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慧彬[1](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增长。本文致力于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对宁夏地区农业生产的作用。论文首先回顾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理论背景,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对空间治理的要求,提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格局会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因此将工业化、城市化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中。其次,是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其次用stata13.1软件检验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性、收敛性和空间相关性;再运用Geoda一阶Rook相邻建立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建立了模型理论,借助分工理论模拟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演变,得出工业化通过扩大迂回生产程度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有效节约劳动力成本;其生产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征,对农业的生产理论与方式提供参考,提高生产效率;由市场导向的城市化会伴随工业化相伴相生,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部门,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助于先进的技术、产品、知识扩散到农村地区及农业生产,有利于形成农村人力资本,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当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结构不匹配时,城市化对良田、农业劳动力和资金的挤占会降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外部性理论解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如何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的。最后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生态两部门生产模型,采用面板数据的线性回归和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劳动力、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根据以上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2007-2017年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但增速逐年递减;技术进步是决定性因素,并且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吻合。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较密集的中部地区,表明该区域的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3、依据不同地势和生态条件划分的宁夏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异的趋势,但增速在逐渐收敛,其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分别对应的收敛速度为-0.06211,-0.0721和-0.06287。4、2007-2017年间,只有2017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空间相关性,而2008-2017年的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5、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发展,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着的负向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力投入具有显着的负向作用,但资本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推动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提升科技水平;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发挥正的溢出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中部地区的牵制作用和负的溢出效应;从教育、资源配置、规模经济、资本、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二、改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人力资本的投入结构,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降低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作用;借助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唐家凯[2](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杜捷[3](2020)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其分布不均衡和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威胁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本文以理论构建为前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进行分析评价,解析了水土资源利用因素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关键问题,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综合评判宁夏农业水土资源与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最后选取代表性灌区构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展开实例研究,为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结论有:(1)通过提炼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础理论,提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概念及以“水土资源均衡匹配”、“大系统协调”和“时空均衡”为核心的内涵要义,同时阐述了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决策机制及实现该目标的主要技术路径。(2)宁夏灌溉用水量与有效灌溉面积之间的空间平衡度明显高于农业灌溉用水量与耕地面积。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不断提高,但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农业水资源分配出现更大的变异性。宁夏中北部县区的错配指数较低,农业灌溉用水充分,而东南部县区地多水少的问题始终较严重。研究期宁夏农业灌溉用水量对农业土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增加,高敏感区域逐渐向宁北转移。此外,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对自然本底差异较大的地区不适用。(3)基于LMDI因素分解结果,农业用水效率是影响宁夏农业产值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策略。从不同作物角度考虑,2007~2017年,粮食生产结构效应为宁夏全区粮食产量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力,表明研究期内宁夏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合理的;若不分作物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效应和耕地利用广度效应分别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增量、减量效应,未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应是提升粮食单产能力和提高复种指数。(4)2007~2017年,宁夏农业水土资源系统、农业农村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明显递增趋势,“农业大系统”及“两两系统”均呈现由“高耦合—低协调”向“高耦合—高协调”发展,农业水土资源与外部系统逐步向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5)选取贺兰县灌区为实例进行研究,构建基于“水土资源均衡、灌溉水时空均衡和生态水位控制”的灌区多目标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将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计算,得到规划年贺兰县灌区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实现了灌溉水资源时空均衡调配和地下水位有效调控。

郭顺[4](2020)在《宁夏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的实现,是为解决乡村发展乏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举措。宁夏是我国西北内陆的一个民族聚居地区,长期受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人力资本等多元因素综合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贫困人口多,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治理缺位、乡村文化凋敝等现象日益严重,成为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经济理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及学术观点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近年时间序列数据对宁夏乡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其次,依据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给出的“评价乡村振兴水平”的指标体系,又结合宁夏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方面,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宁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宁夏5市22县(区)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进行实证量化分析与聚类分析。再次,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剖析处于起步发展、统筹发展和全面振兴三种乡村振兴类型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依托优势对不同类型乡村的振兴进行初步规划。最后,结合当前宁夏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的问题和对三种类型乡村振兴的初步规划,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政策机制、产业、社会、生态、空间五个纬度,给出促进宁夏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万洋[5](2020)在《银川市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农业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新时期乡村建设的发展实际,以种养结合为重点的循环农业是最有效的方式,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发展生态农业和振兴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对兴庆区的种养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同时,结合利用SWOT定量分析方法对兴庆区的农业经济循环种养循环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1)借助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针对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概述了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当前研究的意义,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2)采用调研走访法调查研究了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对种养循环模式中的种植业及养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方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获取到了大量真实的数据,从而能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3)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种养循环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种养循环模式SWOT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种养循环模式SWOT模型的每一个要素,对要素的关键性和可能性实施定量评价,从而最终对各个阶段实施决策性评价,并且利用极坐标体系建立一个包含战略强度和战略类型的向量,通过定量分析明确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所处的市场位置与竞争形势,进而概括策略方法,从而给予兴庆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种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综上,通过本文研究,梳理了兴庆区在发展种养殖循环经济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域在种养殖循环模式中的有益做法和不足,并对下一步深入推动种养殖循环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该区域更好的发展种养殖循环经济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齐娅荣[6](2020)在《宁夏虚拟水战略实施适宜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虚拟水战略的提出可为解决水资源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办法。在宁夏地区水资源长期短缺的约束条件下,本研究对虚拟水战略的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从水—经济—社会—生态耦合的角度出发,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情况、生态条件四个方面构建虚拟水战略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7指标因子。基于2009-2017年的宁夏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同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非常适宜、一般适宜、适宜、不适宜、非常不适宜五个适宜等级,从生态环境、粮食安全、水安全、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区域实施虚拟水战略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此外,从总用水量、总GDP和万元GDP用水量三个方面对宁夏地区三大产业的用水量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农业为宁夏虚拟水战略实施的首选行业。然后借助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CROPWAT8.0软件模型,利用CROP数据和CLIMATE数据库,以及宁夏相关气候数据、《宁夏统计年鉴》等,对宁夏2009-2017年典型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油料、蔬菜等)的虚拟水进行量化计算,筛选高耗水作物并设定六种代替或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的方案进行情景模拟,减少该作物种植并将水用于经济效益高的工业活动,对区域农业生产实施虚拟水战略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宁夏实施农业虚拟水战略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宁夏虚拟水战略实施适宜性存在时空差异,虚拟水战略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呈现适宜趋势,空间上银川处于Ⅰ等适宜,中卫和吴忠处于Ⅱ等适宜,石嘴山处于Ⅲ等适宜,固原处于Ⅳ等适宜;(2)从影响因素看,虚拟水战略适宜性受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3)农业是宁夏区域实施虚拟水战略的首选行业,通过情景模拟假设六种方案对农业实施虚拟水战略,得到宁夏实施虚拟水战略,将会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同时节约的水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叶善青[7](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李想[8](2020)在《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和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呈纵深发展态势,农地作为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愈加重要,农地流转增速明显提高。正确认识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问题,成为当前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盘活农地资源、促进生态移民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平罗县、永宁县及同心县为生态移民田野点进行纵向分析,并择取同为西部地区的甘肃白银市和同为民族地区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取样横向分析,通过两个维度的对比,结合宁夏生态移民村现阶段以出租、转包为主,以转让、入股和抵押为辅,尝试土地托管、信托等新型农地流转的主要方式,对比分析各种方式的优劣势,归纳总结农地流转对生态移民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对生态移民村中农地流转纠纷进行归类整理,发掘纠纷产生的主次原因,并依托村委会、各级政府、以及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处理纠纷的具体差异与处理效果,创设性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移民村乃至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从事前预防到事后监督两方面完善农地流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以期建设科学、规范的农村农地流转乃至土地法律体系。

张金红[9](2019)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保护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立足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宁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为了获得短期经济利益,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呈现出农业生产污染、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叠加的态势,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形势相当严峻,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宁夏农村地区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必须采取具体措施,推行和落实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尽早建成美丽乡村。针对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第一部分从阐述概念和宁夏具体实际出发,并结合十九大报告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阐述了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从农业种植方面、规模养殖方面、工业企业方面、农村生活方面及其他生态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宁夏农村地区主要面临的生态困境。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从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三方面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四部分从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采取的保障措施,以此来推动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陈昊[10](2019)在《生态立区背景下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立区背景下,推进农业产加销深度融合,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引,创造农业经营规模适中但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努力打造宁夏农业“升级版”,这是宁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四化同步”的战略举措。本文将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宁夏的生态立区战略紧密结合,深入分析了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立区战略的耦合关系,通过对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排名,将各产业分别划归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并针对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及保障性对策措施,着力推进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二、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宁夏农业单要素生产率与生产要素禀赋
    第三节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与变量选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
    第一节 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收敛性分析
    第三节 空间自相关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要素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宁夏农户生态文明认知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四节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第五节 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空间均衡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1.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1.2.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2.4 研究发展趋势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基本理论
    2.1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协调发展理论
        2.1.4 博弈理论
        2.1.5 边际理论
    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2.2.1 均衡的内涵
        2.2.2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内涵
    2.3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的基本原则与决策机制
        2.3.1 基本原则
        2.3.2 决策机制
    2.4 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技术路径
        2.4.1 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
        2.4.2 提高效率,保障农业水土资源供需平衡
        2.4.3 因地制宜,促进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2.5 本章小结
3.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河流水系
        3.1.5 土壤植被与生态建设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水土资源概况
        3.3.1 水资源
        3.3.2 土地资源
    3.4 数据来源
4.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研究
    4.1 时空匹配分析方法
        4.1.1 重心模型
        4.1.2 匹配与错配理论
        4.1.3 敏感性分析
    4.2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特征分析
        4.2.1 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特征及重心变化
        4.2.2 基于基尼系数和错配指数的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特性分析
        4.2.3 农业灌溉用水对土地资源敏感性分析
    4.3 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方法适用性分析
    4.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的分析与建议
    4.5 本章小结
5.基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应的农业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5.1 LMDI分解方法
        5.1.1 农业产值的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5.1.2 粮食产量的耕地利用驱动因素解析及分解模式
    5.2 宁夏农业产出与水土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变化时序分析
        5.2.1 宁夏及各地市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
        5.2.2 宁夏及各地市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5.2.3 宁夏及各地市耕地利用驱动因素演变分析
    5.3 基于水资源利用视角的宁夏农业产值影响因素分析
        5.3.1 宁夏全区农业产值年际LMDI分解结果分析
        5.3.2 宁夏各地市农业产值LMDI分解结果分析
    5.4 基于耕地利用视角的宁夏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5.4.1 不同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影响因素分解
        5.4.2 粮食总产量LMDI分解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6.1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关联分析
        6.1.1 农业水土资源与农业农村经济的互馈影响
        6.1.2 农业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影响
        6.1.3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作用机制
    6.2 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设计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数据处理
    6.3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6.3.1 功效函数
        6.3.2 耦合协调模型
        6.3.3 耦合协调分类及判别标准
    6.4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6.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6.4.2 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6.4.3 大系统两两耦合协调度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7.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均衡优化调控研究——以贺兰县为例
    7.1 贺兰县概况及数据来源
        7.1.1 自然地理情况
        7.1.2 经济社会情况
        7.1.3 水土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7.1.4 数据来源
    7.2 水土资源系统概化与网络图
    7.3 灌区水土资源供需预测
        7.3.1 土地资源分析预测
        7.3.2 水资源分析预测
    7.4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7.4.1 建模思路
        7.4.2 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模型与求解
        7.4.3 基于Modflow的灌区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
        7.4.4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地下水模拟模型耦合步骤
    7.5 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结果
        7.5.1 灌区水土资源空间均衡优化
        7.5.2 灌区水土资源时间均衡优化
        7.5.3 灌区地下水位时空优化
    7.6 贺兰县灌区农业水土资源调控方向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7.7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宁夏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提出及其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阐述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理论与文献评述
第三章 宁夏乡村振兴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宁夏乡村概况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宁夏乡村振兴现状
    第三节 宁夏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乡村振兴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应用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功能及构建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与体系的确定
    第三节 评价体系的测评实践
    第四节 测评结果分析
    第五节 宁夏不同类型乡村振兴的步骤与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宁夏乡村振兴的建议
    第一节 全面振兴型:加强城乡融合,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第二节 统筹发展型:立足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融合
    第三节 起步发展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乡村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银川市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循环模式的概念
    1.2 研究理论基础
    1.3 国外研究动态
    1.4 国内研究动态
    1.5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方法
第二章 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
    2.1 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条件
    2.2 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建设情况
    2.3 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的现有发展模式
第三章 兴庆区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的SWOT定量模型分析
    3.1 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思路与流程
    3.2 兴庆区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的SWOT要素分析
    3.3 构建兴庆区发展种养循环模式的SWOT模型及定量分析
    3.4 兴庆区发展种养循环模式战略选择及小结
第四章 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思路及举措
    4.1 兴庆区发展种养殖产业的必要性
    4.2 兴庆区发展种养殖产业的思路
    4.3 兴庆区发展种养殖产业的主要举措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宁夏虚拟水战略实施适宜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与内涵
        1.2.2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环境
        2.1.3 地形地貌
        2.1.4 水资源状况
    2.2 经济社会概况
    2.3 农业发展状况
第三章 宁夏虚拟水战略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
    3.1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指标体系构建
    3.2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指标权重确定
    3.3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评价方法
        3.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3.3.2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评价模型
    3.4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评价指标权重
        3.4.1 一级指标层评价权重分析
        3.4.2 二级指标因子评价权重分析
    3.5 宁夏虚拟水战略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5.1 宁夏虚拟水战略适宜性综合评价
        3.5.2 指标层适宜性等级评价
        3.5.3 宁夏各市虚拟水战略一级指标适宜性分析评价
    3.6 虚拟水战略适宜性空间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虚拟水战略优势产业分析研究
    4.1 宁夏近十年降水量分析
    4.2 宁夏各产业用水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农业虚拟水量化及情景模拟分析
    5.1 农作物虚拟水含量计算
    5.2 宁夏虚拟水战略适宜性分析
        5.2.1 宁夏实施虚拟水战略主要农作物的筛选
        5.2.2 宁夏实施虚拟水战略的效益模拟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6.4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概述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基本情况
    第三节 与其他省市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对比分析
第二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方式解析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主要方式
    第二节 农地流转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第三节 农地流转方式产生的影响与效果
第三章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纠纷及解决
    第一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中农地流转纠纷主要类型
    第二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纠纷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方式比较
第四章 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范体系
    第二节 规范农地流转辅助机构的设立
    第三节 完善农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宁夏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一) 生态
        (二) 生态文明
        (三) 农村生态文明
        (四) 农村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宁夏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 宁夏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 宁夏是黄河流域的重点区域
        (三) 宁夏容易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
        (四) 宁夏是我国连片绿洲农业基地
    三、生态文明是宁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 农业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高
        (二) 生态恶化影响农业的永续发展
        (三) 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
        (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四、生态文明是广大农民获得的重要福祉
        (一) 良好生态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 保护生态环境是对农民的高度负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宁夏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一) 生态文明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
        (二) 生态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三) 生态文明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基础
        (四) 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宁夏的抓手
第二章 宁夏农村地区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农业种植方面
        (一) 过量使用化肥
        (二) 农药喷撒超标
        (三) 农用地膜残留
        (四) 地下水超采
    二、规模养殖方面
        (一) 畜禽粪便排放
        (二) 抗生药品滥用
        (三) 死尸处理不当
    三、工业企业方面
        (一) 乡镇企业污染
        (二) 城市垃圾下乡
        (三) 夕阳产业外溢
        (四) 农产品重金属超标
    四、农村生活方面
        (一) 生活废水
        (二) 餐饮厨余
        (三) 秸秆焚烧
        (四) 机动车尾气
        (五) 快递包装
    五、其他生态问题
        (一) 水土流失
        (二) 植被减少
        (三) 乱采滥挖
        (四) 水资源短缺
        (五) 动植物灭绝
第三章 加强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一)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
        (三) 推进有机肥代替化肥
        (四) 实施种植业节水工程
        (五) 开展农村新能源行动
    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一) 完善休养休耕制度
        (二) 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
        (三) 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
        (四) 实施生物多样化工程
        (五) 遏制耕地和草原退化
    三、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服务
        (一) 开发森林草原旅游
        (二) 积极发展观光农业
        (三) 培育健康养生基地
        (四) 开展民宿养老项目
        (五) 发展乡村其他产业
第四章 完善宁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涉农群体的环保素质
        (一) 养成正确对待自然的理念
        (二) 培育生态意识和节约意识
        (三) 树立“生态中心论”观念
        (四) 改变唯GDP主义的片面思维
        (五) 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一) 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
        (二) 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制度
        (三) 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化补偿制度
        (五) 完善重点水域禁捕补偿机制
    三、构建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 建立服务生态环保的科技机构
        (二) 鼓励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三)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
    四、大力建设农村环保公共设施
        (一) 污水净化设施
        (二) 垃圾处理设施
        (三) 集中供暖设施
        (四) 粪便利用设施
        (五) 废弃物转化设施
    五、理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机制
        (一) 消除政府机构“九龙治水”现象
        (二)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利用法律手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四) 支持个人进行生态公益诉讼
        (五) 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
        (六)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10)生态立区背景下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概念界定
第二章 宁夏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立区战略的耦合关系研究
    第一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立区战略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立区战略实施
    第三节 生态立区战略确保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
第三章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比分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SWOT的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二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对比分类实证研究
第四章 农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第一节 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节 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杜慧彬. 宁夏大学, 2021(02)
  •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3]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与均衡优化调控研究 ——以宁夏为例[D]. 杜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宁夏乡村振兴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郭顺.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银川市兴庆区种养循环模式的调查研究[D]. 万洋. 宁夏大学, 2020(03)
  • [6]宁夏虚拟水战略实施适宜性初步研究[D]. 齐娅荣. 宁夏大学, 2020(03)
  • [7]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宁夏生态移民村农地流转法律问题研究[D]. 李想.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9]宁夏农村地区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D]. 张金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生态立区背景下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昊. 北方民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宁夏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