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

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

一、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窦健[1](2020)在《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中,电网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之一,建立一套稳定且可靠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以此来保障电网的更加经济、稳定地运行,是人们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相关监测软件开发存在着可复用性差、维护难度高、开发周期长、价格昂贵等缺点,使其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采用能够良好支持软件复用的组件化技术来构建软件各个功能模块,并将其组合起来构成定制的监测软件,这对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维护成本以及提高系统可靠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并设计了一种组件化的电力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多种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应用组件化和框架技术,结合实际需求,逐步确定电力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及通信机制。将复杂的工程进行模块化,将系统主要分为了控件库模块、控件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及分布式交互模块4大模块,减少了监测管理软件的开发难度。(2)以目前流行的基于组件化思想“框架+插件”的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以控件管理和控件库为基础的数据监测显示架构,研究并实现基于主题的数据发布订阅机制,从显示和传输层面实现了用户在客户端上进行信息显示方式的灵活配置。(3)通过对该电力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管理,并进行数据监测分析,详细描述了系统的应用运行情况,验证了利用组件化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高效性;经试运行,系统稳定运行、效果良好,与传统系统相比,在可定制、可扩展、可靠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罗军刚[2](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徐锋[3](2009)在《基于ESB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分布式应用系统(DAS)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通过网络跨时空共享信息,协同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这导致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性能、规模和复杂性极大增长。面对这个问题,IT业界提出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而企业服务总线(ESB)是SOA的核心,是广义企业实现面向服务构建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关键,本文利用对ESB的研究来克服传统分布式应用系统架构的不足,从而最终实现面向服务计算环境下动态、灵活的分布式应用系统。论文首先阐述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概念,分析比较了传统分布式应用系统的体系架构,简述了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主流的技术。然后介绍了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基本概念、分层模型、设计原则及其关键技术,对企业服务总线的定义、主要特征、功能模型、拓扑模式、具体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基于ESB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究中,介绍了分布式Web服务协作技术,设计了一个逻辑架构模型ESB-DAS,对模型中主要模块进行了讨论,并详细分析了ESB-DAS的工作原理及其具有的优势。最后应用ESB-DAS模型开发实现了一个核心技术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稠油信息服务平台(HISP)”,并基于该平台框架设计实现了一个安全模型,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实践证明基于ESB构建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方法是先进的、可行的。

戴敏[4](2008)在《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高速膨胀,以及Internet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点燃了基于Internet的高分布式应用程序的需求之火。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已不能再满足这种新型应用程序的需求。如何将网络上的计算机组织起来,使它们协调工作,形成有巨大潜力的分布式并行环境,使位于不同机器上的不同程序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开发出大型复杂分布式企业应用程序已成为当前发展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特点和不足,根据Windows DNA三层架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思想,利用COM+提供的服务,提出了一种构建分布式Web应用程序的新架构——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这个架构给出了一个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一种新的、灵活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以DNA三层架构为基础,以Web技术和COM+为核心,从体系结构上把一个企业应用程序从逻辑上抽象成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并给出了以SOAP为工具,实现跨网络、跨系统、跨对象模型访问网络中其他应用程序组件的方法。对于局域网内在相同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应用COM+直接实现应用程序的分布;而对于局域网内的异构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和局域网外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利用SOAP实现对它们的访问。本文讨论了该分布式Web应用系统模型的相关问题,包括:系统的结构模型、分布示意、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此外,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柔性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法,提出了以面向用户的柔性、面向开发人员的柔性和面向企业的柔性为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柔性表现形式,并给出了柔性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从这三个层次研究企业产管理系统系统构建方法,为实现具有优越的性能、良好的扩展性、可维护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李毅[5](2008)在《基于SOA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机械设备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在保证工业设备正常运转、设备管理中起到重大作用。针对设备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和系统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DCOM、CORBA、RMI等技术已广泛应用到远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中。然而,以往的设计方法存在着重用性差、异构平台调用困难、互操作性差、紧耦合等诸多缺陷。要实现易于扩展的、功能可柔性组合、跨异构平台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这些方法已无法胜任这样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的网络化发展,分布式远程故障诊断体系的研发逐渐兴起,然而目前的远程技术在实现跨地域、跨防火墙跨平台联合故障诊断问题上存在一系列困难。近年来出现的面向服务架构(SOA, 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能性。SOA是一种体系框图,它将应用程序不同功能单元(即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契约和策略联系起来。基于此,SOA具有松耦合性、互操作性、开发迅捷、异构平台资源共享等明显优势,能很好地实现功能可柔性组合、跨平台、伸缩性好的复杂系统。本文将SOA概念和相关技术引入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领域,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大型复杂机电系统早期故障智能预示的理论与技术”(编号5033503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向IMS并基于信息融合的设备性能退化评估与预测”(编号50675140)的支撑下,提出并验证了基于SOA的分布式故障诊断体系架构;提出并实现了基于SOA的企业级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同时,着重对状态监测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在LabVIEW和LabCVI环境下开发了基于FPGA技术的大型变频鼓风机状态监测子系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面向服务概念的监测子系统的改进方案;通过WCF和Web服务等面向服务相关技术解决了遗留程序在新的SOA系统架构下的重用问题。本文的研究为面向服务架构在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领域的深入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盖婷婷[6](2007)在《基于COM+技术的报表汇总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时代的快速前进,加快了我国的制造业现代化的进程。以ERP为代表的管理数字化是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大型制造业信息工程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在ERP中,财务的管理是企业的核心模块和主要职能,财务管理掌控着企业的资金脉络,是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体现,因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实施ERP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企业的决策者们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到信息。该课题的研究是针对某集团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而言的,它以解决集团成本核算为重点,实现财务信息集成与共享为目标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最终核算是通过财务报表来实现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报表的定制与访问的过程当中来,而基于传统模式的报表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网络的快速发展,分布式应用使位置的独立性成为可能,利用良好的动态软件重用,使系统达到良好的扩展性,这是对现代信息管理软件新的需求。本文针对这一需求提出一套基于COM+技术的报表汇总系统地解决方案,通过引入三层体系结构及组件技术,打破了传统报表系统的设计模式,与应用系统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应用系统扩展性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集团内部财务报表的安全性和集团内部之间的报表合并、报表汇总以及文件的上传下载。本文对设计模型实现进行了详细的技术性讨论并在结论中,针对系统进一步优化提出了一点建议和展望。

赵爱芹[7](2006)在《COM+组件技术及其在钢铁企业经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基于两层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应用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及其业务的需要,多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应运而生。组件对象模型的出现使多层的分布式应用系统成为了可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两层客户端/服务器结构中存在的维护性差、安全性差、运行成本高和不可伸缩等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采用组件技术开发软件系统的思想以及运用组件技术的优势,并对组件应用的典型技术COM+、CORBA以及EJB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对COM+的基本结构、系统结构以及所提供的系统服务做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然后讨论了以COM为基础的COM+组件技术在钢铁企业经销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按三层客户端/服务器分布式结构模式,提出了基于COM+组件技术的客户端/服务器分布式三层体系结构的解决方案。在上述理论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在参与某钢铁企业的项目—“整合型集团经销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以公司原有经销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结合C++及COM+技术,初步实现了基于COM+组件技术的三层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系统模型,从而提高了钢铁企业经销系统的性能。

刘世利[8](2006)在《基于组件的高校多层分布式MIS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目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研究在纵向上仍然是以计算机方向为主,在横向研究上,主要集中在行业的应用开发上。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建立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新的MIS,因此现在行业MIS的研究成为MIS横向上的研究重点,本文研究和实现的系统就是高校招生工作领域的行业应用系统。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的艺术类招生专业和考生人数越来越多,招生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艺术类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国内已有许多高校研究开发了各自的艺术类招生MIS。但大多是传统两层C/S结构的MIS,这种结构适合于大批量数据维护,但需要在小规模的、用户较少、安全快速的网络环境下运行,其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自适应性,生命周期短暂,多用户、多数据库的连接存在死锁和系统崩溃的潜在可能,安全性差,不易于维护,软件重用困难,可移植性差。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发展,产生了三层B/S模式,它是把两层C/S模式的业务处理逻辑从客户机中分离出来,由单独组成的一层Web服务器来负担其任务。这种结构适合远程数据查询等应用,业务逻辑易于维护,但是有交互性不强、数据处理能力弱等不足。 针对上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三层C/S结构模型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组件技术是继面向对象技术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软件工程技术,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延伸。它具有开放性、集成性、灵活性、模块性、可管理性、安全性、透明性等特点。三层C/S结构模型集传统C/S和B/S二者的优点,将传统的C/S二层结构中客户端的业务应用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层(应用层),利用组件开发技术,将业务应用集成到一系列组件中,将所有组件注册于服务器上(应用服务器),从而形成了C/S/S三层结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这种结构将业务应用代码集中管理,让客户端应用程序共享,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适合大批量数据维护,交互性强,对业务应用层易于维护,安全性高,数据分布式处理,系统可扩展性强,数据库执行效率高,网络连接要求低。 本文对MIS的现状及组件技术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owerBuilder的组件开发技术实现了运行在Jaguar CTS平台上的高校艺术类招生分布式MIS系统。

吴功和[9](2006)在《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IT技术,特别是Web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组件技术的发展对GIS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则促使GIS的应用和研究不断地从新的技术中汲取动力,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式正发生着从“系统与功能”到“服务与应用”的演变,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当前基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地理信息服务研究已经不算少了,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清晰论述。地学计算服务的计算能力、异构服务的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等仍然是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的软肋。本文对此做了大量研究,结合自己的多年思考,系统地阐述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以及依靠目前的软件技术建立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及应用的方法,并提出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架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分析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 2.剖析了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的分布特性,提出了网络节点间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迁移模型,使之成为分析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的一种新手段,并根据该模型将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分为静态服务体系和动态服务体系两大部分;围绕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体系结构的发展和变化,深刻剖析和总结了各种可资利用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静态服务和动态服务相融合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3.分析总结了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及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基于不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方法,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并首次全面总结了XML在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分析其给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带来的突破以及XML对于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4.从研究基于COM组件创建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入手,对基于Client/Server架构的典型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作为实例,详细剖析了基于ArcObjects组件的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创建过程,并分析总结了此类服务的优势和缺点,提出将此类服务作为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数据的组织、存储以及创建动态地理信息服务的基础。 5.论述了传统WebGIS技术创建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静态特征,通过基于ArcIMSHTML Viewer的栅格网络地图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分析总结了此类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在技术上的突破以及局限性,并对此类服务性能的优化、功能的增强、服务的快速开发以及服务向移动终端的扩展等方面做了研究和改进,实现了基于脚本语言的客户端标注功能;将客户端请求和服务器端相应封装为便于用户二次开发的ASP.Net服务器控件,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基于该服务器实现服务的快速开放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以成熟的WebGIS软件创建服务器平台并开发嵌入式客户端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

张驰[10](2006)在《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旨在复用已有的、经过验证的软件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这不仅可大大减少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投入,缩短开发周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因而它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软件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现代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软件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为了减少复杂性,人们将处理事务逻辑和处理系统底层的基础设施相分离,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式中间件标准,在中间件技术之上提出了组件模型,用来说明如何构造组件以及组件间如何进行交互。如今,主流的组件模型有OMG组织的CORBA组件模型,Microsoft的DCOM和SUN公司的EJB组件模型等。这些组件模型构成了企业应用的基础,不同组件模型中的各组件间如何进行互操作对提高软件复用程度,实现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跨企业交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异构组件互操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概括如下: 1.分析了目前分布式组件模型主流技术的特点和实现异构组件互操作的主要方法,指出了在开放环境下目前组件接口定义语言在组件描述和互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归纳总结了组件非功能信息,给出了基于XML的对组件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的可扩展组件标准化描述模板。 2.根据上述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对组件接口进行了扩展。即基于契约化设计思想,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语义层信息扩展;基于多元π演算,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行为协议层信息扩展,从而使组件接口全面准确地描述了组件的“静态”和“动态”信息。 3.在扩展接口的基础上研究了组件匹配和组件交易服务。在接口的语法层提出了基于类型的基调匹配;在语义层提出了基于前件/后件和一阶谓词逻辑的语义层匹配;在协议层基于π演算互模拟性理论进行协议层匹配。在研究了组件匹配后,提出了基于标准化描述模板的组件交易服务,并研究了基于协作服务器图模型CSG的交易者联盟动态管理问题。 4.研究了组件组合和组合互操作中的组装推导,给出了在体系结构指导下从候选组件集合中对组件配置的算法,研究了互操作中的兼容性和替代性等关键

二、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监测
        1.2.2 组件化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组件化相关技术
        2.1.1 组件化
        2.1.2 组件模型
        2.1.3 常见组件技术
        2.1.4 分布式交互相关技术
    2.2 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开发
    2.3 本章小结
3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用户定制功能
        3.1.2 系统管理功能
        3.1.3 配置访问功能
    3.2 系统设计
    3.3 控件库模块
        3.3.1 产生类型子模块
        3.3.2 控件功能子模块
        3.3.3 控件使用子模块
    3.4 控件管理模块
        3.4.1 基本管理子模块
        3.4.2 扩展管理子模块
    3.5 用户管理模块
        3.5.1 数据库关联子模块
        3.5.2 系统管理子模块
    3.6 分布式交互模块
        3.6.1 发布订阅机制接口的实现
        3.6.2 通信中间件的功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4.1 数据采集管理
        4.1.1 数据召测
        4.1.2 用户定制
    4.2 数据监测分析
        4.2.1 电力数据分析
        4.2.2 配变运行监测
        4.2.3 停电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3)基于ESB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分布式应用系统概述
    1.1 分布式应用系统的概念
    1.2 传统分布式应用系统体系架构的研究
        1.2.1 客户机/服务器架构
        1.2.2 三层/多层架构
        1.2.3 基于Web 的分布式架构
    1.3 分布式应用系统主流实现技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企业服务总线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2.1.1 SOA 基本概念
        2.1.2 SOA 分层模型
        2.1.3 SOA 设计原则
        2.1.4 SOA 关键技术
    2.2 企业服务总线ESB
        2.2.1 ESB 主要特征
        2.2.2 ESB 功能模型
        2.2.3 ESB 规范JBI
        2.2.4 ESB 拓扑模式
        2.2.5 ESB 应用领域
        2.2.6 ESB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3 ESB 对SOA 的支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ESB 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究
    3.1 分布式Web 服务协作
    3.2 基于ESB 的分布式应用系统逻辑架构模型
        3.2.1 服务适配器
        3.2.2 服务路由器
        3.2.3 服务监控器
        3.2.4 服务注册中心
    3.3 ESB-DAS 的工作原理
    3.4 ESB-DAS 的优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SB 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应用
    4.1 应用背景
    4.2 稠油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4.2.1 平台功能设计
        4.2.2 平台核心技术框架
        4.2.3 平台开发模式
    4.3 平台应用分析与设计实现
        4.3.1 服务执行引擎的分析
        4.3.2 平台服务设计与实现
        4.3.3 平台组件设计与实现
        4.3.4 遗留系统处理
    4.4 平台的安全机制
        4.4.1 平台安全模型的设计
        4.4.2 平台安全模型的实现
    4.5 平台的基础服务组件
        4.5.1 日志组件
        4.5.2 事务处理组件
        4.5.3 异常处理组件
    4.6 平台的部署与运行情况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1.2 各类计算机互联系统特征分析
    1.3 WINDOWS DNA的体系结构
    1.4 COM+概述
2 组件对象模型及其相关技术
    2.1 COM
    2.2 DCOM
    2.3 MTS(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2.4 COM+系统结构
    2.5 SOAP简介
3 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
    3.1 两层式C/S结构
    3.2 三层式结构
    3.3 WINDOWS DNA简介
    3.4 WEB环境下分布式对象技术
        3.4.1 CORBA
        3.4.2 RMI
        3.4.3 DCOM
        3.4.4 分布式对象技术小结
    3.5 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
        3.5.1 系统的体系结构
        3.5.2 系统工作原理
        3.5.3 系统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区域协同办公系统的柔性构建方法研究
    4.1 区域协同办公系统柔性表现形式
    4.2 企业柔性协同办公系统体系结构
    4.3 面向用户柔性的构建方法
        4.3.1 人机互动界面柔性研究
        4.3.2 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
    4.4 面向开发者柔性的构建方法
        4.4.1 基于复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4.4.2 柔性区域协同办公系统多层体系结构研究
    4.5 面向企业柔性的构建方法
        4.5.1 企业业务功能柔性实现方法研究
        4.5.2 企业业务模型柔性
        4.5.3 异构信息系统集成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SOA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1.3 课题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服务架构概述
    2.1 软件体系架构的发展
    2.2 面向服务架构(SOA)
        2.2.1 SOA 的概念
        2.2.2 SOA 的元素
        2.2.3 SOA 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2.2.4 SOA 与遗留程序
        2.2.5 SOA 与组件技术的关系
    2.3 SOA 的实现技术
        2.3.1 Web 服务
        2.3.2 WCF 编程模型
        2.3.3 Web 服务与WCF 的区别与联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OA 的远程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架构
    3.1 分布式故障诊断系统架构
        3.1.1 公共企业服务
        3.1.2 分布式故障诊断系统架构概述
        3.1.3 远程故障诊断中心(RDC)
        3.1.4 智能故障诊断索引服务器
    3.2 企业级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架构
        3.2.1 典型的基于SOA 的体系结构视图
        3.2.2 企业级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概述
        3.2.3 智能客户端(Smart Client)
        3.2.4 面向服务框架(SOFA)
        3.2.5 数据层——数据采集系统
        3.2.6 遗留程序的包装
    3.3 系统的部署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状态监测子系统的研究
    4.1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概述
    4.2 基于FPGA 的状态监测子系统的设计
        4.2.1 概述
        4.2.2 FPGA 技术和NI CompactRIO 原理
        4.2.3 阶比分析与等角度重采样理论
        4.2.4 系统硬件结构
        4.2.5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2.6 系统的测试
        4.2.7 小结
    4.3 面向服务的状态监测子系统
        4.3.1 系统概述
        4.3.2 系统原理
        4.3.3 系统实现
        4.3.4 系统扩展
        4.3.5 小结
    4.4 数据采集系统的远程监控
        4.4.1 系统概述和原理
        4.4.2 系统程序实现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架构的验证和实现
    5.1 分布式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模型的验证
        5.1.1 RDC 诊断服务的实现
        5.1.2 UDDI 服务发布及应用程序的实现
        5.1.3 决策树理论及故障诊断模块的实现
        5.1.4 异构平台下实现对RDC 服务的消费
        5.1.5.N ET 平台下的故障诊断系统对RDC 服务的消费
    5.2 企业级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
        5.2.1 需求分析
        5.2.2 系统层次模型
        5.2.3 基础组件开发
        5.2.4 ActiveX 控件开发
        5.2.5.N ET 下组件的封装与ActiveX 控件的调用
        5.2.6 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基于COM+技术的报表汇总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背景
    1.2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及其新需求
    1.3 相关模型参考及中间件技术的研究
第二章 自定义报表汇总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某集团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2 报表汇总系统的总体需求
    2.3 技术概述
    2.4 平台总体设计
    2.5 影响系统模型实现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COM+关键技术应用
    3.1 三层应用程序模型的配置
    3.2 基于COM+的系统安全性研究
    3.3 事务管理的实现方式
    3.4 负载平衡的解决方案
    3.5 报表汇总系统安全机制的实现
第四章 报表汇总系统的实现
    4.1 业务功能实现的技术特点
    4.2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及系统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7)COM+组件技术及其在钢铁企业经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 本文所做工作
        1.3.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2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组件技术
    2.1 组件技术产生的背景及概念
    2.2 组件技术的思想及其组件标准
    2.3 组件应用的典型技术
        2.3.1 COM+
        2.3.2 CORBA
        2.3.3 EJB 技术
    2.4 钢铁企业经销系统中组件技术的选择
第三章 分布式多层应用体系
    3.1 多层软件结构模型
    3.2 WINDOWS DNA (分布式网间应用程序)
        3.2.1 Windows DNA 体系结构
        3.2.2 Windows DNA 服务
        3.2.2.1 简报服务
        3.2.2.2 应用程序服务
        3.2.2.3 数据服务
        3.2.3 基于DNA 三层应用的优势
    3.3 基于组件的三层应用体系结构的开发
第四章 COM+组件技术与多层应用模型
    4.1 COM+基本结构
    4.2 COM+系统结构
        4.2.1 COM+组件
        4.2.2 COM+目录
        4.2.3 COM+环境
    4.3 COM+系统服务
        4.3.1 COM+队列组件
        4.3.2 COM+事件模型
        4.3.3 负载平衡
        4.3.4 内存数据库(IMDB)
        4.3.5 对其他服务的增强
    4.4 基于COM+组件的多层应用模型
    4.5 安装和分发应用系统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系统设计
        5.3.1 功能模块介绍
        5.3.2 详细设计
        5.3.2.1 系统三层结构设计
        5.3.2.2 数据库
        5.3.2.3 中间业务逻辑层
        5.3.2.4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5.3.2.5 主要运行界面
    5.4 基于角色的安全
    5.5 系统的部署
    5.6 系统的特点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8)基于组件的高校多层分布式MIS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系统的关键技术和特点
    1.3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MIS概述
    2.1 MIS的概念及特征
    2.2 MIS的开发
    2.3 MIS的安全
    2.4 MIS的发展及现状
    2.5 传统MIS存在的主要问题及MIS的体系结构演变
第三章 基于组件的多层分布式MIS
    3.1 多层分布式MIS的演变
        3.1.1 单层结构模式
        3.1.2 两层C/S结构模式
        3.1.3 三层B/S结构模式
        3.1.4 三层C/S结构模式
    3.2 多层分布式MIS的优势与中间层的实现技术
        3.2.1 多层分布式MIS的优势
        3.2.2 中间层的实现技术
    3.3 组件技术概述
        3.3.1 组件的定义和特点
        3.3.2 主流组件技术简介
        3.3.3 三种组件技术的比较
第四章 高校艺术类招生分布式MIS的设计与实现
    4.1 客户端开发工具PowerBuilder
    4.2 Jaguar组件三层开发技术
        4.2.1 Jaguar CTS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
        4.2.2 Jaguar组件的数据库访问技术
    4.3 高校艺术类招生分布式MIS的设计
        4.3.1 高校艺术类招生概述
        4.3.2 系统需求分析
        4.3.3 系统功能设计
    4.4 高校艺术类招生分布式MIS的实现
        4.4.1 系统开发环境
        4.4.2 服务器端组件的开发
        4.4.3 客户端程序的开发
        4.4.4 Jaguar分布式应用的部署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ABSTRACT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9)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GIS: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服务
        1.1.2 应用需求是GIS发展的源动力
        1.1.3 信息技术的进步是GIS发展的导引力量
    1.2 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概论
    2.1 分布式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模型
        2.1.1 地理信息的分布性
        2.1.2 分布式地理信息和地学计算模型
        2.1.3 基于模型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分析
    2.2 动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2.2.1 ISO/TC211服务体系
        2.2.2 两种重要的动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
        2.2.3 面向服务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架构
    2.3 服务走向动态的力量源泉:XML
        2.3.1 XML概述
        2.3.2 XML在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OM组件的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应用
    3.1 组件概述
        3.1.1 组件的定义
        3.1.2 方法、属性和事件
    3.2 ArcObjects组件库
        3.2.1 理解COM
        3.2.2 ArcObjects组件库简介
    3.3 基于ArcObjects组件的应用开发方法
        3.3.1 ArcObjects OMD解读
        3.3.2 ArcObjects的开发方法
        3.3.3 地理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存取
    3.4 基于ArcObjects组件的静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应用
        3.4.1 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总体设计
        3.4.2 数据结构设计
        3.4.3 模块详细设计
        3.4.4 应用实例—黄河基本河情信息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服务体系中的网络地图服务
    4.1 传统WebGIS技术的网络地图服务的静态特征
        4.1.1 WebGIS体系结构和特点
        4.1.2 WebGIS运行机制
        4.1.3 传统网络地图服务的静态特征
    4.2 基于ArcIMS HTML Viewer的栅格网络地图服务
        4.2.1 ArcIMS请求/响应模型
        4.2.2 系统体系结构与数据流程
        4.2.3 基于HTML/JavaScript的HTML客户端开发
        4.2.4 服务性能优化与局限性分析
        4.2.5 基于JavaScript的客户端标注功能扩展
        4.2.6 ArcIMS栅格地图服务的服务器端组件
    4.3 网络地图服务应用快速开发方法研究
        4.3.1 什么是ASP.Net服务器控件
        4.3.2 服务器控件的创建和设计时支持
        4.3.3 ArcIMS服务器控件的设计与实现
    4.4 地理信息服务向移动终端的扩展
        4.4.1 移动地理信息服务应用模式
        4.4.2 基于ArcXML的嵌入式移动地理信息服务原型
        4.4.3 基于ArcXML的嵌入式移动地理信息服务的实现
    4.5 基于SVG的矢量网络地图服务
        4.5.1 SVG概述
        4.5.2 SVG与地理空间数据组织
        4.5.3 基于SVG的地图符号描述模型
        4.5.4 基于DOM和JavaScript的SVG地图交互
        4.5.6 基于SVG模板的网络地图服务原型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相关技术研究
    5.1 OGC的地理空间互操作框架
    5.2 基于GML的地理信息互操作
        5.2.1 GML的发展现状
        5.2.2 GML的空间数据模型
        5.2.3 GML的特性与地理信息互操作
    5.3 基于OGC地理信息服务实施规范的服务互操作
        5.3.1 OGC Web服务实施规范概述
        5.3.2 服务的HTTP请求和响应规则
        5.3.3 基于OGC Web服务规范的服务互操作模式
        5.3.4 基于OGC Web服务的服务互操作实践
        5.3.5 总结与分析
    5.4 基于SOAP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
        5.4.1 Web服务的实现机制与性能分析
        5.4.2 使用COM对象发布Web服务
        5.4.3 基于ArcGIS Server的GIS Web服务开发
        5.4.4 总结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软件复用
        1.1.2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1.1.3 异种组件模型的出现
        1.1.4 企业应用集成
    1.2 研究现状
        1.2.1 组件模型
        1.2.2 接口扩展
        1.2.3 基于扩展接口的组件匹配
        1.2.4 组件互操作
        1.2.5 组件描述语言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组件模型与异构组件互操作
    2.1 引言
    2.2 主要组件模型
        2.2.1 COM/DCOM
        2.2.2 EJB
        2.2.3 CORBA和CORBA Component Model(CCM)
        2.2.4 其它组件模型
    2.3 主流组件模型比较
    2.4 异构组件互操作研究现状
        2.4.1 基于桥接器技术的异构组件互操作
        2.4.2 基于元组件体系结构的互操作
        2.4.3 Vienna Component Framework(VCF)
    2.5 目前互操作方法的局限性
    2.6 小结
第三章 组件接口扩展和组件描述
    3.1 引言
    3.2 组件、接口和服务
    3.3 组件接口扩展
        3.3.1 基于契约化设计的接口语义层信息扩展
        3.3.2 基于π演算的接口协议层信息扩展
    3.4 组件描述
        3.4.1 组件接口规约框架
        3.4.2 组件非功能特性描述框架
    3.5 基于XML的组件描述
        3.5.1 基于XML的组件标准化描述框架
        3.5.2 件非功能信息描述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扩展接口的组件匹配和交易服务
    4.1 引言
    4.2 语法层匹配
        4.2.1 类型等价原则
        4.2.2 基调匹配原理
        4.2.3 组件接口规范化
    4.3 接口语义层信息匹配
        4.3.1 函数语义匹配
        4.3.2 组件语义匹配
    4.4 接口行为协议匹配
    4.5 组件交易服务
        4.5.1 基于扩展接口和标准化描述的组件交易服务
        4.5.2 对组件交易者联邦的动态管理
    4.6 小结
第五章 组件组装与推导
    5.1 引言
    5.2 组件组装
        5.2.1 相关定义
        5.2.2 组件配置算法
    5.3 一个电子商务应用实例
    5.4 基于π演算和角色模型的兼容性关系
        5.4.1 角色及角色划分
        5.4.2 组件兼容性
    5.5 基于π演算的组件继承性关系
    5.6 小结
第六章 基于Web服务的异构组件互操作
    6.1 引言
    6.2 Web Services技术
    6.3 Web Services与分布式组件技术的比较
    6.4 Web Services与分布式组件的集成
        6.4.1 集成方案设计
        6.4.2 互操作中的关键技术与实现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7.2 今后的研究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件化电力监测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窦健.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3]基于ESB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徐锋.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4]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D]. 戴敏. 重庆大学, 2008(06)
  • [5]基于SOA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D]. 李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
  • [6]基于COM+技术的报表汇总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盖婷婷. 吉林大学, 2007(03)
  • [7]COM+组件技术及其在钢铁企业经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赵爱芹. 武汉科技大学, 2006(12)
  • [8]基于组件的高校多层分布式MIS研究与实现[D]. 刘世利. 辽宁师范大学, 2006(12)
  • [9]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与实践[D]. 吴功和.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06)
  • [10]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D]. 张驰. 西北工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分布式应用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