析的相关研究
        2.1.1 统计思维的相关研究
        2.1.2 统计观念的相关研究
        2.1.3 数据分析观念的相关研究
    2.2 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研究
        2.2.1 素养的相关研究
        2.2.2 数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2.2.3 数据素养的相关研究
        2.2.4 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研究
    2.3 试题的相关研究
        2.3.1 高考试题的相关研究
        2.3.2 概率统计试题的相关研究
3 数据分析素养视角下的高考试题评析——以2007-2016年新课标卷试题为例
    3.1 基于试题中数学思想的数据分析素养评析
        3.1.1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函数与方程思想
        3.1.2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整体思想
        3.1.3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分类思想
        3.1.4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特殊与一般思想
        3.1.5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3.1.6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样本估计总体思想
        3.1.7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建模思想
        3.1.8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或然与必然思想
        3.1.9 数据分析素养中的有限与无限思想
    3.2 基于试卷题型的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相关分析
        3.2.1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高考“选择题”水平分布
        3.2.2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高考“填空题”水平分布
        3.2.3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高考“解答题”水平分布
    3.3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概率统计试题考查分布
    3.4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综述与建议
        3.4.1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综述
        3.4.2 基于数据分析素养考查的建议
4 数据分析素养视角下的试题测试研究
    4.1 测试设计与过程
        4.1.1 研究思路与方法
        4.1.2 研究工具
        4.1.3 测试对象的选取及实施
        4.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4.2.1 收集查找数据的指标分析
        4.2.2 整理分析数据的指标分析
        4.2.3 运用交流数据的指标分析
        4.2.4 数据分析素养的综合分析
    4.3 测试综述与启示
        4.3.1 测试的综述
        4.3.2 测试的启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1 调查测试问卷
附录2 测试问卷的SOLO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TIMSS-Advanced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提出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TIMSS-Advanced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对TIMSS-Advanced的相关研究
    2.3 TIMSS测评技术的研究
    2.4 关于TIMSS的其他研究
第三章 TIMSS-A数学测评及其评价框架
    3.1 TIMSS-A数学测评
    3.2 TIMSS-A数学测评框架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化
    3.3 TIMSS-A数学测评框架趋势
第四章 TIMSS-A数学测评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4.1 试题组合与发放技术——矩阵抽样的具体运用
    4.2 试题开发与评分技术——IRT在TIMSS-A中的运用
    4.3 TIMSS-A背景调查问卷(数学)的设计研究
    4.4 测评-课程一致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IMSS-A数学测评试题研究
    5.1 TIMSS-A数学测评试题的题型与分值
    5.2 TIMSS-A数学测评试题内容维度的内涵例析
    5.3 TIMSS-A数学测评试题认知维度的内涵例析
    5.4 TIMSS-A数学测评构建反应试题的评分标准例析
    5.5 不同国际基准水平上的试题例析
    5.6 TIMSS-A数学试题的特点
第六章 TIMSS-A数学学业成就及其变化趋势
    6.1 TIMSS-A数学学业成就
    6.2 基于国际基准线的学生学业成就
    6.3 中学毕业班学生内容/认知维度上的表现
    6.4 TIMSS-A数学学业成就的变化趋势
第七章 影响TIMSS-A数学学业成就的因素分析
    7.1 TIMSS-A 1995数学测评的成就背景
    7.2 TIMSS-A 2008数学测评的成就背景
    7.3 TIMSS-A数学测评高/低成就国(地区)背景的特征
    7.4 TIMSS-A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 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2.1 数学教育制度
        2.1.1 数学课程设置的演变
        2.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2.2 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2.3 翻译美国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4 翻译日本的三角学教科书个案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3.1 数学教育制度
        3.1.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3.3 个案分析——以《共和国教科书平三角大要》为例
    3.4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4.1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1.1 混合时期(1923—1928)
        4.1.2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
        4.1.3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2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4.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4.3 个案分析——以《复兴教科书三角》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5.1 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审定经过
    5.2 初中三角学教科书
        5.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2.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初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2.3 案例分析——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数值三角法》为例
    5.3 高中三角学教科书
        5.3.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5.3.2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高中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5.3.3 案例分析——以《新三角学讲义》为例
    5.4 小结
第6章 1912—1949年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中学三角学教科书
    6.1 历史背景
    6.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汇总
    6.3 个案分析——以《温德华士平面三角法》为例
    6.4 个案分析——以《葛氏平面三角学》为例
    6.5 小结
第7章 1902—1949年中国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1 对六个三角函数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7.1.1 正弦和余弦的名称及符号
        7.1.2 正切和余切的名称及符号
        7.1.3 正割和余割的名称及符号
        7.1.4 十八世纪后三角函数符号的演变
    7.2 1902—1911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2.1 研究对象
        7.2.2 三角函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7.2.3 三角函数内容设置的比较
    7.3 1912—1949年三角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变迁
        7.3.1 数学教育制度下的三角学教科书
        7.3.2 数学教育制度之外的三角学教科书
    7.4 小结
        7.4.1“三角函数”概念
        7.4.2“三角函数”内容
第8章 结语
    8.1 影响 1902—1949年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8.1.1 内部因素
        8.1.2 外部因素
    8.2 三角学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8.2.1 宏观特点
        8.2.2 微观特点
    8.3 启示与借鉴
        8.3.1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三角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立场
        8.3.2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混合与分科的“钟摆现象”
        8.3.3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强大的教科书编纂团队
    8.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研究范畴内的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节 高考研究
第二章 基于高考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理论基础:“教师能力学”的教师测试能力理论
    第二节 实践的呼唤:高考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的必要性
    第三节 现实的回答:高考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的可行性
第三章 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福建省高中生物教师的高考研究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第二节 基于新课程高考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第三节 基于新课程高考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总结
第四章 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建构
    第一节 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模式
    第二节 基于高考研究研修课程标准
    第三节 基于高考研究研修考试大纲
    第四节 基于高考研究研修教材
    第五节 基于高考研究全面剖析高考试题
第五章 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背景
二、教学设计思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主要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四、例析调查报告型试题的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通讯》第二十届(2020年)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评奖公告[J]. 《数学通讯》编辑部. 数学通讯, 2021(05)
  • [2]运用原始物理问题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 郑元.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解题策略研究 ——基于近三年全国高考试题的分析[D]. 许雪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学历案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验研究[D]. 陆俊云.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初中物理浮力问题课的教学探究[D]. 成爱霞.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8)
  • [6]数据分析素养视角下的试题研究 ——以概率统计为例[D]. 凌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TIMSS-Advanced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 许天来. 广州大学, 2016(06)
  • [8]中国中学三角学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刘冰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基于高考研究的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D]. 邓萍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及反思[J]. 袁东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11(12)

标签:;  ;  ;  ;  ;  

调查报告型式试题解法实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