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

“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

一、“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李梦雅,彭全辉[1](2021)在《B族维生素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是一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辅酶或辅助因子的形式参与机体能量代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反刍动物能够通过瘤胃微生物合成B族维生素来满足生长与生产的需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瘤胃合成的B族维生素难以满足高产动物的需要,外源添加B族维生素在改善反刍动物健康、提高产奶量、改善乳品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改善繁殖功能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拟对B族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饲料来源、瘤胃合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B族维生素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林亚男[2](2021)在《亚压力胁迫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营养消耗模式的影响》文中指出嗜酸乳杆菌被广泛用于发酵食品的生产领域,尤其在发酵乳制品的生产中。目前,对嗜酸乳杆菌暴露于压力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定少数菌株的耐胁迫机制和冻干存活率等,而对菌株的各营养成分需求和营养消耗模式的研究较少。同时,对嗜酸乳杆菌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确定少数菌株的氨基酸和维生素需求,而有关碱基和金属离子需求的相关信息却鲜有报道。嗜酸乳杆菌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面临作为中和剂产物乳酸钠导致的渗透压胁迫和胞内不断增加的酸胁迫。因此,为了探究嗜酸乳杆菌在渗透压胁迫和酸胁迫的亚压力环境中的营养消耗模式,筛选可以增强嗜酸乳杆菌耐渗透压胁迫和酸胁迫的功能性营养组分,并为设计高密度培养基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化学合成培养基(CDM)对L.acidophilus LA-5进行增殖培养,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分别筛选其在不同培养条件(酸胁迫和渗透压胁迫)下的两个亚压力水平,在研究生长动力学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CDM中各种营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碱基和金属离子)随发酵时间变化的消耗情况。通过氨基酸的浓度随发酵时间变化的研究结果可知,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5.8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氨基酸为Ala和Asp+Asn,这两种氨基酸的消耗率分别为74.52%和66.11%,消耗量分别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6.40%和21.84%。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4.9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氨基酸为Pro和Ala,这两种氨基酸的消耗率分别为59.70%和64.85%,消耗量分别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1.31%和14.29%。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4.4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最高的氨基酸为Thr(60.84%),消耗量最大的氨基酸为Ala,该氨基酸的消耗量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3.85%。此外,随着酸胁迫的增加,Ala、Met、Val、Leu、Lys和Asp+Asn的消耗率和消耗量不断降低。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1.5%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氨基酸为Val、Pro、Leu和Ala,这些氨基酸的消耗率分别为50.69%、66.31%、69.21%和50.31%,消耗量分别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7.65%、9.23%、9.27%和10.29%。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9.5%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氨基酸为Pro,该氨基酸消耗率为71.43%,其消耗量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4.43%。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11%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最高的氨基酸为Thr(59.52%),消耗量最大的氨基酸为Ala,该氨基酸的消耗量占所有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3.79%。此外,随着渗透压胁迫的增加Gly、Asp+Asn、Lys和Leu的消耗率和消耗量明显降低。通过维生素的浓度随发酵时间变化的研究结果可知,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5.8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维生素B6和烟酸,这两种维生素的消耗率分别为65.09%和93.90%,消耗量分别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20.34%和24.54%。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4.9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烟酸和对氨基苯甲酸,这两种维生素的消耗率分别为95.88%和58.15%,消耗量分别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13.20%和61.13%。当L.acidophilus LA-5在p H4.4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维生素B6、烟酸和生物素,这些维生素的消耗率分别为70.74%、93.69%和63.68%,消耗量分别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13.99%、14.85%和20.91%。此外,随着酸胁迫的增加,硫胺素和生物素的消耗率和消耗量不断升高,叶酸和泛酸钙的消耗率和消耗量不断降低。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1.5%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维生素B6,其消耗率为61.58%,消耗量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17.73%。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9.5%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烟酸和对氨基苯甲酸,这两种维生素的消耗率分别为70.50%和78.27%,消耗量分别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7.55%和66.45%。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11%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维生素为烟酸,其消耗率为64.41%,消耗量占维生素消耗总量的9.50%。此外,随着渗透压胁迫的增加,钴胺素的消耗率和消耗量不断升高,叶酸的消耗率和消耗量不断降低。通过碱基和金属离子的浓度随发酵时间变化的研究结果可知,当L.acidophilus LA-5在不同p H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碱基为尿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的消耗率最高为100%,尿嘧啶的消耗率均大于90%。腺嘌呤和鸟嘌呤的消耗量均占碱基消耗总量的25%以上,尿嘧啶的消耗量均占碱基消耗总量的20%以上,而胸腺嘧啶和黄嘌呤的消耗率和消耗量相对较低。当L.acidophilus LA-5在含不同浓度乳酸钠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消耗率和消耗量均较高的碱基为鸟嘌呤、腺嘌呤和尿嘧啶,这些碱基的消耗率最高为100%,消耗量均占碱基消耗总量的20%以上。其中,尿嘧啶的消耗量最大。当L.acidophilus LA-5在不同p H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K+的消耗量最大,均占金属离子消耗总量的50%以上,其次是Na+、Mg2+和Mn2+,而Fe2+的消耗量最小。对于消耗率来说,最高的是Mn2+,均高达80%以上。当L.acidophilus LA-5在含不同浓度乳酸钠的CDM增殖培养过程中,K+的消耗量最大,均占金属离子消耗总量的95%以上,其次是Mg2+和Mn2+,而Fe2+的消耗量最小。对于消耗率来说,最高的是Mn2+,均达到45%以上。其中,当L.acidophilus LA-5在乳酸钠1.5%CDM增殖培养时,Mn2+的消耗率最高,为85.3%。

顾一飞[3](2021)在《基于肾脏中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的抗纤维化药物的设计与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纤维化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外基质的过渡沉积,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含量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三分之一和人体皮肤干重的四分之三,其生物学合成过程主要包括一系列原胶原的翻译后修饰,其中修饰过程需要5种酶的参与,包括3种胶原蛋白羟化酶和2种胶原蛋白糖基转移酶。在3种胶原蛋白羟化酶中,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C-P4H)能够将原胶原中(2S)-脯氨酸转化为成熟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稳定所必需的(2S,4R)-4-羟基脯氨酸。因此C-P4H被认为是治疗纤维化疾病的重要靶点之一。现阶段C-P4H抑制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阶段。已发现的C-P4H抑制剂都存在许多相同的问题,如细胞活性差,脱靶效应强,细胞毒性高。因此本课题首先在全面总结前期已报道的C-P4H抑制剂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合成新型小分子化合物,以期寻找新的细胞活性佳的C-P4H小分子抑制剂。其次,C-P4H抑制剂的是否具有器官靶向性是能否成功研发C-P4H抑制剂的关键之一,因此本文还针对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进行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部分:一、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活性筛选在化合物的设计初始阶段,以基于C-P4H蛋白与C-P4H抑制剂形成的结合物模型的认知而提出的单侧吡啶环羧基邻位修饰方案以及文献总结的C-P4H抑制剂结构与活性关系为基础,在[2,2’-联吡啶]-5,5’-二羧酸的单侧羧酸邻位引入甲氧基,设计成新型4-甲氧基-2,2’-联吡啶骨架结构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21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在HSC-T6细胞中评价其抗纤维化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15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活性。此研究为进一步设计细胞活性更好的C-P4H抑制剂指明方向。在化合物深入设计阶段,以4-甲氧基-2,2’-联吡啶骨架结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以及单侧吡啶环羧基间位修饰方案为基础,拟以双氮杂环(吡嗪,嘧啶,咪唑)替换4-甲氧基吡啶结构设计新型骨架结构,同时考虑到嘧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所以选择2-(2-吡啶基)嘧啶骨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49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在HSC-T6细胞中评价其抗纤维化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5个化合物对HSC-T6细胞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吡非尼酮(PFD)、2,4-PDCA和bipy55’DC,其中6-(5-(对甲苯甲氨基甲酰基)嘧啶-2-基)烟酸乙酯(3-12q)和6-(5-(((3,4-二氟苯基)氨基甲酰基)嘧啶-2-基)烟酸乙酯(3-12u)的细胞的活性最佳,IC50值分别为45.69μM和45.81μM。最后,基于2-(2-吡啶基)咪唑骨架衍生物的C-P4H抑制活性和细胞活性,文献总结的构效关系以及单侧吡啶环羧基邻位或间位修饰方案,设计了三个系列咪唑并萘啶类骨架结构,并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60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然后在HSC-T6细胞中评价其细胞活性。该类化合物的溶解性和细胞活性较差。由于已知C-P4H抑制剂普遍无细胞活性,因此以增强目标化合物的细胞活性为主要目标。在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活性筛选阶段,共合成三大类131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其中2-(2-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3-12q和3-12u)表现出较好的抗纤维化细胞活性。研究结果证明了单侧吡啶环羧基邻位或间位修饰方案的可行性,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二、化合物3-12q与3-12u的抗纤维化机制研究基于131个化合物的细胞活性筛选结果,选择化合物3-12q和3-12u进行抗纤维化机制研究。本文采用天狼猩红染色实验测试化合物3-12q和3-12u对总胶原蛋白的抑制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化合物3-12q和3-12u对I型胶原蛋白的影响;采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判断化合物3-12q和3-12u对C-P4H的抑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化合物3-12q和3-12u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降低HSC-T6细胞中总胶原蛋白的含量,且明显好于阳性对照药吡非尼酮。2.化合物3-12q与3-12u能够明显减少HSC-T6细胞中I型胶原蛋白的含量,且化合物3-12q的作用效果稍微强于化合物3-12u。三、谷氨酰胺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的设计、合成与体外释放C-P4H蛋白在人体大部分器官中广泛表达,将C-P4H抑制剂送达肾脏,而不影响其它正常器官的功能已成为能否将C-P4H抑制剂用于肾纤维化疾病治疗的关键之一,因此本文对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进行研究。基于N5-苯基谷氨酰胺能够被肾脏中丰富存在的γ-谷氨酰转肽酶快速识别转化,从而设计合成全修饰谷氨酰胺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并在体外考察其释放药物活性成分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S4682-Gln能够在PBS缓冲溶液中稳定存在,而当仅有γ-谷氨酰转肽酶存在的情况下,化合物S4682-Gln释放出部分C-P4H抑制剂S4682,说明所设计的新型全修饰谷氨酰胺载体连接片段具有潜在的肾靶向性作用。但是进一步实验发现这类化合物在血浆中不稳定。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肾靶向性C-P4H抑制剂奠定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以增强C-P4H抑制剂细胞活性为主要目标。以基于对已报道的C-P4H蛋白与C-P4H抑制剂形成的结合物模型的认知而提出的单侧吡啶环羧基邻位或间位修饰方案和对已报道全部C-P4H抑制剂构效关系的分析总结为基础,共设计五种相互联系的新型骨架结构,成功合成131个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拓展了C-P4H抑制剂的结构类型。通过HSC-T6细胞评价化合物的抗纤维化细胞活性,其中2个化合物(3-12q和3-12u)在细胞中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并且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减少HSC-T6细胞中的I型胶原蛋白和总胶原蛋白的含量。此外谷氨酰胺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的研究也为肾靶向C-P4H抑制剂的研究奠定靶向基础。而化合物深入的生物作用机制和化合物对C-P4H蛋白的具体抑制率测试工作仍在进行中。

周莹[4](2020)在《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6,探究其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代谢、抗氧化、转氨酶基因表达水平、肠道菌群及消化等影响,得出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的需求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摘要1: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1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肝脏酶活和血清生化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配制7组维生素B1实际含量分别为0.87(对照组)、1.83、2.85、4.72、8.81、16.37和30.64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35±0.06)g的许氏平鲉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B1含量的增加,1)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增长的趋势,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2)肝脏转酮醇酶(TKA)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3-30.64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8.81 mg/kg组有最大值;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85-8.81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83-30.64 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维生素B1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4.72-30.64 mg/kg组显着高于0.87-2.85 mg/kg组(P<0.05);3)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85-30.6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83 mg/kg组(P<0.05),4.72mg/kg组有最低值。以肝脏转酮醇酶活性、肝脏维生素B1含量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重36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B1的需求量为3.29-5.61 mg/kg饲料。摘要2: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体成分、肝脏酶活、血清生化和转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6的需求量。配制6组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对照组)、3.25、4.16、6.32、10.17和31.14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35±0.06)g的许氏平鲉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1)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升高后降低,4.16 mg/kg组达到最高。4.16 mg/kg组脏体比(VS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5-10.17 mg/kg组的肝体比(HSI)、肠体比(IS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25-31.14 mg/kg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全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先升高后降低,4.16-10.17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MDA)先降低后升高,3.25-31.1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维生素B6含量先升高后平稳;3.25-31.14 mg/kg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血清中,4.16和6.32 mg/kg组的葡萄糖(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25-31.14 mg/kg组的甘油三酯(T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25-31.14 mg/kg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有最低值,6.32-31.14mg/kg组差异不显着(P>0.05);6.32-31.14 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肝脏的谷草转氨酶(GOT1和GO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3.25-31.14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1和GP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均在6.32 mg/kg组达到最大值;酪氨酸转氨酶(TAT)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4.16-10.17 mg/kg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丝氨酸转氨酶(Ser C)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4.16-31.1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3.25mg/kg组(P<0.05)。以WGR、肝脏维生素B6含量、GPT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重36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B6的需求量为3.53-6.32 mg/kg饲料。摘要3:本实验以含有不同梯度维生素B6的饲料喂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丰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胃肠道消化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从而研究维生素B6的含量对许氏平鲉幼鱼胃肠道消化能力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分为A、B、C、D、E、F六个组(饲料中所含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3.25、4.16、6.32、10.17和31.14 mg/kg),每组3个重复,共18个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1241940条,可归类于1649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门水平以变形菌门在肠道群落分布中占主要地位,其次还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Patesci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优势菌属包括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Limn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F组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A、B组(P<0.05),D组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B-F组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A组(P<0.05)。肠道菌群的某些菌属(如短波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都可以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使其含量也上升,因此增加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促进了鱼体营养代谢反应的进行。

陈建[5](2020)在《甲状腺癌和喉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头颈部癌症是全球第六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其中喉癌男性高发,约6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处晚期;甲状腺癌女性高发,其临床诊断方法为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仍有15%~30%的病例出现误诊。由于缺乏用于筛查的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这两类癌症时面临着很大挑战和限制。代谢重编程是人类许多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基于代谢层面筛选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甲状腺癌和喉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甲状腺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1、针对甲状腺癌患者血清和尿液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36种差异代谢物,推测甲状腺癌发生干预酮体的合成与降解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2、使用大样本量,建立基于LC-MS/MS的甲状腺癌差异代谢物检测方法,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靶向验证,筛选出血清中潜在代谢标志物3-羟基丁酸(BHB)、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甲基腺苷(1-MedA)、孕二醇-3-葡糖醛酸(PdG)和尿液中潜在代谢标志物烟酸单核苷酸(NAM)、黄嘌呤核苷(Xan)。3、使用甲状腺癌潜在代谢标志物建立基于逻辑回归的风险预测模型和PCA-Class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Hosmer-Lemershow χ2(8)=8.508,P=0.386(P>0.05表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ROC分析得出甲状腺癌Logistics回归模型的AUC 为 0.952(95%CI 0.921-0.983)。留一法循环抽取 1 个 PTC 对 10 个可疑结节,概率准确度为84.7%。二、喉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1、针对喉癌患者血清和尿液样本,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筛选出123种差异代谢物,推测喉癌发生干预氮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2、使用大样本量,建立基于LC-MS/MS的喉癌差异代谢物检测方法,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靶向验证,筛选出血清中潜在代谢标志物:犬尿氨酸、酪胺、松柏醇、腺嘌呤、甘露醇、次黄嘌呤、2-羟基马尿酸、黄嘌呤核苷、2-氨基辛酸和3-羟基丁酸。3、利用喉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建立了基于逻辑回归的风险预测模型。拟合优度检验χ2(8)4.535,P=0.806(P>0.05表明模型不存在过拟合)。Brier score为0.0857说明模型的整体性能较好;ROC曲线得出喉癌Logistics回归模型的AUC 为 0.952(95%CI 0.904-0.981),灵敏度为 96.2%和特异性为 73.3%;采用留一法抽取1例喉癌至10例喉良性肿瘤进行交叉验证,得出概率准确度为86.1%。三、结论1、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思考。本研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筛选、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验证,得到甲状腺癌6种潜在代谢标志物及喉癌10种潜在代谢标志物。各代谢标志物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2、风险预测模型及思考。本研究基于逻辑回归建立了甲状腺癌和喉癌的风险预测模型,概率准确度分别为84.7%和86.1%。

张明[6](2018)在《基于综合指数法和粗糙集理论的中国食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监管体制、标准体系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日趋完善,然而食品安全评价工作进展缓慢。随着大数据理论和统计学方法的发展,食品安全大数据得以广泛应用。通过统计学方法深入挖掘食品检测数据资源,能够获取更多食品安全方面有用信息,这对食品安全科学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应用综合指数法和粗糙集理论统计学方法,基于现存的大量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概述,论述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标准体系和标准评价方面的现状及进展。第三部分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指明了食品、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食品安全对国民和社会的有关影响。第四部分食品安全标准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阐述并比较了食品安全评价方法,提出了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算法和粗糙集理论算法。第五部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食品安全评价,对我国10大类(26小类)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各类检验指标及各单项检验指标对质量安全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第六部分基于粗糙集约简法的食品安全评价,利用Rosetta软件辅助,应用粗糙集理论对我国10大类(26小类)食品标准指标进行约简和风险指标及风险等级的评价。第七部分结论与对策建议,总结全文主要结论并给出提高保障食品安全水平的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与传统合格率评价方法相比,综合指数法能更全面地反映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更适合于食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分析。我国主要食品总体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安全度很高,10大类食品均为较好及以上水平。其中,豆制品达到极好水平;糕点、粮食加工品、饮料、食用油、熟肉制品、调味品6类为良好水平;酒类、婴儿配方乳粉、液体乳3类为较好水平。2012-2015年,我国主要食品总体质量安全表现平稳,上升和下降种类各占五成。其中,糕点、饮料、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和液体乳总体上升;豆制品、熟肉制品、调味品、酒类和婴儿配方乳粉总体下降。从细分食品上看:在26个小类食品中,25个小类食品达到较好及以上水平,但灭菌乳质量安全评价一般,17个小类食品质量安全呈下降趋势。第二,微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外源性风险不是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与常规理化类指标相比,微生物和食品添加剂类指标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指标对各类食品影响程度具有选择性,常规理化指标对液体乳、熟肉制品、酒类和调味品相对较大,微生物指标对糕点、饮料和豆制品影响相对较大,添加剂指标对液体乳和调味品影响相对较大。各单项指标对食品质量安全影响差异较大,研究评价出轻度污染级指标1项,合格级指标95项,中级指标50项,良级指标36项,优级指标325项。轻度污染级、合格级和中级指标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影响相对较大,良级和优级指标影响相对较小,应适当调整监测频率。第三,粗糙集的应用软件Rosetta对食品监测指标评价覆盖度较好,平均覆盖度91.2%,预测准确率较高,平均预测准确率97.6%。我国食品标准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核心指标数量偏少,10类主要食品标准的507项检验指标约简到核心指标89项,一般指标418项。评价得出41项风险指标,提示不同程度风险,应加强风险监测。具体风险指标为:发酵豆制品中苯甲酸,非发酵豆制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苯甲酸、山梨酸和脱氢乙酸。糕点中菌落总数和硫酸铝钾。茶饮料中菌落总数和茶多酚,果蔬汁饮料中菌落总数,瓶(桶)装水中菌落总数、耗氧量、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发酵乳中脂肪。食用油中酸值和苯并(α)芘。酱油中苯甲酸、氨基酸态氮和菌落总数,酱中食盐、氨基酸态氮和苯甲酸,食醋中菌落总数,其它调味品中总灰分、菌落总数、酸不溶性灰分和过氧化值。白酒中己酸乙酯、总酸、固形物、总酯和乙酸乙酯。婴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A,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中蛋白质、铁、硒和钙。熟肉制品中的脱氢乙酸和菌落总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改进了综合指数法。在充分研究食品标准指标限量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食品检验指标数据的综合指数评价法;第二,基于现存的大量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应用改进的综合指数法对我国主要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第三,应用粗糙集理论对我国主要食品标准体系指标进行约简、风险指标和风险等级的综合评价。第四,本研究利用评价指数分级标准一致性将综合指数法和粗糙集理论约简法相结合对食品安全大数据进行关联评价。

范文来,徐岩[7](2018)在《白酒香气物质研究的方法学》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具有酱香型白酒窖底香气的己酸乙酯从茅台酒中被成功分离鉴定,标志着我国白酒风味物质研究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分离技术和鉴定技术的发展,白酒香气物质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白酒香气物质研究现状、新动态、新发现、新技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讨论,提出了白酒风味物质研究的方法学,论述了白酒香气总体研究思路应包含香气物质提取、香气物质分离、活性香气化合物发现、重要活性香气化合物确认等4个部分的观点;并对香气萃取浓缩分析和Osme等方法在白酒闻香技术中的应用,直接进样和液液萃取等方法在白酒香气成分定量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对白酒香气重组与缺失技术进行了专门整理;最后,指出酒类香气物质未来研究发展的可能方向。

陈龙[8](2018)在《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适宜含量值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中各维生素的适宜限量值,为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国食品标准GB10765/10767中所有维生素限量值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查询近几年发表的文献及资料,尤其是国内资料,主要包括:母乳中各维生素含量、婴幼儿维生素需要量及实际摄入量、缺乏或过量的健康结局、市场产品含量分布、国内外现行标准等方面,对每个维生素的适宜含量值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以现行婴幼儿配方食品国标中维生素的限量标准推算婴幼儿的每日摄入量,并与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婴幼儿对于维生素需要量及最大可耐受量的相关数据比较,综合各项结果及相关专家建议,初步提出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修订的建议值。结果:(1)近几年我国关于婴幼儿维生素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含量基本合理,可以满足我国婴幼儿的营养需求,部分维生素含量建议根据最新科学数据进行修订。(2)维生素A:我国现行婴儿配方食品国标维生素A下限值计算的摄入量与对应的婴儿每日适宜摄入量(AI)的比值接近1,认为目前下限值可以满足我国婴幼儿对维生素A的摄入量要求。考虑到我国发布的婴幼儿维生素A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国标中婴儿配方食品维生素A上限值与UL比值为1.53,建议适当降低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上限值。以UL值计算出的婴儿摄入量为标准,并参考国际的最新标准及我国市场产品的含量分布,建议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维生素A的含量适宜值为:婴儿60-150μgRE/100kcal,较大婴儿75-180μgRE/100kcal,幼儿75-180μgRE/100kcal。(3)维生素D:参考DRIs中婴幼儿维生素D的每日需要量,我国现行婴儿配方食品国标维生素D下限值计算的摄入量与对应的AI的比值为0.5,综合考虑到维生素D的营养来源等因素,认为目前我国的标准的下限值不足以完全满足婴幼儿的实际需求,建议提高下限值。由于生产实际,建议同时提高上限值,考虑到生产的实际折损情况以及维生素D的UL值等因素,建议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维生素D的含量适宜值为:婴儿、较大婴儿、幼儿均为2-5μg/100kcal。(4)维生素B1:近几年关于婴幼儿维生素B1需求量及摄入量调查数据,少部分地区较大婴儿及幼儿存在少量的维生素B1摄入不足,认为我国目前较大婴儿配方及幼儿配方食品维生素B1摄入存在不足,建议提高其下限值。考虑到我国标准目前没有设定较大婴儿及幼儿维生素B1的上限值,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建议设定相应的上限值,参考我国市售产品含量及各国家/地区最新标准,建议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维生素B1的适宜含量为:婴儿、较大婴儿、幼儿均为60-300μg/100kcal。(5)叶酸:不同地区及年龄段的婴幼儿在不同喂养方式下叶酸摄入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叶酸摄入不足的情况,尤其在部分贫困地区,不考虑叶酸来源的情况下,以现行婴儿配方食品国标下限值计算得出婴儿配方食品叶酸推算出的摄入量与DRIs中婴儿叶酸的AI比值为0.87,认为我国目前婴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均存在叶酸缺乏的情况,建议提高相应标准配方食品叶酸的下限值。建议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叶酸的适宜含量为:婴儿12-50μg/100kcal、较大婴儿10-50μg/100kcal、幼儿10-50μg/100kcal。(6)目前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的大部分维生素限量根据研究数据认为合理,不用调整,部分进行取整修约。在国标中未设立上限值的维生素在产品中的实际含量基本都存在着少数极大值的情况。考虑到部分小企业的生产工艺问题,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混匀不彻底等情况导致,为确保婴幼儿的健康,建议新标准修订中对未设定上限的维生素设置新的上限值,一般以下限值的3-5倍作为标准,并同时考虑UL值、国内外最新标准以及对目前市场产品产生的影响等因素综合确定。结论:建议根据科学证据对我国目前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的限量值进行合理的调整,包括限量值的修改、对部分小数的修约取整、设立新上限值等,以进一步保障我国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和规范企业生产。

赵姝[9](2017)在《花生中烟酸的提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花生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中烟酸,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影响因素的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响应面数据分析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烟酸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而研究花生烟酸的降血脂效果以及讨论和叶酸同时摄入时是否会拮抗,并初步探讨了烟酸泡腾片制作工艺及配方和花生分离蛋白提取工艺。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65%的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花生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mL/g)为25.46:1,超声波功率为407.10W,超声时间为16.98min。根据上述条件,选择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mL/g)为25:1,超声波功率为405W,超声时间为17min,测得花生烟酸的得率可达(14.50±0.36)mg/100g(n=3)。(2)对提取出的花生烟酸进行降血脂效果的研究,发现烟酸干预后,小鼠血液中各项指标与高脂对照组小鼠各项指标差距显着。总胆固醇从2.07nmol/L下降到1.37nmol/L,下降量达33%,差异显着;甘油三酯从0.68nmol/L下降到0.48nmol/L,下降量达29%,差异显着;高密度脂蛋白从0.32nmol/L上升到0.40 nmol/L,提升了25%,差异显着;而且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也从5.47下降到2.43,下降了55%,差异极显着。(3)对烟酸和叶酸共同作用的研究中,在烟酸与叶酸同时摄入时,小鼠血液中的烟酸含量平均从13.84nmol/L上升到23.65nmol/L,提升了70.9%,差异显着;叶酸含量平均从3.70nmol/L上升到8.82nmol/L,提升了138.4%,差异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的数值和两种物质分别干预组数值接近,说明两种物质同时摄入时不发生拮抗作用。当维生素C与烟酸叶酸共同作用时,小鼠血液内叶酸从3.70nmol/L上升到7.26nmol/L,提升了96.2%,差异显着。但是,此时叶酸含量仍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叶酸干预组,说明在维生素C存在的情况下,与叶酸有拮抗作用。(4)以提取出的花生烟酸作为原料,制备烟酸-维生素C泡腾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最佳工艺。当柠檬酸的添加量为40g,NaHCO3的添加量为40g,黏结剂的添加量为8g,此时泡腾片的崩解时限最短。(5)本试验利用提取过花生烟酸的花生饼粕提取花生分离蛋白,通过单因素得出提取花生分离蛋白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选取并选择4个最主要的试验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得到花生分离蛋白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2:1,碱溶pH9.5,酸溶pH5.0,碱溶温度45℃,碱溶时间50min。在此工艺参数下,花生分离蛋白的提取率可达82.56±1.26%(n=5)。此时花生分离蛋白含量89.18%。

杨红澎,杨丽维,黄亮,杨华,王旭峰,班立桐[10](2016)在《阶梯式高压灭菌与常规灭菌方法对食用菌培养料微量营养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食用菌培养料为试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程序升温(100℃下用5060min,间隙式抽真空,将釜内的压力抽成-0.05-0.06MPa,用1215min升温使釜内达到121℃,压力0.11MPa保温90min,关闭蒸汽,杀菌结束)与常规灭菌15h(100℃)和一般高压灭菌方法灭菌1.52.0h(121℃)对食用菌培养料中叶酸、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梯式高压灭菌工艺培养料中的叶酸、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含量损失少于常压灭菌方法灭菌及一般高压灭菌方法灭菌。

二、“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B族维生素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族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
    1.1 B族维生素改善机体健康
    1.2 B族维生素提高生产性能并改善产品品质
    1.3 B族维生素提高繁殖性能
    1.4 B族维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 饲料中B族维生素含量
3 B族维生素在瘤胃中的合成
4 影响B族维生素瘤胃合成的因素
    4.1 碳水化合物
    4.2 氮素
    4.3 脂肪
    4.4 添加剂
    4.5 加工方式
5 瘤胃微生物与B族维生素合成的关系
6 小结

(2)亚压力胁迫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营养消耗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嗜酸乳杆菌
        1.2.1 嗜酸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嗜酸乳杆菌的生理功能
        1.2.3 嗜酸乳杆菌的应用
    1.3 环境胁迫对嗜酸乳杆菌的影响
        1.3.1 酸胁迫
        1.3.2 渗透压胁迫
        1.3.3 氧胁迫
        1.3.4 温度胁迫
        1.3.5 饥饿胁迫
        1.3.6 胆盐胁迫
    1.4 抗酸胁迫调控系统
        1.4.1 质子泵
        1.4.2 碱生成理论
    1.5 抗渗透压胁迫调控系统
        1.5.1 相容性溶质调控
        1.5.2 糖酵解关键酶调控
        1.5.3 蛋白质调控
        1.5.4 氨基肽酶调控
    1.6 营养需求
    1.7 国内外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研究内容
    1.10 试验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L.acidophilus LA-5的活化
        2.2.2 L.acidophilus LA-5在不同胁迫环境中的亚压力水平筛选
        2.2.3 L.acidophilus LA-5发酵试验
        2.2.4 L.acidophilus LA-5活菌数的测定
        2.2.5 待测发酵培养液的制备
        2.2.6 L.acidophilus LA-5培养过程中氨基酸消耗量的测定
        2.2.7 L.acidophilus LA-5培养过程中维生素消耗量的测定
        2.2.8 L.acidophilus LA-5培养过程中碱基消耗量的测定
        2.2.9 L.acidophilus LA-5培养过程中金属离子消耗量的测定
        2.2.10 L.acidophilus LA-5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消耗率的计算
        2.2.11 L.acidophilus LA-5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消耗量的计算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L.acidophilus LA-5亚压力水平的筛选
        3.1.1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亚压力水平的筛选
        3.1.2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亚压力水平的筛选
    3.2 L.acidophilus LA-5在胁迫环境中的生长曲线
        3.2.1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的生长曲线
        3.2.2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的生长曲线
    3.3 亚压力胁迫对L.acidophilus LA-5氨基酸消耗模式的影响
        3.3.1 酸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氨基酸消耗模式的影响
        3.3.2 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氨基酸消耗模式的影响
    3.4 亚压力胁迫对L.acidophilus LA-5维生素消耗模式的影响
        3.4.1 酸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维生素消耗模式的影响
        3.4.2 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维生素消耗模式的影响
    3.5 亚压力胁迫对L.acidophilus LA-5碱基消耗模式的影响
        3.5.1 酸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碱基消耗模式的影响
        3.5.2 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碱基消耗模式的影响
    3.6 亚压力胁迫对L.acidophilus LA-5金属离子消耗模式的影响
        3.6.1 酸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金属离子消耗模式的影响
        3.6.2 渗透压胁迫环境中亚压力对L.acidophilus LA-5金属离子消耗模式的影响
4 讨论
    4.1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的氨基酸消耗模式
    4.2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的氨基酸消耗模式
    4.3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的维生素消耗模式
    4.4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的维生素消耗模式
    4.5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的碱基消耗模式
    4.6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的碱基消耗模式
    4.7 L.acidophilus LA-5在酸胁迫环境中的金属离子消耗模式
    4.8 L.acidophilus LA-5在渗透压胁迫环境中的金属离子消耗模式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肾脏中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的抗纤维化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胶原蛋白与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Collagen prolyl 4-hydroxylase,C-P4H)
        1.1.1 胶原蛋白的结构
        1.1.2 胶原蛋白的分泌与C-P4H的关系
    1.2 C-P4H的结构与功能
        1.2.1 C-P4H的结构
        1.2.2 C-P4H的功能
    1.3 C-P4H的羟基化机制
    1.4 C-P4H与疾病的关系
        1.4.1 C-P4H与纤维化疾病的关系
        1.4.2 C-P4H与癌症的关系
    1.5 C-P4H抑制剂研究进展
        1.5.1 α-酮戊二酸类C-P4H抑制剂
        1.5.2 金属离子类C-P4H抑制剂
        1.5.3 金属螯合剂类C-P4H抑制剂
        1.5.4 基质类C-P4H抑制剂
        1.5.5 其它类C-P4H抑制剂
    1.6 肾靶向给药方式
        1.6.1 肾靶向药物的意义
        1.6.2 肾靶向策略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4-甲氧基-2,2’-联吡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活性筛选
    2.1 4-甲氧基-2,2’-联吡啶类衍生物的设计
    2.2 4-甲氧基-2,2’-联吡啶类衍生物合成路线的设计与选择
        2.2.1 4-甲氧基-2’2-联吡啶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分析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5-((苄氧基)羰基)-4'-甲氧基-5'-(甲氧基羰基)-[2,2'-联吡啶]-1-氧化物的合成研究
        2.3.2 4'-甲氧基-5'-(甲氧基羰基)-[2,2'-联吡啶]-5-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2.3.3 细胞和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2.3.4 4-甲氧基-2,2’-联吡啶类化合物体外抗纤维化活性评价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合成部分
        2.5.3 化合物生物活性体外筛选方法
第3章 2-(2-吡啶基)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活性筛选.
    3.1 2-(2-吡啶基)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
    3.2 2-(2-吡啶基)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2-氰基吡啶-5-甲酸乙酯的合成研究
        3.3.2 1,2,3-三嗪-5-羧酸苄酯的合成研究
        3.3.3 2-(2-吡啶)嘧啶骨架衍生物的合成
        3.3.4 细胞和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3.3.5 2-(2-吡啶基)嘧啶类化合物体外抗纤维化活性评价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与试剂
        3.5.2 合成部分
        3.5.3 化合物生物活性体外筛选方法
第4章 咪唑并萘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细胞活性筛选
    4.1 咪唑并萘啶类衍生物的设计
    4.2 咪唑并萘啶类衍生物合成路线的设计与选择
        4.2.1 咪唑并萘啶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分析
        4.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8-硝基咪唑并[1,2-a]吡啶-3-羧酸乙酯的合成研究
        4.3.2 8-硝基咪唑并[1,2-a]吡啶-3-羧酸苄酯的合成研究
        4.3.3 8-(乙氧基羰基)-7-氧代-7,10-二氢咪唑并[1,2-h][1,7]萘啶-3-羧酸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4.3.4 细胞和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3.5 咪唑并萘啶类化合物体外抗纤维化活性评价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与试剂
        4.5.2 合成部分
        4.5.3 化合物生物活性体外筛选方法
第5章 化合物3-12q与3-12u的抗纤维化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化合物的选择
    5.3 化合物3-12q和3-12u的C-P4H活性研究
        5.3.1 C-P4H抑制活性测试实验方法
        5.3.2 C-P4H抑制活性测试实验结果分析
    5.4 化合物3-12q和3-12u体外抑制总胶原蛋白活性研究
        5.4.1 天狼猩红染色实验方法
        5.4.2 天狼猩红染色实验结果分析
    5.5 化合物3-12q和3-12u体外抑制胶原蛋白Ⅰ活性研究
        5.5.1 体外抑制胶原蛋白I活性评价方法
        5.5.2 体外抑制胶原蛋白Ⅰ活性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肾靶向载体连接片段的设计、合成与体外释放
    6.1 肾靶向载体结构片段的设计
    6.2 肾靶向C-P4H抑制剂的合成
        6.2.1 肾靶向谷氨酰胺载体结构片段的合成
        6.2.2 化合物的选择与三个肾靶向C-P4H抑制剂的合成路线
    6.3 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试验
        6.3.1 体外释放及稳定性实验方法
        6.3.2 体外释放及稳定性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实验部分
        6.5.1 仪器与试剂
        6.5.2 合成部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感谢

(4)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
    1.2 B族维生素
        1.2.1 维生素B_1(硫胺素)
        1.2.2 维生素B_2(核黄素)
        1.2.3 泛酸
        1.2.4 烟酸
        1.2.5 维生素B_6(吡哆醇)
        1.2.6 生物素
        1.2.7 叶酸
        1.2.8 维生素B_12(钴胺素)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展望
第二章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1需求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2.1.4 指标计算及数据统计
    2.2 结果
        2.2.1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1含量的影响
        2.2.4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形体指标和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2.3.2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1含量的影响
        2.3.3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6需求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3.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3.1.4 指标计算及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3.2.2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3.2.3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6含量的影响
        3.2.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5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转氨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维生素B_6含量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的影响
        3.3.2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3.3.3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维生素B_6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3.3.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转氨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菌群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4.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高通量数据统计和OTU Venn图分析
        4.2.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3 门、科、属三种分类水平下的群落结构分析
        4.2.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甲状腺癌和喉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癌症代谢重编程及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1 癌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对新疗法的启示
        1.2 癌症代谢重编程
        1.3 代谢组学
    第二章 甲状腺癌和喉癌流行病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1 甲状腺癌与喉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2.2 甲状腺癌与喉癌的诊断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现状
        2.3 甲状腺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4 喉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第三章 数学模型在生物标志物发现中的应用
        3.1 Logistic回归模型
        3.2 显着性检验
        3.3 似然比检验
        3.4 回归系数解释
        3.5 逻辑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
        3.6 变量选择
        3.7 拟合优度检验
        3.8 数学模型在甲状腺癌及喉癌临床上的应用
    第四章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甲状腺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
    第五章 甲状腺癌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甲状腺癌尿液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甲状腺癌血清、尿液代谢标志物的验证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甲状腺癌风险预测模型
        8.1 引言
        8.2 模型构建及风险预测分析
        8.3 结果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三部分 喉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
    第九章 喉癌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3 结果
        9.4 讨论
        9.5 结论
    第十章 喉癌尿液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10.1 引言
        10.2 材料与方法
        10.3 结果
        10.4 讨论
        10.5 结论
    第十一章 喉癌潜在代谢标志物的验证
        11.1 引言
        11.2 材料与方法
        11.3 结果
        11.4 讨论
        11.5 结论
    第十二章 喉癌风险预测模型
        12.1 引言
        12.2 模型构建及风险预测分析
        12.3 结果
        12.4 讨论
        12.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第十三章 总结与展望
        13.1 总结
        13.2 本文的创新点
        13.3 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综合指数法和粗糙集理论的中国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尚待研究的问题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食品安全法律与法规
        2.1.1 国外食品安全法律与法规
        2.1.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与法规
    2.2 食品安全监管
        2.2.1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
        2.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
    2.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2.3.1 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2.3.2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2.4 食品标准体系
        2.4.1 国外食品标准体系
        2.4.2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
    2.5 食品安全标准评价
        2.5.1 国外食品安全标准评价
        2.5.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评价
    2.6 小结
第3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3.1 食品与食品安全
        3.1.1 食品
        3.1.2 食品与农产品
        3.1.3 食品与药品
        3.1.4 食品与保健食品
        3.1.5 食品安全
        3.1.6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
        3.1.7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3.1.8 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
    3.2 食品安全标准
        3.2.1 食品安全标准主要内容
        3.2.2 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部门
        3.2.3 食品安全标准的类型
    3.3 食品安全与国民健康
        3.3.1 国外食品安全与国民健康
        3.3.2 我国食品安全与国民健康
    3.4 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
        3.4.1 国外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
        3.4.2 我国食品安全与社会稳定
    3.5 小结
第4章 食品安全标准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4.1 食品安全标准指标体系
    4.2 食品安全评价方法
        4.2.1 食品安全简单评价法
        4.2.2 食品安全统计学评价方法
        4.2.3 食品安全评价方法比较
    4.3 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算法
        4.3.1 单要素指数
        4.3.2 类要素指数
        4.3.3 分级标准
        4.3.4 特别规定与分析工具
    4.4 食品安全粗糙集理论算法
        4.4.1 知识表达系统
        4.4.2 知识的约简
        4.4.3 决策表与决策规则
        4.4.4 分级标准
        4.4.5 分析工具及算式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食品安全评价
    5.1 方案设计
        5.1.1 样本选取
        5.1.2 评价内容
        5.1.3 适用标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is评价
        5.2.2 qis评价
        5.2.3 fqi评价
    5.3 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与结论
第6章 基于粗糙集约简法的食品安全评价
    6.1 方案设计
        6.1.1 评价内容
        6.1.2 决策表生成
        6.1.3 rosetta软件计算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指标约简
        6.2.2 决策表规则
    6.3 食品安全约简评价与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白酒香气物质研究的方法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酒香气总体研究思路
2 闻香技术
    2.1 AEDA法
    2.2 Osme技术
3 香气成分定量技术
    3.1 直接进样GC-FID
    3.2 LLE和液液微萃取
    3.3 SPME结合GC-MS
    3.4 SBSE结合GC-MS
    3.5 固相萃取结合GC-MS
    3.6 专用检测器测定技术
    3.7 衍生化测定技术
    3.8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4 香气重组与缺失技术
5 研究展望

(8)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适宜含量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3.1 法规标准概况
        3.1.1 中国
        3.1.2 国际法典
        3.1.3 美国
        3.1.4 欧盟
        3.1.5 澳新
    3.2 我国标准中维生素含量适宜值研究
        3.2.1 维生素A
        3.2.2 维生素D
        3.2.3 维生素E
        3.2.4 维生素K
        3.2.5 维生素B
        3.2.6 维生素B
        3.2.7 维生素B
        3.2.8 维生素B
        3.2.9 烟酸
        3.2.10 叶酸
        3.2.11 泛酸
        3.2.12 维生素C
        3.2.13 生物素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花生中烟酸的提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花生的研究现状
    1.2 烟酸的概述
    1.3 烟酸的合成与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4 烟酸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1.5 泡腾片的研究现状
    1.6 花生分离蛋白的研究现状
    1.7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
    1.8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酸提取物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3.2 花生烟酸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响应面法优化花生烟酸的提取工艺
    3.4 花生烟酸降血脂效果研究分析
    3.5 烟酸与叶酸同时摄入相互作用分析
    3.6 烟酸-维生素C泡腾片的制作及工艺优化
    3.7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作及工艺优化
4 讨论
    4.1 花生烟酸提取工艺的研究
    4.2 花生烟酸降血脂效果研究
    4.3 烟酸与叶酸同时摄入的相互作用讨论
    4.4 烟酸-维生素C泡腾片的制作工艺研究
    4.5 花生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阶梯式高压灭菌与常规灭菌方法对食用菌培养料微量营养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料的灭菌
        1.2.2叶酸标准曲线制备
        1.2.3 烟酸标准曲线制备
        1.2.4 维生素C标准曲线制备
        1.2.5 维生素B1标准曲线制备
        1.2.6 培养料中营养素的提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灭菌方法培养料中叶酸的含量测定分析
    2.2 不同灭菌方法培养料中烟酸的含量测定分析
    2.3 不同灭菌方法培养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分析
    2.4 不同灭菌方法培养料中维生素B1的含量测定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四、“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B族维生素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进展[J]. 李宁,李梦雅,彭全辉. 动物营养学报, 2021(09)
  • [2]亚压力胁迫对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5营养消耗模式的影响[D]. 林亚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基于肾脏中胶原脯氨酰-4-羟化酶的抗纤维化药物的设计与合成[D]. 顾一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4]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D]. 周莹.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甲状腺癌和喉癌代谢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风险预测[D]. 陈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基于综合指数法和粗糙集理论的中国食品安全评价研究[D]. 张明. 辽宁大学, 2018(05)
  • [7]白酒香气物质研究的方法学[J]. 范文来,徐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03)
  • [8]我国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中维生素适宜含量值评价[D]. 陈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9]花生中烟酸的提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D]. 赵姝.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10]阶梯式高压灭菌与常规灭菌方法对食用菌培养料微量营养素的影响[J]. 杨红澎,杨丽维,黄亮,杨华,王旭峰,班立桐. 北方园艺, 2016(10)

标签:;  ;  ;  

“叶酸”和“烟酸”的生产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