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苎麻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苎麻纺织品生产、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须引起注意(论文文献综述)

杨帅[1](2015)在《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式商业也开始兴起。新式商业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外国洋行。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洋行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商业方面,充当中外贸易的中介。二是买办商人开办的商业。买办作为外国洋行的经纪人,收入较高,他们将其收入积累作为资本,投入到商业或其他行业中,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商业经营活动。买办商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三是旧式商业的转型。一些旧式商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也采用资本主义商业的的经营方式,将其转换为近代资本主义商业。近代新式商业的兴起,从总的来看,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在经营内容上更多地在为外国资本主义推销商品服务。四川的私营商业在民国时期逐步发展,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很大发展,经营业务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迅速增长,有的已发展为“百万富翁”。各类商号也随之兴起,商号的发展演变与空间分布都呈现出新的态势。清末,四川各地的金融机构以票号、典当、钱铺、因利局等旧式融资业为主,其中票号最具实力。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败,钱庄、银号代之而兴。民国初年,重庆钱庄发展到50多家,上下货帮的款项收交和城市商贩的资金周转多由钱庄汇兑融通。1915—1934年中国、交通、殖边、金城、江海等国内大银行先后来川设立机构,同时,由四川官、商创办的四川、华川、铁道、浚川源(复业)、聚兴诚、美丰、大中、川盐、川康、重庄、四川工农、四川建设、和成、裕商等一批银行相继开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各大域市的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相继内迁,大量资金涌入四川。抗战结束时,川、康两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163家(其中总机构380家),约占全国全融机构总数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遍布川、康各大、中、小城市的金融网络。山货属于四川省重要产品,每年出口数量极大,在民国以前,四川多数地方并没有山货帮一说,被称为山货帮的商品,都属于药材帮贸易范围以内,统称为山货药材业,后因其中有非药材部分的货品,营业日益扩大,于是脱离药材业范围,而自成山货帮。比如桐油,本来包括在山货业以内,只因抗日战争前桐油业发展突飞猛进,占全国物产输出总额的第一位,已非山货业所能统括,因此,原有的产业逐渐分化出以专门经营药材、桐油、畜产品等为主的大山货行业,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营生的各种商号应运而生,形成了相互包容,而又各有特色的不同商号群体。饮食品商号涵盖的范围较广。民以食为天,四川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粮油市场在近代仍保持着封闭型、区域型的传统,除桐油出口商外,粮油商人中小户居多。市场交易方式,仍以产销见面、余缺调剂为主,批发交易次之,期货交易甚少。交易规则多从习俗,缺乏公开性与竞争性。清末民初及抗日战争时期,是四川糖业极盛时期。四川的糖除内销本省外,还销往邻省。桔糖下运至两湖销售,称为“药糖”,白糖销至陕甘,红糖销至贵州和云南,冰糖多为本省消费,资中、内江所产多销川东南,简阳、资阳所产多销川西北。随着自然流转的渠道,在销售区域的合江、江津、重庆、涪陵、万县、合川、成都以及宜昌、沙市都形成了川糖的市场。民国时期,腹茶引岸制度无形解体,茶商在缴纳政府课税以后,即摆脱历来的限制而自由营运。有的产茶地区已扩销省外市场。如邛崃历来以生产边茶为主。腹茶兴盛,市场已扩至成都、广汉、简阳、新繁、新都、中江、金堂等,后来又开辟陕西、甘肃、青海等、都属于直接运往消费地。重庆正式开埠后,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洋纱大量输入,到1930年,输入四川的棉纱高达57万担(包括国产机纱),蚕丝出口量到1926年猛增至3万担,占当时全省输出货物总值的21.79%;夏布也成为四川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纺织业发展的同时,随之发展的丝商、棉纱商号及夏布商号在川内各地日渐活跃,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成都、乐山、三台、南充等地的丝业、重庆及其周边城市的棉纱业及隆昌、内江、荣昌等地的夏布业,这些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同,也就使得从事这些行业的商号的分布格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这些商号分布与变迁的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商号的数量上的变化、商业籍贯上的演变、资本规模上的变化都各有特色;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和及变迁方面,主要体现在商号与交通、商号与资源开发、商号与城市商业中心、商号与行帮组织及人口等相互影响等诸多方面。

蒋龙[2](2008)在《我国纺织品营销战略》文中认为纺织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业原本具有的一些产业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世界纺织巨人的地位受到威胁。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纺织产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抓住机遇,克服劣势,发挥优势,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将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这正是我国纺织产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我国纺织产业现状分析、SWOT分析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纺织产业营销战略探索性的选择。

段文平[3](2007)在《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文中指出纺织业是我国竞争性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也是劳动密集型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上缴利税、出口创汇、解决就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实现工业化和第三个战略目标的进程中,纺织业对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纺织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大背景下,纺织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是纺织大国,却不是纺织强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弱,尚未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观;行业的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资源浪费严重;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污染严重,技术设备落后,人才紧缺,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要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就必须转变增长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使纺织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容量、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这一代人的纤维消费需求,又能为今后世世代代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因此,深入全面地研究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的研究旨在推动我国纺织业重新确立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塑造新的产业形象、提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使纺织业在我国工业化,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贡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增长与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在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2)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纺织业的内涵与特征,运用迈克.波特五种力量模型对纺织业竞争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纺织业是永续产业;对国内外纺织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后配额时代纺织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述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3)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管理能力入手,分析研究了影响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探讨了纺织业与工业化、纺织业与“三农”以及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4)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以资源支持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社会、环境协调水平为四个子系统46个指标因素构成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纺织行业的特点,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到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中。(5)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根据构建的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用1978—2005年纺织业资源支持、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及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子系统46个指标因素的原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借助计算机和SPSS10.0统计软件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测评,并做出客观评价。(6)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分析了目标与重点,构建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四位一体的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模型;指出了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路径。

李孟刚[4](2006)在《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经济学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其真正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在20世纪的中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产业经济学理论有着广泛的创新和发展空间。现有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一般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研究等四个方面。但是,我们研究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和政策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产业实践,也就是为了实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产业安全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于现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一条主线,产业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终极目的。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实行经济干预最基本的出发点。尽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业安全问题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实践中广受关注,但其在理论研究中却是被普遍忽视的。在很多论着中,产业安全往往被隐含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或被贯穿于国际贸易理论中,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是对产业经济学框架的拓展和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构建产业安全理论、深入分析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完善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机制,不仅有助于产业安全维护实践,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产业安全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经济研究工作的创新,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首先系统梳理了安全观的演变,并强调产业安全观的产生是安全观的最主要变化,是对经济安全观的重要补充。产业安全核心观的提出丰富了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的内涵。2、本论文在对现有产业安全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产业安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阐述了产业安全的特征、分类及影响因素等。本论文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构建了包括产业保护理论、产业损害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控制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五部分的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以期丰富和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3、为更深入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分析产业安全,本论文在以“传统国家安全理论——现代国家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产业安全理论——产业安全评价——产业安全预警与维护”为研究路径的同时,又把产业安全放在较为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框架中进行剖析和观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安全研究路径。一方面用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对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试图说明产业经济学解释产业安全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基于此种路径的研究,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等概

范桂玉[5](2004)在《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提出加入WTO后,《纺织品服装协议》成为影响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该协议会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带来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取消配额将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取消配额也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实现自由贸易后,竞争形式将由争夺配额转变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我国纺织业被直接推上了国际自由竞争的平台,开始了以竞争力求生存和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运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加入WTO后纺织业行业的现状、面临的各种竞争作用力和纺织行业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的纺织业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结论。最后,论文还针对如何实现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如何提升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要加大技术投入、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实行市场和产品的多元化、建立产业集群、走出去投资等几个具体的措施建议。

陈俊贤[6](2003)在《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的合成及其在苎麻单纱上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分析当前苎麻织造行业现状及其浆纱用浆料的使用情况入手,提出了采用新型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代替传统的PVA与淀粉混合浆料用于苎麻单纱上浆。专门根据苎麻单纱性能设计、合成了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提出了其合成思路、工艺、方法,并对苎麻上浆试验。实验测出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的一些浆料性能及其在苎麻上浆后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退浆率以及浆膜的拉伸应力,厚度,水溶性,耐磨性等一系列浆纱性能数据。通过与其它浆料的对比试验,测定并分析了它们的粘着性、化学稳定性、混溶性、浆膜性能及浆纱质量等,认为通过合理调整、组合丙烯酸酯共聚单体原料、配比等因素,可以获得较合适苎麻纱上浆的浆料,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较其它常规浆料更适合于苎麻的上浆。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是今后苎麻纱上浆发展的方向,可增加苎麻纱线强度,提高织物上浆率、提高苎麻产品织造效率。

二、苎麻纺织品生产、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须引起注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苎麻纺织品生产、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须引起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思考
    三、相关理论及概念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四川商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资源环境
    第二节 四川商号的市场环境
        一、新式商业的兴起与四川商号的发展
        二、四川主要贸易市场与商号的分布格局
第二章 民国时期四川金融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典当业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典当业的兴起与分类
        二、四川典当的分布格局与演变
        三、四川典当业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钱业的产生及演变
        二、四川钱业的分布与变迁
        三、四川钱业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四川银行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银行的演变与分类
        二、四川银行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民国时期四川银行分布特点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山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药材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药材商号发展与药材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主要地区药材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药材商号分布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桐油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主要桐油产销区域分布与桐油商号组织的发展
        二、 四川桐油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桐油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省畜产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畜产业商号组织构成及演变
        二、 四川畜产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三、 四川畜产商号分布特点
第四章 民国时期四川食用品商号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粮食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粮食商号的市场环境与组织构成
        二、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粮食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糖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蔗糖产销区域分布及糖业组织的演变
        二、 四川糖业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蔗糖商号的的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茶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茶业商号发展及变化
        二、 四川茶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茶业商号分布特点
第五章 民国时期四川纺织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四川蚕丝商号分布格局与变迁
        一、 四川早期丝业发展与丝号的兴起
        二、 四川主要地区丝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丝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夏布业商号分布与变迁
        一、 四川夏布业的兴起与夏布商号的发展
        二、 四川夏布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 四川夏布商号分布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棉纱业商号的分布与变迁
        一、四川棉产业发展与棉业商号的演变
        二、四川主要地区棉纱业商号的分布格局与变迁
        三、四川棉纱业商号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的差异
        一、商号数量上分布的差异
        二、商号籍贯分布上的差异
        三、商号资本分布的差异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差异及变迁的原因
        一、资源分布与传统产业结构
        二、城镇布局与物流走向
        三、商业成分与资本构成
        四、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第七章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一、商号分布与区内外贸易的关系
        二、商号分布与贸易中心的关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区域环境的互动
        一、四川商号分布与交通环境的互动
        二、四川商号分布与技术环境的互动
        三、四川商号分布与人口环境的互动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商号与社会变迁
        一、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商号分布对四川社会组织的影响
        三、商号分布对四川传统文化的影响
结论与余论
参考文献

(2)我国纺织品营销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1.1 纺织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
        1.1.2 纺织品出口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外汇收入
        1.1.3 纺织产业能极大地提高我国人口的就业
        1.1.4 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很大
        1.1.5 纺织产业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先导产业
    1.2 研究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我国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2.1 我国纺织产业自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及现状
        2.1.1 我国纺织业的整体生产情况
        2.1.2 我国纺织业的进出口情况
    2.2 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产业环境展望
        2.2.1 经济环境展望
        2.2.2 市场环境
        2.2.3 政策环境
        2.2.4 贸易环境
        2.2.5 技术环境
    2.3 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 我国纺织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3.1 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
        3.1.1 我国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
        3.1.2 美国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
        3.1.3 欧盟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
        3.1.4 日本纺织品消费市场分析
    3.2 竞争对手分析
        3.2.1 美产业现状分析国纺织
        3.2.2 墨西哥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3.2.3 越南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3.2.4 印度纺织产业现状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产业的SWOT 分析
    4.1 SWOT 理论介绍
    4.2 我国纺织产业SWOT 分析
        4.2.1 行业内在优势
        4.2.2 行业内在劣势
        4.2.3 行业外部机遇
        4.2.4 行业外部挑战
第五章 我国纺织品营销竞争战略的选择
    5.1 宏观层面(国家战略)
        5.1.1 产业调整战略
        5.1.2 贸易战略
        5.1.3 产品结构战略
        5.1.4 技术结构调整战略
        5.1.5 技术改造战略
        5.1.6 产业集群战略
        5.1.7 区域互补战略
    5.2 微观层面(企业战略)
结束语 我国纺织产业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发展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产业发展理论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3章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3.1 纺织业的内涵与特征
    3.2 “夕阳产业”还是“永续产业”
    3.3 国内外纺织业发展分析
    3.4 后配额时代纺织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5 纺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4章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4.2 经济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4.3 科技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4.4 社会环境因素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4.5 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能力与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5章 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1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概述
    5.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6章 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6.1 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
    6.2 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7章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7.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原则
    7.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与重点
    7.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路径
    本章小结与创新点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4)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产业安全理论的意义
        1.1.1 研究产业安全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产业安全的实践意义
        1.1.3 研究产业安全的现实意义
    1.2 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背景
        1.2.1 国外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产业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逻辑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3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6.4 案例研究方法
2. 安全观的演变
    2.1 安全与安全观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安全观
    2.2 传统国家安全观
        2.2.1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2.2.2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特点
        2.2.3 外部因素与传统国家安全观
    2.3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2.3.1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界定
        2.3.2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2.3.3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特征
        2.3.4 内部因素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
        2.3.5 传统与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比较
    2.4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
        2.4.1 国家经济安全观的形成
        2.4.2 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
        2.4.3 国外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综述
        2.4.4 国内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综述
        2.4.5 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2.4.6 国家经济安全理论的发展
    2.5 产业安全观
        2.5.1 产业安全观形成的背景
        2.5.2 产业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地位
        2.5.3 开放市场下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
3. 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
    3.1 产业安全的界定
        3.1.1 产业与产业分类
        3.1.2 产业安全的涵义
        3.1.3 产业安全及其相关关系
    3.2 产业安全的基本特征
    3.3 产业安全的分类
    3.4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3.4.1 基于内外因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产业安全的理论模型
4. 产业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
    4.1 产业保护理论
        4.1.1 产业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4.1.2 产业保护的界定
        4.1.3 产业保护的分类
        4.1.4 产业保护的效果
        4.1.5 开放市场条件下的产业保护理论
    4.2 产业损害理论
        4.2.1 产业损害的界定
        4.2.2 产业损害的成因
        4.2.3 产业损害调查
        4.2.4 产业损害幅度的测算
        4.2.5 产业损害的维护
        4.2.6 产业损害理论内涵
    4.3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4.3.1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4.3.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4.3.3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4.3.4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4.3.5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阶段
        4.3.6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
        4.3.7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内涵
    4.4 产业控制理论
        4.4.1 产业控制理论综述
        4.4.2 产业控制力的界定
        4.4.3 产业控制的基本内容
        4.4.4 产业控制理论内涵
    4.5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4.5.1 产业安全评价
        4.5.2 产业安全预警
5.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产业安全分析
    5.1 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组织安全
        5.1.1 产业组织理论
        5.1.2 产业组织安全
    5.2 产业结构理论与产业结构安全
        5.2.1 产业结构理论
        5.2.2 产业结构安全
    5.3 产业布局理论与产业布局安全
        5.3.1 产业布局理论
        5.3.2 产业布局安全
    5.4 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安全
        5.4.1 产业政策
        5.4.2 产业政策安全
6.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6.1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6.2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
    6.3 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6.3.1 产业环境评价
        6.3.2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6.3.3 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6.3.4 产业控制力评价
    6.4 产业安全评价模型
    6.5 产业安全预警
7. 产业安全的实证分析
    7.1 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
        7.1.1 中国纺织产业国内环境评价
        7.1.2 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7.1.3 中国纺织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1.4 中国纺织产业控制力评价
        7.1.5 中国纺织产业安全度估算
    7.2 中国一、二、三次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7.2.1 有关问题的处理
        7.2.2 中国三大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7.2.3 中国三大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2.4 中国三大产业控制力评价
        7.2.5 中国三大产业安全度估算
    7.3 中国各主要产业安全度的估算
        7.3.1 中国各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7.3.2 中国各主要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7.3.3 中国各主要产业控制力评价
        7.3.4 中国各主要产业安全度估算
    7.4 基于产业组织、结构、布局和政策安全的实证分析
        7.4.1 中国产业组织安全现状及维护
        7.4.2 中国产业结构安全现状及维护
        7.4.3 当前中国产业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7.4.4 中国产业政策安全现状及解决途径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8.1.2 非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
        8.1.3 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体系
        8.1.4 产业安全的涵义
        8.1.5 产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企业安全
        8.1.6 产业安全与产业开放
        8.1.7 产业安全与产业保护
        8.1.8 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
        8.1.9 产业组织安全
        8.1.10 产业结构安全
        8.1.11 产业布局安全
        8.1.12 产业政策安全
        8.1.13 产业安全理论体系
        8.1.14 产业保护理论
        8.1.15 产业损害理论
        8.1.16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8.1.17 产业控制理论
        8.1.18 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
        8.1.19 产业安全理论模型
        8.1.20 基于数量模型法的产业安全预警模型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及获得的奖励
致谢

(5)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与纺织品服装贸易有关的协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三、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理论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二、 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理论
    三、 生产要素细分理论
第三章 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一、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
    二、 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情况分析
第四章 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 质量和效益问题
    二、 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三、 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创新、开发滞后
    四、 销售网络受制于人
    五、 低价比较优势会受到双重的挑战
第五章 发挥比较优势,获取竞争优势,提升纺织业国际竞争力
    一、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纺织业的产业结构
    二、 实现产品开发和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
    三、 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四、 实行多元化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五、 大力发展区域内的贸易
    六、 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七、 建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八、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结束语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6)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的合成及其在苎麻单纱上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1.1 关于苎麻品质性状的研究进展
    1.2 苎麻主要品质性状
        1.2.1 纤维细度
        1.2.2 纤维强力与断裂强度
        1.2.3 弹性与伸长
        1.2.4 均匀度
        1.2.5 纤维结晶度
    1.3 影响苎麻品质的因素
        1.3.1 影响苎麻纤维品质的生物学因素
        1.3.2 影响苎麻品质的刮制及加工因素
    1.4 浆料概况
    1.5 浆料科学的发展概况
    1.6 现代织造对浆料的要求
    1.7 我国浆料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8 浆膜的浆纱性能
        1.8.1 浆膜主要性能及其在织造中的作用
        1.8.2 成膜性
        1.8.3 成膜机理及成膜过程
    1.9 苎麻纱对上浆工艺要求
        1.9.1 苎麻纱上浆分析
        1.9.2 苎麻纱与浆料浆膜机械性能分析
    1.10 目前我国苎麻纱上浆、织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在苎麻单纱上纱中完全取代PVA的对策--使用丙烯酸酯浆料
    1.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仪器、实验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三、 结果与分析
    3.1 丙烯酸酯浆实验配方
    3.2 合成方法与路径
    3.3 合成过程中的主要工艺控制
    3.4 影响合成工艺因素分析
        3.4.1 体系温度与时间
        3.4.2 搅拌速度
        3.4.3 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的浓度
    3.5 性能测试
        3.5.1 浆料处方
        3.5.2 聚丙烯酸酯浆料质量测试
        3.5.2.1 基本指标测试
        3.5.2.2 聚丙烯酸酯浆液性能测试
        3.5.3 聚丙烯酸酯浆膜的性能测试
        3.5.3.1 浆膜性能指标体系
        3.5.3.2 聚丙烯酸酯浆膜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与结果
        3.5.3.3 与其他浆料浆膜的性能比较
    3.6 浆纱质量分析
    3.7 退浆
    3.8 综合比较
四、 结论与探讨
五、 参考文献
六、 致谢

四、苎麻纺织品生产、出口中存在的问题须引起注意(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四川商号分布与变迁研究[D]. 杨帅. 西南大学, 2015(01)
  • [2]我国纺织品营销战略[D]. 蒋龙. 天津大学, 2008(09)
  • [3]中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 段文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4]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D]. 李孟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5]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范桂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 [6]聚丙烯酸酯改性浆料的合成及其在苎麻单纱上的应用性能研究[D]. 陈俊贤. 苏州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苎麻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