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萌芽在你身边

创新萌芽在你身边

一、创新幼芽在你身边(论文文献综述)

杨恩芳[1](2021)在《海岛人家》文中指出仿佛一个美丽的神话,2400万年前,地壳运动推着这片陆地左旋漂移北回归线上,终在雷琼断裂中与大陆分离,呈雪梨状横卧浩瀚南海。海南岛高山中隆,丘陵、台地、平原逐级下沉于海平。万泉河、南渡江、太阳河五条淡水润育繁茂植被千秋人家。万宁,居于东线的三亚海口之间,气温适中,水系丰沛,不仅有最美的海湾,更有那诗画的乡村,星星点点镶嵌在绿色的台地平原。村口古木百年沧桑,在枯褐变形的树身抽出万千新绿耸立云天,灌木阔叶缠绕四围,

王晓琳[2](2021)在《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蒙蒙[3](2021)在《论美声唱法在《声入人心》中的跨界演绎之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淼[4](2021)在《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文中指出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1890-1960),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诗人之一,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歌巨匠。在俄罗斯诗歌进程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抒情诗创作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史,为20世纪俄罗斯诗歌和世界诗歌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帕斯捷尔纳克以独特的方式观察世界和反映生活。他写诗注重诗歌的哲学表达,将自己对人生、爱情、大自然和艺术的领悟写入抒情诗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近20年以来,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兴起一种新兴的文学研究理论——世界图景理论。该理论是源于物理科学的世界图景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发展与应用。文学研究中的世界图景理论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作者世界感受的观念体系,考察作者对于人、自然、社会、政治等现实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帕斯捷尔纳克在抒情诗创作中通过独一无二的诗歌形象概念化和范畴化现实,对他所关注的人的生活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大自然世界和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评价,这就是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世界图景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借助世界图景理论,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世界图景的四大构成要素——人生观、爱情观、自然观和艺术观进行研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学理论家哈利泽夫(В.Е.Хализев)对世界图景类型的划分,判定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世界图景的类型。本论文由绪论、第一至第五章、结论和参考文献构成。绪论简述论文研究对象和选题依据,综述俄罗斯国内外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的研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任务、意义和创新之处。论文主体部分由世界图景理论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爱情观、自然观和艺术观五章组成。第一章对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概念、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明确本论文对于诗歌作品世界图景的定义和所采用的方法,阐明形象、观念和世界图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从成长、命运和使命三个方面阐释帕斯捷尔纳克对于自我的认知,论证其全盘接受的人生哲学。第三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爱情观,分爱情-疾病、爱情-第二次诞生和爱情-永生三部分考察帕斯捷尔纳克对人与人之间隐秘关系的态度,揭示其观念体系中爱情与生活、生命的等同关系。第四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自然观,从大自然的主体性、神性和艺术性三个维度理解帕斯捷尔纳克对大自然与人、大自然与上帝和大自然与艺术关系问题的看法,感受帕斯捷尔纳克对大自然的尊重、景仰与欣赏。第五章研究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艺术观,从艺术吸收生活、艺术认知生活和艺术使生活变形三个角度梳理帕斯捷尔纳克对“现实新范畴”——艺术的看法,破解其创作的美学原则。结论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对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形象体系和世界认知观念体系进行概述,判定其抒情诗世界图景的类型,并对帕斯捷尔纳克的世界感受做进一步溯源和阐发。最后是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金琳[5](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9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正式启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与结构编排上做出了较大调整与变更,其中,置于每课每一框题最后的“拓展空间”栏目是新教材的创新点,因其较强的拓展延伸性、灵活多变性、实践参与性而备受关注。这一栏目不仅有助于巩固深化框题学习,而且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培养公共参与能力,养成法治意识和理性思维,这与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目前关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拓展空间”栏目的研究空间较大。师生在使用栏目的过程中也的确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探寻栏目的运用已经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可回避且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做一次有益尝试,实现栏目效用放大化、教学更加生活化、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化、课程改革更加具体化、核心素养更加可操作化。本文第一部分综合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从内涵、特点、类型等方面对全册教材的“拓展空间”栏目进行相对全面透彻地梳理。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所在地区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及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合收集整理的数据信息和访谈记录,分析“拓展空间”栏目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第三部分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路径,探寻一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通之道,以期为一线的教学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案例。此外,受教材编写准备时间仓促、编写者对一线教学实践缺乏全面了解等因素影响,“拓展空间”栏目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笔者尝试在栏目研究微观察的基础上,为今后栏目修订、教材完善提供一些参考。第四部分例举不同类型的“拓展空间”栏目活动设计,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具体的可参考的实例,以期抛砖引玉。为了更好地呈现“拓展空间”栏目所承载的思想智慧,帮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辅助性、灵活性、开放性、趣味性、适应性的原则活用栏目,依托学情精准施教,多因素考量选择教法,完善评价机制,融合多元载体拓宽教育维度,创造以人为本的“活的教育”。

徐媛[6](2021)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市Z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新时代诉求下,乡村教育发展备受关注。课程开发权利的下放,使乡村学校进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成为可能。那么,如何通过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乡村少年成长,使他们找到知识根植于乡土的熟悉感、亲近感,释放孩子的劳动天性和对事物的好奇心,提升乡村少年的核心素养,成为学界不断探索的命题。本研究意在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逻辑进行探索,期望将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从实践思考推向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可能。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本文将乡土课程资源定义为师生和学校所能利用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能反映当地生产生活并有助于师生成长的可用于课程建设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有利于乡村学生发展的课程定位与目标设定,适用于乡村学校课程目标达成和乡村学生实践的物质资源,有助于乡村学校课程目标达成和乡村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并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找到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个案研究法对Z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过程进行梳理,借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对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出Z小学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五个要素:便利可及的乡土资源、行动主体的认知与坚持、权利者的允许与承认、各方的积极反馈、教育观念的转变;剖析出以教师观念转变为起点,以乡土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学生乡土经验的挖掘和发展,促进学生素养提高与地方发展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逻辑。作为教育改革的新探索,在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理想的地方,通过对Z小学开发过程的反思,从四个方面提出优化方向:多样化培训助力教师观念转变,放权减负提升教师积极性,多方合作弥补教师知能不足,增加学生参与提升资源效益。最后,对乡土课程资源的未来发展提出两方面展望,即希望能在实践中引领课程资源观念变革,并在实践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丹丹[7](2021)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马瑞戴尔·勒苏尔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瑞戴尔·勒苏尔(Meridel Le Sueur,1900-1996)是美国左翼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其创作深受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手法上均具有独特之处。勒苏尔的文学创作揭露了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上层社会与下层阶级、白种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女性与自然间复杂莫测的联系,以及上述诸种联系之间的整体性关联。目前学界对勒苏尔作品的研究甚少,且勒苏尔在很大程度上为生态批评家所忽视,但事实上,她的书写深刻揭露了人类社会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隐蔽地运作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中。勒苏尔创作的主题高度关注环境议题,及其与阶级、性别和种族间的密不可分的交叠性互动,她或可位列对环境正义探索最为深入的美国文学家之一。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她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怀始终与她所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气连枝,坚定地扎根于左翼阵营中,这是她写作和世界观的根本基调。生态女性主义成为解读勒苏尔文学创作的理想路径,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对勒苏尔的作品进行研究。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勒苏尔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其次阐明勒苏尔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研究价值,强调该作家作品中鲜明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最后对该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进行梳理。本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性别议题的书写:父权社会中的女性身份”从三个层次来论述,分为“女性与男性:语言、身体和行动反抗”、“身份与认同:女性身份的重构”、“中心与边缘:界限性与交叠性之融合”三个小节。本章节首先侧重分析在勒苏尔的作品中,女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女性集体主义,打破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境遇。其次指出在以男性文学为审美标准的时代,女性作家们只能弱化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被迫接受男性文学侵占的现实。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许多左翼女性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改变了以往被边缘化的命运,重构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份,女性从沉默的失语状态到重建女性话语的权威。最后着重分析中心与边缘是一种界限性与交叠性之融合,探究勒苏尔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环境意识的讨论:统治的普遍逻辑”,从“亲近自然:一种独特的幸存方式”、“身体语言:从排斥到构建的共同体”、“女性与动物:男权社会的典型他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章节首先阐明女性亲近自然可以为女性和自然治愈由父权制社会带来的伤害,并提供精神上的慰藉。继而探讨勒苏尔创作中的身体书写将身体与环境结合在一起,身体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女性身体的描写唤醒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中女性被支配和被压迫的环境因素。最后,女性经历了与动物相似的悲惨命运,无法获得与男性相同的就业权利和社会地位。勒苏尔将女性比作动物进行大胆的描写,主要是希望在现实社会中摈弃这种具有自然歧视和性别歧视特征的语言,这也是生态女性主义努力的目标之一。第三章“阶级压迫的批判:权力的资本主义性质”主要探讨阶级问题。从“阶级压迫下的群体”、“从‘本源同体’到‘压迫同体’”、“从阶级的‘双重压迫’到‘集体论’的构建”三个层次展开。本章首先聚焦勒苏尔作品中的无产阶级遭受资产阶级压榨的悲惨境遇,如环境恶劣、食品短缺、过度劳动、体力衰竭等。其次分析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下,女性与自然联合起来,从本源同体走向反抗压迫的共同体,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只有认识到边缘群体压迫形式的同构性,才能构建真正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最后,论述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尤其是女性工人阶级,她们承受着“双重压迫”的命运,需要联合起来构建“女性集体主义”,勒苏尔认为孤立的存在只会使社会环境更加糟糕,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是她们努力寻找生命意义的力量源泉。第四章“种族身份话语: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探讨白人作为社会的统治者,有色人种承受着种族歧视和文化霸权的压迫。本章第一节“身份空白:边缘种族群体身份的缺失”通过身份的空白,来阐释勒苏尔笔下的边缘群体承受种族隔离、殖民主义及其他方面的压迫,其身份地位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第二节“边缘之边缘:双重边缘的压迫”介绍有色人种女性处于边缘之边缘的社会地位,她们既承受着种族压迫又遭遇着性别歧视,处于双重压迫的社会境遇。各种压迫交叠在一起,迫使有色人种女性处于社会的最边缘。第三节“身份反抗:寻找身份的重构”论述身份反抗即身份的重构,有色人种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之中,虽然有色人种男性和白人女性都属于被压迫的群体,但他们的社会地位都高于有色人种女性。性别和种族的劣势是她们进行身份反抗的基础,勒苏尔呼吁有色人种女性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社会的不公。结语部分综述全篇,通过对勒苏尔文学创作中的人与自然、女性与男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分析,表现出她对边缘群体的多维度关怀。在男权社会中,边缘群体应紧密团结在一起,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一名美国共产党员,勒苏尔思想激进,她的创作关注性别、环境、阶级、种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出对边缘群体的交叠性体察。具有整体性倾向的生态女性主义为解读勒苏尔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构建整体主义批评提供了可行的范式。

柳真(Yoo Jin)[8](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郭鑫[9](2020)在《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家庭成员的感情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亲情,夫妻双方是爱情。而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之中,家书作为独特的情感联系承载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于家书思想教育价值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国外丰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家书在连接家族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联络他乡游子与家族的纽带中,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得人们在利用书信这一表现形式在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也能得到自我思想的升华。选定此课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逐渐变迁和家书形式的演变,家书的地位逐渐受到了挑战,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社会中,家书似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濒临“灭绝”。如何改变现状,借助信息化时代的东风,助家书文化重上枝头,实现家书在当今社会思想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是我们在推广优秀家书过程中面临的局限,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重拾被网络冲淡了的亲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借助书信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递主流思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家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家书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家书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家书的基本特征,而相关理论概述则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关于家庭的理论等五大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第三部分着重阐述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及其局限,详述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家书思想教育的功能和家书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局限;第四部分分析了新时代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实现途径,主要为以家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好及全社会开展优秀、经典家书的学习与传播。当然,家书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书信的文字形式,还可以扩展为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重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固有形式,是本课题的研究特色的体现。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性分析法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支撑论文写作的相关资料,比较不同历史时期家书起到的教育意义,对其中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全面地了解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其功能的历史研究和现状,并希望对家书文化的未来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钟美琦[10](2020)在《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社会飞速发展,对于学生逐渐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导向趋向于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学科与学科之间、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之间的“强架构”边界在逐渐弱化。以碎片化的知识为主的表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深度学习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深度学习理论落入实践也是我国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自我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出台以来,由于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地方、学校、教师课程权力的课程形式,如何把握好这一课程权力,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满足社会培养导向、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梳理校本课程开发历史沿革与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后,基于深度学习路线(Deeper Learning Cycle,DELC)进行初中生物学学科路线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以广州市第二中学为实践基地,建设“大豆探究”校本课程,包括开发设计、实施实践、评价修订等基本环节。本文通过现状评估法对广州市第二中学的校内外课程开发资源进行评估,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开发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科路线的“大豆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实践。通过课程开发实践,基于DELC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资源统筹,并且实现课程内容灵活、课程模式精简的特点。同时,为如何在开放性的课程中搭建“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二、创新幼芽在你身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幼芽在你身边(论文提纲范文)

(1)海岛人家(论文提纲范文)

虔诚的教母
坚韧的母亲
救人的药师
海边的歌声

(4)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1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第2节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研究述评
    第3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任务、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世界图景理论研究
    1.1 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文学作品世界图景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人生观
    2.1 成长:苦痛与恐惧
        2.1.1 伽倪墨得斯
        2.1.2 灰姑娘
        2.1.3 浮士德
    2.2 命运:死亡与复活
        2.2.1 角斗士
        2.2.2 哈姆雷特和耶稣
    2.3 使命:宇宙与时间
        2.3.1 飞行员
    本章小结
第3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爱情观
    3.1 爱情-疾病
        3.1.1 神经系统疾病
        3.1.2 呼吸系统疾病
        3.1.3 传染病和皮肤病
        3.1.4 药
    3.2 爱情-第二次诞生
        3.2.1 诗人的诞生和重生
        3.2.1.1 夜莺
        3.2.1.2 书架
        3.2.1.3 诗歌
        3.2.2 世界的更新与希望
        3.2.2.1 白色
        3.2.2.2 光
    3.3 爱情-永生
        3.3.1 摇篮曲
        3.3.2 心跳
    本章小结
第4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自然观
    4.1 大自然的主体性
        4.1.1 谈论者
        4.1.2 观察者
        4.1.3 指导者
    4.2 大自然的神性
        4.2.1 圣歌
        4.2.2 教徒
        4.2.3 教堂
    4.3 大自然的艺术性
        4.3.1 艺术家
        4.3.2 艺术品
    本章小结
第5章 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艺术观
    5.1 艺术吸收生活:海绵
    5.2 艺术认知生活:大雨
    5.3 艺术使生活变形:镜子,勃拉姆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概述
    一、“拓展空间”栏目的内涵
    二、“拓展空间”栏目的特点
        (一) 拓展延伸性
        (二) 灵活多变性
        (三) 实践参与性
    三、“拓展空间”栏目的类型
        (一) 反思型
        (二) 理解型
        (三) 验证型
        (四) 实践型
        (五) 综合型
    四、“拓展空间”栏目的功能
        (一) 内容衔接
        (二) 思维拓展
        (三) 行为导向
第二章 “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现状
        (一) “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调查分析
        (二) “拓展空间”栏目运用已有的成效
        (三) “拓展空间”栏目运用存在的问题
    二、“拓展空间”栏目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教师因素
        (二) 学生因素
        (三) 环境因素
        (四) 栏目因素
        (五) 评价因素
第三章 “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路径探寻及完善建议
    一、“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 辅助性
        (二) 灵活性
        (三) 开放性
        (四) 趣味性
        (五) 适应性
    二、“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的具体路径
        (一) 活用栏目,落实核心素养
        (二) 依托学情,促进生命成长
        (三) 精选教法,实现课程价值
        (四) 完善评价机制,顺应发展需要
        (五) 融合多元载体,拓宽教育维度
    三、“拓展空间”栏目的完善建议
        (一) 搭建可视化“脚手架”
        (二) 善用“大数据”智造
        (三) 完备进路和“技术”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教学案例
    一、反思型“拓展空间”栏目案例
    二、理解型“拓展空间”栏目案例
    三、验证型“拓展空间”栏目案例
    四、实践型“拓展空间”栏目案例
    五、综合型“拓展空间”栏目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市Z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从乡土教育到乡土课程再到乡土课程资源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研究
        (三)开发乡土课程资源的意义研究
        (四)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及途径研究
        (五)研究评论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框架及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乡土
        (二)课程资源
        (三)乡土课程资源
        (四)开发逻辑
    二、理论基础
        (一)核心素养理论
        (二)生活教育理论
        (三)“生活圈”教育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田野素描
    一、学校外部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教育发展情况
        (四)风俗文化情况
    二、学校内部情况
        (一)学校建筑设施与环境情况
        (二)学生情况
        (三)师资情况
        (四)课程开设与资源开发情况
第三章 Z小学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历史过程
    一、资源的启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萌芽
    二、资源的发现:乡土资源的梳理与初步利用
    三、资源的深入挖掘:特色的乡土课程建设
第四章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要素分析
    一、案例资料的意义探寻
        (一)初级编码概念化
        (二)建立类属范畴化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要素
        (一)便利可及的乡土资源
        (二)行动主体的认知与坚持
        (三)权利者的允许与承认
        (四)各方的积极反馈
        (五)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逻辑探寻
    一、观念更新引发教育变革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从未知到认可
        (二)不同主体的态度:从观望到认同
    二、资源便利促使课程发生
        (一)教师对乡土资源的选择
        (二)教者资源的引入
    三、经验挖掘助力资源开发落地
        (一)调动学生的经验
        (二)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
    四、目标精准开发信心倍增
        (一)学生发展目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社区发展目标:生活、生态的改善
第六章 反思提升与未来展望
    一、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提升
        (一)多样化培训助力教师观念转变
        (二)放权减负提升教师积极性
        (三)多方合作弥补教师知能不足
        (四)增加学生参与提升资源效益
    二、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未来展望
        (一)引领课程资源观念变革
        (二)增强乡土课程实践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后记

(7)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马瑞戴尔·勒苏尔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马瑞戴尔·勒苏尔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二、勒苏尔与生态女性主义
    三、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性别议题的书写:父权社会中的女性身份
    第一节 女性与男性:语言、身体和行动反抗
    第二节 身份与认同:女性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中心与边缘:界限性与交叠性之融合
第二章 环境意识的探讨:统治的普遍逻辑
    第一节 亲近自然:一种独特的幸存方式
    第二节 身体语言:从排斥到构建的共同体
    第三节 女性与动物:男权社会的典型他者
第三章 阶级压迫的批判:权力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一节 阶级压迫下的群体
    第二节 从“本源同体”到“压迫同体”
    第三节 从阶级的“双重压迫”到“集体论”的构建
第四章 种族身份话语: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
    第一节 身份空白:边缘种族群体身份的缺失
    第二节 边缘之边缘:双重边缘的压迫
    第三节 身份反抗:寻找身份的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2.1 感叹句的界定
        2.1.1 感叹句的性质
        2.1.2 感叹句的功能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2.3 小结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3.3 小结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4.1 句子与语气
    4.2 语气词
        4.2.1 语气词的界定
        4.2.2 具体的语气词
        4.2.3 语气词的功能
    4.3 语气副词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4.3.2 感叹标记副词
        4.3.3 其他语气副词
    4.4 小结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5.1.1 叹词的界定
        5.1.2 原生叹词
        5.1.3 准叹词
        5.1.4 新兴叹词
    5.2 疑问词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5.3 小结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6.1 话语标记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6.2 程度补语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6.3.1 了不得
        6.3.2 要不得
        6.3.3 不得了
    6.4 小结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7.1 “你这个NP”
        7.1.1 名词N
        7.1.2 偏正短语NP
    7.2 “都是NP”
        7.2.1 自责
        7.2.2 责怪听话人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7.3 “这/那+叫一个X”
        7.3.1 “X”为形容词
        7.3.2 “X”为动词
        7.3.3 “X”为成语等
    7.4 “好+一(个)X”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7.5 小结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8.1.1 名词独语句
        8.1.2 动词独语句
        8.1.3 形容词独语句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8.3 小结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10.1.2 语义特点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10.2 本文的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课题来源
    (二)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二、家书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 家书的内涵
        1. 家书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形式
        2. 家书的基本特征
    (二)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的理论
        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
        4. 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教育过程的基本机制
        5. 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
三、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及其局限
    (一) 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
        1. 家书传递家庭成员之间人生观、价值观
        2. 家书承载社会主流思想、反映社会风气
        3. 优秀家书的传播对全社会成员的教育作用
    (二) 家书思想教育的功能
        1. 对家庭成员间情感认同的促进
        2. 对社会成员的正向引导
        3.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折射
    (三) 家书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局限
        1. 个别家书内容存在糟粕
        2. 家书载体及形式的碎片化演变
        3. 优秀家书作用对象单一且推广效果欠佳
四、新时代家书思想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 以家书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
        1. 撰写、传递优秀家书,营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环境
        2. 传播阅读优秀家书,弘扬社会正能量主旋律
    (二) 全社会开展优秀、经典家书的学习与传播
        1. 以实体书册为介质进行学习与传播
        2. 依托网络新媒体为媒介进行学习与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数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及方法
        1.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二、理论研究
    (一) 相关概念
        1. 深度学习
        2. 深度学习路线
        3. 校本课程开发
    (二)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沿革与发展趋势
        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沿革与发展趋势
        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 基于深度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深度学习路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三、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
    (一) 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1.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态度和发展现状
        2.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时考虑的问题
        3. 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效果的评价
        4. 教师对深度学习理论重视程度
        5. 教师对基于深度学习路线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和考虑
    (二) 开发现状调查结论
四、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实例
    (一) 广州市第二中学校本课程计划
        1. 学校总体课程规划
        2. 组织建立与制度形成
    (二) “大豆探究”校本课程开发
        1. 情境分析与学习需求分析
        2. 课程定位及目标拟定
        3. 课程内容选择与教材开发
        4. 教学活动设计
        5. 学生学业评价设计
五、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实践
    (一) “大豆探究”校本课程的实施
        1. 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核
        2. 校本课程实施
        3. 学生的学业评价
    (二) “大豆探究”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及评价
        1. 学生的学业成绩
        2. 学生的问卷调查
        3. 课程专家的评价
    (三) “大豆探究”校本课程的修订
六、结论与思考
    (一) 结论
    (二) 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创新幼芽在你身边(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岛人家[J]. 杨恩芳. 红岩, 2021(04)
  • [2]杭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D]. 王晓琳.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论美声唱法在《声入人心》中的跨界演绎之思考[D]. 刘蒙蒙. 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1
  • [4]帕斯捷尔纳克抒情诗中的世界图景[D]. 于淼.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运用研究[D]. 金琳. 扬州大学, 2021(09)
  • [6]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逻辑研究 ——以山东省烟台市Z小学为个案[D]. 徐媛.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马瑞戴尔·勒苏尔文学创作研究[D]. 刘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家书的思想教育价值及功能研究[D]. 郭鑫.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10]基于DELC的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D]. 钟美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创新萌芽在你身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