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绿化植树措施与建议

盐碱地绿化植树措施与建议

一、盐碱土地区绿化植树的措施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赵颢迪[1](2020)在《兰考“三害”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学基础与抗性植物资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及美丽中国战略的有序实施,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区域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到密切关注。兰考县在上世纪中期曾遭受过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期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进行了长达30年的治理。如今的兰考县生态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在内部自然资源与外部政治资源的有机融合下,生态文化旅游业实现蓬勃发展。回首历史,“三害”的治理过程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魄力,其针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至今仍然拥有深刻的研究价值,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在进行灾害治理与生态恢复时提供参考。通过对兰考治理“三害”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生物多样性原理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稳定性原理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部分耐旱、耐碱的树木存在深刻的研究价值,其自身的生物特性以及经济价值应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兰考“三害”治理措施的深入挖掘,结合1958年至2018年期间的部分气候、土壤指标的变化,以2000年至2017年兰考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分析结果为佐证,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兰考“三害”的部分治理措施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兰考县在治理风沙灾害过程中,将植树造林作为抵挡风沙,保护农田的关键措施。如今的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同样将发展林业建设与退耕还草等方式作为抵挡风沙的主要措施。时至今日,县域仍有大面积的农业用地采用农桐间作的种植方式,此举既能保护农田,又可改良土壤。同时,在治理盐碱地过程中所运用的洗盐沥碱改良土壤的措施如今仍然被广泛运用。由此可见,生物与水利改良方式是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方式。而在水资源较为短缺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发展节水灌溉改良土壤的方式则显得十分重要。(2)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依赖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良好保持通过兰考县2000年至2017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演化趋势可知,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波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在生态经济与生态社会均呈稳步上升趋势中,生态环境的波动是造成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在生态环境子系统中林木覆盖率、造林面积与农用化肥施用量三个指标是影响其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生态环境质量的良好与否是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寻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则成为新的发展方式。(3)抗性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能够对城市绿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兰考在治理“三害”过程中,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原理的灵活运用,采用农桐间作的种植模式,对风沙治理与盐碱土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环境胁迫影响,很多植物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变化。因此,抗逆性研究能够提高植物自身适应胁迫因子的能力。以耐旱型植物为例,干旱地区在进行城市绿化及发展林业建设过程中应将耐旱型植物作为重点关注树种。同时,对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公众应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生态观,进而以自身的切实行动去保护环境,最终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兰考在全面治理“三害”过程中所遵循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等原理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所衍生出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公众理应牢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周文志[2](2020)在《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且分布广泛,制约了农林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采用淋溶脱盐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的方法,选用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作为改良材料,探究在河北黄骅市中捷农场的闲置耕地表层(0~20 cm)土壤中施加这3种改良材料后,对土壤中盐分离子淋溶速率以及土壤的理化指标的影响,分析其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施加这3种改良材料后对土壤中盐分的淋溶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施加粉煤灰效果最好。施加粉煤灰能使土壤中的离子含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减低,显着缩短盐分淋溶时间,总淋溶时间缩短25%,施加木醋液效果次之,而施加园林废弃物堆肥淋溶结束后土壤电导率和各离子含量均较高。对比木醋液、粉煤灰、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淋溶的淋溶过程,对盐分离子洗脱的先后顺序没有影响。(2)施加改良材料后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园林废弃物堆肥,当施加量为100 g·kg-1时最高,分别为44.02g·kg-1、59.50 mg·kg-1、308.24 mg·kg-1、586.45 mg·kg-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23、4.52、19.21、1.94倍。木醋液、粉煤灰对土壤中的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的提升,在对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影响中粉煤灰优于木醋液。(3)施加木醋液、粉煤灰、园林废弃物堆肥各处理的p H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三者混施效果最好。木醋液和粉煤灰混施且粉煤灰施加量最大时土壤EC值最低,为2.62 m S·cm-1。三者混施且施加量较高时,土壤的SAR值最低,为2.83;土壤中交换性Na+含量最高,为12.13 cmol·kg-1。培养结束后发现,施加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降低土壤中Na+、Cl-含量效果显着,且施加量越大其含量越低。(4)施加木醋液对滨海盐碱土的容重和总孔隙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加施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显着降低,施加量最大时相比对照组容重降低16.78%,总孔隙度增加88%。WR2和WR0.25随改良材料的施加量增加逐渐增大,其中粉煤灰和园林废物堆肥混施量最高时最大,分别为2.77、20.88。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木醋液,且当粉煤灰施加量最大时效果最好,为3.86×10-4 cm·s-1,相比对照组提高了8倍。综合分析考虑,施用适量的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改良滨海盐碱土的理化性质有较好的效果。结合改良材料的施加量来看,以木醋液施用量稀释倍数为600倍、粉煤灰施用体积分数为9%,园林废弃物堆肥为60 g·kg-1时改良效果最优。

董强[3](2020)在《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东营市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其生产总值近几年一直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展现出了较强的经济活力。但受滨海自然条件限制,系统性和规模性的城市建设相对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对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经济区战略和海洋经济战略的规划实施,东营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提速阶段。园林绿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城市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公园”概念的提出,东营市利用区域内空闲土地资源丰富,河流、水系、河塘分布密集等优势,绿地建设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面对东营市滨海区位带来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研究滨海绿地营建技术,让城市建设和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调查、案例对比与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山东东营市滨海绿地营建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滨海绿地成功案例、东营市滨海地区基础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相关概念与理论、环境特点及营建绿地技术关键进行了分析归纳,对滨海绿地营建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滨海绿地营建重点要解决土壤改良问题。滨海地区大都地势平整,排水不畅,受海水内侵影响,滨海土壤大多为盐碱土,在含盐量大于0.15%的盐碱土上,除耐盐乡土植物外,常见园林植物很难直接栽种成活。所以滨海绿地营建的关键技术在于土壤改良技术的成功与否,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滨海绿地比较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主要有:更换客土、铺设排盐管、抬高地面、大水压盐、平整土地、施有机肥、铺设隔离层、覆盖有机物等技术手段。2、滨海绿地营建要因地制宜选用耐盐或较耐盐树种。在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不建议大规模选用外来树种或不耐盐碱树种,这些外来树种未经过适应驯化,在滨海盐碱地上很难保持长时间良好生长状态,甚至无法生存。即使在改良过的土壤上,受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改良后的土壤含盐量会呈现逐年增高现象,不耐盐树种将很快出现枯萎或死亡现象。东营市乡土植物资源丰富,需要积极使用和推广耐盐植被和树种,在保证绿地景观效果的同时,最大发挥绿地生态功能。3、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要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河网较为稠密,根据“盐随水来,随水去”这一水盐运动规律,滨海绿地营建可以依托所具有的水资源优势解决土壤盐化问题。利用黄河引水灌渠,提供大水压盐所需的淡水资源。利用湖泊和泄洪河道,实施水体交换,加快土壤淋盐作用。引入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建设理念,实现滨海绿地营建过程中,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4、滨海绿地营建过程需要解决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根据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园林绿地营建工作除解决土壤盐化问题外,还需要解决季节性的干旱、积涝、台风、盐雾等影响。经过多年的实践,柽柳、圆柏、龙柏、旱柳、垂柳、构树、国槐、绒毛白蜡、榆树、紫穗槐、火炬等树种,除自身耐盐性较好外,同时也能够有效适应季节性因素带来的影响,可以作为滨海绿化的主要树种。以禾本科为主的观赏草地被植物,可同时具有耐风、耐旱、耐涝等特征,滨海绿地营建中应提高对观赏草应用的重视。

刘星,吴华勇,杨升,卢翔,王金旺,陈秋夏[4](2020)在《海涂围垦区不同耐盐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文中认为以温州宋埠围垦区的滨海潮滩盐土为研究对象,种植泌盐乔木——柽柳(Tamarix chinensis)、拒盐灌木——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和拒盐乔木——白榆(Ulmus pumila),分析植树2 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与裸地相比,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根际土壤pH分别下降0.14、0.43、0.39,电导率分别下降80%、70%、72%。裸地土壤粒径均小于0.053 mm,各树种根际土壤形成的微团聚体(0.25~0.053 mm)占土壤总质量的5.0%~5.9%,大团聚体(2~0.25 mm)占比小于1%。相比粉+黏团聚体(<0.053 mm),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游离铁含量分别呈现上升和下降趋势,表明微团聚体形成可能是一个脱铁富碳过程。与裸地相比,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显着增加,而速效钾含量显着下降。各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以白榆最高(分别为1.20 g·kg–1和42.6 mg·kg–1),且微团聚体中全氮和碱解氮显着高于粉+黏团聚体。综上所述,植树2a后,各树种根际土壤盐碱度显着下降,且形成团聚体,表明柽柳、厚叶石斑木和白榆适宜作为浙南围垦区的改良树种。其中,白榆根际形成的团聚体数量多,富集碳、氮养分效果好,为首选树种。

张皓琳[5](2019)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建设城市森林已经大多数城市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具有盐碱特点的沿海城市,受到盐碱地恶劣自然条件的桎梏,其城市森林普遍存在林相单调、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差、生态系统脆弱等突出问题。为解决滨海盐碱城市森林质量普遍不高,森林景观较差的现状,论文研究选择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这一具有盐碱地改良和林业建设基础的城市进行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设计研究的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概念性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对解决河口区滨海盐碱地现有森林质量低下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取得的主要规划成果如下:1、滨海盐碱地是分布在近海岸或河口三角洲,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上,pH值在7-9,自然条件下只能生长耐盐碱植物的一种土地类型。滨海盐碱土根据土壤含盐量和碱化度分为轻度[含盐量0.1%-0.2%,碱化度5%-10%]、中度[含盐量0.2%-0.4%,碱化度10%-15%(20%)]和重度[含盐量 0.4%-0.6%(1.0%),碱化度 15%(20%)-20%(30%)]3个等级。河口区的盐碱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盐碱程度以中重度为主,pH值8.5左右。对于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理、化学、生物等改良方法。基于对滨海盐碱土的基本特征,提出采用综合技术以解决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问题的方向及途径。2、搜集和整理出适用于本地区种植的耐盐碱植物资源119种,按植物的耐盐碱程度分为重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6%以上)39种,中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0.6%)36种,轻度耐盐植物(耐盐度0.3%以下)44种。按植物的生活型,有乔木树种40种,包括常绿乔木4种、落叶乔木36种;灌木28种,包括常绿灌木8种、落叶灌木20种;草本植物有47种,包括18种1-2年生草本和29种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4种。并从植物的大小、形态、颜色等观赏角度对收集的耐盐碱植物的景观效果和价值进行了评价。3、归纳总结出能够提高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的3种城市绿化建设模式: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曹妃甸植物景观建设模式和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4、提出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应遵循的理念和原则,规划的主要方向和建议,以及规划设计可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和参数。5、提出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主要选择的树种,包括10种骨干树种、20种道路绿化树种、16种防护林绿化树种、22种庭院绿化树种、35种其他主要树种、10种草坪及地被植物。6、确定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的总体布局结构为以“两带、三网”为主体的林业生态骨干框架和以“一环、两轴、多区”为依托的城市森林建设功能体系,林业布局结构为串联起全区生态片林、防护林廊道、景观节点的生态宜居格局。7、将河口区绿地划分为斑块式绿地(包括公园绿地、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廊道式绿地(包括道路绿地、河岸绿地)两种绿地类型。在不同的绿地类型中选择典型案例如城东森林公园、城北湿地公园、林业产业园、G340等,从区域概况、森林质量提升对策和植物配置设计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和探讨,形成面向全区、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的概念性规划方案,预期将实现河口区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42%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m2以上。

亓军红[6](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杨姗[7](2019)在《泰国三百峰国家公园滨海盐碱地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国际化旅游的新阶段,三百峰国家公园作为泰国最大的海滨湿地公园在绿化建设方面受盐碱因素制约严重。在打造中泰共同体政策背景下,泰国三百峰国家公园滨海盐碱地种植设计研究旨在借鉴中国滨海盐碱地绿化的成功经验,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和种植设计提升滨海盐碱地植物景观质量,优化人居和经济发展环境。广布世界的盐碱地面积已达9.56亿公顷,对滨海盐碱地种植设计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城市土地结构性短缺问题,推动滨海城市可持续性建设和发展;还能为更广泛的滨海盐碱地绿化建设提供设计借鉴和思路,为风景园林设计植入生态资源可持续的理念。此外科学严谨的种植设计还能使绿化发挥科普功能。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案例总结和定性分析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泰国华欣三百峰国家公园的地理位置和社会人文的分析,对种植设计进行定位;(2)为全面掌握盐碱化影响因子,详细分析研究区域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设计地块内四个地勘点12个土壤样本的质地、含水量和塑性指数,并通过测定土壤pH值、八大盐基离子、含盐量和电导率,对盐碱程度进行评定作为改良土壤盐碱化的依据;(3)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磷、钾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容重和孔隙度进行检测,以指导土壤培肥。(4)基于对盐碱土理论的研究,结合种植设计地块现状,依据水盐运动规律、种植土质量要求、土壤盐碱化与园林植物生长的关系和现有盐碱土改良方式,归纳土壤改良要注意事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具体包括深耕晒垡、淋盐洗盐、塑造地形的物理改良措施和种植耐盐植物、投放蚯蚓的生物改良措施。(5)在耐盐植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生态学与种植设计要求确定出设计原则和思路指导园林植物筛选。(6)基于对66个选定园林植物耐盐能力和观赏特性的分析将地块划分为驳岸、水体、陆域三大植配单元进行种植设计,最终形成16个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配置模式。

徐国栋,赵坚[8](2018)在《滨海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青岛环湾大道植物景观改造工程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滨海城市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滨海区域的景观建设愈发突出,而对于滨海地区景观来说独特而重要环节——植物景观营造在其最终效果的形成上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园林植物是景观中有生命的要素,在滨海区域特殊气候和基地条件下,园林植物选择的科学性、配置的合理性决定了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滨海道路景观来说植物景观的营造至关重要,更是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

李慧杰[9](2018)在《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文中认为盐碱地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受自然及强烈人为活动影响。我国盐渍土资源多且分布广泛,其中“京津冀”地区是受土壤盐碱影响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天津滨海新区自1994年建立以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贸区,随着土壤盐渍化问题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地进行盐碱地治理、开发盐碱地资源、进行植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且有一定的现实经济意义。本文以滨海、典型内陆盐碱地为对象,综合利用“3S”技术,结合生态科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以高分影像和外业采样为数据源,通过对影像的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信息,结合对外业采样的检测结果,多因子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地适宜性,分析研究区绿化潜力并提出植被建设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天津滨海新区植被覆盖度较低,中度盐碱地分布最广,其次是重度盐碱地,最后是轻度盐碱地。(2)对滨海新区土地适宜性分为四个等级进行评价: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一般不适宜,适宜性级别较低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高度适宜区域基本不存在。(3)依据赵可夫、李法曾主编的《中国盐生植物》(1999)对耐盐碱植物等级的划分,以及适宜种植的土壤含盐量范围,得出一般不适宜地很难进行植被建设,基本适宜地在进行盐碱地改良后可以种植强耐盐碱植物,中度适宜地在进行轻微盐碱地改良后可种植较强耐盐碱植物。

王池宇[10](2018)在《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的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盆地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耕作、灌溉制度下,盆地约一半农田将面临盐渍化的风险,且这种盐渍化高风险的农田占了现有耕地的44.92%。因此,开展柴达木盆地盐渍化土地的治理研究十分必要。盐碱地造林作为一种长期、有效、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措施,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返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从而改良盐渍化土壤,并取得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盐碱地土壤十分瘠薄,气候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造林难度一般较大。因此,研究一种适宜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柴达木尕海镇盐碱地造林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利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了其造林的隔盐阻盐材料,后通过大田盐碱地造林试验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柴达木盐碱地的造林技术模式。模式中的整地方式为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两种隔盐阻盐材料按照不同位置(下层隔盐、上层阻盐、上下组合)布设于青杨植树穴,通过大田造林试验确定其盐碱地造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模拟地下水位100cm 土壤盐分运移试验得出,表层覆沙3cm未能有效阻断毛管水上行,覆农用地膜、覆液体地膜、覆沙6cm可有效抑制盐分上行,试验第50d只有微量盐分到达60cm 土层,盐分运移基本是水分梯度和盐分梯度扩散的结果。结合大田实际情况后选用液体地膜、农用地膜两种材料用于田间造林试验。(2)针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提出一种基于工程洗盐、布设隔盐阻盐材料、种植耐盐乔灌以及当地适生树种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3)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全盐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全盐含量低于1.5g/Kg。下层布设效果优于上层布设。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4)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增加2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上层布设效果优于下层布设。两种材料增加土壤水分能力相当。(5)各隔盐阻盐处理均可显着降低0-60cm树穴深度的土壤PH值。在布设位置选择上以上下均布设隔盐阻盐材料效果最为显着。在材料选择上,上层阻盐措施优选农用地膜,下层隔盐措施优选液体地膜,上下组合措施优选液体地膜。(6)对盐分较为敏感的青杨经过工程洗盐、运用隔盐阻盐材料整地处理后的造林成活率高于常规造林模式下耐盐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在植树穴布设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有利于造林苗木的成活,液体地膜(下)、液体地膜(上)、液体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5倍、2.75倍、3.85倍;农用地膜(上)、农用地膜(下)、农用地膜(上+下)各措施成活率分别为对照的3.25倍、2.25倍、3.5倍。通过大田试验,确定液体地膜和农用地膜均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液体地膜适用于规模化工程造林,施用简捷快速;普通农用地膜适用于小规模造林,经济便利;无工程洗盐条件地区,可采用种植耐盐植物,在充分灌溉压盐条件下植树穴表层覆膜,并覆土压盖,也可覆沙3cm以上便能起到良好的隔盐阻盐效果。

二、盐碱土地区绿化植树的措施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碱土地区绿化植树的措施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兰考“三害”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学基础与抗性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社会调研与文献整理法
        1.4.2 均方差决策法
        1.4.3 指标体系构建
    1.5 研究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兰考产生“三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2.1 形成“三害”的原因
        2.1.1 风沙灾害成因
        2.1.2 内涝灾害成因
        2.1.3 盐碱灾害成因
    2.2 “三害”的治理措施
        2.2.1 风沙灾害治理措施
        2.2.2 内涝灾害治理措施
        2.2.3 盐碱灾害治理措施
    2.3 “三害”治理成效及蕴含的生态学原理
第三章 兰考“三害”治理中相关的植物资源
    3.1 耐盐碱植物资源
    3.2 耐旱植物资源
    3.3 耐水湿植物资源
    3.4 防风固沙植物资源
第四章 兰考生态文明建设时序演变特征及意义
    4.1 兰考生态文明建设时序演变特征
        4.1.1 生态文明建设之生态环境子系统时序分异演变特征
        4.1.2 生态文明建设之生态经济子系统时序分异演变特征
        4.1.3 生态文明建设之生态社会子系统时序分异演变特征
    4.2 兰考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2.1 历史意义
        4.2.2 现实意义
第五章 兰考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与历史渊源
    5.1 兰考县生态环境保护开发措施汇总
        5.1.1 林业发展
        5.1.2 水资源保护及土壤环境治理
    5.2 生态文明理念在“三害”治理过程中的体现
        5.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5.2.2 生态环境的稳定健康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5.2.3 全民行动、全民参与是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第六章 兰考治理“三害”的当代价值体现
    6.1 灾害治理方式的借鉴
        6.1.1 风沙治理的借鉴
        6.1.2 内涝治理的借鉴
        6.1.3 盐碱治理的借鉴
    6.2 推动河南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普及进程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滨海盐碱土的形成及危害
    1.3 我国滨海盐碱土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
        1.4.2 盐碱土改良研究现状
        1.4.3 木醋液的应用
        1.4.4 粉煤灰的应用
        1.4.5 园林废弃物堆肥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的理化性质
        2.2.1 供试土壤
        2.2.2 木醋液
        2.2.3 粉煤灰
        2.2.4 园林废弃物堆肥
    2.3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3.1 土壤淋溶试验设计
        2.3.2 土壤培养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物理指标
        2.4.2 化学指标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盐分淋溶效果的影响
    3.1 淋溶液EC
    3.2 淋溶液离子浓度变化
        3.2.1 阳离子浓度变化
        3.2.2 阴离子浓度变化
    3.3 淋溶后土壤盐分离子含量
    3.4 小结
4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对滨海盐碱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4.1.1 有机质
        4.1.2 碱解氮
        4.1.3 有效磷
        4.1.4 速效钾
    4.2 对滨海盐碱土pH及盐分指标的影响
        4.2.1 pH
        4.2.2 EC
        4.2.3 SAR
        4.2.4 交换性Na~+
        4.2.5 主要阳离子含量变化情况
        4.2.6 主要阴离子含量变化情况
    4.3 对滨海盐碱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4.3.1 容重
        4.3.2 总孔隙度
        4.3.3 水稳性团聚体
        4.3.4 饱和导水率
5 讨论
    5.1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盐分淋溶的影响
    5.2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5.3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化学性质的影响
    5.4 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介绍
第二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
        1.4.1 相关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滨海园林绿地成功案例分析
    2.1 国外滨海园林绿地成功案例
        2.1.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
        2.1.2 美国纽约州弗莱士河公园(Fresh kills Park)
    2.2 国内滨海园林绿地案例分析
        2.2.1 深圳湾公园
        2.2.2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第三章 滨海绿地特点及其营建技术研究
    3.1 滨海绿地特点
        3.1.1 土壤条件
        3.1.2 水文条件
        3.1.3 气候条件
        3.1.4 植被因素
        3.1.5 盐雾影响
    3.2 滨海绿地营建技术
        3.2.1 土壤改良技术
        3.2.2 灌溉技术
        3.2.3 植物材料的选择和栽培技术
        3.2.4 工程管理技术
第四章 山东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施工实践
    4.1 项目概况
    4.2 现状分析
    4.3 设计要求
    4.4 技术应用
        4.4.1 土壤改良
        4.4.2 水系处理
        4.4.3 植物应用
        4.4.4 灌溉技术
        4.4.5 抗风措施
    4.5 后期管护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支撑情况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滨海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现状
        1.2.1 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树木种植研究现状
        1.2.2 滨海盐碱地的利用规划研究进展
    1.3 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1.3.1 森林质量概念
        1.3.2 景观设计理论
        1.3.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3.4 水盐运动规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结果分析
    3.1 滨海盐碱地特性分析
        3.1.1 滨海盐碱地的概念、成因、类型及改良途径
        3.1.2 滨海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2 北方滨海盐碱地区盐生植物资源及景观效果分析
        3.2.1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资源
        3.2.2 北方滨海盐生植物景观效果分析
    3.3 北方滨海城市绿化模式案例分析
        3.3.1 天津市开发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3.3.2 曹妃甸滨海区植物景观建设模式
        3.3.3 黄骅市海滨工业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3.4 河口区城市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要素分析
        3.4.1 规划区概况
        3.4.2 河口区现有植被状况和景观效果分析
        3.4.3 河口区森林景观营造现有技术
        3.4.4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方向
        3.4.5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的建议
        3.4.6 河口区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理论依据
        3.4.7 滨海盐碱地改良采用技术及主要参数
        3.4.8 树种选择
        3.4.9 整体规划
        3.4.10 河口区不同地类森林质量提升规划设计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7)泰国三百峰国家公园滨海盐碱地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盐碱地的资源现状与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人文
    2.3 种植设计地块现状分析
        2.3.1 地质地貌
        2.3.2 土壤
        2.3.3 气候水文
        2.3.4 原生植物
第3章 滨海盐碱土改良
    3.1 盐碱土的成因和分类
        3.1.1 盐碱土成因
        3.1.2 盐碱土分类
    3.2 滨海盐碱土的定义和特点
        3.2.1 滨海盐碱土定义
        3.2.2 滨海盐碱土特点
    3.3 土壤改良依据
        3.3.1 水盐运动规律
        3.3.2 种植土质量要求
        3.3.3 土壤盐碱化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3.3.4 现有盐碱土改良方式
        3.3.5 滨海盐碱土改良注意事项
    3.4 滨海盐碱土改良具体措施
        3.4.1 深耕晒垡和淋盐洗盐
        3.4.2 地形塑造
        3.4.3 微区客土
        3.4.4 整体改土
第4章 植物种植设计
    4.1 盐生植物的定义和分类
        4.1.1 盐生植物定义
        4.1.2 盐生植物分类
    4.2 种植设计原则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思路
    4.3 种植植物筛选
        4.3.1 筛选原则
        4.3.2 选定植物
    4.4 筛选植物分析
        4.4.1 耐盐能力分析
        4.4.2 观赏特性分析
    4.5 种植设计
        4.5.1 生态驳岸植物配置
        4.5.2 水生植物配置
        4.5.3 陆域植物配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滨海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青岛环湾大道植物景观改造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地概述
二、目标和定位
三、基于现状的改造方案
    3.1土壤性状分析
        3.1.1土壤取样
        3.1.2表层土PH值分析
        3.1.3土壤剖面PH分析
        3.1.4分析结论
    3.2土壤改良措施
        3.2.1抬高栽培地
        3.2.2铺设隔离层
    3.3植物品种的选择
        3.3.1选择原则
        3.3.2选用植物列表
    3.4植物造景
        3.4.1复合结构作为植物造景的主旋律
        3.4.2“乡土树种”作为植物造景首选品种
        3.4.3特色植物"作为植物造景品质基础
    3.5种植技术要求
        1.密植混交
        2.就地育苗
        3.平穴浅栽
        4.深栽浅埋
        5.引种驯化
        6.春季植树
        7.秋季植树。
        8.雨季植树。
四、结束语

(9)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盐碱地形成机理及土壤盐渍化
        1.2.2 盐碱地改良治理
        1.2.3 土地适宜性评价
        1.2.4 盐碱地植被建设
        1.2.5 GIS技术相关应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区基础数据库建设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影像数据
        3.1.2 土壤样品
    3.2 研究方法
        3.2.1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3.2.2 土地适宜性评价
    3.3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1 正射校正
        3.3.2 辐射定标
        3.3.3 大气校正
        3.3.4 拼接裁剪
    3.4 遥感图像解译
        3.4.1 分割
        3.4.2 分类
    3.5 研究区遥感影像分类
        3.5.1 分类结果
        3.5.2 精度评价
    3.6 植被覆盖度提取
        3.6.1 归一化植被指数
        3.6.2 计算植被覆盖度
    3.7 坡度提取
4 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4.1 单因子评价分析
        4.1.1 植被覆盖度分析
        4.1.2 坡度分析
        4.1.3 有机质含量
        4.1.4 电导率
        4.1.5 pH值
        4.1.6 土壤水分
    4.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 研究区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差异及绿化建议
    5.1 滨海地区植被恢复相关理论
    5.2 不同盐碱地绿化潜力分析
        5.2.1 高度适宜地
        5.2.2 中度适宜地
        5.2.3 基本适宜地
        5.2.4 一般不适宜地
    5.3 植被建设策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10)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盐碱土的分布、成因及危害
    1.3 盐碱地水盐运动研究
    1.4 盐碱地改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
        1.4.2 物理措施改良盐碱地
        1.4.3 化学措施改良盐碱地
        1.4.4 水利工程措施改良盐碱地
        1.4.5 综合措施改良盐碱地
    1.5 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趋势与展望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2.2 地质地貌和土壤植被
    2.3 水土保持现状
    2.4 试验地概况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排水洗盐材料
        3.1.2 隔盐阻盐材料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3.1 隔盐材料筛选试验
        3.3.2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3.3.3 大田试验
    3.4 样本采集及测试指标方法
        3.4.1 样本采集
        3.4.2 测试指标方法
    3.5 数据处理
4 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筛选隔盐材料
    4.1 室内模拟地下水位160cm土壤盐分运移
    4.2 隔盐材料室内筛选试验
        4.2.1 覆沙3cm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
        4.2.2 蒸发结束后不同隔盐材料对盐分运移的影响
    4.3 小结
5 盐碱地造林技术模式
    5.1 立地条件划分
    5.2 工程洗盐
        5.2.1 排水洗盐工程参数的确定
        5.2.2 排水管网的布设
    5.3 树种选择
    5.4 造林整地
        5.4.1 水平沟整地
        5.4.2 铺设底部隔盐层
        5.4.3 铺设侧壁隔盐层
        5.4.4 铺设上方阻盐层
    5.5 栽植苗木
    5.6 抚育管理
    5.7 小结
6 不同材料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6.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6.1.1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6.1.2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6.1.3 液体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6.1.4 小结
    6.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土壤水盐状况的影响
        6.2.1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6.2.2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6.2.3 农用地膜不同布设位置对各土层土壤PH的影响
        6.2.4 小结
7 不同处理对植树穴剖面水盐状况的影响
    7.1 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7.2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7.3 对土壤PH的影响
    7.4 小结
8 不同造林模式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盐碱土地区绿化植树的措施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兰考“三害”治理过程中的生态学基础与抗性植物资源研究[D]. 赵颢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2]木醋液、粉煤灰和园林废弃物堆肥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研究[D]. 周文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山东东营滨海绿地营建技术研究[D]. 董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海涂围垦区不同耐盐树种根际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养分分布特征[J]. 刘星,吴华勇,杨升,卢翔,王金旺,陈秋夏. 土壤学报, 2020(05)
  • [5]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滨海盐碱地森林质量提升规划研究[D]. 张皓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泰国三百峰国家公园滨海盐碱地种植设计研究[D]. 杨姗.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8]滨海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青岛环湾大道植物景观改造工程为例[J]. 徐国栋,赵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27)
  • [9]天津滨海盐碱区土地适宜性评价[D]. 李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基于隔盐新材料的柴达木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D]. 王池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盐碱地绿化植树措施与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