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瑞清:从黄浦生到抗日大学副校长

罗瑞清:从黄浦生到抗日大学副校长

一、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21)在《教育属性之差:黄埔军校与抗大教育目标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映辉,彼此竟美的"。毛泽东这句颂词,赞美的是近代中国最为着名的两所军事院校,黄埔军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黄埔军校在学界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开办的各个军事学院的统称;狭义上则是指1924至1927年在广州黄埔岛上所办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文则选取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作为研究对象。抗大是1936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下成立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军事学院。

倪良端[2](2020)在《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市人。1924年参加学生运动,加入共青团。1927年春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年在上海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长,红四军59团参谋长,红军纵队、师、军政委,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先遣团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兼第二兵团政委。新中国建立后,任政治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办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王祖远[3](2017)在《高存信:从黄埔生到解放军炮兵副司令》文中提出提起高存信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解放军中担任炮兵高级指挥员的同志是十分熟悉的。他曾在1950年兼任军委炮兵副参谋长,1953年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1954年底调任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成立时任副院长,其后不久又担任院长。他的名字之所以与我军炮兵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是由数十年前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所促成的。高存信出身在东北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爷爷是晚清时的塾师。祖父立志传播圣贤之道,深恶当时官场腐

王祖远[4](2017)在《高存信:从黄埔生到解放军炮兵副司令的革命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起高存信,建国后在人民解放军中担任炮兵高级指挥员的同志是十分熟悉的。他曾在1950年兼任军委炮兵副参谋长,1953年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1954年底调任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主任,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成立时任副院长,其后不久又担任院长。他的名字之所以与我军炮兵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是由数十年前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所促成的。高存信出生在东北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是晚清时私塾的

刘冬[5](2016)在《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及整个抗战时期培养各级军政干部的主要基地,其在九年多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干部教育、成人教育理论,而且其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教育的发展。总结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经验,对我国当前干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

周振[6](2014)在《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抗大的创建背景。(2)抗大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抗大经历了艰苦初创、扩大发展、流动办学和整顿规范四个发展时期。(3)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本文认为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其中,抗大干部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学习和灵活运用持久抗战的战略战术。抗大干部教育极具特色的教学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原则;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抗大干部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政治课程、军事课程和文化课程。抗大干部教育极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验式教学等。此外,抗大干部教育在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丰富经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1)在剧烈的革命和战争环境之下,抗大干部教育形成和积累了极具鲜明时代特征、军事特征和历史特征的教学经验。(2)从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总结的角度而言,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不仅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而且方法和效果也十分显着。(3)抗大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资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这是抗大干部教育之教学经验历史价值的有力证明。(4)抗大干部教育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当今我国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源和历史借鉴,这是研究和扬弃抗大干部教育教学经验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对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与同类主题或相似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占有特别是第一手文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精力和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许多问题特别是在总结和分析抗大干部教育教学经验的系统特征和相关经验教训等方面还不够深入。

夏明星[7](2011)在《何长工的八年抗大岁月》文中指出何长工,原名何坤,1900年12月8日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5月,遭湖南军阀许克祥悬赏捉拿,毛泽东为他取

王言法[8](2011)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开端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社会,自足自给的自然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腐败,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十分落后。高等教育仍处在古代教育阶段。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在科举制度的左右下,始终以儒家学说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教育尽管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几乎没有其他文化思想和科学教育的成分,因而没有培养出大批的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教育落后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固步自封和落后的重要根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从西方引进时,西方英法德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高等教育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这些国家得以最先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先进的高等教育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和原因。鸦片战争以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推动下,清政府内部一批受过经世之学教育和熏陶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个谋西学图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为办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不仅直接服务和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重要的是它变革了中国传统教育,开辟了中国近代教育,同时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早期的科技人才,在神州大地上衍生了新知识、新人才、新观念,这些新的变化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十九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一批具有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通过创办新学堂等途径,培养和锻炼了维新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壮大了维新派的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改革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在二十世纪初清末新政的推动下,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民主革命领袖和骨干,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以留学生为先锋和中坚的知识分子们开辟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腐败的封建制度,成立了以知识分子为领导主体的中华民国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千年巨变。1917年,经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学旋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它把新文化、新思想与爱国思想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北京大学的学生培育成为具有新的特点和气质的知识分子,北大由此成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也改变了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1924年,孙中山为了实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国民党依托黄埔军校师生建立了校军,进而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不仅取得了北伐的胜利,还统一了中国,巩固了民国新政权。蒋介石还依靠黄埔师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建立和巩固了其军事统治集团。几乎伴随着近代中国始末的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创立和发展,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崛起,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社会转型的现代化人才,为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二十世纪初,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充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锋和桥梁,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最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依托大学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为共产党早期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家,他们从1927年开始逐渐构成了共产党高层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军事统帅,不仅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确道路,而且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断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的高等教育经过一个世纪的大发展,由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到了现代高等教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的大变革,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现代化人才,他们带动近代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从无到有并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依靠它所培养的大量现代化人才,有效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科学等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大学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科技、经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日就重视革命的人才培养,对于教育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为此,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了自己的独成体系的高等教育,为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依靠他们得以正确贯彻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广泛组织、发动和领导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一个世纪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嬗变的关系充分说明,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嚆矢。近代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二是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三是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四是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侯红霞[9](2009)在《抗日军政大学研究(1939-1943) ——以抗大在浆水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其前身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次年年初,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名抗大。1939年6月抗大移驻到华北敌后办学,在各地创建分校。1943年初,抗大重返陕北绥德,各分校也随之返回陕北。1946年2月,抗大正式更名为东北军政大学。抗大办学达10年之久,总校曾辗转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分校遍及陕甘宁、华北、华中等地区,抗大为中国革命培养出十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抗大在敌后特别是在浆水办学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该校的办学过程及其成效。挺进敌后,抗大面临流动办学以及生活、学习中的诸多困难。为改变困境,抗大进行了积极探索,除在方针、政策方面进行了积极调整外,加强对学员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注重教员的政治思想与业务能力的培养,尝试改良教学方法。抗大在敌后培养了大批的军政干部和一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由于办学困境对教学质量影响以及个别学员、干部思想上存在不稳定因素。

冯征[10](2003)在《高山劲松永难忘》文中提出 作为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兵,经常怀念带领我们跨越汹涌波涛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像高山劲松般屹立在脑海里的老首长罗瑞卿,更使我难以释怀。在危难的困境中,罗瑞卿代表党和毛泽东同志向我们受害的年轻学子伸出了温暖的手1938年7月23日,一个酷暑如火的下午,我们一行13个年轻学子,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伍云甫的帮助和指引下,躲过西

二、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属性之差:黄埔军校与抗大教育目标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而不同:黄埔军校和抗大的教育目标之比较
    (一)黄埔军校和抗大关于革命任务的引导具有时代差异
    (二)黄埔军校和抗大的价值导向不同
    (三)缘起:黄埔军校和抗大的阶级立场之分
    (四)黄埔和抗大的相似之处
二、人心向背:黄埔军校和抗大的历史归宿
    (一)黄埔党争与四一二政变
    (二)抗大:革命的熔炉
三、余论:教育具有阶级属性

(2)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论文提纲范文)

戎马生涯始黄埔
一军团出色政工
军中文化传播人
长征路上保卫党中央
延安抗大副校长

(5)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6)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本土化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略显不足
        1.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强干部教育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历史研究法
        1.5.3 理论研究法
    1.6 文献综述
        1.6.1 关于抗大教员和学员对抗大日常教学生活的回忆研究
        1.6.2 关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与抗大发展的研究
        1.6.3 关于抗大办学经验的总结研究
        1.6.4 关于抗大办学经验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研究
2 概念界定
    2.1 抗大
    2.2 干部
    2.3 干部教育
    2.4 教学经验
3 抗大创建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抗大创建的背景
        3.1.1 抗大创建的时代背景
        3.1.2 抗大的创建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需要
        3.1.3 抗大的创建与毛泽东
    3.2 抗大的发展历程
        3.2.1 艰苦初创阶段(1936 年 6 月——1937 年 8 月)
        3.2.2 扩大发展阶段(1937 年 8 月—1938 年 12 月)
        3.2.3 挺进敌后、流动办校阶段(1939 年 1 月—1940 年 12 月)
        3.2.4 整顿规范阶段(1941 年 1 月—1945 年 8 月)
4 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
    4.1 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目标
        4.1.1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4.1.2 培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4.1.3 学习和灵活运用持久抗战的战略战术
    4.2 抗大干部教育主要教学原则
        4.2.1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4.2.2 少而精
        4.2.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3 抗大干部教育主要教学方法
        4.3.1 启发式教学法
        4.3.2 研究式教学法
        4.3.3 实验式教学法
    4.4 抗大干部教育主要教学内容
        4.4.1 根据抗战需要及各期学员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4.4.2 重视校本课程的编写
    4.5 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4.5.1 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管理
        4.5.2 抗大干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5 抗大干部教育教学经验对我国当前干部教育的启示
    5.1 明确干部教育教学目标
    5.2 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是干部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
    5.3 创新干部教育的教育模式,发挥干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
    5.4 科学设置干部教育内容,增强干部教育的实效性
    5.5 加强干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综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文章框架
    五、创新点与不足
    六、高等教育概念界定
第一章 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状况
    一、近代开端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产生时之西方高等教育
    一、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渊源
    二、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三、西方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及影响
第三章 兴西学办洋务图自强
    一、新的思潮涌动
    二、一座书院与一场改革运动
    三、兴新学孕育新生机
第四章 维新派办学堂促维新
    一、对洋务教育的反思
    二、教育维新思潮冲击旧的教育制度
    三、办学堂培育维新人才
    四、维新教育与维新运动之互动
第五章 留学生教育助推民主革命
    一、清末新政推动留学生教育勃兴
    二、留学生教育造就民主革命领袖
    三、留学生兴起民主革命思想浪潮
    四、留洋知识分子掀起民主革命风暴
    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民国政权
第六章 北京大学的革新推动新文化和五四运动
    一、新式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
    二、北京大学之革新
    三、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四、北大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策源地和指挥部
第七章 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巩固新政权
    一、为建国民革命军创建黄埔军校
    二、革命军对于巩固国民党新政权之作用
第八章 教会大学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一、教会大学的创立与发展状况
    二、教会大学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教会大学推进了中国近代科技进步
    四、教会大学培养中国社会转型人才
第九章 高等教育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发展
    一、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创立中国共产党
    三、知识分子革命家与军事家铸就革命之栋梁
第十章 现代大学引领近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现代化
    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二、新型知识分子引领科学技术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驱动社会经济现代化
第十一章 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推动革命胜利
    一、共产党充分认识教育对于革命之重要性
    二、创办高等教育培养骨干力量推动革命胜利
第十二章 结论——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一、革命思想的先锋和桥梁作用
    二、政治运动的先锋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孕育和引领作用
    四、经济发展的先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价论立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抗日军政大学研究(1939-1943) ——以抗大在浆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抗大在敌后的办学困境及探索
    (一) 抗大挺进敌后
    (二) 抗大在敌后的办学困境
    (三) 困境中的应对措施
二 抗大对学员的教育
    (一) 招生状况
    (二) 教育内容
三 抗大对教员的培养
    (一) 教员队伍的状况
    (二) 教员队伍的培养
    (三) 培养教员队伍的措施
四 抗大在敌后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一) 取得的成就
    (二) 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属性之差:黄埔军校与抗大教育目标的对比研究[J]. 张伟. 档案天地, 2021(02)
  • [2]罗瑞卿:从黄埔生到抗大副校长[J]. 倪良端. 中华魂, 2020(02)
  • [3]高存信:从黄埔生到解放军炮兵副司令[J]. 王祖远. 乡音, 2017(04)
  • [4]高存信:从黄埔生到解放军炮兵副司令的革命之路[J]. 王祖远. 军事文摘, 2017(07)
  • [5]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综述[J]. 刘冬. 传承, 2016(06)
  • [6]抗大干部教育的教学经验研究[D]. 周振.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7]何长工的八年抗大岁月[J]. 夏明星. 党史博览, 2011(12)
  • [8]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 王言法. 山东大学, 2011(12)
  • [9]抗日军政大学研究(1939-1943) ——以抗大在浆水为中心[D]. 侯红霞. 河北大学, 2009(03)
  • [10]高山劲松永难忘[J]. 冯征. 中国老区建设, 2003(04)

标签:;  ;  ;  ;  

罗瑞清:从黄浦生到抗日大学副校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