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

深化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改革促使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周言艳[1](2021)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教育全球化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各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但与此同时,各国在教育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继而转变为全球性的人才竞争。在人力资本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影响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教育全球化趋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阵地。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俄两国互为最大友好邻邦,且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直面教育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此外,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点领域。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人文交流水平和推动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也不断加深,逐渐实现机制化和多层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苏联解体以来的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展开研究,以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论文的逻辑起点,以梳理和评价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效为关键环节,落脚于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在全面了解掌握中俄教育与合作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制定新时代对俄教育政策有一定的咨政作用。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本章主要对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的中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进行回顾,阐述并归纳这一阶段不同时期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主要成就和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一时期,中俄(苏)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受两国关系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两国关系处于“蜜月”期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当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逐渐走向低谷;当两国断绝来往时,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则处于停滞状态;而当两国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之后,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逐渐恢复正常并发展起来。第二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本章主要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进行梳理,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进行整理与评价。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一阶段,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程度逐渐加深,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第三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本章分别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部分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语言障碍以及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的留学吸引力不足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四章: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本章首先分析了两国国家关系和教育合作基础、两国的教育战略以及国际环境(全球化和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变化)对两国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然后阐述了两国的教育政策和新冠疫情对双方目前及未来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可能造成的影响,最后对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系统总结,在归纳中俄各时期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分析未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走向的基础上,指出中俄未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买小艳[2](2020)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总书记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我国各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工作参差不齐,非公有制经济日趋重要的地位促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亟待深化。因此,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作为民营经济的?排头兵?,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有助于推动全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本研究将通过全面系统地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针对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工作展开探索,论述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典型案例和基本经验。并以浙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例,展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234?浙江实践,即2个典型案例、3条基本经验和4个方面的制度设计。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制度设计非常多,但综合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党组织靠拢、注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养工作、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平台和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激励机制。同时,探索发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2个典型案例,即?浙江样本?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走在前列?之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最后根据制度设计和典型样本总结出3条浙江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本经验:抓住核心着力点、整合多方资源和安排精准服务。(2)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初步编制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在学术团队的建议调整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采集到的128份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降维,提取到包括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实践参与、身体心理素质、商业道德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担当以及经营目标实现7个主成分,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得到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相应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3)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多项成果。收集的128份有效数据,有效代表了浙江省不同状况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意识水平普遍较高,且明显高于政治实践参与水平,说明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不是全面发展,有待改善。还发现,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商业道德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健全。学历是影响思想政治意识和商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因素等数据分析结果。(4)根据实际测评结果提出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在文章的第五章,根据对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结果,对症提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四个优化路径,即要健全法律保护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机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机制和优化正向激励机制。

金鑫[3](2019)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蕴含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高等教育,领导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创新着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方式。每个时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实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价值追求的全部。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就是为了总结规律、把握方向,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为此,本文首先从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范围界定出发,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之基和实践的历史印记出发,得出指导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实践的历史轨迹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方面遵循于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实践和所掌握的理论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另一方面遵循于对人类教育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也体现了党所代表的阶级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导实践进一步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进而得出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将更为科学化和具体化这一基本观点。其次,只有更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党对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关系,才能更好地总结规律、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本文从育人优势、社会服务优势和引领文化优势三个方面来阐释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实践历史轨迹和发展优势,这是由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高等教育是教学的具体过程,必须尊重人的教育规律,这是高等教育历史脉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高等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现象,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要为社会服务,社会各要素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认识。最后,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本文所指的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体现了高等教育在所处历史阶段的全部内涵。最终,高等教育的三个特征交集于特定的阶级社会,在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本文通过从这三个维度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启示,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历史经验,希冀能够较为客观和全面地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程中所形成的主要优势。最后,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孕育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产生了指导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也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通过梳理新时代党领导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风险及其成因,从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践、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民生服务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引领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党在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导能力的构想。最终,得出了在充分继承和发展好既有的党的领导优势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更为辉煌成就这一基本结论。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马秋阳[5](2019)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朝着普及化阶段稳步迈进。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一流人才是高等教育走好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在于一流本科教学的建设,一流的本科教学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前提与基础。为了促进各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审核评估在我国自2013年试点以来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不断修正不足,以正确的态度审视审核评估的重要作用,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把外部质量评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审核评估刚刚落幕,及时总结评估经验、探讨评估优化方案,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促使我国高等教育评估阶段的不断深化、评估模式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跟踪法,首先梳理了审核评估的发展脉络、内涵特点和价值取向,然后通过搜集和整理审核评估期间所有参评的一流本科建设高校的相关网站资料,将其作为高校评估进展的反馈信号,进而通过分析参评高校迎评的准备情况、评建部门的组建情况、评估启动的宣传情况、评估网站的建设情况和评估意见的反馈情况等方面,从宏观层面推断各高校在审核评估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和受益情况。其次,通过对选取的个案实施跟踪调查,从微观层面梳理高校迎评促建采取的各项举措,深入探析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实施现状。最后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我国高校实施的审核评估对于提升高校办学的质量意识、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完善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获得了参评高校、评估专家、工作人员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广泛认可。但是审核评估在制度落实层面、高校执行层面和政府配合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优化审核评估为中心,从高校、政府、评估本身的不同视角提出了高校转变观念积极迎评、政府转变角色服务评估、建设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实现内外部评估相结合等优化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审核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开花结果。

童书玮[6](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徐军伟[7](2018)在《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恢复高考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经历了三次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9年,以中心城市办大学为主要特征开始了第一次布局调整。从1999年到2008年,以六大高教园区建设、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兴办和高职院校的兴起为标志,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初步建立了以杭州为中心,宁波和温州为副中心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自2008年以后,以高等学校“县域办学”为标志,开启了浙江省第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程,“县域办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新探索。论文按照高校为什么会选择落户县域?落户县域的高校有什么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推动落户县域的高校更好发展这一逻辑主线,在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照下,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市场机制与政策因素是推动高校“县域办学”的两大动因,与以往按照计划模式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不同,市场机制在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优化办学模式、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结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有益经验,论文分析了美国赠地学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点,对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强化服务面向、完善资源渠道等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论文分析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办学”过程中相关遇阻案例,研究了高校“县域办学”在决策机制、规划布局、办学定位、管理体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帮助政府与高校科学决策,建立了以县域GDP、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交通条件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以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时间为参数的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以这两类指数为基础,构建了浙江省高校县域布局的量化分析模型。并从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规划、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县域高校办学模式、推进高校分类发展、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社会参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县域办学”提出政策建议。

林杰[8](2016)在《关系思维中的大学自主办学研究》文中认为大学自主办学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也是一个宏大的研究课题。然而,大学自主办学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依然需要澄清;作为一种理念,依然遭受着公众的质疑甚至是误解;作为一种价值,依然存在诸多矛盾;作为一种制度,依然需要改进与完善;作为一种实践,依然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大学自主办学既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并首先表现为理论问题。本研究认为,大学自主办学是指为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大学在推动政府、社会、大学三者彼此衔接与互相协调和促进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责任、自主办学能力三者正向匹配与耦合共生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态行为。政府、社会、大学三者之间的彼此衔接与相互协调,也称为大学自主办学外部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大学自主办学的外在支撑;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责任、自主办学能力三者之间的正向匹配与耦合共生,也称为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的理想形态,是大学自主办学的内在依托。大学自主办学是在内外部关系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但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之间的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需以信任为基础。当然,大学自主办学的合理性并不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共识,也不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实际上,大学自主办学的合理性是大学自主办学合法性的基础,没有对大学自主办学合理性系统与深刻的阐明,大学自主办学势必会缺乏公众认同与法理基础。大学自主办学是在大学自身发展逻辑与外部发展诉求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动态行为过程,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这并不是大学自行其是、为所欲为的理由。所以,无论是分析与研究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还是推动与促进大学自主办学实践的顺利发展,都应以尊重和彰显大学的本质属性为基点,践行大学的本质使命为旨归。通过历史考察和政策分析发现,大学自主办学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变迁,体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从演变时空的角度来看,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外部关系以内外部关系之间通常处于割裂状态;从演变形态的角度来看,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是渐进地推进的;从演变动力的角度来看,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是“自上而下”地推进的;从演变目的的角度来看,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是在“政治—经济”主导下推进的。总之,在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大学的本质属性与本质使命体现的均不明显。大学自主办学现实困境——“放乱收死”——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推动大学自主办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廓清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转变行政化思维方式与实体思维方式,夯实大学自主办学的行动基础,重塑大学自主办学的信任基础。

李树陈[9](2016)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解决公共职业教育问题、满足公共教育利益为目的。从政治学视角来分析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规律,是公共政策研究方法及其内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和拓展,能够提高政策形成的科学性,提升政策执行的实效性,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服务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大局。职业教育在我国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和使命。在国家不断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顶层设计框架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政策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费不足、技术技能人才未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认同等。在国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调动政府、市场、企业、行业、学校、民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合力和持久动力,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治理现代化,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公共政策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调整与分配。职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牵涉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职业教育政策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密切相关,影响到我国政治稳定、经济转型、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它是助推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对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明晰界定。对治理、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治理体系和职业教育政策及其体系等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为研究职业教育政策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台的各种职业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其对国家整体治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今后更好地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的共生互动有着非常好的参考和借鉴。全球治理视野下,各国更加注重公共政策的构建。职业教育政策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到经济发展、产业调整、人力资本投入、国家繁荣稳定等多方面。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职业教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等所提倡的政策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借鉴作用。尤其是促使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全球职业教育治理协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立足本国实际,紧密对接国际人才需求变化的动向成为诸多发展中国家的优先选择。纵观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历程,它们在推进本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都密切注意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尤其是非常注重发挥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国、德国尽管在国情、文化传统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大差异性,但职业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对中国依然有用且相通,即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好作用,转变职能,为职业教育发展创设好外部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增进办学活力,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全社会破除既有的各种歧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营造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氛围和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即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的运行体系、进行跨界性研究、进行国际化合作等,这些都成为新时期立足我国实际制定正确职教政策的必要参照。目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发展也呈现出补齐职业教育薄弱环节、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多元化成才成长、顺应全民终身学习时代要求等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更加凸显,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更加突出。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宏观思考,进行法律制度构建、机制体制政策层面上的战略安排,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来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与之同时,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也要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促进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新四化”布局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国际组织、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围绕着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方面的进一步思考,如进一步细化顶层理性设计,包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更加体现职业教育公益性、促进社会公平,坚持依法治教等方面,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提出建议;进一步改善政府宏观管理作用,包括明晰各级政府职业教育职能分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其中对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尊重的文化和氛围、弘扬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包括调动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性、拓展行业组织功能、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对如何进一步调动起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提出了思考。综上所述,所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思考,以期能够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旭[10](2015)在《从庸常到卓越:大学内涵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挣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再到大众化际遇的洗礼,大学对自身发展的探寻愈加迫切。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国家在关切的重大问题。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承载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本研究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下,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尝试从沈阳师范大学个案叙事研究入手,展开对大学学科与专业发展的研究,以期达到以点带面,解剖“麻雀”可见一斑的效果,最终探寻大学如何从庸常走向卓越的内涵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释义、文献综述等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展开本文以下内容的研究。第二章是挣脱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大学发展状貌,包括看计划的脸办学科、专业和无忧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法与无奈的自主以及世纪初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科与专业。此章在回顾大学际遇时代的变革下反观世纪初的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科与专业,进而省思行业主义取向下的大学学科专业的历史贡献与自身不足。第三章是在学科与专业的顶层设计中超越庸常。本章内容包括沈阳师范大学“2002——2010规划”、牵手第五届科协大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及学科之痛与学科之欲的叙事阐述,思索出后发创生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之愿。第四章是以人为本,关怀发展中回归本真的大学。本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叙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学分制的实施、课程系数与课程超市、评教的故事、一本B段不再是事以及学生做助理。这六方面对沈阳师范大学的叙事背景下,探寻出进步主义取向下大学学科专业之为。第五章是在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升级与改造中追求卓越。本章从学科与专业两方面叙事了沈师大的标志性学科与专业目标的确定、特色专业、专业升级版、学生自主选专业、特色学科、游走于一级与二级之间六方面,以及在专业学位教育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洞察出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与统整。第六章是大学内涵发展的反思与前瞻。本章是基于前文沈阳师范大学发展建设叙事内容的反思,进一步思考,专业是什么、学科是什么、大学是什么这三部分,并进一步探寻分类办学背景下的学科专业之走向。

二、深化改革促使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改革促使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论文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中俄(苏)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苏“蜜月”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背景
        二、富有成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节 中苏关系恶化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由萎缩走向停滞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萎缩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停滞
    第三节 中俄(苏)关系趋缓时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回暖与恢复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逐渐恢复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就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法律基础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与评价
        一、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机制化日趋完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第一节 交流活动及合作机制成效不佳
    第二节 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
        一、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二、影响留学生培养质量的原因
    第三节 语言障碍问题
        一、俄(汉)语水平欠佳
        二、语言障碍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问题
        一、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相对不足
        二、俄罗斯对我国学生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两国国家关系及教育合作的顺利发展
        二、两国教育战略的促进作用
        三、国际环境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一、两国教育政策的影响
        二、新冠疫情对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景预测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学习汉语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习俄语的协议》
附录三 本科及以上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附录四 高等专科教育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名单

(2)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
        2.1.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内涵研究
        2.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研究
    2.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研究
        2.2.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内涵研究
        2.2.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评价指标研究
    2.3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践路径研究
    2.4 以往研究总结与评价
        2.4.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综合评价
        2.4.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践路径
3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
    3.1 制度设计
        3.1.1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向党组织靠拢
        3.1.2 注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养工作
        3.1.3 搭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平台
        3.1.4 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激励机制
    3.2 典型案例
        3.2.1 “浙江样本”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2 “走在前列”之非公有制党建工作
    3.3 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基本经验
        3.3.1 抓住核心着力点
        3.3.2 整合多方资源
        3.3.3 安排精准服务
4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
    4.1 概念界定
        4.1.1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4.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4.2 测评指标与问卷设计
        4.2.1 测评指标筛选
        4.2.2 问卷设计
    4.3 研究取样与实际测评
        4.3.1 研究取样
        4.3.2 实际测评
    4.4 统计分析与结果讨论
        4.4.1 统计分析
        4.4.2 结果讨论
5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优化路径研究
    5.1 健全法律保护机制
    5.2 强化政策支持机制
    5.3 完善教育培训机制
    5.4 优化正向激励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234”浙江实践
        6.1.2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实际测评结论
        6.1.3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4条优化路径
    6.2 研究创新点
        6.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6.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不足
        6.3.2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SPSS25.0软件生成主成分分析表

(3)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新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生成新的高等教育指导理论
        1.1.2 新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生成新的科学认识
        1.1.3 新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协调一致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实践历史的梳理
        1.2.2 关于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薄弱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薄弱点
第2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基本概述
    2.1 教育和高等教育
        2.1.1 教育及其主要特征
        2.1.2 高等教育的界定
        2.1.3 高等教育的功能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2.2.1 中国共产党的优势
        2.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理论溯源
    3.1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灵魂
        3.1.1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3.1.2 主体对教育发展的能动作用
        3.1.3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根本
        3.2.1 开放融通——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特点
        3.2.2 经世致用——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3.2.3 和谐尚德——中国高等教育的育人追求
    3.3 西方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之借鉴
        3.3.1 自由民主——现代高等教育的构成形式
        3.3.2 契约精神——现代高等教育的运转基础
        3.3.3 科学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4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历史轨迹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1.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萌芽期(1921—1937 年)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初创期(1937—1949 年)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2.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改造期(1949—1956 年)
        4.2.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探索期(1956—1978 年)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4.3.1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期(1978—2012 年)
        4.3.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创新期(2012 年)
第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
    5.1 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的一般规律
        5.1.1 育人为本教育的价值追求
        5.1.2 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5.2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
        5.2.1 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政策演进
        5.2.2 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实践探索
    5.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育人优势
        5.3.1 科学的育人思想
        5.3.2 先进的阶级属性
        5.3.3 卓越的价值追求
第6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优势
    6.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一般规律
        6.1.1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制
        6.1.2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6.2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观
        6.2.1 高等教育的公平思想根基
        6.2.2 高等教育的公平政策演进
    6.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政策演进
        6.3.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初步探索
        6.3.2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式确立
        6.3.3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的全面深化
    6.4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优势
        6.4.1 深厚的理论基础
        6.4.2 科学的发展战略
        6.4.3 强大的组织保障
第7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优势
    7.1 阶级社会形态下高等教育引领文化的机理
        7.1.1 高等教育的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原理
        7.1.2 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价值认同原理
        7.1.3 高等教育的阶级文化价值认同规律
        7.1.4 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价值认同规律
    7.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7.2.1 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历程
        7.2.2 高等教育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经验
    7.3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文化引领优势
        7.3.1 科学的文化引领理念
        7.3.2 丰富的文化融合经验
        7.3.3 先进的文化创新体系
第8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策略
    8.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8.1.1 当代高等教育的“贬值”问题
        8.1.2 传统大学教育的“惯性”之重
        8.1.3 高等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
        8.1.4 低俗网络产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8.2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策略
        8.2.1 创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体系
        8.2.2 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民生服务能力
        8.2.3 增强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
        8.2.4 强化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管控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我国院校审核评估的现有研究
        1.2.2 国外院校审核评估的现有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1 评估
        1.4.2 教育评估
        1.4.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第2章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
    2.1 广泛试点阶段(1994-2001 年)
        2.1.1 评估背景
        2.1.2 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性水平评估
    2.2 全面实施阶段(2002-2008 年)
        2.2.1 评估背景
        2.2.2 “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
    2.3 合理完善阶段(2009 年-至今)
        2.3.1 评估背景
        2.3.2 新一轮合格评估
        2.3.3 审核评估
第3章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现状
    3.1 审核评估概况
        3.1.1 审核评估的具体内涵
        3.1.2 审核评估的参评对象
        3.1.3 审核评估的考察重点
        3.1.4 审核评估的程序安排
    3.2 审核评估的价值取向
        3.2.1 旨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3.2.2 鼓励高校实现个性化发展
        3.2.3 逐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4 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3.3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审核评估的实施现状
        3.3.1 高校迎评的准备情况
        3.3.2 评建部门的组建情况
        3.3.3 评估启动的宣传情况
        3.3.4 评估网站的建设情况
        3.3.5 评估意见的反馈情况
第4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案例分析——以H大学为例
    4.1 对H大学审核评估各阶段重点工作的梳理
        4.1.1 前期蓄势与启动
        4.1.2 中期自评与自建
        4.1.3 后期迎评与整改
    4.2 审核评估组织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4.2.1 评估造势:积极动员和宣传
        4.2.2 评估指挥:领导关怀和重视
        4.2.3 评估政策:创新下达和执行
        4.2.4 评估自评:认真撰写和利用
        4.2.5 评估建设:重视评建和整改
第5章 审核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5.1 审核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1 制度落实层面
        5.1.2 高校执行层面
        5.1.3 政府配合层面
    5.2 审核评估的优化对策
        5.2.1 高校转变观念积极迎评
        5.2.2 政府角色管理转向服务
        5.2.3 建设专业化的评估队伍
        5.2.4 实现内外部评估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审核评估参评情况分析
附表2 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发展阶段一览表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二、研究的意义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一、学前教育
        二、九年义务教育
        三、普通高中教育
        四、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严格依法治教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一、县域
        二、高等学校
        三、县域办学
        四、第三次布局调整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二、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理论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浙江省高等教育布局调整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一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一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一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第二节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
        一、第二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概况
        三、第二次布局调整的成就
        四、第二次布局调整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特征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背景分析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类型分析
        一、县域校园的建设时间分类
        二、县域校园的功能性质分类
        三、县域校园的建设出资分类
    第三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特征分析
        一、市场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主要特征
        二、应用型: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群体特征
        三、多元化: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显着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办学”高校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我国早期“县域办学”高校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县域办学”高校
        二、基于区域发展特定需求的“县域办学”高校
    第二节 浙江省“县域办学”高校
        一、浙江省本科高校县域校区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县域校区
        三、浙江省高职院校县域校区
    第三节 高校“县域办学”遇阻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A校义乌分校建设遇阻
        二、案例二: B校迁建慈溪方案遇阻
        三、案例三: C校迁建岱山方案未获批准
        四、案例四:D校落户县域方案两次遇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美高校面向区域的办学特征
    第一节 美国赠地学院办学特征
        一、赠地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赠地学院的办学理念
        三、赠地学院的办学特点
    第二节 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征
        一、多科技术学院产生背景
        二、多科技术学院办学特点
        三、多科技术学院对英国高教的价值
    第三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特征
        一、“相互作用大学”的产生背景
        二、“相互作用大学”的办学思想
        三、“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县域办学”的决策机制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
        三、落户县域高校的办学定位
        四、高校落户县域的管理体制
        五、县域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一、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的参数
        二、构成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的参数
        三、高等学校县域布局分析模型建构
    第三节 完善高等学校“县域办学”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高校“县域办学”整体布局
        二、推进县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快县域高校办学模式转变
        四、建立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机制
        五、县域高校聚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六、建立社会参与的高校内部治理模式
结语
论文附件
    附件一: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与现状指数对比表
    附件二: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指数汇总表
    附件三: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指数汇总表
    附件四: 浙江省县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汇总表
    附件五: 浙江省高校校区分布统计表
    附件六: 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的通知
    附件七: 浙江省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情况调查表
    附件八: 分析模型指标参数权重判定问卷
    附件九: 浙江省领导对高校“县域办学”情况统计与分析报告的批示
参考文献
后记

(8)关系思维中的大学自主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关注与反思
        1.1.2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1.1.3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在紧张”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动因的研究
        1.2.3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1.2.5 关于大学自主办学推进策略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拓展大学自主办学研究的“问题域”
        1.3.2 深化大学自主办学本质的理论认识
        1.3.3 化解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之困
        1.3.4 开拓大学自主办学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选择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增强权能理论
        1.5.2 权责对称
        1.5.3 治理理论
        1.5.4 理论选择的适切性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2 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解读
    2.1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内涵
    2.2 大学自主办学的构成要素
        2.2.1 办学自主权
        2.2.2 自主办学能力
        2.2.3 自主办学责任
    2.3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特征
        2.3.1 相对性
        2.3.2 文化性
        2.3.3 历史性
        2.3.4 复杂性
3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点与合理性
    3.1 大学自主办学的基点
        3.1.1 大学的本质属性
        3.1.2 大学的附属属性
        3.1.3 大学本质属性与附属属性之间的关系
        3.1.4 大学自主办学的身份确认
    3.2 大学自主办学的合理性
        3.2.1 大学组织特殊性的本质要求
        3.2.2 大学基本职能发挥的内在基础
        3.2.3 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必要前提
        3.2.4 大学基业常青的根源
        3.2.5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动力
        3.2.6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4 大学自主办学的双重关系
    4.1 大学自主办学的外部关系
        4.1.1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政府
        4.1.2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社会
        4.1.3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大学
        4.1.4 大学、政府、社会的衔接与协调
    4.2 大学自主办学的内部关系
        4.2.1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办学自主权
        4.2.2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自主办学能力
        4.2.3 大学自主办学过程中的自主办学责任
        4.2.4 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责任、自主办学能力的匹配与耦合
    4.3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的互动
        4.3.1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互动的价值
        4.3.2 大学自主办学内外部关系互动的基础
5 大学自主办学的历史变迁:政策变革的视角
    5.1 大学自主办学外部关系的历史变迁
        5.1.1 中央与地方:经过集权与分权多次反复后走向“央地结合”
        5.1.2 大学与政府:大学从完全处于政府控制之中到逐渐获得办学自主权
        5.1.3 大学与社会:大学从完全封闭状态到逐渐社会化
    5.2 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的历史变迁
        5.2.1 1949—1978 年:政策安排未关注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5.2.2 1978—1992 年:政策安排开始关注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5.2.3 1992—1998 年:政策安排逐渐重视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5.2.4 1998—2014 年:政策安排开始反思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5.2.5 2014年至今:政策安排全面关注与调整大学自主办学内部关系
    5.3 大学自主办学历史变迁的基本特征
        5.3.1 割裂性
        5.3.2 渐进性
        5.3.3 “自上而下”性
        5.3.4 “政治—经济”主导性
6 大学自主办学的现实困境与理性抉择
    6.1 大学自主办学的现实困境
        6.1.1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界说
        6.1.2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危害
        6.1.3 大学自主办学“放乱收死”的原因
    6.2 大学自主办学的理性抉择
        6.2.1 廓清大学自主办学的本质
        6.2.2 转变行政化与实体思维方式
        6.2.3 夯实大学自主办学的行动基础
        6.2.4 重塑大学自主办学的信任基础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自主办学研究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的综述
        二、关于职业教育政策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第二章 国家治理视阈下职业教育政策概念分析
    第一节 现代治理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一、治理理论
        二、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职业教育政策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教育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重要内容
        三、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及其特点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近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政策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职业教育政策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职业教育政策
        三、“文革”时期职业教育的浩劫和艰难前行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恢复和发展阶段政策
        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期的政策
        三、世纪之交职业教育政策调整与变革
        四、新世纪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阶段的政策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政策评析
        一、发展动力从经济需求转向综合需求
        二、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
        三、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 全球治理视野下职业教育政策比较分析
    第一节 国际组织层面职业教育政策比较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二、世界银行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三、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培训政策研究
        四、国际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对中国的启发
    第二节 外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比较分析
        一、美国职业教育政策进展分析
        二、德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分析
    第三节 国际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趋势及启示
第五章 现代职业教育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发展职业教育与保障政治稳定
    第二节 发展职业教育与改善民生
    第三节 发展职业教育与“新四化”布局
    第四节 发展职业教育与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五节 发展职业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
第六章 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进一步强化顶层理性设计
        一、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二、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公益性
        三、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
    第二节 改进政府宏观管理作用
        一、明晰各级政府职业教育职责分工
        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三、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社会地位
        四、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节 充分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功能
        一、调动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性
        二、拓展行业组织多种功能
        三、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作用
        四、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从庸常到卓越:大学内涵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一)院校合并与生存危机
        (二)校园置换与沈师模式
        (三)学校更名与沈师卓越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释义
        (一)内涵发展
        (二)教育叙事
        (三)大学叙事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计划的羁绊与大学的挣脱
    一、看计划的脸办学科与专业
        (一)专业申报与审批
        (二) 学科申报与审批
    二、无忧的人才培养
        (一)包分配那些事
        (二)工厂式的培养流程
    三、高等教育法与无奈的自主
        (一)高等教育法之后
        (二)写在法典里的自主与大学的变通
    四、曾经的存在——世纪初沈阳师范大学的学科与专业
    小结:行业主义取向下的大学学科专业的省思
第三章 超越庸常——走向学科与专业的顶层设计
    一、“2002——2010规划”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规划的宏观思路
        (二)规划中学科与专业的设计
    二、牵手第五届科协大会
        (一)打开学科发展紧闭的窗
        (二)不仅仅作为会场
    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一)迎评的日日夜夜
        (二)“第一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三)良好的无奈与特殊收获
    四、学科之痛与学科之欲
        (一)世纪之初的冲击
        (二)再次出发
        (三)规则的“牺牲品”
    小结:后发创生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之愿
第四章 回归本真的大学——以人为本 关怀发展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学分制的实施
    三、课程系数与课程超市
    四、评教的故事
    五、一本B段不再是事
    六、学生做助理
    小结:进步主义大学学科专业之为
第五章 追求卓越——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升级与改造
    一、标志性学科与专业目标的确定
    二、特色专业
    三、专业升级版
    四、学生自主选专业
    五、特色学科
    六、游走于一级与二级之间
    小结:学科与专业的互动与统整——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 大学内涵发展的反思与前瞻
    一、专业是什么?
        (一)专业即“X饭碗”
        (二)专业即就业资本
        (三)专业即“人才的预生产平台”
    二、学科是什么?
        (一)学科作为知识的象征
        (二)学科作为专业的支撑
        (三)学科即“知识集约与专业统整”
    三、大学是什么?
        (一)大学即学习共同体
        (二)大学即关心共同体
        (三)大学即创新共同体
    小结:分类办学背景下的学科专业之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深化改革促使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D]. 周言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浙江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D]. 买小艳. 浙江大学, 2020(01)
  • [3]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历史轨迹及发展优势研究[D]. 金鑫. 吉林大学, 2019(02)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秋阳. 湖南大学, 2019(08)
  • [6]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7]县域办学:浙江省高等教育第三次布局调整研究[D]. 徐军伟. 厦门大学, 2018(12)
  • [8]关系思维中的大学自主办学研究[D]. 林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9)
  • [9]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 李树陈.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10]从庸常到卓越:大学内涵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D]. 周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深化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