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红外运动物体探测器

被动红外运动物体探测器

一、无源红外移动物体探测器(论文文献综述)

汪帅[1](2021)在《集成光学微腔中模式成像与微纳传感研究》文中提出光学器件的尺寸朝着小型化不断发展,在降低功耗的同时能够带来性能的提升。伴随微纳加工技术的成熟,集成光学微腔成为研究热点。得益于能够实现高品质因子和极小的模式体积,其在微纳激光器、滤波器、传感器等光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腔内模场成像、提升品质因子、实现激光定向出射及微纳结构传感成像等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存在成本高、稳定性低、可控性差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新的成像机理和模式调控方法,其可行性在理论和实验上分别得到了验证和研究。针对光学微腔中的模场成像,提出了基于非辐射复合的热效应成像机理。通过纳秒激光泵浦集成微腔表面,利用热效应引入局部折射率的改变,并将光斑处的光场强度与探测波长处的透射光功率的变化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模式成像。在实验上成功分辨出圆形谐振腔内不同径向阶数的回音壁模式,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在复杂的变形微腔中,实现了对四套不同光场分布模式的扫描成像,并观测到可逆的量子辅助隧穿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微腔的品质因子,提出了基于变形微腔的模式耦合的方案。通过对Quadruple变形微腔进行本征值求解,发现腔内的钻石型模式和六次反射模式在频率交叉处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后者品质因子急剧增加。为了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在实验上制备出硅基变形微腔,并利用上述的光场成像技术确定出耦合的两套模式,进一步观测到六次反射模式在耦合点处品质因子急剧增加的现象。通过测量谐振腔在耦合点和其它波长处辐射的远场强度分布,分析出模式耦合提高品质因子的原因。为实现可见光波段集成激光器的定向出射,提出了在钙钛矿单晶片上制备出圆腔波导耦合结构。在飞秒激光泵浦下,圆形微腔形成回音壁模式激光并沿着波导出射。基于激光谐振峰的模间距和圆腔尺寸的反比关系,排除了由波导形成法布里-珀罗模式激光的可能,进一步证明了波导两端出射的激光源于钙钛矿圆形微腔。在远离波导的圆腔外部引入一个变形微腔,对圆腔内部顺时针和逆时针传输的电磁场分量产生调控效果,实现了激光从波导的单向出射。为实现对微纳结构的传感探测,提出了有源微腔的超分辨成像方案。以钙钛矿单晶片为载体,利用待测结构将钙钛矿出射的激光散射至远场,采集远场图像实现对待测结构的实时成像。通过消除背景中的荧光信号干扰,实现了高达9 d B的成像信噪比。测量一对靠近的聚苯乙烯小球,有效地分辨出41 nm的间距。将钙钛矿单晶片转移至硅基超结构上,实现对百余根硅纳米线的大视野范围超分辨成像。提取微纳结构的散射激光强度分布,计算出待测阵列结构的周期平均值,与电子扫描显微镜的测量值对比,误差不超过5 nm。详细讨论了单晶片不同区域、厚度以及摆放位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验证了有源钙钛矿微腔超分辨成像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不仅为微腔内的模式成像提供了新手段,而且对光学微腔在片上集成光学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章琪文[2](2021)在《APD焦平面的高精度时间标记读出电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外焦平面器件是红外探测技术的核心部件,碲镉汞雪崩光电二极管(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 avalanche photodiode,Hg Cd Te APD)是目前红外焦平面技术前沿研究之一,它具有高增益、低的过剩噪声因子、高灵敏度和高速探测等优点,能实现激光主被动探测、高灵敏度探测和高精度三维成像。本课题对制冷型红外焦平面高精度时间分辨所需读出电路的关键技术做了详细分析。对时间数字转换电路(time to digital converter circuit,TDC)和时间电压转换电路(time to voltage converter circuit,TVC)两种方式实现高精度时间分辨率的方法开展了研究。基于CSMC 0.5μm 2P3M工艺,完成红外焦平面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版图绘制、流片及测试验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温(77 K)对MOSFET器件模型的影响,修正了BSIM3v3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款游标型TDC来实现高精度时间测量,游标型TDC精度主要由比较器精度和两条延迟链差值精度决定,设计采用高速比较器,传输时延为10.01 ns,不同工艺角下失调电压最大值为0.45 m V,实现12 bit的精度;延迟链的延迟单元采用压控式结构,实现全摆幅调节,测试结果表明,低温下电路时间精度达到236.28 ps。为了减小片外注入高频时钟带来的噪声影响,设计基于片内产生高频时钟的电荷泵锁相环,将外部输入10 MHz的时钟倍频到120 MHz的内部时钟。电荷泵锁相环设计中,压控振荡器采用差分对称结构,减小电路噪声对锁相环抖动带来的影响。在鉴频鉴相器中加入延迟单元以消除死区和毛刺,电荷泵电路增加了延迟单元和镜像电流源用于减小失配,电路仿真得到相位噪声为109 d Bc/Hz@1MHz。对时间电压转换的方式实现时间精度的Hg Cd Te APD探测器的读出电路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飞行渡越时间(time-to-flight,TOF)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套高精度时间标定的测试平台,对测试系统和环境噪声进行标定,得到系统噪声引入的时间抖动为179 ps。对测试仪器造成的固定时延进行校准,对影响TOF精度的电压、电容、斜坡发生器的精度以及高精度电压源的精度等参数进行理论分析,耦合中波碲镉汞APD探测器进行三维成像测试,在工作温度为77 K下,测试得到电路线性度高达99.9%,饱和电荷容量为7 Me-,时间精度抖动的均方根为2.107 ns。

莫然[3](2020)在《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体温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基本生理体征,能够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会伴随体温的升高,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H1N1以及今年年初席卷全球的“新型肺炎”等等,温度的测量从测量方式上可以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非接触式测温在进行体温的测量时,不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测温速度快,不影响物体本身的温度场等等优点,尤其在今年年初用于排查“新冠肺炎”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和红外线测温的基础理论,旨在设计一款具有误差补偿功能的非接触式红外测温系统,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和研究: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测温技术的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了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的优缺点,描述了红外测温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按照红外测温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给出了技术指标和总体技术方案。其次,在硬件设计方面首先,选用STM32F103RCT6作为微控制器,选用Bestow Mascot公司的BM43THA作为红外温度传感器,采用AD8551作为放大器,ADS1255作为模数转换器,同时引入VL53L0X激光测距模块、DS18B20环境温度测量模块以及DHT11环境湿度测量模块针对红外测温系统进行误差补偿,自主设计了整个系统的传感器部分的电路,放大电路,AD转换电路,微控制器外围电路,OLED显示电路,温度报警电路,USB通信电路以及Wi-Fi无线通信电路等。再次,在软件设计方面,自主设计了红外测温系统的总体软件流程图和各个模块的软件,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出目标温度与红外热电堆信号和热敏电阻信号的对应关系,使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完成了上位机程序的编写,该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实现测温距离,环境温度以及环境湿度的误差补偿功能,高温报警,与上位机的实时温度交互以及与手机APP的实时通信交互。最后,对红外测温系统的采集数据使用大偏离值滤波和卡尔曼滤波进行数据预处理,对垃圾数据进行滤除。对GA-BP网络算法和PCA-GRNN网络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针对测温距离,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进行应用研究,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人体温度数据进行采集,通过对比GA-BP和PCA-GRNN两种体温误差补偿算法的结果,得出GA-BP神经网络在误差补偿中更具优势的结论,有效地降低了环境温湿度和测温距离对测温精度所导致的误差。

秦帅[4](2020)在《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文中指出在军事作战中,空中作战能力一直都是军事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伴随着红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红外制导导弹已经成为了战争中的主流作战武器,而红外诱饵弹在红外作战对抗中因为其干扰效果明显,作战性能显着,使得红外制导武器对目标无法实现精准定位与毁伤打击,故该军事装备成为干扰武器的首选,因此对于飞行器和诱饵弹的辐射特征以及运动特征对于诱饵弹鉴别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以此背景为出发点,对红外机动目标的定位、机载红外诱饵弹的运动特性及红外诱饵弹的红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在运动特性方面重点分析了红外诱饵弹在投射过程中的轨迹仿真,首先建立了诱饵弹投射的模型,然后通过分析阻力和重力以及诱饵弹的损耗问题最后得出诱饵弹的轨迹方程,并结合轨迹方程对不同情况下的投弹轨迹做了仿真。其次结合飞行器的飞行状态,利用STK平台生成双星的观测场景,在此基础上结合STK给出的相应的数据实现了目标的三参数定位法,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在500m之内。最后研究了红外诱饵弹和载机蒙皮及尾焰的辐射特征,并进行比对分析。在诱饵弹的辐射特征方面主要通过建立红外诱饵弹的几何模型以及诱饵弹的运动特性分析结合诱饵弹的主要成分,燃烧机理对诱饵弹的红外特性进行计算仿真得出诱饵弹的红外辐射特性仿真。对于载机方面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载机蒙皮的辐射特性仿真和载机尾焰的辐射特性仿真。本文以F22飞机为例,利用SolidWorks建立飞机蒙皮的简化几何模型并且使用Workbench Meshing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导入Fluent中对蒙皮和飞行器尾焰进行温度特性的仿真,随后对蒙皮的辐射特性进行计算得到了蒙皮的辐射力图,其次通过对二元喷管尾焰的理论计算得出尾焰的光谱辐射特性。通过对比发现,飞机蒙皮在10~13μm有明显的红外特征,尾焰的其红外辐射强主要集中在3.5μm和4.3μm附近,MTV诱饵弹的辐射主要集中在1~3μm、3~5μm的短波和中波波段,而8~12μm长波波段则没有明显的辐射特征,最终利用Modtran在载机的飞行高度以和飞行环境下针对大气透过率设计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红外长波探测器在实际运用中对于诱饵弹的鉴别有着更好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计算使用Unity3D对诱饵弹的投射过程做了实景仿真和8~12 μm下的红外图像仿真,最后以仿真图像为基础数据集,引入Canny边缘检测算子对红外诱饵单干扰下的隐形飞机进行图像识别。

周如意[5](2019)在《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文中认为综合管廊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报警系统则是保障综合管廊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常规的监控报警系统在保障管廊本体及入廊人员安全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越来越不能满足管廊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导致管廊安全事故频发,运行能耗居高不下,亟需提升监控报警系统整体性能,安全高效的监控报警系统可保障管廊本体及入廊人员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及运维成本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首先,论文在对常规监控报警系统功能及其实现方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其在安全和优化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及通过采用实施有源及无源人员定位系统以提升监控报警系统整体性能。其次,重点研究适用于综合管廊的无线定位技术及算法,选择基于信号强度的RSSI测距定位技术,通过分析仿真采用基于有源定位的最小二乘法和用于无源定位的基于RSSI小尺度传播效应的均方差定位算法作为本系统的定位算法。再次,构建新型一体化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架构,利用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定位系统设计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选择TI(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CC2430/CC2431芯片作为本系统的核心硬件,并设计相关周边硬件,同时利用IAR软件平台进行定位程序的开发。最后,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对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的定位效果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本系统有源人员定位精度可达1.5m,无源人员定位精度可达5m,完全满足综合管廊的项目需求,同时对本系统在综合管廊中的扩展应用及节能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于常规监控报警系统设计,论文构建的新型监控报警系统架构更为简洁,利用一套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定位系统可实现常规系统中的入侵报警、人员定位、电子巡查、无线通信及出入口控制五大系统功能,实现有源定位精度1.5m以及无源定位精度5m,巡检电耗降低79.4%,大幅提高了综合管廊的运维安全及管理水平,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

王振兴[6](2019)在《多点多波长高温测量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温度测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工业、材料、能源冶金等领域,温度的准确实时测量对各个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课题应项目要求,研制一套温度测量范围在1300K-2300K的多点多波长高温测量系统,利用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实现多个目标点温度信息的同时测量。本文主要由硬件电路搭建、程序调试编写、仪器标定与测试实验三大部分构成。光学系统设计具备瞄准调焦功能,利用光纤分光将被测3个目标点所接受辐射能量传输至光电探测器阵列,并利用18个硅光电二极管接受不同目标点下6个通道的能量信息,后接18路相互独立的信号处理电路。使用AD820构建IV转换电路,将光信息转换成易于采集的电信号;利用OP07搭建一阶无源与二阶有源组合滤波电路,保证电路稳定性的同时完成功率补偿;采用OP07搭建两级放大电路,后一级信号饱和情况下利用前一级信号处理数据,确保满足测量量程的同时具备高的信噪比;最后利用USB5630数据采集卡采集不同目标下各个通道的两级放大信号,共需同时采集36路,实现硬件电路与上位机信息交互。软件部分将Visual Stdio作为开发环境,利用C#语言完成软件部分编写,程序主要由标定过程、信号采集、数据处理三个方面组成。标定过程将数据多次采集后进行去极值均值化处理,利用Access数据库完成标定试验数据存储;信号采集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并利用txt文档存储数据,方便后续调用处理;数据处理利用标定拟合参数计算各目标不同通道下亮温值,并利用二次测量法完成各目标不同时刻真温与各通道发射率计算。平台搭建完成后完成黑体炉温度标定试验与重复性精度测试实验,并利用钨丝灯完成重复性与稳定性实验,经过计算分析,仪器整体不确定度不超过3%,实验结果完全满足项目需求。

徐允彪[7](2019)在《红外制导激光干扰技术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在现在战场中,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已经应用非常广泛,激光干扰是定向红外对抗系统中极为关键的模块。在未来的电子对抗中,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先通过探测器发现来袭红外导弹之后,闭环系统会先发射激光照射导弹,通过反馈,分析其导引和跟踪特征,再由激光器发射红外激光,以最合适的调制方式去干扰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本文在此背景下,研究了不同对抗红外成像制导的激光干扰原理,以及激光干扰红外空空导弹的仿真,并将激光干扰模型应用到美军的天基红外系统高轨道卫星探测器。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激光干扰源,通过研究激光的特性结合大气对激光的衰减作用还有大气湍流对高斯激光传输的影响进行了建模仿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大气透过率的建模仿真,又介绍了探测器饱和模型和激光在光学系统的传输计算。(2)通过研究红外探测器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探测器像元饱和建模,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参数;分析了探测器电荷发生串扰时电荷溢出的规律。(3)建立激光干扰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电路的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原理上进行了脉冲激光对线阵探测器AGC电路干扰的仿真和分段连续激光对面阵探测器AGC电路干扰的仿真,得出了干扰AGC电路的激光调制方式。(4)基于激光干扰红外成像系统的信号响应模型,分析了信号在系统传递和转换的过程,根据信号响应函数和自动增益电路的特点,实现了激光干扰红外成像系统成像灰度值变化对比度拉伸的仿真实验。研究了激光干扰之后目标成像对比度拉伸的规律。(5)根据激光干扰探测器饱和模型和像元饱和模型进行仿真,仿真了干扰饱和能量和激光发散角、激光发射距离的关系,以及探测器像元饱和溢出个数。(6)介绍天基红外系统预警卫星探测器,研究了临近空间的大气层的特性,根据临近空间以上的大气层的特点得出了临近空间以上大气层对激光的衰减效应和大气湍流效应,计算干扰高轨道卫星探测器所需要激光功率。本文在一定条件下仿真出干扰红外空空导弹和天基红外系统所需激光的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光干扰红外成像系统AGC电路的方法。

刘佑祺[8](2021)在《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测量技术的更新,光纤传感器作为一类重要的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研究,国防军用,信息交互,医学仪器,机器生产自动化等领域。其作为一种非接触式传感测量的方式为微观表面形貌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案,逐渐取代传统的接触测量方式,成为信息传感技术的先锋,本文设计了一套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目的是实现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的重构。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的理论。文中研究了光纤的光学特性,光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不同探头结构的调制特性以及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并给出影响系统测量精度与稳定性的具体因素。(2)设计光强补偿系统。通过分析传统光强度补偿方法及其光强补偿效果,提出了本文使用的双通道光强补偿法以及智能算法补偿法,分别使用粒子群和萤火虫两种智能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了优化,同时分析了基于硬件和软件两大类光强补偿方法的性能。(3)构建反射式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系统。主要说明了测量系统硬件构成,以及硬件各部分基本特性以及参数选型,基于系统测量功能要求用labview模块化程序进行了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实验调试确保测量系统可以正常工作,标定减少初始误差,通过光强补偿方法优化了系统性能,最后分析了系统各种测量因素的影响,对三维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测量重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系统实现三维微观形貌表面重构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并用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的光强补偿提升了其测量准确度。

韩祖银[9](2021)在《非晶氧化镓基光电晶体管和成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深紫外探测技术因其空间背底噪声低、灵敏度高等特点而在导弹预警与制导、保密空间通讯、紫外成像、火焰探测和臭氧空洞检测等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应用。现有技术中,真空光电倍增管因为体积较大、灵敏度较低等缺点而在实际使用中大幅度受限;硅基光电二极管因为材料带隙小,需要增加多个滤波片以消除长波长杂散光的影响,因此成本造价高且不宜小型化。近年来,基于宽禁带半导体的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凭借直接工作在深紫外波段、体积小且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在诸多宽禁带材料中,非晶氧化镓(a-Ga2O3)具备禁带宽度大(4.5 eV~5.0 eV)、稳定性好、耐辐照、成本低且可以低温大面积制备等优点,成为一种理想的深紫外探测材料。然而目前基于a-Ga2O3的深紫外探测技术在材料物性和器件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a-Ga2O3材料中以氧空位为主的深能级缺陷严重影响了材料的光电性质;其次,目前研究最广的金属-半导体-金属(MSM)结构a-Ga2O3深紫外探测器很难同时获得高的光响应度和光响应速度。另外,作为深紫外探测的重要应用之一,目前尚没有基于a-Ga2O3的真正意义上的深紫外面阵型成像系统。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两部分工作内容:第一,从改变器件结构出发,配合材料生长过程中的氧流量调控,制作了高性能栅极控制的a-Ga2O3深紫外光电晶体管;第二,通过工艺设计和优化,制作了场效应二极管驱动的有源矩阵a-Ga2O3深紫外成像系统。为抑制两端MSM结构光电探测器中常见的持续光电导(PPC)现象,本文制作了三端栅极调控的薄膜晶体管结构的a-Ga2O3光电晶体管。三端多层膜器件结构制备首先面临的难点是a-Ga2O3的图形化。本工作开发了一种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溶液稳定刻蚀a-Ga2O3的方法,该刻蚀方法具有很高的刻蚀选择性(即对a-Ga2O3稳定刻蚀的同时,其他材料很少或者几乎不被刻蚀),刻蚀后a-Ga2O3表面平整度高,图形保形性好且呈正梯形,有利于后续薄膜材料的沉积。基于该刻蚀工艺,本文首先在Si O2/Si衬底上制造了a-Ga2O3共栅型薄膜晶体管,转移特性曲线表明沟道层图形化后的器件表现出正常n型晶体管性质,而未图形化的器件则出现了较大的栅极漏电流,证明了沟道层图形化对a-Ga2O3光电晶体管性能的重要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本文利用高介电常数Al2O3材料作为栅绝缘层,结合上述独特的湿法刻蚀工艺,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源漏电极为叉指结构的底栅交错型光电晶体管,器件表现出了优异的光电性能,开关比为~107,光暗比为5×107,响应度为5.67×103 A W-1,探测率为1.87×1015 Jones。通过施加20 V的正向栅极脉冲偏压,器件的PPC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抑制,电流衰减时间从上百秒缩短至5毫秒。由此可见,栅极控制的a-Ga2O3深紫外光电探测器实现了高响应度和高响应速度兼具的性能,为a-Ga2O3材料在深紫外探测领域进一步迈向实用化奠定了较好的工艺基础。为了保证沟道层足够的载流子浓度,上述光电晶体管器件中a-Ga2O3溅射时没有通入氧气,因而薄膜内存在较多氧空位缺陷,引起器件在近可见光波段的响应,损害光电探测器的紫外可见抑制比;此外在连续栅压扫描过程中还会出现较大的阈值电压正向偏移,不利于器件稳定性的获得。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IGZO/a-Ga2O3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利用IGZO超薄插入层有效钝化了界面缺陷;并且在a-Ga2O3沟道层的溅射过程中,加入了适量的氧溅射气体,可以减少薄膜中的氧空位缺陷,使得器件的响应谱更集中于深紫外波段,紫外可见抑制比提高到125。该双沟道层器件既表现出稳定且优异的薄膜晶体管特性,又表现出高的光响应度、光响应速度以及紫外可见抑制比,极大改善了单沟道层a-Ga2O3光电晶体管的性能。最后,本文设计制作了场效应二极管驱动的有源矩阵a-Ga2O3深紫外成像系统。通过工艺设计和优化,本工作在石英衬底上制作了光电探测器和场效应二极管的串联器件,构建了读出电路和测试系统,解决了无源矩阵成像系统中器件的电学串扰问题,提高了成像系统的集成度和对比度。该系统展示了真正意义上的a-Ga2O3二维深紫外面阵成像应用,为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

张启明[10](2021)在《氧空位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TCR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外探测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隐蔽性高和价格低廉等优点,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与商业等领域。非制冷热探测器作为红外探测器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已由简单的单元元器件,发展成为如今具有高度集成化的焦平面阵列器件。当前使用较多的红外热敏材料为氧化钒(VOx)与非晶硅(a-Si),前者在高温下会发生不必要的相变而后者在红外探测的过程中会产生过高的1/f噪声,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TiO2作为一种具有高温度电阻系数(TCR)、低1/f噪声参数和制备工艺成本较低的新型热敏材料,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并应用于红外探测器中。本文通过退火热处理及微波等离子刻蚀等方式对TiO2进行优化处理,以得到具有氧空位的TiO2-x,具体研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采用二氧化硅(Si O2)作为衬底,使用电子束蒸发镀膜法制备致密均一、高结晶度的TiO2薄膜。随后使用真空管式炉对所制备的TiO2薄膜进行退火热处理,并运用自组式的微波等离子刻蚀系统对薄膜进行微波等离子刻蚀,从而得到所需薄膜样品。(2)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得的薄膜进行形貌、结构及成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波等离子刻蚀处理后的TiO2-x薄膜,其形貌粗糙,晶相从非晶型转变成为晶型结构。(3)使用四探针高温电阻测试仪,对各气体组分下经不同时间微波等离子刻蚀后的TiO2-x薄膜进行温度电阻测量。结果表明,薄膜的电阻随刻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在氩气(Ar)与氢气(H2)流量分别为90 sccm与30 sccm时,且经过退火热处理与4分钟的微波等离子刻蚀处理后的TiO2-x具有最高的TCR值(1.93075-%K-1)。综上所述,经过微波等离子刻蚀处理后的TiO2薄膜,其氧空位增加,晶相发生改变,具有更高的TCR参数和良好的欧姆接触特性,是一种优异的热敏材料,在非制冷热探测器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二、无源红外移动物体探测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源红外移动物体探测器(论文提纲范文)

(1)集成光学微腔中模式成像与微纳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集成光学微腔的发展状况
        1.2.1 集成微腔的光场成像
        1.2.2 集成微腔中的模式耦合与调控
        1.2.3 集成微腔的激光特性
        1.2.4 集成微腔的传感应用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集成微腔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圆形回音壁微腔的理论模型
        2.2.1 几何光学模型
        2.2.2 电磁场理论模型
    2.3 变形微腔中的模式分析
        2.3.1 相空间线光学分析法
        2.3.2 相空间波动光学分析法
    2.4 微腔的重要表征参数
        2.4.1 品质因子
        2.4.2 光子寿命
        2.4.3 自由光谱范围
        2.4.4 模式体积
    2.5 微腔与波导的耦合理论
        2.5.1 常用的微腔耦合方式
        2.5.2 微腔波导耦合方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成微腔内部光场成像
    3.1 引言
    3.2 微腔内光场成像的理论分析
        3.2.1 成像原理
        3.2.2 自由载流子吸收效应和非辐射复合热效应
        3.2.3 探测光的位置影响
    3.3 光场成像的实验验证
        3.3.1 微腔波导结构的制备工艺
        3.3.2 微腔波导耦合结构设计
        3.3.3 微腔光场成像光路与测量分析
        3.3.4 圆形微腔内的光场强度分布
        3.3.5 变形微腔内的光场成像
        3.3.6 变形微腔内的可逆混沌辅助隧穿效应
    3.4 测量系统中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成微腔中的模式耦合与调控
    4.1 引言
    4.2 无源微腔中的模式耦合
        4.2.1 模式Q值增高的理论分析
        4.2.2 硅基微腔模式耦合的实验验证
    4.3 有源微腔中的模式调控
        4.3.1 钙钛矿圆形微腔波导耦合双向输出
        4.3.2 钙钛矿圆形微腔波导耦合单向输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微腔超分辨传感成像
    5.1 引言
    5.2 微腔超分辨成像理论分析
        5.2.1 钙钛矿微腔超分辨成像原理
        5.2.2 成像激光模式的选择
        5.2.3 钙钛矿单晶片的缺陷影响
    5.3 钙钛矿微腔超分辨成像实验验证
        5.3.1 超分辨成像测量光路
        5.3.2 两至三个物体间的超分辨成像
        5.3.3 多个结构间的超分辨成像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APD焦平面的高精度时间标记读出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外探测技术概述
    1.2 红外焦平面阵列发展状况
        1.2.1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发展与现状
        1.2.2 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的发展与现状
    1.3 APD焦平面读出电路发展状况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内容
第2章 APD焦平面高精度距离检测方法
    2.1 APD焦平面距离检测原理与方法
        2.1.1 干涉距离检测法
        2.1.2 三角距离检测法
        2.1.3 相位距离检测法
        2.1.4 脉冲距离检测法
    2.2 APD焦平面高精度时间测量方法
        2.2.1 时间电压转换法(TVC)
        2.2.2 时间数字转换法(TDC)
    2.3 MOSFET器件低温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时间数字转换APD读出电路设计
    3.1 读出电路整体框架
    3.2 电荷泵锁相环电路设计
        3.2.1 电荷泵锁相环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3.2.2 电荷泵锁相环的线性模型
        3.2.3 鉴频鉴相器的设计
        3.2.4 电荷泵的设计
        3.2.5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3.2.6 压控振荡器的设计
        3.2.7 分频器电路设计
        3.2.8 输出缓冲器电路的设计
        3.2.9 电荷泵锁相环系统仿真
    3.3 时间数字转换电路(TDC)设计
        3.3.1 TDC基本原理
        3.3.2 TDC量化噪声和误差特性
        3.3.3 TDC读出电路整体框架
        3.3.4 比较器电路设计与仿真
        3.3.5 控制电路设计
        3.3.6 计数电路设计
    3.4 单元电路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读出电路版图设计
    4.1 版图设计平台
    4.2 版图设计流程和方法
    4.3 读出电路版图设计
        4.3.1 锁相环PLL版图设计
        4.3.2 鉴别电路版图设计
        4.3.3 TDC版图设计
        4.3.4 ESD版图设计
        4.3.5 整体电路版图布局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数字转换APD读出电路测试
    5.1 搭建测试平台
        5.1.1 测试硬件平台
        5.1.2 测试软件平台
    5.2 读出电路参数说明
        5.2.1 电路I/O端口说明
        5.2.2 PCB板设计
    5.3 单元电路与PLL电路的测试
        5.3.1 PLL电路常温测试
        5.3.2 单元电路常温测试
        5.3.3 单元电路低温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时间电压转换的APD读出电路研究
    6.1 TVC读出电路工作原理
    6.2 电路TOF的计算方法和测试平台搭建
        6.2.1 TOF的计算方法
        6.2.2 测试平台搭建
        6.2.3 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6.3 电路测试及结果分析
    6.4 误差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2.2 非接触式测温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红外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红外测温的理论基础
    2.1 黑体辐射理论
        2.1.1 基尔霍夫定律
        2.1.2 普朗克定律
        2.1.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1.4 维恩位移定律
    2.2 红外探测理论
        2.2.1 热探测器
        2.2.2 光子探测器
    2.3 红外测温原理
        2.3.1 全辐射测温法
        2.3.2 亮度测温法
        2.3.3 比色测温法
    2.4 红外测温误差分析
        2.4.1 红外测温模型分析
        2.4.2 发射率
        2.4.3 环境温度
        2.4.4 环境湿度
        2.4.5 测温距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方案设计
    3.1 红外测温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需求分析
        3.1.1 红外测温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2 红外测温系统技术指标
    3.2 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硬件设计
    4.1 封装结构设计
    4.2 电路设计
        4.2.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4.2.2 红外传感器电路设计
        4.2.3 放大电路设计
        4.2.4 模数转换器电路设计
        4.2.5 激光测距模块电路设计
        4.2.6 环境湿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4.2.7 环境温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4.2.8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2.9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2.10 蜂鸣器报警电路设计
        4.2.11 电源电路设计
        4.2.12 USB 通信电路设计
        4.2.13 状态灯电路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软件设计与算法研究
    5.1 总体程序设计
    5.2 温度信号采集程序设计及处理算法
        5.2.1 模数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5.2.2 多项式拟合算法
    5.3 激光测距模块程序设计
    5.4 环境湿度模块程序设计
    5.5 环境温度模块程序设计
    5.6 显示程序设计
    5.7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5.8 上位机程序设计
        5.8.1 软件设计所用环境以及语言
        5.8.2 软件设计
    5.9 数据预处理算法
        5.9.1 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
        5.9.2 数据预处理的实现
    5.10 误差补偿算法研究
        5.10.1 GA-BP网络
        5.10.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性能测试和实验研究
    6.1 测试平台及特性
    6.2 实验测试方案以及实验研究
        6.2.1 距离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6.2.2 环境温度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6.2.3 环境湿度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6.2.4 体温数据采集
        6.2.5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误差补偿
        6.2.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误差补偿
        6.2.7 误差分析对比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红外测温系统电路原理图
附录二 红外测温系统PCB图

(4)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
        2.2.1 红外辐射的基础理论
        2.2.2 基尔霍夫定律
        2.2.3 普朗克定律
    2.3 红外诱饵弹简介
        2.3.1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分类
        2.3.2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结构
        2.3.3 红外诱饵弹的工作原理
        2.3.4 诱饵弹的性能参数
    2.4 双星无源定位方法简介
    2.5 隐形飞机的预警和打击简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诱饵弹运动轨迹及双星无源定位仿真
    3.1 引言
    3.2 红外诱饵弹的运动轨迹建立
        3.2.1 红外诱饵弹的基本模型建立
        3.2.2 红外诱饵弹的运动轨迹计算及仿真
    3.3 目标的观测场景搭建与三参数定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诱饵弹与飞机的辐射特性仿真
    4.1 引言
    4.2 红外诱饵弹的辐射特性强度分析
    4.3 载机的尾焰模型建模仿真
        4.3.1 尾焰喷射口模型建立
        4.3.2 飞机尾焰红外辐射能量特性仿真
    4.4 载机蒙皮建模仿真
        4.4.1 飞机蒙皮模型建立
        4.4.2 飞机蒙皮的红外辐射特性仿真
    4.5 载机飞行环境的大气透射率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Unity3D的红外成像合成
    5.1 引言
    5.2 诱饵弹投射的三维仿真环境建立
        5.2.1 飞机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5.2.2 红外诱饵弹三维模型的建立
        5.2.3 红外诱饵弹烟雾拖尾和尾焰模型建立
    5.3 红外图像的成像仿真
        5.3.1 红外成像原理
        5.3.2 图像灰度值的计算
        5.3.3 红外成像结果
    5.4 红外图像处理及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anny算子在反红外诱饵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反红外诱饵目标识别方法的选取
        6.2.1 飞机与红外诱饵弹的特征
        6.2.2 识别方法选取
        6.2.3 边缘检测和边缘检测算子的选取
        6.2.4目标识别的基本流程
    6.3 目标识别的基本流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1.2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项目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常规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及需求分析
    2.1 引言
    2.2 监控报警系统概况
        2.2.1 环境与设备监控子系统
        2.2.2 安全防范子系统
        2.2.3 通信子系统
        2.2.4 预警与报警子系统
        2.2.5 地理信息子系统
        2.2.6 统一管理平台
    2.3 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需求分析
        2.3.1 盈利需求
        2.3.2 成本节约需求
        2.3.3 服务需求
        2.3.4 市场经济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常规人员定位系统
        3.2.1 无线定位概述
        3.2.2 无线定位技术分类
        3.2.3 无线定位的基本方法
        3.2.4 无线定位方法比选
    3.3 无线定位算法分析
        3.3.1 数据处理
        3.3.2 最小二乘法定位
        3.3.3 基于RSSI小尺度传播效应的均方差定位算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定位安防通信一体化子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系统组成
        4.2.2 系统功能
    4.3 系统硬件设计
        4.3.1 芯片选择
        4.3.2 硬件节点设计
        4.3.3 硬件平台
    4.4 系统软件设计
        4.3.1 IAR开发环境
        4.3.2 Zstack协议栈
        4.3.3 SmartRF Flash Proggrammer软件
        4.3.4 协议分析软件Packet Sniffer
        4.3.5 上位机软件
    4.5 实验系统定位功能实现
        4.5.1 有源定位实现
        4.5.2 无源定位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应用分析
    5.1 引言
    5.2 有源定位法实验
        5.2.1 矩形布置下的有源定位法
        5.2.2 线型布置下的有源定位法
    5.3 无源法实验验证
        5.3.1 对称布置下的无源定位法
        5.3.2 线型布置下的无源定位法
    5.4 新型综合管廊监控报警系统应用分析
        5.4.1 基础平台
        5.4.2 业务应用
        5.4.3 扩展应用
        5.4.4 重点应用分析
        5.4.5 节能应用
        5.4.6 节能估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图

(6)多点多波长高温测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辐射测温理论及系统方案设计
    2.1 热辐射
    2.2 辐射测温定律
        2.2.1 普朗克定律
        2.2.2 维恩位移定律
        2.2.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3 多光谱辐射测温理论数学模型
        2.3.1 基于检定常数的数学模型
        2.3.2 基于亮度温度的数学模型
        2.3.3 基于参考温度的数学模型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最小二乘算法
        2.4.2 二次测量法
    2.5 系统技术指标及总体设计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光电探测器选取
    3.2 光学系统设计
        3.2.1 瞄准与调焦
        3.2.2 光纤分光传输
        3.2.3 光学系统整体结构
    3.3 电路系统设计
        3.3.1 I/V转换电路
        3.3.2 滤波电路设计
        3.3.3 放大电路设计
    3.4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3.5 系统电源设计
    3.6 其余硬件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搭建平台介绍
    4.2 软件总体设计
    4.3 软件各部分功能详述
        4.3.1 USB5630数据采集卡交互操作
        4.3.2 数据存储与调用
        4.3.3 温度标定程序设计
        4.3.4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5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标定测试及不确定度分析
    5.1 仪器标定
        5.1.1 黑体空腔
        5.1.2 黑体炉标定试验
    5.2 仪器精度测试实验
        5.2.1 黑体炉亮温测量实验
        5.2.2 钨丝灯测试实验
    5.3 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亮温标定数据
附录2 亮温标定拟合参数
附录3 目标2、目标3标定数据拟合曲线
致谢

(7)红外制导激光干扰技术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激光干扰源建模
    2.1 激光干扰源特性分析
        2.1.1 激光的特性
        2.1.2 激光器的分类
    2.2 大气透过率计算
    2.3 大气湍流对光强分布的影响
        2.3.1 大气湍流中的激光强度的起伏
        2.3.2 高斯激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
    2.4 激光在光学系统中的传输计算
        2.4.1 激光光斑尺寸计算
        2.4.2 干扰所需激光能量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探测器像元饱和模型
    3.1 红外探测器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像元饱和模型
    3.3 饱和溢出电荷的转移和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干扰AGC电路技术仿真
    4.1 探测器AGC电路工作原理
    4.2 传统型数字AGC算法分析
    4.3 改进型数字AGC算法分析
    4.4 激光干扰AGC算法原理建模
    4.5 激光干扰线阵探测器AGC电路模型仿真
    4.6 激光干扰面阵探测器AGC电路模型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干扰对比度拉伸技术仿真
    5.1 成像系统信号响应建模
    5.2 激光干扰成像系统AGC机理
    5.3 激光干扰成像系统后响应特性分析
    5.4 激光干扰成像系统对比度建模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干扰红外空空导弹仿真
    6.1 激光干扰空空导弹探测器饱和模型仿真
    6.2 激光干扰空空导弹像元饱和溢出模型仿真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激光干扰天基红外系统仿真
    7.1 天基红外系统预警卫星探测器简介
    7.2 临近空间大气特性
    7.3 激光在临近空间以上空间的传输特性分析
        7.3.1 临近空间对激光的衰减作用
        7.3.2 临近空间对激光的湍流效应
    7.4 激光干扰星载探测器所需能量计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2 RIM-FOS强度调制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表面轮廓形貌测量方法概述以及不同方法的对比
        1.2.4 光强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的理论研究
    2.1 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测量原理
        2.1.1 光纤传感器测量原理
        2.1.2 光纤传感器强度调制原理
        2.1.3 反射式强度型光纤传感器的几何分析
        2.1.4 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理论分析
    2.2 表面形貌测量原理
    2.3 本章总结
3 光强度补偿系统优化设计
    3.1 传统光强度补偿方法
        3.1.1 .光源负反馈稳定法
        3.1.2 分光参考补偿法
        3.1.3 双波长补偿法
        3.1.4 网络补偿法
    3.2 光强度补偿优化设计方法
        3.2.1 双光路光强补偿法
        3.2.2 神经网络补偿法研究与设计
    3.3 本章总结
4 反射式光纤传感器表面形貌测量系统设计
    4.1 测量系统硬件构成
        4.1.1 光源选择
        4.1.2 光纤探头的选择
        4.1.3 光功率计选择
        4.1.4 电动位移台的选择
    4.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4.3 本章总结
5 系统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5.1 影响系统因素分析
    5.2 测量系统的标定
    5.3 表面形貌测量实验
    5.4 实验数据处理
        5.4.1 实验数据预处理
        5.4.2 基于神经网络法补偿光强度
    5.5 还原工件表面微观形貌
    5.6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非晶氧化镓基光电晶体管和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深紫外光电探测技术
        1.1.1 深紫外光电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1.2 深紫外光电探测器的主要结构分类
        1.1.3 深紫外光电探测器的基本性能参数
    1.2 氧化镓材料的基本性质
    1.3 非晶氧化镓深紫外光电探测器
        1.3.1 非晶氧化镓深紫外光电探测器研究进展
        1.3.2 非晶氧化镓深紫外光电探测器面临的主要问题
        1.3.3 栅极控制的非晶氧化镓深紫外光电探测器
        1.3.4 非晶氧化镓有源矩阵深紫外成像系统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非晶氧化镓光电器件制备工艺
        2.1.1 磁控溅射技术
        2.1.2 原子层沉积技术
        2.1.3 紫外光刻技术
        2.1.4 快速退火炉
        2.1.5 材料刻蚀方法
    2.2 薄膜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紫外光电子能谱
        2.2.3 原子力显微镜与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
        2.2.4 其他表征方法
    2.3 器件测试方法
        2.3.1 栅极控制的非晶氧化镓光电探测器测试
        2.3.2 深紫外成像系统测试
第3章 栅极控制的非晶氧化镓光电探测器
    3.1 非晶氧化镓湿法刻蚀工艺
        3.1.1 研究背景
        3.1.2 四甲基氢氧化铵刻蚀技术
        3.1.3 刻蚀效果分析
    3.2 硅衬底共栅型光电晶体管
        3.2.1 共栅型光电晶体管的制备
        3.2.2 非晶氧化镓图形化效果分析
        3.2.3 共栅型光电晶体管的光电性能分析
    3.3 底栅交错型叉指电极的光电晶体管
        3.3.1 研究背景
        3.3.2 光电晶体管结构设计
        3.3.3 光电晶体管的制备
        3.3.4 光电晶体管的光电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
    4.1 研究背景
        4.1.1 薄膜晶体管结构光电探测器的光敏特性和开关特性
        4.1.2 单沟道层非晶氧化镓光电晶体管的弊端
        4.1.3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的优势
    4.2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
        4.2.1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的制备
        4.2.2 沟道层材料的表征分析
        4.2.3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的优化
        4.2.4 双沟道层光电晶体管的光电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有源矩阵非晶氧化镓深紫外成像系统
    5.1 研究背景
        5.1.1 氧化镓深紫外成像技术
        5.1.2 氧化镓深紫外成像系统的研究现状
        5.1.3 本章主要内容
    5.2 无源矩阵非晶氧化镓深紫外成像系统
        5.2.1 非晶氧化镓光电探测器无源阵列的设计思路
        5.2.2 非晶氧化镓光电探测器无源阵列的弊端分析
    5.3 有源矩阵非晶氧化镓深紫外成像系统
        5.3.1 场效应二极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成像系统
        5.3.2 ZnO场效应二极管的制备和钝化
        5.3.3 IGZO场效应二极管的制备和钝化
        5.3.4 场效应二极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成像系统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氧空位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TCR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外探测器发展简史
    1.3 红外探测器的分类
        1.3.1 光子探测器
        1.3.2 非制冷热探测器
        1.3.3 两类探测器比对
    1.4 发展现状与趋势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氧化钛薄膜的红外热敏材料探测器理论基础
    2.1 黑体辐射
    2.2 热流方程
    2.3 温度电阻系数
    2.4 TiO_2 物理性质及晶型
    2.5 氧化物薄膜的氧空位
    2.6 微波等离子反应刻蚀
    2.7 TiO_2 镀膜工艺
第三章 薄膜制备与优化处理
    3.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TiO_2 薄膜制备
    3.3 薄膜退火热处理
    3.4 微波等离子刻蚀
    3.5 薄膜电阻值测量
第四章 采用不同优化方式处理后薄膜的物相分析
    4.1 X射线衍射分析
    4.2 拉曼光谱分析
    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 形貌表征分析
    4.5 预处理及参数选取
        4.5.1 热处理对薄膜的性能影响
        4.5.2 微波等离子刻蚀气体流量选取
    4.6 小结
第五章 TiO_(2-x)薄膜TCR特性分析
    5.1 微波等离子刻蚀处理对薄膜的性能影响
    5.2 热处理及微波等离子处理对薄膜的性能影响
    5.3 经两类处理方式后薄膜的TCR特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四、无源红外移动物体探测器(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成光学微腔中模式成像与微纳传感研究[D]. 汪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APD焦平面的高精度时间标记读出电路研究[D]. 章琪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 [3]高精度红外测温系统设计[D]. 莫然.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临地视场的红外机动目标定位及弹饵鉴别[D]. 秦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5]地下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研发与设计[D]. 周如意. 长安大学, 2019(07)
  • [6]多点多波长高温测量系统研制[D]. 王振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红外制导激光干扰技术仿真研究[D]. 徐允彪.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光纤传感器测量三维微观表面形貌系统的优化设计[D]. 刘佑祺. 中北大学, 2021(09)
  • [9]非晶氧化镓基光电晶体管和成像系统研究[D]. 韩祖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02)
  • [10]氧空位TiO2薄膜的制备及其TCR特性研究[D]. 张启明. 西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被动红外运动物体探测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