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立医院系统改造的安全性

谈公立医院系统改造的安全性

一、浅谈公立医院转制的安全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婉钧[1](2020)在《新时代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某国企医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医疗竞争市场日益激烈,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国企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国企医院进行改革。通过对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路径研究,为未剥离的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整合专业化管理的国企医院提供操作性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国企医院乃至整个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国企医院及其演变脉络和国企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然后,以河北省某整合专业化管理的国企医院为研究对象,以全国医院为参照对象,运用Eviews软件对整合专业化管理前后国企医院工作效率、医疗费用、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分析,运用GM软件对患者次均费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运用问卷调查对员工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抽样分析。研究发现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形势严峻,但在整合专业化管理后有所好转,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效益整体增加、经济运行能力增强、员工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最后,根据河北省某国企医院整合专业化管理的改革经验及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以下建议:契合新时代需求促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国企医院文化和品牌建设,实施人才兴院战略。

刘旭[2](2019)在《公立专科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北京市F医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公立医院医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内部控制管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们重视。尤其从201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内部控制对于公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人们逐步重视身心健康问题。然而,我国十分重视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的增长,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导致人们的医疗需求与医疗服务水平不配套。因此,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也应不断提高,因此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体系分析,对于公立医院的发展环境意义重大。本文在广泛研究的情况下,以F医院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SWOT分析,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不足,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及相关建议。本论文安排是:第一部分——绪论,其大致描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内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对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了公立专科医院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风险;第四部分是采取调查问卷以及SWOT分析,发现F医院的内部控制现状;对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分析。第五部分对F医院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改进建议;第六部分针对相关分析,提出关于F医院内部控制的外部保障措施。最后是全文的结论。本论文根据调查研究,了解到F医院的现状,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内部管理的风险点开展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目的是为了使用公立专科医院的内控制度得以完善,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对于公立医院内部的风险控制管理提出设想,对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公立医院的内控管理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勇[3](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提出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陈彬[4](2019)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测算和政策合理化 ——以A县县级公立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的并轨。改革开放后,中国事业单位围绕聘用制这一核心展开了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相叠加,对职工的工资和福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却忽略了工资制度的变化,也缺乏对具体行业的分析,在分析中注重假设和测算,导致理论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若工作人员参考现有研究结果做决定,将导致他们对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估,使其对退休后收入下降的准备不足,进而影响退休生活。本文首先梳理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养老制度和工资制度的改革,理清养老制度与聘用制度、工资制度之间的联系,分析工资制度改革后在职人员的工资结构组成,各组成部分与养老待遇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本文以A县四家综合性公立医院为例,分析薪酬制度改革前后医院工作人员收入变化和收入水平。其次以四家公立医院的医生为例,根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后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测算改革前和改革后医生的替代率,分析缴费基数和基数收入比这两个因素对替代率的影响。测算的结果显示,改革后,新人的待遇较老人低;十年过渡期后的“中人”待遇较新人更低;女性的替代率显着低于男性;缴费基数越高或缴费基数/年收入的比值越低,相对退休前一年年收入的替代率越低。在测算结果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三个建议:完善商业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并加强监管;二是制定十年过渡期后“后中人”的保底政策;三是制定逐步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政策。

何克春,袁红梅,杨燕,魏清明,李明[5](2018)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研究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探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的区域卫生规划,为我国公立医院进一步的区域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和分析与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有关的各种文献,从中选择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上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公立医院不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布局设计,不仅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加剧了广大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论在新医改背景下,需要对公立医院的定义、定位和功能进行重新审视。要适度减少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合理确定和调整各级公立医院的数量,对城乡的公立医院进行合理布局,以解决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营雪[6](2018)在《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是我国建设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所坚持的原则。“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发展社会办医尤其是发展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阻力,发展程度不甚理想。鉴于已有的关于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研究集中于对其非营利性以及运营监管的研究,普遍缺乏对其发展模式展开的探析。本文将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视为医疗生态系统中有机开放的一部分,从资源依赖视角出发将其分为政府资源依赖型、社团资源依赖型以及市场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尝试借助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各类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并加以比较,从实践研究中找寻出现存发展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实现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具体地,本文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根据研究背景及意义中阐述的发展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主要研究目的,从而确定研究思路。其次,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基本原理把我国现有的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为政府资源依赖型、社团资源依赖型和市场资源依赖型三类,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各类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各自发展模式的特点,为本文根据SWOT分析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奠定基础。再次,借助SWOT分析法分析各类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经综合比较后找出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中存在的缺乏专属人才团队、管理模式的创新没有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最后,政策建议部分。根据本文的分析研究结果综合现阶段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对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评估和监督、鼓励创新管理模式以及我国今后应更多鼓励支持慈善机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五点政策建议,以实现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今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周毅[7](2015)在《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医疗资源稀缺性和失衡性问题尤其突出。“新医改”实施方案摸石过河,成效甚微。一是医疗资源布局、配置及结构不合理问题尚未根治,医疗资源地域、城乡和人群差别失衡局面依旧,国民健康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均医疗资源占有量居于世界下游水平,医疗资源约束性不断增强,难以维持中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二是银发浪潮压力巨大,财政投入不足,“泛市场化”取向的“旧医改”产生恶果,“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外部效应导致利益外溢性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整合效果差,供需双方利益集团内外摩擦,引发各类矛盾,加剧原本紧张的医患供需矛盾,由可为社会所承受到难以承受,市场机制、政策调控、法规契约三法失灵,后续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因此,如何调整完善“新医改”实施方案,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是理论与实践都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在深入探讨医改理论及其相关性辨析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中外主要发达国家“新医改”经验教训,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本文主要贡献是:1.揭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矛盾运动规律。比较分析发现,医疗体制改革与健康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基本适应→基本不适应→基本适应”的矛盾运动,健康生产力发展决定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居支配地位,是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对健康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医疗体制改革发展是健康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只有提供足够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健康生产力才能可持续发展。成功经验是根据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实现医疗服务福利均衡化;失败教训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大医疗布局、资源分配、患者待遇及病种医疗差距,致使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失衡。描述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轨迹,从建国初期“统包统揽”到改革开放后“旧医改”时期“过度市场化”,再到目前“新医改”时期可能“过度公立化”趋势,致使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全球最低、医疗费用全球较高。探讨其从一个极端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深刻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国情。揭示中国“旧医改”“基本不成功”主因是违背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适应健康生产力发展规律,忽视医患之间天然权力关系,违背医疗卫生“反市场化”公益天性;解剖公立医院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及形式主义猖獗,究其“医殇”根源,在于财政约束、路径依赖和特殊利益集团关系盘根错节,强权弱法,传统体制机制根基未根本动摇,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致使患者灾难波及广大民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分析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论证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运用全面性视角的两点论及重点论分析,在医疗体制多元化矛盾中,公立医院是主要矛盾,起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私立医院是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形影相随,缺一不平,缺一不飞,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阐释私立医院改革发展的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竞争性与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保守性、封闭性、约束性矛盾的运动规律。根据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和志愿性私益等四种历史必然选择,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私立营利医院三驾马车竟相发展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必然结果。私立医院供需双方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管控下的竞争提供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供需双方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在政府失灵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公立医院志愿选择非营利性公益服务,具有纠正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功能。研究发现,私立非营利医院体现的非分配约束、平等竞争、透明信任和社会参与等组织特性,不仅可协同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医疗体制结构和功能优化,又能有效降低交易的隐性成本,防止道德风险,在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优质服务,尤其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医疗需求方面优势明显。3.探寻治理医疗体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有效途径。围绕“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如何用好钱?”议题,针对垄断性、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问题,对症下药,科学的宏观调控与适度自由的市场调节双轮驱动,协调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医改政策导向性与医疗立法强制性统一,理顺患者就医和医师行医两种行为关系,建立完善社会事业新型法入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医院品牌,建立健全筹资、付费、医院管理及全科医师“守门人”核心制度,构造“全覆盖多层次低标准”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及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立法确保患者知情权、自愿权、保密权和选择权。坚持医疗文明人道性、公益性、公平性、专业性、预防性、可及性、多样性,提出“新医改”实施方案从特殊性、稀缺性、垄断性向法制化、标准化、均衡化、人性化转型新思路。

陈龙[8](2013)在《当代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研究医疗服务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旨在为医疗服务改革提供一种新的社会资本办医途径。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医疗卫生融资、管理和供给的挑战。2009年,中国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新医改的指导原则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这一原则体现了政府医改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即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PPP是基础设施改革和服务提供的一个工具,是公共服务供给更多依赖社会资本和私人部门的一种供给模式。公私合作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协议和长期合作关系。各国PPP的实践经验说明,通过PPP,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医疗服务供给中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同时引进私人部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转移经营风险,实现资金的最佳使用价值,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改革重新定位角色,理顺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民营化改革有了巨大发展,政府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政府办的公立医疗机构无法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而市场却能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各地医疗服务领域出现了不少PPP案例,例如业务外包、特许经营和私有化,但系统地从PPP视角对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2008年,云南省昆明市开始探索新的社会资本办医模式,这种模式被当地政府称为“改制重组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医。这种政企合作模式对中国医疗服务PPP而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PPP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另一方面在法律上还缺乏支撑。因此,本文首先研究国外医疗服务PPP的基本现状和经验,整理医疗服务PPP的一般运行规律,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其对中国的启示。其次,研究我国医疗服务PPP的探索案例,其中又以云南省昆明市的案例为主,分析其改革的动因和取得的成效,总结中国医疗服务PPP的特点、关键成功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将PPP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建构出中国医疗服务PPP的基本框架和途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徐勇[9](2013)在《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营化改革成为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做法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推广,并迅速地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开来。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一方面源自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影响,以及为解决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引致的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源自于对全球医疗服务市场化供给的模仿与学习。遗憾的是,我国医疗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健全,政府主导市场化的能力还比较弱,公众对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的支持与理解不够,进驻医疗行业的社会力量还比较弱小。所以,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在提升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平上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巩固了公立医疗机构尤其是城区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强化了医疗行业的逐利行为。为此,社会各界对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批评与质疑之声也随之增多。学界对基本医疗服务是否已经民营化,是否需要民营化,医改不足是否是民营化所致等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为解决基本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出台了新的医改政策,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指导原则。自2009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保基本”、“强基层”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医疗服务供给机制的建设却显得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尽管中央政府积极推动医疗服务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提倡并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但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确保中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后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的有效实现,毅然中止了公立医疗机构的民营化改革。基本医疗服务是否只能完全由政府供给才能保证服务的公益性,政府供给是否一定能保证服务的公益性,民营化期间医疗服务供给中的问题是否就是改革本身所致,改革中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鉴于实践中的两难困境、学界的争论、以及社会的质疑,我们有必要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细致缜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探究其中的原因,并对民营化在医疗服务供给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此对学界颇有争议的观点进行验证,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服务供给路径做一些理论上的准备。论文将对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放入其依托的政治、经济、行政与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从民营化改革中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政府与医疗机构的行为选择与民营化对基本医疗服务供给结果的影响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系统研究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医疗服务的民营化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操作层面的微观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以兴化市作为研究个案,采取解剖个案的研究方式,充分运用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查阅等方法获取真实有效的资料,对民营化的结果与成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既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外部制度环境影响的结果。在由上至下的制度诱致与压力之下,很多地方政府难以形成周密的改革方案,而一些设计合理的方案也很难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外部制度环境的要求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脱节为后来的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埋下了伏笔。第二,公立医疗机构的民营化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由于基本医疗服务带有极强的社会福利性,一些地方政府为消除人们对改革的顾虑,也为减少改革的风险采用多元渐进的改革路径,在保留公立医疗机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实行产权的部分私有化改革,并允许一定数量的民营医疗机构存在。尽管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模式代表了政府改革的良好愿景——即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通过保留医疗机构所有权的公有性质以及相应的政府干预来维护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但从改革的实际效果看,改革并没有实现效率与公共责任的“优势叠加”。这些改制公立医疗机构既没有象完全私有化的医疗机构那样追求效率,又容易游离于公益目标之外。第三,组织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影响医疗机构行为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当两者实现平衡时,基本医疗服务才能实现效率与公共责任的双赢。民营化并不必然导致医疗机构公共责任的丧失与服务效率的提升。民营医院的效率的提升与社会责任的实现源自于其合理的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与较为严厉的外部约束,而公立医疗机构的劣势在于其利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失衡。所以,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民营化改革中,产权性质只是改革的外在形式,和民营化改革相适应的组织治理结构的变革与相应的制度设计与产权性质的变更相比更为重要。第四,民营医院并不必然走高端化与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县域民营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目前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供给的一个有益的补充。为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培育民众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公民精神,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基本医疗服务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供给路径。关键的问题是不管是社会力量的进驻还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都应该保持医疗机构利益激励机制与以公共责任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之间的平衡。总之,本文认为,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改革本身所引致,而是改革不彻底的结果。在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中,改革主体过分注重产权改革的形式,对医疗行业原有的制度安排过于依赖,忽视了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组织治理结构的变革与相应的制度建设,导致医疗机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失衡,从而促成医疗机构消极行为的产生,影响了民营化改革的成效。与此同时,行政部门并没有就民营医院的出现而对医疗行业的监管与业务指导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对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不甚清楚,所以,地方政府对民营医院的政策规定与违规行为的惩戒较为严厉。这种严格的事后约束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压力形成了对民营医院营利性动机与行为的制约,对规范民营医院的业务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客观上促成了民营医院效率与社会责任的双赢。当然,这种由政府的偏见与防微杜渐的心理促成的重典式约束机制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事实上,政府部门并没有对该行业中存在的信息高度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刻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这些机制成果的取得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制度效率的损失为代价的,机制本身的交易成本较高。由此可见,基本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与公共责任的实现与医疗机构产权的性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的问题是要保持组织的利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两者间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与配套制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设计。

陈蓉[10](2013)在《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民营医疗机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民间全资或控股形式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为宗旨的医院、个体诊所等一系列机构的总称。依据经营目的不同,其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部分而非补充部分,其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宪法上应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然而作为行政相对人,其与卫生行政部门处于不平等地位。民营医疗机构与政府是规制对象与规制者的关系。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其处于弱者地位,民营医疗机构的弱者地位导致其市场准入受阻。因此,应在权利配置上予以倾斜,对其实行特别保护。当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可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个人独资等形式设立。民营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应依据其法律组织形式确定,而不应依据其所有制形式或经营目的确定。由于立法至今未对“非营利性”的含义作出界定,同时又将法人型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界定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使其无法划归到现有四类法人类型中,这成为制约其市场准入和发展的瓶颈。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国家对具备法定执业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依一定程序许可其进入或退出医疗市场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总称。这一制度具有准入目标的双重性、准入依据的法定性和准入方式单一性的特征。当前,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这是因为健康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实现公民其他基本权利的核心和基础。医疗服务的可供性和可及性是保护公民健康权的两个重要条件。而尊重、保护和实现公民健康权是宪法赋予政府的职责,也是政府维持政治统治职能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年我国医疗事业虽迅速发展,但医疗服务供给仍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因此,政府有责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是为了在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保证医疗资源公平分配。但民营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与其价值目标之间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面对这一冲突,加上医疗市场的外部性、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市场机制无能为力,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因此,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而在于应如何把握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范围和力度。因此,政府干预应考虑医疗服务的产品性质、医疗服务供给需求现状、民营医疗机构的应然地位和实然地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现实需求、民营医疗机的二元化格局、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及其技术诊疗项目等因素;立足于“弥补性”和权力有限性原则;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政府应干预什么、政府应当如何干预。目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虽初具雏形,但仍存在准入范围不明确、准入条件过于粗糙、准入方式单一、准入程序繁杂、市场退出制度缺失等缺陷。这些缺陷既是政策目标定位偏差所致,也与传统行政管理方式下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规制越位与缺位、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垄断有直接关联,更是现有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下规制机关规制过度与规制乏力所致。上述缺陷和原因致使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不足,规模小且结构单一、所占市场份额小、提供的医疗服务量有限、民营医疗市场秩序混乱以及整个医疗市场竞争不足,医疗机构所有制形式单一。为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首先应打破束缚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桎梏,作出正确的政策目标选择,坚持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并重;坚持医疗安全与医疗事业发展并重;坚持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并重。其次,在立法模式上,采用单行法立法模式,制定《民营医疗机构促进法》,对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实行特别保护,明确其市场准入的相关问题。具体而言,第一,依据医疗产品性质合理界定其市场准入范围。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产品生产是两个不同概念,政府供给公共医疗产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由其生产公共医疗产品。因此,不仅应允许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医疗领域,还可允许其进入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医疗领域。对纯粹公共医疗产品,可由民营医疗机构生产,然后由政府通过合同购买的方式提供;对准公共医疗产品,则以政府供给为主,民营医疗机构供给为辅;对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医疗服务,则可由民营医疗机构生产并提供。第二,完善民营医疗机构准入条件。就国内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应不断丰富其法律组织形式,引入医疗法人制度,删除“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的提法;依据其法律组织形式,规定其设立时的必要经费数额;增加“良好信誉”作为其准入条件等;对港澳台自然人在内地短期执业的次数和申请延期的具体期限作出限制,完善其注册程序;允许“自然人”成为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中外双方投资主体,建立多种类型的医师注册制度。第三,依据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及其执业设置标准的不同、申请人是否为医师等因素,确立行政许可主义和严格准则主义并行的准入方式。第四,完善市场准入体制。重塑独立、专业、中性的准入规制机构,构建多元化、多层级的市场准入规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市场失灵。第五,简化并规范准入程序,完善准入救济措。同时,完善市场退出制度,明确市场退出的条件及其法律责任;完善市场退出程序,建立市场退出预警机制,强化其市场退出的后续监管。

二、浅谈公立医院转制的安全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公立医院转制的安全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某国企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企医院及其演变脉络
    2.1 国企医院的定义
    2.2 国企医院的历史演变
    2.3 目前国企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医疗市场竞争的弱势
        2.3.2 管理机制落后,员工积极性不高
        2.3.3 基础设施落后
        2.3.4 技术力量薄弱,优质人才短缺
        2.3.5 缺乏特色,资源浪费严重
        2.3.6 地方政府歧视
第三章 国企医院改革主要模式
    3.1 整体移交式
        3.1.1 纳入事业编制
        3.1.2 不进入事业单位行列
    3.2 撤销式
    3.3 改制重组式
        3.3.1 股份制经营
        3.3.2 民营化
        3.3.3 租赁式
    3.4 资源整合式
第四章 河北省某国企医院整合专业化管理的实证研究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1 资料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Q医院的基本信息
        4.2.2 Q医院工作效率情况
        4.2.3 Q医院医疗费用及药占比
        4.2.4 Q医院经济运行能力
    4.3 结论
        4.3.1 工作效率提高
        4.3.2 社会效益整体增加
        4.3.3 经济运行能力增强
        4.3.4 员工满意度提高
        4.3.5 患者满意度提高
第五章 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契合新时代需求促改革
        5.1.1 新时代新需求
        5.1.2 国企医院改革切忌“一刀切”
        5.1.3 保障国企医院改革公益性导向
    5.2 创新管理模式求发展
        5.2.1 精准调整发展方向
        5.2.2 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医院成本控制
        5.2.3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5.2.4 兼顾个性化需求
    5.3 加强国企医院文化和品牌建设
        5.3.1 营造和谐统一的国企医院文化
        5.3.2 塑造医院品牌形象
    5.4 实施人才兴院战略
        5.4.1 优化人才队伍
        5.4.2 提高医疗质量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企医院员工满意度及认同感调查问卷
附录B 国企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C 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访谈提纲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公立专科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北京市F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规范研究方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SWOT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对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2.1.2 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对内部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2.2.2 医院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
    2.3 研究文献评述
第3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述
    3.2 医院风险管理基本内容
    3.3 基本概念
        3.3.1 公立医院的基本概念
        3.3.2 公立医院的分级管理制度
        3.3.3 公立医院与企业主要区别
    3.4 公立专科医院的潜在风险
        3.4.1 内部风险
        3.4.2 外部风险
第4章 公立F专科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4.1 公立F专科医院的基本情况简介
    4.2 调查问卷类型、发放和回收情况
    4.3 公立F专科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4.3.1 控制环境现状
        4.3.2 风险评估现状
        4.3.3 控制活动现状
        4.3.4 信息与沟通现状
        4.3.5 监督管理现状
    4.4 分析内部控制问卷调查结果
        4.4.1 忽视控制环境重要性
        4.4.2 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程序
        4.4.3 控制活动执行力度不足
        4.4.4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和沟通质量不高
        4.4.5 监督环节薄弱
    4.5 公立F专科医院内部控制的SWOT分析
        4.5.1 优势
        4.5.2 劣势
        4.5.3 机遇
        4.5.4 挑战
第5章 改进F公立专科医院内部控制风险体系的建议
    5.1 明确基于风险管理的F公立专科医院内部控制目标
        5.1.1 总体目标
        5.1.2 基本目标
        5.1.3 具体目标
    5.2 明确风险管理下F医院内部控制原则
    5.3 改进F医院内部控制要素的建议
        5.3.1 打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5.3.2 提升信息与沟通的质量
        5.3.3 重新设计薄弱环节控制活动
        5.3.4 强化内部监督
        5.3.5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第6章 F医院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6.2 完善医疗行业协会互助机制
    6.3 强化F医院外部控制监督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F医院内部控制现状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三、政策评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一、政策缘起
        二、发展历程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二、改革思路解析
        三、改革模式归纳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信息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一、指标说明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四、质量控制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选取
        二、自变量选取
        三、变量定义表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测算和政策合理化 ——以A县县级公立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医生薪酬变化
    (一)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变化
    (二) 县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与工资变化分析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薪酬制度改革的交叉效应分析
    (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背景
    (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施方案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薪酬制度改革的交叉效应分析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替代率测算
    (一) A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生收入分析
    (二) 医生新老办法替代率对比
    (三) 结论
五、对策与建议
    (一) 完善商业养老保险优惠政策并加强监管
    (二) 制定“后中人”养老金保底政策
    (三) 制定逐步延迟女性退休年龄政策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的背景与依据
    1.1 2009年4月, 酝酿近3年的新医改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转入施行阶段。
    1.2 2010年2月, 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1.3 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1.4 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1.5
2 公立医院定位与功能
    2.1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定义
    2.2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地位、作用
    2.3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
3 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
    3.1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 把公立医院放在医疗卫生的大环境下考虑
    3.2 进行区域卫生规划时应该考虑的原则
    3.3 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数量、规模
4 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的具体内容
    4.1 适度减少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
    4.2 合理确定和调整各级公立医院的数量
    4.3 对城乡的公立医院进行合理布局

(6)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探究具体内容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办医疗机构
        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三、资源以及资源依赖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赖理论
        二、资源依赖类型
第三章 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现状概述
    第二节 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分类
    第三节“政府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分析
        一、案例“山东兖州九一医院”
        二、“政府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特点
    第四节“社团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分析
        一、案例“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
        二、“社团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特点
    第五节“市场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分析
        一、案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二、“市场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特点
第四章 各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SWOT分析及比较研究
    第一节 SWOT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 分析不同类型非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各自优劣势
        一、政府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SWOT分析
        二、社团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SWOT分析
        三、市场资源依赖型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SWOT分析
    第三节 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比较
        二、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现行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策略建议
    一、强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评估和监督
    二、创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管理模式
    三、支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团队建设
    四、树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品牌形象
    五、鼓励慈善组织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 主要贡献及可能的创新亮点
    1.4 相关性辨析
2 研究文献综述
    2.1 医改成败论
    2.2 医改原罪论
    2.3 医改方向论
    2.4 利益集团理论的演化
    2.5 小结
3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3.1 美国医疗市场化模式
    3.2 美国“新医改”背景
    3.3 美国“新医改”立法路径
    3.4 美国“新医改”方案
    3.5 美国“新医改”成效分析
    3.6 小结
4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4.1 德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公立、非营利与私营医院
    4.2 德国社会医保良方:药费控降法制
    4.3 德国医保原则:体现公平性
    4.4 德国医保特色:协作、均衡与控管
    4.5 德国“新医改”背景:入不敷出矛盾尖锐
    4.6 德国“新医改”方式:筹资机制转型
    4.7 德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4.8 小结
5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5.1 英国“新医改”背景
    5.2 英国“新医改”核心问题
    5.3 “新医改”对英国传统医疗体制的颠覆:发展私立非营利医院
    5.4 英国“新医改”成效评价
    5.5 小结
6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6.1 本“新医改”历史背景
    6.2 本“新医改”现实意义
    6.3 日本医疗体制结构
    6.4 日本“新医改”从侧重治疗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转型
    6.5 本“新医改”成效分析
    6.6 小结
7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7.1 前苏联医疗体制改革兴衰
    7.2 俄罗斯“新医改”启航
    7.3 俄罗斯“新医改”成效评价
    7.4 小结
8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
    8.1 计划经济时期医疗体制
    8.2 市场化医改初期:医院国有身份与服务行为市场化矛盾
    8.3 市场化医改中期:统一有限基本医保创新模式
    8.4 市场化医改中后期:城镇多层次医保体系探索
    8.5 市场化医改后期:“新医改”方案酝酿
    8.6 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历程
    8.7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
    8.8 小结
9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成效评析
    9.1 “旧医改”失误酿成恶果
    9.2 “旧医改”失败缘由分析
    9.3 公立医院存在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9.4 公立医院改革制约因素分析
    9.5 小结
10 发达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1 美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2 德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3 英国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4 日本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5 俄罗斯医疗体制改革经验启示
    10.6 小结
11 中国“新医改”调整完善新思路
    11.1 原则
    11.2 方向
    11.3 模式
    11.4 立法
    11.5 转型
    11.6 规模效应: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改革成功模式的启示
    11.7 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开题前后研究学习的部分相关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8)当代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医疗服务改革困境及破解
    第一节 医疗服务改革历程与现状
        一、医疗服务改革历程
        二、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之争
        三、当前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医疗服务改革困境
        一、新一轮医疗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当前改革的困境
    第三节 改革困境的破解:医疗服务公私合作
        一、何谓医疗服务公私合作
        二、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破困之道
第三章 医疗服务公私合作起源及机制
    第一节 公私合作的时代环境和起源
        一、公共服务治理的时代变革
        二、公私合作的起源和发展
        三、公私合作的本质
        四、公私合作的类型
    第二节 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理论渊源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四、治理理论
    第三节 医疗服务公私合作机制
        一、医疗服务公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
        二、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激励机制
        三、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监管、评估和协调机制
第四章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探索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概况
        一、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探索
        二、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典型案例
    第二节 昆明市公立医院改革个案分析
        一、昆明市医疗服务改革的概况
        二、昆明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过程
        三、医院案例
        四、昆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的成效
    第三节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关键成功因素
        三、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概述
        一、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背景
        二、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类型
    第二节 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国外案例
        一、英国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亚
        四、西班牙
        五、其他国家
    第三节 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经验借鉴
        一、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益处
        二、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区别
        三、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关键成功因素
        四、国外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建构
    第一节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发展机遇及阻力
        一、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发展的机遇
        二、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发展的阻力
    第二节 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基本路径
        一、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基本概念
        二、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协议过程
        三、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运行机制
        四、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绩效评估体系
第七章 总结
    一、采用公私合作的最佳时机
    二、建构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9)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问题的提出
        四、本文的假设
    第三节 概念界定、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
        一、坚持市场统治
        二、主张有限的政府干预
        三、确立个人责任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局限性
        二、治理“政府失灵”的对策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二、新公共管理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现状及其争论
    第一节 国外医疗服务民营化现状及其争论
        一. 医疗服务民营化得现状
        二、关于医疗服务民营化的争论
    第二节 中国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现状及其争论
        一、医疗服务民营化的缘起与契机
        二、医疗服务民营化的发展现状
        三、关于医疗服务民营化的争论
    第三节 兴化市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现状
        一、兴化市概况与个案选择的理由
        二、兴化市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动因
        三、兴化市医疗服务的民营化与逆向民营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医疗机构的治理结构
    第一节 医疗机构治理结构改革的策略
        一、公共组织治理结构变迁的缘由
        二、我国医疗机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改革的推进和构想
    第二节 医疗机构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践
        一、我国医疗机构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类型
        二、兴化市医疗机构治理结构的改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医疗机构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对医疗服务民营化改革的抵制与被动接受
    第二节 增加组织业务收入
        一、增加业务收入的客观原因
        二、增加业务收入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一、控制运行成本
        二、优化分配和激励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过程中政府机构的行为选择
    第一节 改革的艰难推进
        一、改革方案的拟定
        二、改革动员
        三、招标方案的拟定与公示
        四、竞标与签约
    第二节 对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制度规定
        一、人事制度的规定
        二、资产与财务制度的规定
    第三节 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规制与管理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规制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价格规制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业务规制与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之结果:服务效率的视角
    第一节 医疗服务效率评价的指标
        一、关于效率的评价
        二、医疗服务民营化效率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医疗服务的效率(一)——投入、产出与效果
        一、医疗资源的投入
        二、医疗机构的服务产出、效率与效果
    第三节 医疗服务的效率(二)——供给中的交易成本
        一、患者购买医疗服务的交易成本
        二、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外包中的交易成本
        三、医保基金购买医疗服务的交易成本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疗服务民营化之结果:公共责任的视角
    第一节 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责任
        一、公益性
        二、公平性
        三、回应性
    第二节 民营化对医疗服务公共责任的影响
        一、基本医疗服务公共责任的评价指标
        二、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中的公共责任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正当性
    2.1 民营医疗机构的界定
        2.1.1 民营医疗机构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1.2 民营医疗机构的类型化分析
        2.1.3 民营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
    2.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界定
        2.2.1 市场准入的含义
        2.2.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厘定
        2.2.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特征
    2.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宪政依据
        2.3.1 保证人人享有健康权是政府的责任
        2.3.2 我国医疗服务供求现状亟需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保护健康权
    2.4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2.4.1 医患信息不对称
        2.4.2 公立医疗机构垄断
        2.4.3 医疗服务的负外部性
        2.4.4 医疗公共产品短缺
    2.5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2.5.1 医疗安全
        2.5.2 医疗公平
        2.5.3 民营医疗机构的逐利性与其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
第3章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界限
    3.1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市场的决定因素
        3.1.1 医疗服务的产品性质
        3.1.2 医疗服务供给需求矛盾
        3.1.3 民营医疗机构的应然地位与实然地位
        3.1.4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现实需求
        3.1.5 民营医疗机构的二元化结构
        3.1.6 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及其技术诊疗项目
    3.2 政府干预民营医疗机构进出市场的边界
        3.2.1 政府干预的基本原则
        3.2.2 政府干预的内容
        3.2.3 政府干预的程度
第4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和后果
    4.1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缺陷
        4.1.1 市场准入范围不明确
        4.1.2 市场准入条件有待具体化
        4.1.3 市场准入方式单一
        4.1.4 市场准入程序繁杂
        4.1.5 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不对称
        4.1.6 市场准入本身存在失灵问题
    4.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上述缺陷的原因分析
        4.2.1 政策目标定位偏差导致民营医疗机构准入受阻
        4.2.2 传统行政管理方式导致市场准入规制越位与缺位并存
        4.2.3 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垄断导致民营医疗机构准入难
        4.2.4 现有市场准入体制导致规制过度与规制乏力
    4.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上述缺陷导致的后果
        4.3.1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摹写
        4.3.2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
第5章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基本方略选择
    5.1 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关系选择
        5.1.1 现行政策对二者关系的定位
        5.1.2 二者应处于并重地位的原因分析
    5.2 医疗安全与医疗发展的关系选择
        5.2.1 医务安全的重要性
        5.2.2 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事业的原因
        5.2.3 医疗安全与医疗发展并重
    5.3 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的关系选择
        5.3.1 从现行政策与立法看从严与从宽的关系
        5.3.2 我国长期对民营医疗机构实行从严规制的原因分析
        5.3.3 从严规制与从宽规制并重
    5.4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5.4.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立法模式考察
        5.4.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立法模式的检视
        5.4.3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应采单行立法模式
第6章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建议
    6.1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
        6.1.1 国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的立法考察
        6.1.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范围的建议
    6.2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
        6.2.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立法比较
        6.2.2 国内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建议
        6.2.3 港澳台地区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善
        6.2.4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的完善
    6.3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
        6.3.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立法比较
        6.3.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建议
    6.4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
        6.4.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的比较
        6.4.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体制的完善
    6.5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
        6.5.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的立法比较
        6.5.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程序的完善
    6.6 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制度
        6.6.1 域外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的立法规定
        6.6.2 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退出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浅谈公立医院转制的安全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国企医院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某国企医院为例[D]. 孙婉钧.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公立专科医院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北京市F医院为例[D]. 刘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3]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4]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测算和政策合理化 ——以A县县级公立医院为例[D]. 陈彬. 厦门大学, 2019(08)
  • [5]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区域卫生规划探析[J]. 何克春,袁红梅,杨燕,魏清明,李明. 现代医院, 2018(05)
  • [6]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 营雪. 安徽财经大学, 2018(05)
  • [7]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 周毅. 浙江大学, 2015(09)
  • [8]当代中国医疗服务公私合作研究[D]. 陈龙. 云南大学, 2013(05)
  • [9]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民营化问题研究 ——以兴化市为例[D]. 徐勇. 南京大学, 2013(01)
  • [10]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D]. 陈蓉. 湖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谈公立医院系统改造的安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