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民关心什么?

太原市民关心什么?

一、太原市民关心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杨浩南[1](2021)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 ——以“二青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因新时代的到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能为主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无形的社会影响,它不仅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改变城市的社会风貌,促进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但是,关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城市社会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推动城市的良性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构建出城市社会文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简称“二青会”)为评价对象,进行了初步应用。主要结论有:(1)城市社会文明具有历史性、进步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家庭文明建设、媒介载体创新、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城市社会文明发展产生影响。(2)基于相关理论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构建的城市社会文明发展评价指标包括“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管理与服务”5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3)举办“二青会”对太原市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管理与服务”,其次是“社会意识”,再次是“社会生活环境”,再其次是“社会生活”,最后是“社会关系”。(4)举办“二青会”对太原市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对“居住环境优化”、“城市精神认同”、“体育意识”、“文明交通意识”、“文明观赏意识”、“文明旅游意识”、“交通环境”、“公共安全环境”、“文化和体育活动环境”、“生态环境”、“城市规划”、“政府部门服务工作”、“社会治安管理”、“文化和体育活动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衣着得体”、“文明就餐”、“文明出行”、“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文明餐桌意识”、“网络与通讯环境”影响一般;对“邻里之间的关系”、“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影响较小。(5)举办“二青会”推动了太原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1)有效地提高了太原市志愿者服务意识、态度、水平,加速了志愿者组织的成熟;2)优化了太原市公共安全环境,健全了太原市治安网络,加强了居民对社会治安的重视程度,降低了犯罪率;3)系列文化活动和现场观看体育赛事促进了太原市居民对文化和体育的认识,推动了“全民健身”,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4)增强了太原市环境治理力度,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5)使太原市城市规划更加合理规范,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6)改善了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提高了政府及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办事效率,密切了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也促进了太原市社会服务水平提高;7)改善了太原市交通状况,提升市民交通法规意识,减少了不文明交通行为;8)优化了太原市网络与通讯环境,使太原市率先进入5G发展快车道。“后二青时期”促进太原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如下:第一,要总结赛事志愿服务经验,制定科学志愿服务工作流程;第二,要推动赛后居民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教育,保障城市和谐稳定;第三,要整合赛事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推动赛后文体可持续发展;第四,要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弘扬“二青精神”;第五,要提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能力,建设文明之城;第六,要处理好赛后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敬莉[2](2021)在《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文中提出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所着长篇小说达三十余部,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文学家、报人、编辑,被誉为民国初年扬州派作家的领袖。李涵秋小说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社会、言情、家庭三大类,而这三大题材往往在某一部长篇小说中交汇。他善于通过小家庭和家庭中的小人物,反映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社会时代的变迁,更怀有整顿家庭,然后整顿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就研究现状来看,对其社会言情小说和三大代表作的研究占据了绝大多数,在对其小说整体进行研究的成果中,对家庭书写也只是简单提及,这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本文从李涵秋创作的长篇小说入手,以小说中的家庭为切入点,考察其家庭书写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方面的特点,进一步发现李涵秋小说创作的价值和特色。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综述,并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及创新点。此外,对李涵秋的生平和小说创作道路,及其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进行归纳介绍,为论述的开展奠定基础。正文部分由二至五章构成:第二章主要论述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对清末民初时期中下层家庭图景的展现,从三个层面来进行论述。首先,其反映了中下层家庭婚姻生活的时代变化,包括士绅家庭内部种种丑陋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的新旧冲突,以及婚姻结合方式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其次,从小说文本出发,对其长篇小说中涉及的家庭进行整理,着重分析地方绅商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两类。最后,对小说中所写中下层家庭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有处于清末民初过渡时期,家庭关系趋于简化,以及带有作者家庭生活经历色彩等特点。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末民初社会过渡时期,李涵秋小说对不同类型家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展示。一方面,家庭中的人物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或被动或主动地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传统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家庭中的子孙对家庭还有所眷恋和妥协。因为没有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女性的觉醒之路更是异常艰难。具体表现在顺应社会改变的家长形象、重新回归家庭的子孙形象、艰难觉醒的家庭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在对家庭成员复杂关系的描写中,亲子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也是其着力表现的对象,由此展现了时代风潮激荡之下,家庭内部伦理关系之间的和谐与冲突。第四章主要论述在清末民初文学转型的背景下,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艺术特点。首先,在情节结构上,对传统家庭小说有一定的继承和突破,继承了因果报应的情节安排和由家及国的网状结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以家庭为主的线性结构。其次,在叙事特色方面,对传统的家庭死亡叙事、僧道叙事、家庭日常生活叙事有一定的借鉴和丰富,同时在家庭书写中尝试运用限制叙事视角。最后,因为小说观念的转变,报刊销量等原因,其小说家庭书写具有一定的市民倾向,力求满足市民读者的阅读需求,体现在技巧、语言等方面。第五章主要论述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从三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李涵秋的家庭书写包含着他本人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矛盾态度,是其个性价值的体现。其次,李涵秋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家庭书写对“鸳鸯蝴蝶派”小说观念、题材、形式有所丰富,对之后通俗文学作家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其对“鸳鸯蝴蝶派”有所价值的体现。最后,李涵秋的家庭书写处于清末民初文学转型时期,对传统小说家庭书写有一定的继承,同时呼应了启蒙救国的小说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和现代色彩,是其时代价值的体现。结语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进行概述。既看到他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和现实进步意义,也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和时代性,较为全面地把握李涵秋小说家庭书写的内涵,同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高爽[3](2020)在《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家是知识分子群体中较为敏感的一类人,外在一切经过他们情感思维的内化展现出来,研究作家心态能探求历史投射给人的精神轨迹。现代作家沈从文集多种矛盾于一身,他的潜在情感与现实行为、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导致他一生在不断遭遇和克服危机中挣扎,心灵产生出“丰富的痛苦”。但是学界从心理学、精神科学层面来研究沈从文,一直相对薄弱,显着成果集中在文化、美学、历史社会等领域,有关他心态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尚不成体系。鉴于此,本论文将沈从文的创作心态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从整体上予以审视。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载体,能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能打开时代灵魂,因此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思路是,从沈从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反观其创作心态,力图深入到他心灵世界的潜在层面,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冲突,思考在动荡的二十世纪,自由主义知识者如何坚守个体人格和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反思以往研究中形成的某些定论。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传记批评法、心理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法,对沈从文的创作心态进行综合分析。艺术植根于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人有了需要,会转化成相应的动机与欲望,并采取满足它们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相对的,因为现实中,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某种需要能最先支配人的行为成为“优势需要”。人的较低一级需要得到一定满足之后,较高一级需要就会出现,已经满足的需要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潜能方式处于维持状态,如果环境改变或遭受挫折,还会再次出现。沈从文一生面临多种需要,它们同时、持久存在着,又随内外因变化组成了一个相对优势层次,且同一种需要在他人生不同阶段表现各异。基于沈从文的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需要,本论文在作品“内容”上选取从恋爱、身份认同、文学理想三个方面来考察他的创作心态,既具共性又有个性;“形式”上的抽象、疯癫、综合书写分别与之相对应,又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特征;最后从“内容与形式”探讨他弃笔转业前后的心态。第一章论述沈从文作为“恋爱作家”的隐衷。情感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沈从文也曾言“两性关系”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动力,有关两性关系的探讨,贯穿了他的文学生涯,不同时期的恋爱创作反映出他对女性、人生、文明等的不同心态。早期小说中的“性苦闷”与生活困顿尤其是经济压迫带来的自卑心理密切相关;其中也触及到了“性的道德”问题,男性自认为对女性的救赎、情欲与理性/道德之间的冲突是最突出的两个方面,他对此所持的暖昧态度中含有自我辩解的成分。沈从文还以“性本能”需求为基点表达了对文明的不满,他赞扬了四狗、五明、柏子等乡下人身上自由野蛮的原始情欲,虽也揭示出它自身的毁灭性,但他更不满文明的性道德作成的“伪善”。文明的性约束有时造成城里人肉体满足被剥夺与精神上失望,导致本能的负面性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更大作用。事实上,沈从文是借对文明的不满,将原本在城市受到的挫折升华成了一种异域文化自信,反映出一种夸张的心理态势。而40年代的爱欲抒写《看虹摘星录》,是他不能平衡婚后现实与爱情想象的结果,从小说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吉诃德”身上,可以看出他在婚姻情感上的苦闷。第二章分析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爱的需要虽有受挫,但部分得以满足之后,沈从文的自尊需要,开始占据优势,对于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寻求生存的他来说,自尊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自我能够在城市中获取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追求智慧、怀揣理想的乡土文学青年,沈从文向往渴慕代表知识、教育、文化的城市,于是决然离开湘西前往北京;当他历经挫折终于在城市中站稳脚跟后,却又在情感上选择后退,反复声称自己是个“乡下人”。这背后是他自卑与自高相互纠缠的心理在起作用,“乡下人”立场是他的生存和叙事策略,它在城乡对立、苗汉对立两个层面上都存在裂隙。都市经验带给沈从文创伤的同时也赋予他理性,创伤让他用“乡下人”的眼光打量城里人时,看出了都市的堕落;理性使他用启蒙者的态度审视湘西时,意识到了它的悲剧性,他对两种环境都生出疏离感,身份认同存在危机。“不肯回去”让他游离在城市边缘,“无从回去”又使他徘徊在湘西边缘,他在两个世界中都被看作“外来者”,成了一个“非城非乡”、“半城半乡”的“边缘人”,这“中间的悲哀”伴随了他一生。第三章探讨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身份认同的窘迫困扰着沈从文,但他潜意识中倾向“城里人”和“启蒙者”角色,30年代之后,随着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变得强烈,他想要通过文学理想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本章所言第一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日常经验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它建立在个人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之上。在个人层面上,沈从文积极寻求自我的文学史价值,30年代初期,他从诗歌批评中肯定了自己作品的意义,由小说批评中找到了在文坛上的定位;中期,《从文小说习作选》的出版,是他为争取文学史地位采取的主动行为。第二个层面上的功利指文学为表现社会和民族的人生而作。沈从文走的也是“文学救国”之路,以湘西现实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浪漫主义小说中,蕴含着他的“尚力”意识,体现了他主张通过激发民众的意志和生命力实现民族改造的理想,这也是他与“战国策派”成员在文化核心理念上的重要契合点。沈从文的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相通,因从小看过无数杀戮,他厌恶政治反对强权,把文学当作改造国家的“武器”,推进人类和平的唯一“工具”,提倡“专家治国”,极力排斥政治干涉文学、文学从属政治,主张以文学鼓励、辅助政治向前,他认为文学思想的效力至少和政治有益行为的目的平列,甚至还会超越后者。但沈从文参与历史的方式没有被理解和接受,建国后,他也意识到,以文学改造民族、社会的理想只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第四章探析沈从文的书写形式和心态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沈从文的抽象、疯癫和综合书写是“已成为形式的内容”,与他的爱欲纠葛、身份窘迫和文学理想相连。30年代末情感生活的纠葛、战争带给中国人的消极性、文与人不被理解等,都促使他重新思考新的表现形式,并为追求的抽象书写迷惑而转向虚无。在《看虹摘星录》中,他将爱欲从变化不定的日常中抽离出来,以抽象形式使之固定下来成为永恒,在一种看似隐晦的暖昧状态下倾诉着被压抑的苦闷,也用新试验抗拒和超越现存关系,试图打破占主导地位的常规意识和日常经验。沈从文身份认同的窘迫也和他身上的“疯狂的因子”有关,他多次提及自己在别人眼里常被看作是“神经病”,在他的文学观念里,世界上最高的记录由“发狂”的人造成,他还用写作经验谈到头脑接近疯狂的情况下文字才会有生命,这样的看法类似“疯癫与文明”的关系。沈从文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疯癫体验,疯癫书写融入了他的人生体验,也反映出他在认识自我时的迷乱心态。综合书写,是沈从文抗战之后在文体形式上持续进行的尝试和突破,体现了他尝试“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创造出新“现代小说一格”的文学理想。但内外多种矛盾致使《长河》、《芸庐纪事》、《雪晴》等综合书写的产物都呈现出“未完成”状态,揭示出他对形式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困惑。第五章剖析沈从文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30年代之后,爱欲苦闷、理想失落、文体形式失败等困扰着沈从文,最终导致他陷入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中。昆明时期,面对民族忧患、人事关系纠葛、情感烦闷,创作上的表达焦虑,沈从文变得愈加孤独、沉默,在时代大力和个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不知向谁呼喊”的痛苦压抑之声。1946年夏末复员回到北平后,他试图走出苦闷重新振作起来,发表的论时政杂文增多,表现出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和担当,并继续实践着文学理想。1946年10月,发表了自辩性长文《从现实学习》后,他开始不断受到来自民盟、左翼、无党派等人士的批判,再次陷入压抑之中。1948年左翼文学界的领导人认识到在社会转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文学配合、服从政治的原则,沈从文被列入坚决予以打击并彻底消灭的“反动”作家一列。因摆脱不掉恐惧权力而产生的“迫害感”,1949年初沈从文的精神状况急遽变坏,3月28日他选择了自杀,自杀被救成为他新生的起点。40年代之后,沈从文一直为表达焦虑所困,找不到合适形式书写见闻感受,在他看来研究文物和文学创作是相通的,在文物研究中他重新找到了延续生命抒情的方式,坚守了精神上的创造性,弃笔转业是他做出的“健康的选择”并非“消极的退隐”。从对沈从文创作心态的分析可知,他在面对情爱、自我、理想、书写形式探索时都有矛盾,徘徊于情欲和道德、文明和蛮力、神性和世俗、“乡下人”和城里人、审美和功利等之间,精神结构呈现出抽象与具体、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自由与必然等复杂性。他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转折之中寻找平衡,但性情人格上固有的特征使他无法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整合认同,从而在绝对孤独中体验着异己性,生命内在的紧张和狂热一度将他导向死亡。他“在”却“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位于交叉点、处在临界状态又使他超越了它们,这正是他精神上的独特性。沈从文终其一生都努力将生命力转化为精神上的创造积极性,坚守以自由精神为灵魂要义的个体人格,在创造生命自身和生存价值中产生的心灵冲突、挣扎、痛苦,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精神资源。本论文从沈从文的创作心态出发,纵观其一生心路历程,是作家个人心态史的研究,也是从心态文学史的角度做出的个例尝试。

张政[4](2020)在《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文中指出公共卫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其相关事宜也逐渐由传统的民间自发应对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事业。近代以来,现代公共卫生行政体系在我国由上而下逐渐建立,这一过程中,作为华北重镇的山西也开启了公共卫生建设,而其省会太原,作为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共卫生建设成绩较之省内其他地区更为显着。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卫生行政从最初的包含于警政到后期逐渐与警政分离,其间虽然多有反复,但卫生行政独立的趋势已然较为明显。在山西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中,防疫是其重点。山西省政府在1918年晋北防疫工作中,建立了一套组织相对完备的防疫体系。疫后,山西政府在将中医引入防疫工作中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日常预防接种工作,结合中西医双方的力量推进山西防疫工作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较为有效的防疫处置措施。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和防疫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山西政府的重视,在省会太原尤为明显。围绕与太原市环境、饮食卫生相关的各个问题,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改良,同时也推动了居民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进步。然而由于政府行政能力欠缺,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公众痼习难改等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颇为有限。尽管如此,近代太原公共卫生建设促进了太原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的变革,为之后的公共卫生建设奠定了基础,依旧有其价值。妇婴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山西也得到了发展。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行了反缠足运动,并通过推广新式接产方式、改造旧式产婆等方法,加强了对妇婴安全的保障。虽然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但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并开启了太原乃至山西省的妇幼保健事业,体现了山西政府对女性身体卫生的关怀和保障女性权益的努力。总的来说,近代山西省的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在官方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方因素的掣肘,在看似完善的外表下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纰漏。而其在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又多是由于时代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山西的公共卫生发展情况也可以看作那个时代全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缩影。

杨蓉[5](2020)在《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太原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理论,即制度生成论和文化生成论。制度生成论者将政治信任的形成归因于政府的治理和制度绩效,文化生成论者则将政治信任的产生归于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积淀。经济绩效是影响政治信任的重要制度因素,其内涵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而主观经济绩效,即经济绩效感知作为个体层面对政府经济治理的主观评价,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相关研究多从宏观或微观单一视角探究民众的政治信任,缺乏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综合分析。以往研究表明,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具有一定影响。目前,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放缓、质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时而变,现期我国民众的政治信任水平以及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程度值得深究。本研究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两个关于经济绩效感知与政治信任关系的假设:(1)宏观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具有正向作用;(2)微观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具有负向作用。此外,本文还将威权主义价值观、民众对政治的关心度以及生活幸福度等因素纳入研究当中,并以调研问卷为基础,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等方法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通过上述分析,两个假设分别得到了验证,还得出了太原市民对各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存在差序特征,以及威权主义价值观对政治信任具有正向作用这两个结论。基于这一发现,文章从经济绩效感知和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两个层面探究我国民众政治信任水平的提升路径。

王富聪[6](2020)在《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抗战时期,沦陷城市地下党组织和中共华北根据地城工机构密切配合根据地的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在北平、天津、唐山等沦陷城市中,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秘密发动群众,为周围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急需物资、技术人才和情报信息,支援了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在特别危险的环境下,地下党组织也遭到了多次破坏。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在中共中央指示下,1941年前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成立了城市工作委员会。为加强城市工作,除了动员全党在思想上重视城市工作外,还加大了干部抽调、关系寻找、培训教育、派遣打入工作和秘密交通组建的力度。根据地城委会的努力为沦陷城市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金、技术上的准备。而地下党在沦陷城市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中秘密地进行抗战宣传、组织发展,既积蓄了力量,也积累了经验。各地城工部于1944年前后成立后,把城市工作提高到和根据地工作一样重要的高度,动员全党和群众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下大力气和决心抽调干部派遣打入,加快了里应外合夺取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伪军伪警和工人苦力中积极宣传和发展组织,为反攻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干部抽调和关系寻找方面,纠正了根据地党委不重视干部抽调和贡献关系的思想,对抽调干部的数量和占总干部数的比重做了规定,确保了城市工作的干部队伍。在发动全党和群众贡献城市关系,并依托根据地,对外出务工和过节返乡的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从中大量发展关系,为城市工作的迅速开展搭建了广阔的桥梁。在培训教育和派遣打入方面,针对上送干部的各种不纯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革命气节教育,并开展针对性的业务教育,提高了城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在派遣打入干部方面,各根据地城工部门派遣了大量干部到敌占城市,通过各种关系打入到敌伪机关、学校、工厂内,播散种子,生根发芽,显示出坚强的生命力。在获取急需物资方面,根据地不能生产的工业急需品如医疗器械、通讯器材、机械设备等物资都需要从城市采买。地下党通过灵活开展统战工作,利用社会关系和日伪组织,掩护秘密采购网络和交通站,为根据地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重要物资,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在输送人员方面,沦陷城市的高校和工厂中拥有大量知识青年和技术工人,在地下党的宣传动员和秘密组织下,很多青年学生和工人到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在获取信息方面,城工干部调查了沦陷城市一些厂矿、学校、公司。调查了解工人、学生、市民等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反抗情况,为派遣打入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了依据。而秘密情报工作也为根据地的军事行动、锄奸、反间、营救人员等提供了信息支持。在秘密交通方面,为领导地下党,城工组织建立了秘密交通线路网,为保证安全和效率,一些线路还开辟了复线。在每条线上设立了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并以各种合法场所掩护。为了加强交通工作,对交通员进行了选拔和培训。交通员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为组织的联络、人员和文件等的输送作出了贡献。在群众工作方面,地下党在工人苦力、青年学生、市民及上层中宣传中共政策,发展组织,开展各类地下活动。以合法的和灰色的组织形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进行合法斗争,掩护秘密的非法斗争。工人苦力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地下党在工人中组织了怠工、偷等半合法运动。在青年学生中组织秘密读书会,宣传抗战,发展进步青年到根据地培训后再返回城市。在市民中和上层人士中也开展了宣传和争取工作。在城市中的敌伪军警开展宣传工作也是城市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里应外合的实现。随着抗战形势的好转,伪军寻求后路,分化瓦解伪军的条件更为便利。城工部门派遣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军内部,在上层和下层分别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伪军大多与国民党有历史渊源,怀有正统思想,被国特掌握,进行伪军工作也有很大的困难。

张国华[7](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周浩[8](2020)在《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律和他律是规制个体行为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文明进程角度看,他律总是朝着自律的方向发展,自律和他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个体行为控制在“不逾矩”的范围。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快速发展,职业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球场观众不文明行为却一直是赛场上的不和谐因素。培育文明观众,建设文明看台文化,是CBA联赛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立足于球场观众不文明行为,探讨球场观众自律问题,认为自律能够提高球场观众的文明程度。采用质性和量化方法对球场观众自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提出了球场观众自律概念,并通过质性研究法对其进行解构,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模型;其次,以质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了球场观众自律量表,并分析了球场观众自律的群体差异;再次,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网络模型,从网络视角探讨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内部机制问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后效模型;最后,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球场观众自律是观众在内化社会规范和球场规范为自己认同的基础上,在球场中面对道德情境时,主动抑制负面行为以符合规范要求的一种能力。球场观众自律结构包括规范内容认知、规范价值判断、身份责任认同、球场观众环境责任认同、球场秩序责任认同、自我行为监督、自我行为调控、情绪抑制和行为抑制9个范畴。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模型包括规范认知、责任认同、自我调节和冲动抑制4个维度。规范认知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基础和依据,责任认同是观众将外部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对规范认知的深化,是观众对自身责任的一种高度接受并赋予主体意义的状态,自我调节和冲动抑制是球场观众自律两种相对具象的表征,突出了自律的理性特征。(2)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由规范认知、自我调节、责任认同和冲动抑制4个测量维度构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价球场观众自律能力的测量工具。(3)球场观众自律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女性观众的自律能力要高于男性,贝叶斯统计显示,数据可为这种差异性提供极强的证据;球场观众自律在年龄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球场观众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显示出年龄越大得分越高的趋势。贝叶斯统计显示,除责任认同维度上的年龄差异获得弱证据支持外,其它维度和量表总分的年龄差异均获得了极强证据支持;球场观众自律在职业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在总量表和各维度得分上,学生群体的得分居高,并与其它职业群体产生了显着差异。性别、年龄和职业能够解释球场观众自律16.3%的变异,三个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解释力大小分别是:年龄>性别>职业。(4)球场观众自律GLASSO网络模型与潜变量一阶四因子模型较为吻合,4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关系,相反,某一维度的测量题项与其他维度的测量题项联系更加密切。此外,4个维度在球场观众自律GLASSO网络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球场观众自律结构中,责任认同是球场观众自律的核心维度,在球场观众自律表征过程中,责任认同和规范认知发挥着重要的“启动”作用,自我调节则更多地充当了“中介变量”,冲动抑制处于从属状态。男性和女性的自律网络模型存在着很大差异,男性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较女性而言更加复杂,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更为明显。(5)探讨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和后效机制,构建了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后效模型,人格(尽责性和宜人性)和道德认同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变量,道德认同在人格(尽责性和宜人性)影响球场观众自律时具备调节效应,自我效能感和文明行为是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变量,自我效能感在球场观众自律促进文明行为产生过程中具备中介效应。(6)在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指导下,建议球场观众自律培育采用“引导-自觉型”模式,遵循引导性、长期性和互动性原则,以道德认同和群体规范为主要动力,注重球场观众自律培育过程中的他律保障。实践中,可围绕5个方面开展球场观众自律培育工作:提高球场观众自律意识、完善球场观众文明行为的规范制度、建立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基础管理、充分利用球迷协会的引导作用、建立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监督机制。球场观众自律培育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协调发力,推动球场观众自律培育工作常态化。

赵昕新[9](2020)在《基于“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TY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Y公交集团自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持续的为太原百姓日常出行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获得了百姓的广泛好评,尤其是太原获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原公共交通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资金、政策逐步落实,新型车辆投入使用,线网、站点重新合理规划,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但是在大量家用车、出租车、网约车等新型交通出行工具的冲击下,TY集团处在了竞争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TY集团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判太原公共交通行业发展之趋势,研究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符合集团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来。本文以TY公交集团为例,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等相关战略发展理论,以及PEST、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工具,系统分析和研究TY公交集团的概况和内外部竞争环境,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影响因素问题,分析集团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得出一个扩张型战略,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施辅助公交制策略,提供差异化服务、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来推动企业发展。并通过构建科学化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公交服务体系、提升员工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做好资金保障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企业战略的最终实现。本文内容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前言和正文,前言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以及相关企业战略理论。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分析TY公交集团发展环境,从行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入手,继而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分析TY公交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2.运用SWOT战略研究工具对TY公交集团的各个内部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SWOT矩阵,提出TY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方向,为集团分析、制定和实施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保证;3.明确TY公交集团的自身发展定位,围绕集团发展定位,选择和确定适合集团发展战略,最终得出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尹晓虹[10](2019)在《民国时期山西太原电影放映研究(1919-1937)》文中提出近代化的发展使电影这一新兴事物传入中国,在“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呼声中,海内外电影学者欲突破华语电影史论之“上海中心”的主流论述,将学术眼光投注到上海之外的广袤区域,希望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史料范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中国早期电影的学术研究。本文选取山西的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史料为基础,梳理并分析电影放映进入太原之后的发展状况,试图描绘民国电影放映情况在太原的独特样态及当地市民的文化生活面貌,由此呈现出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与上海或其他沿江沿海城市相异的都市特征。民国时期的太原电影放映业肇始于1910年代,兴盛于1930年代。纵观太原早期电影放映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1)在1926年以前,太原的电影放映基本属于公益行为,此后则逐步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2)太原电影放映业开始商业运行后,所映影片多以国产片为主。这表明在电影市场的“口味”上,太原等内地城市与上海存在显着差异。3)太原电影观众的审美倾向深受本土历史悠久且发展繁盛的戏曲文化影响,并形成适应本土民众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的地方特色。

二、太原市民关心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民关心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 ——以“二青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型体育赛事
        2.1.2 城市社会文明
    2.2 理论基础
        2.2.1 影响评价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城市社会文明的特征、表现及影响因素
    3.1 城市社会文明的特征
        3.1.1 历史性
        3.1.2 进步性
        3.1.3 规律性
        3.1.4 整体性
    3.2 新时代我国城市社会文明的表现
    3.3 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与促进因素
        3.3.1 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发展
        3.3.2 媒介载体创新,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发展
        3.3.3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城市社会文明发展
        3.3.4 重大事件发生,影响城市社会文明发展
    3.4 小结
第4章 城市社会文明发展评价指标的形成与构建
    4.1 指标确定的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4.1.2 简洁性原则
        4.1.3 参照性原则
        4.1.4 创新性原则
        4.1.5 人本性原则
    4.2 指标确定的过程与结果
        4.2.1 第一轮专家咨询过程及结果
        4.2.2 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及结果
        4.2.3 指标的最终确定
第5章 “二青会”对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
    5.1 影响评价对象的确定及其基本情况
    5.2 影响评价主体的确定
    5.3 影响评价的开展
    5.4 影响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5.4.1 一级、二级指标的调查结果
        5.4.2 一级、二级指标里克特五级量表赋分结果
        5.4.3 二级指标影响评价结果的聚类
        5.4.4 对聚类结果的分析
第6章 “后二青时期”太原城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对策
    6.1 总结赛事志愿服务经验,制定科学志愿服务工作流程
    6.2 推动赛后居民思想道德与法制观念教育,保障城市和谐稳定
    6.3 整合赛事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推动赛后文体可持续发展
    6.4 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弘扬“二青精神”
    6.5 提升政府部门统筹规划能力,建设文明之城
    6.6 处理好赛后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1 指标筛选专家咨询表1
    附录2 指标筛选专家咨询表2
    附录3 太原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4 举办“二青会”对太原城市社会文明发展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社会生活方面
        (二)社会关系方面
        (三)社会意识方面
        (四)社会生活环境方面
        (五)社会管理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个人经历及成果

(2)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学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创新点
    1.3 李涵秋及其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1.3.1 李涵秋的生平与小说创作历程
        1.3.2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之一
2 清末民初时期中下层家庭图景的呈现
    2.1 中下层家庭婚姻生活的时代变化
        2.1.1 士绅家庭内部种种丑陋现象
        2.1.2 家庭伦理道德的新旧冲突
        2.1.3 婚姻结合方式的多样性
    2.2 涉及到的中下层家庭及其类别
        2.2.1 长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家庭
        2.2.2 地方绅商家庭
        2.2.3 知识分子家庭
    2.3 小说中中下层家庭的特点
        2.3.1 纪实性:清末民初时期的家庭
        2.3.2 时代性:家庭关系趋于简化
        2.3.3 个人性:自身家庭生活经历
3 家庭人物形象及人伦关系的展示
    3.1 顺应社会改变的家长形象
        3.1.1 权威失落的男性家长
        3.1.2 顽固少变的旧式父亲
        3.1.3 开明儒雅的新式父亲
    3.2 重新回归家庭的子孙形象
        3.2.1 一事无成的败家子
        3.2.2 盲目西化的家庭叛逆者
        3.2.3 妥协退让的新孝子贤孙
    3.3 艰难觉醒的家庭女性形象
        3.3.1 强势卑劣的悍妻
        3.3.2 金钱欲望至上的妻妾
        3.3.3 走向极端文明的新女性
    3.4 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与冲突
        3.4.1 亲子关系:旧式对立与新型认同
        3.4.2 夫妻关系:夫主妻从与夫妻平等
        3.4.3 婆媳关系:强势刁难与和睦相处
4 家庭书写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4.1 情节结构的继承与运用
        4.1.1 因果报应情节设置的继承
        4.1.2 由家及国网状结构的借鉴
        4.1.3 以家庭为主线性结构的运用
    4.2 家庭叙事内容与叙事视角
        4.2.1 家庭死亡叙事
        4.2.2 僧道形象与僧道叙事
        4.2.3 小家庭日常生活叙事
        4.2.4 限制叙事视角的尝试
    4.3 通俗化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点
        4.3.1 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插叙
        4.3.2 严肃尖锐的幽默讽刺手法
        4.3.3 通俗生动的小说语言
5 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5.1 蕴含独特的个性价值
        5.1.1 李涵秋的婚姻家庭观
        5.1.2 家庭书写的地域色彩
        5.1.3 家庭书写中的矛盾态度
    5.2 对早期“鸳鸯蝴蝶派”家庭书写的拓展
        5.2.1 与同时期“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比较
        5.2.2 “娱乐消遣”和“启蒙救国”相结合的小说观
        5.2.3 社会、言情、家庭相结合的小说模式
    5.3 新旧文学转型时期李涵秋家庭书写的意义
        5.3.1 对家庭叙事传统的继承
        5.3.2 具有启蒙意义
        5.3.3 具有现代色彩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李涵秋长篇小说一览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沈从文研究现状与拓展之可能性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恋爱作家”的隐衷
    第一节 “性苦闷”与自卑
    第二节 “文明及其不满”
    第三节 “女性吉诃德”与“幸福的幻影”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窘迫心态
    第一节 “湘西社会的逆子”:向往都市与决然离乡
    第二节 “乡下人”身份的建构与裂隙
    第三节 “边缘人”位于“中间的悲哀”
第三章 文学理想的功利心态
    第一节 “自明心迹”:追求自我价值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物力化”
    第三节 “最后吉诃德”的文学政治幻念
第四章 书写形式与心态的游移
    第一节 抽象书写与虚无
    第二节 疯癫书写与迷乱
    第三节 综合书写与困惑
第五章 内外交困的文学逆境
    第一节 “不知向谁呼喊”的压抑
    第二节 “一切已结束,一切正起始”
    第三节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结语 坚守精神创造性与个体人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近代公共卫生研究
        (二)城市公共卫生研究
        (三)近代疫病问题研究
        (四)山西公共卫生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制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与卫生体制的建立
    二、山西的卫生行政与警政
    小结
第二章 卫生与防疫
    一、晋北鼠疫与山西防疫体制的建立
        (一)省防疫总局的设置
        (二)预防工作的施行
        (三)临时救治机构的设立
    二、中医与防疫
        (一)近代中医在山西的发展
        (二)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工作
        (三)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宣传
    三、日常防疫工作
        (一)常规接种
        (二)防疫宣传与预防接种
    小结
第三章 卫生与城市生活
    一、街道的清理
        (一)街道卫生状况
        (二)政府对清道问题的介入
        (三)污水问题的处理
        (四)实施效果
    二、公共厕所的改良
        (一)政府对粪厕问题的管理
        (二)政府管理成效
    三、饮水卫生的改进
        (一)近代太原饮水状况
        (二)饮水问题的改善
    四、食品卫生的监管
        (一)太原饮食卫生状况
        (二)卫生部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
        (三)成效和局限
    五、居民旧习的规范
        (一)停柩问题
        (二)弃死婴问题
        (三)吸烟问题
        (四)养犬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卫生与城市空间
    一、娱乐场所的改良
        (一)旧式娱乐场所的改良
        (二)新式娱乐场所的出现
        (三)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
    二、服务行业的整顿
        (一)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
        (二)成果与评价
    三、医疗空间的变化
        (一)医院的发展
        (二)医疗监管的进步
    小结
第五章 卫生与女性身体
    一、卫生对女性身体的解放
        (一)清末民初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民国中期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卫生对女性身体的保护
        (一)对产婆行业的规范
        (二)新式接生方法的推行
        (三)旧式产婆的改造
    小结
结语
    一、卫生行政的办理内容
    二、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及原因
    三、山西城市公共卫生建设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太原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界定
        1.1.1 政治信任
        1.1.2 经济绩效感知
    1.2 理论基础
        1.2.1 制度生成论
        1.2.2 文化生成论
第二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1.1 宏观经济绩效感知与政治信任
        2.1.2 微观经济绩效感知与政治信任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样本
        2.2.2 研究工具
        2.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影响的多层次分析——基于太原市的调查
    3.1 信效度分析
        3.1.1 信度分析
        3.1.2 效度分析
    3.2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3.2.1 差序格局:太原市居民政治信任水平
        3.2.2 不平衡性:太原市居民经济绩效感知
        3.2.3 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
第四章 民众政治信任水平提升的路径分析
    4.1 经济绩效感知层面
        4.1.1 宏观经济绩效感知层面: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媒介力量与加强个体关怀并举
        4.1.2 微观经济绩效感知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引导并重
    4.2 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层面
        4.2.1 提升地方政府绩效合法性
        4.2.2 重视传统文化要素的作用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1、涉及华北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研究着作概括
        2、涉及城市工作的专题性论着研究概况
    四、理论方法和视角
    五、创新点
    六、资料依据
第一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点线委员会时期的城市地下党
        一、抗战初期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建立
        二、各地点线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点线工作的效果
    第二节 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一、各级党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各级党委城市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三、各地城工委城市工作的效果
    第三节 城工部的建立和城市工作的大发展
        一、各级党委城工部的建立、方针和任务
        二、大力动员开展城市工作的原因
        三、在思想上动员全党重视城市工作
        四、建立健全城市工作机构
        五、抽调干部和设立专职城工干部
        六、城市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策略
    小结
第二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的干部工作
    第一节 干部的抽调选拔和关系的来源
        一、内线干部的来源和选拔条件
        二、关系的来源
    第二节 干部和关系的培训教育
        一、培训对象的各种复杂心理
        二、培训教育的内容
        三、教育方式
        四、培训的效果
    第三节 打入干部的派遣和管理
        一、派遣打入的准备工作
        二、加大派遣干部打入城市的力度
        三、对打入干部的管理工作
        四、打入干部经费保障的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物资采买工作
    第一节 根据地从敌占城市获取紧缺的物资
    第二节 地下党坚持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
    第三节 地下党从敌占城市获取物资的措施
    第四节 敌人的封锁和破坏
    第五节 沦陷城市物资工作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调查工作
    第一节 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分工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调查工作在领导上和重点对象上的分工
        三、调查的渠道和方法
    第二节 城市基本情况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城市人口数量、结构、阶级成份的调查
        二、关于各个阶层生活水平的调查
        三、关于各个阶层政治态度的调查
        四、关于沦陷城市大中学校的调查
        五、关于沦陷区厂矿车站的调查
        六、搜集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第三节 调查工作的效果
        一、调查工作的成绩
        二、调查工作的不足
    小结
第五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交通联络工作
    第一节 秘密交通线路和秘密联络站的设立
        一、城工组织对交通工作的开展和加强
        二、秘密交通线路网的建立和复线的开辟
        三、各类秘密交通站、联络站的设立和完善
    第二节 交通人员的选拔、表现、联络方式
        一、交通员的主要来源、选拔条件
        二、交通员的表现特征
        三、通过关卡、封锁线的方式和接头联络方法
    第三节 交通工作的内容、成效
        一、人员和信息情报的输送
        二、物资的输送
        三、秘密交通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的群众工作
    第一节 对工人、苦力的掌握
        一、寻找关系、派遣打入工人、苦力行业
        二、日伪的严密统治
        三、通过秘密和公开的形式组织群众
        四、领导群众进行各类斗争
    第二节 对教员、青年学生的争取工作
        一、动员学生支援根据地
        二、组织读书会和秘密宣传活动
        三、日伪的监视和学生的政治态度
        四、根据地城工部门的培训和派遣打入工作
    第三节 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一、开展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团结工作
        二、对市民和上层人士的宣传和争取
    第四节 群众工作的成效
    小结
第七章 华北根据地城工组织对沦陷城市伪军伪警工作
    第一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开展伪军伪警工作的重要性和组织领导
        二、伪军伪警工作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三、伪军伪警工作的方针和政策
        四、伪军伪警工作的宣传内容和方式
    第二节 对伪军伪警的派遣打入和瓦解
        一、寻找线索大量发展关系
        二、积极派遣建立内线工作
        三、瓦解伪军伪警工作的策略
    第三节 伪军伪警工作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社会背景
        1.1.3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的学术背景
    1.2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概述
        1.2.1 球场观众自律的概念性定义
        1.2.2 球场观众自律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
        1.2.3 球场观众自律的相关理论
        1.2.4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相关研究
        1.2.5 球场观众自律的研究展望
    1.3 球场观众自律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方面的考量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球场观众自律的质性研究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资料收集方法
        3.2.2 资料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语义层面球场观众自律的特点
        3.3.2 扎根理论要素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规范认知
        3.4.2 责任认同
        3.4.3 自我调节
        3.4.4 冲动抑制
    3.5 小结
4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的编制与施测
    4.1 引言
    4.2 方法
        4.2.1 量表编制计划
        4.2.2 题项编制
        4.2.3 量表施测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的预测结果
        4.3.2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正式施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球场观众自律的群体差异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心理测量法
        5.2.2 数理统计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球场观众自律整体水平分析
        5.3.2 球场观众自律的性别差异分析
        5.3.3 球场观众自律的年龄差异分析
        5.3.4 球场观众自律的学历差异分析
        5.3.5 球场观众自律的职业差异
        5.3.6 球场观众自律的观赛次数差异
        5.3.7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多元回归分析
    5.4 讨论
        5.4.1 球场观众自律的整体水平
        5.4.2 球场观众自律的性别差异
        5.4.3 球场观众自律的年龄差异
        5.4.4 球场观众自律的学历差异
        5.4.5 球场观众自律的职业差异
        5.4.6 球场观众自律的观赛次数差异
        5.4.7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球场观众自律的影响
    5.5 小结
6 球场观众自律的网络模型构建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测量工具
        6.2.3 网络模型构建及稳定性检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球场观众自律量表各题项描述性统计结果
        6.3.2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整体结构分析
        6.3.3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中心性和聚类分析
        6.3.4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6.3.5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性别差异比较
    6.4 讨论
        6.4.1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分析
        6.4.2 球场观众自律网络模型的性别差异分析
    6.5 小结
7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模型构建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
        7.2.2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
    7.3 方法
        7.3.1 被试
        7.3.2 测量工具
        7.3.3 数据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7.4.2 共线性问题检定
        7.4.3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机制分析
        7.4.4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机制分析
        7.4.5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模型构建
    7.5 讨论
        7.5.1 球场观众自律的前因机制
        7.5.2 球场观众自律的后效机制
        7.5.3 球场观众自律前因-后效机制模型分析
        7.5.4 研究展望及实践意义
    7.6 小结
8 球场观众自律的培育模式研究
    8.1 引言
    8.2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现实依据
        8.2.1 公民道德建设的大背景
        8.2.2 治理现代化理念提供的方向指导
        8.2.3 CBA快速改革提供契机
    8.3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必要性
        8.3.1 CBA健康发展的必然需要
        8.3.2 建设文明看台文化的必然需要
        8.3.3 培养青少年文明观赛的必然需要
    8.4 理论基础: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的构建
        8.4.1 胡克定律在球场观众自律问题上的适用性
        8.4.2 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中三种关系类型
        8.4.3 球场观众自律弹簧模型的假设
    8.5 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构建
        8.5.1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实然模式:“放任自发型”
        8.5.2 球场观众自律培育的应然模式:“引导-自觉型”
        8.5.3 球场观众自律“引导-自觉型”培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8.6 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基于“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TY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公交都市相关理论
        2.1.1 TOD模式理论
        2.1.2 公交都市概念
        2.1.3 公交都市特点及内涵
        2.1.4 公交都市评价指标
        2.1.5 公交都市下的城市交通模式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3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2.4 战略分析工具
        2.4.1 波特五力模型
        2.4.2 PEST分析模型
        2.4.3 SWOT分析模型
第3章 TY公交集团发展环境分析
    3.1 TY公交集团概况
    3.2 .公交行业环境分析
        3.2.1 硬件设施
        3.2.2 运营规模
        3.2.3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2.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 公交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环境分析
第4章 TY公交集团发展战略制定
    4.1 SWOT战略分析
        4.1.1 集团优势
        4.1.2 集团劣势
        4.1.3 集团机遇
        4.1.4 集团威胁
    4.2 SWOT矩阵分析
    4.3 TY公交集团战略定位
        4.3.1 业务定位
        4.3.2 品牌定位
    4.4 TY公交集团战略制定
    4.5 TY公交集团战略的选择和确定
第5章 TY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保障
    5.1 战略的实施
        5.1.1 扩大TY集团经营规模
        5.1.2 实施辅助公交策略,提高服务质量
        5.1.3 建设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智能公交系统
    5.2 TY公交集团战略保障措施
        5.2.1 构建科学化管理体系
        5.2.2 构建全方位的公交服务体系
        5.2.3 提升员工素质
        5.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2.5 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民国时期山西太原电影放映研究(1919-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从民国报纸出发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四节 民国太原电影的背景概述
        一、山西太原的地理环境
        二、民国太原的近代化变迁
第一章 基督教青年会主导下的公益性放映(1919-1926)
    第一节 基督教青年会及其在太原的状况
    第二节 太原青年会电影放映的兴起和发展
    第三节 太原青年会电影放映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 商业性放映基本格局的确立(1926-1932)
    第一节 电影放映场所的变更
        一、寄居而生:非正式的电影放映场所
        二、现代放映机构:电影院的建立及其分布
    第二节 商业性电影放映的经营管理特点
        一、售票方式多样化
        二、票价制定分层化
    第三节 放映类型及片源选择的基本特征
        一、广告宣传竞争
        二、由市场竞争走向市场联盟
        三、观影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太原电影放映市场的新变化(1932-1937)
    第一节 电影市场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电影放映新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戏曲演出对电影放映市场的影响
        一、戏曲竞争下电影放映的基本特征
        二、戏曲竞争下放映市场变化的成因
结语城市的想象:民国太原电影的另类景观
    一、电影消费与市民生活
    二、本土观众的摩登心境与传统趣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太原市民关心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太原市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 ——以“二青会”为例[D]. 杨浩南.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李涵秋长篇小说家庭书写研究[D]. 敬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沈从文创作心态研究[D]. 高爽. 山东大学, 2020(10)
  • [4]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D]. 张政.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经济绩效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 ——基于太原市的实证分析[D]. 杨蓉. 山西大学, 2020(01)
  • [6]中共对华北沦陷城市工作研究(1937-1945)[D]. 王富聪. 河北大学, 2020(08)
  • [7]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8]球场观众自律研究 ——以CBA太原赛区为例[D]. 周浩. 山西大学, 2020
  • [9]基于“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TY公交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赵昕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民国时期山西太原电影放映研究(1919-1937)[D]. 尹晓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太原市民关心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