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仍看好亚洲电信行业

投资者仍看好亚洲电信行业

一、投资家依然看好亚洲电信业(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邱永辉[2](2018)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绩效》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在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量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为“跳板”获取先进技术、管理能力和国际化运营经验等战略性资产以弥补自身劣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基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依据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跳板理论”和制度理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绩效和创新绩效进行深度案例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从企业交易层面系统地解释企业在并购交易中的交易时机、支付方式、溢价水平、控股程度以及专业中介顾问等策略选择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第一部分研究汉能集团20122014年三次跨国并购中交易策略选择及其绩效,并对其行为特征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剖析。汉能集团以跨国并购为快速通道获取先进技术实现转型升级,但是由于缺乏所有权优势,汉能集团谨慎选择交易时机,把握目标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者主动寻求合作时进行并购交易,才最终赢得主动权;由于现金能够传递并购实力和并购意愿,汉能集团提出现金支付方式,提升了并购效率;而在对溢价水平进行评估时,汉能集团不仅综合评估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而且注重对债务的考察,以此降低并购溢价;为了获得关键核心技术,汉能集团选择对目标企业百分之百控股;由于逆向并购更加强化“外来者劣势”和“后来者劣势”,汉能集团选择选择国际知名专业中介顾问做并购咨询,以提升并购绩效。汉能集团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了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效应显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交易视角提出相关理论假设。第二部分采用因子分析法,以Thomson Financial SDC Platinum Database中2005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发起的跨国并购事件为样本,对由案例研究归纳的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相关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短期取得了负向财务绩效。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从交易视角对影响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当目标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者主动寻求合作时进行并购交易,财务绩效更好;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进行交易的主并企业比采用其他交易方式的主并企业财务绩效更好;并购溢价水平越高,并购财务绩效越差;主并企业控股程度越高,则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更好;选择国际专业中介顾问对主并企业的跨国并购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而文化距离则强化了这种正向效应。实证结果基本证实了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理论假设。同时,研究还发现,并购经验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财务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财务绩效更好。第三部分采用PSM方法,通过为跨国并购企业匹配国内并购企业检验案例研究归纳而来的跨国并购创新效应。本文以20052015年进行跨国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为处理组,以同样时间段内进行国内并购的上市公司为对照组。研究发现,跨国并购提升了主并企业的创新能力。多数股权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主并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最后,本文对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针对企业和政府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弥补了新兴市场国际化“跳板理论”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策略行为特征和绩效解释的空白,从而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跳板理论”,并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邱岳[3](2017)在《佐科执政后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被誉为“千岛之国”的印尼地处亚洲东南部、横跨赤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全球人口数量世界第四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呈现出新的变化。佐科执政后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合作的诉求上升到新高度,受外部环境影响、印尼自身产品进出口结构的优化等因素影响使得双边贸易结构和规模有所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中印互联互通以及双边产能合作的深入,双边经贸合作呈现出印尼较依赖中国市场,双边发展战略高度匹配,双边贸易关系机制化的特点。在全球经济回暖背景下,中印双边经贸面临政治交流机制良好、经济需求互补、区域合作发展、印尼经济改革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来自印尼国内与外部因素的双重挑战。在新形势下,印尼应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中国应兼顾投资与风险防范,处理好与经贸地区的关系,更需要中印双边在战略合作、区域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方面共同努力。

李倩[4](2015)在《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新媒体产业作为一种新生的产业形态,在短短二十年的发展时间里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方面产业高速发展并快速向其他行业渗透;另一方面在“新常态”经济运行模式下,新媒体产业被列入国家支柱产业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媒体产业自身发展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指导工具,其经济行为的发生多是本能、自发、尝试性的,风险极高且易出现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媒体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和逻辑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找出指导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理论工具,并在实践层面为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战略,策略建议。本研究选择了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理论范式——哈佛学派SCP范式和芝加哥学派PCS范式做研究工具。开创于上世纪30-50年代的SCP理论范式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九个主要传统产业进行深入实证研究,构建了(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半世纪以来,SCP以及相关和修正观点,一直引导着美国产业的发展并为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指导。该理论及相关理论从上市80年代其进入中国后,各产业领域都曾出现一批研究成果,新媒体产业也不例外。但大部分成果并未对新媒体产业实践产生实质影响,更没有提出创新理论或方法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西方理论权威的盲目迷信,假设西方理论先天的正确性,其研究目的看似是利用西方理论研究本国问题,实则只是变相找方法印证这些理论;另一方面是对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本质、特点、创新、发展、趋势等预估不足,尤其考虑到新媒体产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没有实践经验的学者确实有可能缺乏理论建构上的难度。鉴于此,本研究即便在确定对SCP理论使用的前提下,仍对该理论的研究适用性做了很大的保留。而研究结果证明了笔者的推断:运用哈佛SCP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PCS理论解释新媒体产业时,均出现了预热和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笔者调整了预设的研究思路和框架,一方面积极考察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尝试对传统经典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本研究的逻辑如下:第一部分做资料整理收集,基本了解我国新媒体产业研究目前的现状和不足,确定本研究目标对象的范畴,研究立足点,研究成果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而确定研究思路,框架,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研究的第二部分对我们新媒体产业的整体现状,其结构,行为和绩效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第三部分则指出传统产业理论在新研究对象情况下,解释力不足以及不足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通过实际案例对范式进行推导;第五部分,用新的理论范式来检验新媒体产业的六大子行业,验证范式的合理性。在二零一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将新媒体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将以互联网为底层平台的新媒体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产业生态,这种生态涉及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个层面,是一种本质上的产业升级换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合理的理论,模型了解新媒体产业,知道其在行为,绩效,产业结构甚至和其他相关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关系,并基于此为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实际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就当务之急。本研究的建构目的正是如此。

黄聪英[5](2014)在《论实体经济》文中研究表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界各国曾经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宝贵经验。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逐渐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初显,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关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振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赵艳明[6](2013)在《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在政治、经济与技术的视野下》文中研究表明当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入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软实力的宏观政策下,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也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纪录片产业化的进程中,网络媒体的渠道价值不断提升,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探讨并反思网络媒体对于纪录片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流话语对于该问题的讨论更多地基于行业本位和经济本位的,本研究则希望以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视野,继而试图从这样的立场出发:互联网技术能否带来纪录片的内容多元、消费自主和民主参与,而不仅仅只囿于互联网如何促进纪录片产业做大做强之上。同时,本研究力图拒绝媒介中心主义和技术决定论,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力量,而需要在国家、市场、专业性力量的权力格局中,去解读互联网技术对于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配合对纪录片相关网站、网络社区和网络话语的实地观察、个案研究,并与本人对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田野调查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在对中国纪录片网络传播的图景进行深描的基础上,加以一定的理论阐释。第一章导论是对行文的一个总体准备,在对研究背景进行描述之后指出了问题意识,在检视理论渊源之后阐明逻辑起点,进而选择研究方法。第二章按照四个历史分期,追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纪录片生产的历史脉络,将之置于国家和市场力量的视野下进行考察,从而对传统纪录片生产格局有一个把握,以此作为网络时代下纪录片的生产和传播情况的基础和对照。第三章考察了互联网环境下纪录片的生产主体、网络纪录片节目及内容。研究认为新技术使得纪录片的生产主体泛化,打破了体制内影像生产的壁垒,然而网络媒体并未对主流的纪录片生产格局形成有力的冲击。商业性视频网站开始涉足纪录片生产和开办纪录片频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诉求。在内容方面,在网络上受到青睐的纪录片具有时效性、碎片化和娱乐化的新取向。第四章考察了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首先分析了影视作品的数字版权问题,并考察了网络视频与纪录片的版权合作情况。其次对纪录片在网络上的商业运营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纪录片在视频网站的商业化运营所释放出来的长尾效应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对于非官方的制作来说更加具有风险性。网络口碑营销正在成为一种商业运作的新方式,来自商业和政治权力主导的反制力量,造成了技术解放能力的限制。最后考察了纪录片在网络社区中的讨论话语,认为纪录片的网络话语是较弱的,且还是成长性的。第五章检视了纪录片在网络上生存的政策环境。互联网自进入中国社会以后,对传统媒介格局、传播秩序和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冲击,国家对于互联网和网络视频业从基础设施、内容、及服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致力于将互联网的管理纳入到传统媒体的管理体系之中。本章分析了国家应对新媒体技术所采取的公共政策,分析为什么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效果问题。结语部分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将互联网对于纪录片发展的意义再次进行总体关照,并指出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刘李佳[7](2014)在《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3G/4G数据网络的完善及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手机视频、手机阅读、手机音乐、移动SNS等数据业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数据业务收入份额首次超越了传统话音业务,为电信运营商带来无限的市场空间。然而移动支付及OTT等互联网产品的兴起,一方面弱化了电信运营商计费通道,另一方面将高利润的语音、短彩信收入转化为了低廉的流量收入,直接对电信运营商造成了哑管道化的冲击。面临市场竞争饱和、ARPU持续下滑的情况,电信运营商需要从重构商业模式、创新营销策略的高度转变运营思路,不仅仅要做好智能通道及流量经营,更应颠覆性的改变以往盈利模式,适应时代发展。本文以中国联通为例,通过研究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提出以语音、流量、短信、大数据支撑、云平台支撑、沃品牌感知等等作为市场竞争资源,以营业收入作为风投或小额信贷基金,通过市场竞争资源免费及风投基金扶持等手段,助力行业优质合作企业上市并获取资本增值收益及产业利润分红;同时助力自有优质产品与政府、央企异业联盟,占领行业制高点。研究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通过跨通信、风投、电商等行业相融合的方式,为电信运营商带来广阔的利润空间。

拉海·法拉(RAHAL Farah)[8](2014)在《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非洲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非洲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非洲拥有雄厚的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都为未来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除此之外,非洲作为世界商品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世界资本的投资场所,其战略地位也日显重要。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和平与发展已渐成主流,政治局势总体上趋向相对稳定的态势,这些都为中非之间政治与经贸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和非洲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半个多世纪以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其他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是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原则,也是中非关系长盛不衰的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所以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和非洲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非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对双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非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非洲大陆不仅为高速发展的中国提供资源和能源、而且为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当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尤其是在应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快速崛起时,非洲友好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力量。21世纪中非关系能否更进一步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不仅如此,还会直接影响非洲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以及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因此,进一步研究中非关系的发展前景,并且提出有效的战略对策,除此之外,全面研究中非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对中非双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大问题:非洲国家将如何充分利用中非合作带来的机遇来削弱贫困,促进发展;非洲国家将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双边合作以实现长期的发展目标;欧美对非洲的贸易战略与中非贸易战略相比是否略胜一筹;中非贸易战略和欧美对非洲的贸易战略有哪些不同之处。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对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的相关文献做了详细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阐述了中非经贸关系的理论基础并做出了评价。第三章概述了在各历史阶段中中非经贸关系经历的变化及特点。第四章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且探讨了欧美对中非贸易的反应,以及如何确保中非贸易优势,此外,本章还通过对北非的实证研究来分析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绩效。第五章提出了中非经贸关系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中非经贸往来对非洲乃至欧美的影响。第六章提出了促进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对策以及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闫德华[9](2015)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认为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与缅甸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以适应缅甸转型带来的诸多变化。缅甸的转型还在继续,缅甸的外交变化也在进行。本论文试图分析归纳2011年以来缅甸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与2011年前的缅甸外交结合,分析归纳缅甸外交的相关因素与问题;对2015年缅甸大选后的外交走势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进行分析。缅甸自独立以来长期奉行中立主义外交以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缅甸中立主义外交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不结盟中立主义、闭关锁国的中立主义、平衡外交的中立主义等,但缅甸中立主义外交的核心是一贯存在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缅甸定位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国家,自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自主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政府组建以来,缅甸外交转型开始了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中立主义,积极、平衡、中立,成为缅甸外交的特征;缅甸希望以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型带动外交活动空间的拓展,以积极、平衡的中立外交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跨越发展;促进缅甸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从缅甸外交的历史与2011年以来的现实来观察,缅甸外交有三个重要部分,即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每个部分在缅甸外交中的功能作用不同:与西方国家关系决定着缅甸所能够拓展的国际活动空间;与周边国家关系是缅甸外交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缅甸展示地区重要国家的形象发挥地区重要国家的作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具体问题:与中国外交是缅甸外交的基本依托,在这一依托的基础上缅甸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外交。缅甸外交转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平衡、积极地促进三个部分的外交整体上有重大提升,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中自1988年以来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民主”与制裁)形成的一组矛盾,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有所缓和,西方国家与缅甸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部分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但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间的根本性障碍。这一组矛盾的焦点是对缅甸政治转型的评判:缅甸认为缅甸已经实现并完成了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完全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积极、全面地与缅甸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认为缅甸的“民主化”还远为完成,以制裁保持对缅甸的压力。这一组矛盾的实质是两国对缅甸转型认识的差距,缅甸希望以转型促进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全面发展国家间正常化关系,而美国等则希望以缅甸的转型为契机推动缅甸政权发生变化、完全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围绕缅甸新的大选问题,美国与缅甸关系自2014年5月以来有所降温。周边国家印度、泰国和东盟组织在2011年以来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如东盟支持缅甸提前承担轮值主席国,二是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如印度和泰国在缅甸的特区建设项目的推进,三是边境治理的加强如缅甸与泰国、印度在边境综合安全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新的合作举措。周边国家与缅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印度、泰国等与缅甸民主派包括昂山素季保持联系,在缅甸“民主化”问题上,印度、泰国的态度虽然与美国有别但也积极关注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二是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变化,如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国际金融等经济局势、美国的压力等都会对周边国家与缅甸发展关系产生影响;三是国内局势,如泰国政局2014年的变化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冲击。中国与缅甸在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都积极巩固、提升相互关系以适应缅甸转型后的外交局势;在经济上两国重视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中缅油气管道在2013年建成并试运营,但有的重大项目出现了波折如密松水电站等遭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一度停滞、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受挫;两国边境治理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军队间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面临缅甸外交新格局、缅甸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与挑战,两国政府和执政党之间以增强沟通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健发展。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缅甸的国家政治转型还在进行,缅甸的外交转型也还在进行,包括2015年大选对缅甸外交的影响。

王崇鲁[10](2011)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下的新兴视频产业收益分配及竞合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对新兴视频产业进行系统性研究:一是提出了新兴视频业务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新兴视频业务的产业链分析,总结出了制约新兴视频业务发展的五大问题;二是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博弈论、竞合理论构建模型,讨论了新兴视频产业中平台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收益分配与竞合博弈问题,以及新兴视频业务平台间的竞合博弈问题,并根据我国新兴视频业务运营数据进行了数据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结论;三是在模型中所得命题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兴视频产业发展政策、新兴视频业务运营建议和企业竞合策略,对我国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互联网公司发展新兴视频业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政策制定工作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模型具有具有很强的应用创新价值和广泛的普适性,也可以用来分析移动增值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等平台型业务的定价、收益分配及竞合策略等问题。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新兴视频业务发展情况研究。提出了新兴视频业务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新兴视频业务的产业链分析,并对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互动电视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梳理总结出了新兴视频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每章分别建立了一个模型,构成论文的三个创新点。第四章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和博弈论建立了两阶段价格博弈模型,讨论了垄断平台下平台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间的竞合博弈问题,并进行垄断平台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均衡分析,讨论了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对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b)与平台用户对内容提供商的广告收入的边际贡献(a)对均衡时信息费分成比例、信息费定价、宽带接入费、平台和内容提供商利润及社会福利等均衡结果的影响,并根据我国新兴视频业务运营数据进行了模型数据仿真,得出新兴视频业务运营要坚持后向收费为主;政府管制的方向仍是要推动降低宽带接入费,但需要对平台运营商宽带设施投资的资金补偿机制或其他配套政策,来调整政府管制带来市场扭曲;繁荣内容市场对促进新兴视频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等主要结论。第五章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建立了垄断平台下平台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收益分配模型,进行了政府管制和不管制两种情况下的收益分配分析,重点讨论了信息费分成比例和广告费分成比例对平台利润、内容提供商利润及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根据我国新兴视频业务运营数据进行了模型数据仿真,着重论证了推动广告费分成对均衡新兴视频产业间收益分配的重要意义,得出平台获取的信息费分成比例不是越高越好,要控制分成比例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内容提供商收益,推动内容创新;引入广告费分成对平衡新兴视频产业链间的收益分配,提高社会总福利具有重要作用等主要结论。第六章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和博弈论建立了双寡头平台下平台运营商间的两阶段竞合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均衡规模、均衡利润和均衡定价分析,讨论了领先者平台和后进入者平台间的竞合策略,重点论证了后进入平台的后动优势及策略,最终得出后进入者具有明显的后动优势,视频内容市场越繁荣,后进入者的后动优势越明显;进入平台应该坚持低价和定位中低端的模仿性创新策略和规模化发展策略,先进入平台应该坚持优质高价和定位中高端的创新策略和差异化发展策略等重要结论。第四部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建议,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七章根据本文三大模型的命题和结论提出了12条新兴视频业务的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用于指导政府部门指导监管政策,5条新兴视频业务发展和企业竞合建议,指导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互联网公司发展新兴视频业务。第八章总结了本文主要的命题和结论,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投资家依然看好亚洲电信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家依然看好亚洲电信业(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安排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跨国并购相关研究
        一、理论来源
        二、跨国并购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相关研究
        一、“跳板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二、跨国并购交易策略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程
        一、起步阶段(1984~2001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主要特征
        一、主并企业性质
        二、并购目标区域
        三、并购行业
        四、并购动因
        五、并购策略
        六、整合模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能控股集团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绩效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数据收集
    第二节 汉能集团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传统清洁能源发展阶段(1994~2009年)
        二、薄膜太阳能光伏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
    第三节 汉能集团跨国并购案例描述
        一、汉能集团跨国并购交易策略选择
        二、汉能集团跨国并购绩效分析
    第四节 汉能集团跨国并购交易策略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交易时机选择
        二、支付方式选择
        三、溢价水平
        四、控股权高低
        五、专业中介顾问选择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结论
        二、启示
        三、理论假设
第五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 变量选择
        (三) 因变量研究方法
        (四) 回归模型设定
        (五) 实证结果及分析
        (六) 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创新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一)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 股权控制比例与跨国并购创新绩效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 变量选择
        (四) 因变量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佐科执政后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佐科执政后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现状和特点
    (一) 佐科执政后中国和印尼经贸合作的现状
    (二) 佐科执政后的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特点
二、佐科执政后双边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
    (一) 全方位务实合作为经贸合作提供坚实基础
    (二) 双边发展需求为经贸合作基础
    (三) 区域合作助推双边经贸发展
    (四) 佐科政府改革措施优化印尼投资环境
三、双边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 印尼国内因素影响
    (二) 外部影响因素
四、推动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 印尼方面
    (二) 中国方面
    (三) 中国和印尼双边共同努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范畴与目标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2 研究的对象与范畴
        1.1.3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理论资源
        1.3.1 西方新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1.3.2 我国新媒体和新媒体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1.3.3 产业组织理论中西方演进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整体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整体研究框架
    1.5 研究力图实现的创新
2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研究
    2.1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2.1.1 市场结构分析概述
        2.1.2 我国新媒体产业生态环境和格局研究
        2.1.3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2.1.4 我国新媒体产业行业壁垒研究
        2.1.5 我国新媒体产业差异化策略研究
    2.2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2.2.1 我国新媒体产业投融资行为研究
        2.2.2 新媒体产业的并购行为研究
        2.2.3 新媒体产业资本运作的特点和趋势
        2.2.4 我国新媒体产业创新行为研究
        2.2.5 我国新媒体产业产业融合研究
    2.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绩效分析
        2.3.1 传统产业绩效研究的基本方法
        2.3.2 传统框架下新媒体产业绩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新媒体产业市场分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拷问
    3.1 SCP分析范式及其基本命题
    3.2 从SCP到PCS
    3.3 我国新媒体产业现实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冲突
        3.3.1 哈佛学派SCP理论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3.3.2 芝加哥学派PCS理论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3.3.3 其他学派范式在新媒体产业研究中的局限性
4 —种新的分析范式:行为-绩效-结构
    4.1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与传统分析范式的修正
        4.1.1 新媒体经济的特征与特性
        4.1.2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和特性
        4.1.3 新媒体产业发展环境的特殊性
    4.2 新媒体产业“市场行为”的重新定义
        4.2.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行为”的局限性
        4.2.2 新媒体产业中对“市场行为”的新分类
    4.3 基于“市场行为”的市场绩效分析
        4.3.1 新媒体企业创新行为数量和绩效具有强依附关系
        4.3.2 新媒体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绩效具有强依附关系
    4.4 基于“市场行为“的市场结构分析
        4.4.1 新媒体企业行为导致改产业相对复杂垄断竞争结构
        4.4.2 新媒体企业行为如何导致寡头垄断产业结构
        4.4.3 创新型企业的大量涌入导致产业竞争结构
    4.5 “行为-绩效-结构“分析范式的提出
        4.5.1 以腾讯发展模式为例
        4.5.2 修正后的CSP理论框架
5 行业分析和案例研究——运用CSP理论研究新媒体产业各子行业及案例分析
    5.1 运用CSP理论研究互联网媒体行业
        5.1.1 中国互联网媒体现状综述
        5.1.2 互联网媒体行业市场行为对绩效的影响
        5.1.3 案例对比分析:凤凰新媒体和央视新媒体CSP解释
    5.2 运用CSP理论研究网络游戏产业
        5.2.1 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现状综述
        5.2.2 网络游戏行业的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5.2.3 案例分析:腾讯游戏的市场行为及绩效研究
    5.3 运用CSP理论研究在线视频业务
        5.3.1 中国在线视频行业现状
        5.3.2 在线视频行业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5.3.3 案例分析:爱奇艺市场行为及绩效研究
    5.4 运用CSP理论研究电子商务
        5.4.1 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现状综述
        5.4.2 电子商务行业行为对绩效,产业结构的影响
        5.4.3 阿里巴巴市场行为对绩效和市场结构的影响
    5.5 运用CSP理论研究即时通讯
        5.5.1 我国即时通讯行业现状概述
        5.5.2 用CSP理论研究腾讯QQ和微信
6 我国新媒体产业CSP研究总结
    6.1 CSP理论得以成立的原因
    6.2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行为
    6.3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绩效
    6.4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
    6.5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5)论实体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二、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三、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一、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二、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三、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二、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三、实体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一、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二、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一、德国道路
        二、美国道路
        三、日本道路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一、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二、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三、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二、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三、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四、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五、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二、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四、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二、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四、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
        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二、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汽集团为例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耀玻璃为例
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一、重振企业家精神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一、制订发展规划,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二、优化社会氛围,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三、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四、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一、完善科技体制,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四、深化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在政治、经济与技术的视野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中国纪录片:一种媒介技术研究的取向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政治性诉求
        二、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发展与现状
        三、纪录片网络媒体发展状况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视野
        一、关于纪录片研究的概述
        二、对于互联网的研究
        三、作为理论视野和方法论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纪录片生产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80年代:纪录片在电视媒体上的兴起与繁荣
        一、从新闻纪录电影的衰落到电视纪录片的兴起
        二、民族话语和精英视角的电视纪录片走向繁荣
    第二节 90年代:电视电影市场化改革与纪录片生产
        一、电视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电视纪录片
        二、电影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电影纪录片
    第三节 2000-2010年:在市场逻辑与国家话语之间
        一、面对市场的三种策略:娱乐化、频道化和大片化
        二、国家力量继续在纪录片生产中占据主导
    第四节 2010年至今:中国纪录片产业的现状
        一、2010年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二、中国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注释
第三章 主体、节目与内容:网络时代纪录片的生产
    第一节 体制内外:纪录片的生产主体
        一、网络纪录片的主要生产方:国家主导下行业体制内制作
        二、广泛化与专业化:独立制作纪录片的趋向
        三、脱嵌与限制:网络众筹模式与纪录片生产
    第二节 视频网站上的纪录片节目
        一、网络视频业:在技术与市场驱动下
        二、视频网站纪录片频道的兴起及格局
        三、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以《搜狐大视野》为例
    第三节 互联网上纪录片的内容生产
        一、现实议题和时效性的突显
        二、碎片化与娱乐化趋向
    注释
第四章 数字版权、市场渠道和观众参与:网络时代纪录片的传播
    第一节 纪录片版权向网络空间的拓展
        一、从影视作品版权到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网络视频业与纪录片的版权合作
    第二节 作为纪录片市场渠道的互联网
        一、国家主导下的互联网与纪录片产业
        二、纪录片在视频网站上的宣传推广
        三、以公共性为诉求的纪录片网络平台
        四、纪录片的网络口碑营销——以新浪微博为例
    第三节 从民间影展到网络空间:纪录片的观众参与
        一、作为公共空间的民间影展
        二、纪录片的网络社区与网络话语
    注释
第五章 挑战与监管:纪录片网络化生存的政策环境
    第一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监管
    第二节 网络视频业对传统广电管理体系的挑战
        一、网络视频管理部门的博弈
        二、网络视频经营主体:国资与非国资
        三、网络视频的内容监管
    第三节 网络视频对广电媒体的路径依赖
    注释
结语 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视野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访谈记录
    一、首家网络纪录片频道的理念与实践——搜狐纪录片频道主编黄平茂访谈
    二、强势的门户网站弱势的视频服务——新浪网媒拓总监鲁洁访谈
    三、独立纪录片的挖掘与合作——优酷网纪录片频道主编徐莹访谈
    四、凤凰纪录片传统的承接与开拓——凤凰视频运营部总监梁薇访谈
后记

(7)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与经验
    2.1 国外对于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及经验
        2.1.1 国外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2.1.2 国外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的实践经验
    2.2 国内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的相关经验
        2.2.1 广东联通微信沃卡
        2.2.2 中电信与网易联手易信
        2.2.3 中联通定向流量包
        2.2.4 国内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创新的经验小结
第三章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联通经营情况及业务架构
    3.2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发展外部因素分析
        3.2.1 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3.2.2 电信运营商数据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3.2.3 3G智能终端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分析
        3.2.4 风险投资及小额贷款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2.5 媒体广告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2.6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3.2.7 政府机构及垄断型国有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3.3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发展内部因素分析
        3.3.1 中国联通3G业务发展情况
        3.3.2 中国联通3G品牌发展情况
        3.3.3 中国联通3G定制机发展情况分析
        3.3.4 中国联通营业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3.3.5 中国联通体制创新进展情况分析
第四章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制定
    4.1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策略制定的总体思路
    4.2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策略制定的分析和选择
        4.2.1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组合
        4.2.2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的比较与选择
    4.3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实施方案及建议
    5.1 完善配套体制机制、到位各项筹备工作
        5.1.1 风险投资运作模式确定,相关运营子公司机构到位
        5.1.2 完善制度流程,建立内部结算体系及运营支撑体系
        5.1.3 全国31省分公司及海外公司统一思想、步调一致
        5.1.4 选具备行业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及自有业务,作为孵化备选
        5.1.5 整合资源,营销风投产品,助力快速上量
    5.2 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具体措施
    5.3 相关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中非经贸关系发展驱动力的研究
        1.2.2 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对非洲的影响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理论依据
    2.1 国际经济合作的内涵、分类及其特征
        2.1.1 国际经济合作的内涵
        2.1.2 国际经济合作的分类
        2.1.3 国际经济合作的特征
    2.2 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南南合作)
        2.3.1 南南合作的背景和意义
        2.3.2 南南合作的现实性
        2.3.3 南南合作的基本目标
        2.3.4 南南合作的主要领域和组织机构
        2.3.5 南南合作的前景
第3章 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3.1 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历程
        3.1.1 1956年至1977年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3.1.2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3.1.3 21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
    3.2 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
        3.2.1 双方贸易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3.2.2 中非经济合作方式与领域进一步扩展
        3.2.3 中非合作制度化、经常化
        3.2.4 明确中非合作战略目标
第4章 中非经贸关系的主要领域分析
    4.1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起源和形式
        4.1.1 概述
        4.1.2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观
        4.1.3 中国援助的类型
        4.1.4 援助政策在中国的制定
    4.2 中国投资促进非洲经济发展
        4.2.1 中国对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
        4.2.2 中国与其它国家在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相似点和不同点
    4.3 主要国家在非洲的竞争战略
        4.3.1 中非贸易关系发展的历史
        4.3.2 中国与非洲的全球贸易
        4.3.3 中非贸易发展趋势
        4.3.4 中国在非的制造业与工业化进程
        4.3.5 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北非为例
        4.3.6 欧洲国家在非洲的贸易战略
        4.3.7 美国在非洲的贸易战略
        4.3.8 欧盟与美国在非洲的的贸易战略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
    5.1 中国在非洲的活动产生的影响
        5.1.1 中非洲经贸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5.1.2 对非洲贸易条件的影响
        5.1.3 对非洲个别行业的影响
        5.1.4 中国对非洲的潜在影响
        5.1.5 中国在非洲商品行业的增长的影响
        5.1.6 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影响
    5.2 中国对北非国家经济的影响
        5.2.1 对方非洲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5.2.2 对非洲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5.2.3 对非洲电子及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5.2.4 中国贸易竞争力对北非制造业的影响
        5.2.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北非就业的影响
    5.3 中国在非洲的经贸活动:对美国的影响
        5.3.1 总体情况
        5.3.2 美国在非洲的利益与政策
        5.3.3 中国在非洲对美国的影响
        5.3.4 给美国带来的契机
    5.4 中国在非洲的经贸活动:对欧盟的影响
        5.4.1 总体情况
        5.4.2 欧盟和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冲突
    5.5 中国在非洲的发展:其它新兴大国对非洲的影响
第6章 进一步发展中非经贸关系的对策
    6.1 概述
    6.2 中非双方应采取的共同对策
        6.2.1 扩大新兴工业市场准入与增加出口能力
        6.2.2 创造就业机会与减少青年失业
        6.2.3 优化管理与经济政策
        6.2.4 推动中非合作论坛的实施
        6.2.5 最大化中非合作利益
        6.2.6 三角模式法
    6.3 中国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6.3.1 促进非洲工业发展
        6.3.2 提高非洲农业生产力
        6.3.3 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6.3.4 扩大对非洲投资的范围
        6.3.5 加强对非洲区域一体化的支持
        6.3.6 扩大对非洲国家经贸合作的覆盖面
    6.4 非洲国家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
        6.4.1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
        6.4.2 扩大出口加工产品
        6.4.3 增加当地采掘工业的数量
        6.4.4 工会组织者应该学习中文
        6.4.5 加快最低工资立法和其它劳动立法
        6.4.6 协调区域与大陆发展
        6.4.7 提高工业中联盟领导和谈判者能力
        6.4.8 大力发展生产力
        6.4.9 用发展的眼光寻求对外直接投资
    6.5 北部非洲国家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6.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史学着述对缅甸外交的分析
        二、对缅甸独立后到2010年大选前的对外关系的研究
        三、2011年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线路和方法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缅甸政治转型及其外交变化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及其外交目标
        一、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
        (一) 2010年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标志性年代
        (二) 2011年以来缅甸政治转型的重要进程
        (三) 缅甸政治转型的性质
        二、缅甸政治转型中的主要议题
        (一)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二) 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政治统一
        (三) 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目标
        三、缅甸政治转型的外交目标
        (一) 摆脱国际政治压力实现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二) 解除经济制裁、封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 全面改善国际环境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节 缅甸2010年以前的外交政策
        一、吴努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吴努时期中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二)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目标
        二、奈温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缅甸重申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二) 奈温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奈温时期缅甸外交的目标
        三、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一)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二)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关系
        (三) 外交转型的努力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
        一、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成就
        (一) 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 与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加强
        (三) 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与拓展
        二、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及其政策的特点
        (一) 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活动的特点
        (二) “平衡”“自主”外交政策思维的新体现
        (三) 内政转型与外交转型
        三、缅甸外交政策的要素及其外交走势
        (一) 外交决策者:军人的主导地位及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 国际格局与缅甸外交政策取向
        (三) 外交议题及其发展走势
第二章 缅甸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美国对缅甸政策和两国关系
        一、1950-1962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二、1962-1988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1988-2010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阶段
        (二) 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四) 缅甸对美国的政策
        (五) 美国与缅甸关系的焦点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关系和政策
        一、缅甸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缅甸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二) 缅甸对美国政策
        (三) 美国对缅甸政策
        二、两国间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 缅甸的“民主化”问题
        (二) 美国的制裁等压力
        (三) 围绕“民主”与制裁的失落感
        三、美国亚太战略及对缅甸关系
        (一) 美国亚太战略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二) 中国印度因素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缅甸与美国盟友关系及其相互政策
        一、缅甸与欧盟外交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欧盟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欧盟关系
        (三) 影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缅甸与日本关系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日本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日本关系
        (三) 影响缅甸与日本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一) 1988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二) 1988-1997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三) 1997-2010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二、缅甸与东盟自2011年以来的关系
        (一) 双边关系
        (二) 多边关系
        (三) 缅甸政治转型为缅甸与东盟关系释放出的活力
        三、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东盟发展与缅甸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 缅甸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政策取向
        (三) 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一) 历史上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 1948—1962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三) 1962—1988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四) 1988-2010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 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
        (二) 经贸合作的加强
        (三) 缅甸政治转型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三、缅甸与泰国关系的前景
        (一) 地理相邻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二) 国家政治局势和政府(政权)变化
        (三) 国际环境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关系
        一、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缅甸印度历史上的长期交往
        (二) 1948-1988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三) 1988-2010年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一)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 201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外交政策及其判断
        (二) 地缘因素
        (三) 国际环境
第四章 缅甸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与中国关系
        一、独立后到1988年的双边关系
        (一) 1950-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 1962-1988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1988-2010年间缅甸与中国关系
        (一) 缅甸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
        (三) 缅甸对中国关系的重点及政策
        三、中缅关系的历史遗产
        (一) 形成了和平共处、相互友好、相互依托的关系
        (二) 呈现出阶段性调整的特征
        (三) 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心理、民族心理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一、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互联互通与经济关系发展
        (三) 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的新发展
        二、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的政策
        (一) 政治关系的巩固与应变
        (二) 合作领域及其重点
        (三) 多边关系及多重变化
        (四) 中国的期待与担忧
        三、缅甸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点和政策
        (一) 对中国的整体外交定位:战略依托
        (二) 国内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三) 国际活动的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第三节 中缅关系的前景
        一、缅甸政治局势变化与中缅关系前景
        (一) 缅甸现政权的政治走势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 民主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 缅甸政治中间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缅美关系与中缅双边关系
        (二) 缅印关系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 日本在缅甸的经济外交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重大问题的走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摩擦及常态化复杂化的可能性
        (二) 边境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下的新兴视频产业收益分配及竞合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双边市场文献综述
        2.1.1 双边市场的概念
        2.1.2 双边市场的特征与分类
        2.1.3 双边市场中定价研究
        2.1.4 平台竞争与福利分析
        2.1.5 双边市场的实证研究
    2.2 竞合理论文献综述
        2.2.1 竞合的内涵
        2.2.2 竞合的原因与效应
        2.2.3 竞合博弈分析
        2.2.4 竞合的互动与演化
        2.2.5 竞合的测量
第三章 新兴视频业务市场发展研究
    3.1 新兴视频业务的界定
        3.1.1 新兴视频业务定义
        3.1.2 新兴视频业务类型
    3.2 新兴视频业务产业链
    3.3 新兴视频业务发展现状
        3.3.1 IPTV发展现状
        3.3.2 手机电视发展现状
        3.3.3 互联网电视发展现状
        3.3.4 互动电视发展现状
    3.4 新兴视频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垄断平台下新兴视频业务市场平台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的竞合博弈分析
    4.1 引言
    4.2 基本模型
    4.3 垄断平台利润最大化下的竞合博弈分析
        4.3.1 均衡求解
        4.3.2 均衡分析
    4.4 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竞合博弈分析
        4.4.1 均衡求解
        4.4.2 均衡分析
    4.5 模型数据仿真分析
        4.5.1 分成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4.5.2 信息费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4.5.3 宽带接入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垄断平台下新兴视频业务市场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收益分配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模型
    5.3 政府不管制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5.3.1 模型求解
        5.3.2 模型数据仿真分析
    5.4 政府管制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5.4.1 模型求解
        5.4.2 模型数据仿真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双寡头平台下新兴视频业务运营商间的竞合博弈分析
    6.1 引言
    6.2 基本模型
        6.2.1 博弈第二阶段分析
        6.2.2 博弈第一阶段分析
    6.3 均衡分析
        6.3.1 均衡规模与均衡利润分析
        6.3.2 均衡定价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新兴视频产业发展政策及企业竞合策略研究
    7.1 我国新兴视频业务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7.2 新兴视频业务发展与企业竞合策略建议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命题与结论
    8.2 研究展望
攻博期间取得的学术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投资家依然看好亚洲电信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选择与并购绩效[D]. 邱永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3]佐科执政后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探析[D]. 邱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4]结构,行为还是绩效: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D]. 李倩. 武汉大学, 2015(03)
  • [5]论实体经济[D].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6]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在政治、经济与技术的视野下[D]. 赵艳明. 复旦大学, 2013(02)
  • [7]中国联通数据业务创新营销策略研究[D]. 刘李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8]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发展研究[D]. 拉海·法拉(RAHAL Farah). 辽宁大学, 2014(12)
  •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D]. 闫德华. 云南大学, 2015(09)
  • [10]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下的新兴视频产业收益分配及竞合博弈研究[D]. 王崇鲁.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投资者仍看好亚洲电信行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