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整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万书亮,孟爽[1](2021)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当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个体生理发育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其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极易波动的情绪所造成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往往又会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很多,诸如无法适应高校新环境、学习生活的压力、个人前途的忧虑、学业就业的艰辛、复杂的人际关系、恋爱的失败等多重压力,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症状都会内化为人格层面问题。因此,

王清华[2](2021)在《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源自尊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并以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托进行干预对照实验,探索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的措施,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连榕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并结合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中国本科医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信效度进行全面检验。该部分的样本为来自两所医科院校的本科一年级医学生,统计方法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法、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法、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皮尔逊相关分析法、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法。2.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以1499名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医学生为样本,对消极完美主义、自尊和学习倦怠三个心理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检验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是否有中介作用。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分析。3.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采用类实验设计,对医科大学本科一年级共374名医学生进行干预对照实验,干预手段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量研究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对干预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降低学习倦怠水平进行检验;采用方差分析和事后最小显着差异组间比较法对干预的持续效果进行检验;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了解实验组被试对干预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及接受课程培训后的收获体会。定性研究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实验组被试的开放式问题作答反馈进行主题提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在医学院校更好地开设此类课程提供建议和借鉴。结果:1.对连榕根据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改编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为: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的三个公因子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一共可以解释42.595%学习倦怠的总方差,所有20个题项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30。其中,因子“情绪低落”能够解释28.783%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因子“行为不当”能够解释7.957%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因子“成就感低”能够解释5.855%学习倦怠的总方差。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一阶结构方程模型和二阶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各项指标均达标(χ2/df=2.240,CFI=0.919,TLI=0.907,GFI=0.935,AGFI=0.918,RMSEA=0.047,SRMR=0.049)。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应用于本科医学生群体时的聚合效度良好(每个题项与其所属的分量表高度相关:r值均大于0.45);区分效度良好(每个题项与其所属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其它两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重测信度良好(组内相关系数ICC达到0.70以上)。2.本科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和学生性别与学生母亲的学历显着相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问题(53.90±12.49 vs.52.45±11.70,P=0.024);与母亲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医学生相比,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医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54.95±10.84 vs.52.02±13.01,P=0.003);与母亲学历为中学的医学生相比,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医学生也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54.95±10.84 vs.53.01±11.68,P=0.035)。医学生的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38,P<0.001);医学生的自尊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48,P<0.001);而医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与学习倦怠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0,P<0.001)。消极完美主义对自尊有显着的负向效应(a=-0.385,95%CI:-0.433,-0.338,P<0.001),自尊对学习倦怠有显着的负向效应(b=-0.417,95%CI:-0.465,-0.369,P<0.001),消极完美主义对学习倦怠的总效应为正向且显着(c=0.306,95%CI:0.257,0.355,P<0.001),加入中介变量自尊后消极完美主义对学习倦怠的正向直接效应依然显着(c’=0.145,95%CI:0.097,0.194,P<0.001),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a*b=c-c’=0.161,BCa 95%CI:0.132,0.191,P<0.001)。3.干预对照类实验结果:实验组被试在接受为期8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后,自尊水平显着高于其干预前的基线自尊水平(31.13±3.90 vs.29.81±3.85,t=-5.997,P<0.001,Cohen’s d=0.44),而学习倦怠水平则显着低于其干预前的基线学习倦怠水平(42.85±9.94 vs.51.16±8.26,t=19.997,P<0.001,Cohen’s d=1.46);与对照组被试相比,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水平在干预结束后测中显着高于对照组被试的自尊水平(31.13±3.90 vs.29.23±3.61,t=4.909,P<0.001,Cohen’s d=0.51),而其学习倦怠水平在干预结束后测中则显着低于对照组被试的学习倦怠水平(42.85±9.94 vs.50.08±10.64,t=-6.792,P<0.001,Cohen’s d=0.70);实验组的医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表示该课程对情绪管理、改善心理状况和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定性数据主题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需改进。干预结束6个月后的跟进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干预手段其干预效果的有效性持续存在。结论:1.连榕根据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改编的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的有效工具。2.本科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和学生性别与学生母亲的学历密切相关,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贯穿积极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自尊水平并降低其学习倦怠水平,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王诗琪[3](2020)在《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定”、“静”、“安”分别指意志坚定、镇静不躁、内心安稳,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方能深思熟虑、有所创新、接近真理。所以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使人类精神和智力得以兴盛、蓬勃和进化。空间环境不仅是身体的居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养料。所以对于以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蔽所”功能更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发扬,然而这恰是当今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所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大学建设的重点,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内容,发现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在空间精神功能方面暴露出关注程度较低、理论基础薄弱、设计实践较少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寻求增强校园精神功能的优化方法:然而个体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庞杂,众多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难以在统一的体系下展开研究。但精神功能的运行基础在于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读,而这些过程依靠定向注意力这一基本的认知资源的维系和供能。定向注意力之于精神系统,犹如食物之于生理系统,是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养料和动力,当定向注意力储备充足时,认知活动的运行速度提高,即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的信息增多;定向注意力匮乏时,认知速度下降。这种资源会随着认知活动的暂停而得以休憩和恢复,所以定向注意力能够通过间歇性的休憩而进行自动补充,这是认知活动持久进行的保障。注意力恢复状况是认知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大脑活动的具象化和定性化分析提供了抓手。因此本文以定向注意力为切入视角,探究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根据注意力恢复对认知机能产生的各项影响,通过对寒地大学生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确立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学生心理精神需求与校园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探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寒地气候特征和校园空间特征推演出寒地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机制;建构了适用于寒地校园空间的恢复性环境设计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认知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以促进注意力恢复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统领原则,研究了“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增效利用自然景观”与“调试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并针对以上策略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寒地校园因冬季环境恢复性缺失对学生心理和精神造成消极影响的现状,复兴校园的精神功能,促使学生的精神资源能够在高强度认知活动的压迫下保持活跃充沛的状态,从而保障高级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寒地大学校园注意力恢复性设计的提出,是从人本关怀、健康促进的角度建构寒地校园与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溢着庞杂的压力来源,加之繁重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造成了大学生认知资源的损耗,注意力恢复目标的引入,强调了空间环境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利于指导校园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从精神心理层面探讨个体与空间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模式,建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校园空间环境。

李蓉荣[4](2020)在《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议题,而高校中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渐已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阻隔。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国家相关部门与各大高校已出台多部实施细则与办法,指出并强调规约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观照与检视学生个体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相关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并以不会、不愿、不在乎特征较为明显的三类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典型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呈现了“不会学”、“不好好学”与“根本不想学”三类不同梯度地主动边缘化参与者的图式表征,展现了其形式在场、场域悬置与场域外围三种边缘化状态。进一步地,从学生自我概念入手分析了其分别存在学习参与能力薄弱、学习参与态度失恰、学习参与意识淡薄的根本性问题。同时,本研究一方面关注大学生学习参与边缘化问题的个体性原因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有意识的考察个体所代表的学生群体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共性因素,从社会互动的视角力图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社会生态及影响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社会、学校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本研究从课程、教学与学习主体等维度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改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一,从顶层设计的课程维度,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可推广数字化的学习平台与软件、适当地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置课程所需的师资,以规约与监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意愿并保障学习参与学有所获;其二,从教学变革维度,教师改变唯科研意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以加大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需求,帮助学生适应并参与大学课程;其三,从学习主体意识激发维度,大学生提振自身的学习力、重视专业与课程知识的价值并构建班级互助小组等学习共同体等方面,以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调整其自身功利化的认知取向进而提升大学生学习参与能力及信心,重塑大学生作为专门人才的学习者身份,改善其主动边缘化的学习参与状态。

冷艳[5](2019)在《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评《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文中提出大学是一个由学生身份到社会人的一7个过渡期,是个人人格与世界观发展与完善的一个非常时期,也是个人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多种因素的碰撞与融合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增大、交际困惑增多、就业压力变大等一些问题,从而容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优秀群体,是社会人才的输出资源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促进者。因此面对大学生一系列的

周羽[6](2019)在《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扩招、高考招生政策放宽”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逐步获得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特教学院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一部分特殊群体,但一直是颇受党和国家关注的群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饱含着对残疾人事业的殷殷关怀(1)。特教学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兼有着大学生和残疾人的双重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包括绪论和三个核心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并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着手,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包括特殊教育、特教学院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然后阐述了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理论依据。第三章主要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研究对象,对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了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卑心理严重、消沉心理明显、焦虑心理突出、抵触情绪强烈、人际关系敏感五个主要问题。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固化、教育方法陈旧、教育载体单一、教师专业性差等问题,而影响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有:教育理念亟需更新、教育模式有待创新、师资建设需要加强、教育合力尚未形成。第四章针对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强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对策。特教学院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一样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和发展潜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主体性原则、融合教育原则、个别化教育原则,通过更新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探索适合特教学院大学生的教育新模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共筑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推动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发展。

胡友根[7](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林苗苗[8](2016)在《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赴港学习的内地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少内地高考状元更是弃北大、清华而选择香港的高校,然而关于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报道也频频出现,掀起舆论哗然。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相关的研究资料却非常有限,本研究即选择了这个重要但缺乏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内地大学生在香港高校学习的经历,力图回答的是:在港内地大学生是如何适应香港高校的学习生活的?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在港内地大学生在香港高校学习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为什么会遭遇这些困难和挑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如何面对这些挑战的?在港的学习适应经历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改变?内地大学生在香港的学习适应经历是动态的、复杂的、多面的,本研究希望挖掘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有效地、灵活地从研究对象的个体故事中了解他们深入的、生动的、全面的学习适应经历。因而,本研究选择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即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搜集资料,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和主题编码,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料、提炼结论。本研究的发现是:第一,内地大学生在香港的学习适应过程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是在挫折和挑战中不断调整自己,获得成长的过程。第二,内地大学生在香港的学习适应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七个方面:语言问题;学习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第三,内地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适应阶段,面对不同的学习适应困难,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自我调整和向外求助两个方面。第四,在港学习经历对内地生的影响和改变是正向且深刻的:让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多元;心理更加独立、自主;心态更加主动、开放;目标更加明确、坚定。本研究的结论是:内地大学生在港普遍存在的、迂回曲折的学习适应经历,直接表现为一个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自主性缺失。后者表现为三个方面:确真性缺失,主动性缺失和独立性缺失。同时,在港内地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困难,间接地折射出内地中小学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教育短板或瓶颈:即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抑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进一步印证了教育理论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呼唤具备坚实的事实基础,也再次证明了教育实践对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何朝峰[9](2014)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等6章内容将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开发重视不足;也缺乏增进幸福感的相应章节;还与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存在内容上的重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彻底抛弃传统的病理学取向,广泛吸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彭铧[10](2013)在《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就是关注基础教育;关注基础教育,就是关注国家的未来。近些年来,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检测。检测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0%以上,其中,有10%以上的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障碍,有2%左右的教师有心理疾病。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必须重视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本文采用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策略。首先是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相关文献,掌握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基本理论和前人的研究基础。国内外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有:精神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学理论;认知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理性情绪理论;的研究基础有:教师心理适应不良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教师工作倦怠成因的相关研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教师工作压力及其相关研究等。为了掌握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第一手资料,我对湖南省14市区52所中学63所小学共115所学校约60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状况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此为样本了解到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一般但不容乐观。中小学境等5个领域以及总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自评总体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笔者综合文献分析与问卷调查,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为教师职堪忧,究其原因,有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有来自教师职业方面的因素,也有来(教师)为本是中小学教师心理的调适最基本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悦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己及人,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处之泰然,心态平和;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一些常用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在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2)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在医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检验
    1 前言
    2 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测量工具
        2.2 方法
        2.3 结果
        2.3.1 学习倦怠量表描述性统计分析
        2.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2.4 讨论
    3 聚合效度、区分效度与重测信度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量工具
        3.2 方法
        3.3 结果
        3.3.1 聚合效度与区分效度
        3.3.2 重测信度
        3.4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2.1 社会人口学因素问卷
        2.2.2 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2.2.3 中国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
        2.2.4 Rosenberg单维自尊量表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社会人口学因素
        3.2 连续型变量之间的相关
        3.3 分层线性回归分析
        3.4 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有效提升医学生自尊水平从而降低学习倦怠水平的干预对照实验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材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测量工具
        2.2.3 干预手段
        2.3 分析方法
        2.4 伦理和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水平比较
        3.2 实验组干预前后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3 对照组前测后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4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3.5 实验组课程满意度调查定量数据分析
        3.6 实验组课程反馈定性数据分析
        3.7 实验组前测、后测、跟进测心理学变量水平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研究中使用的问卷及量表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
    参考文献
    本综述核心内容导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1.2 健康理念下大学校园设计趋势
        1.1.3 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的推广
        1.1.4 寒冷气候下恢复性环境的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解析
    2.1 注意力恢复的研究基础
        2.1.1 人类认知机能的理论原点
        2.1.2 定向注意力的研究突破
        2.1.3 恢复的本质解析
        2.1.4 注意力恢复效益的科学依据
    2.2 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减压理论
        2.2.2 亲生物设计理论
        2.2.3 环境偏好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健康内涵
        2.3.2 现状及问题
        2.3.3 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
    2.4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理论关联
        2.4.1 恢复特征呼应校园环境的构成特点
        2.4.2 恢复结果契合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
        2.4.3 恢复效益匹配校园空间的功能价值
    2.5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实证关联
        2.5.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5.2 个体恢复需求与空间环境恢复性现状分析
        2.5.3 研究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推演
    3.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的影响因素
        3.1.1 寒地气候是恢复的强烈刺激
        3.1.2 寒地景观是恢复的薄弱基础
        3.1.3 人工建构是恢复的繁重负荷
    3.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3.2.1 对寒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3.2.2 对自然景观的激发拓展
        3.2.3 对人工属性的削弱顺应
    3.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体系建构
        3.3.1 构成要素——空间环境恢复属性差异
        3.3.2 结构层级——空间环境恢复程度差异
        3.3.3 运行机理——空间环境恢复机制差异
    3.4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3.4.1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对注意力的积极调和
        3.4.2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对注意力的恢复强化
        3.4.3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对注意力的正向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自然光照的诱导增补
        4.1.1 诱导光线维系昼夜节律
        4.1.2 光疗空间纾解冬季抑郁
        4.1.3 强化光影提示时间感受
    4.2 低温要素的消解转换
        4.2.1 多元庇护单体保障必要活动
        4.2.2 低温气流循环诱发唤醒状态
        4.2.3 动态室内温度支持调控行为
    4.3 风雪要素的激活强化
        4.3.1 冰雪景观引发审美体验
        4.3.2 风雪运动开启分心机制
        4.3.3 冰雪活动建立地域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寒地绿色资源的优化配适
        5.1.1 夏季室外绿色资源的效力提升
        5.1.2 冬季室内绿色资源的集成整合
        5.1.3 全年性绿色花园的重点运用
    5.2 寒地景观形态的提炼转译
        5.2.1 转译冰雪景观形态
        5.2.2 转译生物构型规律
        5.2.3 转译自然变化特性
    5.3 寒地自然模式的抽象再现
        5.3.1 抽象“前景与避难”模式
        5.3.2 抽象“诱惑与神秘”模式
        5.3.3 抽象“冒险与刺激”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6.1 日常生活感受的规避
        6.1.1 心理内容的更新
        6.1.2 身体位置的远离
        6.1.3 学科环境的交互
    6.2 持久环境引力的构筑
        6.2.1 空间要素供给感知信息
        6.2.2 空间形态激发审美体验
        6.2.3 功能设置支持恢复活动
    6.3 个体活动目标的兼容
        6.3.1 多元化空间功能提升选择度
        6.3.2 多级化空间设置提升参与度
        6.3.3 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教育政策的导向:“以本为本”指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点
        2.学术研究的取向:学习参与渐成研究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抓手
        3.现实情境的景象:对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的切实感受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大学生学习参与相关主题的研究
        2.大学生学习参与边缘化问题的研究
        3.已有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学习参与
        2.学习参与边缘化
        3.主动边缘化
    (五)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研究的伦理思考
二、不会、不愿抑或不在乎: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的图式表征
    (一)形式在场:“不会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1.信息量大的课堂教学与掉队的学习者
        2."高深"的课程内容与学习乐趣的迷失者
        3.自由的学习氛围与互动障碍的边缘人
        4.希冀好成绩与被动学习参与的游离者
    (二)场域悬置:“不好好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1.照本宣科的教师与逃离的学习者
        2.理论性强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至上的迷失者
        3.学术讲座的精尖论题与置身事外的边缘人
        4.形式单调的课程学习与不屑参与的游离者
    (三)场域外围:“根本不想学”的主动边缘化参与者
        1.期末临阵突击与不在乎课程的学习者
        2.毕业即失业与学好不如玩好的迷失者
        3.假装在场与“搭便车”式边缘人
        4.“60分万岁”与迫不得已参与的游离者
三、"我"是如何边缘化的: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检视
    (一)学生自我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审视
        1.“安分守己”式严守纪律下学习参与能力薄弱
        2.“投机取巧”式张扬个性下学习参与态度失恰
        3.“结帮拉伙”式群体堕落下学习参与意识淡薄
    (二)社会互动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审思
        1.社会与学校间的非良性互动:大学发展与定位的钟摆
        2.学校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学习环境不良因素的干扰
        3.社会与学生间的非良性互动:学习价值的过度市场化
四、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改善的可能路径
    (一)顶层设计:营造乐学善教的课程学习参与环境
        1.推广数字化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
        2.适当根据就业需求开设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意愿
        3.合理配置课程所需师资,保障学习参与学有所获
    (二)教学变革:“以本为本”指导下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态度
        1.改变唯科研意识,加大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参与的需求
        3.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适应并参与课程学习
    (三)学习主体意识激发:重塑大学生作为专门人才的学习者身份
        1.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2.重视课程知识价值,调整功利化的认知取向
        3.提振大学生学习力,改善主动边缘化的参与状态
结语 自我与他者:作为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局内人的审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评《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主旨明确,内容全面
理论与实践并行

(6)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述
    2.1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殊教育
        2.1.2 特教学院大学生
        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4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2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3章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自卑心理严重
        3.1.2 消沉心理明显
        3.1.3 焦虑心理突出
        3.1.4 抵触情绪强烈
        3.1.5 人际关系敏感
    3.2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重视程度不够
        3.2.2 教育内容固化
        3.2.3 教育方法陈旧
        3.2.4 教育载体单一
        3.2.5 教师专业性差
    3.3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育理念亟需更新
        3.3.2 教育模式有待创新
        3.3.3 师资建设需要加强
        3.3.4 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第4章 加强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策略
    4.1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4.1.1 主体性原则
        4.1.2 融合教育原则
        4.1.3 个别化教育原则
    4.2 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4.2.1 更新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4.2.2 探索适合特教学院大学生的教育新模式
        4.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4.2.4 共筑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 问卷量表内容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四) 访谈调查
        (五) 心理测查
        (六) 调研考察
        (七) 文献研究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问卷调查情况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六) 结论与分析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一、取得的成效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原因分析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8)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适应
    二、学习适应
    三、在港内地大学生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过程
    三、信效度问题 第二章 学习适应中的酸甜苦辣:一位在港内地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初到香港:“爽歪歪”
第二节 开学之初:“烦学习”
第三节 期中考试:“当头棒喝”
第四节 奋起直追:“马上开始reverse(逆转)”
第五节 激烈竞争:“你就比我强吗”
第六节 成长与改变:“世界不只是在你眼中的那个样子” 第三章 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中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节 语言问题:“全新的开始”
    一、英语语境
    二、粤语交流
第二节 学习目标:“不知道追求什么”
    一、困惑迷茫
    二、探索自我
第三节 教学方式:“讨论特别多”
    一、主动发言
    二、小组合作
第四节 学习方式:“自学为主"
    一、自我控制
    二、课后学习
    三、时间管理
第五节 学习评价:“要拿到很高的GPA很难很难”
    一、能力导向
    二、竞争激烈
    三、同伴压力
第六节 同学关系:“一群acquaintance(熟人)”
    一、独来独往
    二、圈内交流
    三、室友矛盾
第七节 师生关系:“一定要主动”
    一、积极主动
    二、民主平等 第四章 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自己调整:“自己慢慢摸索”
    一、“拉不下面子”
    二、“不想麻烦别人”
    三、“克服自己”
第二节 向外求助:“把担子分给别人”
    一、“代表内地生发声”的内地生组织
    二、“提供专业指导”的学校辅导中心
    三、“给予情感支持”的家人和朋友 第五章 在港学习适应经历对在港内地大学生的影响和改变
第一节 视野更加开阔、多元:“看问题的角度变了”
第二节 心理更加独立、自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第三节 心态更加主动、开放:“变得更开放”
第四节 目标更加明确、坚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六章 从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经历反思内地中小学教育
第一节 内地学生自主性缺失
    一、确真性缺失
    二、主动性缺失
    三、独立性缺失
第二节 内地中小学教育抑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一、应试为首的培养目标
    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三、严格控制的学生管理
    四、知识导向的学习评价
    五、师道为尊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关于内地中小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建议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二、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邀请信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观察提纲 后记

(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基本要求》的病理学取向及完善
2《基本要求》与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及完善
3 小结

(10)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的理论分析
    2.1 心理健康与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范畴
        2.1.1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基本概念
        2.1.2 心理健康内涵及其标准
        2.1.3 教师心理健康及问题
    2.2 中小学教师心理与调适的理论
        2.2.1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2.2.2 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的相关理论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2.3.1 中小学教师心理形成与发展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3.2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分类及特征
第3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原因分析
    3.1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
        3.1.1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3.1.3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问卷的调查结果
        3.1.4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3.2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中小学教师职业本身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
        3.2.2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职业之外成因
第4章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调试对策
    4.1 依靠社会,构建中小学教师心理调适需要的和谐环境
    4.2 鼓励教师,清晰角色定位保持自我积极的心态
    4.3 掌握策略,维护保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测定量表

四、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J]. 万书亮,孟爽. 人民长江, 2021(08)
  • [2]自尊在本科医学生消极完美主义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 王清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王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象牙塔中的局外人:大学生学习参与主动边缘化现象研究[D]. 李蓉荣.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评《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J]. 冷艳. 中国食用菌, 2019(10)
  • [6]特教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周羽. 长春理工大学, 2019(12)
  • [7]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在港内地大学生学习适应研究[D]. 林苗苗.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9)
  • [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何朝峰. 河池学院学报, 2014(02)
  • [10]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研究[D]. 彭铧. 湖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