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管理一例报告

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管理一例报告

一、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1](2014)在《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分析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术后10年随访情况及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2月完成的1例心肺联合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受者女性,43岁,原发病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供者男性,28岁。供、受者ABO血型相合,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5个位点错配。供者心、肺分别以UW液、HTK液灌洗保存。心脏移植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肺移植气管吻合采用3-0聚丙烯缝合线连续缝合外加自体组织包裹。采用达利珠单抗+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9个月将环孢素替换为他克莫司,术后8年撤除糖皮质激素。门诊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及胸部CT。同时,检索199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心肺联合移植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受者生存率。结果截至2014年5月,该受者已存活10年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恢复至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术后9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65%。氧合指标稳定,血气分析指标良好。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5周及3.5年发生肺部感染治愈。1992年至2013年,国内26家医疗单位共完成心肺联合移植44例,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伴艾森曼格综合征为主。44例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4%,36.7%,30.6%。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移植物功能衰竭。结论心肺联合移植的远期疗效与供者心肺组织块的妥善保存、良好的手术技术,以及术后平衡抗排斥反应与抗感染治疗之间的矛盾密切相关。

付德明,王洪奇,张秀兰[2](2012)在《心脏移植术的历史回顾》文中指出1905年,Carrel和Guthrie首次报道了狗的异位心脏移植术。同年,Shone建立了移植免疫的观点,为器官移植奠定了科学基础。1964年,Hardy和同事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类异种(狒狒)心脏移植术。1967年,Barnard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人类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1968—1971年,全世界先后有56家医院共实施了180例心脏移植术,但患者在术后很少能够长期存活,心脏移植术进入低潮。1972年,Castaneda和Reitz通过实验研究总结了心肺联合移植的经验,为成功实施人类心肺联合移植奠定了基础。1973年,Caves发明了心肌活检技术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解决了早期排异的诊断问题。1981年,Stanford大学率先将环孢素A应用于临床心脏移植,有效控制了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远期存活率,心脏移植术进入了第2次高潮。亚洲心脏移植术的开展始于1968年,日本和田寿郎和其医疗小组完成了亚洲首例心脏移植术。1978年,上海张世泽医生实施了我国第1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

林建华[3](1981)在《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文中研究指明“Morld J Surg”杂志于1980年4期和5期的外科世界进展一览,相继发表了有关主动脉瘤治疗进展的大量文章,本刊组织了摘译并于本期发表,参考文献约254篇,从略。

段楷[4](2021)在《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在临床应用中的实施情况,分析临床实施脑死亡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施脑死亡判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脑死亡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性统计出:(1)脑死亡判定指南适用性情况;(2)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的临床应用情况;(3)临床判定和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详细信息;(4)确认试验的详细信息;(5)重复判定的情况及两次判定之间的间隔时间。结果:(1)共纳入42例脑死亡患者病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3.1±12.3)岁。(2)42例患者昏迷原因均明确,其中脑出血18例,颅脑外伤1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9例,颅内肿瘤2例,脑梗死1例。(3)42例患者均为深昏迷,五项脑干反射检查的实施率为92.9%~97.6%,完成率和符合率均为100.0%。(4)42例患者的第一次脑死亡判定中,6例患者因不满足AT先决条件而未进行该试验,其余36例患者中,35例患者试验结果阳性,1例患者试验结果阴性。(5)21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脑死亡判定,其中8例患者未进行第二次自主呼吸激发试验,另外12例患者成功完成试验,实验结果均阳性,1例患者因心律失常而不得不提前终止试验,终止试验时复查血气分析结果不符合脑死亡标准。(6)EEG、SLSEP和TCD三项辅助检查的实施率分别为97.6%、92.9%和95.2%,完成率分别为100%、100%和97.5%,符合脑死亡标准的符合率分别为95.1%、94.9%和74.4%。两个辅助测试的组合比一个单一的辅助测试更准确。(7)共21例患者成功地接受了两次脑死亡判定,两次脑死亡判定至少有6小时的间隔期。结论:(1)在临床中,成人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多种病因的脑死亡均基本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实施脑死亡判定。(2)在临床中,执行脑死亡判定时基本符合《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的判定先决条件,因该指南对于可逆性昏迷的排除方法尚无详细指导意见,临床执行存在一定不足。(3)在临床中,基本可严格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执行临床判定、确认试验,虽因各项临床检查和确认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患者不能成功完成,但通过两次脑死亡判定,可保证脑死亡判定准确无误。(4)在临床中,基本可按照《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执行AT,但因部分患者肺功能严重受损、正在接受ECMO治疗等原因不能按照该指南执行试验,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特殊患者中试验的方法。

吴茜[5](2021)在《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肺移植是多种终末期肺病的终极治疗方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肺囊性纤维化等,它能使受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麻醉方式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使用双腔支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于一些术前或者术中发生低氧血症或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肺动脉高压等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往往会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呼吸或循环的支持,以便于肺移植手术的顺利完成,这一技术甚至延用至肺移植术后的继续治疗。但是是否在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术后在重症监护室的进一步治疗有无影响,尚无相关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双肺移植术中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移植中心完成双侧肺移植手术的病例,详细登记了所有受体的临床数据,包括手术资料和术后短期的随访资料。该项目研究通过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60例术后稳定状态的受体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具有肺移植的手术指征并得到临床医师关于肺移植治疗的建议。根据双肺移植手术患者麻醉后的呼吸支持方式是否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分为机械通气组(C组)和ECMO辅助组(E组)。机械通气组(C组)剔除3例死亡和2例资料不全患者,最终有25例患者入组;ECMO辅助组(E组)剔除2例死亡患者,最终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C组平均年龄为49.76±15.98岁,男性18例,女性7例,ASA分级22例为Ⅳ级,3例为Ⅴ级。E组平均年龄为56.42±12.66岁,男19例,女9例,ASA分级23例Ⅳ级,5例Ⅴ级。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的年龄、性别、体重、BMI(Body mass index,BMI)、ASA分级、术前呼吸状态、主要术前诊断、术前肺灌注和肺功能评级:包括肺功能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通气功能障碍;记录两组双侧肺移植受体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静脉输液量、术中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血浆、失血量、尿量;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和术后一个月内的的肺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FVC比值(1秒率),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MMEF75/25);记录两组双肺移植患者移植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E/A;记录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E组的ECMO使用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3例双肺移植患者,C组25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8例,女性肺移植受体7例;E组28例,其中男性肺移植受体19例,女性肺移植受体9例。C组和E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静脉输液量、术中输注白蛋白量、尿量上没有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注红细胞和血浆量,C组小于E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肺移植术前、术后一个月内的肺功能在FEV1、FVC、FEV1/FVC、PEF、MMEF75/25上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T0)、术后第1天(T1)、术后第3天(T3)、术后第7天(T7)、术后第30天(T30)的心脏彩超在LVEF,LVEDD,LVESD,E/A上没有差异(P>0.05)。两组双肺移植受体的住院时间没有差异(P>0.05),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费用,C组小于E组(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双肺移植术中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后受体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治疗时间延长,但不影响患者术后短期一个与月内的心、肺功能和住院时间。

解衍博[6](2020)在《ECMO与IABP辅助支持在心脏移植及心脏外科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机械辅助支持以及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移植过渡以及术后循环支持,讨论ECMO辅助治疗效果的因素,总结阜外医院使用ECMO在心脏移植领域应用的临床经验,分析影响该类需要机械辅助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阜外医院自2004年12月到2019年12月15年间心脏移植围术期使用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基线特征,相关实验室化验指标,疾病临床诊断,ECMO辅助的情况,统计ECMO支持时间,是否同时使用IABP辅助以及使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是否使用IABP、以及ECMO使用的时机分别进行讨论。通过logistic回归计算分析ECMO机械辅助支持治疗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移植手术围术期使用ECMO机械辅助的患者纳入数据库分析。在使用ECMO辅助的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18例,所有ECMO支持模式均为静脉-动脉ECMO模式(V-A ECMO)。有10例患者成功使用ECMO过渡到心脏移植。使用ECMO的心脏移植患者中67例(83.8%)成功脱离ECMO机械辅助,有52例患者(65%)存活出院。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血栓、出血,以及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心脏移植ECMO循环支持过程中最多见的并发症。ECMO同期联合应用IABP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出现PGD患者尽早开始ECMO辅助循环脱机率和存活率较在ICU床旁建立ECMO更好。结论:ECMO机械辅助能对心脏移植发生循环衰竭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呼吸功能支持,使得患者平稳度过移植手术围术期,是该类患者手术治疗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项治疗手段。而在ECMO辅助心脏移植术后患者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期应用IABP可以增加重要器官的灌注,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及时进行循环辅助,可以减少机械辅助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良好的转归。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手术后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治疗临床资料。探讨机械辅助过程中影响疗效的因素,总结阜外医院在心脏术后使用ECMO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自2004年到2019年间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术后使用ECMO支持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V-A ECMO使用不同的适应证和年龄分组进行单中心十五年的机械辅助结果总结,对比使用IABP联合ECMO辅助病例的差异,以及对比ECMO使用的时机对于结果的影响。结果:共有307例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11名,女性患者96名。ECMO机械辅助支持包括动脉-静脉V-A ECMO模式和静脉-静脉V-V ECMO模式,总体的脱机率为68.4%,其中158例患者恢复顺利出院,占总体ECMO辅助病例数量的51.5%。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辅助过程中不同部位出血、血栓形成,严重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心脏外科手术术后ECMO循环支持过程中最多见的并发症。联合使用IABP增加ECMO机械辅助时血流的搏动特性,从而增强外周器官的灌注,降低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与此同时IABP可以减轻左心室的后负荷,使得心肺功能得以充分的恢复。在手术室更早期建立ECMO辅助循环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脱机率和存活率较在术后ICU床旁建立ECMO更好,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p<0.05)。结论:ECMO机械辅助对心脏外科术后出现的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支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IABP搏动性血流对于ECMO辅助过程中外周器官灌注有积极作用,早期及时应用ECMO可以获得更优的短期辅助疗效。

霍雯雯[7](2020)在《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用于更低体重、更小年龄患儿且免受X光照射等优点,在临床开展日益增多,但对于封堵器永久植入体内以及是否由此带来的并发症的担忧仍然存在,本文对我中心共187名患儿进行为期平均3.18±1.37年随访,并对结局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共221名在我中心行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截止随访至2018年8月,平均随访时间3.18±1.37年,34名失访,187名完成随访,完成随访的187名患儿年龄4月8岁(1.727±1.47岁),体重3.634.4kg(10.5±4.36kg),女性83例(44%),男性104例(56%),所有随访均在我中心心脏中心门诊或当地具备心脏外科专科医院门诊就诊,复查内容为经胸心脏彩超了解瓣膜返流、封堵器位置、残余漏情况,心电图了解心律、心率情况。结果187例完成随访患儿中,共181例(96.8%)封堵成功,6例(3.2%)封堵失败。181例封堵成功患儿中,围术期内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输血、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在随访期间无死亡、严重瓣膜返流、封堵器脱落、栓塞、溶血发生;6例封堵失败患儿中,术中立即中转开胸行传统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3例为大于2mm的残余漏,1例为术中导丝无法通过室间隔缺损,1例因封堵器释放后术中TEE提示主动脉瓣重度返流,1例封堵后主动脉瓣及冠状静脉窦变形;181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4例在术后1个月因术后并发症行封堵器取出并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1例为1.5mm残余漏,家长强烈要求行修补术,1例为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分别为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其余177例封堵成功患儿中,8例新发传导异常,2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6例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以上6例患儿中的2例在术后第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其余4例患儿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更严重的传导阻滞以及进一步治疗或起搏器植入。181例患儿术后第3日行经胸心脏彩超(TTE)提示左心房(LA)、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较术前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81例封堵成功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主动脉瓣返流,发生三尖瓣返流加重30例(16.6%),均于术后3个月内发现,2例为局限性返流,28例为轻度返流,未予以干预,随访期间无进一步加重。对于封堵成功原因、术后三尖瓣返流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分析,性别、年龄、体重、室间隔缺损类型及大小、有无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手术时期等各组变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项安全、可选择的替代治疗方式,早中期随访结局提示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对于是否因早中期结局良好而扩大适应症、以及远期并发症种类及严重性问题,仍需持续关注。

戴清清[8](2020)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与成人供肝应用于成人受体相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情况。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完成的70例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China donation after citizen’s death,CDCD)肝移植病例的供受体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按供体<12岁和供体>18岁将本组成人受体肝移植病例分为儿童-成人组6例以及成人-成人组62例,对两组病例供体、受体、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Kaplan-Meier曲线计算受体术后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并比较两组间短期生存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供体因素:性别、年龄、BMI、供肝重量、供肝体积、ICU治疗时间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热缺血时间(warm ischemia time,WIT)、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a time,CIT)、获取前供体血清Na+、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受体因素:性别、BMI、移植物/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raft volume/standard liver volume,GV/SLV)、移植物与受体质量比(graft to 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在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Child C级的病例数、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5分的病例数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围术期因素:受体ICU治疗时间、受体住院日、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细胞及血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儿童-成人组6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成人-成人组62例受体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死亡11例,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1例、胆道并发症2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移植肝新发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心肺衰竭1例。Kaplan-Meier曲线及分析结果显示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且两组术后短期生存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中心肝移植受体总体1年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5%和78.4%,脓毒症是受体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2.经过对供体和受体详尽的评估以及围术期精细的个体化管理,可确保儿童供肝成功应用于成人受体并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儿童-成人组与成人-成人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短期生存率之间无明显差异。

高恒元[9](2019)在《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SPTX)、甲状旁腺全切术(TPTX)及甲状旁腺全切术加自体移植术(TPTX+AT)三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研究目前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最优手术方案。方法1.分别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行SPTX 72例及行TPTX3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中、术后1天、1周和6个月检测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比较手术前后瘙痒、骨痛等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肾性高血压等方面变化情况,揭示两种手术方式各自的优缺点。2.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手术方式各自的优缺点,设计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110例继发性甲旁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6个月、1年所检测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对比行TPTX(54例)和SPTX(56例)两种手术方式疗效及复发情况。3.分析我院2016年0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继发性甲旁亢进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1天、1周、6个月、12-24个月所检测患者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血钙、血磷水平,观察该术式手术疗效、复发情况及复发时处理对策。结果1.72例行SPTX组患者手术成功70例,成功率为97.2%,大部分患者可以改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术后随访6个月1例患者复发,6-12月1例复发,12-24个月3例复发,24个月后1例复发,总复发率为8.3%,其中5例复发患者已行手术治疗。35例行TPTX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患者皮肤黏膜瘙痒、关节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得到很好地改善,肾性高血压改善。术后随访至少6-24个月无1例复发。2.110例患者手术成功98例,切除不足12例。其中102例关节疼痛患者术后关节疼痛均都减轻,皮肤瘙痒情况减退60例,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TPTX手术组术后第一、七天及半年的血钙浓度较SPTX手术组低(P<0.05),术后半年的i PTH程度明显低于SPTX手术组(P<0.05);随访618个月两组的复发率,TPTX组3.92%,SPTX组为10.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的患者均手术成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皮肤黏膜瘙痒、骨骼、关节疼痛等症状。随访12-24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为13.7%,1例经历简单的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1、TPTX、SPTX这两种方法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均能获得较好效果,术后能有效地够缓解绝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SPTX手术方式具有微小创伤,手术时间短,且术后较少低钙血症,但术后复发率稍高,若术后复发,需再次行手术治疗时,再次手术的难度非常大。TPTX手术方式因存在手术时间短,创伤很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势,但理论上存在会导致长期的低钙血症及难治性骨软化病的风险,并且也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改进的TPTX+AT虽术后复发率较高,但该方式可避免颈部的再次手术,同时考虑到复发时简单易行地进行再次手术的可能性,避免了长期低钙血症及难治性骨软化病的风险,并且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目前可能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最佳手术方式。

凡姝[10](2019)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围产期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52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围产期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妊娠合并PAH患者发病特点、孕期的管理与监护、终止时机与方式的选择、母婴预后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之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PASP)将其分为三组:轻度PAH组36例、中度PAH组8例、重度PAH组8例。分析对比轻、中、重度PAH三组的以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dex,BMI)、分娩孕周、孕次、产次、住院天数、心功能、意外妊娠、规律产检;(2)临床表现:症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体征(发绀、杵状指、水肿);(3)既往史:既往有无心肺相关病史,是否在孕前行心脏相关手术;(4)终止妊娠方式:引产、阴道分娩、剖宫产;(5)麻醉方式:全麻、椎管内麻醉(腰硬联合、硬膜外麻醉);(6)母婴结局:产妇死亡、产妇转ICU、肺动脉高压危象(pulmonary hypertension crisis,PHC)、心衰、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肺水肿、右心形态学改变、胎儿丢失、新生儿转儿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分析以上指标以探讨妊娠合并PAH患者发病特点以及对比不同程度PAH对妊娠结局以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轻、中、重度PAH三组间经产妇占比和平均总住院时间、孕前已行心脏相关手术产妇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PAH组平均BMI小于重度PAH组(P<0.05);重度PAH组平均年龄较轻度PAH组或中度PAH组均小(P<0.05);轻度PAH组平均分娩孕周较中度PAH组或重度PAH组均大(P>0.05)。三组间不规律产检、意外妊娠、心功能Ⅲ~Ⅳ级、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重度PAH组较中度或轻度PAH组发生率高,中度PAH组较轻度PAH组发生率高(P<0.05)(2)PAH患者肺动脉压力等级与心功能等级有显着中等程度正相关性(rs=0.594,P≤0.001);(3)临床表现:最常见的入院症状依次为心悸(30.8%)、呼吸困难(28.8%)、胸闷(23.1%)、咳嗽咳痰(15.4%),中、重度PAH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的发生率较轻度PAH组高(P<0.05)。最常见体征依次为发绀(13.5%)、水肿(11.5%)、杵状指(5.8%),中、重度PAH组患者发绀和杵状指两项关于孕产妇缺氧状态的体征发生率较轻度PAH组高(P<0.05),水肿体征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娩方式:妊娠未满28周的PAH产妇中难免流产1例,胎死宫内给予引产1例、因中孕期心功能下降引产终止妊娠3例;妊娠满28周的PAH患者中,重度组均选择了剖宫产终止妊娠,中度组有1例患者选择阴道分娩,轻度组有15例患者选择阴道分娩。虽三组间剖宫产率呈现以下趋势:重度PAH组(100%)>PAH中度组(83.3%)>PAH轻度组(57.1%),但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越差的组剖宫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剖宫产麻醉方式:三组间剖宫产患者麻醉方式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占比在轻度PAH组(85.0%)>中度PAH组(80.0%)>重度PAH组(33.3%),重度PAH组的全麻率(66.7%)较椎管内麻醉率高(33.3%);剖宫产全麻PAH产妇的PHC发生率(37.5%)高于椎管内麻醉PAH产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全麻插管PAH产妇发生死亡、肺部感染、心衰、ARDS的发生率高于选择椎管内麻醉的PAH产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母婴结局:中、重度组各有1例孕产妇死亡,PAH孕产妇转ICU、PHC、心衰、低氧血症、肺水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事件、右心形态学改变在各组的发生率中,重度PAH组>中度PAH组>轻度P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丢失、转儿科、低出生体重儿、胎儿窘迫发生率中,重度PAH组>中度PAH组>轻度P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合并中、重度PAH患者围产期死亡风险大,在中、重度PAH组中死亡患者的比例为1/8;发生PHC的PAH产妇围产期死亡风险极高,其死亡比例为1/2;(2)本研究PAH原发病占比由高到低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IPAH)、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肺动脉压等级与心功能等级有明显的相关性,肺动脉压力等级越高的患者心功能越差;(3)PAH病情越严重的患者不规律产检、意外妊娠、心功能差、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发生率更高;(4)妊娠合并PAH最常见的入院症状为心悸、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咳痰,PAH程度越严重,产妇呼吸困难症状的发生率越高;(5)妊娠合并PAH最常见的体征为发绀、杵状指及水肿,PAH程度越严重,产妇发绀、杵状指体征的发生率越高,水肿在PAH产妇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无指向性;(6)分娩方式的选择中,除外产科手术指征,PAH病情越严重的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几率越大,肺动脉压力中、重度升高或心功能达Ⅱ级及以上的患者选择剖宫产较为安全,轻度PAH患者阴道分娩成功率达42.9%;(7)PAH病情越严重的产妇剖宫产术中全麻插管率越高,全麻是PAH孕产妇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全麻可能是PAH孕产妇不良结局(死亡、肺部感染、心衰、ARDS)事件的危险因素,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可能是PAH产妇较为安全的麻醉方式;(8)大剂量使用缩宫素可能是PAH产妇发生PHC以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合并PAH的产妇应避免大剂量使用缩宫素;(9)母婴结局方面:PAH病情越严重,产妇死亡、转ICU、发生心肺疾病并发症、心脏结构不可逆改变等产妇结局不良事件发生率越高;PAH病情越严重,胎儿丢失(包括医源性终止)发生率越高,其新生儿转儿科、生长发育不良、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越高。

二、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供、受者资料
    1. 2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
    1. 3 移植物功能评价及随访
    1. 4 国内文献来源
    1. 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 1 心功能评价
    2. 2 肺功能评价
    2. 3 严重并发症
    2. 4 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
3 讨 论

(4)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脑死亡概念
    1.2 脑死亡原因
    1.3 我国脑死亡判定历史及标准
        1.3.1 《成人脑死亡判断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
        1.3.2 《中国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3 信息收集方法
    2.4 信息收集内容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临床执行情况
    3.3 脑死亡临床判定临床执行情况
        3.3.1 检查深昏迷执行情况
        3.3.2 脑干反射检查执行情况
        3.3.3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执行情况
    3.4 脑死亡判定确认试验执行情况
        3.4.1 脑电图执行情况
        3.4.2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执行情况
        3.4.3 经颅多普勒超声执行情况
        3.4.4 CTA和 DSA执行情况
    3.5 多次脑死亡判定执行情况
4 讨论
    4.1 脑死亡判定先决条件临床应用分析
    4.2 脑死亡临床判定临床应用分析
    4.3 脑死亡判定确认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4.3.1 脑电图临床应用分析
        4.3.2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临床应用分析
        4.3.3 经颅多普勒超声临床应用分析
        4.3.4 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4.3.5 多项确认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4.4 脑死亡判定自主呼吸激发试验临床应用分析
        4.4.1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方法
        4.4.2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的并发症
        4.4.3 自主呼吸激发试验期间的监测项目
    4.5 脑死亡重复判定临床应用分析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死亡判定困难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试验设备与药物
        2.2.1 主要试验设备
        2.2.2 药物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一般资料
        2.3.2 麻醉方法
        2.3.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3.1.2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3.1.3 两组患者术前肺部主要检查结果
        3.1.4 两组患者术前呼吸状况
    3.2 两组患者术中资料
    3.3 两组术前和术后心肺功能
        3.3.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肺功能
        3.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3.4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ICU治疗时间
    3.6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肺移植手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6)ECMO与IABP辅助支持在心脏移植及心脏外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ECMO机械辅助在心脏移植围术期的应用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ECMO机械辅助在心脏外科手术后的应用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CMO合并IABP辅助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2.2 Child-Pugh评分标准
    2.3 MELD-Na评分标准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并发症分级标准
    2.6 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随访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供体基本资料
    3.2 受体基本资料
    3.3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数据
    3.4 儿童-成人组供体基本资料
    3.5 儿童-成人组受体基本资料
    3.6 儿童-成人组手术方式
    3.7 儿童-成人组围术期数据
    3.8 两组间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
    3.9 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和随访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边缘供肝及器官功能维护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9)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及甲状旁腺全切术的回顾性疗效分析
    2.1 7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2.2 甲状旁腺全切术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35例
3 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与全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前瞻性对比研究
    3.1 背景及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4 甲状旁腺全切除术+前臂皮下两点自体移植术29例分析
    4.1 背景及目的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围产期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处理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肺联合移植受者随访10年一例与国内心肺联合移植现况分析[J]. 杨守国,陈昊,杨兆华,张红强,王帆顺,庄亚敏,王春生.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2014(04)
  • [2]心脏移植术的历史回顾[J]. 付德明,王洪奇,张秀兰. 中华医史杂志, 2012(02)
  • [3]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J]. 林建华.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81(03)
  • [4]成人脑死亡判定调查与分析[D]. 段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双肺移植术中行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对ICU治疗时间的影响[D]. 吴茜.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ECMO与IABP辅助支持在心脏移植及心脏外科的应用[D]. 解衍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7]儿童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早中期随访研究[D]. 霍雯雯.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儿童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受体的临床分析[D]. 戴清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外科手术治疗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研究[D]. 高恒元. 暨南大学, 2019(01)
  • [10]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围产期临床特点分析[D]. 凡姝.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心肺联合移植的麻醉管理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