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一、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姣[1](2021)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系统审查、评价当前有关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指南,对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梳理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参考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与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明确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指南推荐意见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进一步促进指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2011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国内外涉及心脏康复的指南,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的筛选,基于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指南进行指南评价,提取指南中有关心脏康复的推荐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翻译、提取和综合并经专家函询论证综合后的指南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分析与质性访谈的结果拟定调查问卷初稿,通过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的完善研究工具《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随机选取天津市某8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心脏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调查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实施情况及阻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筛到19部相关的指南,采用AGREEⅡ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指南推荐级别为A级的指南有9部,B级6部,C级4部。综合AGREEⅡ评价结果及指南更新情况后最终纳入用于推荐意见提取的指南共8部,分别发布于美国、苏格兰、欧洲和新西兰,8部指南共提取103条推荐意见,综合后形成51条推荐意见,划分13个主题;经专家论证后最终考虑纳入问卷调查的综合后的推荐意见42条,划分主题12个。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以及质性访谈的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又包括两个子问卷,子问卷一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调查问卷,12个维度,29个条目;子问卷二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问卷,6个维度,43个条目。量表内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条目的I-CVI介于0.765~1.00,量表的S-CVI/UA为0.822,S-CVI/Ave为0.978。3.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与阻碍因素调查,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2个主题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百分比平均为64.87%,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危险因素管理主题(79.00%)、生活方式改变主题(75.37%)以及饮食管理主题(71.20%),排名在后三位的分别为运动及身体活动主题(52.87%)、心理社会健康主题(53.36%)以及职业康复主题(54.93%)。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阻碍因素各维度标准化均分从高到底分别为目标人群-患者相关因素(3.41±0.72)、资源相关因素(3.32±0.78)、目标人群-团队相关因素(3.12±0.85)、目标人群-卫生保健提供者相关因素(3.00±0.64)、组织相关因素(2.96±0.58)、证据相关因素(2.95±0.68)。阻碍因素各条目同意比例大于85%的分别为目前的心脏康复教育系统缺乏培训的能力资源,如教育人员、材料及经验等(88.74%)、患者对心脏康复获益得认识不足(88.10%)、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指南的实施(86.15%)、患者对心脏康复得知晓率低(85.71%)以及患者担心费用问题/经济负担(85.06%)。研究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8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纳入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指南推荐意见内容丰富,涉及运动、饮食、戒烟、心理、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为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证据基础,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文献研究与质性访谈,在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后最终形成的《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提供工具。3.42条推荐意见广泛实践于临床照护环境中,但不同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相关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尚需进一步规范化和全面化。影响心脏康复指南临床实施的阻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不足,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不足及担心费用问题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在变革中的角色不清晰等。

李星[2](2021)在《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7大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在过程中如意见不一致则由双方协商或寻找第三方协助解决。使用Revman5.3及STATASE 1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形式呈现,并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情况,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是否稳健可信。结果:最终共纳入39篇符合要求的有关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RCTs,共39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试验组2112例患者,对照组1844例患者。试验组干预措施均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药常规治疗。12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Meta分析结果:SMD=-2.76,95%CI[-3.79,-1.7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绞痛发作时长,Meta分析结果:SMD=-2.03,95%CI[-2.77,-1.2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篇文献报告了 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心电图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RR=1.21,95%CI[1.14,1.2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每日用量,Meta分析结果:MD=-0.78,95%C I[-1.00,-0.5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硝酸甘油停减率,Meta分析结果:RR=1.23,95%CI[1.05,1.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MACE事件,Meta分析结果:RR=0.38,95%CI[0.22,0.66],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篇文献报告了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事件,Meta分析结果:RR=3.01,95%CI[1.71,5.3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联合西药常规治疗与西药常规治疗相比,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减少硝酸甘油每日用量,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在减少心绞痛每周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时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安全性尚可。

徐傲枫[3](2021)在《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统计学资料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把利剑。在前瞻性研究和分析中,心率增高的价值与心血管疾病和预后之间互相牵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心率过快成紧密联系,并且现已证实人类冠脉内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心率增快呈正相关。动态心电图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精确测量心率的检查方法。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平均心率,找到一段时间的平均心率能与之对应,以减少患者检查时间,优化其检查方法。方法:通过美国DMS12.5.0076a版动态心电图及散点图分析系统,对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盒所采集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连续24小时心电信息进行分析:(1)将24小时平均划分并计算出各时间段的平均心率;(2)将各时间段平均心率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相比,找到最能评估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的时间段。结果:1、选入病例的基本情况。(1)入选病例103例,其中男88例(85.44%),女15例(14.56%)。男女比例约为5.87:1。(2)入选病例年龄在30-86岁之间,平均年龄(62.93±12.17)岁,其中青年人(30~44岁)10例,中年人(45~59岁)36例,年轻老人(60~74岁)42例,老年人(75~89岁)15例。(3)服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服用者占例(78.64%),未服用者占例(21.36%)(例数),其中心率大于80次/分者占例13例,未服药2例。(4)入选病例的梗死部位占比情况: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33例;下壁合并其他壁梗死患者23例;其他壁梗死患者47例,其中单纯前间壁梗死患者22例。2、将选入的103例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三组,分别为急性ST段抬高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3、将24小时分为3个连续的时间段(8h)、4个连续的时间段(6h)、6个连续的时间段(4h),计算各时间段的平均心率并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平均心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为下壁,其08:30AM-12:30PM(4h)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得到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为下壁合并其他壁与其他壁,其16:30PM-00:30AM(8h)与标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所得到的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时程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能够反应24小时平均心率。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08:30AM-12:30PM(4h)最佳;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其16:30PM-00:30AM(8h)最佳;急性ST段抬高型其他壁心肌梗死患者其16:30PM-00:30PM(8h)最佳。

李金懋[4](2021)在《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其常用药对,总结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总结整体的治则治法,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可能的优质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做基础。2.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同时对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为客观评价清热化痰法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以清热化痰为法的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预测,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试图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筛选李平教授使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记录全面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录入、校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软件平台V2.3.8和网页平台对纳入的病历进行清洗、建库、数据再次标准化、分析与挖掘。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对李平教授的常用药对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进行挖掘与探索。2.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部公开发表的关于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软件(metafor软件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漏斗图、Egger检验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稳健性。2.网络药理连夏宁心方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也是李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黄连温胆汤化裁而来,可以作为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包括姜半夏、黄连、陈皮等9味药。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这9味中药对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解释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1.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44个病历,其中痰热证占比54.92%、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占比均为15.57%。共涉及195种中药,李平教授用药以寒凉为主,辅以温平,注重甘缓及辛开苦降配伍,同时心肺、脾胃同调,且重视气机的调节。药物频次不低于20的一共有32味,其中郁金、茯苓、石菖蒲、竹茹、陈皮、姜半夏、黄连、麸炒枳壳、首乌藤的的频次明显较高。聚类分析发现10种药物搭配:郁金、石菖蒲;川芎、葛根;茯神、炙远志;姜半夏、茯苓、陈皮;首乌藤、竹茹、黄连;麦冬、醋五味子、太子参;柏子仁、当归、炒酸枣仁;柴胡、龙骨、牡蛎;党参、黄芩、桂枝;煅紫石英、甘松、白芍、地龙、红景天。通过关联规则与点式互信息共总结3首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核心方,分别是针对痰热证的连夏宁心方、针对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方以及针对气阴两虚证的核心方。2.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室性早搏、房颤以及未明确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发现清热化痰法在治疗室早方面显着优于房颤;发现单独使用中药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3.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检索连夏宁心方中9味药材的成分,筛选获得57种活性成分及198个节点;检索到1229个心律失常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53个靶点,共同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得到15条通路,35个基因靶点,27种活性成分。整合通路进一步筛选出7个通路,8个核心靶点,17种活性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论:数据挖掘提示连夏宁心方是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Meta分析结果提示清热化痰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立法正确。网络药理研究初步揭示了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推测连夏宁心方可能是以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网来干预心律失常的,其主要效应是对离子通道以及组织结构的调节,同时也对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有影响。其主要靶点为MMP9,次要靶点为PIK3CA;ESR1和SRC为雌激素通路的辅助靶点;ACHE、CHRM1为信号传递的辅助靶点;PTGS2是炎性反应辅助靶点;HMGCR为血脂调节的辅助靶点。清热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优势可能与多通路的最终效应为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LTCC)有关。

许宽勤[5](2021)在《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耳穴贴压临床研究证据的文献特征和研究趋势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对耳穴贴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以期把握耳穴贴压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高质量证据的产生,为其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循证证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评价:检索并纳入耳穴贴压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CONSORT声明(2010版)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及报告质量;3.系统评价再评价:采用AMSTAR2量表和PRISMA声明评价耳穴贴压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共纳入3704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于医院,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失眠是耳穴贴压的优势病种,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包括单纯耳穴贴压法和耳穴贴压联合其他疗法,结局指标主要涉及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安全性评价。纳入研究的设计类型多样,以病例系列研究为主,其次是随机对照研究。我国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显示,袁雅冬团队、张敏团队及许艳花团队联系较为紧密,国外则以Yeh CH团队和Garrry C团队联系密切。但机构/国家合作知识图谱显示,机构间、国家间的合作较少。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显示,我国共形成14个聚类,国外共6个聚类。近5年来出现的突现词有:效果、围绝经期、焦虑、产后缺乳、中医特色护理、剖宫产;2.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评价:最终纳入94篇文献。纳入研究主要在随机序列产生、分配隐藏、操作者及受试者盲法、结局评价者盲法以及选择性结局报告方面的偏倚风险较高。纳入研究在样本量计算、随机方法的使用与描述、随机序列方案分配隐藏情况、盲法使用和报告情况、统计学辅助分析方法、受试者流程、随访、意向性分析、结局评估及研究方案注册等方面报告不足,其报告率的结果分别是11.70%、3.19%、13.83%、5.32%、0%、7.45%、23.40%、2.13%、0%、0%;3.系统评价再评价:最终纳入9篇文献,研究的疾病或状态包括失眠、便秘、肥胖、高血压、产后泌乳、疼痛、近视。AMSTAR 2评价结果表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条目2(11.11%)、条目7(0%)、条目10(0%)、条目11(33.33%)和条目16(44.44%)未达标。PRISMA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整体报告质量较好,但在条目5(11.11%)、条目16(33.33%)、条目23(33.33%)和条目27(33.33%)方面报告存在较多缺陷。结论耳穴贴压临床研究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在不断过渡提高,逐渐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目前的研究热点是耳穴贴压干预失眠、疼痛、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便秘、肥胖等,研究趋势逐渐向妇产科、心理健康领域演变,但机构间、国家间的合作度并不高。耳穴贴压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存在着方法学质量偏低、报告不足的问题,建议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应慎重,此外,应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郭建波[6](2020)在《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致死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则介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之间,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结果中,全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2.9亿,其中约有1100万人患有冠心病,死亡率在所有疾病中占居首位。目前,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常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法,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痰瘀互阻证作为主要证候之一,亟需临床应用高效处方进行治疗。目的1.针对临床痰瘀互阻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活血化痰法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证据,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高效新药的开发提供初步依据。2.在结合活血化痰法与经典名方的基础上,探索瓜蒌丹参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实验药效。方法1.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连续性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Cohen’s d、95%CI、亚组分析方法,分别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95%CI和L’ Abbe图异质性检验方法,分别对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患者退出率、中医证候疗效、心电图疗效和不良反应事件进行mmeta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通过Q统计与I2结合进行评价;异质性来源通过Meta回归方法及气泡图进行判断;运用剪补分析的漏斗图和Egger检验,评估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全部研究均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导致异质性的研究再进行meta分析。2.根据活血化痰与经典名方相结合的特点,制备中医新药瓜蒌丹参颗粒;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模型;分别从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心脏组织形态学方面,观察瓜蒌丹参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情况。结果1.基于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结果:(1)初次检索共收录1246篇文献,最终纳入17项研究,涉及到16种运用活血化痰法的中药方剂;其中活血化痰法联用的观察组有631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612例患者;(2)运用活血化痰的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心绞痛疗效更为显着(RR=1.21,95%CI[1.12,1.31],P<0.01);(3)观察组治疗后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比例显着少于对照组(RR=1.36,95%CI[1.22,1.51],P<0.01);(4)观察组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4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4,95%CI[0.38,0.7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观察组的患者退出率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RR=0.60,95%CI[0.18,1.95],P=0.39);(6)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RR=1.21,95%CI[1.13,1.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7)在心电图疗效结果中,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RR=1.19,95%CI[1.09,1.31],P<0.01);(8)在两组血脂4项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SMD=-0.50,95%CI[-0.75,-0.25],P<0.05)、总胆固醇(SMD=-1.57,95%CI[-1.91,-1.23],P<0.05)和甘油三酯(SMD=-0.40,95%CI[-0.60,-0.19],P<0.05)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在高密度脂蛋白指标上高于对照组(SMD=0.61,95%CI[0.38,0.84],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在其他血液指标的结果中,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SMD=-0.74,95%CI[-1.07,-0.40],P<0.01)、高敏 C 反应蛋白(SMD=-0.74,95%CI[-1.02,-0.46],P<0.01)和同型半胱氨酸(SMD=-0.63,95%CI[-0.96,-0.30],P<0.01)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1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差异(SMD=0.35,95%CI[0.08,1.56],P=0.17)。2.瓜蒌丹参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结果:(1)实验的42只Wistar雄性大鼠因造模造成高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丹蒌片组各死亡1只,低剂量瓜蒌丹参颗粒组死亡2只,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的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较第1次升高,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结果均高于瓜蒌丹参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及丹蒌片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各组乳酸脱氢酶结果的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肌钙蛋白的结果比较中,丹蒌片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采血结果均高于第1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次采血的组间比较中,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肌钙蛋白浓度低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丹蒌片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第2次的结果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各组高敏C反应蛋白的结果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第2次浓度高于第1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的两次采血结果中,第1次的结果高于第2次(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丹蒌片组及假手术组的结果(P<0.05);(6)各组第2次采血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均高于第1次采血结果(P<0.05);在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TNF-α的浓度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第2次结果的白介素-6浓度低于第1次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次采血结果的组间比较中,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的IL-6浓度均高于瓜蒌丹参颗粒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HE和Masson染色结果中,相比较其他各组,瓜蒌丹参颗粒高剂量组出现了较少的心肌损伤。结论1.循证医学的meta分析表明,活血化痰法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情况、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具有较好的治疗接受度,在临床应用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2.初步探索了瓜蒌丹参颗粒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6浓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心肌组织的损伤。

毛婷[7](2020)在《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发病率高,可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及脑卒中等,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OSAHS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若频繁发作,日久可进展成为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合并OSASH目前缺乏确效治疗药物,射频消融术、外科手术等治疗手段存在明显局限性,且治疗依从性较差。目前房颤治疗达标率存在严重不足,其基本治疗原则如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强度均远未达标。房颤的药物治疗存在转复及维持窦律困难,易复发,且手术费用较高并具有不可预知风险等方面的问题。而在疾病早期就联合中药治疗有望提高房颤总体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减缓合并症进展,改善预后。中医药还能够减轻西药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对于降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治疗费用,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是将随机对照的原理应用于单一病例所进行随机、多周期二阶段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案,阵发性房颤为慢性、反复发作性的疾病,适用于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可通过反复在同一个体身上进行多次的交叉对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对干预措施的反应,来评价某种药物与安慰剂或另一种药物比较的疗效,优选出对于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与中医辨证论治有相通之处。中药复方通过作用于多个靶标和多种途径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传统研究很难阐明其作用机理。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被用来系统地反映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标,多途径和复杂疾病之间的相关性。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平衡的整体观来探索药物与机体互作关系的学科,可反映多靶点与多疾病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研究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具有重要价值。其与中医学整体观有相通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OSAHS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献综述;并对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发现OSAHS能够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共纳入16例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患者,使用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进行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共持续23周。以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探索适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借鉴系统药理学思路,从“药物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系统阐释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OSAHS对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OSAHS与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7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队列研究,包括709例OSAHS患者和975例非OSAHS患者。结果显示,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病风险[OR=3.00,95%CI(2.31,3.90),P<0.0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的冠心病合并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OR=3.24,95%CI(2.26,4.65),P<0.000 01],其中冠心病合并中重度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OR=5.60,95%CI(3.28,9.56),P<0.000 01];②采用柏林问卷调查(BQ)评估的冠心病合并高风险OSAHS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也比冠心病合并低风险OSAHS 患者增加[OR=2.21,95%CI(1.50,3.26),P<0.001]。小结:OSAHS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风险,且OSAHS严重程度越重,发生房颤的风险越大。第二部分: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目的:通过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调肝益气定悸方在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为寻找适用于中医药个体化的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以自身病例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双盲、三轮二阶段交叉对照设计的研究方案。共纳入16例受试者,采用试验药物(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自身前后交替对照,每位受试者将接受三轮治疗交替周期,每轮治疗交替周期为8周,包括调肝益气定悸方与安慰剂两个治疗阶段,每个治疗阶段前3周为治疗期,后1周为洗脱期,疗程共23周。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使用顺序为随机双盲。分别在3w末、7w末、11w末、15w末、19w末、23w末进行病症信息及疗效指标采集,包括房颤发作频率、房颤持续时间、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1)与对照期相比,受试者4、受试者10、受试者11治疗期的房颤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即房颤负荷)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较对照期相比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治疗期的房颤负荷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与治疗前相比,所有受试者对照期的房颤负荷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11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三角指数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期的PNN50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全部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临床症状疗效结果显示,治疗期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4)与治疗前相比,所有病例的每轮治疗期与对照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减低。13例受试者每轮各期中医证候积分合并后结果显示,与对照期相比,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治疗期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期相比,治疗期的病例1、病例2、病例6、病例7、病例9、病例10、病例12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的病例3、病例4、病例5、病例8、病例12、病例13、病例14、病例1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完成全部试验的受试者行多导睡眠监测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多导睡眠监测相关指标AHI、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总次数、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SaO2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能够预防房颤复发、减少房颤发作频率及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同时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调肝益气定悸方对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探索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复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采用TCMSP数据库及BATMAN-TCM分析平台检索并获取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1味药物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牡蛎、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接着以“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及“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为关键词,在疾病基因数据库Genecards中检索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再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靶点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接着结合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将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靶点网络与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靶点网络相映射,构建“药物候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疾病”互作网络,获得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效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确定关键治疗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相应靶点的信号通路,构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1)调肝益气定悸方11味药物共有活性成分214个,其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分别来源于酸枣仁、甘松、延胡索、仙鹤草、蒺藜、炙甘草、党参、白芍、麦冬、桂枝的8、5、50、9、11、89、18、7、8、5个活性成分为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有效成分。(2)经疾病基因数据库检索得到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232个。(3)调肝益气定悸方214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22个候选靶点,将其与232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相映射,得到调肝益气定悸方189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4)通过对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治疗靶点互作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获得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EGFA)、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3(MAPK3)、白介素-1B(IL1B)、胰岛素(INS)、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共8个关键治疗靶点。(5)通过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65条生物学过程,14个分子功能相关过程,10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及92条信号通路。其中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调节MAPK级联反应的正调控、NO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I-kappaB激酶/NF-kappaB信号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等有关。小结:调肝益气定悸方中189个主要成分作用于55个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 疾病相关靶点,其中,IL6、TNF、VEGFA、AKT1、MAPK3、IL1B、INS、TP53为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关键靶点,主要富集于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

栾嘉[8](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胡嘉元[9](2020)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进入强调个体化的 4P(Personalized、Predictive、Preventive、Participatory)医学时代,个体化临床诊疗正在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主流;中医学自古以来一直践行着“因人制宜”的个体化思想,其中“谨守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病机集中体现了中医临床从接诊到辨析,再到确立成熟治疗方案的原创思维。目前仍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思维探讨等阶段的研究远不能够满足中医临床个体化实践应用与评价分析的需求,对中医病机本质内涵及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研究亦缺乏系统性。本研究基于对病机内涵的挖掘分析,探索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结合应用系统的研发,以期建立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体系。研究目的:在挖掘分析中医病机知识本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中四诊-病机-论治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构建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医规范化临床实践的方法学研究;构建、研发及验证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基于病机的临床个体化诊疗实践。研究方法: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病机理论分析、临床病机探讨与应用研究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中医病机论述并提取病机相关元素,通过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对病机相关元素进行修订与分类提炼,确定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及其知识框架。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以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对病机内涵信息进行共现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制作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临床数据进行病机内涵的诊疗实体映射分析。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基于已证实临床确有疗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探索建立病机主导下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文献。分析纳入临床医案的基本信息;应用2016版中医医案报告规范(CARC)对临床医案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阅读、分析并提取医案的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和治则治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临床四诊信息-病机内涵-治则治法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IBM SPSS Amos 24软件制作临床诊疗关联结构模型。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基于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应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研发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分析流程为临床病例信息录入-中医病机内涵辨识报告-基于病机的治则治法与参考方剂报告。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中文分词工具、正向最大匹配算法、文本向量表示等方法实现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实例应用临床跟诊学习的形式采集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诊疗案例作为系统应用分析的范例。以系统基础数据层的字段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对临床病例信息进行预处理,便于病例信息的系统输入、分析、处理与报告。讨论临床真实案例系统应用分析的结果,与临床医师的诊疗思路、治法处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1.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1)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检索获得2017-2019年发表的病机相关文献810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共412篇。全文阅读412篇文献,提取中医病机相关元素共47项。经文本标准化处理与专家征询后,确定10项中医病机内涵要素,为病性、病程、基本病机、病因、病位、病势、病机演变、病情、病理因素和体质。共现分析各项病机内涵要素,构建了以基本病机为核心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基本病机与各项内涵要素均有紧密的关联性,与病因、病位、病理因素的相关度最高。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为病机辨识提供了基础的思维构图,概括了辨识病机所需的全面、重要的信息和关键点。2)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辨析、提取并标注每项病机内涵要素的详细信息,制作了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及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形成了以基本病机、病因和病机演变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图,构建了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与辨析病机内涵的知识体系。3)中医病机内涵的临床数据映射分析:共采集334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回顾性病例数据,男性病例130例,女性病例204例;病例的年龄均值为75.6± 10.2岁,主要集中在75-84岁年龄段;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例数最多(89.2%),其次为高血压(79.9%)和心力衰竭(66.8%),中医诊断以胸痹和心衰最多;对回顾性病例数据进行病机内涵分析并制作了回顾性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直观地显示334例病例的病机内涵结构与趋势。2.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的探索建立1)中医临床医案信息:检索获得2016-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献4504篇,经去重与筛选后纳入分析文献159篇,共包含211则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211例病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病例120例,女性病例91例;病例平均年龄58±14.88岁,主要集中在55-64及65-74岁年龄段;病例的西医诊断包括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21类疾病;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悸、胸痹、真心痛和眩晕5类。2)医案报告质量评价:211则医案的病例临床资料、中医四诊信息报告基本完整(97.6%),中医治则治法(83.4%)、中药(177)治疗方案、复诊的临床信息(89.6%)及医案讨论(85.8%)报告较为完整;病例身高、体重、职业及随访信息报告完整度较差;211则医案的报告质量整体较高。3)医案诊疗信息: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性别、年龄、西医诊断、中医诊断、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病因和病史共10项临床信息。基于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分析、提取了 211例病例的病机内涵。各医案的治则治法秉承治病求本的宗旨,以补益脏腑虚损和祛除病理因素为核心要义。4)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挖掘、分析个体化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对应关联性,构建了四诊信息与每项病机内涵要素以及病机内涵与治则治法的临床关联结构模型,形成了中医四诊与病机本质的思维链接、临床诊疗关系分析框架、以症-机-治为特点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构建1)系统构架:系统由后台技术和系统运行两大区域构成,系统运行区域,包括用户管理层、业务操作层;后台技术区域,包括基础数据层与数据处理层。用户管理层在系统管理员的监督下完成用户登录、账号管理、信息安全及数据维护;业务操作层是信息录入与结果报告的主界面,是用户完成系统操作的主窗口;基础数据层是系统的知识库,包括结构化病例信息采集规则及统一化文本集、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3个主要的资源库;数据处理层是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录入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数据交互及结果反馈的技术支持。2)系统功能:通过四个层级的构架,相应技术、算法的接驳,能够实现中医临床病例信息的规范采集与录入,病机为主导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支持的基本功能,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与辅助决策。4.病机主导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1)临床真实案例信息:共采集临床病例48例,男性病例26例,女性22例,55-64岁年龄段的病例数最多,病例的中医诊断以胸痹和眩晕最多,均为19例。对48例患者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中医诊断为眩晕和胸痹的患者各4例,心衰和心悸的患者各1例共计10例病例进行系统应用分析。2)系统应用分析结果:系统分析整体与临床真实诊疗情况接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合理性与实用性;部分病例的基本病机较复杂,系统辨识结果不能够达到实际临床诊疗的要求。分析与患者的个体化临床特征、病机内涵复杂度以及系统构建技术、分析、处理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拓展实践、完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提升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在病机内涵知识图谱和基于病机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的基础上,研发并实践应用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本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了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和实践体系,将助力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策略优化与效率提升,为中医临床个体化创新性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

陆红祥[10](2020)在《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然而,创伤患者在伤后常处于“无菌性炎症”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因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率和致死率高,对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给予个体化治疗是降低创伤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发现有效的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拟从遗传背景、临床变量和转录组水平三个层面筛选可能与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和发生相关的预警指标,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材料和方法1.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一方面采用“Sepsis”和“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HuGe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对研究人群数≥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Meta分析,而对研究人群<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对脓毒症易患性具有预警作用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另一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遗传关联策略,通过临床多中心关联研究、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等对核受体PPARG基因rs10865710C/G在创伤后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2.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在中国创伤患者中对上述筛选出的64个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SNPscan方法进行分型,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平均下降准确度(MDA)≥1.0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根据各位点对创伤后脓毒症的贡献程度,构建创伤后脓毒症的权重遗传风险评分(wGR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wGR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来评估遗传风险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再分类能力。3.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分析:收集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和套索回归(LASSO)技术来筛选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相关的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TS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TSS的校正能力。4.创伤后脓毒症相关转录组指标的筛选:一方面采用lncRNA转录组芯片技术检测LPS诱导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lncRNAs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GO和KEGG分析,并构建lncRNAs-mRNAs共表达网络,筛选可能用于脓毒症发生相关的关键lncRNAs。另一方面对创伤人群外周血的转录组公共数据库进行挖掘,鉴定在创伤后表达显着变化的基因,并在创伤患者中对其表达变化进行验证,然后在严重创伤人群中对其在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筛选出349篇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涉及405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研究人群≥3的7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204个Meta分析,及根据年龄、种族划分进行的185个亚组Meta分析,发现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而对其余研究人群<3的3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6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有潜在的关联性。同时,通过重庆和贵州地区两个临床中心关联研究发现核受体PPARG rs10865710C/G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且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证实rs10865710C/G是通过影响PPARG基因增强子活性和与转录因子CREB2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PPARγ表达,从而影响创伤后脓毒症的易患性。2.在883例创伤患者中成功分型了64个脓毒症易患性潜在基因多态性位点,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MDA≥1.0,基于该17个位点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wGRS)。关联分析显示遗传风险评分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OR=2.19(1.53-3.15),P=2.01×10-5),对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预警作用的AUC为0.619(0.586-0.651)。当在临床预警模型中加入遗传风险评分后,预警模型的AUC达到0.768(0.739-0.796),增加了3.40%(P=8.00í10-4),且NRI增加了25.18%(17.84%-32.51%)(P=6.00í10-5)。3.684例创伤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其中411例(60%)创伤患者划为训练人群,273例创伤患者划为验证人群。在训练人群中,通过Logistic和LASSO分析,从50个临床指标中共筛选出7个脓毒症早期预警临床变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T)、心率(HR)、血浆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C反应蛋白(CRP),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分析结果表明,在训练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随着TSS的增加而增加(Ptrend=7.44×10-21和Ptrend=1.16×10-13),TSS对创伤后脓毒症预警作用的AUC为0.799(0.757-0.837)和0.790(0.736-0.836),且TSS的预警能力优于SOFA评分(P<0.001)。同时,H-L检验发现TSS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P=0.386和P=0.082)。4.对lncRNA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BMCs在LPS诱导后有890个lncRNAs和1635个mRNAs差异表达(FC≥2,FDR<0.05)。根据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功能主要集中在NF-KB、NLR、TLR和TNF等信号通路中,这些研究结果为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lncRNAs靶标。同时,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VNN1在严重创伤后显着增加,且VNN1可能参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包含283例和121例患者的两个创伤人群中,血浆vanin-1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密切相关(OR=3.92(2.68-5.72),P=1.67í10-12)和OR=4.26(2.22-8.17),P=1.28í10-5)),且血浆vanin-1对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预警能力(AUC=(0.82(0.77-0.87)和0.83(0.75-0.89))显着优于CRP、PCT和APACHE II(P<0.05)。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筛选了系列可能与脓毒症易患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其次,基于创伤患者入院后的临床数据,筛选和构建了包含7个临床变量的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评分。最后,借助组学技术筛选到一些可能作为脓毒症研究新靶点的差异表达lncRNAs,并发现血浆VNN1可能是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二、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
    5 理论基础
        5.1 KTA知识转化框架
        5.2 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RANO-BPG)
        5.3 KTA知识转化框架及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证据综合-心脏康复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意见
    1 研究内容
    2 指南的检索与筛选
        2.1 指南的检索
        2.2 指南的筛选
        2.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筛选流程及筛选结果
    3 指南的质量评价
        3.1 指南质量评价方法
        3.2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4 纳入指南的一般资料及推荐意见的提取
        4.1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及推荐意见的提取方法
        4.2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结果
        4.3 推荐意见的提取结果
    5 推荐意见的翻译
        5.1 推荐意见翻译过程
        5.2 推荐意见的翻译校审
    6 推荐意见的综合
        6.1 推荐意见综合过程
        6.2 推荐意见综合结果
    7 专家论证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
        7.1 设计专家咨询表
        7.2 专家咨询结果
        7.3 专家论证结果
    8 文献研究部分的质量控制
    9 讨论
        9.1 涉及心脏康复内容的指南数量较多,专门针对心脏康复的指南相对较少
        9.2 纳入心脏康复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但指南制定及报告方法仍有待提高
        9.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内容丰富
        9.4 应用科学方法构建或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指南意义重大
    10 小结
第二部分 问卷编制--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践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
    1 研究内容
    2 问卷初稿的编制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回顾
        2.3 半结构式访谈
        2.4 访谈结果
        2.5 问卷初稿
    3 专家函询
        3.1 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
        3.2 专家纳入标准
        3.3 专家函询过程
        3.4 质量控制
        3.5 专家函询结果
    4 预调查
        4.1 预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4.2 预调查结果
    5 问卷终稿
        5.1 问卷结构
        5.2 问卷的维度及条目
        5.3 问卷评分方式
    6 问卷内容效度测评
    7 小结
第三部分 问卷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分析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抽样方法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方法分析
    6 质量控制
    7 结果
        7.1 医院一般资料
        7.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7.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7.4 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
    8 讨论
        8.1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现状结果分析
        8.2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阻碍因素结果分析
        8.3 促进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对策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合推荐意见专家函询表(节选)
    附录2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录4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5 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6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
综述 心脏康复及指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循证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1.2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系统评价研究现况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4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益气活血中成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
    3.2 Meta分析结果
    3.3 局限性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样本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使用仪器
        2.2.2 检查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数据纳入标准
        2.2.5 数据排除标准
第3章 结果
    3.1 选入病例的基本情况
    3.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组情况及统计描述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管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综述的应用现状
        1 系统综述的概念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 Meta分析在中医领域应用现状
        4 Meta分析在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热化痰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2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3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5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6 清热化痰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作者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的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机制预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
个人简历

(5)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耳穴贴压的文献综述
    1 耳穴贴压的概念
    2 祖国医学对耳穴贴压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耳穴贴压的认识
    4 耳穴贴压的临床应用
    5 耳穴贴压循证评价的重要性
第二章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发文量分布
        3.3 循证医学五要素分析
        3.4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作者分布
        3.5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机构/国家分布
        3.6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3.7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突现词分析
    4 讨论
        4.1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现状及趋势
        4.2 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热点及前沿
    5 结论与小结
第三章 耳穴贴压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评价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报告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随机和盲法的应用及实施
        4.2 样本量估算和研究方案注册
        4.3 试验结果报告不完整
    5 结论与小结
第四章 耳穴贴压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评价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报告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耳穴贴压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有待提高
        4.2 耳穴贴压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有待加强
    5 结论与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耳穴贴压疗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典名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经典名方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血清炎症因子
        2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循证医学分析 活血化痰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资料与设计
    2 文献检索与处理
    3 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药效学研究 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PubMed检索策略
附录二 Meta分析涉及的方剂组成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附录四 Elisa检测结局指标的浓度计算方法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房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冠心病患者房颤风险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及隐藏
        2.4 对照措施
        2.5 盲法
        2.6 试验对象
        2.7 试验用药
        2.8 合并用药及治疗
        2.9 观察周期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疗效性指标
        2.12 安全性指标
        2.13 试验流程图及随访时点
        2.14 质量控制
        2.15 数据管理
        2.16 统计方法
        2.17 伦理与注册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试验完成情况
        3.3 随访及指标检测
        3.4 个体化疗效评价
        3.5 疗效揭盲
        3.6 安全性评价
        3.7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探讨及方案设计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房颤合并OSAHS的临床疗效分析
        4.3 房颤合并OSAHS中医证候的理论研究
        4.4 从肝论治房颤合并OSAHS
        4.5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作用的机理探讨
        4.6 OSAHS相关房颤的机制研究及治疗
    5 结论
    验案举例
    参考文献
机制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及候选靶点筛选
        2.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作用靶点筛选
        2.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作用靶点的网络构建
        2.4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构建
        2.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分析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调肝益气定悸方药物成分作用靶点
        3.2 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疾病相关靶点网络图(D-pT network)
        3.3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潜在作用靶点网络
        3.4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作用靶点网络PPI分析
        3.5 调肝益气定悸方潜在治疗靶点的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3.6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药物候选成分-关键治疗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分析
    4 讨论
        4.1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作用机制
        4.2 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OSAHS的主要成分
        4.3 调肝、益气、安神定悸的生物学机制
        4.4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创新点
课题来源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8)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病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自然语言处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构建
    1.1 基于文献的中医病机内涵要素构建
        1.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1.1.2 中医病机内容提取与内涵要素确定
        1.1.3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基本框架
    1.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2.1 中医病机内涵要素知识图谱
        1.2.2 中医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1.3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映射分析
        1.3.1 心血管疾病回顾性临床数据的采集
        1.3.2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中医病机内涵
        1.3.3 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的病机内涵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研究
    2.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基本信息
        2.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
        2.1.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报告质量评价
    2.2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医案诊疗信息
        2.2.1 中医临床医案四诊信息
        2.2.2 中医临床医案病机内涵分析
        2.2.3 中医临床医案治则治法
    2.3 基于医案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2.3.1 医案四诊信息与病机内涵关联性
        2.3.2 病机内涵与个体化诊疗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3.1 系统的搭建
        3.1.1 系统整体构架设计
        3.1.2 系统搭建工具及运行环境
        3.1.3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系统分析
    3.2 系统操作界面及运行展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实例
    4.1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4.1.1 临床案例信息采集
        4.1.2 临床案例抽样
        4.1.3 临床案例信息预处理
    4.2 临床真实案例的系统应用分析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后脓毒症遗传易患性研究
    2.1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创伤后脓毒症转录组学层面新的预警生物标志物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遗传风险评分在复杂疾病预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脓毒症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李文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口服益气活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李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短时程动态心电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率评估[D]. 徐傲枫. 大理大学, 2021(09)
  • [4]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D]. 李金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耳穴贴压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研究[D]. 许宽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循证医学分析与药效学研究[D]. 郭建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调肝益气定悸方治疗阵发性房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毛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8]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9]病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模式及决策支持系统构建[D]. 胡嘉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D]. 陆红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标签:;  ;  ;  

循证医学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