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治疗肥大舌1例

针药治疗肥大舌1例

一、针药并用治疗胖大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康静[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导师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量化分析导师运用小柴胡汤的辨治思想、用药规律,呈现潜在的新处方,为临床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提供参考依据,开发新思路,并为中医药的继承、传播和发扬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方法通过收集张永康教授门诊运用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医案,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案213例。首先将病案中患者的症状、舌脉和中药等资料录入Excel表中,进行规范化的预处理。其次,补充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库,如添加中医疾病“汗证”的诊断,以及未收录的中药。再将相关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规范无误的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并通过图表更加直观地展示相关结果,进归纳总结。结果1.一般资料: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2.28,5岁到89岁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41-60岁年龄段,平均年龄为45岁。2.疾病和症状:适应的疾病多种,出现的中医病名一共有50种,频次排名位于前十位的分别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以脾胃病证、脑系病证、肝胆病证居多。主要的症状为眩晕、痹证、汗证、腹胀、胆瘅、胃痛、咳嗽、心悸、胃胀、不寐。3.舌脉:舌色以舌红(48.83%)为主,其次是舌淡(32.86%)、舌暗紫(18.31%);舌形以胖大舌和齿痕舌为主,其频率分别为51.09%、43.48%;苔质中厚苔和薄苔居多,频率分别为56.86%、31.37%;苔色以黄色(56.81%)和白色(43.19%)为主。脉象居多的为沉、滑、细频率依次为61.48%、21.48%、6.86%、10.74%。4.中药:在所使用的201味中药中依据用药频次,筛选出常见的加味药物有:白芍、桂枝、合欢花、陈皮、葛根、白术、茯苓、丹参、厚朴、郁金。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归经在十二经脉都有分布,脾、肺、胃居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是柴胡-白芍组合(82次)。挖掘出以党参和北沙参为代表的关联度较高的药对20个、新处方11个。结论本课题从张永康教授临证时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的医案为依托,进行数据挖掘分析讨论。小柴胡汤多适用于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之症,常见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1-60岁之间。发生脾胃系疾病的频率最多。以舌红或者淡、胖大或齿痕,苔黄为主。加味药物以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类多见。药性中出现频率以寒、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导师面对阴阳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寒热互结等病机时,以和法为重心,八法并用,扩大了小柴胡汤的主治范畴,寒热并调,刚柔相济,调气和血,用药时不忘顾护脾胃。

李胜男[2](2021)在《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来自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肌肉免疫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按中医脾肾亏虚型痿证及西医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共72例(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排除符合剔除标准的患者,最终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2.对照组予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健脾益肾举陷汤,依据患者症状予以加减辨证。两组治疗方案分别以1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为期3月的随访观察。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打分,包括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ARS-MG)、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MGFA)等。完善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估,评判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3.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经周期治疗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对比治疗后无差异性统计意义。经治疗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33%,对照组88.57%。4.经周期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6.67%,对照组80.0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好的改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5.经周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ADL、Osserman评级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对于重症肌无力均有疗效。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对于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的治疗方法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研究、应用、推广。

吴小玲[3](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米淑琦[4](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闫淑婷[5](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窦豆[6](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黄露[7](2021)在《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痰湿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等指标,探究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对PSA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影响,为临床治疗PSA提供更为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痰湿型)患者共60例,采用拆信封的方式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化浊消风散1剂/日,分早晚两次服用;针刺0.5小时/次,1次/日。两组患者均为期4周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同时关注两组干预后的安全性。所有结果均采用SPSS26.0.软件统计处理,最终分析比较统计结果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在基本情况方面:对照组因未规律用药剔除1例,治疗组因改服他药剔除1例,因不能坚持针刺疗法剔除1例,最终纳入研究的病例数为57例,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2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可以进行比较。2.在语言功能方面:两组在ABC总分及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评分方面比较,干预后两组在ABC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方面均有提升,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升更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果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语言功能方面较对照组更优。3.在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两组CFCP评分在干预后均有提升,两组干预前后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干预前P>0.05,干预后经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这两组对改善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皆有效,且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面:两组NIHSS评分在干预后均有一定提高,两组干预前后采用独立/配对t检验比较,经统计分析干预前P>0.05,干预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上比对照组疗效更显着。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在证候总积分和核心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在改善证候总积分上,两组均有一定作用(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证候总积分改善更明显(P<0.01);在改善核心症状(言语蹇涩、半身不遂、头晕头昏、肢体困重、痰多吐涎)积分上,治疗组均有所改善作用(P<0.01),对照组在痰多吐涎上未见改善(P>0.05),剩余四项症状具有改善作用(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其中半身不遂、头晕头昏、肢体困重明显改善(P<0.05),言语蹇涩和痰多吐涎显着改善(P<0.01)。表明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的程度上更优。6.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在失语、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进行比较,在失语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5.50%(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为65.52%,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着性。表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能够有效改善痰湿型PSA患者的语言功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疗效有明显优势。同时在安全性方面,此次研究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加重病情的情况,证实了具有可靠的安全性。本研究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孟维媛[8](2021)在《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跟师出诊,查阅文献并进行临床学习,收集周围性面瘫相关病例,进而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包括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论治及中医治疗方案;收集贝尔面瘫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节气、既往史、就诊时间等信息,以患者病程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晓峰教授门诊就诊的贝尔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的分期,进行系统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就诊时间、发病部位中医证型等信息。分析并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经验,并以治愈患者接受的治疗时长为结局指标,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研究一:导师治疗贝尔面瘫,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自身治法,临床中注重观察疾病症状体征,把握病情发展,辨证论治,辨期论治,形成了以“针、灸、罐”联合应用的综合疗法,急性期选用“少针浅刺+灸法+刺络拔罐”治法;亚急性期选用“经筋刺+灸法+拔罐”治法;恢复期选用“透刺结合经筋刺+灸法+走罐”治法;后遗症期选用“挂刺+灸法+走罐”治法。经临床认证,导师运用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研究二:(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3人,男28人,女45人;<20岁患者6人,20-40岁26人,40-60岁27人,>60岁患者14人;急性期46人,亚急性期13人,恢复及后遗症期14人;右侧面瘫45人,左侧面瘫28人;面瘫患者的中医证型方面,纳入风寒袭络证32人,风热袭络证17人,风痰阻络证11人,气虚血瘀证13人。经治疗后,治疗时长较短患者45人,治疗时长较长患者28人。(2)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Z值=-2.684)、吸烟史(X2值=5.458)、就诊分期(X2值=6.298)、中医证型(X2值=11.720)可能与针灸治疗的时长相关(p<0.05)。(3)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患者年龄(OR=1.062,95%C.I.=1.002-1.126)、风寒袭络证(OR=4.217,95%C.I.=1.029-17.283),两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赵晓峰教授的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临床认证,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2)贝尔面瘫在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以女性、中老年、右侧面瘫患者较多,中医证型多以风寒袭络证为主;(3)影响贝尔面瘫患者最终治疗时长的因素可能有年龄、及中医证型,高龄或是非风寒袭络证的患者,最终较快痊愈的可能性更高。性别、既往史、吸烟饮酒史、就诊分期、发病部位等因素,与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关系,需要更多研究加以证实。

潘炜炳[9](2021)在《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医案,总结胃食管反流病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包括病名的分布范围、症状的特点、治疗上的用药和取穴规律,以期对当今临床诊治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同时总结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并与明清时期进行对比。方法查阅第5版《中华医典》中的医案部分,筛选出其中属于明清时期的医案,以及未收录于《中华医典》的其他相关医案和着作,对这些医案和着作进行逐一阅读,根据本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整理出其中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医案,以Microsoft Excel 2016为基础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8)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名、症状、用药和取穴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包含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整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常熟市中医院针灸科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辨证分型、病性证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医案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时期医案及着作133部,其中明代36部,清代97部,胃食管反流病医案513例,其中典型病例277例,非典型病例236例。2.典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在277例典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共有中医(中药)医案267例,针灸医案2例,针(灸)药并用2例;病名106种,总频数233种;症状385个,总频数1035个;使用中药343味,总频数2576味,前十味中药为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白芍、黄连、吴茱萸、干姜;温性药物使用最多,占比30.63%,平性药物和微寒性药物次之,入脾经药物最多,占比52.62%,入肺经、胃经药物次之;取穴7个,涉及经脉4条,特定穴4种,募穴使用最多。3.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医案:在236例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病中,共有中医(中药)医案229例,针灸医案2例,针(灸)药并用3例;病名72种,总频数190种;症状386个,总频数852个;使用中药392味,总频数2151味,前十味中药为茯苓、半夏、甘草、白芍、陈皮、杏仁、麦冬、人参、郁金、桂枝;温性药物最多,占比24.73%,平性药物和微寒性药物次之,入肺经药物最多,占比48.02%,入脾经、胃经药物次之;取穴7个,涉及经脉2条,特定穴2种,募穴使用最多。4.常熟地区:纳入病例253例,典型症状中反酸占77.87%,烧心占50.59%;非典型症状中咽喉异物感频数最多,占51.38%;在症状部位分布中头面五官部最多,占21.09%,胃部及食管段次之;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中虚气逆)证最多,占39.13%,病性证素中气虚最多,高达83.40%;舌质以胖大舌、紫暗舌为主,舌苔以少苔为主;通督降逆法治疗本病愈显率为66.41%。结论本研究首次对明清时期的胃食管反流病医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填补了胃食管反流病研究领域在明清时期的空白,丰富了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内容;首次对常熟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了总结。研究结果发现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病名多样,症状广泛,证型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为主,用药以补益类药物和温平性药物居多,基本处方为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温胆汤、逍遥散、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橘皮竹茹汤为常用方剂,核心药对为茯苓—半夏,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肺、胃三经。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躯干部腧穴为主,任脉使用较多,募穴和八会穴的使用较为广泛,治疗上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但总体上针灸疗法不受重视,未得到广泛应用。章门穴和中脘穴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上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脾胃虚弱为最常见的证型和病因,咽喉异物感是最常见的非典型症状,诊断上应重视头面五官及咽喉部等食管外症状,通督降逆针刺法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在古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王彦彦[10](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二、针药并用治疗胖大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药并用治疗胖大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质量控制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数据预处理
    1.7 数据录入与审核
    1.8 数据分析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疾病分布
    2.3 症状分布
    2.4 舌象统计
    2.5 脉象统计
    2.6 中药结果
    2.7 用药模式和组方规律分析
    2.8 新方分析
3 讨论
    3.1 小柴胡汤方证探讨
    3.2 临床资料分析
    3.3 用药规律探讨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小柴胡汤的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理论研究
    1.1 学术背景及临床表现
    1.2.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1.2.1 痿证的历史
        1.2.2 痿证的病因病机
        1.2.3 痿证的治疗
    1.3 重症肌无力的西医认识
        1.3.1 发展历史
        1.3.2 发病机理
        1.3.3 抗体
        1.3.4 临床分型
        1.3.5 实验室检查
        1.3.6 一般治疗
2.临床研究
    2.1 一般情况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纳入标准
        2.2.4.排除标准
        2.2.5.剔除标准
    2.3.研究方法
        2.3.1.分组
        2.3.2.实验用药
        2.3.3.实验过程
    2.4.疗效评定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2.4.3.次要疗效评定标准
        2.4.4 安全性评估
    2.5.结果
        2.5.1 统计学方法
        2.5.2 实验结果
        2.5.3 临床资料分析
        2.5.4.两组治疗前后许氏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评分对比
        2.5.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2.5.6 两组治疗后临床相对评分对比
        2.5.7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5.8.两组治疗前后MGFA、ADL、Osserman评级对比
        2.5.9.安全性观察结果
    2.6.结论
讨论
    1.痿证的病因病机
    2.治疗方案的制定
        2.1 健脾益肾举陷汤的组方及临床研究
        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3.应用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MG患者评估表
    1.许氏MG临床绝对与相对评分法
    2、MGFA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表
    3、Osserman评级法
    4、MG日常生活量表(ADL)
    5.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
    2.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
    3.重症肌无力的中西医并治
        3.1 单纯针刺治疗
        3.2 针灸并用
        3.3 针灸结合耳穴
        3.4 针灸配合中药
        3.5 针灸配合西药
        3.6 针药综合疗法
    4.思考与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四 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特点
        5 诊断方法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延袭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伦理审查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3.3 依从性保证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方案分析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1 太阳病头痛
        2 阳明病头痛
        3 少阳病头痛
        4 太阴病头痛
        5 少阴病头痛
        6 厥阴病头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2 头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痰湿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西医学对脑卒中后失语的研究
        1.1 失语症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1.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1.3 失语症的分类、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
        1.4 失语症的检查方法
        1.5 失语症的治疗
    2.中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的认识
        2.1 失语的中医病名认识
        2.2 失语的病因病机
        2.3 失语的中医治疗
    3.小结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分析
        3.1 病例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3 两组干预前比较
        3.4 两组干预前后比较
        3.5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祖国医学对于失语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五脏为本
        1.2 痰、火、风、瘀为标
    2.化浊消风散选方的依据
    3.针刺选穴的依据
    4.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的依据
    5.单味药物分析
    6.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之处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一、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
    1.导师辨病思路
    2.对病因病机认识
    3.对中医证型认识
    4.分期治疗,效如桴鼓
    5.选穴规律及依据
    6.个案分析
    小结
研究内容二、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流程图
    3 结果
        3.1 贝尔面瘫患者基本信息探究
        3.2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 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患者治疗时长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小结
讨论
    1.贝尔面瘫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研究局限性
    3.后续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治疗贝尔面瘫现状
    1 贝尔面瘫的流行病研究
    2 贝尔面瘫的病因
    3 贝尔面瘫的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原则
        3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4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标准化处理
        1.6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典型GERD结果
        2.1.1 典型GERD一般结果
        2.1.2 典型GERD病名频数统计
        2.1.3 典型GERD症状频数统计
        2.1.4 典型GERD用药规律
        2.1.5 典型GERD的针灸治疗情况
        2.2 非典型GERD结果
        2.2.1 非典型GERD一般结果
        2.2.2 非典型GERD病名频数统计
        2.2.3 非典型GERD症状频数统计
        2.2.4 非典型GERD用药规律
        2.2.5 非典型GERD的针灸治疗情况
    3 讨论
        3.1 GERD病名的多样性
        3.2 GERD症状的广泛性
        3.3 GERD诊断的复杂性
        3.4 GERD症状的发生与饮食、体位、时间的关系
        3.5 中药治疗GERD的基本方为六君子汤
        3.6 GERD的基本药对为茯苓—半夏
        3.7 GERD的基本证型以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居多
        3.8 当今临床方药治疗GERD的现状
        3.9 明清时期针灸的发展与衰退
        3.10 明清时期针灸治疗GERD等内科疾病不受重视
        3.11 GERD针灸治疗以躯干部腧穴为主
        3.12 当今临床针灸治疗GERD的现状
        3.13 明清时期GERD医案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常熟地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资料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1.7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症状特点
        2.3 中医证型
        2.4 病性证候要素
        2.5 舌质与舌苔
        2.6 针灸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GERD症状的广泛性
        3.2 GERD的证型以脾胃虚弱证为主
        3.3 GERD治疗的难治性
        3.4 GERD的针灸治疗
        3.5 古今GERD临床特点的异同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针药并用治疗胖大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永康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D]. 康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健脾益肾举陷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D]. 李胜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D]. 闫淑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化浊消风散联合针刺治疗痰湿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研究[D]. 黄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赵晓峰教授针灸分期综合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经验总结及患者治疗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维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明清时期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和用药取穴规律分析及现代临床特点研究[D]. 潘炜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针药治疗肥大舌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