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通过卫星地面电缆接收数字电视的下一代射频和分立解决方案

用于通过卫星地面电缆接收数字电视的下一代射频和分立解决方案

一、用于通过卫星地面有线接收数字电视的新一代射频和分立器件的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强[1](2019)在《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波毫米波频率源是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测试测量设备等电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其相位噪声特性、杂散抑制性能和扫频线性度等指标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系统射频前端向更高频段和更宽带宽的方向发展,对频率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实现高性能微波频率源和毫米波射频前端为目标,研究了基于Delta-Sigma调制器(Delta-Sigma Modulator,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DDS驱动PLL的高线性度扫频源、低相位噪声的混频PLL等频率源,以及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射频前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对频率源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扫频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杂散抑制技术、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射频前端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相参本振源的毫米波射频前端中相位噪声抵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应用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模型(Linear Time Invariant Continuous Time Model,LTI-CTM),建立了基于高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DSM宽带小数N分频PLL在线性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将环路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和线性扫频稳态条件相结合,得到了PLL线性扫频稳态相位误差与环路参数的函数关系,将传统的基于低阶无源环路滤波的PLL的稳态相位误差理论模型推广应用到了宽带扫频源中更加常用的基于三阶、四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PLL的相位噪声分析,得出了在给定稳态相位误差情况下扫频斜率和环路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设计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技术的双频X波段频率源和C波段宽带扫频源,对其相位噪声、杂散抑制等指标进行了仿真、测试与分析。测量了宽带线性扫频状态下不同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时的小数N分频PLL分频端口输出信号的相位噪声,验证了关于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的理论模型。2、提出了一种分段采样并结合数字域Weaver接收机架构信号处理方案的宽带线性扫频信号线性度的精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变频技术,通过切换本振频率将高频宽带线性扫频信号变换为可直接采样的中频扫频信号,在扫频同步信号和延时采样触发信号的控制下,对指定时间长度的扫频信号采样,在数字域拟合出与采样信号扫频斜率相同的理想线性扫频信号作为Weaver接收机的第一本振,采样信号经过数字混频后变换为近似于点频的低中频信号,解决了宽带扫频信号的滤波和镜频干扰抑制问题,降低了幅度噪声和杂散对瞬时频率解调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进行实验验证,设计了高线性度的DDS和DDS驱动的宽带整数分频PLL电路,实验结果表明频率步进、时间步进和扫频斜率是影响扫频线性度的重要因素。上述方法还应用于测量基于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PLL的扫频线性度,考察了环路带宽、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对线性度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线性度测量方法为线性FMCW雷达研制生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简单实用、高精度的线性度测量手段。3、在全面分析频率源和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见杂散来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包括优化频率分配和PLL环路带宽、带通/带阻滤波、吸收型滤波、优化射频方案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杂散抑制方法,为后续研制高性能雷达、通信系统等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技术手段。为了减小传统波导滤波器的体积且便于与平面电路集成,基于空气填充基片集成波导(Air-Fille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AFSIW),设计了多款新型的高性能滤波器及过渡电路。此外,基于高品质因数的AFSIW谐振器设计了一款低相位噪声振荡器,由于消除了谐振器内部的介质损耗,实现了比传统SIW振荡器低约10d B的相位噪声指标。4、深入研究了基于相参本振源架构的FMCW雷达系统的相位噪声对消机理,提出了包含本振源相位噪声与射频链路附加相位噪声的完整的相位噪声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各节点的相位噪声特性及其抵消效应,讨论了系统附加相位噪声对接收机输出信号相位噪声的影响,为相参本振源设计和系统相位噪声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短毫米波人体安检主动成像雷达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采用混频锁相架构的C波段低相位噪声双路频率源,并成功应用于W波段FMCW收发前端中。W波段收发前端的实测相位噪声抵消比达到了17 d B以上,验证了所建立的相位噪声模型及理论分析结果。5、针对机场跑道外来物(Foreign Object Debris,FOD)检测雷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宽带DSM小数N分频PLL为扫频源的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EIRP)、探测距离、FOD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 Section,RCS)和分辨率等系统指标,确定了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接收输入功率范围等射频链路关键技术指标。在深入分析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FMCW雷达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的点频源和三角波调制线性扫频源的方案与相关指标。进行了射频前端详细方案设计,研制了关键电路模块并完成了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具备自检、状态监测和接收保护能力。将射频前端与天线系统集成,成功实现了FOD检测雷达前端样机,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了多种FOD样品的探测。

曹晓红[2](2017)在《基于DVB-T解调器的短波图传接收机设计》文中认为短波图传接收机因其绕射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在复杂地形的应急救援、消防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DVB-T中采用的COFDM调制解调技术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可调的宽带带宽,为短波图传接收机在移动环境中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接收机体系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影响接收机性能的指标。接收机结构和方案确定是根据信号传输频段和系统关注指标的不同而不同。考虑到短波图传特点和使用环境情况,提出了两种方案实现短波图传。通过比较分析,采用基于DVB-T解调器实现短波图传的方案,DiB9090M DVB-T接收器模块包含两部分,一是调谐模块,其中的接收机结构是零中频接收机,适合在移动环境中使用;二是解调模块,该接收器内部集成有COFDM解调器,COFDM解调器使用现有技术在移动环境接收高质量信号,能很好地实现从基带信号到图片输出。但是发送的短波频率是50MHz,而接收的频率范围是218-860MHz,为了使得二者的频率一致,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变频到218-860MHz范围内,所以本文设计了射频前端电路解决这个问题。其次,本文对混频的基本概念及混频原理两个方面作了简单介绍,详细分析影响混频器工作的关键指标和混频器的几种常见电路结构。因为无源双平衡混频器的本振端和射频端都具有工作带宽较宽及端口间隔离度较好的特点,所以混频器使用Mini-Circuits公司的ADE-25MH芯片完成混频工作。最后,为了保障接收信号的质量,本文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及工作性能。低噪声放大器具有较高的三阶截断点能减少交调干扰,选用SBB-2089双极性晶体管设计电路,其线性度好、噪声系数低。分析了滤波器性能,按照本系统对滤波器的设计要求,设计带通滤波器电路及使用RFFilter软件完成仿真,阻抗匹配时,满足3dB带宽的要求。在通信距离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低噪声放大器的信号产生衰减,影响后级信号的传输,所以为了满足本接收机系统的动态范围要求,控制传输信号的增益变化,本文采用可变增益单端放大器AD8367设计自动增益控制电路,实现45dB内的可变增益变化。根据测试结果,50MHz的射频信号与168MHz的本振信号通过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带通滤波电路,已实现上变频,使输出信号落在218MHz-860MHz频段内。然后将射频前端电路模块与DiB9090M接收器模块进行联合测试,主要测试传输距离,能够在35公里内传输图像信息,验证了短波图传方案设计的可行性。

李松亭[3](2015)在《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实现》文中提出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度发达,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器件,射频集成电路一直是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本文的关注点集中在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上,立足于通信需求、架构需求、频率需求以及链路预算需求四个方面,深入地挖掘了在射频接收集成电路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最优化解决方案。本文所述之关键技术可概括如下:1)在考虑寄生效应的情况下,详细总结了宽带射频接收机匹配电路的各种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给出窄带射频接收机同时实现功率匹配和噪声匹配的设计方法和步骤;2)针对窄带射频接收机,提出了基于LC谐振频率较准以及Q增强技术的高线性射频前端设计方法;3)针对宽带多带宽频点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搜索比较算法的滤波器带宽较准电路,增加了滤波器调谐带宽的自由度,减小了滤波器的设计复杂度,并节省了芯片面积;4)针对零中频架构射频接收机,提出了数字辅助静态直流偏移较准和数字域动态直流偏移较准相结合的直流偏移消除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校准由于接收机自身以及外部干扰所引起的直流偏差,确保接收机正常工作;5)针对低中频架构射频接收机,提出了基于恒定噪声功率谱密度的自适应I/Q通路失配较准算法以提高接收机的镜象抑制比;6)针对宽范围频率综合器,给出了保证锁相环环路带宽及环路稳定性的一般性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误差补偿的频率综合器快速锁定设计方法;7)针对接收机链路预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失真动态范围的链路预算方法,可以对各模块的噪声系数和线性性能指标进行准确的预估和分配。同时,通过两个应用案例,三个设计实例来验证所述之关键技术,三款设计实例分别采用宽带-零中频架构,窄带-低中频架构的设计策略来验证相应的关键技术,通信系统分别针对DVB-S/S2&ABS-S,多模GNSS。同时每个设计实例自成体系,内容从系统级到模块级再到最终的测试,为实际接收机的设计提供借鉴。

路娟[4](2012)在《基于ZigBee网络的电信机房动力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与日俱增,而作为总领通信行业的电信运营商来说,其机房是通信业务运行的枢纽,实时掌握机房信息,保障机房安全和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是通信业务正常运行的前提,如因机房动力系统或环境异常导致网络设备和机房接入业务出现故障,不但会产生业务中断的经济损失,人们也会对运营商网络质量产生质疑,影响甚广,显然,在机房内安装功能全面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势在必行。针对目前电信运营商大量接入网机房或基站还未实现监控系统普及化的现状,本文着重从安装成本和实施难度考虑,设计研究了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与基于ARM架构的嵌入式主控中心两大技术相结合的机房动力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其中,ZigBee无线传感网络通过相应的分立传感器完成机房内各项动力环境参数的采集与传输,在网络组建上选取了簇树型网络拓扑和以CC2430芯片为核心的ZigBee无线通信标准模块,实现了数据的无线采集和监控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嵌入式主控中心负责数据的监测和向远程监控中心上传数据、输出声光和短信报警信号的任务,文章选用了基于ARM9架构的以S3C2440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芯片和开源稳定的Linux操作系统作为嵌入式主控中心的硬软件组合,内嵌支持CGI脚本程序的Web服务器,实现管理人员对嵌入式设备的远程配置和管理,并通过Intemet与GPRS双重网络实现数据的冗余上传。系统通过无线数据采集的方式,免除了布放线缆所需的人工和材料费用,降低了设备器件和设备维护成本,避免了监控系统线缆对机房环境造成破坏,减轻了机房扩建、改建、搬迁、网络改造或系统升级等引起割接产生的线缆改造工作量;嵌入式主控系统的设计使管理人员在远端监控中心就能够实时了解机房现状和进行远程管理,实现了故障快速定位,从而提高了网络运维管理效率,大大降低了运维运营维护成本,提高了网络运行维护效率和服务质量。本文是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步入监控领域的初步探索,通过IAR开发环境对ZigBee设备在特定环境中的组网及测试实验,验证了ZigBee技术应用于机房环境下的可实施性,对其在监控领域进一步壮大和向新领域迈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兴[5](2011)在《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终端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地面设备之一。目前,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在建设中,为了尽快地推进系统建设,把资源转化为部队的战斗力和国家建设的生产力,发挥出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迫切需要研制、生产大量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各种用户终端设备。本文以某国防重点工程型号项目为背景,深入研究了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应用终端硬件架构设计,论证了接收灵敏度、频率规划、ADC最优量化电平、AGC动态范围等影响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性对接收性能的影响,可用于指导硬件电路设计。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接收机性能、设计复杂度以及实现成本等方面对接收机常用的三种体系结构进行了比对,采用基于导航基带处理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ARM处理器平台的超外差接收机硬件架构,设计高性能、低功耗、小体积的手持式终端。此外,论文还提出了适合手持式终端的电源管理策略。(2)研究了接收灵敏度、频率规划、ADC最优量化电平、AGC动态范围等影响高性能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的关键技术。本文基于接收灵敏度分析得出射频前端所应满足的噪声系数指标;推导了频率规划设计方案,优化数字域过渡带宽到π3以上,提高了终端硬件设计的灵活性。ADC的中频信号输入功率直接影响手持式终端接收灵敏度与接收信号功率范围,本文基于ADC最优量化电平区间分析,提出了ADC最优量化电平计算方法;基于手持式终端接收弱信号及抗干扰需求,设计合理的AGC动态范围。(3)论文基于传输线理论提出适合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的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在分析信号边沿特性的基础上,得出高速时钟信号最大辐射带宽。采用Hyperlynx软件结合IBIS信号仿真模型给出了信号完整性仿真实例及分析,并针对手持式应用终端设计实现过程中出现的电磁兼容问题,给出基于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性的PCB设计一般性原则。(4)设计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终端的硬件电路并进行实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手持式应用终端设计满足指标要求。

宋葛[6](2010)在《同频RF直放站中回波干扰对消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何种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区域都有弱信号区和盲区,而对一些偏远地区和用户数不多的盲区,直放站是提高覆盖率的有效补充方式,它对地面数字信号进行滤波,将信号进行放大,可以有效覆盖盲区或弱区,组网灵活、建网迅速,节省机房等建网成本。直放站的同频转发模式存在收发天线间互耦的难题,接收天线在接收主基站的信号时,同时接收到直放站发射天线发射的信号,该问题会严重干扰转发信号的质量,多径回波消除功能模块的加入,使得在不使用物理隔离或者使用简单的物理隔离的前提下,就可以达到原先的物理隔离效果,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和工程施工难度。本课题中,设计了回波对消的系统实现方案,利用CAZAC码实现的初估计快速的估计出回波信道的特性,变步长自适应算法的使用可以进一步跟踪信道的变化。针对系统方案以数字电视信号DVB-T做为信号源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在软件无线电的基础上搭建了直放站数字中频处理平台,硬件的总体方案采用DSP和FPGA的组合做为功能实现的主体,无论是在功能控制还是算法实现上都能很好的完成,由于软件无线电的灵活性,硬件平台有着很好的通用性,从广播、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系统、CDMA系统、以及3G标准到数字电视系统中都能很好的应用。系统软件的实现主要分为FPGA部分和DSP部分,FPGA中有信号链路处理模块,初估计模块和自适应算法控制模块。DSP中有系统启动加载的设计,FLASH,SDRAM的访问控制以及DSP与FPGA数据交互的控制部分。最后将系统采用的变步长自适应算法放在硬件平台中验证了回波对消算法的实现。

李静[7](2009)在《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微波、毫米波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无线电通信频率资源的日益紧张,分配到各类通信系统的频率间隔越来越密,这对接收系统前端的器件,尤其是低噪声放大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低噪声放大器与带通滤波器的协同设计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射频无线通信,协同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及低噪声放大器的发展历史,其中对低噪声放大器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目前所采用的提高射频前端性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RF SIP(射频系统的系统级封装);另外一种是打破传统的50Ω(或75Ω)标准阻抗界面的限制,把射频前端要求的多种功能进行整合,将原来的多个器件整合成一个器件,在一个器件中实现多种功能,即目前所说的射频系统的协同设计,以下简称协同设计。其次,本文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基于射频晶体管参数,因此提出了一种射频晶体管参数提取的方法,并且对晶体管HBFP0405进行了S参数的实验提取。首先,设计BJT晶体管偏置电路。本文使用的是双电源电路,在基极和集电极都采用电压供电。其中,Ic=5mA,Vce=2V。其次,通过网络分析仪提取出偏置电路的实测S参数。最后,通过去夹具的方法得到晶体管的S参数。也就是将外置的偏置电路等因素去除,得到的S参数。最后,研究了低噪声放大器和带通滤波器协同设计的方法,分析了协同设计前后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在协同设计中滤波器代替了低噪声放大器的匹配网络,直接作为了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匹配网络,使得其既实现了匹配,又实现了滤波。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协同设计后放大器的增益提高1dB,1dB压缩点改善2dBm,三次谐波上的抑制提高20.67dB。可见,协同设计能够提高放大器的增益,改善其非线性效应。最后提出一种2GHz宽阻带低噪声放大器的协同设计的应用。

毛毳[8](2008)在《CMOS射频接收芯片的片上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射频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射频通讯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功能不断完善,发展速度和普及率迅速增加。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的拓宽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射频通讯产品的核心之一的射频通讯芯片面临巨大挑战,更高程度的系统集成已成为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能的必需手段。因此,集成所需的电源管理功能已成为射频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射频CMOS工艺,研究和设计了集成于射频接收芯片内的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首先,结合射频接收芯片的特点和实际运用中的需求,提出了片内低噪声电源管理的目标,包括提供可编程数字化管理、提供片内电源、抑制电源噪声和毛刺以及提供低噪声参考电压源。并根据所提出的目标,给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并给出了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的体系构架。其次,详细分析了电源噪声对射频接收芯片内各个模块的具体影响以及各个模块对电源噪声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抑制片内电源噪声为目的的电源域划分方案,将芯片内众多模块按其电源噪声特性归类,分别放置在相互隔离的电源域内,以减小相互之间通过电源线的噪声干扰。结合带隙基准源和VTH偏置电压源的优点,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校正方法的低噪声参考电压源,在获得极低输出噪声的同时,又保证了参考电压的精度。同时提出了数字化模式的参考电压源分配网络,取代了传统的电流模式的参考电压分配网络,进一步降低了参考电压源的噪声。在给出噪声分析和电源抑制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噪声的片内线性稳压器以及一种反向高隔离的片内线性稳压器。另外,根据数字电路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用于数字电路的线性稳压器。利用这三种不同的线性稳压器,为射频接收芯片的各个模块分别提供了片内电源。最后,提出了基于I2C串行总线接口和片内寄存器的数字化电源管理方案,实现了片内电源管理的可编程设计。结合以上研究和设计,本文采用TSMC 0.18μm RF CMOS工艺,为数字卫星电视(DVB-S)射频接收芯片设计并物理实现了全集成的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电源管理系统具有噪声低、可靠性高、集成度高并具有可编程数字化管理功能的特点。

颜然[9](2007)在《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广播电视技术正向数字化方向高速发展,模拟电视机必将被数字电视机所取代。美国日用电子产品协会(CES)公布一系列关于新一代DTV接收机和数字有线系统兼容的技术规范,该规范要求数字电视接收机必须共同支持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节目业务。本文使用Freescale公司的调谐芯片MC44S803设计实现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该调谐系统可以实现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高级电视制式委员会)数字信号和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式模拟信号的接收、降频、放大和输出。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发展现状和主要标准,并指出了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意义。接下来研究分析了实现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相关技术,论述了ATSC系统结构和ATSC调谐系统电路的组成,研究了对电视频道禁用、频道间干扰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了如何改进调谐系统接收性能。然后文章结合调谐系统信号处理流程,论述了设计的硬件电路,包括射频输入、两级变频结构、两级中频信号处理、压控振荡电路和锁相环电路等的设计与实现。文章还阐述了调谐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对芯片寄存器的控制和与芯片进行通信两个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组合频率对中频信号的干扰问题,采取了本振偏移的解决方法,通过软件的设置使本振偏移的同时达到频道选择的目的。设计了计算机与调谐系统的通信平台,该平台通过并行口模拟I2C总线通信实现。最后对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基于上述通信平台,测试主要包括灵敏度的测试,可接收频率范围,调谐系统各项参数等,并对由于调谐步长带来的频率偏移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通过对调谐系统的测试和实际应用中的检验,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设计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设计符合CES规范要求,它的应用可实现设计上的简化和成本的节约。

李敏[10](2006)在《第五媒体显露商机 众厂商齐挖电视手机金矿》文中提出全球手机数量已超过二十亿部,地球上每三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可拓展的手机用户日益缩减,而加入手机业的制造者却越来越多,手机市场日显拥挤。如何从市场中突围而出、开掘新金矿事关整个手机业上下游未来的利益。2006年适逢电视诞生百年,牵手电视成为手机业者纷纷看好的选择。用GSM协会首席市场官Bill Gajda的话来讲,"手机电视标志着电信、传播和娱乐以及内容分销传统上分庭抗礼行业融合的开始。"

二、用于通过卫星地面有线接收数字电视的新一代射频和分立器件的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通过卫星地面有线接收数字电视的新一代射频和分立器件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频率合成技术
        1.2.2 毫米波FMCW雷达系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特性分析
        2.2.1 小数N分频PLL
        2.2.2 Delta-Sigma调制器基本理论
        2.2.3 MASH调制器建模与性能分析
        2.2.4 PLL的相位噪声特性
    2.3 双频段LNB中的频率源
        2.3.1 LNB研究背景与总体方案设计
        2.3.2 基于DSM的小数N分频双频率本振源
        2.3.3 LNB模块设计与实验研究
    2.4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研究
        2.4.1 基于连续时间模型的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2.4.2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方案设计
        2.4.3 PLL性能仿真分析与电路设计
        2.4.4 点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4.5 扫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宽带扫频信号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与DDS驱动的锁相扫频源
    3.1 引言
    3.2 扫频线性度测量方法研究
        3.2.1 扫频信号采集方案
        3.2.2 瞬时频率计算
        3.2.3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
        3.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2.5 分段测量结果的整合
    3.3 DDS电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3.3.1 DDS电路基本原理与扫频线性度分析
        3.3.2 整体方案
        3.3.3 DDS电路设计
        3.3.4 DDS电路的点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3.5 DDS电路的扫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整数分频锁相环电路研究
        3.4.1 方案设计
        3.4.2 PLL相位噪声分析、仿真和电路设计
    3.5 DDS驱动的PLL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单频点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5.2 扫频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DSM小数N分频PLL扫频线性度的测试与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散抑制技术研究与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1 引言
    4.2 频率源杂散分析与抑制方法
        4.2.1 器件固有杂散
        4.2.2 变频杂散
        4.2.3 电源杂散
        4.2.4 数字与控制电路杂散
    4.3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3.1 高Q值 AFSIW谐振器设计
        4.3.2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相位噪声双路相参频率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异频双本振架构的LFMCW雷达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频谱特性分析
        5.2.3 相位噪声抵消特性分析
    5.3 C波段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与实验
        5.3.1 频率源性能指标分析
        5.3.2 基于混频锁相的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
        5.3.3 双路频率源性能测试
    5.4 C波段双路频率源在W波段射频前端中的应用
        5.4.1 W波段射频前端系统方案概述
        5.4.2 关键电路研制
        5.4.3 W波段射频前端相位噪声抵消实验研究
    5.5 X波段低相位噪声频率源研究
        5.5.1 频率源方案设计
        5.5.2 频率源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设计与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FOD检测雷达系统概述
        6.2.1 射频前端架构分析与选择
        6.2.2 FMCW雷达基本原理
    6.3 FMCW雷达系统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1 收发链路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2 频率源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4 射频前端详细设计方案与实验研究
        6.4.1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
        6.4.2 本振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3 接收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4 发射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5 控制方案
    6.5 射频前端集成测试
        6.5.1 发射链路输出功率测试
        6.5.2 接收链路噪声系数测试
        6.5.3 接收链路输出频谱及增益测试
    6.6 FMCW雷达系统目标检测实验
        6.6.1 雷达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6.6.2 多目标探测实验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DVB-T解调器的短波图传接收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提纲
第2章 接收机结构分析与方案确定
    2.1 接收机的结构类型
        2.1.1 超外差式接收机
        2.1.2 镜频抑制接收机
        2.1.3 低中频接收机
        2.1.4 零中频接收机
    2.2 接收机的技术指标分析
        2.2.1 接收机噪声系数
        2.2.2 接收机灵敏度
        2.2.3 接收机选择性和线性度
        2.2.4 动态范围
    2.3 图传接收机方案确定
        2.3.1 图传接收机方案介绍
        2.3.2 DiB9090M DVB-T接收器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频器工作原理与设计
    3.1 混频器的基本概念
        3.1.1 混频器的功能及基本原理
        3.1.2 混频器的性能指标分析
    3.2 混频器的电路结构
        3.2.1 单管跨导型混频电路
        3.2.2 单平衡型混频器电路
        3.2.3 吉尔伯特双平衡型混频器
        3.2.4 无源双平衡型混频电路
    3.3 上变频混频器的设计
        3.3.1 设计要求
        3.3.2 混频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频接收机前端模块的设计
    4.1 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AGC)
        4.1.1 AGC工作原理
        4.1.2 AGC电路设计
    4.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4.2.1 S参数
        4.2.2 低噪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4.2.3 低噪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
    4.3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4.3.1 滤波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4.3.2 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4.3.3 滤波器的电路设计与仿真
    4.4 总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接收机测试及分析
    5.1 接收机中关键模块的测试
    5.2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第二章 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2.1 宽带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分析
        2.1.1 输入匹配技术
        2.1.2 多带宽频点滤波器带宽校准电路设计
    2.2 窄带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分析
        2.2.1 输入匹配技术
        2.2.2 高线性射频前端
    2.3 零中频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分析
    2.4 低中频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分析
    2.5 宽范围频率综合器关键技术分析
        2.5.1 环路及环路带宽稳定性实现
        2.5.2 快速锁定技术
    2.6 基于SFDR的射频接收机链路预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多标准零中频CMOS射频接收机设计实现
    3.1 通信系统概述
    3.2 Spec需求及链路预算
    3.3 系统架构设计
    3.4 具体模块电路设计
        3.4.1 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3.4.2 模拟基带电路设计
        3.4.3 频率综合器电路设计
    3.5 实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窄带多标准低中频CMOS射频接收机设计实现
    4.1 通信系统概述
    4.2 Spec需求及链路预算
    4.3 兼容GPS-L1/BD-B1的GNSS射频接收机设计实现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具体电路模块设计
        4.3.3 实测结果
    4.4 兼容全频点的GNSS射频接收机设计实现
        4.4.1 系统架构设计
        4.4.2 具体电路模块设计
        4.4.3 实测结果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ZigBee网络的电信机房动力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介绍
    2.1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2.1.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2.1.2 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特点
    2.2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介绍
        2.2.1 ZigBee网络特点及应用
        2.2.2 ZigBee协议栈架构
        2.2.3 ZigBee网络设备分类及功能介绍
        2.2.4 ZigBee网络拓扑分类
第三章 电信机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机房分类
        3.1.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分类
        3.1.2 电信机房分类及环境指标
    3.2 机房监控系统现状
        3.2.1 供电系统介绍
        3.2.2 空调设备介绍
        3.2.3 监控系统体系
    3.3 机房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3.1 监控对象
        3.3.2 监控系统功能要求及技术选用
        3.3.3 监控系统总体框图设计
第四章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与实现
    4.1 网络节点设计要求
    4.2 网络节点硬件设计
        4.2.1 网络节点组成框图
        4.2.2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芯片选型
        4.2.3 网络节点应用电路设计
    4.3 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4.3.1 ZigBee无线通信模块调试软件
        4.3.2 网络节点程序流程图
第五章 嵌入式主控中心设计
    5.1 嵌入式系统概述
    5.2 硬件部分设计
        5.2.1 ARM芯片选型
        5.2.2 硬件框图设计
        5.2.3 应用电路设计
    5.3 软件部分设计
        5.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5.3.2 TCP/IP协议
        5.3.3 Web服务器与CGI脚本
        5.3.4 应用程序流程图
第六章 系统实验及测试
    6.1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实验
        6.1.1 网络节点协议栈及应用程序下载
        6.1.2 网络组网实验
        6.1.3 网络传输速率测试实验
        6.1.4 复杂网络组网实验
        6.1.5 实验效果分析
    6.2 系统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手持式应用终端硬件架构论证
    2.1 接收机体系结构选择
        2.1.1 超外差接收机结构
        2.1.2 零中频接收机结构
        2.1.3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结构
        2.1.4 接收机射频输出方式选择
        2.1.5 接收机结构方案确定
    2.2 数字信号处理平台架构选择
        2.2.1 常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平台架构
        2.2.2 数字信号处理平台的结构选择
    2.3 电源需求及管理策略分析
        2.3.1 电源需求分析
        2.3.2 电源管理策略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的若干关键技术论证与分析
    3.1 接收灵敏度的论证与分析
        3.1.1 噪声系数
        3.1.2 相位噪声
        3.1.3 接收灵敏度指标论证
    3.2 频率规划论证与分析
        3.2.1 带通采样定理
        3.2.2 采样频率给定条件下的最优中频频率选择
        3.2.3 频率规划
    3.3 ADC性能及最优量化电平论证与分析
        3.3.1 ADC有效位数
        3.3.2 ADC最优量化电平
    3.4 AGC动态范围论证与分析
        3.4.1 接收机动态范围的指标定义
        3.4.2 射频模块AGC模型建立
        3.4.3 AGC指标论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号完整性与电磁兼容性分析
    4.1 信号完整性分析及仿真
        4.1.1 信号完整性概述
        4.1.2 IBIS信号完整性仿真模型
        4.1.3 基于Hyperlynx的信号完整性仿真
    4.2 电磁兼容性分析
        4.2.1 电磁兼容性概述
        4.2.2 信号的边沿特性分析
        4.2.3 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及解决
    4.3 基于信号完整性与电磁兼容性的PCB设计原则
        4.3.1 PCB的叠层设计原则
        4.3.2 PCB的布局设计原则
        4.3.3 PCB的布线设计原则
        4.3.4 PCB的时钟电路设计原则
    4.4 小结
第五章 手持式终端硬件实现与性能验证
    5.1 手持式终端整机硬件实现
        5.1.1 手持式终端整机模块架构
        5.1.2 手持式终端的电路实现
        5.1.3 手持式终端的主板及整机实物
    5.2 性能测试
        5.2.1 测试平台
        5.2.2 测试方法及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同频RF直放站中回波干扰对消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直放站的概念和应用
    1.3 回波对消基本概念
        1.3.1 直放站回波产生的原理
        1.3.2 回波对消原理简介
    1.4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信号源介绍
    2.1 数字电视DVB-T 标准介绍
    2.2 DVB-T 信号产生
第3章 软件无线电和数字中频理论
    3.1 软件无线电理论
        3.1.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3.1.2 软件无线电的组成及典型结构
    3.2 数字中频理论
        3.2.1 带通采样定理
        3.2.2 整数倍抽取理论
        3.2.3 整数倍内插理论
第4章 回波对消系统方案设计与仿真
    4.1 信号链路
    4.2 自适应算法介绍
        4.2.1 自适应信号处理简介
        4.2.2 变步长自适应算法
    4.3 回波对消方案设计及仿真
        4.3.1 回波对消的实现流程
        4.3.2 变步长自适应算法的运用
        4.3.3 系统仿真
第5章 硬件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5.1 总体硬件实现方案
    5.2 自动增益控制模块设计
        5.2.1 衰减器的设计
        5.2.2 ADC 的设计
    5.3 DAC 的设计
    5.4 MCU 的设计
    5.5 DSP 部分的设计
        5.5.1 TMS320C6711D DSP 简介
        5.5.2 DSP 与FPGA 接口实现
        5.5.3 DSP 小系统的设计
        5.5.3.1 JTAG 仿真口的设计及复位设计
        5.5.3.2 BOOT 介绍及FLASH 部分的设计
        5.5.3.3 SDRAM 部分的设计
    5.6 硬件板及叠层结构
第6章 系统的实现及验证
    6.1 FPGA 设计及实现
        6.1.1 DDC 模块
        6.1.2 相关模块的设计
        6.1.3 自适应控制模块
        6.1.4 DUC 模块
    6.2 DSP 设计及实现
        6.2.1 BOOTLOAD 与FLASH 的读写的验证
        6.2.2 SDRAM 的访问与控制
        6.2.3 DSP 与FPGA 数据的交互
    6.3 回波对消算法的验证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射频通信电路应用简介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低噪声放大器的发展历史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主要贡献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及设计分析
    2.1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2.1.1 低噪声放大器的特性指标
        2.1.2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2.2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分析
        2.2.1 单向化设计分析
        2.2.2 双共轭匹配设计分析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晶体管的S参数提取
    3.1 晶体管模型
        3.1.1 大信号BJT模型
        3.1.2 小信号BJT模型
    3.2 晶体管的S参数提取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
    4.1 引言
    4.2 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
        4.2.1 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方案
        4.2.2 方案中的滤波器的S参数
    4.3 协同设计的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4.4 2GHz宽阻带低噪声放大器
        4.4.1 宽阻带低噪声放大器的电路设计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4.3 结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5.1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研究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8)CMOS射频接收芯片的片上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射频通讯芯片的市场需求
        1.1.2 射频芯片对电源管理的需求
    1.2 发展趋势与研究现状
        1.2.1 电源管理技术的发展
        1.2.2 用于射频芯片的片内电源管理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对片内电源噪声的研究
        1.3.2 对片内低噪声参考电压源的研究
        1.3.3 对片内线性稳压器的研究
        1.3.4 对电源管理的可编程数字化控制的研究
        1.3.5 物理实现与测试验证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 全面的片内低噪声电源管理体系构架
        1.4.2 超低噪声参考电压源及其数字化分配网络
        1.4.3 低噪声线性稳压器与高反向隔离度线性稳压器
    1.5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第2章 射频接收芯片与低噪声电源管理概貌
    2.1 引言
    2.2 射频接收机的典型构架
        2.2.1 超外差接收机
        2.2.2 零中频接收机
    2.3 射频接收芯片中的噪声
        2.3.1 器件噪声
        2.3.2 耦合噪声
        2.3.3 电源噪声
    2.4 低噪声电源管理的目标与策略
        2.4.1 可编程数字化电源管理
        2.4.2 提供片内电源
        2.4.3 抑制电源噪声和毛刺
        2.4.4 提供低噪声参考电压
    2.5 设计实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源域划分
    3.1 引言
    3.2 射频接收芯片中电路模块的电源噪声分析
        3.2.1 信号链路
        3.2.2 频率综合器
        3.2.3 数字辅助电路
    3.3 电源域的具体划分
    3.4 线性稳压器的应用与分配
        3.4.1 线性稳压器的应用
        3.4.2 线性稳压器的分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噪声参考电压源及其数字化分配
    4.1 引言
    4.2 传统参考电压源与模拟化分配网络
        4.2.1 传统参考电压源
        4.2.2 传统参考电压分配网络
    4.3 低噪声参考电压源与数字化分配网络
        4.3.1 数字化参考电压分配网络
        4.3.2 低噪声参考电压源设计
        4.3.3 用于参考电压校准的ADC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类型的全片内线性稳压器
    5.1 引言
    5.2 传统LDO与片内LDO
    5.3 低噪声LDO设计
        5.3.1 LDO的噪声分析
        5.3.2 提出的低噪声LDO
        5.3.3 电路设计
        5.3.4 仿真结果
    5.4 高反向隔离度LDO设计
        5.4.1 理论分析与建模
        5.4.2 提出的高反向隔离度的LDO
        5.4.3 电路设计
        5.4.4 仿真结果
    5.5 用于数字电路的LDO设计
        5.5.1 负载电流和负载电容的估算
        5.5.2 电路设计
        5.5.3 仿真结果
    5.6 RC滤波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编程数字化电源管理
    6.1 引言
    6.2 可编程数字化电源管理
        6.2.1 电源电压的数字控制
        6.2.2 工作电流的数字控制
        6.2.3 寄存器堆
        6.2.4 I~2C总线
        6.2.5 可编程电源管理的实现
    6.3 上电复位
        6.3.1 上电复位模块的数字化延时
        6.3.2 上电复位电路设计
        6.3.3 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测试结果与总结
    7.1 物理实现
    7.2 芯片测试
        7.2.1 测试环境
        7.2.2 测试结果
        7.2.3 结论
    7.3 设计工作总结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概述
    1.2 三大数字电视标准的发展与现状
    1.3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与意义
第2章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相关技术
    2.1 ATSC 数字电视系统
    2.2 电视频谱问题与解决方法
    2.3 ATSC 调谐器接收性能的改进
第3章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低功耗CMOS 宽带调谐芯片MC44S803 特性
    3.2 MC44S803 工作原理与应用电路
    3.3 声表滤波器的特性与选择
    3.4 微带线的计算
    3.5 布线规则
第4章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调谐系统寄存器分析与软件控制
    4.2 计算机与调谐器系统的通信平台设计
    4.3 小结
第5章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调试
    5.1 测试平台的构成
    5.2 灵敏度的测量
    5.3 中频频率偏移分析与观察
    5.4 可接收频率范围的测量
    5.5 调谐系统参数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硬件电路
附录D 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部分软件
致谢

四、用于通过卫星地面有线接收数字电视的新一代射频和分立器件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2]基于DVB-T解调器的短波图传接收机设计[D]. 曹晓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3]CMOS射频接收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实现[D]. 李松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 [4]基于ZigBee网络的电信机房动力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D]. 路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5]高性能卫星导航手持式终端硬件设计与实现[D]. 王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6]同频RF直放站中回波干扰对消系统设计及实现[D]. 宋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0(06)
  • [7]低噪声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研究[D]. 李静. 山西大学, 2009(S1)
  • [8]CMOS射频接收芯片的片上低噪声电源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毛毳. 浙江大学, 2008(06)
  • [9]数模一体化调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颜然. 湖南大学, 2007(05)
  • [10]第五媒体显露商机 众厂商齐挖电视手机金矿[J]. 李敏. 电子测试, 2006(05)

标签:;  ;  ;  ;  ;  

用于通过卫星地面电缆接收数字电视的下一代射频和分立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