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V_C产物对草鱼鱼种生长的影响研究

三种V_C产物对草鱼鱼种生长的影响研究

一、三种V_C产品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苟妮娜[1](2021)在《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俗称钱鱼,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鱼类,常见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是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秦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布区域之一。多鳞白甲鱼曾为古代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被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先后在陕西周至黑河和紫阳任河设立了两个“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场上缺乏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关于多鳞白甲鱼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脂质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多鳞白甲鱼为试验对象,以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天然饵料脂质含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日粮中脂肪水平、几种重要脂肪酸和油脂源对多鳞白甲鱼生长、营养价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越冬期营养限制条件下,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特性,为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其资源养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采用脂肪酸生物标志法分析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季节变化对该鱼肌肉S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2)20:5n-3(EPA)和22:6n-3(DHA)是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UFA,其含量分别为6.04mg/g-6.47mg/g和7.06mg/g-7.55mg/g;(3)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以及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4)春秋两季,硅藻对多鳞白甲鱼的食物贡献显着(P<0.05),夏季,绿藻和浮游动物对其食物贡献显着(P<0.05);(5)多鳞白甲鱼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和15%的5种等氮日粮(L3、L6、L9、L12和L15),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9组试验鱼生长优于L3、L6和L15组(P<0.05);内脏指数(VSI)和肝脏指数(HSI)均随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2)日粮脂肪水平为3.01%-9.01%时,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3)肝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L15组肝脏脂滴较其他组多;(4)L9组多鳞白甲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P<0.05);(5)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主要富集在肌肉中;(6)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脂肪水平为9.01%-11.95%时,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状况较好。基于回归分析认为,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对日粮脂肪的最佳需求水平为9.68%。3.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7种等氮等能的纯化日粮:分别添加三硬脂酸(对照组)、2%亚油酸(LA)、2%α-亚麻酸(LNA)、1%LA+1%LNA、1%二十碳五烯酸(EPA)、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5%EPA+0.5%DHA。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1.51±0.05 g)饲养试验。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LNA组和EPA+DHA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着提高(P<0.05),摄食添加LNA日粮试验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EPA+DHA组相似;(2)肌肉和肝脏中18:2n-6、18:3n-3、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LA组、LNA组、EPA组和DHA组;(3)LA组血清胆固醇(CHOL)和TG浓度最高,但LA组和LA+LNA组之间的CHOL和TG无显着差异;(4)EPA组、DHA组和EPA+DHA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肝脏中,EPA、DHA和EPA+DHA组的S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P<0.05);(5)LA组鱼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组中参与脂质合成代谢途径的FAS、ACC1和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对照组中参与脂质分解途径的ATGL、CPT1和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最低,推测LA组日粮诱导鱼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部分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上调有关。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中脂肪水平约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豆油(SO)、亚麻油(LO)、裂殖壶藻油(AO)、混合油(MO,SO:LO:AO=1:1:1)和鱼油(FO,对照组)为油源,配制五种等氮日粮,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86±0.07 g)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O组和对照组(FO)试验鱼生长性能最佳,MO组和对照组(FO)鱼的SGR和FE无显着性差异(P<0.05);(2)肝脏和肌肉中18:2n-6、18:3n-3和22:6n-3分别在SO,LO和AO组含量最高(P<0.05);(3)SO组血清葡萄糖(GLU)、CHOL和TG浓度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SO和LO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日粮中添加SO和LO显着上调了脂肪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P<0.05),AO组、MO组和FO组的脂肪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认为LO或MO是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来源。5.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分别在越冬前期(0周,1G)、中期(12周,2G)和后期(24周,3G)采集多鳞白甲鱼样品,并对其肝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1)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鱼体重、VSI、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2)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肝脏中SFA、MUFA和PUF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越冬前后,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不显着;(3)在1G与2G、2G与3G,1G与3G对比组中分别发现4630、3976和23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说明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对多鳞白甲鱼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降低;(4)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与代谢和免疫相关,且大部分DEGs下调;(5)KOG富集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许多DEGs均下调。推测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综上所述,(1)多鳞白甲鱼肌肉中EPA和DHA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9.01%-11.95%脂肪水平的日粮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3)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脂肪水平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亚麻油或混合植物油(豆油:亚麻油:裂殖壶藻油=1:1:1)为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源;(5)越冬过程中,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

刘静慧[2](2021)在《绿原酸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由于抗生素在我国饲料中已经开始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替代品需求极大增加,其中植物提取物是当前抗生素替代品研究开发中的热点。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中,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利胆、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动物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在兔生产中的研究报道较少,限制了其在兔生产中的应用。本试验旨在研究CGA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兔养殖领域的优质特性。选择初始体重相近(950±25 g),公母各半,健康状况良好的35日龄断奶伊拉兔72只,将其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8.80 mg/kg杆菌肽锌和15.51 mg/kg喹烯酮的饲粮,绿原酸(CGA)组饲喂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1 000、2 000、3 000 mg/kg CGA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CGA2 000组肉兔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着升高,(P<0.05)。(2)各组肉兔对能量、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CGA3 000组相比,CGA2 000组粗脂肪和钙的消化率显着升高(P>0.05)。(3)各组屠宰性能差异不显着,CGA2 000与对照组相比胴体重有增高趋势(P>0.05)。(4)各组肝体指数和脾脏指数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添加1 000~2 000 mg/Kg CGA免疫器官指数有所提高。(5)CGA500~2 000组45 min和24 hpH均比对照组增高,蒸煮损失和剪切力降低,肉色亮度L*降低,红度a*和黄度b*增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6)与对照组相比,CGA组肉兔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CGA2 000组T-AOC和SOD活性均有所升高。(7)肝脏抗氧化指标中,对照组和抗生素组各指标差异不显着,CGA1 000组T-AOC活性较抗生素组显着提高了 20%(P<0.05),其他各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添加1 000~2 000 mg/kg CGA与对照组相比SOD和T-AOC活性均有所增高,MDA水平有所下降。(8)添加CGA对空肠抗氧化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9)CGA组与抗生素组肝脏组织被膜完整,肝小叶分叶不明显,中央静脉内皮完整,肝索排列较规则;肝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变化。(10)与对照组相比,添加CGA可以使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显着升高(P<0.05),改善肉兔空肠的结构形态。综合考虑,肉兔日粮中添加CGA可提高生产性能、改善肉质,提高抗氧化性能,以2 000 mg/kg效果最好,可替代抗生素。

徐佳莹[3](2020)在《不同地区淡水鱼类肠道菌群分析及鱼类病原菌的拮抗菌筛选》文中认为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和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分别属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差异明显,而淡水鱼类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也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分别从望城区和禹城市选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提取肠道菌群的基因组,扩增16S rRNA的V4高变区,高通量测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山东草鱼组与湖南草鱼组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R=0.307,P<0.05),虽然6个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不尽一致,但核心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各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为鲸杆菌属(Cetabacterium)。对各组进行了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弧菌属(Vibrio)、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湖南草鱼组和鲤鱼组的有害菌气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山东草鱼组和鲤鱼组。弧菌属在山东草鱼组和湖南鲤鱼组中均显着富集。而有益菌双歧杆菌属在山东草鱼组和山东鲤鱼组的相对丰度高于对应的湖南草鱼组和湖南鲤鱼组。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养鱼池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类疾病也成为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而益生菌的使用能够在不破坏鱼池水体环境的前提下,降低疾病发生率。本研究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从禹城湿地公园泥土样中筛选出一株有明显抑菌效果的放线菌,经过16S rRNA测序鉴定为暗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haeochromogenes),并将其命名为S.phaeochromogenes XA1。通过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繁殖情况、培养基中碳源利用情况等。为了进一步研究该菌株对于草鱼生长情况的影响,将该菌高密度发酵后的上清液和菌体分别添加到草鱼饲料中进行饲喂试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CK(基础饲料)相比,添加上清液的试验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草鱼的生长(P<0.05)。随后对各试验组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B组(基础饲料+0.5%发酵上清液)中草鱼的存活率有所提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拮抗菌株暗产色链霉菌XA1的次生代谢产物在促进草鱼生长和和降低死亡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随后对菌株XA1的发酵产物利用甲醇进行初步提取,通过热稳定性试验显示菌株代谢物中存在耐高温的抑菌活性物质。再将甲醇粗提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经过半制备型HPLC进行纯化,从而最终得到化合物Z1,经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鉴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为4’,5,7-三羟基异黄酮,分子量为270,分子式为C15H10O5。综上所述,本实验进行了南北方两地的淡水鱼类的肠道菌群分析,筛选并鉴定了一株鱼类病原菌的拮抗菌株,为进一步的鱼类健康养殖研究和病害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汪雅文[4](2020)在《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约和密集化的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想解决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氨氮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水体中鱼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转移污染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目前,市面上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菌剂,可以在原位净化水质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或养殖过程中换水次数的增加,生物菌剂会失去效力,流失严重。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养殖水体水质改善为研究目标,设计室内模拟实验,从改变养殖方式即鱼蚌混养以及添加挂膜微生物(硝化细菌)两方面原位调控养殖水质,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探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水质的有效方法,并对附着生长生物膜引入养殖体系后对水产品的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鱼蚌混养系统中,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Grass carp)-鲫(Gibel carp)-鲢(Sliver carp)-鳙(Bighead carp)”(简称GGSB组合)混养,投饲量为鱼体重4%,鱼蚌比为10:5,即10尾鱼搭配5个蚌,其中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的比例为6:2:1:1,此时水质维持效果和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较优。2.毛毡绳和碳纤维两种挂膜填料进行水质净化效果比较时,发现碳纤维试验组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及挂膜速度都要优于毛毡绳,对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和活性磷(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67.80%、83.88%、60.67%、40.00%、40.73%、和40.51%。3.对碳纤维挂膜密度进行优化时发现,GGSB-10(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0根碳纤维)和GGSB-1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5根碳纤维)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要优于空白(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不投放碳纤维)和GGSB-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5根碳纤维);但GGSB-10试验组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要显着优于GGSB-15试验组。故应选用GGSB-10试验组处理养殖水体,即128 L水中设置10根长1 m、组合填料片间距为10 cm的碳纤维填料。4.GGSB-10试验组对TN、NH4+-N、NO3--N、NO2--N、TP和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78.40%、95.77%、83.64%、80.52%、62.60%和34.05%。根据GGSB-10试验组的氮、磷物料衡算分析,鱼类和三角帆蚌中的氮、磷含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试验结束时比开始时分别提高了12.32和7.07个百分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则分别降低了1.54和2.59个百分点,表明鱼蚌混养与硝化菌挂膜联合发挥了很好的水质调控作用。

欧芳[5](2020)在《福寿螺对草鱼摄食水葫芦后产生的粪便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产量最高的淡水养殖鱼类,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能摄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由于水葫芦干物质中纤维素含量高,草鱼摄食后排出大量粪便,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影响鱼类生长。为解决草鱼粪便对水体的污染,我们提出如下问题:(1)草鱼摄食水葫芦后产生的粪便是否有利用价值?(2)福寿螺是否可以有效利用草鱼粪便?(3)用草鱼粪便饲养出来的福寿螺是否与其他方式养殖的福寿螺存在明显的区别?是否存在安全风险?(4)这种利用方式对于水体N、P的减少有多大贡献?。本研究对草鱼粪便的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明确草鱼粪便的利用价值。设置以草鱼粪便喂养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为实验组,以水葫芦和常用青饲料浮萍(Lemna minor)喂养的福寿螺分别为对照组和参考组,饱食投喂35 d后,测定福寿螺的存活率、摄食生长、形态指标、消化酶活力、软体部及肌肉的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全面评估福寿螺处理草鱼粪便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通过测定N、P元素含量,评估这一模式对减少水体N、P等富营养化元素的贡献。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草鱼粪便的营养成分分析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草鱼粪便中的总磷比水葫芦低37.6%,无氮浸出物与浮萍的相近,但比水葫芦低45.5%,粗脂肪含量为水葫芦的4.5倍。此外,草鱼粪便、水葫芦和浮萍的粗蛋白、粗纤维、干物质、灰分和TN的差异均在10%左右,并不明显。初步判断,草鱼粪便与水葫芦和浮萍类似,可以作为福寿螺的饲料。2.福寿螺的生长、消化酶活力及体组成饱食投喂35 d后,摄食草鱼粪便的福寿螺的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R)显着低于摄食水葫芦和浮萍(P<0.01),摄食率(FR)显着高于后两者(P<0.01),存活率(SR)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35 d的饲养,摄食草鱼粪便的福寿螺平均体质量从(7.48±0.26)g增加到(9.27±0.36)g,增长23.93%,尽管体重显着增加,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饱食投喂35 d后,草鱼粪便组仅在壳高/壳宽(SH/SW)、胃淀粉酶活性等方面与水葫芦组有明显差异(P<0.05),壳口长/壳口宽(ML/MW)、肝体比(HIS)、肌体比、脂肪酶活性、软体部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干物质等指标与水葫芦组和浮萍组相比均无显性差异(P>0.05),且各组蛋白质含量均达10%以上。表明摄食草鱼粪便并没有对福寿螺的形态、消化酶活力及体组成产生明显的影响。3.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后的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饱食投喂35 d后,在各组福寿螺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2种半必需氨基酸(HEAA),6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除草鱼粪便组的精氨酸(Arg)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外,组间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含量高低排序基本一致。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以及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在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摄食草鱼粪便并没有对福寿螺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产生明显的影响。4.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后的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饱食投喂35 d后,在各组福寿螺肌肉中均检测出30种脂肪酸,包括12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且各组脂肪酸含量及高低排序基本一致。饱和脂肪酸总量(∑S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以及EPA+DHA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摄食草鱼粪便并没有对福寿螺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产生明显的影响。5.摄食草鱼粪便后的福寿螺体内重金属含量检测饱食投喂35 d后,重金属均值型污染指数(PI)表明,各组福寿螺肌肉均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此外,肌肉中的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7),可以食用和作为饲料使用。6.福寿螺对水体的氮磷的富集情况饱食投喂35 d后,草鱼粪便组、水葫芦组和浮萍组的福寿螺单位体重氮富集量分别为21 g/kg、16 g/kg、23 g/kg,单位体重磷富集量分别为0.7 g/kg、1.23 g/kg、1.68 g/kg,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与直接摄食水葫芦及浮萍相似,均可直接或间接减少养殖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产生一定生态效益。综上所述,本研究以草鱼养殖主线,联结水葫芦和福寿螺这两种入侵生物,通过福寿螺进一步利用草鱼粪便,构建的“水体→水葫芦→草鱼→草鱼排出的粪便→福寿螺”养殖体系是可行的。在此体系中,草鱼和福寿螺的生长可带走水体的N、P等营养元素,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而草鱼和福寿螺则以产品形式产,进而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为充分将类似于水葫芦和福寿螺的入侵物种变废为宝,变害为益提供了新思路。

孙飞[6](2020)在《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择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试验对象,在室外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研究日粮豆粕含量对生长性能、生理健康的损伤及两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影响。同时,试验选择合适的组别(样本),探究两种添加剂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饲料中不同豆粕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健康的影响为探究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生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试验共设计4种不同水平豆粕日粮(20%、30%、40%、50%)(C2、C3、C4、C5),即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12)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d。结果显示:以C2组为对照,C5组存活率(SR)显着降低(P<0.05);雌、雄黄颡鱼特定生长率(SGR)均降低(P>0.05);各组网箱中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各组饲料系数(FCR)无显着差异(P>0.05)。C5组较C2组粗脂肪显着降低(P<0.05);随着豆粕水平增加,粗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各组水分、灰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雄鱼各项形体指标无显着差异,C4、C5组雌鱼肥满度(CF)显着降低(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形态指标。C3组血清球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均为最小值(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各组抗氧化指标有一定差异(P>0.05)。血清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力均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C4组为最小值。切片结果显示,C4组肝、肠、胃组织结构开始出现轻度炎症或损伤,C5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损伤。综上所述,日粮豆粕含量的增加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存活率、生长性能,并且降低了鱼体粗脂肪含量;同时严重损伤了黄颡鱼肝脏、肠道以及胃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依据雄鱼的生长速度,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22.33%。第二部分: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1%酵母培养物(YC)(YC2、YC3、YC4、YC5),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60±0.20)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共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雄鱼SGR差异不显着(P>0.05),雌鱼YC5组显着低于YC2组(P<0.05);各组网箱中黄颡鱼雌雄比例差异不显着,且对黄颡鱼SGR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各组雄性黄颡鱼SGR显着大于雌性黄颡鱼SGR(P<0.05)。各组FCR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YC3组雄鱼CF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雄鱼VSI先升高后降低,其中YC5组差异显着(P<0.05);各组雌鱼内脏团指数(VSI)逐渐降低,其中YC4、YC5组差异显着(P<0.05),同时性别显着影响了黄颡鱼的肥满度。YC4、YC5组血清胆固醇显着上升(P<0.05);YC5组甘油三酯含量和密度脂蛋白含量最高。抗氧化体系指标中,YC5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各组与胃肠组织通透性相关的酶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YC5组肝脏细胞的细胞核变大,且出现聚集;肠道绒毛稀疏、固有层增厚;胃部结构也出现轻度损伤。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酵母培养物后,提高了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存活率;改善了 YC4、YC5组黄颡鱼粗脂肪、粗蛋白的降低;但YC5组黄颡鱼各项指标仍没有得到改善。根据豆粕剂量-SGR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中豆粕最适添加量可达到27.5%,较试验一增加了 5.17个百分点。第三部分: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中草药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健康以及豆粕损伤修复作用的影响。日粮配方在试验一的基础上,每组添加600mg/kg中草药复合物(RC2、RC3、RC4、RC5),即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网箱),每个网箱40尾鱼,初始体重为(17.58±0.17)g的黄颡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0 d。结果显示:各组黄颡鱼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雌、雄黄颡鱼SGR均在RC4组最高,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样时RC3组雄/雌鱼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而各组黄颡鱼雄雌比例差异对黄颡鱼SGR影响不显着(P>0.05);雄鱼SGR显着高于雌鱼SGR(P<0.05)。各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RC5组雄鱼肝胰脏指数(HIS)显着低于RC2组(P<0.05)。与RC2组比较,RC4组总蛋白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各组抗氧化指标发生了一些变化。各组间二胺氧化酶差异不显着(P>0.05),与RC2组比较,RC3、RC4、RC5组D乳酸含量均降低,其中RC3、RC4组差异显着(P<0.05)。切片结果显示:RC5组肝脏细胞出现空泡,细胞核发生聚集;部分肠道皱襞前端出现空隙,胃部部分柱状上皮细胞出现糜散。综上所述,日粮添加0.06%中草药复合物后,提高了黄颡鱼存活率和生长性能;有效缓解了 RC4、RC5组体脂肪、体蛋白的降低;缓解了日粮豆粕引起的氧化应激;并改善了肝肠胃组织结构,但RC5组仍有炎症情况出现。根据回归方程,建议黄颡鱼日粮豆粕最高添加量为42.25%,较试验一增加了 17.92个百分点。第四部分:不同豆粕水平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基于试验一、二、三得出的初步结论,本试验挑选C2组、C5组、YC5组以及RC5组共计4组,进行日粮豆粕含量和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豆粕组(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低豆粕组(C2);添加酵母培养物和中草药复合物后(YC5、RC5),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高豆粕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为C2组和C5组的优势菌群,Y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RC5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C5组较C2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5.67%,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7.8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7.86%,邻单胞菌属占比增加了 26.87%;与C5组结果比较,Y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26.0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33.36%,鲸杆菌属占比降低了 33.36%,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2.37%;相似地,RC5组变形菌门占比增加33.85%,梭杆菌门占比减少48.44%,鲸杆菌属占比减少了 48.44%,邻单胞菌属占比降低了 28.65%。基于属水平进行的组间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C2组比较,C5组有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梭菌属下调、邻单胞菌属上调(P<0.05);与C5组比较,YC5组有1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芽孢杆菌显着上调(P<0.05);与C5组比较,RC5组有56种菌属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邻单胞菌属显着下调(P<0.05)。结果表明,豆粕组黄颡鱼肠道菌群结构较为单一,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杆菌门;日粮豆粕含量增加使变形菌门数量增加,梭杆菌门数量降低;两种添加剂有效改善了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单一化,均促进黄颡鱼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数量,对维护肠道菌群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赵鸿昊[7](2019)在《养殖密度和投喂模式对草鱼肌肉品质和代谢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转型发展,水产养殖业正经历从单一增产型向提质增效型转变的历程。养殖鱼类的品质提升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在养殖过程中,食物来源、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等是影响鱼肉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以饲料投喂和高密度放养为基础的集约化养殖是我国池塘鱼类生产的重要方式。但高密度的养殖容易引起养殖环境劣化,导致鱼类生长减缓、免疫力降低、鱼肉品质下降等情况。如何实现水产品的优质供给是水产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年产量超过500万吨,位居淡水养殖鱼类产量首位。研究养殖密度和饲料投喂模式对草鱼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代谢调控机制,有利于我们理解养殖鱼类品质的形成机制,为提质增效型草鱼养殖模式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本文设计了草鱼的养殖密度实验和饲料投喂模式实验两个研究内容。养殖密度实验以平均初始体质量为99.15±0.70 g的草鱼为对象,设计了低养殖密度(LSD,2.45kg/m3)、中养殖密度(MSD,7.44 kg/m3)和高养殖密度(HSD,14.47 kg/m3)3个实验组,每组4个平行重复,实验时间为78 d。饲料投喂模式的实验在养殖池塘中开展,设定人工配合饲料投喂(AF)和天然草料投喂(GF)两组主养草鱼的试验养殖池塘,每组3个平行池塘。在每个试验池塘(2666.4 m2×水深1.8 m)中放养3000尾草鱼(平均体质量35 g/尾),并搭配550尾鲢(平均体质量14 g/尾)和350尾鳙(平均体质量25 g/尾)。实验养殖期间,分别向AF池塘和GF池塘的草鱼投喂人工配合商品鱼饲料和天然草料,实验时间为113 d。养殖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各组实验草鱼样品的多组学联合分析与生理生化研究,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和不同饲料投喂对草鱼生理生化指标、肌肉组织结构、肌肉生长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绘制出了代谢调控互作网络,揭示了草鱼肌肉生长代谢的潜在分子调控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密度影响草鱼肉质特性和肌肉转录水平草鱼的生长速度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LSD组的草鱼增重率最高,HSD组的草鱼生长速度最慢(P<0.05)。MSD和HSD组中的草鱼肌肉游离氨基酸(FAAs)和不饱和脂肪酸(UFAs)含量高于LSD组。相比其他实验组,低碳链饱和脂肪酸(SFAs)(C12:0-C16:0)含量在LSD组的草鱼肌肉中表现出较高水平。肌肉中C17:0-C22:0 SFAs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转录组检测表明,3个实验组间共有394个非重复性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其进行功能性分析发现,转录水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肌肉生长发育、结构和收缩特性以及物质代谢合成(脂质、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等方面。这些DEGs还显着性富集在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和信号转导途径中(P<0.05)。高密度和低密度养殖条件均可造成草鱼肌肉组织的脂肪浸润、抗氧化抑制和免疫因子表达降低,从而引起鱼体的脂肪沉积增加和抗病力下降的情况。2.人工配合饲料和天然草料对草鱼肌肉营养特性及代谢组的影响投喂天然草料(GF组)的草鱼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5)。人工配合饲料喂养(AF组)的草鱼肌肉脂肪含量显着高于GF组(P<0.01)。与GF组相比,AF组的草鱼背部肌肉更具有粘附性、内聚性和咀嚼性(P<0.05),而弹性和剪切力则明显降低。肌肉组织MyoG和MyoD的表达水平在GF组显着上调,而Myf-5、MRF4、igfs和MSTNs的表达量则相对较低。投喂天然草料可促进肌肉组织胶原蛋白编码基因CoL1a-1和CoL1a-2的表达。根据性别和投喂饲料的不同将实验鱼分为4个检测组,分别为雌性人工饲料投喂组(FAF)、雌性天然草料投喂组(FGF)、雄性人工饲料投喂组(MAF)和雄性天然草料投喂组(MGF)。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结果表明,AF组草鱼肌肉中具有更高水平的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二高γ-亚麻酸(DGLA)和花生四烯酸(ARA)等代谢物质成分。而GF组草鱼肌肉样品中n-3 UFAs显着升高,如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亚麻酸(ALA)和γ-亚麻酸(GLA)等。与MAF组相比,MGF组肌肉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水平显着增加(q-值<0.05);而DHA在雌性样品中,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性。经代谢途径富集分析发现,ARA代谢途径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被显着富集(q-值<0.05)。3.不同饲料投喂对草鱼肌肉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影响对各组实验草鱼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检测分析后发现,AF组草鱼肌肉的脂肪酸β-氧化活性显着升高,主要表现为脂肪酰基辅酶-A、脂肪酸合成酶、酰基辅酶-A合成酶和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以及脂肪酰基肉碱的表达均显着增加。GF组和AF组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过程具有不同模式。gpia、fbps、pfkfb-4、aldo、tpi-1b、ga3pdh、eno3和pkma在AF组草鱼肌肉中表达上调;而GF组的hk-2、fbp-2、pfkffb-1、pfkma、tpi-1a和pgks则表现出了更高的表达水平。其次,参与JAK3-STAT、Ras-Raf和Wnt/β-catenin等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在GF组和AF组之间也差异表达。对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蛋白(DEPs)的富集功能和调控网络分析表明,不同饲料喂养的草鱼,在肌肉生长、运动机能、物质代谢、免疫应答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表现出了显着差异性。天然草料的投喂能够增强草鱼肌肉的抗应激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同时,通过降低胰岛素生长因子(igfs)的表达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凋亡,从而改善GF组草鱼的鱼体健康状况和鱼肉品质。

吴桐强[8](2019)在《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水解羽毛粉(hydrolyzed feather meal,HFM)替代鱼粉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30%鱼粉)分别用HFM替代0(Y1)、2.5%(Y2)、5.0%(Y3)、7.5%(Y4)、10%(Y5)的鱼粉,配置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实验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网箱50尾鱼,试验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车田江水库进行,为期8周,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1.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消化酶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2、Y3、Y4组黄颡鱼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各实验组黄颡鱼体成分差异不显着(P>0.05),各实验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显着升高(P<0.05),Y4、Y5组黄颡鱼肠道淀粉酶显着升高(P<0.05),Y3、Y4组肠道胰蛋白酶显着升高(P<0.05)。1.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3、Y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黄颡鱼血清葡萄糖(GLU)、总蛋白含量(TP)、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有使黄颡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下降的趋势,有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的趋势,其中Y3、Y5组ACP、各实验组AKP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Y3、Y4、Y5组血清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Y3、Y4组血清SOD含量显着上升(P<0.05)。相比对照组,Y3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显着下降(P<0.05),Y5组血清补体C3(C3)含量显着上升(P<0.05)。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品质的影响2.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黄颡鱼皮肤颜色观察显示:HFM有使黄颡鱼背部皮肤黑色和腹部皮肤黄色变浅的趋势,相比对照组,Y3组黄颡鱼背部皮肤黑色和腹部皮肤黄色显着变浅。黄颡鱼皮肤色素检测显示:HFM有使黄颡鱼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及腹部皮肤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的趋势,相比对照组,Y3组黄颡鱼背部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及腹部皮肤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下降(P<0.05)。2.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性质、质构性、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Y2组黄颡鱼肌肉弹性显着下降(P<0.05),Y4组显着上升(P<0.05),各实验组肌肉硬度、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无显着差异(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超过5%使得黄颡鱼肌肉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超过7.5%使得肌肉胶原蛋白(ODM)含量显着升高(P<0.05)。饲料中HFM替代鱼粉有使黄颡鱼肌肉总游离氨基酸(TAA)含量上升趋势,Y5组肌肉总游离氨基酸(TAA)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肌肉Ala、Tyr、Trp、Ser、Gly含量呈升高趋势。3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健康的影响3.1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黄颡鱼肠道组织切片观察显示:随着HFM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黄颡鱼前肠绒毛变密且高度显着增加,肌层厚度增厚,HFM对于黄颡鱼中肠组织影响较小,但是随着HFM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黄颡鱼后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显着下降,且绒毛密度变稀疏。黄颡鱼肠道组织测量显示:随着HFM替代水平的升高,黄颡鱼前肠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呈升高趋势,隐窝深度呈下降趋势,其中Y3、Y4、Y5组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显着升高(P<0.05),隐窝深度显着下降(P<0.05)。各实验组黄颡鱼后肠绒毛高度,绒隐比,肌层厚度呈显着下降趋势(P<0.05),隐窝深度呈显着升高趋势(P<0.05)。3.2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根据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成为操作分类单元(OTUs),Y1、Y3、Y5组OTUs总数分别为551、249、604,它们特有的OTUs分别为145、7、200,优势菌种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相对丰度分别为91.11%,97.96%和86.64%,以Y3最高。在黄颡鱼Y1,Y3,Y5组肠道菌群结构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其中梭杆菌门为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细菌门,Y3组最高,为98.00%;Y5组最低,为86.71%。香农指数和细菌辛普森指数以Y5组最高,Y3组最低,细菌ACE指数以Y1组的最高,其次为Y5组,Y3组最低。

蒋永强[9](2019)在《竖缝式鱼道内鱼类洄游上溯轨迹模拟研究》文中认为竖缝式鱼道作为供鱼类洄游的人工通道,对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竖缝式鱼道研究多侧重于水力学方面的计算,忽略了鱼类自身的游泳特性及各项运动能力指标,因而据此设计的竖缝式鱼道仍有进一步的优化空间。为改善竖缝式鱼道的过鱼效率,本文拟以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的方法,全面详细阐述了构建鱼类上溯运动模型的全过程,并得到如下结论:(1)借助高精密可变坡水槽开展相关放鱼试验,鱼类上溯成功率达到一半以上,表明本次试验的竖缝式鱼道结构尺寸设计较为合理,该竖缝式鱼道模型的内部流态基本能满足试验鱼种的上溯需求。(2)竖缝式鱼道水流流经各竖缝处流速增大,其流速范围约在1.01.2m·s-1,经竖缝后向池室扩散,流速逐渐减小,由于长挡板的阻挡作用,主流流线发生改变,形成类似“S”型的主流带,其流速特征分布较为明显。在主流区两侧近边壁处分别形成大小位置不对称的两个回流区,为鱼类上溯行为提供了有利的休息空间;由于主流区水流波动较大,速度梯度变化明显,导致主流区紊动能普遍高于回流区紊动能;雷诺剪切应力的分布特征与紊动能分布呈现一致性。(3)草鱼上溯过程中对流速的偏好值范围为0.10.2 m·s-1;洄游过程中其对紊动能的偏好值范围为0.020.03 m2·s-2;草鱼会优先考虑紊动强度为0.1250.175的区域进行上溯,过高或过低的紊动均不利于草鱼的上溯运动行为;对于雷诺剪切应力而言,草鱼均优先选择00.01 N·m-2的区域进行上溯,随着雷诺剪切应力的增大,草鱼对其选择占比也逐渐减小;多数草鱼洄游路径上20%60%的紊动耗散率处于00.05 m2·s-3的范围内;草鱼对应变率值约为10 s-1的区域选择性最高。此外,各水力学因子对鱼类的影响程度顺序为:紊动强度>紊动能>水平雷诺剪切应力>流速>紊动耗散率>其他方向雷诺剪切应力>应变率。(4)借助于各水力学因子的偏好阈值和权重值初步计算鱼类的上溯方向;建立鱼类游泳速度与流速的函数关系,为模型嵌入动态运动速度,通过游泳速度对时间的积分获取鱼类在?t时间段内的上溯距离。建立了竖缝式鱼道内个体鱼洄游运动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实测鱼的运动轨迹进行模拟与预测,证实鱼类上溯模型的准确定和普适性。

韩迎雪[10](2019)在《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淡水鱼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历史悠久,并且种类繁多。其共有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且易吸收、脂肪含量低且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由于市场对淡水鱼消费习惯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的市场价值较低,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研究了淡水鱼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及含量,鱼糜凝胶的质构、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最终筛选出适合制作鱼糜的鱼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比较淡水鱼肌肉脂肪酸在鱼类科、目以及种属间的差异,本文采用氯仿-甲醇(体积比=2∶1)法提取30种淡水鱼背部肌肉的粗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30种淡水鱼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30种淡水鱼每kg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为50.24174.96 g,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范围为21.31%36.3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相对含量在22.79%53.00%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对含量范围为22.22%47.28%。30种淡水鱼共检出25种脂肪酸,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30种淡水鱼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最为丰富。(2)为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淡水鱼肌肉中各磷脂组分的方法,以翘嘴红鲌(Erg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为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HPLC-ELSD),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型正相硅胶色谱分析柱(100mm×4.6 mm)作为分离柱,正己烷-异丙醇-13%乙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系,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70℃,雾化气(氮气)压力为320 kPa。结果表明,各磷脂组分均能完全分离,且各磷脂组分在相应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高,C.V.值均小于3.0%,平均回收率为88.38%107.41%,RSD为0.4%4.95%。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翘嘴红鲌等淡水鱼中磷脂含量的测定。(3)为研究淡水鱼肌肉磷脂的含量及种类在鱼类科、目和种属间的规律,采用氯仿-甲醇提取法及HPLC-ELSD检测方法对淡水鱼肌肉磷脂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淡水鱼肌肉总磷脂含量在0.603.70 mg/g,磷脂酰乙醇胺(PE)占总磷脂的46.45%65.30%,是淡水鱼肌肉磷脂的主要成分。在所有被检测的淡水鱼肌肉中共检测到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七种磷脂成分。其中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缩骨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磷脂组成种类最为丰富。(4)为筛选出适合做鱼糜的鱼种,将不同种类淡水鱼鱼肉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做成鱼糜凝胶,测定其凝胶强度、质构、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并寻找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淡水鱼糜凝胶硬度为121.83972.9 g,内聚性为0.032.35,弹性为1.352.95 mm,咀嚼性为0.218.37 mJ,凝胶强度为109.83884.88 g.cm,白度为66.0280.8,持水性为71.5%91.83%,粗脂肪含量为每kg鱼糜凝胶中有37.19130.35 mg。根据鱼肉磷脂、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最终认为草鱼、鳙鱼、罗非鱼、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是最适合作为生产鱼糜的鱼种。

二、三种V_C产品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V_C产品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质营养需求
        1.1.1 日粮脂肪水平
        1.1.2 必需脂肪酸
        1.1.3 日粮油脂源
    1.2 日粮脂质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2 日粮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3 日粮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3 鱼类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组成和饵料分析
        1.3.1 天然状态下鱼类体组成
        1.3.2 天然饵料分析——脂肪酸标志法
    1.4 越冬条件下鱼类生理生化及代谢研究
    1.5 多鳞白甲鱼营养研究进展
        1.5.1 生物学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5.3 营养价值研究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粗脂肪及脂肪酸测定
        2.2.3 脂肪酸标志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物学指标
        2.3.2 不同季节多鳞白甲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
        2.3.3 不同季节硅藻和绿藻脂肪酸标志
        2.3.4 不同季节绿藻脂肪酸标志
        2.3.5 不同季节浮游动物脂肪酸标志
        2.3.6 不同季节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
        2.3.7 不同季节水生昆虫脂肪酸标志
        2.3.8 不同季节底栖动物脂肪酸标志
        2.3.9 主成分分析
        2.3.10 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
    2.4 讨论
        2.4.1 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2.4.2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天然饵料分析
第三章 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日粮
        3.2.2 试验条件
        3.2.3 采样
        3.2.4 组分测定
        3.2.5 脂肪酸测定
        3.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3.2.8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3.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m RNA表达量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长表现
        3.3.2 体成分
        3.3.3 肌肉、肝脏和肠道的脂肪酸组成
        3.3.4 血清生化指标
        3.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3.3.6 肝脏组织学结构
        3.3.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3.4.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3.4.2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3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4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日粮配方
        4.2.2 试验鱼和饲养条件
        4.2.3 采样
        4.2.4 体成分
        4.2.5 脂肪酸组成
        4.2.6 血清生化参数
        4.2.7 抗氧化参数
        4.2.8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生长
        4.3.2 体成分
        4.3.3 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
        4.3.4 血清生化指标
        4.3.5 抗氧化参数
        4.3.6 脂质相关基因表达
    4.4 讨论
        4.4.1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4.4.2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3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5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第五章 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日粮配制
        5.2.2 饲养试验
        5.2.3 采样
        5.2.4 体成分分析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5.2.6 血清生化指标
        5.2.7 抗氧化能力
        5.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生长和生物学参数
        5.3.2 体成分
        5.3.3 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5.3.4 血清生化指标
        5.3.5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5.3.6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5.4 讨论
        5.4.1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5.4.2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3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5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第六章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动物标本采集
        6.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6.2.3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6.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6.2.5 实时定量PCR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生长参数
        6.3.2 越冬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分
        6.3.3 测序和转录装配
        6.3.4 功能注释
        6.3.5 DEGs表达差异分析
        6.3.6 DEGs功能富集分析
        6.3.7 DEGs的维恩图分析
        6.3.8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6.4 讨论
        6.4.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DEGs的表达
        6.4.2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脂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绿原酸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绿原酸的结构和性质
    1.2 绿原酸的吸收与代谢
        1.2.1 绿原酸的吸收特性
        1.2.2 绿原酸的代谢特性
    1.3 绿原酸的提取工艺
        1.3.1 绿原酸的传统提取法
        1.3.2 绿原酸的物理提取法
        1.3.3 绿原酸的酶解法
    1.4 绿原酸的生物学功能
        1.4.1 绿原酸抗菌功能
        1.4.2 绿原酸的抗炎功能
        1.4.3 绿原酸抗氧化功能
        1.4.4 绿原酸的调节糖脂代谢的性能
    1.5 绿原酸在动物生产的应用
        1.5.1 绿原酸在猪生产上的应用
        1.5.2 绿原酸在家禽生产上的应用
        1.5.3 绿原酸在草食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1.5.4 绿原酸在水产上的应用
    1.6 绿原酸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日粮设计
    2.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2.2.1 动物选取
        2.2.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
    2.3 试验时间及地点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生长性能
        2.4.2 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2.4.3 屠宰性能指标及肉品质
        2.4.4 免疫器官指数
        2.4.5 血清抗氧化性能
        2.4.6 肝脏抗氧化性能
        2.4.7 空肠黏膜抗氧化性能
        2.4.8 肝脏结构
        2.4.9 空肠结构
        2.4.10 经济效益分析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绿原酸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绿原酸对肉兔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3.3.1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3.3.2 绿原酸对肉兔肉品质的影响
    3.4 绿原酸对肉兔器官指数的影响
    3.5 绿原酸对肉兔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6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7 绿原酸对肉兔空肠黏膜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8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结构的影响
    3.9 绿原酸对肉兔空肠结构的影响
    3.10 绿原酸对肉兔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绿原酸对肉兔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绿原酸对肉兔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 绿原酸对肉兔屠宰性能的影响
    4.4 绿原酸对兔肉品质的影响
    4.5 绿原酸对肉兔免疫器官的影响
    4.6 绿原酸对肉兔血清抗氧化的影响
    4.7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抗氧化的影响
    4.8 绿原酸对肉兔肠道抗氧化的影响
    4.9 绿原酸对肉兔肝脏结构的影响
    4.10 绿原酸对肉兔肠道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3)不同地区淡水鱼类肠道菌群分析及鱼类病原菌的拮抗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中国常见淡水鱼类的养殖情况
    1.2 鱼类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研究
        1.2.1 鱼类病原体
        1.2.2 病害防治措施
        1.2.3 淡水鱼类健康养殖
    1.3 鱼类肠道菌群研究概况
        1.3.1 鱼类肠道菌群研究
        1.3.2 基于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
    1.4 链霉菌对水产养殖的潜在效益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地区的淡水鱼类肠道菌群分析
    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扩增产物电泳图
        2.3.2 样本质量评估及物种多样性分析
        2.3.3 属水平物种进化关系
        2.3.4 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构
        2.3.5 LEfSe分析
        2.3.6 四种有益菌和五种有害菌的分析比较
        2.3.7 物种注释
    2.4 讨论
第三章 鱼类病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及试验用鱼
        3.1.2 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菌筛选
        3.2.2 菌株16S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
        3.2.3 拮抗菌的碳源利用情况
        3.2.4 淀粉水解试验
        3.2.5 形态特征观察
        3.2.6 菌株的生长曲线
        3.2.7 发酵上清液对草鱼的安全性
        3.2.8 XA1菌株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9 发酵上清液对草鱼的保护效果
    3.3 试验结果
        3.3.1 拮抗菌的初筛
        3.3.2 拮抗菌复筛
        3.3.3 菌种鉴定
        3.3.4 碳源利用情况
        3.3.5 菌株XA1的形态特征
        3.3.6 生长曲线
        3.3.7 菌株XA1对草鱼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XA1对草鱼的影响及化合物的分离
    4.1 材料和仪器
        4.1.1 试验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甲醇粗提物的抑菌效果
        4.2.2 甲醇粗提物的抑菌性能评价
        4.2.3 甲醇粗提物的耐热性
        4.2.4 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4.3 试验结果
        4.3.1 拮抗菌粗提物的抑菌效果
        4.3.2 粗提物的抑菌性能评价
        4.3.3 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
        4.3.4 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论文发表情况
专利发表情况
致谢
受资助的基金项目

(4)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养殖水体水质恶化的生态学原理
    1.3 原位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方法
        1.3.1 优化养殖放养结构
        1.3.2 优化养殖管理措施
    1.4 鱼蚌混养的研究现状
    1.5 硝化细菌挂膜调控水产养殖水体水质
    1.6 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养鱼种类和投饲量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养殖试验
        2.2.2 生长指标测定
        2.2.3 水质监测
        2.2.4 试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2.2.5 数据计算
        2.2.6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2.3.2 水质分析
        2.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鱼蚌比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养殖试验
        3.2.2 生长指标测量
        3.2.3 水质监测
        3.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3.2.5 数据计算
        3.2.6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3.3.2 水质分析
        3.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载体对硝化细菌挂膜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养殖试验
        4.2.2 水质监测
        4.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4 数据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质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化菌挂膜对混养系统中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养殖试验
        5.2.2 生长指标测量
        5.2.3 水质监测
        5.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6 数据计算
        5.2.7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5.3.2 水质分析
        5.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5 氮、磷物料衡算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福寿螺对草鱼摄食水葫芦后产生的粪便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意义
    1.1 福寿螺概述
    1.2 水葫芦在水产养殖中的利用及污染问题
    1.3 鱼类粪便的污染危害及控制
        1.3.1 鱼类粪便的污染危害
        1.3.2 鱼类粪便污染的控制
    1.4 鱼类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养殖系统
        2.1.2 实验螺及饵料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2.2.2 存活率、摄食生长及形体指标的测定
        2.2.3 福寿螺消化酶活力测定
        2.2.4 常规营养、氨基酸及脂肪酸的测定及评价
        2.2.5 氮、磷测定及富集量计算
        2.2.6 重金属测定及评价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第3章 结果
    3.1 福寿螺对草鱼粪便的利用及对水体氮磷的富集情况
        3.1.1 草鱼粪便、水葫芦和浮萍的常规营养成分
        3.1.2 福寿螺对草鱼粪便的利用情况
        3.1.3 福寿螺对水体氮磷的富集情况
    3.2 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对其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 福寿螺的生长情况
        3.2.2 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对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
        3.3.1 福寿螺软体部(全螺)体组成
        3.3.2 福寿螺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含量
        3.3.3 福寿螺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3.3.4 福寿螺肌肉的氨基酸营养评价
        3.3.5 福寿螺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4 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对其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3.4.1 饵料重金属含量
        3.4.2 福寿螺肌肉和软体部的重金属含量
        3.4.3 福寿螺肌肉及软体部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
        3.4.4 福寿螺肌肉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福寿螺对草鱼粪便再利用的生态价值
        4.1.1 草鱼粪便的营养价值
        4.1.2 福寿螺对水葫芦的二次利用及其生态意义
    4.2 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对其生长及消化的影响
    4.3 摄食草鱼粪便后的福寿螺的经济价值
        4.3.1 福寿螺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4.3.2 福寿螺肌肉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4.3.3 福寿螺肌肉脂肪酸营养品质评价
        4.3.4 福寿螺食用安全性评价
    4.4 福寿螺对草鱼粪便再利用的应用前景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6)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黄颡鱼生物学特征
        2.1 形态特征
        2.2 雌雄鉴别
        2.3 生活习性和食性
        2.4 繁殖习性与生长特征
        2.5 营养需求
    3 黄颡鱼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
        3.1 黄颡鱼胃肠道形态结构
        3.2 黄颡鱼胃肠道功能
    4 鱼类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4.1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过程
        4.2 淡水鱼类肠道菌群的特点
        4.3 鱼类肠道菌群的作用
    5 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5.1 豆粕中存在摄食抑制因子
        5.2 饲料中高水平豆粕会降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5.3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ANFs会对组织结构及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5.4 相关应对措施
    6 酵母培养物和天然植物复合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价值
        6.1 酵母培养物
        6.2 天然植物复合物
    7 本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饲料
        2.2 实验鱼与养殖管理
        2.3 样品采集
        2.4 分析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2 对体成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培养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和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样本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抗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和与肠道通透性相关两种酶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豆粕水平饲料中添加天然植物复合物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1 前言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饲料
        2.3 试验鱼与养殖管理
        2.4 样品采集
        2.5 理化分析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对生长性能与饲料效率的影响
        3.2 对体成分与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对氧化体系指标的影响
        3.5 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6 对胃肠组织结构以及肠道通透性相关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日粮豆粕含量及两种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效数据统计
        3.2 feature特征序列
        3.3 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3.4 不同组别黄颡鱼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群落结构
        3.5 4组黄颡鱼肠道菌群样本群落Heatmap图
        3.6 显着性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养殖密度和投喂模式对草鱼肌肉品质和代谢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养殖鱼类品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1.1 鱼类肌肉品质特性的研究进展
        1.2 影响养殖鱼类肌肉品质的因素
    2.鱼类肌肉品质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2.1 肌肉生长发育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
        2.2 肌肉中营养物质代谢的调控途径
    3.多重组学研究技术在水产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技术在水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水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3 代谢组学技术在水产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草鱼肌肉特性和转录组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草鱼的饲养及实验条件
        2.2 样本采集与处理
        2.3 生长指标计算
        2.4 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5 草鱼肌肉组织转录组检测
        2.6 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
        2.7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草鱼生长的动态
        3.2 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
        3.3 各理化指标与养殖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3.4 Illumina测序结果和功能性注释
        3.5 组间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确定及功能性分析
    4.讨论
        4.1 养殖密度对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4.2 养殖密度对肌肉脂代谢和糖酵解的影响
        4.3 养殖密度对鱼体应激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5.小结
第三章 不同饲料投喂对草鱼肌肉品质的影响及肌肉代谢调控机制的多组学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鱼类的养殖条件及实验设计
        2.2 池塘水质的检测
        2.3 草鱼组织样品的采集
        2.4 性腺组织学观察与性别鉴定
        2.5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6 肌肉质构和剪切力的测定
        2.7 肌肉组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8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9 Real-time PCR
        2.1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与数据分析
        2.11 转录组及蛋白组数据的检测分析
        2.12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生长特性
        3.2 血清生化指标
        3.3 肌肉的质构特性与组织学特征
        3.4 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3.5 肌肉组织代谢组的差异比较
        3.6 肌肉转录组及蛋白组的联合分析
    4.讨论
        4.1 不同饲料投喂对草鱼生长及血液生化特性的影响
        4.2 肌肉质构和生化组成特性的变化
        4.3 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4 不同饲料投喂诱导的肌肉脂质代谢的改变
        4.5 肌肉组织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改变
        4.6 鱼体信号转导与免疫应答的改变
    5.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动物蛋白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
        1.1 动物蛋白的研究现状
        1.2 肉骨粉的研究现状
        1.3 鸡肉粉的研究现状
        1.4 血粉的研究现状
    2 不同工艺羽毛粉相关研究
        2.1 高温高压水解法
        2.2 化学水解法
        2.3 微生物发酵或酶解法
        2.4 膨化法
        2.5 其它方法
    3 水解羽毛粉的相关研究
        3.1 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
        3.2 在畜禽料中的使用
    4 黄颡鱼习性及营养学研究
        4.1 黄颡鱼摄食习性
        4.2 黄颡鱼营养学研究现状
    5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1 存在的问题
        5.2 本研究的目的
        5.3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血清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试验鱼饲养及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2.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成份的影响
        2.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5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体成分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样品收集、分析与计算
        2.1 肉质测定
        2.1.1 肌肉理化指标的测定
        2.1.2 黄颡鱼皮肤色素的测定
        2.1.3 肌肉质地的测定
        2.1.4 肌肉氨基酸的测定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皮肤色素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体色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肌肉质构性的影响
        3.5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4 讨论
        4.1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4.2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皮肤色素的影响
        4.3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质地的影响
        4.4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健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样品收集、分析与计算
    3 结果
        3.1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指标的影响
        3.2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3.3 水解羽毛粉对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4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
        3.5 黄颡鱼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3.6 黄颡鱼肠道中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差异
    4 讨论
        4.1 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肠道理化指标的影响
        4.2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4.3 水解羽毛粉对黄颡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竖缝式鱼道内鱼类洄游上溯轨迹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竖缝式鱼道内鱼类运动轨迹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环境
    2.3 试验方法
    2.4 运动轨迹的获取
    2.5 试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鱼道模型三维流场的精细化计算
    3.1 模型建立
    3.2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 模型率定与验证
    3.4 竖缝式鱼道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解析鱼类在竖缝式鱼道内水动力驱动下的上溯机理
    4.1 鱼类对各水力学因子的偏好阈值
    4.2 量化各水力学因子对鱼类的影响程度
    4.3 确定鱼类的游泳速度
    4.4 本章小结
5 鱼类上溯轨迹模拟
    5.1 鱼类上溯方向
    5.2 鱼类上溯步长
    5.3 轨迹的模拟与验证
    5.4 上溯模型的应用与拓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10)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脂质的分类
        1.1.1 油脂
        1.1.2 类脂
        1.1.2.1 磷脂
        1.1.2.2 糖脂
        1.1.2.3 胆固醇及其酯
    1.2 淡水鱼脂质的提取方法
        1.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3 其他方法
    1.3 淡水鱼脂质的分析检测方法
        1.3.1 层析法
        1.3.2 气相色谱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脂质对鱼糜凝胶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30种淡水鱼肌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样品前处理
        2.2.3.2 脂肪的提取
        2.2.3.3 脂肪酸的甲酯化
        2.2.3.4 脂肪酸的GC-MS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0 种淡水鱼粗脂肪的含量
        2.3.2 30 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
        2.3.2.1 饱和脂肪酸
        2.3.2.2 不饱和脂肪酸
        2.3.2.3 EPA和DHA总相对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鱼磷脂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样品前处理
        3.2.3.2 脂肪的提取
        3.2.3.3 样品制备
        3.2.3.4 色谱分析条件
        3.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谱条件优化选择
        3.3.1.1 色谱柱的选择
        3.3.1.2 检测器的选择
        3.3.1.3 流动相的选择
        3.3.1.4 柱温的选择
        3.3.1.5 蒸发光温度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3 方法的精密度
        3.3.4 回收率
        3.3.5 翘嘴红鲌磷脂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种淡水鱼磷脂的含量测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样品前处理
        4.2.3.2 脂肪的提取
        4.2.3.3 样品制备
        4.2.3.4 色谱分析条件
        4.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磷脂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4.3.2 淡水鱼肌肉磷脂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鱼糜凝胶制作工艺流程
        5.2.3.2 鱼糜凝胶制作要点
        5.2.3.3 鱼糜凝胶质构的测定
        5.2.3.4 凝胶强度的测定
        5.2.3.5 鱼糜凝胶白度的测定
        5.2.3.6 鱼糜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5.2.3.7 鱼糜凝胶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的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种类鱼糜的质构
        5.3.2 不同种类鱼糜的凝胶强度
        5.3.3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白度
        5.3.4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持水性
        5.3.5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
        5.3.5.1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
        5.3.5.2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磷脂组成
        5.3.6 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种类淡水鱼肌肉磷脂的HPLC-ELSD图谱
附录2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凝胶磷脂的HPLC-ELSD图谱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四、三种V_C产品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D]. 苟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绿原酸对肉兔生产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刘静慧.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不同地区淡水鱼类肠道菌群分析及鱼类病原菌的拮抗菌筛选[D]. 徐佳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4]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D]. 汪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福寿螺对草鱼摄食水葫芦后产生的粪便再利用研究[D]. 欧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日粮豆粕含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和健康的损伤以及二种添加剂对其修复作用的研究[D]. 孙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7]养殖密度和投喂模式对草鱼肌肉品质和代谢调控的影响[D]. 赵鸿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8]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品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吴桐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竖缝式鱼道内鱼类洄游上溯轨迹模拟研究[D]. 蒋永强. 三峡大学, 2019(03)
  • [10]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D]. 韩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三种V_C产物对草鱼鱼种生长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