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

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

一、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新,孟志军,高欢[1](2021)在《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两次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和有氧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以国家赛艇队女子双桨组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记录高原训练中每日训练负荷,测量两次高原训练前后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及循环血红蛋白、铁蛋白和皮质醇浓度,用以比较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奥运会年两次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及有氧运动能力变化.结果发现:1)两次高原训练的训练量相近,均以水上训练为主,低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占比95%以上;无氧阈及以上强度的训练第一次高原训练约占1%,而第二次高原训练增加至3.6%.2)第一次高原训练后多级递增负荷测试同级强度下即刻心率均升高,而第二次高原训练后均下降;第一次高原训练后仅250 W功率对应的即刻血乳酸浓度降低,但第二次高原训练后血乳酸浓度均下降,且组间150 W和200 W功率对应的即刻血乳酸浓度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3)第一次高原训练后循环血Hgb、Fer均升高,Fer显着升高,但第二次高原后Hgb、Fer均下降,Hgb显着下降,组间Hgb、Fer的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说明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的两次高原训练相比较,无氧阈及以上强度训练占比更高的第二次高原训练后有氧运动能力得到了更大幅度改善,并伴随有循环血血红蛋白和铁蛋白浓度的下降.

崔伟嘉[2](2021)在《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拳击项目规则的变化,攻防节奏越来越快,对运动员体能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国际比赛中,我国女子拳击运动员表现出了很强的技战术水平,但体能方面的劣势也有所显现。力量素质不足会减少有效拳的威慑力,无氧运动能力和有氧耐力的不足将直接阻碍比赛后程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最终会影响比赛成绩。亚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内蒙古女子拳击队本次五周亚高原集训,力求在磨练技战术水平,提高专项能力的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耐力,通过结合专项的力量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力量、速度以及肌肉耐力,寻求运动员在体能上的突破。本文运用测试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女子拳击队亚高原集训期间力量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监控和测试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总结内蒙古女子拳击运动员的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特征与训练成效,为女子拳击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1)身体指标监控方面为:运动员体重在整个亚高原集训期间都呈下降趋势;(2)身体运动能力监控方面:运动员在垂直纵跳、1min双摇跳绳、30s击打沙包和3min击打沙包方面有明显进步,卧推、深蹲最大力量水平进步较小;(3)生理生化指标监控为:部分血细胞指标、白细胞、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测试内容显示了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数据监控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运动员未出现身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研究结论:(1)本次亚高原集训力量训练内容具有以下特点:适应阶段的训练以基础力量和力量耐力为主;强化阶段1以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水平为主,辅以爆发力训练;调整阶段注重对最大力量的保持,可在适当增加负荷强度的同时相应减少负荷量;强化阶段2和强化阶段3的训练负荷持续递增,此阶段的训练模式多以快速爆发为主。(2)单次训练课安排上,每节训练课都有一个主要发展力量素质,以此为主,其他素质训练为辅。训练内容应与专项结合,将在训练中获得的力量素质水平转移到专项中,为提高专项能力服务。(3)本次亚高原力量训练计划安排合理,力量训练负荷控制基本达到预期成效。

徐加霖[3](2021)在《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迅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持续低迷。在2019年度训练中,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围绕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的重点赛事进行双周期训练,以重点运动员达标东京奥运会和多哈世锦赛参赛标准、普通运动员在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春季赛事按照传统先提高负荷量后降低或维持负荷量同时提高负荷强度的模式进行训练,最终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春季赛事中表现平平。通过训练中不断改变,最终在秋季赛事中集体爆发,两人达标东京奥运会和多哈世锦赛,多人在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创下个人最好成绩。将2019年度训练的两个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秋季赛事取得突破的原因,为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别从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负荷特点、平均静息心率等方面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2019年度训练中采用了双周期训练模式,又将每个大周期细分为准备期、赛前训练阶段、竞赛期和恢复期,每个时期所用时间基本一致。2.在春季赛事训练周期中准备前期选择在海拔1600m的云南玉溪进行训练,其他时期除参赛几天外均在海拔1900m的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秋季赛事训练周期中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在海拔2400m的肯尼亚埃尔多雷特训练,其他时期除参赛几天外均在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进行训练。3.在训练目标上,春季赛事准备前期以发展一般耐力水平为主要目标,准备后期逐渐提高训练负荷与下一阶段做好衔接。秋季赛事准备前期的目标为利用高原环境的同时增加训练负荷,发展有氧能力和糖酵解能力,准备后期则以恢复调整为主要目标。赛前训练阶段均以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竞赛期均以调整竞技状态,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恢复期均以缓解疲劳为主要目标。4.在训练方法上,春季赛事和秋季赛事在各时期均采用了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此外,两个周期在赛前训练阶段和竞赛期均增加了间歇训练法,秋季赛事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还增加了法特莱克训练法。5.在训练负荷上,准备期和赛前训练阶段春季赛事呈现由低到高循序升高的趋势,而秋季赛事在准备前期先提高训练负荷,准备后期再降低,到了赛前训练阶段又提高训练负荷,呈现波浪式变化的特点。两个周期在竞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负荷则无明显区别。6.结合训练情况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平均静息心率进行分析,整个训练过程中没有出现平均静息心率持续升高的现象,只是随着训练负荷的变化而波动,表明运动员能够适应当前训练负荷。但秋季赛事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平均静息心率高于春季同期,原因是秋季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和海拔高于春季同期,其他时期无明显区别。在2019年度训练中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秋季赛事中集体爆发,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2019年度双周期的训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世居高原的运动员当成绩遇到瓶颈时选择高原训练来突破应当选择海拔更高的地方,但由于原先基础海拔的存在,为了保证训练负荷,海拔的提高幅度不宜太大。2.在高海拔地区训练,由于缺氧、日照等高原因素的影响,很难长期保持较大的训练负荷。可以采取高海拔和低海拔交叉训练的方式,在高海拔地方进行短期大负荷的训练后转移到低海拔地区进行调整训练,恢复后再上高原进行短期大负荷的训练,如此循环。做好高海拔和低海拔、高海拔和高海拔训练之间的衔接,再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不同的能力。3.高水平的马拉松运动员具备了很强的基础能力,而且对原来先提高负荷量后提高负荷强度的训练模式产生了适应。此时为了打破成绩瓶颈,在适当训练周期中尝试大负荷大恢复这样节奏更明显的模式来提高运动成绩。4.为了达到更高的训练水平,可以选择与更高水平的团队一起合练,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合练与分练相结合形式来提高训练质量。

徐加霖[4](2020)在《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原训练是提高长跑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索高原训练的规律,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分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高原训练应当在海拔为1800m-2500m的高原进行,时间以3-6周为宜。一次完整的高原训练应当包括平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平原训练阶段。

孟志军[5](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位小龙[6](2020)在《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常压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是否有积极影响,不同的研究结论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利用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探究。研究方法:以32名健美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氧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H)、低氧中等强度训练组(HM)、常氧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H)、常氧中等强度训练组(NM)。HH组与NH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80%-90%储备心率),HM组与NM组进行中等强度训练(70%-80%储备心率),各组每次运动30min,每周3次,共4周。4周实验前后检测血乳酸(Bla)、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与红细胞压积(HCT)等有氧能力相关指标和峰值功率(PP)、相对峰值功率(PP/KG)、TPP(s)、平均功率(AP)、相对平均功率(AP/KG)、功率递减率(%)等无氧能力相关指标以及身体机能指标如肌酸激酶(CK)、血尿素(UREA)。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前后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代表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代表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与实验前相比,HH组在递增负荷(200W和250W)测试中与运动后10min处血乳酸的降低非常明显、最长运动时间的延长极其明显、乳酸负荷曲线的右移非常明显(P<0.01),NH组在150W测试中血乳酸显着降低、最长运动时间显着增长(P<0.05),HM组与NM组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组间相比,HH组与NH组递增负荷最长运动时间显着高于HM组与NM组(P<0.05),HH组与NH组、HM组与NM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实验前相比,HH组与HM组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显着升高(P<0.01),NH与NM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没有显着性变化。组间相比,HH组血红蛋白显着高于NH组(P<0.05),HH组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NH组和NM组(P<0.05),HH组与HM组、NH与NM组之间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压积无显着性差异。3.与实验前相比,HH组PP、PP/KG、AP、AP/KG值非常明显提高(P<0.01)、PD与TPP明显降低(P<0.05),NH组PP、PP/KG、AP、AP/KG值明显提高(P<0.05)、PD与TPP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HM组与NM组没有显着性变化。组间相比,HH组与NH组、HM组与NM组之间在PP、PP/KG、AP、AP/KG上没有显着性差异。4.与实验前相比,HH组血尿素明显升高(P<0.05),而肌酸激酶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其余各组血尿素、肌酸激酶与实验前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相比,HM组与NM、HH组与NH组之间肌酸激酶与血尿素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常氧条件下进行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没有显着影响,但无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2.4周常压低氧中等强度训练与常氧中等强度训练都未能有效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3.4周常压低氧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显着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有氧、无氧能力。

霍磊[7](2020)在《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世居高原男子20公里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指标变化特点,结合训练负荷通过机能指标变化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协助教练员即时了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综合分析各个阶段训练运动员机能变化特点,同时也为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跟踪记录9名男子国际健将20km竞走运动员,冬训期(2018年11月4日到2019年3月4日)高原训练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负荷。并使用Masimo脉搏血氧仪进行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流灌注指数(PI)测试以及血液仪器进行血液采集后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睾酮(T)、皮质醇(C)检测分析。研究结果:1.心血管系统方面: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的心率和血流灌注指数有显着性提高(P<0.05),血流灌注指数冬训结束后整体有提高。2.氧运输系统:发展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发展一般耐力阶段的血氧饱和度有显着性提高(P<0.05);赛前控制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血红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整个冬训期无显着性差异。冬训结束后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整体都有提高,红细胞压积整体有下降。3.肌肉系统: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肌酸激酶显着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非常显着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4.物质代谢: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血尿素与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和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5.内分泌系统: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期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专项耐力阶段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皮质醇有显着性提高(P<0.05)。6.整个冬训过程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再升高然后下降的趋势。各时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力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1.专项耐力阶段特有的8km以下的间歇走和阶梯式加速走的重视强度的提升训练安排上,对于运动员整体心血管系统,氧运输系统,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物质代谢都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2.整个冬训过程交叉式的负荷安排,对有氧系统指标的影响表现为逐步提升的趋势,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红细胞压积先下降再升高,血氧饱和度在发展专项耐力阶段显着性提高,最终整体表现为有氧能力的提升。3.冬训高原训练对于整体微循环的改善,有利于血液携带氧气,运送营养物质,对于细胞间物质交换血液循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血流灌注作为监控微循环的无创指标,整个冬训期变化趋势与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可为肌肉系统指标和物质代谢指标的评价提供参考。

耿海峰[8](2020)在《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18周高原训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高原训练期是最重要的能量储备阶段,也是技术改进,完善的重要时期,高原训练的好坏决定着来年比赛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近年来,天津市公路自行车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方面不断创新,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竞技水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完成论文,通过对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主力运动员为期18周高原训练进行分析,了解运动员训练安排,专项负荷,监控指标等的变化,分析高原训练方法与手段特点,探究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负荷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与训练负荷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完善我国自行车项目训练体系的内容。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高原训练安排以技能与体能保持同步化训练、训练计划保持弹性、准备活动专门化、力量训练专项化、注重精细技术动作的训练以及注重战术执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特征。(2)从专项骑行负荷来看,第一阶段低强度和次中等强度训练负荷最多,本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通过低强度的训练负荷提高运动员血液的氧化流量以及线粒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为第二阶段的大负荷训练打下基础。大强度训练课未涉及,安排少量的次大强度训练课。综合本阶段的负荷强度特征可以总结为表现出一种“两极化”趋势的负荷强度特征。(3)第二阶段本阶段次中等强度和中等强度训练负荷最多,本阶段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强度为主,在第一阶段的良好基础下,实现竞技能力的快速转换。为下高原后的赛前训练打下基础。通过大强度训练课加速腿部肌肉的适应性变化,获得快速动员快肌纤维的能力。本阶段的训练还是突出了传统的乳酸阈训练模式的训练,以乳酸阈强度的训练提升运动员最大有氧供能能力。(4)从各监控指标来看,Hb第一阶段呈由低到高再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呈现出先平稳后下降在提高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第一阶段运动员CK变化出现了两个高峰期,分别在第三周与第八周,基本随着负荷强度的加强而升高。第二阶段CK值较第一阶段明显升高,并且出现一个高峰期。心率监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心率可用于高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监测。

张雨薇[9](2020)在《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结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分析法对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1.梁瑞年度训练结构符合年度双周期训练结构安排,其中第一周期根据两场比赛参赛目标设定训练结构上出现双高峰训练结构特点,训练设计偏向将年度第二场比赛为第一周期的比赛重点。2.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结构中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训练目的,基本选用负荷强度为2mmol乳酸的调整课、负荷强度2-3mmol乳酸的一般有氧耐力训练课为主要训练内容,占全部负荷量的96%,负荷强度为3-6mmol乳酸的无氧阈训练课为辅助训练内容,仅占全部负荷量的4%,充分说明50km项目有效训练方式为长距离有氧耐力训练,对于无氧阈速度训练的需求较少。3.年度训练中两大周期训练结构相似,但第二周期训练总量和总负荷明显少于第一周期。根据年度参赛具体目标将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大周期包含两个训练阶段。三个备赛阶段基本训练结构由一般准备期、专项准备期和赛前期三个部分构成。4.梁瑞年度训练中三个阶段的负荷呈明显递减趋势,且中周期负荷量对比为专项准备期>一般准备期>赛前期。5.梁瑞年度训练中共安排两次高原训练,第一次高原训练为备战世锦赛主要帮助梁瑞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负荷量逐渐增加直至离开高原进行赛前训练;第二次高原训练整体负荷低于第一次高原训练,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为主要训练目的,负荷量增加趋势呈波浪形。6.梁瑞年度训练中通过持续走、间歇走、变速走的训练手段提高专项耐力和专项速度耐力水平。配合一定的专项力量训练、专项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和柔韧性练习等多种训练手段进行辅助。身体素质、专项练习在冬训期间比重较大,随着负荷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身体恢复手段主要为跑步、游泳和拉伸等。7.梁瑞年度训练中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说明其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安排均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刘晓松[10](2019)在《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高原训练期间补充100%红枸杞汁后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效果,分析出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红枸杞汁对运动员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以便于将红枸杞汁作为营养补剂应用于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为高原训练补充营养补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本研究将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的指标和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等级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原运动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等,结合运动员的年龄、运动水平等相匹配原则将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运动员)其中实验组10名、对照组8名。分别采集了18名世居平原中长跑运动员在30天高原训练期间,初期、中期、末期1.2km训练课后即刻血乳酸进行监测,运用美国YSI2300乳酸分析仪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分析;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初期、中期、末期训练课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训练课后血尿素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德国EPPENDORF ECOM-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国产中生北控的肌酸激酶、尿素试剂盒检测分别来分析实验期间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运用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每天晚上的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进行监测。结果:1、实验组BLA值与对照组BLA值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LA值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7.1%,对照组下降幅度为7.5%,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实验组CK值与对照组CK值相比,实验组的CK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CK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6%,对照组上升幅度为42.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3、实验组BUN值与对照组BUN值相比,实验组的BUN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BUN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0.3%,对照组上升幅度为28.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4、实验组的RPE值与对照组的RPE值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PE值均表现了增加的趋势,实验组增加幅度为6%,对照组增加幅度为7.3%,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补充枸杞汁,不仅提高了运动员混氧代谢的耐乳酸能力,而且降低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生成,并且改善了运动员心理适应疲劳感觉,促进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以及高原低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提示说明红枸杞汁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机体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可作为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剂。

二、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两次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和有氧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训练节奏安排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训练负荷统计
        1.3.2 有氧运动能力
        1.3.3 生化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高原训练的负荷量
    2.2 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
    2.3 两次高原训练有氧运动能力变化的比较
    2.4 两次高原训练前后Hgb、Fer、Cor变化的比较
3 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2)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限制与范围
2 文献综述
    2.1 拳击项目概述
        2.1.1 关于拳击力量训练的研究
        2.1.2 关于拳击专项力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2.1.3 关于女子拳击项目特点的研究
    2.2 亚高原训练概述
        2.2.1 亚高原的定义
        2.2.2 关于亚高原训练对格斗对抗性项群的主要训练学效应的研究
        2.2.3 关于亚高原训练中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2.2.4 关于亚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相应指标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4.1.1 亚高原训练阶段划分
        4.1.2 亚高原训练方法及手段分析
        4.1.3 亚高原训练负荷监控方法分析
        4.1.4 亚高原训练总体负荷特征分析
        4.1.5 亚高原训练各阶段负荷特征分析
    4.2 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成效分析
        4.2.1 运动综合表现分析
        4.2.2 体重监控分析
        4.2.3 身体运动能力测试
        4.2.4 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性
        1.1.2 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发展的必要性
        1.1.3 相关学科的支撑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年度双周期训练
        2.1.2 赛前训练
        2.1.3 马拉松训练负荷强度的界定
    2.2 国内有关马拉松的研究
        2.2.1 马拉松研究趋势
        2.2.2 马拉松项目特征
        2.2.3 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特征
        2.2.4 马拉松训练方法及手段
        2.2.5 马拉松训练负荷特征
    2.3 国外有关马拉松的研究
        2.3.1 马拉松研究趋势
        2.3.2 马拉松研究热点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跟踪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基本情况分析
        4.1.1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年龄及训练年限特征
        4.1.2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生长地海拔及血红蛋白含量特征
        4.1.3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特征
    4.2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双周期训练阶段划分对比分析
    4.3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准备期训练对比分析
        4.3.1 准备前期训练对比分析
        4.3.2 准备后期训练对比分析
        4.3.3 准备期训练小结
    4.4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对比分析
        4.4.1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4.4.2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4.4.3 赛前训练阶段负荷特点对比分析
        4.4.4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4.4.5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小结
    4.5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竞赛期训练对比分析
        4.5.1 竞赛期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4.5.2 竞赛期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4.5.3 竞赛期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4.5.4 竞赛期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4.5.5 竞赛期训练小结
    4.6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恢复期训练对比分析
        4.6.1 恢复期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4.6.2 恢复期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4.6.3 恢复期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4.6.4 恢复期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4.6.5 恢复期训练小结
    4.7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参赛成绩分析
    4.8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秋季赛事训练模式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马拉松项目专家访谈题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2、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
    2.1、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及训练时间选择
    2.2、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负荷分析
    2.3、赛前下高原的时机选择
3、结论

(5)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2.4 微循环基础
        2.4.1 微循环的定义
        2.4.2 微循环的功能
        2.4.3 微循环的调节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2.5 经皮微循环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6.3 红细胞与NO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2.9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训练安排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3.3.2 VO_(2peak)测试
        3.3.3 P4测试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3.3.5 血液指标测试
    3.4 数理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5 分析讨论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竞技健美操发展现状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概述
    2.2 低氧训练概述
    2.3 高强度间歇训练概述
    2.4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
        2.4.1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2.4.2 低氧(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2.5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
        2.5.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2.5.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2.6 健美操运动员的代谢特征
    2.7 常压低氧训练的高度、持续时间和训练强度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法
        3.2.2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相关指标变化
        4.1.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血乳酸变化
        4.1.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最长运动时间变化
        4.1.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
        4.1.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计数变化
        4.1.5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压积变化
    4.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能力相关指标变化
        4.2.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峰值功率与相对峰值功率变化
        4.2.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TPP变化
        4.2.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平均功率与相对平均功率变化
        4.2.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功率递减率变化
    4.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指标变化
        4.3.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变化
        4.3.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血尿素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5.1.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前后健美操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测试结果分析
        5.1.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影响
        5.1.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5.1.4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运动员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5.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
        5.2.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峰值功率、相对峰值功率和TPP的影响
        5.2.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平均功率、相对平均功率和功率递减率的影响
    5.3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5.3.1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肌酸激酶的影响
        5.3.2 4周常压低氧环境下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1.4.2 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1.4.3 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1.4.4 竞走国内研究现状
        1.4.5 竞走的项目特征
        1.4.6 竞走高原训练内容的安排研究
        1.4.7 竞走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1.4.8 竞走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法
        2.2.2 观察法
        2.2.3 文献资料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冬训期高原训练安排及负荷特征
        3.1.1 整个冬训期阶段划分
        3.1.2 冬训期高原训练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3.1.3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总负荷量情况
        3.1.4 冬训期高原训练总负荷量构成占比情况
        3.1.5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训练内容对比
        3.1.6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速度走训练负荷强度对比
    3.2 冬训期不同阶段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特点
        3.2.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3.2.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3.2.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3.2.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
        3.2.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3.2.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4.1.1 不同训练阶段心率变化特点分析
        4.1.2 不同训练阶段血流灌注指数变化特点分析
    4.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4.2.1 不同训练阶段血氧饱和度变化特点分析
        4.2.2 不同训练阶段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变化特点
    4.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4.3.1 不同训练阶段肌酸激酶变化特点分析
    4.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4.4.1 不同训练阶段血尿素变化特点分析
    4.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4.5.1 不同训练阶段睾酮变化特点分析
        4.5.2 不同训练阶段皮质醇变化特点分析
    4.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8)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18周高原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高原训练的意义
        1.2.2 高原训练对竞技表现的影响
        1.2.3 高原训练中生化指标监控的研究
        1.2.4 高原训练中心率指标监控的研究
        1.2.5 自行车项目科学训练理论及监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跟踪观察法
        2.2.2 访谈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据统计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训练特征界定
    3.2 训练阶段的划分与训练负荷的界定
        3.2.1 训练阶段的划分
        3.2.2 训练负荷的界定
    3.3 训练安排特征分析
        3.3.1 技能与体能保持同步化训练
        3.3.2 训练计划保持弹性
        3.3.3 力量训练专项化
        3.3.4 准备活动专门化
        3.3.5 注重精细技术动作的训练
        3.3.6 重视战术执行能力的培养
    3.4 专项骑行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3.4.1 第一阶段专项骑行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3.4.2 第二阶段专项骑行训练负荷特征分析
        3.4.3 高原训练整体专项骑行负荷变化及比例特征分析
    3.5 各监控指标特征分析
        3.5.1 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3.5.2 心率监测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访谈纲要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方式
    三、访谈对象
    四、提问纲要
    五、主要问题
致谢
个人简历

(9)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训练结构的概述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个案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梁瑞个人简介及2018年参赛情况分析
        4.1.1 梁瑞个人简介
        4.1.2 梁瑞2018年参赛情况分析
    4.2 梁瑞年度训练周期及相应内容安排
        4.2.1 梁瑞年度训练周期划分
        4.2.2 梁瑞年度训练相应内容安排
    4.3 梁瑞年度训练负荷安排特点
        4.3.1 梁瑞年度训练第一阶段训练负荷安排特点
        4.3.2 第二阶段训练负荷安排特点
        4.3.3 第三阶段训练负荷安排特点
    4.4 梁瑞年度训练不同训练阶段方法与手段选择特点
    4.5 梁瑞年度训练中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4.6 梁瑞年度训练中营养补剂及恢复手段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
        2.1.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2.1.2 高原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2.2 关于高原训练营养补充的研究
    2.3 关于枸杞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2.4 关于中长跑运动特点及营养补充的研究
    2.5 关于相关概念的研究
        2.5.1 高原训练
        2.5.2 枸杞
        2.5.3 中长跑
        2.5.4 血乳酸(BLA)
        2.5.5 血清肌酸激酶(CK)
        2.5.6 血尿素(BUN)
        2.5.7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
    4.1 血乳酸(BLA)指标测试结果
    4.2 血清肌酸激酶(CK)指标测试结果
    4.3 血尿素(BUN)指标测试结果
    4.4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的测试结果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BLA)的影响
    5.2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5.3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尿素(BUN)的影响
    5.4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平原全部中长跑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附件2 受试知情同意书
附件3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
附件4 研究指标现场测试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两次高原训练负荷特征和有氧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J]. 王玉新,孟志军,高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亚高原力量训练负荷及训练成效研究[D]. 崔伟嘉.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3]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D]. 徐加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对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J]. 徐加霖.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14)
  • [5]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6]4周常压低氧环境两种训练方式对健美操运动员有氧、无氧能力的影响[D]. 位小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D]. 霍磊.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8]天津市公路自行车队18周高原训练特征研究[D]. 耿海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梁瑞2018年年度训练结构研究[D]. 张雨薇.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10]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D]. 刘晓松.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两种训练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