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教育因其具有极度重要性而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的社会事业,它在抓牢意识形态教育领导权,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团结、培育社会认同、推动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强大功用,一直都是党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的摇篮,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才竞争的角力场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成为某些域外国家的强劲竞争者,他们为了扭转其在竞争中的颓势和比较优势的日渐丧失,进而对我国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和攻击,而高校又是其重要对象。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域外思想、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方便之门进入高校,加之国内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效开展及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选题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史实,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效和有益经验,考究其现实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尝试探求应对策略,以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王爱莲[2](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统一开设的一套用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是“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局限于高校范围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领域,还关涉能否为国家持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基本要求》”中的系列定位实则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发展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如何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保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以推进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功能实现,是课程建设必须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课程的内生动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返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多年的发展道路发现,与课程体系在规模数量等外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内涵发展还有不足,如表现出:“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课程活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理论说服力不佳等问题。而通过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也发现,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内容既少且又比较零散。基于此,本文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进路,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全文除导论、后记以外,共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理论概述。重在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内涵式发展”的学理认识、概念考证和原理挖掘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激发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主,同时协调外部力量形成建设合力的课程发展模式,是课程发展思路与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二章,历史沿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史就是课程外延与内涵相互掺杂、共同推进的历史。依据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颁布的课程指示与方案,大体可将课程建设史划分为五大阶段。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的课程体系发展很不稳定。“52体系”是在全国推行的第一套课程方案,采取向苏联学习的方式,构建起课程发展的雏形;“61体系”则开启了“中国化”与“去苏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的课程方案日益规范成熟,方案实践力度日益增强,并显现出方案更替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其中,“85方案”融合了“两课”课程内涵;“98方案”对课程进行了统一地精简设置,更加体现课程权威性和丰富性;“05方案”下,课程规模继续扩张,并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独立办学机构组建等维度推动课程总体建设迈向新的台阶。进入新时代,如何提升课程内生动力、提高教学实效等成为课程建设的紧迫课题。第三章,问题研判。基于“为什么”的考量,尝试站在客观立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与问题研判。重点从历史诉求中分析为什么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并从现实关系与认识误区的研判中进一步理清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路问题。在审思中,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采以理性态度,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发展的长足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不负重托与使命,推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四章,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学情特点,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中,党的领导是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为课程内涵式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又可提供现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力量。而“00后”大学生(研究生多是“95后”)表现出的新风貌、新特点、新需求,以及他们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困惑需要释疑解惑的事实,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学情基础。第五章,优化策略。重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怎么办”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三大规律”和“八个相统一”原则,极力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方向偏差与规律僭越,从原则规范上确保发展导向的科学性;其次,需从课程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着手,抓关键、厚基础、破瓶颈、保动力、强弱项,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夯实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增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手段的动力支撑作用,弥补科学评价的发展不足,从整体上提升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最后,须强化对国家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和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盘活,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积极推进课程发展建设。

严圆圆[3](2020)在《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诚然,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与指引。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既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而且高校思政课本身就具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因此,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立根铸魂第一课堂的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也必须勇担重任。对于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必须始终围绕和聚焦“实效性”,始终坚持把教育的实际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指挥棒。基于此,首先全面阐释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重要价值。其次,系统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再次,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和思想动态以及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现状,并进行理性的探源。最后,针对问卷调查中显示的问题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思政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张吉[4](2018)在《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全国上下对其改革发展研究和实践非常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打一场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这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工作指明了攻坚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我国学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发现关于什么是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争议较大,研究成果虽较为丰富,但结合学习科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少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和相关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1)提出以学生是否进行深度学习作为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标志。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辨析学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探索存在的不足,明确了本研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并提出以课程目标达成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依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前高校对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估方式存在的局限,提出以学生是否进行深度学习作为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标志。(2)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研究中从思想态度的形成、知识的理解与转化、能力与技能的习得、正确“三观”形成等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与规律进行分析,在理论上论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课堂的教学一定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并基于此,提出了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3)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调查。通过抽取浙江省6所高校约1389名师生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剖析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然情况与应然状态之间的差距。结果发现:整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力不足、鲜有高水平信息加工、缺乏实践综合知识运用的经历,教师忽略思想政治理论课高阶目标、促成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师生关系难以促成信息互通、作业与考试较难反馈深度学习情况、课堂氛围活跃度尚待加强等。(4)结合深度学习理论从应然层面提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对策,即改善学校制度环境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同步进行,同时帮助学生从认识、情感上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旨在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牢牢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李芳[5](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文中指出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了较高的科学化水平,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性质的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然而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什么。一是分析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指什么。将教学方法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科学运用和科学创新。二是认识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该类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这使它的实际地位与它被赋予的使命不相符合,迫切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三要明确该类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其次,分析该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有什么新要求。一是回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历史,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能推进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转变教学理念是思想基础;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最后分析新的历史条件对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新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出的现代化新要求。再次,分析如何进行科学化的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分析,一是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即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条件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其分为三大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互联网+”课堂,在每一类型课堂下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有了一些新的做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容易使教学方法创新走入误区。为避免走入误区,就要确立科学创新的原则,寻找科学创新的方式,建立科学创新的保障。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进科学化进程。

蒋国保[6](2016)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主体性教学是一种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两课"教学中导入主体性教学模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而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下,还需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重构师生关系、完善考核机制和强化实践教学等途径,才能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王海燕[7](2015)在《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高职院校"两课"被学生忽视、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一直都存在,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致力研究的问题。特别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已经深入人心。这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使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面临这机遇和挑战。本文指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马旭光[8](2015)在《提高高职院校“两课”实效性探析》文中指出"两课"教育,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使命。目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想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需要"、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调整"两课"的教学内容、增加"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改革"两课"考核方式并关注毕业班学生"两课"的接受情况。

刘永安[9](2014)在《教师主体性的重新审视与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文中研究说明主体间性范式对于重新审视"两课"教师的主体性,进而反思"两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在主体间性范式下,"两课"教师的主体性并没有被否定或削弱,而是在修正中被赋予了有限性、中介性和生成性的新内涵。两课教师只有履行好这种新主体性才能妥善地处理"两课"教学实践当中的矛盾,进而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王婷婷,张博[10](2014)在《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从"两课"教与学的困境着手,指出"两课"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学的实效性急需增强的现象,分析了制约高校"两课"实效性因素,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当然教师也没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高校要重视"两课"教学,积极为"两课"教学"人"、"财"、"物"提供支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帮助教师不断成长,同时加大教学改革,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解读及其价值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概述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涵义、载体和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公共政治课)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新步入正轨阶段(1978 年—1984 年)
        (一)清除“文革”遗毒的消极影响
        (二)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
        (三)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针
        (四)改革教材内容及思政课程设置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规范阶段(1985 年—1997 年)
        (一)实践发展倒逼思政课改革
        (二) “85”方案的内容及新特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发展阶段(1998 年—2004 年)
        (一) “98”方案关于思政课课程的设置
        (二) “中特理论”思想的“三进”过程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前进阶段(2004 年—2011 年)
        (一) “05”方案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
        (二)教材编写管理的官方化、权威性
        (三)马工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实践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提升、巩固阶段(2012 年至今)
        (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二)教材体系不断发展
        (三)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教学载体多样发展
        (四)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经验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
        (三)政策保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重要擎引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一)全球化、网络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渠道
        (二)部分思想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
    二、国内社会思潮冲击
        (一) “重理轻文”思想消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二)历史虚无主义曲解历史、消解认同
    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冲击“五个认同”
        (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考验制度优越性
        (二)其他具体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五个认同”资源的流失
    四、网络化新媒体运用带来的困境
        (一)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二)新媒体教学带来的震荡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身的不足
        (一) “第一课堂”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作用逐渐弱化
        (二)思政课教材体系内容设计仍未解决的“两个问题”
        (三)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向同行问题
        (四)教育方式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协同不够
        (五)学生意识与教育目标间的冲突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反意识形态渗透常态机制
        (二)加强社会思潮引领
        (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变能力
        (五)夯实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地位
        (六)重视学生工作,矫正学生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事关”的战略定位
        (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论断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现实思考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梳理
        (二)研究内容综述
        (三)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
    二、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的语义分析
        (二)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探源
        (三)内涵式发展的理路拓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一)概念反思
        (二)理论内涵
        (三)基本特点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局的稳固
        (二)关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解决
        (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方向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52体系”阶段
        (一)“52体系”的课程雏形
        (二)“52体系”的课程发展
    二、“61体系”阶段
        (一)“61体系”的课程建设
        (二)“61体系”的曲折发展
    三、“85方案”阶段
        (一)“85方案”前的课程恢复
        (二)“85方案”的课程部署
        (三)“85方案”的课程发展
    四、“98方案”阶段
        (一)“98方案”的课程部署
        (二)“98方案”的课程发展
    五、“05方案”阶段
        (一)党的十八大以前的课程建设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课程新发展
    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是课程建设的历史前提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四)保持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研判
    一、历史维度的发展诉求问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学实效
        (三)激发内生动力
        (四)促进改革创新
        (五)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现实维度几个基本关系的处理问题
        (一)思政课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二)“高效教”与“有效学”的关系
        (三)内生动力和外力扶植的关系
        (四)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关系
        (五)思政课教师特殊性和高校教师一般性的关系
    三、主观维度的思想误区问题
        (一)对“关键课程”地位的认识不足
        (二)对课程发展建设的不自信态度
        (三)对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模糊认识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保证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为学理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利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底气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文化源泉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二)浸润革命文化的精神养料
        (三)获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资源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学情
        (一)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依循“三大规律”
        (三)遵循“八个相统一”
    二、优化课程内部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
        (二)紧抓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
        (三)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
        (四)激发科学研究的有效动力
        (五)注入现代信息技术新活力
        (六)补齐科学评价的发展短板
    三、获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与保障
        (一)依靠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依托社会环境的有利氛围
        (三)挖掘高校平台的育人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探析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高校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特征
        三、实效性的内涵要义及实质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三、科学且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任教育
    第三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革命导师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观
        三、新时代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
    第四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审视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三、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历史探索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历史进程
        一、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重建与探索(1978-1992):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地推进
        二、高校“两课”体系的建立与发展(1992-2004):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作用凸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快速发展(2005-2012):理想信念教育有坚实学科支撑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2012年至今):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充分彰显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提升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二、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统一
        三、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统一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探源
    第一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第二节 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够强的理性探源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与理想信念结合不紧密
        二、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识不强
        四、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赜
    第一节 坚持理念先行:教育教学理念引领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信念教育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
        二、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标契合
    第二节 坚持内容为王: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上下功夫
        一、高校思政课以理服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二、高校思政课以情动人:用身边的力量感召青年大学生
        三、高校思政课以德立人:在“拔节孕穗期”进行正确引导
        四、高校思政课以文化人:用文化的魅力滋润青年大学生
    第三节 抓好队伍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
        一、以身作则,争做“四有”好老师
        二、让有理想信仰的人讲理想信仰
    第四节 创新教育方法: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一、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继承优良传统,加强大学生自我批评教育
        三、利用新媒体,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1.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历程
        1.1.1 “85方案”的提出和特点
        1.1.2 “98方案”的提出和特点
        1.1.3 “05方案”的提出和特点
    1.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及作用
        1.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作用
        1.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任务与课程目标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涵义
        1.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志
        1.3.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 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2.1 深度学习内涵及其特征
        2.1.1 深度学习内涵
        2.1.2 深度学习特征
    2.2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2.2.1 态度品德的形成必须经过深度学习
        2.2.2 知识的理解与转化必须经过深度学习
        2.2.3 能力与技能的习得必须经过深度学习
        2.2.4 “三观”形成必须经过深度学习
    2.3 具有深度学习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2.3.1 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师教学表征
        2.3.2 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行为态度表征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调查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方案设计
        3.1.2 调查问卷编制
        3.1.3 调查实施过程
    3.2 大学生的深度学习问题调查分析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力不足
        3.2.2 大学生课堂学习鲜有高水平信息加工
        3.2.3 大学生缺乏实践综合知识运用的经历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小结
    3.3 教师引导深度学习的教学问题调查分析
        3.3.1 高阶课程目标易被教师忽略
        3.3.2 教学方法难以促进深度学习
        3.3.3 师生关系较难促成信息互通
        3.3.4 作业考试没有完全反馈学习情况
        3.3.5 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尚待提高
        3.3.6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小结
4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研究
    4.1 改善学校制度环境,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4.1.1 将深度学习作为高校教学指导思想
        4.1.2 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制度
        4.1.3 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
        4.1.4 建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4.2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构建深度学习共同体
        4.2.1 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想深度
        4.2.2 教师构建对话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2.3 教师推广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4.2.4 教师建立分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4.3 加强学生学习素质,树立正确学习观念
        4.3.1 学生应树立信仰性的学习动机
        4.3.2 学生应树立价值性的学习态度
        4.3.3 学生应形成高水平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 逻辑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解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概念解析
        (一) 方法科学化
        (二) 教学方法科学化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一)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 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 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发展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回顾
        (一) 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
        (二) 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 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经验总结
        (一) 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二)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三) 转变教学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四)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要求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新要求
        (三) 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现代化的新要求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二)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教学方法选择
    三、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 根据大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二)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依据环境和条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专题式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 讲授法的科学运用
        (三) 互动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三) 自主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 科学运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互联网+”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概念辨析
        (二)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
    一、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状况
        (一) 各高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果
        (二)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防止走入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原则
        (一) 实效性原则
        (二) 时代性原则
        (三) 整合性原则
        (四) 可行性原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方式
        (一) 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 在引入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创新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实现方法的科学创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基本保证
        (一) 加强领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 以现代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三) 以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四) 以创新型教学行为模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主体性教学模式下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丰富教学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三、提高教师素质
四、重构师生关系
五、完善考核机制
六、强化实践教学

(7)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环境与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一)新媒体
    (二)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呈现的新特点
        1.新媒体环境下“两课”教师教学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课”手段和方法多元化。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高职院校“两课”教师自身因素
    (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因素
    (三)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复杂化
三、新媒体时代下增强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实现以新媒体为“两课”教学载体,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两课”教学的多元化模式
        1.恰当运用新媒体,“两课”知识获取多元化。
        2.教师与学生沟通多元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为高职院校“两课”教师发展提供了机遇
        1.新媒体环境中高职学校“两课”教师的自我突破和发展。
        2.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职院校“两课”教师教学创新。

(8)提高高职院校“两课”实效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现状分析
二、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需要”
    2.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调整“两课”的教学内容
    4.增加“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5.改革“两课”考核方式
    6.关注毕业班学生“两课”接受情况

(9)教师主体性的重新审视与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体间性范式并没有否定和削弱“两课”教师的主体性
二、主体间性范式下“两课”教师主体性认识的深化
    (一) “两课”教师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主体性
    (二) “两课”教师的主体性具有中介性特征
    (三) “两课”教师主体性的实现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三、教师主体性的彰显与“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 有效化解“两课”教学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之间的矛盾
    (二) 搭建沟通理论与生活、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三) 克服大学生消极思想对理想信念的消解

(10)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课”教与学的困境
    (一) 学生“学”的困境
    (二) 教师“教”的困境
二、制约高校“两课”实效性因素
    (一) 社会环境因素
    (二) 学生主体因素
    (三) 教师教学因素
    (四) 学校自身因素
三、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一) 学校重视是“两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前提
    (二) 师资建设是“两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基础
        1. 师资队伍建设
        2. 师德观念的培养
        3. 创新理念的培养
    (三) 教学改革是“两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
        1. 改革教学内容
        2. 改革教学方式
        3. 改革考核方式

四、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D]. 肖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 王爱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高校思政课中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D]. 严圆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 张吉.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D]. 李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主体性教学模式下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J]. 蒋国保.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 [7]新媒体环境视域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 王海燕. 法制与社会, 2015(23)
  • [8]提高高职院校“两课”实效性探析[J]. 马旭光. 新课程(下), 2015(07)
  • [9]教师主体性的重新审视与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 刘永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12)
  • [10]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探讨[J]. 王婷婷,张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标签:;  ;  ;  ;  ;  

如何解决“两课​​”教学的有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