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陈贤斌,吴泽睿,卢江龙,蔡霖,苏志鹏[1](2021)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杀菌/渗透增强折叠家族蛋白B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肿瘤侵袭性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杀菌/渗透增强折叠家族蛋白B1(BPIFB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垂体腺瘤增殖和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GEO)公共数据库垂体腺瘤芯片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出侵袭性相关基因;然后选取5例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和5例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组织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PIFB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垂体腺瘤GH3细胞株中通过siRNA敲减BPIFB1的表达,采用细胞活性和细胞划痕实验等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BPIFB1的表达水平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log2FC=-5.29,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中BPIFB1的表达水平(0.53±0.10)明显低于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1.02±0.44)(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PIFB1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Knosp分级呈负相关(rs=-0.88,P<0.01)。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BPIFB1敲减GH3细胞的细胞活性(2.98±0.14)高于正常GH3细胞(2.14±0.05)(P<0.0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BPIFB1敲减GH3细胞的迁移率[(43.82±3.74)%]高于正常GH3细胞[(17.53±2.05)%](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PIFB1敲减GH3细胞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GH3细胞(均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显示,BPIFB1敲减GH3细胞中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GH3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中BPIFB1的表达水平降低,BPIFB1可能通过调控MMP的表达及EMT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沈晓旭[2](2020)在《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无功能垂体腺瘤(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NFPA)中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影像学Knosp分级的关系,从而探讨上述蛋白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8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30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术后病检均证实为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依据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像学诊断标准Knosp分级进行分组,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invasive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INFPA)20例和非侵袭性无功能垂体腺瘤(non invasive 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s,NNFPA)10例。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0例标本中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表达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蛋白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IL-6、STAT3、E-cadherin、N-cadherin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IL-6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呈棕色或棕黄色,弥漫性存在为主,IL-6在INFPA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少量定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STAT3在INFPAs中的表达显着高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cadherin阳性染色均定位于细胞质,呈棕黄色,以弥漫性存在为主,E-cadherin在INFPAs的表达低于NNFP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cadherin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少量定位于细胞质,多呈棕色,弥漫存在为主,两组均呈高表达,两组中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IL-6、STAT3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正相关;E-cadherin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负相关;N-cadherin的表达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无相关性。结论:IL-6/STAT3信号通路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有关,其相关蛋白可能成为预测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未来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研究方向。

龙瑞清[3](2020)在《COL6A6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垂体腺瘤AtT20与HP75细胞增殖与侵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PA)是颅底神经外科常见多发病,临床上有45~55%的PA因为过度增殖而表现明显侵袭性,常侵犯海绵窦、蝶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组织结构,临床处理棘手。当前很少有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进程。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PA中COL6A6的表达及其调控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A的发病机制,为将来建立可能的干预手段寻找到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基于GEO生物数据库对垂体腺瘤GSE26966微陈列进行初步数据挖掘,进行基因差异化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筛选出潜在目标基因COL6A6及与其密切相关的P4HA3进行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期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30例临床标本及15例有效的垂体腺瘤瘤旁组织标本,利用RT-q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目标基因COL6A6在垂体腺瘤组织与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此外,同时收集30例病例的基本资料,分析COL6A6表达与30例垂体腺瘤病例临床特征相关性,同时评估Knosp分级与手术全(近全)切除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在体外进行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系传代培养与目标基因质粒行细胞转染,两种细胞系均分别分为3组:NC(Negative Control,NC)组;COL6A6组(使用pc-DNA-COL6A6质粒转染)及沉默组(使用si-COL6A6质粒转染)。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各组之间COL6A6表达情况;CCK-8吸附法评估各组间肿瘤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入侵试验检测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划痕愈合试验评估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同时Western blot检测Ncadherin、E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评估各组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另外,我们同时建立了 AtT-20及HP75细胞系异位垂体腺瘤裸鼠皮下成瘤动物模型,并分为NC组及COL6A6组。动态测量肿瘤生长大小,于模型建立肿瘤体内生长4周后处死小鼠,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变化;Western blot分析两组之间COL6A6表达差异,以及Ncadherin、Ecadherin及Vienti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Ki67表达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评估了 COL6A6与P4HA3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空白质粒及PCDNA-COL6A6质粒转染HP75及AtT细胞系后分为4组:NC组(空白质粒转染组),COL6A6组(pcDNA-COL6A6 转染组),COL6A6+P4HA3 组,COL6A6+IGF-1 组。Western blotting 检测各组样本 COL6A6、P4HA3、及 PI3K、p-PI3K(p85)、Akt、p-Akt(ser473)蛋白表达量,评估PI3K/Akt信号通路与COL6A6、P4HA3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CCK-8吸附法、Transwell入侵实验、划痕愈合实验进一步评估各组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最后再次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Ncadherin、E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评估各组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另外,我们同时建立了 AtT-20及HP75细胞系异位垂体腺瘤裸鼠皮下成瘤动物模型,分为NC 组、COL6A6 组(使用 pc-DNA-COL6A6 质粒转染)以及 COL6A6+IGF-1 组。动态测量肿瘤生长大小,于模型建立肿瘤在体内生长4周后处死小鼠,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变化。[结果]基于垂体腺瘤GSE26966微陈列进行差异基因初步分析结果:所有样本中共表达基因20307个,垂体腺瘤与正常垂体之间共有140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588个,下调815个;COL6A6在正常垂体与垂体腺瘤中表达差异明显;GSEA基因富集分析PI3K/Akt、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信号通路被显着激活。PA中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的P4HA3表达上调;COL6A6与P4HA3蛋白作用网络关系密切。临床垂体腺瘤标本RT-qPCR分析结果显示:与垂体腺瘤瘤旁组织相比,PA组织中(COL6A6表达下调(1.40±0.98,2.73±1.06,P<0.001),P4HA3表达上调(4.41±1.34,2.02±0.75,P<0.001)。COL6A6 的表达与 PA 肿瘤大小(P=0.035)及Knosp分级(P=0.013)成负相关,但与年龄(P=0.464)、性别(P=0.491)及肿瘤亚型(P=0.984)无明显相关。30例PA中,Knosp分级3~4级合计全(近全)切除率明显低于1~2级患者合计全(近全)切除率(9/19;10/11,P=0.020);30例PA中,Knosp分级与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未显示相关。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株体外实验COL6A6功能验证结果: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中COL6A6呈明显低表达。与NC组相比,pc-COL6A6(即过表达COL6A6)组/si-COL6A6(即沉默表达COL6A6)组AtT-20及HP75细胞中COL6A6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显着升高/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c-COL6A6组/si-COL6A6组分别抑制/增强细胞增殖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显着抑制/增强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NC组比较,pc-COL6A6组/si-COL6A6组分别显着下调/上调AtT-20及HP75细胞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同时分别上调/下调了 E-cadher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NC组比较,pc-COL6A6组/si-COL6A6组较分别促进/降低细胞凋亡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在异位垂体腺瘤裸鼠模型体内实验中,与NC组比较,pc-COL6A6组COL6A6蛋白表达量时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抑制了 AtT-20及HP75肿瘤的大小、体积(P<0.01)以及肿瘤重量(P<0.001)的增长;同时,pc-COL6A6组分别显着下调肿瘤组织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上调了 E-cadher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c-COL6A6组肿瘤组织中Ki-67表达降低。在COL6A6与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评估中,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如下:与NC组比较,过表达COL6A6组显着降低P4HA3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降低了 p-PI3K(p85)和Akt活性位点之一ser473的表达,两组之间p-PI3K/PI3K与 p-Akt/Akt 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L6A6+P4HA3 组 p-PI3K(p85)和p-Akt(Ser473)的表达逆转上调,p-PI3K/PI3K及p-Akt/Akt比值与过表达COL6A6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6A6+IGF-1组p-PI3K及p-Akt同样显着逆转升高,p-PI3K/PI3K及p-Akt/Akt比值与COL6A6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CO-IP实验发现COL6A6与P4HA3蛋白存在免疫共沉淀现象。COL6A6+P4HA3组及COL6A6+IGF-1组均较COL6A6组显着促进了 AtT-20及HP75细胞的增殖(P<0.01)、侵袭(P<0.01)及迁移(P<0.01)能力,但这2组与N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COL6A6+P4HA3组及COL6A6+IGF-1组均较过表达COL6A6组显着上调AtT-20及HP75细胞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同时下调了E-cadheri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这2组与N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在异位垂体腺瘤裸鼠模型体内实验中,与过表达COL6A6组比较,COL6A6+IGF-1组明显增加了肿瘤的大小、体积(P<0.01)及肿瘤重量(P<0.001),但COL6A6+IGF-1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OL6A6在垂体腺瘤组织中低表达;P4HA3在垂体腺瘤组织中高表达。(2)COL6A6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负相关,垂体腺瘤Knosp分级与手术全(近全)切除率负相关。(3)上调COL6A6可负调控体外及体内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4)上调COL6A6能负调控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中P4HA3的表达,并进一步负调控Ser473的表达,阻断PI3K/Akt通路,从而抑制了体外及体内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增殖能力。(5)过表达P4HA3能逆转COL6A6对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抑制作用。(6)COL6A6与P4HA3关系密切,两者间存在蛋白相互作用。(7)COL6A6可能在PA中发挥“抑癌基因”作用,可为将来建立可能的PA预测及干预手段提供一种新的潜在分子靶点。

张溢华[4](2019)在《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垂体腺瘤发病率高,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大多数腺瘤被认为是良性的,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辅助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方法可获得痊愈,但仍有一部分垂体腺瘤患者因术后复发或残瘤再生长,难以治愈,严重者预后差,甚至危及生命。大约35%的垂体腺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侵袭性生长,2017年6月出版的WHO垂体肿瘤新分类取消了既往认为容易复发的“非典型垂体腺瘤”的分类,在描述中将肿瘤增殖(Ki-67指数和有丝分裂计数)和肿瘤侵袭行为作为预测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尚未形成共识,仅在影像学上利用Hardy分类、改良Hardy分类和Knosp分类等分级系统来评估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对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的认识和预测仍然是一个挑战。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目前研究表明,家族性垂体综合征有明确的基因缺陷,但绝大多数垂体腺瘤为散发性腺瘤。据报道,散发性垂体腺瘤发生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异常会自引起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以及细胞周期调节、信号转导、转录调节因子和miRNAs的改变,肿瘤抑制因子异常丢失,癌基因的过度表达,细胞周期的失调和细胞增殖的促进而发生转化。既往文献研究表明,侵袭性的分子基础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基因,蛋白质和信号通路,再加上垂体腺瘤的亚型分泌的激素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垂体腺瘤的发生进展机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转录自至少75%的人类基因组,它们在基因调控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影响各种细胞过程,包括生存、增殖和迁移,有研究发现在零细胞腺瘤中LncRNA c5orf66-as1的表达低于正常垂体组织,侵袭性腺瘤中LncRNA c5orf66-as1的表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表明LncRNA c5orf66-as1抑制了垂体腺瘤的发展和侵袭。还有文献表明在非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侵袭性腺瘤与非侵袭性腺瘤相比增殖细胞核抗原的mRNA与meg3-LncRNA水平呈负相关,meg3和hotair的表达可能与非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发展和侵袭有关。另外还有文献报道生长激素细胞腺瘤的侵袭与LncRNA H19水平呈正相关。目前,LncRNA PVT1对多种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具有促进作用,被认为是一种促癌基因,然而其对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为了深入研究LncRNA PVT1在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转移的作用与机制,本研究首先对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利用垂体腺瘤临床组织标本和垂体腺瘤细胞系来检测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HP75中PVT1表达水平,实验研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系GH3和HP75生长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迁移能力以及PVT1对β-连环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LncRNA 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作用,以期为垂体腺瘤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靶点。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1.收集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外科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121例,平均随访19.59±15.57月,根据复发或残瘤生长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年龄、肿瘤体积、肿瘤最大径、肿瘤增殖能力指标、病理类型、手术方式、切除程度对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LncRNA 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表达水平变化1.垂体腺瘤组织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中,收集到3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5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另备两个垂体腺瘤细胞株(GH3和HP75)以及正常细胞株NHPG细胞。采用qRT-PCR分析垂体腺瘤组织、垂体腺瘤细胞株和正常细胞株的PVT1相对表达水平。第三部分LncRNA 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作用1.构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载体,以空白载体为对照,将HP75和GH3细胞转染后,确认其转染效率以及PVT1表达水平抑制效率,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平板克隆法检测HP75和GH3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HP75和GH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1.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2.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正常细胞NHPG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3.将sh-PVT1质粒和空白对照转染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表达水平。4.将sh-PVT1质粒和空白对照转染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了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E-cadherin和N-cadherin分子表达水平,研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间质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影响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复发组年龄低于未复发组年龄(P<0.05);复发组肿瘤体积和肿瘤最大径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侵袭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肿瘤增殖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切除程度比较,全切患者复发率最低(P<0.05)。术后残余肿瘤行伽玛刀治疗可降低复发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肿瘤侵袭是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表达的变化1.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相比,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PVT1的表达显着增高。2.PVT1在GH3细胞和HP75细胞的表达水平比NHPG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第三部分抑制PVT1抑制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影响1.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载体转染效率均达80%,抑制PVT1的抑制效率60%-70%。2.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和GH3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生长。3.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平板克隆法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4.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将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及空白质粒转染HP75和GH3细胞,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转染HP75和GH3细胞后,均能抑制HP75和GH3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抑制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在侵袭性、非侵袭性这两种垂体腺瘤组织的相对表达情况:和后者相比,前者的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2.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及正常细胞NHPG中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细胞NHPG相比,垂体腺瘤细胞HP75中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这些分子的表达显着增加(p<0.05)。3.PVT1对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与空白质粒对照相比,sh-PVT1质粒转染的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这些分子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4.抑制PVT1表达抑制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间质转化:与空白质粒对照相比,sh-PVT1质粒转染的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1.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是预防垂体腺瘤复发的有效方式,术后肿瘤残余及时行伽玛刀治疗有助于降低残余肿瘤的复发。肿瘤侵袭性生长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患者需要延长术后随访期限。2.PVT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高表达,在垂体腺瘤发生进展、侵袭转移中具有促进作用。3.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可成功转染HP75和GH3细胞、表达GFP荧光蛋白,成功抑制PVT1的表达。pcDNA3.1-sh-PVT1#1、pcDNA3.1-sh-PVT1#2可成功抑制下调HP75和GH3细胞内的PVT1水平。抑制PVT1的表达可降低HP75和GH3细胞生长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侵袭迁移能力。4.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中可能被激活。降低PVT1水平可抑制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细胞HP75和GH3中激活。抑制PVT1的表达可通过β-连环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调节垂体腺瘤细胞系HP75和GH3的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

韩新宇[5](2019)在《垂体腺瘤中p-p38,MMP-9和MICA表达与免疫逃逸机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上皮细胞源性颅内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0-20%,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三位,仅次于脑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此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垂体腺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免疫状态、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多个方面。p38/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主要信号通路之一,通过激活下游核转录因子,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和凋亡等细胞反应。MHC I类分子相关蛋白A(MHC class I chain-related molecule A,MICA)是 NK 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 D(natural killer group 2D,NKG2D)的主要配体之一。可溶性MHC I类相关分子蛋白A(soluble MHC class I chain-related molecule A,sMICA)作为 MICA 的一种亚型,能够介导肿瘤的免疫逃逸。此外,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作为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增强sMICA的水解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p38、p-p38、MMP-9和MICA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表达之间的关系。为研究p38/MAPK信号通路在垂体腺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提供新的组织学基础,从而为垂体腺瘤的免疫治疗指出一种潜在的方向。方法:随机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8例石蜡包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组织切片(男性20例、女性18例)和21例石蜡包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组织切片(男性6例、女性15例)。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证实均为垂体腺瘤。同时收集正常脑组织20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必须清除的正常脑组织)。此外,每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均收集外周血血清,同时收集20例正常人外周血血清。运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9例石蜡包埋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切片中p38、p-p38、MMP-9和MICA蛋白的表达。运用qRT-PCR技术检测39例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p38、MMP-9和MICA mRNA的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9例垂体腺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p38、MMP-9和MICA蛋白的表达。运用ELISA技术检测垂体腺瘤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血清中MMP-9和SMICA蛋白的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p-p38与MMP-9、MICA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我们发现p38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p-p38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中,MMP-9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MICA主要表达在细胞质及细胞膜上。而且,在非功能型垂体腺瘤和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组织中,p38、phospho-p38(p-p38)、MMP-9和MIC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8、MMP-9和MICA的mRNA在非功能型垂体腺瘤和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垂体腺瘤组织中,p-p38蛋白与MMP-9、MIC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此外,无功能型及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中MMP-9、sMICA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垂体腺瘤组织中,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一方面可增加MICA蛋白的表达,另一方面可诱导MMP-9蛋白的表达。而MMP-9参与了 MICA中sMICA的脱落,从而促进了垂体腺瘤的免疫逃逸。p38/MAPK可能成为抑制垂体腺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新靶点。

杨振兴[6](2017)在《人垂体腺瘤的临床生物特征分析及其侵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垂体腺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部分肿瘤生长突破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引起神经和内分泌症状,临床上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放疗和药物治疗均难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且术后易复发,严重危害患者生存质量。早先的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MP-2、MMP-9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它们参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层粘连蛋白的降解,因此可能在促进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在乳腺癌、食管鳞癌、肝母细胞癌及脑胶质瘤等多种肿瘤中反转录诱导的带有kazal域的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s,RECK)基因可通过抑制MMPs而抑制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研究还发现长链非编码RNA中的HOX转录本反义链 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 HOTAIR)可通过促进 MMP-2、MMP-9的表达而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然而,HOTAIR及RECK是否参与调控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它们在各病理类型腺瘤的表达及与MMP-2,MMP-9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文献报道,故本研究收集195例人垂体腺瘤标本,对HOTAIR、RECK及MMP-2,9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类型垂体腺瘤侵袭转移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部分、人垂体腺瘤的临床生物特征、相关激素水平与侵袭性的分析目的:通过对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术前血清相应激素水平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其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垂体腺瘤手术的195名患者行临床资料统计,包括头颅CT或MRI,术前血清垂体激素检查结果;术后切除组织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研究各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临床发病高峰与年龄的关系,血清学检查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相符率,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临床表现的差异性。结果:1、垂体腺瘤的发病年龄高峰位于40-60岁年龄段,其中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及无功能型腺瘤分别位居垂体腺瘤病理类型前三位,不同类型垂体腺瘤发病年龄分布稍有不同。PRL腺瘤则多见于30-50岁年龄段患者,考虑与患者激素分泌变化有关,而GH腺瘤则在40-50岁年龄段出现发病高峰,而无功能型腺瘤则与总的垂体腺瘤发病年龄一致。2、侵袭性垂体腺瘤占垂体腺瘤总发病率42%,其中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与PRL垂体腺瘤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及时诊断,以致发生侵袭性的比例最高,GH型垂体腺瘤因较早出现肢端肥大症而就诊,易较早诊断,故发生侵袭性的的比例相对较低。20岁以下年龄段患者的垂体腺瘤出现侵袭性比例高,其病理诊断报告垂体腺瘤恶性程度也较高。3、影像及临床症状提示为PRL垂体腺瘤的患者,以血清PRL水平超过90ng/ml及150ng/ml作为诊断泌乳素瘤标准时,与病理诊断结果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血清PRL水平与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不符的患者应稀释血清后多次测定,避免漏诊和误诊。4、血清GH水平测定(GH>10U/L)对于GH瘤的诊断有很好的一致性。患者术前血清GH水平的升高程度对临床GH瘤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术后血清GH水平是否下降到正常参考值范围可反映肿瘤切除完全与否,对血清学检测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不一致患者,需考虑多激素腺瘤(Multi-hormone pituitary adenoma)在免疫组化检测时使用单克隆抗体所导致结果误差。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发病高峰年龄有差异,与其所致临床症状发现时间有关,其中无功能性腺瘤及PRL腺瘤发生侵袭性比例最高,血清GH水平对于GH瘤的诊断有很好的一致性。第二部分、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MMP-2,9及RECK的表达水平的关系目的:通过检测MMP-2、MMP-9及RECK蛋白在各种病理类型的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差异,探讨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机制与可控性。方法:留取30例经手术获得的不同病理类型人垂体腺瘤瘤标本组织,迅速分为二份,一份经多聚甲醛固定后用于免疫组化检测RECK及MMP-2,MMP-9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另一份快速液氮冻存,用于western blot检测RECK蛋白及MMP-2,l MMP-9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蛋白表达差异与肿瘤侵袭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2、MMP-9蛋白呈弱表达,RECK蛋白呈阳性表达。而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2、MMP-9蛋白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RECK蛋白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RECK蛋白与MMP-2,MMP-9 的表达均成显着负相关(γMMP2=-0.706,p=0.002;γMMP9=-0.682,p=0.001),western blot所获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趋势一致。结论:在人垂体腺瘤中,RECK的表达与MMP-2、MMP-9的表达呈负相关,RECK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有显着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提示在人垂体腺瘤中RECK蛋白可能通过抑制MMP-2、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第三部分、人垂体腺瘤HOTAIR的表达水平与侵袭性分析目的:分析HOTAIR在侵袭性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差异,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作为垂体腺瘤远期预后的分子标记物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30例经手术获得的人垂体腺瘤标本(与第二部分用于Western检测病例一致),经qRT-PCR方法检测HOTAIR mRNA在不同病理类型的侵袭性及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水平,比较表达差异性。结果:1.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HOTAIR表达水平有显着差异性(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HOT AIR呈显着高表达。2.HOTAIR表达水平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γ =0.726),与垂体腺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3.人垂体腺瘤HOTAIR的表达与MMP-2、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性(γMMP2=0.64;γMMP2 =0.67,P<0.05)。结论:HOTAIR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呈高表达,且与MMP-2、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与在其它恶性肿瘤类似,HOTAIR可诱导上调MMP-2、MMP-9的表达,并促进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HOTAIR有望成为临床检验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标记物。

王延俊[7](2016)在《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临床上约有40%的垂体瘤侵犯周围结构,呈现侵袭性生长,表现出恶性肿瘤的一些性质,根据其生物学行为我们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因其常侵犯鞍旁周围重要组织,术中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容易复发以及其内分泌改变的影响,患者预后较差。近年来,关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β3GnT8)是β 3GnTs家族中的新成员。研究发现β3GnT8可以促进N-聚糖分支上的多聚N-乙酰乳糖胺的合成,而其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和肿瘤的侵袭及转移能力有密切关系。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CD147)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其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且能促进周围纤维原细胞和肿瘤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的生成,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其N-聚糖分支侧链的多聚乳糖胺链的合成增多和其生物学功能有着重要的关系。许多文献报道β 3GnT8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但其在垂体瘤中是否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报道尚少。本实验我们将研究其在垂体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垂体瘤侵袭性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垂体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本次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β3GnT8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目的探讨β 3GnT8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本实验收集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经术前MR检查及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认诊断为垂体腺瘤患者的手术标本58例。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18~76岁,平均38.2岁。其中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16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17例,促肾上腺皮质素垂体腺瘤3例,无功能型垂体腺瘤19例,混合型垂体腺瘤3例,按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标准,将58例垂体腺瘤标本分为侵袭组32例,非侵袭组26例,每例标本分成两份,然后根据其诊断标准分为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两组,其中一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β 3GnT8在侵袭性组和非侵袭性组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β 3GnT8在侵袭组的阳性率为87.5%,明显高于非侵袭组中的57.7%(P<0.05)。结论β 3GnT8在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且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量高于非侵袭组,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相关。第二部分:β 3GnT8和HG-CD147、MMP-2在垂体瘤中表达及其关系目的探讨β 3GnT8、HG-CD147、MMP-2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以及表达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标本中的另一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β3GnT8、HG-CD147及MMP-2的表达情况,通过两两之间的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其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β3GnT8、HG-CD147、MMP-2在侵袭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侵袭组(t=2.72,P<0.05;t=2.81,P<0.05 t=2.68,P<0.05),且随着β3GnT8表达量增加,HG-CD147及MMP-2的表达量亦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侵袭组中HG-CD147、MMP-2表达两两呈正相关(r=0.78,P<0.05;r=0.64,P<0.05;r=0.52,P<0.05),在非侵袭组中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β3GnT8在垂体腺瘤中表达且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侵袭性生长的有效指标,可能为侵袭垂体腺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途径。

李伟强,杨劲松[8](2015)在《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显着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而β-连环蛋白显着低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7,P<0.05)。结论垂体腺瘤组织中存在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异常表达,其表达水平检测可用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评估。

郭芳,王宁[9](2014)在《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学大多属良性肿瘤,而生物学行为上则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其侵袭性主要通过影像学和术中所见来判定。本文就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1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 FGF)b F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诱导血管生成。Chen等[1]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

董晓辉[10](201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VEGF、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 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9, MMP-9)在侵袭性垂体瘤和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COX-2和MMP-9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标本来源2007年1月--2010年10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患者符合上述标准的有64例病例纳入本研究,本组病例中男性29例,年龄23--68岁,平均41.6±11.4岁,女性37例,年龄21--71岁,平均40.5±10.6岁。病程7天--21年。所有病例诊断均有术后的免疫组化病理证实。依据影像学提示肿瘤侵犯海绵窦或有骨质破坏,和/或术中观察肿瘤对周围骨质、海绵窦有/无侵犯等情况分为非侵袭组28例,侵袭性组36例,侵袭性组中有3例为复发肿瘤。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 S-P),按标准实验流程,检测COX-2、VEGF和MMP-9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蛋白质表达。3、结果判定标准COX-2以胞质和核膜染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的细胞为染色阳性,VEGF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MMP-9以细胞质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在高倍视野(x400)下每张切片随机观察5个视野的肿瘤细胞,计算200个肿瘤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百分比,根据COX-2、MMP-9及VEGF反应阳性细胞显色强度及范围进行评价:①阴性(-):无阳性细胞染色。②弱阳性(+):阳性细胞小于25%或显色浅。③中度阳性(++):阳性细胞在26%~50%或染色略深。④强阳性(+++):阳性细胞大于50%或显色深。对照:用已知胃癌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1、免疫组化显色结果:1)、COX-2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8%和10.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7%和57.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分别为x2=9.08,P<0.05和x2=11.75,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VEGF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55.6%和1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4%和53.5%。经方差分析检验,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瘤的VEGF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分别为x2=9.27,P<0.05和x2=11.32,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MP-9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1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1%和5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分别为x2=9.06,P<0.05和x2=10.91,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与MMP-9表达成正相关(rs=0.367,P<0.05),COX-2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rs=0.511,P<0.01),MMP-9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rs=0.776,P<0.01);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COX-2、MMP-9与VEGF的蛋白质表达无相关(P>0.05)。结论1、COX-2、MMP-9、VEGF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分别有显着性差异(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MMP-9、VEGF蛋白表达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显着增高。说明COX-2、MMP-9、VEGF在侵袭性垂体瘤生长过程中均有促进作用。2、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与COX-2、MMP-9、VEGF高表达有关,且三者表达相互有关联,呈正相关(P<0.01),三者共同促进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长和浸润。结合三者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成果,推断三者在侵袭性垂体瘤生长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可能机制为:COX-2的表达增高促进了VEGF和MMP-9的表达,VEGF与MMP-9的表达互为因果,互相促进。3、COX-2、MMP-9、VEGF可以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指标。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2)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简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实验试剂和实验材料
        (二)组织标本
    二、方法
        (一)技术路线图
        (二)患者病例收集
        (三)纳入标准
        (四)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标准
        (五)Envision 免疫组化法
        (六)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读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COL6A6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垂体腺瘤AtT20与HP75细胞增殖与侵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意义
    2.胶原蛋白基因家族及VI型胶原与COL6A6研究现状及背景
    3.胶原蛋白脯氨酰4-羟化酶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背景
    4.PI3K/Akt信号通路在PA中的研究现状及背景
    5.本课题研究的假设构想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基于GEO数据库目标基因筛选及COL6A6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垂体腺瘤AtT-20及HP75细胞体外及体内实验COL6A6在垂体腺瘤中的功能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COL6A6介导P4HA3-PI3K/Akt通路抑制垂体腺瘤AtT-20与HP75细胞增殖与侵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体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附录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人类细胞外基质VI型胶原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垂体腺瘤简介
    1.2 垂体腺瘤侵袭与间质转化的关系
    1.3 长非编码RNA PVT1 及其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第二章 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临床资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PVT1 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和垂体腺瘤细胞系中表达水平变化
    3.1 引言
    3.2 仪器、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PVT1 对垂体腺瘤细胞的增殖、成瘤、迁移的作用
    4.1 引言
    4.2 仪器、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PVT1 对垂体腺瘤细胞β-连环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 以及细胞间质转化标志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
    5.1 引言
    5.2 仪器、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外科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垂体腺瘤中p-p38,MMP-9和MICA表达与免疫逃逸机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引用文献
结论
综述 P38/MAPK信号通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引用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人垂体腺瘤的临床生物特征分析及其侵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人垂体腺瘤的1临床生物特征、相关激素水平与侵袭性的分析
第二部分、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MMP-2,9及RECK的表达水平的关系
第三部分、人垂体腺瘤HOTAIR的表达水平与侵袭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β3GnT8在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β3GnT8和HG-CD147、MMP-2在垂体瘤中表达及其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免疫组化S-P法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
    1.3 结果评判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
2 蛋白酶的异常
3 基因表达异常
4 细胞周期调控异常

(10)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VEGF、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VEGF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研究概况
    1.3 COX-2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研究概况
    1.4 MMP-9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研究概况
    1.5 COX-2、VEGF和MMP-9的相互关系研究概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临床表现及内分泌检查结果
        2.1.3 影像学检查
        2.1.4 垂体腺瘤的分级和分期及侵袭性的判断标准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方法原理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结果判定
        2.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COX-2在垂体瘤中的表达
    3.2 VEGF在垂体瘤中的表达
    3.3 MMP-9在垂体瘤中的表达
    3.4 COX-2、MMP-9、VEGF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侵袭性垂体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点
    4.2 COX-2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
    4.3 VEGF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
    4.4 MMP-9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
    4.5 COX-2、VEGF和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功能垂体腺瘤中杀菌/渗透增强折叠家族蛋白B1基因的表达及其对肿瘤侵袭性的作用研究[J]. 陈贤斌,吴泽睿,卢江龙,蔡霖,苏志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6)
  • [2]IL-6,STAT3,E-cadher in和N-cadher in蛋白的表达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D]. 沈晓旭.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COL6A6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垂体腺瘤AtT20与HP75细胞增殖与侵袭的研究[D]. 龙瑞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PVT1在垂体腺瘤进展中的实验研究[D]. 张溢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垂体腺瘤中p-p38,MMP-9和MICA表达与免疫逃逸机制相关性研究[D]. 韩新宇.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6]人垂体腺瘤的临床生物特征分析及其侵袭机制研究[D]. 杨振兴. 武汉大学, 2017(01)
  • [7]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D]. 王延俊. 山东大学, 2016(02)
  • [8]垂体腺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其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J]. 李伟强,杨劲松.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5(03)
  • [9]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郭芳,王宁.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12)
  • [10]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VEGF、MMP-9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董晓辉. 河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