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屯林业局磨盘山水库工程对森林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

山河屯林业局磨盘山水库工程对森林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

一、磨盘山水库工程对山河屯林业局林地内森林资源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常越[1](2019)在《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十三五规划之后,天然林全面停伐,国有林场相继改革,森林旅游逐渐成为林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哈尔滨市山河实验林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3年建立了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是森林公园旅游的衍生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是通过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容量计算等科学方法,合理的制定森林公园规划策略与方案,让森林公园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得到有效可持续的发展。本次研究目的是让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的经营模式从资源利用的方式向资源保护的方式进行改变,为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找到新的出路,试法找到一个适用于东北地区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路线,为政府提供更科学的、更供宏观的规划策略,为开发者、经营者指明发展方向,让东北地区的森林公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案例,对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基础理论与规划方向进行了探究。再通过对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之后,进一步找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制定了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策略:首先要明确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目标,其次要细化公园景观和生态功能分区,然后通过环境容量计算为公园提供科学管理依据,最后为公园建立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与机制,为公园管理与规划落实提出意见与建议。

龙玉璘[2](2018)在《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的建设是为服务大众便利出行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基本交通枢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目的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我国近年公路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涉及到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项目也呈上升趋势。由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公路的建设将会对自然保护区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当公路项目建设涉及自然保护区时,生态影响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内容、技术规范、基本指标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涉及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应以下几个重点把握:①生态环境现状要在现有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综合分析;②评价时尽量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其产生的影响尽量给出综合性的结论;③评价时应全面分析公路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和植被、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对象、累积影响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和预测评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化的生态防范及生态恢复措施,更好的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最后结合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利用物种丰度、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等方式,对贺巴公路(昭平至蒙山段)穿越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在评价生态环境现状时,可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物种丰度模型、质量指标法等进行。同时通过计算森林面积的减少,而导致的生物量、水土涵养量、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氧气排放量等减少,对公路项目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的评价,以上这些方法都相对简单,操作性强,得出的结果较为客观。

谢楠[3](2018)在《哈尔滨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通河县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与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重要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的环境整治,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GIS及其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通河县生态环境十年来的演变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估,确定通河县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5年-2014年,通河县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转化趋势不够明显,但整体变化趋势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转换中心,部分以前开垦的农田逐渐向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但同时也有湿地、草地生态系统向农田生态系统转化,总体上呈农田生态系统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的趋势。(2)通过评价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结果: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通河县年平均调节水量为1.876×107m3/a、森林资源固碳量=G植被固碳+G 土壤固碳=8349.02t · a-1、林分年制氧量为 2.124×1011t/a、年固土量为 1.36×105t/a;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通河县总蓄水量达到了 1.319× 106m3、污染净化功能价值为262万元、水产品产量为7786t;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净化大气功能:吸收SO2为534.1×104kg,吸收 NOx 为 393.3×104kg,吸收 HF 为 6.3×104kg,吸收滞尘为11.1×104kg。营养物质循环功能:作物中的氮累积量约为0.31×104-0.58×104t;磷累积量约为 0.39× 104-0.62× 104t;钾累积量约为 0.17× 104-42.78× 104t。(3)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对通河县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价,确定通河县的主导功能定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其主要辅助功能为土壤保持、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和农林生态经济发展。(4)采用GIS空间叠加技术方法划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并根据行政单元完整性进行调整,最终确定通河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即:Ⅰ北部山地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Ⅱ东南部平原生态经济发展功能区、Ⅲ南部松花江沿岸生态恢复功能区、Ⅱ-1 一般生态经济区、Ⅱ-2重点生态经济区、Ⅲ-1矿区恢复区、Ⅲ-2滩涂恢复区。(5)根据研究所掌握的通河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现状情况及相关资料和数据,构建通河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 23个评价指标。并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发展和保护的目标与要求,制定了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的规划方案。

王忠良[4](2015)在《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是哈尔滨市市区473.6万人的唯一饮用水水源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关注水源地的环境安全问题。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主要污染源为非点源污染,采取有效的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减少非点源的污染负荷是保障哈尔滨市的饮水安全,乃至对保证哈尔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分布式的物理模型SWAT,结合RS、GIS等方法对土地利用LUCC过程,对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进行模拟,揭示了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规律,对不同土地利用情景模式预测非点源污染负荷,采用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负荷预警值(A值)方法进行了环境风险分析,探讨研究区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和成本分析,提出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的最佳管理措施,研究的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类似水源地保护、土地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8个章节,第1部分即第1章,对非点源污染和水源地保护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第2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和第4章,主要对研究区域和SWAT模型进行了介绍,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率定、验证以及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第3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主要对研究区域进行了非点源污染的模拟,探讨如何有效保护水源地;第4部分是结论。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下述结论:(1)成功在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构建分布式的物理模型SWAT,进行敏感性分析、率定和验证,相对误差RE不大于20%,模型效率系数Ens不低于0.7,相关系数R2不低于0.68,表明模型当中参数的调教是可信的,模型预测的准确度是有一定保障的,可以满足模型预测的要求。(2)通过对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模拟,揭示了研究区域非点源污染的特征,找到主要的人为非点源贡献率是农业非点源。通过分析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流失大多数是发生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产生期间,汛期泥沙流失量占总流失量86%以上,汛期TN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51.29%,汛期TP污染负荷占总污染负荷58.07%。距离水体较近的农村居民点和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较高,对水体水质影响较大。(3)分析磨盘山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得出林地是磨盘山水库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未利用地占具较大大比重,从2009年到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草地,由占区域面积1.8%增加到3.12%,增加了1.32%,增加草地面积1503.63hm2,其次是旱田面积变化较大,由占区域面积6.05%减少到5.08%,减少旱田面积1109.79hmz,其他类型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均不大。(4)通过不同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得出林地具有较强的减水、减沙效应,从非点源污染控制的角度考虑,现有的未利用地及大于15。不宜农耕的坡耕地应一律植树造林、种草,距离水体较近的大贵村、三人班村应尽早搬迁,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5)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分析了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的环境风险。研究区域全年排放养殖废水总量为4.993万吨,其中含有TN1.073吨,TP3.92吨,粪便负荷量估算结果表明了三人班村、永胜林场承受畜禽粪便的能力最强,承受能力最弱的是长征经营所和曙光林场。对该流域村屯分别进行预警值A的求算,只有三人班和大贵村的预警级别达到Ⅲ级,其他地区均为Ⅱ级。(6)对磨盘山水源地非点源污染,采取最佳管理措施是生态移民和采取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的现有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侵蚀的污染价值损失量最大约占45%,农村生活污染损失其次37%,畜禽养殖污染的价值损失最小约18%。本文主要创新点:首次对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土地利用LUCC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对水库水量和水质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了采取态移民和生态补偿的最佳管理措施。为定量化研究、分析和预测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提供了新的方法。

崔萌[5](2014)在《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健全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够提高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安丘市建设发展城乡一体化林业,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生态质量、调节城市小气候、水土保持等环境方面,在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等人文方面,以及在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经济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安丘市城市林业背景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林业规划研究成功经验,分析城市概况数据、绿化基础数据以及城市绿地现状图等,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方案:1.通过对安丘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状况、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安丘市林业的优劣势,摸透了安丘市林业规划发展的现状。2.按照“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科学种树、协调发展”的规划原则,根据安丘市的林业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围绕建设安丘城市林业规划的总体目标,按照林业功能区划,完成安丘市“一心、三带、三区、多片”的林业空间布局。3.对安丘市林业空间布局详细分区规划,并且完成种苗培育、林政资源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林业信息化建设等支撑体系建设规划。4.根据安丘市气候特征和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对村镇森林建设、退耕还林还果、山地丘陵营造林、湿地保育与恢复、农田林网建设提升等重点建设工程进行规划。设计了能充分体现安丘植物特色,适应性强、应用广泛的树种为基调树种(悬铃木、侧柏、黄栌、黑松、核桃、苹果、杏树、杨树、五角枫、梨树、桃树等)并与其他新型树种相结合的树种规划方案。本文在对现代生态城市理论深入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通过对安丘市自然地理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分析,利用实证分析、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实地勘察等方式方法,对安丘林业规划进行实际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全景图。在安丘城市林业规划中,对一心、三带、多片进行了详细规划设计,并对种植树种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在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了完整的林业支撑体系规划,为安丘市林业规划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文亮[6](2012)在《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梁希(1883-1958),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近现代着名林业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梁希和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为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很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林业科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了解我国现代林业政策的变迁和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梁希一生经历丰富,从普通技师,到大学教授,再到共和国林业部长。家学渊源、社会环境、留学经历、历史责任,对梁希的生命历程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他此后终生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事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和思想基础,促进中国林业发展成为他终生的目标和追求。梁希先后执教三所大学,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三十年,编写教材《林产制造化学》和《木材学》。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林学家、植物学家、林化专家、造林专家。与此同时,梁希自觉承载林业科普之责,他积极宣传国外最新的林化研究成果,蚊式飞机是其中一项,以往研究未曾披露。建国前后,他向公众推广普及森林的多效益作用,大力宣传林业的生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科学研究先要摸清家底,林业科学考察是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早在民国时期,梁希就组织参加了浙江林业考察,足迹遍及浙江五地区,为后世留下了一份20世纪20年代末期浙江地区社会、治安、民生、农业、林业等诸多内容的考察记录;1948年前后,梁希两次考察台湾,从八个方面提出林业改进建议。新中国建立后,梁希先后赴小陇山和泾河无定河考察。明确了黄河的主要问题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原因在于滥垦滥伐、围山造田,解决之道理应是植树造林,是大面积退耕还林。另外,梁希还有两次重要的考察,虽未留下文献,但借助现有资料与史料可以还原考察原貌:一次是1949年,梁希对冀西沙荒造林的考察,考察表明,冀西是沙荒造林的成功典型,后来,这一典型成功地推向全国,另一次是1951年,梁希陪同陈云赴海南岛考察橡胶垦殖的可能性,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橡胶开发。作为林化专家,梁希建立了中国的林产制造化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中国的林产化学学科。与此同时,梁希以富国利民为根本点与出发点,展开了一系列林化试验,其中桐油抽提试验数据远胜于美国,樟脑蒸馏试验数据远胜于日本。另外,马尾松采脂试验和伏牛山植物中有关单宁材料的试验,均在梁希任部长后结出硕果;抗战期间,梁希主持的中央大学森林化学室与当时的中央林业试验所合作,共同研究了九个研究项目,目前已知其中的三个项目如重庆木材干馏试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皆与抗战有关并发挥了作用。梁希担任部长九年,组建林业机构,奠定林政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由林业部主导的全国性的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一度声势浩大,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农民的参与热情很高,新时期党中央批准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就是对当年治山治水治黄治沙运动的高度肯定;作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梁希为中国的林业发展主动建言献策,当好参谋,真正地做到了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梁希任部长初期,和林业部同仁共同制定了林业全面规划:“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利用,合理采伐”。作为中国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转型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梁希的林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梁希的森林多效益思想继承的部分居多,这是因为森林多效益思想在中国代代相传,梁希留学日本、德国,又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森林多效益思想,在借鉴和综合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森林多效益思想。梁希耳闻目睹发达国家重视林业、发展林业因而改变面貌的事实,对发达国家大林业思想的精髓有了深切的认识。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林业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林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居于首要地位,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治山治水,可逐步解决中国诸多的生态问题,这一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充分意识到林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对大林业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至此,梁希的大林业思想又重回主导地位。历史留下了无数成功者的纪念碑,梁希的纪念碑巍然其间。研究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不仅是缅怀前人,从中汲取教益,更是为了尊重历史,鼓舞后人,为实现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共同奋斗。

李婷婷[7](2012)在《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国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化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崛起,真正实现了中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当今时代,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发展规划的合理制定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目前,县域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然而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较为薄弱,在现行的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往往存在理论不全面,规划体系不够完整等问题,致使旅游规划不能最合理的指导县域旅游的发展,从而使旅游规划缺乏可操作性。黑龙江省五常市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在黑龙江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五常市目前的旅游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开发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对其指导。本文以黑龙江省五常市为例,运用了生态旅游理论、休闲游憩理论、城乡整体规划原则、品牌创新原则、旅游经济学原理作为论文的理论指导,对五常市进行了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首先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概述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旅游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对五常市的旅游业发展背景进行分析,阐述了五常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旅游资源及特色,依据五常市旅游业发展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评价,对五常市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对旅游市场进行分析预测,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根据近、中、远期的时间对五常市旅游业提出发展目标,制订五常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区域精品旅游路线。对五常市旅游景区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对旅游产品区域合作提出具体规划措施。对五常市旅游形象要素的主要组成部分、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根据五常市的旅游形象、特征和优势,提出具有震憾力、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最后,就加强五常市旅游业的支持与保障体系的建设的问题,从政策、资金、用地、人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五常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论文的研究最后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五常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五常市主要旅游资源有230处,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将五常市旅游资源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8个主类,23个亚类和49个基本类型;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五常市旅游资源有四个等级,其中四级资源为凤凰山风景区,拉林满族京旗文化,三级资源为磨盘山龙凤山水利工程,五常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生态旅游和京旗文化旅游的开发。

刘可新[8](2010)在《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文中认为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它首次把地质遗迹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供大众享用,但地质公园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地质遗迹景观,它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自然、人文景观,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区;大大地推动了全球自然资源,特别是地质遗迹保护进程;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并重,为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和发展地方经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地球科学一项新的使命,必将为这门传统科学赋予新的生命力。凤凰山地质遗迹景观是大自然赋与我们的宝贵财产,它的岩石及地貌类地质遗迹是在晚元古代-三叠纪(10亿年前-2.05亿年前)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水体类地质遗迹景观是新生代时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断裂基础上汇水形成的,它是地球历史发展演变的见证,是国内少见的地质遗迹景观。与其相伴生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为了有效地保护凤凰山地质遗迹,有必要搞好公园的规划与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建设,把公园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主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凤凰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集科学性、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美性于一身,是地貌、构造地质遗迹和水体类地质遗迹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对它进行保护和开发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地质公园国内外的建设现状和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凤凰山地质公园基本概况、地质背景及遗迹评价和保护管理现状。最后列出了凤凰山地质公园的建设方案。

黄鹤[9](2009)在《哈尔滨市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的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公园的布局研究既是个理论问题,更是我国游憩产业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问题。区域范围内森林公园整体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范围内旅游业平衡发展以及森林游憩空间布局的平衡。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的森林公园中面积和数量都占很大的比例,而且面临着众多现实问题,如盲目开发、资源破坏、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体系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计算机技术应用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就哈尔滨市域范围内森林公园游憩空间的布局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深入化的研究。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研究的成果,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宏观层次来研究城市森林公园空间分布与整合问题,同时把其他各种角度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竞争力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城市区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空间布局的结构、品质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空间布局研究的结构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所应用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最后结合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例,对城市区域范围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分析与整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为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提出整合策略。本文阐明了选题意义、有关概念、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的应用,重点探讨城市区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整合两大内容。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对森林公园布局问题所涉及相关概念、涵义的界定;完善了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基础资料,并完成森林公园基础的核对与汇总;提出森林公园布局研究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出影响区域内森林公园布局的因素并解决因素分析所应用的技术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布局提出了整合策略。最后,对全文相关概念、理论和原则以及所应用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对创新价值进行了自评,归纳所得的针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空间布局整合策略是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若干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于亚滨[10](2006)在《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21世纪发展的潮流,国际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正在重建我们的世界。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是集约型、规模型和生态型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哈尔滨市这座着名的东北北部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世界知名的冰雪之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迎接全球化挑战,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是摆在哈尔滨都市圈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地理科学、人居环境科学和区域城市发展综合研究出发,在系统分析诊断哈尔滨都市圈存在问题、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措施。全文主体部分为二、三、四、五章,同第一章绪论与结论共同组成六个部分。第一章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对国内外都市圈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都市圈建设的目标,不仅要追求社会经济发展效益,更要注重区域空间环境的最优化建设,同时建立都市圈宜人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定要建立在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思想上,通过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时间与空间、理想与现实六个结合来解决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问题。第二章主要是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基础理论入手,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发展的经验,本文对都市圈模式效应、发展阶段和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都市圈发展阶段主要分雏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从空间结构看,都市圈具有“圈层式”的特征,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应体现全球一体化理念、区域整体协调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协商规划理念、以人为本理念、导向型规划理念和规划应变性理念。第三章是对哈尔滨都市圈的现状进行诊断。首先对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及东北地区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并从都市圈地理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因素等诸要素分析中,梳理出了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存在问题与特征。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区域“点—轴”系统发育、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等,是目前哈尔滨都市圈的主要特征。最后本文认为哈尔滨都市圈目前处于成长期的初级阶段,从空间发展趋势看具有要素集聚高端化、空间拓展广域化、发展目标综合化、空间联系国际化、空间结构多核化、交通系统网络化、空间扩散垂直化、空间环境生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等九大特点。第四章是对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的研究。本文重点研究了发展机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动力机制。从动力机制的要素分析入手,论述了都市圈空间发展过程的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城市化与制度调控机制,分析了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在空间发展中的运行机理与动力结构,指出

二、磨盘山水库工程对山河屯林业局林地内森林资源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盘山水库工程对山河屯林业局林地内森林资源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森林公园及其生态旅游相关研究
        2.1.1 森林公园的内涵与特点
        2.1.2 环境容量
        2.1.3 生态旅游区功能划分
        2.1.4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2.1.5 生态资源保护
    2.2 相关案例研究
        2.2.1 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
        2.2.2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2.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2.2.4 双子山原始森林公园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现状与分析
    3.1 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现状
        3.1.1 自然环境
        3.1.2 社会与经济环境
        3.1.3 公园建设现状
    3.2 环境资源现状与评价
        3.2.1 生态环境现状
        3.2.2 生态环境评价
        3.2.3 景观资源现状
        3.2.4 景观资源评价
    3.3 公园发展优势分析
        3.3.1 优势特点分析
        3.3.2 发展方向分析
    3.4 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策略
    4.1 确定公园规划总体目标
        4.1.1 规划定位
        4.1.2 发展目标
        4.1.3 发展战略
    4.2 规划适宜容量
        4.2.1 确定原则
        4.2.2 环境容量
    4.3 细化功能与景观分区
        4.3.1 分区规划策略
        4.3.2 植被与森林景观规划策略
    4.4 完善道路策略规划
    4.5 加强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
        4.5.1 实施原则
        4.5.2 生态旅游区规划
        4.5.3 资源保护策略
        4.5.4 环境保护策略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法律法规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法律法规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现行的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体系
    2.1 生态影响评价概述
        2.1.1 生态影响评价的涵义
        2.1.2 生态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1.3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2.2 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
        2.2.1 评价范围
        2.2.2 评价因子的筛选
    2.3 公路项目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2.3.1 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内容
        2.3.2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2.4 公路项目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2.4.1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
        2.4.2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分析
    3.1 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重要性
    3.2 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3.3 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3.4 生态现状定量评价方法
        3.4.1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3.4.2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
        3.4.3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3.5 涉及自然保护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分析及生态保护措施
第四章 实例分析——贺州至巴马公路(昭平至蒙山段)对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评价
    4.1 广西古修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4.1.1 概况
        4.1.2 生态现状
    4.2 项目基本情况
    4.3 建设项目与保护区的相关性分析
        4.3.1 空间位置关系
        4.3.2 项目拟使用保护区土地基本情况
    4.4 工程重点调查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4.1 调查范围、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4.4.2 野生动物现状调查
        4.4.3 野生植物现状调查
        4.4.4 植被现状调查
        4.4.5 景观
        4.4.6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评价
        4.4.7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
        4.4.8 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4.5 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预测分析
        4.5.1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影响
        4.5.2 对植被和植物影响
        4.5.3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4.5.4 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4.5.5 施工期及运营期产生的污染物影响
        4.5.6 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安全的影响
        4.5.7 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
        4.5.8 累积性影响分析
        4.5.9 总体评价
    4.6 保护及恢复措施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哈尔滨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系统相关概念
        2.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相关概念
    2.2 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3.1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基础
        3.1.1 通河县上位规划定位
        3.1.2 通河县现状基础资料
    3.2 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支持
        3.2.2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评价方法
        3.2.3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3.2.4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方法
        3.2.5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3.3 生态功能区划相关评价结果
        3.3.1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趋势评价
        3.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3.3.3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
    3.4 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3.5 本章小结
4 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
    4.1 规划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
        4.1.1 规划目标的确定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保护规划
        4.2.1 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
        4.2.2 通河县相关治理与规划
    4.3 通河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对策及实施项目
        4.3.1 重点工程项目选择
        4.3.2 项目实施与执行计划
    4.4 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对环境影响与效益分析
        4.4.1 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对环境影响
        4.4.2 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的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和水源地保护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源地保护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非点源污染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五常市自然概况
        2.1.2 五常市社会环境概况
        2.1.3 磨盘山水库自然概况
        2.1.4 磨盘山水库社会经济状况
    2.2 非点源污染现状
        2.2.1 水源地保护区情况
        2.2.2 非点源污染来源
        2.2.3 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2.2.4 研究区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SWAT模型基本原理和基础数据处理
    3.1 SWAT模型基本原理
    3.2 基础数据处理
        3.2.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2.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3.2.3 模型初始化管理情景
    3.3 本章小结
4 参数敏感性分析、模型率定和验证
    4.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2 模型率定和验证
        4.2.1 水量部分的参数率定和验证
        4.2.2 泥沙参数率定和验证
        4.2.3 水质参数率定和验证
        4.2.4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5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和分析
    5.1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估算
    5.2 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分析
    5.3 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规律
        5.3.1 非点源污染的时间变化规律
        5.3.2 非点源污染的空间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分析
    6.1 数据预处理
    6.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6.2.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6.2.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3 本章小结
7 情景模拟和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
    7.1 土地利用情景设定
    7.2 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7.2.1 径流水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7.2.2 泥沙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7.2.3 水质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7.3 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
        7.3.1 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现状
        7.3.2 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
        7.3.3 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风险分析
        7.3.4 畜禽养殖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7.4 本章小结
8 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模式和成本效率分析
    8.1 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
        8.1.1 从源头控制,对一级保护区内居民进行搬迁
        8.1.2 从源头控制,实施农田养分管理,减少化肥流失
        8.1.3 推广生态有机农业技术,减轻农药污染
        8.1.4 推广农村用沼气技术
        8.1.5 实施多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8.1.6 启动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森林
    8.2 成本效益分析
        8.2.1 非点源污染价值估算
        8.2.2 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及价值估算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安丘市林业发展战略
        1.3.1 安丘市林业规划总体要求
        1.3.2 林业生态建设
        1.3.3 林业产业建设
        1.3.4 生态文化建设
        1.3.5 林业能力建设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实证分析法
        2.3.3 现场调查法
    2.4 技术路线
3 安丘市城市林业发展现状
    3.1 安丘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水文
        3.1.4 土壤状况
        3.1.5 动植物资源
        3.1.6 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
        3.1.7 社会经济情况
    3.2 安丘市城市林业建设发展优势和劣势
        3.2.1 林业建设发展优势
        3.2.2 林业建设发展劣势
    3.3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3.3.1 林业发展现状
        3.3.2 存在问题
    3.4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3.5 城区绿化现状分析
4 安丘市城市林业总体规划
    4.1 安丘林业规划总则
        4.1.1 规划指导思想
        4.1.2 规划原则
        4.1.3 规划定位
        4.1.4 规划目标
        4.1.5 规划空间布局
    4.2 安丘市城区林业建设“一心规划”
        4.2.1 城区绿化现状
        4.2.2 规划目标
        4.2.3 规划内容
    4.3 三带规划
        4.3.1 环城绿带
        4.3.2 路域绿化带
        4.3.3 水系绿化带
    4.4 多片规划
        4.4.1 湿地公园
        4.4.2 森林公园
        4.4.3 生态庄园
        4.4.4 退耕还林还果基地
    4.5 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4.5.1 种苗培育
        4.5.2 有害生物防治
        4.5.3 森林防火
        4.5.4 林政资源管理
        4.5.5 科技支撑
        4.5.6 林业信息化建设
        4.5.7 生态监测
    4.6 重点工程规划
        4.6.1 村镇森林规划工程
        4.6.2 退耕还林还果工程
        4.6.3 山地丘陵营造林工程
        4.6.4 湿地保育与恢复工程
        4.6.5 农田林网建设提升工程
        4.6.6 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4.6.7 经济林建设工程
        4.6.8 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
        4.6.9 林下经济建设工程
        4.6.10 林产品加工建设工程
        4.6.11 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工程
        4.6.12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4.7 树种规划
        4.7.1 现状
        4.7.2 树种规划的依据
        4.7.3 规划原则
        4.7.4 树种选择标准
        4.7.5 树种比例
        4.7.6 树种区域规划
        4.7.7 各类森林绿地应用植物
        4.7.8 树种配置要求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资料来源
    四、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成长历程与思想变化轨迹
    第一节 求学经历
        一、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家学渊源与个人勤奋
    第二节 工作经历
        一、初入社会,感悟人生
        二、几次重要的工作变化
    第三节 人生重要转折与思想变化
        一、第一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二、第二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三、第三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四、第四次转折与思想变化
    小结
第二章 倡导近代林学,开创中国近代林业教育
    第一节 中国近代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引进近代林学,推进林业教育体制化进程
        一、引进近代林学知识,自编教学内容
        二、引进近代林学手段,办林场做试验
        三、引进近代林学认知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四、引进近代林学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留洋
    第三节 呕心沥血培养林学专门人才
        一、国立北平大学时期(1916—1923,1927-1929)
        二、浙江大学时期(1929—1933)
        三、中央大学时期(1933—1949)
    第四节 传播林业知识,推动林业科学普及
        一、传播林业科普知识
        二、宣传森林多效益作用
    小结
第三章 组织林业科学考察,奠定林业科研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两浙林业考察
        二 台湾林业考察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林业科学考察
        一、小陇山林业考察
        二、泾河与无定河林业考察
    第三节 其它林业考察工作
        一、冀西沙荒造林考察
        二、海南岛橡胶垦殖基地的考察
    小结
第四章 开展林学研究,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中国林产化学学科
    第二节 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一、桐油抽提试验
        二、设计樟脑提取装置
        三、苋桥马尾松采脂试验
        四、伏牛山植物单宁材料之研究
    第三节 忧国忧民,服务战时经济
        一、重庆木材干馏试验
        二、竹材之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初步试验报告
        三、川西(峨眉、峨边)木材之物理性
    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林业政策与管理的奠基人
    第一节 执掌中国林政大业
    第二节 组建机构,奠定中国林政基础
        一、创建和完善新中国林业管理体系
        二、整合与培训结合,加强林业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拟定中国林业政策
        一、将治山治水提升为国家战略
        二、“三北”地区防护林建设成效显着
    第四节 建言献策,促进中国林业发展
    第五节 国家林业规划的制定与完善
        一、全国林业规划的形成
        二、林业规划的修改与完善
    小结
第六章 梁希林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一、森林多效益思想的传承
        二、梁希对森林多效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大林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地位
        二、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
        三、梁希大林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小结
结语:梁希在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
    一、历史地位
    二、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梁希论作目录
附录二 梁希大事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即将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旅游规划概念及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五常市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
    2.1 自然状况
    2.2 社会经济
    2.3 历史文化
    2.4 政策环境
    2.5 五常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2.5.1 五常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5.2 五常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
3 五常市旅游开发的资源、客源条件分析
    3.1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3.1.1 旅游资源的类型
        3.1.2 旅游资源的特点
        3.1.3 五常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3.1.4 五常市旅游资源质量定量评价
        3.1.5 五常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3.2 五常市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3.2.1 客源市场现状
        3.2.2 目标市场定位
        3.2.3 客源市场前景评价
    3.3 小结
4 旅游规划主体
    4.1 旅游发展战略体系
        4.1.1 指导思想
        4.1.2 总体战略目标
        4.1.3 发展阶段及目标
    4.2 旅游区的划分原则与总体布局
        4.2.1 旅游区划分原则
        4.2.2 总体布局
    4.3 旅游项目策划
        4.3.1 旅游规划的理论指导
        4.3.2 旅游景区规划
    4.4 小结
5 旅游形象、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及市场营销策略
    5.1 旅游形象设计
        5.1.1 形象基础分析
        5.1.2 总体形象
    5.2 旅游线路组织
        5.2.1 市域内旅游线路
        5.2.2 区域联合旅游线路
    5.3 旅游产品
        5.3.1 旅游产品类型
        5.3.2 五常市旅游产品设计
    5.4 市场营销策略
        5.4.1 市场营销原则
        5.4.2 战略目标
        5.4.3 市场营销策略
    5.5 小结
6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与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6.1.1 旅游服务设施
        6.1.2 具体建设规划
    6.2 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6.2.1 大力发展农业
        6.2.2 积极发展旅游工业
        6.2.3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
        6.2.4 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环境
        6.2.5 改革旅游产业管理体制
        6.2.6 注重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
        6.2.7 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6.3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家地质公园国内外建设现状
    1.3 主要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园区范围
    2.2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意义
    2.3 地质公园资源概况
    2.4 地质公园及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2.5 科学研究概况
第3章 地质背景及遗迹评价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3.3 地质遗迹类型与分布
    3.4 地质遗迹评价
第4章 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的建设方案
    4.1 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的建设方案
    4.2 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建设名录及登陆内容
    4.3 地质遗迹景观数据库建设方法和建设阶段
第5章 解说系统及科普教育建设方案
    5.1 科普教育建设方案
    5.2 户外解说牌及公共信息标识牌建设方案
    5.3 图书音像出版物
    5.4 科学导游图
    5.5 导游队伍建设
    5.6 科普行动计划
    5.7 教学实践活动
    5.8 乡土教育
第6章 科学研究计划
    6.1 近期及中远期研究课题
    6.2 科研经费保证
    6.3 科研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
第7章 旅游发展目标及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7.1 旅游发展目标
    7.2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第8章 公园信息化检测系统建设规划
    8.1 公园信息检测系统
    8.2 网络系统
第9章 基础及服务设施建设计划
    9.1 总体目标
    9.2 分期发展目标
    9.3 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9.4 服务设施建设计划
第10章 建设管理保障措施
    10.1 近、中、远期管理机构设置
    10.2 人员配备
    10.3 资金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9)哈尔滨市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的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
        1.2.2 国内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构架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构架
2 森林公园布局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原则
    2.1 相关概念
        2.1.1 森林公园的涵义
        2.1.2 布局的涵义
        2.1.3 森林公园布局研究的涵义
    2.2 森林公园布局研究所应用的相关理论
        2.2.1 环城游憩带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空间结构理论
        2.2.4 竞争力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理论应用在森林公园布局研究中的构架关系
    2.3 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布局的原则
        2.3.1 森林资源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3.2 扩大优势、体现资源特色的原则
        2.3.3 区域统筹、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2.3.4 体现市场需求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区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空间布局的探讨
    3.1 森林公园布局空间理想结构模式探讨
        3.1.1 环城游憩带模式
        3.1.2 星系模式
        3.1.3 “极核—扇形—环状”复合星网模式
    3.2 制约森林公园布局的要素
        3.2.1 森林资源
        3.2.2 森林公园的可达性
        3.2.3 森林公园特色建设
        3.2.4 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
    4.1 哈尔滨市森林旅游概况
        4.1.1 哈尔滨市旅游条件基本概况
        4.1.2 哈尔滨市旅游空间布局特点
        4.1.3 哈尔滨市森林旅游资源概况
    4.2 哈尔滨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开发现状
        4.2.1 森林公园的发展概况
        4.2.2 哈尔滨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布局现状
        4.2.3 哈尔滨市森林公园经营发展概况
        4.2.4 哈尔滨市森林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制约森林公园布局要素的案例分析
    5.1 森林资源
        5.1.1 研究对象
        5.1.2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调查
        5.1.3 森林风景资源评定结果
        5.1.4 风景资源评定的结论与讨论
    5.2 森林公园可达性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
        5.2.2 森林公园缓冲区分析
        5.2.3 森林公园空间阻隔分析
        5.2.4 森林公园可达性结论与讨论
    5.3 森林公园建设特色
        5.3.1 建设特色的案例分析
        5.3.2 森林公园建设特色的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整合构想
    6.1 整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6.2 整合的对策与建议
        6.2.1 保护和充分利用好森林资源格局
        6.2.2 以环城高速路为基础进行环城游憩带整合
        6.2.3 强调立体化整合
        6.2.4 树立核心品牌,带动周边森林游憩项目的共同发展
        6.2.5 强化个体单位的专项规划
        6.2.6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 哈尔滨市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项目
    附表B 实地调研内容
    附表C 哈尔滨市域范围内国家级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 宏观背景
        (二) 中观背景
        (三) 微观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有关都市圈研究综述
        一、国外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
        二、国内都市圈相关概念及界定
        三、都市圈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理论基础
        一、都市圈空间发展基础理论
        (一) 城市地域系统理论
        (二) 中心地理论
        (三) 核心与边缘理论
        (四) 圈层结构理论
        二、都市圈基本理论系统
        (一) 关于都市圈模式效应
        (二) 关于都市圈发展阶段
        (三) 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
        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理念
        (一) 全球一体化理念
        (二) 区域整体协调理念
        (三) 科学发展观理念
        (四)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
        (五) 协商规划理念
        (六) 以人为本理念
        (七) 导向型规划理念
        (八) 规划应变性理念
    第二节 国外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美国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
        (二) 纽约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二、日本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东京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二) 日本近畿圈规划
        三、其它西方国家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巴黎大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二) 伦敦大都市圈
    第三节 国内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概况
        (二)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范围
        (二)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体系
        三、首都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首都圈概况
        (二) 首都圈空间结构体系
        四、东北地区都市圈空间发展实践
        (一) 东北都市圈发展概况与趋势
        (二) 都市圈发展概况
第三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与趋势预测
    第一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背景
        一、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
        (一) 都市圈范围界定的影响要素
        (二) 哈尔滨都市圈范围界定
        二、哈尔滨都市圈基本概况
        三、哈尔滨都市圈在东北亚、全国与东三省的地位
        (一)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都市圈
        (二) 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东北亚大陆腹地的重要经济发展(增长)中心
    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在都市圈发育中的作用
        (二) 哈尔滨都市圈地理位置与经济区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分析
        二、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 历史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
        (二) 哈尔滨都市圈的发展历程
        三、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经济基础
        (一) 经济因素在都市圈形成中的作用
        (二) 哈尔滨都市圈发育的经济基础
        四、哈尔滨都市圈形成的社会因素
        (一) 行政区划
        (二) 政策因素
        (三) 文化因素
        五、其他因素
        (一) 交通因素
        (二) 外围环境
    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现状诊断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特征分析
        (一) 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渐强
        (二) 近郊区扩散趋势呈现
        (三) 内外圈层发展差异明显,要素流动逐渐加快
        (四) 区域“点—轴”系统发育
        (五) 空间发展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以集聚为主
        二、哈尔滨都市圈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职能趋同单一,中等城市空缺
        (二) 中心城区过密,二元结构明显
        (三) 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动力不足
        (四) 行政壁垒各自为政
        (五) 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六)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七) 资源、生态与环境矛盾正在加剧
    第四节 哈尔滨市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
        一、哈尔滨都市圈所处阶段的判定
        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趋势预测
        (一) 要素集聚高端化
        (二) 空间拓展广域化
        (三) 发展目标综合化
        (四) 空间联系国际化
        (五) 空间结构多核化
        (六) 交通系统网络化
        (七) 空间扩散垂直化
        (八) 空间环境生态化
        (九) 土地利用集约化
第四章 都市圈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概述
        一、机制的内涵与原理
        二、动力机制要素分析
        (一) 主导要素
        (二) 协同要素
        (三) 参变要素
    第二节 产业集聚区拉动机制
        一、产业集聚的特性
        二、新产业集聚区的拉动
        三、哈尔滨产业集聚区
        (一)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二) 哈尔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中心城区集聚与扩散的推动机制
        一、聚集与扩散的特性
        (一) 聚散机制的运行机理
        (二) 聚散机制运行的动力结构
        二、中心城区的集聚与扩散
        (一) 自下而上的集聚机制
        (二) 自上而下的扩散机制
        (三) 经济全球化的促进机制
        三、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发展
        (一) 产业的集聚和扩散
        (二) 人口的集聚和扩散
        (三) 用地的集聚和扩散
    第四节 卫星城及小城镇加速发展机制
        一、轴向扩展机制与圈层扩展机制
        (一) 增长极的带动机制
        (二) 发展轴的扩散机制
        二、区域网络均衡发展机制
        (一) 区域整体发展机制
        (二) 网络均衡机制
        三、旅游景点及重大赛场推动机制
    第五节 城市化及制度调控机制
        一、城市化推动机制
        (一) 城市化的推动机制
        (二) 城乡一体化的融合机制
        二、制度调控机制
        (一) 制度调控的特性
        (二) 制度调控的机理
        (三) 哈尔滨制度安排与变迁
第五章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与目标
        一、哈尔滨都市圈功能定位
        二、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原则
        三、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目标
    第二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结构调控方向
        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结构调控
        (一) “一主三副三核”的中心地等级体系
        (二) 六条“城镇—产业”共生的轴带体系
        (三) 三个垂直分工明确的圈域体系
    第三节 哈尔滨都市圈产业空间结构与调控
        一、产业空间分布现状特征与主要问题
        二、产业空间调控原则
        三、产业空间调控目标与调控方向
    第四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要素调控
        一、城镇空间发展调控
        二、交通空间发展调控
        三、基础设施空间发展调控
        四、生态空间发展调控
        五、休闲旅游空间发展调控
    第五节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调控措施
        一、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
        (一) 哈尔滨都市圈空间管治目标与原则
        (二) 空间管治区域划分及内容
        二、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的政策分区
        (一) 点轴重点区与非重点区调控政策
        (二) 圈层调控政策
        三、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
        (一) 都市圈空间发展行动规划的现实意义
        (二) 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特性研究
        (三) 哈尔滨都市圈行动规划的策略
        四、哈尔滨都市圈行政区划与政策调控
        (一) 行政区重构
        (二) 建立市政设施共享、利益共分、污染治理共担政策
        (三)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组织机构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论文研究的不足与主要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磨盘山水库工程对山河屯林业局林地内森林资源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山河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策略研究[D]. 李常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 龙玉璘. 广西大学, 2018(06)
  • [3]哈尔滨通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研究[D]. 谢楠.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4]基于SWAT模型的哈尔滨磨盘山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D]. 王忠良.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1)
  • [5]安丘市城市林业规划研究[D]. 崔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4)
  • [6]梁希与中国近现代林业发展研究[D]. 胡文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五常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D]. 李婷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黑龙江省凤凰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规划[D]. 刘可新. 吉林大学, 2010(05)
  • [9]哈尔滨市域范围内森林公园的布局研究[D]. 黄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09(07)
  • [10]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D]. 于亚滨.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山河屯林业局磨盘山水库工程对森林资源和当地环境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