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

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

一、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论文文献综述)

皮武[1](2012)在《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 ——以H大学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随着课程权力逐渐下移,大学课程决策开始遭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挟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课程决策”,是指课程决策主体遭遇相应的问题情境时,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出一系列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为何要决策(决策原因)?决策什么(决策内容)?谁决策(决策主体)?怎样决策(决策过程)?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决策的基本内涵和研究脉络。决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一定背景下问题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压缩饼干”式的跨越过程中,地方性大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累积了众多的问题。从时间、空间、体制、观念等不同维度的观察发现,H大学经过十余年全力扩张式的本科教育后,办学规模已趋稳定,亟需提升内涵;只有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才是生存之道;作为一个具有地方性特征的“单位”,浸淫在浓厚的改革意识形态中。持续不断地改革,不仅被认为是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的秘诀,更成为特定场域中决策者的群体惯习。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家仍然通过多种策略保持对大学课程的控制:政治意识形态的“嵌入”;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的制约;其他公共课程的规定;教学评估和建设项目的导引。同时,地方性大学也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决策中竭力展现自己的自主性。正是在权力的透镜下,决策主体才得以显现与“定格”,他们是决定大学课程的“少数人”,形成了从核心层、参与层到影响层权力逐渐递减的层级结构。在横向上,决策权力偏向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不足;在纵向上,决策权力集中在上层,普通教师和管理人员权力缺乏。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课程决策主体必将走向多元化,以实现权力的均衡,让教师、学生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分析课程决策的触发机制、程序设置,厘清决策过程中的权力与关系机制,有望撬动课程决策的“黑箱”,更好地解释各类行动者的行动策略。而镜像政治分析视角给课程决策的“陷阱”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给我们以宝贵的启迪。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大批的“现代人”,“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大学课程的现代化,最终也离不开课程决策的现代化。我们行走在路上。

李慧勇[2](2010)在《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文中指出研究政治学,离不开对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的研究。在当代中国众多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中,始终处于国家政治权力核心的周恩来在“文革”后期对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可视为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从“重新整合”与“文革”发展进程、改革启动及中国政治、行政发展的关联度来看,它又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本文从政治学与行政学角度,以“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为中心事件,以周恩来与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互动为主题,以政治事态发展、机构与人事变动、高层政治格局中力量对比为线条,在探究中央行政体制重整政治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这次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整过程、重整后的构成和运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历史的转变和发展,从来都是各发展阶段相互联系的一个过程。本文认为,“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及运行,不仅对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社会的趋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维系国家政治统治和进行政治管理、促进中央行政体制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恢复与运行乃至中国政治、行政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深远意义。同时,受“文革”指导思想和“文革”路线方针的限制和影响,它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和痕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客观评价、全面分析这次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在中国政治、行政发展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而不能对其任意的拔高和扩展。作为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周恩来无疑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和影响。本文结合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前后的政治活动,对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的角色定位、作用及角色限制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得出结论:“文革”后期,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对于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是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一种筹划和政治交代。他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其作为一代政治伟人在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讲究策略、灵活决策的高超政治韬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政治品格。作为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奠基人,周恩来在领导和管理政府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建国后中央行政体制运行,尤其是“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它对于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本文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另外,作为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特殊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延缓了中央行政体制的顺畅运行和正常调整。本文在反思“文革”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1.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使中央行政体制改革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进一步理顺党政领导体制,为中央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政治支持。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道路。4.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多方面培育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基础。5.从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推进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张承伟[3](2010)在《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将制度、规则嵌入到自动化的程序运行中,提升事务处理的效率,也支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完备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可避免地对政府结构、规制和运作模式提出变革的要求。政务过程再造是对政务过程的分析和设计,契合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的要求,也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面向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务过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执政效率和效益,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的建设的。本文从一般过程论、政务过程、政务资源规划等三个方面展开政务过程再造的研究。首先,构造一般过程论作为政务过程再造的方法论,提出了一般过程的组成结构、识别描述和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其次,结合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以当代中国政务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务过程的意见表达、政务决策、政务执行、政务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政务过程再造的框架,以及政务过程结构再造和流程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最后,在界定政务资源规划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务资源规划的结构体系,并着重从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角度,阐述了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元数据的定义方法,并应用到“数字长海”建设规划当中。本文提出的一般过程论、政务过程再造、政务资源规划等概念和理论,在学术界都是首次提出的。在政务过程再造的框架下,电子政务的研究具有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符合我国当代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顺[4](2007)在《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文中研究指明从文明的视角审视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创新特别是中国政府创新的价值定位,并明确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政府的本质属性和历史使命。政府管理文明是政府管理活动遵循客观规律和以人为本要求的前进式发展状态以及取得的进步成果。其基本标志主要在于政府管理的人本性,并通过政府管理主体的先进性、政府管理理念的科学性、政府管理规范的完备性与合理性、政府管理行为的良善性和政府管理关系的和谐性等方面表现出来。在新世纪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正确认识和把握环境动力场内各因素的源动、互动和合动作用机理,尽可能地形成正向合力,并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逻辑、主要成效、基本特征和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巩固和创新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价值理念、不断提升和优化以政府服务能力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主体资质和政府管理规范、不断提升政府管理行为的良善度和政府管理关系的和谐度等途径,努力实现建设高能优态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周信炎[5](2004)在《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 记者周信炎报道 1月2日,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国家测绘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邦柱出席座谈会。 陈邦柱代表局党组向与会者并通过他们向测绘系统所有党外人士表示新年祝福,并简要介绍了国家测绘局2003年的工作情况、测绘事业的发?

吴江[6](2002)在《交流思想 共谋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报讯:记者吴江报道:8月29日,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诚恳听取党外人士对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以更好地促进测绘事业的发展。国家测绘局?

二、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 ——以H大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理由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决策背景探寻
    一、时间之维:H大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 H大学的过去
        (二) H大学2010年的自画像
    二、空间之维:H市的基本情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地理与气候特征
        (三) 区域文化性格
        (四) H市经济发展现状
    三、体制之维:H大学的地方性
        (一) H大学的地方性:一种事实呈现
        (二) H大学的地方性:多种视角的阐释
        (三) H大学的“单位”特征
    四、观念之维:蔓延着的改革意识形态
        (一) 改革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建构
        (二) H大学发展史:一部“改革”史
第三章 决策内容:国家控制下的大学自主
    一、转型期中国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演变轨迹
        (一) 大学自主权扩大:并非只是传说
        (二) 大学主导?问号背后的忐忑
    二、我国大学课程的国家控制策略
        (一) 政治意识形态的“嵌入”
        (二) 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规范的制约
        (三) 其他公共课程的规定
        (四) 教学评估和项目建设的导引
    三、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内容
        (一) 培养目标决策
        (二) 专业设置决策
        (三) 课程体系决策
第四章 决策主体:权力魅影中的显现与“定格”
    一、中国大学课程决策主体溯源
        (一) 晚清时期
        (二) 民国时期
    二、当前大学课程决策主体:权力透镜下的扫描
        (一) 何谓权力
        (二) 课程决策主体:操纵大学课程的“少数人”
        (三) 课程决策主体的运作特征分析
    三、大学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追求
        (一) 大学课程决策的利益相关者
        (二)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课程利益冲突
        (三) 决策主体多元化追求中的悖论
        (四) 学生参与课程决策,何以可能
第五章 引人入胜的决策过程
    一、课程决策的触发
        (一) 触发机制
        (二) 中层干部换届:“新官上任三把火”
    二、课程决策的程序设计
        (一) 学校层面:规划与动员
        (二) 职能部门:落实与框限
        (三) 学院层面: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四) 校外评审
        (五) 审核答辩:决策结果的合法化过程
    三、课程决策过程中的行动策略
        (一) 权力与关系:撬动课程决策的“黑箱”
        (二) 决策者的行动策略
        (三) “关系”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四、大学课程决策的“陷阱”:镜像政治分析的尝试
        (一) 镜像政治分析视角概述
        (二) H大学课程决策的镜像化分析
第六章 大学课程决策现代化:展望与前行
    一、课程决策模式的演进和融合
        (一) 全面理性模式
        (二) 有限理性模式
        (三) 渐进主义模式
        (四) 决策模式的融合:趋近“帕累托最优”
    二、课程决策的应然价值取向
        (一) 民主化
        (二) 科学化
        (三) 制度化
    三、决策评价:在“改革”与“混乱”之间
        (一) 走进“评价”的时代
        (二) 决策评价为什么会这么难
        (三) 课程决策评价的关键
结语:来自决策“实地”:欲说还休未曾休
参考文献
后记

(2)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一、基本研究概况
        二、相关研究内容综述
        三、研究状况评析
    第三节 选题的初步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难点
        一、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难点与限度
第二章 "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革"时期政治与行政体制运行及社会环境状况
        一、国家政治体制在"文革"中的运行
        二、中央行政体制在"文革"中的运行
        三、"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状况
    第二节 中共十大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影响
        一、中共十大的提前召开与党政领导体制的恢复性调整
        二、中共十大的人事安排与新政治格局的形成
        三、新政治格局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影响
    第三节 周恩来与"文革"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周恩来面临政治处境的变化
        二、周恩来协调与各政治主体的关系
        三、周恩来对中央行政体制的维护
第三章 重整过程中的政治较量与新一届政府的诞生
    第一节 四届人大筹备过程中的力量角逐
        一、四届人大的筹备
        二、围绕"组阁"的较量
        三、周恩来受命"组阁"
    第二节 四届人大与新一届政府的诞生
        一、毛泽东、周恩来对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设计与决策
        二、四届人大与政治格局的变动
        三、重整后中央行政体制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理论分析
        一、宪法修改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影响
        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行政学分析
        三、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后面临的政治环境
第四章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后的运行与再调整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后的运行及成效
        一、以邓小平为首的国务院对各项工作的整顿
        二、整顿的社会成效及对中央行政体制的影响
        三、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在整顿中的良性政治效应
    第二节 中央行政体制的再调整与政治格局的再变动
        一、新政治格局中的较量
        二、周恩来与中央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
        三、毛泽东与中央行政体制的再调整
第五章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终结"文革"的影响
        一、对粉粹"四人帮"的影响
        二、对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第二节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启动改革的影响
        一、周恩来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改革的影响
    第三节 对评价毛泽东与重塑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影响
        一、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与对毛泽东的客观评价
        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政治合法性分析
第六章 对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利弊得失分析
        一、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恢复
        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的局限性
    第二节 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的作用
        一、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
        二、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的角色限制
    第三节 启迪与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二、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和实践与对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三、反思"文革"教训与对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资料要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基本理论综述与评析
    2.1 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
        2.1.1 电子政务的界定
        2.1.2 国外电子政府的发展概况
        2.1.3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2.1.4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问题
    2.2 过程与政务过程
        2.2.1 哲学过程论
        2.2.2 过程与流程
        2.2.3 一般过程
        2.2.4 政务过程
    2.3 业务流程再造与政务过程再造
        2.3.1 业务流程再造
        2.3.2 政务流程再造
        2.3.3 政务过程再造
    2.4 企业资源规划与政务资源规划
        2.4.1 企业资源规划
        2.4.2 政务资源规划
3 当代中国政务过程的现状分析
    3.1 政务过程相关的政府组织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3.1.2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3.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4 中国政务过程结构
    3.2 政务过程行为主体及其意见表达
        3.2.1 我国利益群体的划分
        3.2.2 意见表达
        3.2.3 意见综合
    3.3 政务决策过程
    3.4 政务执行过程
        3.4.1 政务执行的意义
        3.4.2 政务执行的法制模式
        3.4.3 政务执行的人治方式
    3.5 政务过程的信息系统
        3.5.1 政务过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3.5.2 中国政务信息工作机构
        3.5.3 政务信息的类型
        3.5.4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3.6 政务过程的监督机制
        3.6.1 监督体系的结构
        3.6.2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3.6.3 党政监督
        3.6.4 社会监督
4 一般过程论的基本形式化模型
    4.1 过程的概念、分类和组成
        4.1.1 过程的概念
        4.1.2 过程的分类
        4.1.3 过程的组成和结构
    4.2 一般过程的形式化描述
        4.2.1 过程及其要素的集合定义
        4.2.2 过程要素之间的关系
        4.2.3 过程的基本规则
    4.3 一般过程的定量分析
        4.3.1 基本度量参数
        4.3.2 过程优化的判据
    4.4 政务流程概念、结构和形式化描述
        4.4.1 政务流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4.4.2 政务流程的形式化描述
        4.4.3 政务流程要素间的关系
        4.4.4 政务流程中的基本规则
        4.4.5 政务流程定义元模型
    4.5 过程分析、过程设计和过程方法
        4.5.1 过程分析
        4.5.2 过程设计
        4.5.3 过程方法
5 基于一般过程论的政务过程再造方法
    5.1 政务过程再造概述
        5.1.1 政务过程再造的内涵和意义
        5.1.2 政务过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
        5.1.3 政务过程再造基本框架
    5.2 政务过程的结构再造
        5.2.1 结构再造的目标和原则
        5.2.2 面向"党政合一"的政府结构再造
        5.2.3 面向"职能转变"的行政结构再造
        5.2.4 面向"权力制衡"的权力结构再造
    5.3 政务过程的流程再造
        5.3.1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5.3.2 政务流程再造困境
        5.3.3 政务流程再造措施
        5.3.4 长海县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实例分析
6 政务过程再造在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6.1 GRP及其结构体系
        6.1.1 GRP概念、特点和意义
        6.1.2 GRP层次结构
        6.1.3 GRP功能层次
        6.1.4 GRP技术结构
    6.2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
        6.2.1 政务信息资源内容及特点
        6.2.2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
        6.2.3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的描述方法
    6.3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框架和内容
        6.3.1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
        6.3.2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体系架构
        6.3.3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核心内容
    6.4 "数字长海"建设规划
        6.4.1 长海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和政务过程再造分析
        6.4.2 "数字长海"信息中心
        6.4.3 "数字长海"基础工程
        6.4.4 "数字长海"服务门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 政府创新的内涵及其中的关键问题
        (二) 当代西方国家政府创新的价值取向
        (三)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价值取向定位
        (四)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为什么要确立管理文明取向
    二、本选题所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 本选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二)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取向标义:政府管理文明解析
    一、政府管理的内涵及其文明意蕴
        (一) 政府的含义及其本质属性
        (二) 政府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三) 文明的科学界定
        (四) 政府管理活动的文明价值
    二、政府管理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一) 政府管理文明的内涵
        (二) 政府管理文明的基本特征
    三、政府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
        (一) 政府管理文明标志性要素
        (二) 政府管理文明标志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二章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取向的动力系统:政府管理文明建设动力场分析
    一、政府创新动力系统基本结构因素
        (一) 自然生态环境动力因素
        (二) 社会经济环境动力因素
        (三) 社会政治环境动力因素
        (四) 社会文化环境动力因素
        (五) 国际社会环境动力因素
    二、政府管理文明建设动力场作用机理
        (一) 政府管理文明动力场作用机理形成的根据
        (二) 政府管理文明动力场作用机理的基本内容
    三、新世纪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动力场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趋完善
        (三) 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全面展开
        (四)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五) 社会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三章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实践基础: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现实性分析
    一、走向管理文明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历程
        (一) 中共“十三大”前后的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二) 中共“十四大”以后的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三) 中共“十五大”之后的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四) 中共“十六大”以后的政府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文明视角下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的成效与特征
        (一) 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效
        (二) 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三、新世纪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有关政府管理主体资质问题
        (二) 有关政府管理行为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问题
        (三) 有关政府管理文明的价值基础及其社会化问题
第四章 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对策选择: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与途径
    一、新世纪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一) 基本目标定位:高能优态服务型政府
        (二) 基本目标要点:高能优态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二、新世纪中国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 不断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夯实政府管理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
        (二) 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政府管理主体资质..
        (三) 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规范,提升政府管理行为的良善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相关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四、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性大学的课程决策研究 ——以H大学为案例[D]. 皮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7)
  • [2]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 李慧勇. 南开大学, 2010(08)
  • [3]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D]. 张承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4]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D]. 张顺. 吉林大学, 2007(06)
  • [5]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人士及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N]. 周信炎. 中国测绘报, 2004
  • [6]交流思想 共谋发展[N]. 吴江. 中国测绘报, 2002

标签:;  ;  ;  ;  ;  

国家测绘局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