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国产大豆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一、国产大豆品质达到国际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林大燕,刘天宇,吴建标[1](2021)在《中国大豆进口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值研究:基于价格楔扩展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中国大豆进口规模急剧扩张。本文基于价格楔方法扩展模型,通过引入消费偏好和替代弹性,放宽以往研究对于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同质假设,进一步利用2012—2018年中国与美国、巴西的大豆贸易月度数据,测算了中国对从两国进口大豆所实施的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值水平。测算结果表明,2012—2018年间,中国对美国来源和巴西来源大豆实施的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值分别为14%-83%和10%-181%,均远高于3%的大豆进口关税。研究还发现,与国产大豆相比,国内消费者更偏好于进口大豆特别是巴西大豆;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替代弹性大于1,大量进口大豆会对国内大豆生产造成冲击。

赵宏宇[2](2021)在《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人们日常膳食必不可少的农作物。随着我国对大豆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大量的进口额严重冲击了国内大豆产业,影响我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如今,中国是世界上大豆进口量最多的国家,由于大豆产业关乎民生国计,因此研究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于我国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通过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梳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来探究研究目标与方法,并提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主要分析我国大豆的供需现状,以图表形式,总结我国大豆产量及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大豆产量及消费情况,对比国内外大豆成本和价格差距,通过探究国内外大豆价格补贴的措施,分析我国大豆竞争力情况。第三章重点分析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究我国大豆历年进口量和主要进口国家,通过对大豆进口依存量和依存渠道的分析,研究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依存状况,以及改变这一现状的迫切度,并通过探讨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从自然方面、技术方面、经济方面、贸易方面和政策方面,总结出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几个主要因素。第四章内容主要是通过全文分析,总结出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最主要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利用Eviews软件实证分析各主要因素如何影响大豆进口贸易,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保证结论的准确性。第五章为最后一章,主要通过前一章得出的实证结果,制定针对性建议政策,合理运用绿箱政策,帮助我国大豆产业实现健康发展。

贾宝玲[3](2020)在《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如何破解大豆产业发展的困境至关重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大豆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大豆生产现状却是“国有产量不足,靠进口”,根本不能满足国民需求的局面。加之近年来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下降与大豆价格的走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危机,大豆需求缺口有待填补。提高大豆供给成为最根本的措施,提高大豆种植意愿是有利有效的解决途径。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大豆产区,它的大豆产业发展对我国大豆业发展至关重要,五大连池市大豆产业的发展在黑龙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的大豆育植农户的意愿为研究对象,力求明晰农户种植大豆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对比与分析,着重找出影响当地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在明确以五大连池市为代表的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困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探求因为这些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市场影响与政策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最后,为当地的大豆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笔者对五大连池市的153户农户及其种植决策者进行了详细地实地调研,资料收集涉及大豆生产的方方面面,在运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发现最能干预当地农户种植意愿的是技术的革新与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技术支持与当地政府的人力支持对提高农户种植意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便是在于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这也在根本上提高单个农户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促进大豆产业良性循环,对于农户种植意愿有着显着的提升效果。归根到底,持续地使得农户的收入增长才是提高种植决策者种植意愿的根本之路。

刘宏超[4](2020)在《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进口大豆货运期间经常发生货损进而引起经济纠纷。本文通过模拟海上货轮舱内环境,观测了不同水分含量大豆在50 d期间的品质变化。所用大豆为进口巴西大豆,观察的大豆品质指标包括热损粒、霉变粒、粗蛋白、粗脂肪、游离脂肪酸值、脂肪酸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等。观测发现,大豆自身水分含量越高,对豆堆温度的影响越大,进而对大豆的品质指标影响越大。高水分导致豆堆温度升高,进而引起大豆霉菌滋生、热损、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和大豆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同样轻微下降。通过研究结果,为科学阐述进口大豆海上运输过程品质变化和客观评估经济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的核心是大豆真实水分值的准确测定。本研究第一阶段内容采用大豆籽粒粉碎后分析的国家标准方法和整粒籽粒分析的ASAE(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法和快速水分法3种不同的水分检测方法来对比检测结果的差异。实验取自3种不同产地的大豆,包括巴西大豆、美国大豆和国产大豆,进行大豆整籽粒和粉碎后的水分测定实验来比较大豆水分含量差异。本文使用的巴西大豆水分用国标法测定平均值为7.76%,其中谷物磨测量值为7.75%,万用粉碎仪测量值为7.78%;ASAE法测得水分值为10.39%,快速水分仪测定值为10.70%。国标法水分测量值低于用ASAE法和快速水分仪法,且不同的粉碎磨粉碎后的水分测量值无明显差异(P>0.05)。通过对比,ASAE法和快速水分法测定的大豆整籽粒水分含量比较接近真实值,而粉碎后测得的水分含量比真实值低。结合实际现场测量的实验环境、实验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考虑,推荐谷物快速水分测定为最佳检测方法。为科学判定我国进口巴西大豆在品质良好的情况下储存期间的变化,采用模拟储存试验的方式,对不同水分巴西大豆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主要是对游离脂肪酸含量(酸值或酸价)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发现,巴西大豆在储存6周后,13%水分的大豆和14%水分大豆脂肪酸值呈显着上升趋势,储存期结束后,游离脂肪酸值结果显示:11%水分大豆为13.62mg/100g,12%水分大豆为14.80 mg/100g,13%水分大豆为92.21 mg/100g,14%水分大豆为115.72 mg/100g。脂肪酸比例同样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开始出现明显减少的情况,且超过安全水分值(12%)越高,品质下降越明显(P<0.05)。低于安全水之值内的大豆在储存19周后,品质开始发生较明显变化。因此认为低水分大豆最佳储存期在19周内,高水分大豆最佳储存期在6周之内。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准确判定巴西大豆储存过程中的品质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指导国家和地方大豆储备库对大豆的管理,保证大豆安全储存。除了水分和温度是影响大豆货损的重要原因之外,海上运输期间船舱通风也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模拟了船舱的结构,进行持续通风储存和不通风储存的对比试验。模拟储存试验证明,安全水分值以下的大豆,无论通风与否,在储存期间均不会发生霉变;水分高于安全值的高水分大豆(>12%),即使储存期间不间断通风,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霉变,与不通风条件下储存的高水分大豆霉变速度和程度相同。因此认为通风与否和大豆货损无直接关系。

张海慢[5](2020)在《基期货期权工具的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产业也已形成了油脂、蛋白以及食品加工等体系,但大部分国产大豆加工公司普遍存在规模小、加工水平低、经营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农产品金融属性增强,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价格的剧烈波动会给大豆加工公司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大豆加工公司是以大豆为加工原料,且原料成本占据公司总成本的95%以上,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会使公司成本发生较大变动,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利润。目前,国内大豆加工公司由于自身内部环境的影响,经营比较艰难,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只会给公司的经营雪上加霜。因此,在国内环境短期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或将成为大豆加工公司改善经营的另一种方案。本文以Z公司为例,运用套期保值理论、基差交易理论和期权交易理论,分析了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的来源、形成因素和特征,再通过对我国大豆加工企业风险管理动机、现状和手段的阐述,提出了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的思路。Z公司大豆来源于国产大豆,国产大豆期货代表是黄大豆1号,通过对黄大豆1号期货品种概况的介绍,大豆价格走势的分析,分别从公司原料价格风险来源的两个方面制定出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运用期货期权套期保值方案管理大豆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建立虚拟库存,利用基差交易管理公司采购模式单一风险。最后本文从Z公司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提出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以此来保障方案有效且顺利进行。内部层面,Z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成立独立的衍生品交易部并完善公司相关制度,引进专业的金融人才,树立正确的衍生品风险管理理念,灵活运用多种衍生品工具并重视期权对期货的再保险作用;外部层面是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的基础,需要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期货市场流动性的保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国大豆蛋白加工企业运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管理原料价格风险是必然趋势,企业在做好自身经营的同时也要把防范原料价格风险变成实际有效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当中。

魏培梅[6](2019)在《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呈大幅增长趋势,进口规模的增长相对较高,使得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豆进口量最多的国家,而国内大豆的自给率却越来越低,严重影响了中国大豆市场的发展,给大豆出口贸易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严重影响。从国际大豆供求背景出发,对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世界大豆贸易发展形势和全球贸易环境,分析中国大豆出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期望促进中国大豆出口贸易更好国际化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李建雅[7](2019)在《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山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有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等海运优势,北面的东北三省又是中国的大粮仓,因此会经常接收黑龙江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临时储存任务,担任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由于本地气候条件和仓房条件等与大豆主产区有所不同,储藏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大豆等临时储存粮安排出库时还有些委托库点为了长期占有国家粮食补贴,故意拖延出库时间,致使大豆到了轮出年限后还要继续储存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会拖延一至两年,对大豆的安全储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此种情况对山东地区储备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进行跟踪检测,观察山东地区常规储藏下国产黑龙江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并对仓型、入仓水分和杂质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为山东地区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安全储藏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地区储存期间,黑龙江大豆水分呈波浪式下降,平均下降0.8%;美国大豆水分平均降低0.1%,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杂质平均下降0.1%,变化不大;美国大豆杂质呈逐步上升趋势,平均上升1.2%。黑龙江大豆的热损伤粒前两年较稳定,平均上升0.2%,后两年上升加快,平均上升0.6%;美国大豆热损伤粒变化不大,平均上升0.1%。损伤粒率均有上升,黑龙江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1.2%,美国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0.2%,上升幅度黑龙江大豆大于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均有下降,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4.5%,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9.4%,下降幅度黑龙江大豆小于美国大豆。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粗蛋白含量平均下降幅度为0.6%和0.3%,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为0.5%和0.7%,变化均不明显。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变化较大,美国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3.8%,酸值上升0.7mg/g,黑龙江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10.6%,酸值上升1.1mg/g,黑龙江大豆变化幅度大于美国大豆。(2)改造的苏式仓、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储存的黑龙江大豆在储存四年后水分和蛋白质溶解比率均呈下降趋势,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和酸值均呈上升趋势,三个仓型对其变化的影响为依次为改造的“苏式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黑龙江大豆的完整粒率降低,且改造的“苏式仓”表现最明显,降低12.2%,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变化幅度接近,分别降低6.0%和5.8%;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在三个仓型储存期间变化不明显,粗蛋白含量降幅在0.3%至0.5%,粗脂肪含量降幅在0.5%至0.6%。平房仓、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对美国大豆的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对完整粒率变化的影响依次为浅圆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对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幅度和酸值的上升幅度的影响依次为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大于浅圆仓。(3)入仓水分、杂质含量不同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其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入仓水分、杂质含量越高,储存期间的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变化越大,且入仓水分、杂质含量对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的影响黑龙江大豆比美国大豆明显。

石慧[8](2018)在《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栽培作物之一,自古以来,大豆不但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和优质植物蛋白来源,还在农作物种植、植物油脂补充、牲畜饲养等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历史上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野生生长到人工栽培、从成为人们的主食到转向副食、从主要向世界出口到依靠从美洲进口的历史变迁,大豆也在此发展过程中先后通过不同的路径被广泛地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到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多重利用价值的重要作物品种。相比大豆在中国可以追溯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大豆被引入美国则是在近几个世纪左右发生的。18世纪中期大豆传入美国后并没有很快地发展起来,而是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后,主要作为一种牧草作物开始被广泛地推广并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新大豆品种的引入、大豆加工技术进步和大豆新用途的不断被开发等,美国大豆开始进入快速产业化发展阶段,并于20世纪50年代超过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此后,美国大豆开始全面产业化发展,在不断满足美国国内大豆加工需求的同时,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出口贸易。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后,南美洲国家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业相继发展,对美国大豆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造成了影响,但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美国大豆最大的输送地是历史上的大豆起源地和主产国中国,随着20世纪末期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放开,大量美洲大豆开始进入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中美两国大豆生产和出口的相对优势地位完全发生了逆转。鉴于历史时期大豆在美国取得的让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把中国原产作物大豆在美国的发展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历史文献法、定量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在大量一手英文文献和统计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分期。通过绘制多个相关的图和表,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的发展和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中美大豆发展比较中为中国大豆产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中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经过人类不断地采集和驯化,大豆最早在中国有了栽培品种。此后几千年的栽培和利用过程中,大豆通过与不同国家间的农业交流互动,曾先后在不同时期被引种种植于亚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大豆在美国的传入是在地理大发现与海外贸易兴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早期主要通过四条海上路径分别从不同国家传入美国。第二部分分别从大豆生产、栽培技术、加工利用、组织制度四个方面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具体发展情况展开追溯。首先,对大豆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期。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和官方统计数据的整理,将大豆生产在美国的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波动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在四个发展时期中,因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社会背景等因素不同,大豆生产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看,大豆生产在美国经历了从一种新奇作物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经济作物的变迁。其次,从大豆生产技术的进步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在大豆育种和品种发展上,美国的大豆品种在美国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早期世界范围内的引种活动为美国大豆传统育种和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亲本原料,20世纪末以后则开始转向转基因大豆品种的开发和种植;在大豆栽培和收获技术发展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贮藏等都有不同的变化;在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上,也形成了针对美国大豆病虫害类型的主要防治手段。再次,从大豆加工利用的变化展现其本土化进程。大豆在美国的利用方式,从主要作为牧草作物发展为主要作为豆粒收获进行加工利用。作为牧草作物期间可当作青绿饲料、青贮饲料、干草饲料、放牧或肥田等多种方式利用。而作为大豆加工则主要制成豆油、豆粕和大豆食品等。最后,大豆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还表现在包括政府机构和高校、相关企业公司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发展上。第三部分是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进分析和探讨。通过对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过程的梳理,指出历史时期内美国大豆产业的兴旺发展并不是只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说大豆在美国的发展是以自然为前提、以政策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和以合作为依托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通过梳理中国和美国大豆生产地位的转换,以及对相对优势地位转变的动因分析,结合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努力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大豆产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进程的历史探究,试图从多方面分析和总结大豆在美国本土化和快速产业化发展的动因,为农作物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带来启发,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大豆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李耿锋[9](2018)在《国际化背景下流通效率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以大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豆作为中国对世界各国开放最早的农作物,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80%,国际化程度在中国所有进口农产品中最高,其国内价格波动受到国际价格影响程度较大。与此同时,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我国范围内已经基本确立,但却因流通主体规模、流通价差、流通成本和市场集中程度等因素限制而呈现出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鉴于此,本文从流通效率视角来研究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大豆作为研究对象,要探讨的问题是大豆的流通效率如何影响价格波动,全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将对本文的背景、意义、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从价格波动、流通效率两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流通效率影响价格波动的机理和分工交换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市场整合理论进行分析;第三和第四部分对全球大豆和中国大豆的供给、贸易、价格和流通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我国大豆流通成本高、流通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不高、垄断以及体制障碍的问题。第五部分实证分析了流通规模效率、流通价差率、流通运费率以及市场集中度对大豆价格波动的影响,得出流通运费率和流通规模对大豆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的结论;最后,论文从国家层面提出了降低大豆流通税费、推进大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流通市场信息平台、鼓励国产大豆生产、适度进口以及充分发挥大豆协会作用来保护国产大豆产业和稳定大豆市场价格的对策。

马英辉[10](2018)在《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经历了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这些政策虽然保障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但对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造成了深远影响。为改变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局面,自2014年开始针对大豆和棉花实施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该政策重点覆盖了相关品种的主产区。在目标价格实施期间,市场的价格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户的市场参与度显着增加。但不可否认,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显着影响着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效果。因而,对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的认知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分析,更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用一个清晰的逻辑将政策效果进行层层梳理,并利用农户和市场层面的数据加以测度、佐证,不仅有利于提高对目标价格实施效果的认识,而且对推进国家粮食政策的市场化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正值目标价格三年试点结束,大豆和玉米将实施统一的补贴政策,需要在过去的实施经验中总结不足并明确未来的改革方向。本研究想要回答的问题如下:从农户层面看,大豆目标价格如何影响农户的种植行为,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有何不同?对农户的产量和收入是否有显着提升?考虑其他政策的影响时,政策效果又是如何?从市场层面看,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内大豆市场与国际大豆市场、大豆产业链产供销环节、大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另外,政策的效率如何,试点区与非试点区主体福利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此基础上要素市场价格是否会因为供求关系变化受到影响,真正的增收效果有多大?综上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考察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程度,着重分析政策的增产效应。从理论层面讨论政策如何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进而改变了大豆的产量,并尝试分析对农户收入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耕作可持续性造成的影响,同时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进行对比,从微观层面分析两种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差异。并放松大豆种植户种植行为同质化的假定,进一步探讨农户差异对大豆目标价格的政策认知的影响。同时,利用微观入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增产效应。最后,考虑在相关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下,目标价格补贴的增产效应的变化。研究内容二:目标价格补贴对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考察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下市场定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本章从大豆需求的差异性角度出发,对比不同来源、不同加工用途的大豆在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前后的需求量变化情况,并验证如下观点:第一,对大豆价格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前后国际大豆价格如何影响我国大豆价格?分析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的传导关系变化;第二,考察目标价格实施以来国内大豆价格变动对豆油、豆粕的价格传导机制;第三,分析在我国大豆市场的新格局下,我国的大豆期货市场是否发挥了大豆现货价格的“稳定器”功能。研究内容三: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经济福利分析本研究通过构建均衡移动模型来模拟目标价格变化对我国大豆市场均衡产生的效果,由于参数需要,测算了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大豆供给反应弹性。最后通过模拟的方式分析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对政府财政支出和经济福利变化的影响。回答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分配效率问题。研究内容四: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在内容三的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要素市场放入大豆均衡移动模型中,分析目标价格对我国大豆生产要素市场的“托市效应”,衡量政策对要素需求和要求价格的影响程度,进而利用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价格的反应,以及不同类型种植户要素禀赋数量和结构,推算目标价格提高对拥有不同要素禀赋农户收入的影响,从而模拟政策的“收入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目标价格对农户增产的作用有限,对大豆种植面积的乘数效应弱,目标价格更多以支持价格的形式影响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对农户种植面积的刺激呈现倒U型;第二,玉米临储政策因比价优势,抑制了大豆目标价格的增产效应;第三,目标价格补贴完善了价格形成机制,改变了过去进口价格接受者的地位,国产大豆在食用领域发挥出非转基因大豆独有的优势,国产大豆在油用市场也出现了差异化的需求特征;第四,在开放市场环境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经济效率不高,35.46%的政府支出成为无谓损失;第五,目标价格补贴对要素市场产生影响,补贴最终会提高土地租金等要素价格,导致约30%的政策漏出。从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到福利分析,本文研究尝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价格支持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量化手段,具体来看,可能的创新如下:第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对大豆目标价格进行量化分析;第二,分析大豆产业时考虑大豆用途的差异性,将油用大豆需求和食用大豆需求加以区分;第三,分析生产环节时考虑政策试点区和非试点区的差异性,对两个地区生产者福利分类探讨;第四,利用大豆局部均衡模型对目标价格的政策效果进行模拟,并引入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的Armington替代弹性,扩展Allen和Hicks的“两投入、一产出”模型以描述要素投入情况。

二、国产大豆品质达到国际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大豆品质达到国际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豆进口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值研究:基于价格楔扩展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理论分析框架
二、实证分析
    1.测算方法
    2.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实证结果与分析
        (1)替代弹性σ与消费偏好α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2)关税等值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3)关税等值测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2)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释
        1.2.1 临时收储政策
        1.2.2 生产者补贴政策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3.1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1.3.2 理论基础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我国大豆的供需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2.0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0.1 研究思路
        2.0.2 研究方法
    2.1 我国大豆的供需情况
        2.1.1 大豆种植面积及主要产区
        2.1.2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
        2.1.3 我国大豆的消费情况
    2.2 我国大豆的竞争力分析
        2.2.1 国内外大豆成本比较
        2.2.2 国内外大豆价格比较
        2.2.3 国内外大豆补贴政策分析
3 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 我国大豆进口的总体情况
        3.1.1 我国大豆进口量状况
        3.1.2 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别
    3.2 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大豆进口量依存
        3.2.2 大豆进口渠道依存
    3.3 影响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2 技术因素
        3.3.3 经济因素
        3.3.4 贸易因素
        3.3.5 政策因素
4 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数据
        4.1.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2 我国大豆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2.1 异方差检验
        4.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 政策与建议
    5.1 优化大豆进口贸易政策措施
        5.1.1 合理运用“绿箱”政策,继续增加大豆补贴
        5.1.2 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完善进口检疫体系
        5.1.3 利用期货市场,争取进口价格的话语权
    5.2 降低国内大豆成本价格措施
        5.2.1 实施大豆产业化经营策略,降低生产成本
        5.2.2 改良升级大豆种植技术,加快大豆种植结构的转型升级
        5.2.3 加大大豆产业科技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线路图
第二章 农户种植大豆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农户种植意愿现状
        2.1.1 研究对象介绍
        2.1.2 农户种植意愿现状
    2.2 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 数据来源
        2.2.2 自然灾害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3 国家政策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4 技术创新对于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
        2.2.5 农户本身情况对于种植意愿的影响
    2.3 因素对农户种植意愿的影响程度分析
第三章 大豆种植面临的问题分析
    3.1 大豆产业问题概述
    3.2 大豆产业问题主体分析
        3.2.1 农户种植大豆面临的问题
        3.2.2 豆类加工业面临的问题
    3.3 分析结果
第四章 提高农户种植大豆意愿的对策与建议
    4.1 树立五大连池市大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4.2 破解农户种植意愿困境的措施建议
    4.3 从政府角度提出促进豆业发展的建议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与讨论
    5.2 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大豆产量及用途
    1.2 我国进口大豆概况
    1.3 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品质差异
        1.3.1 色泽和气滋味
        1.3.2 百粒重
        1.3.3 损伤粒和破碎粒
        1.3.4 杂质
        1.3.5 霉变粒
        1.3.6 水分
        1.3.7 粗蛋白
        1.3.8 粗脂肪
        1.3.9 脂肪酸含量
        1.3.10 游离脂肪酸值
        1.3.11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1.4 巴西大豆特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内外不同检测方法比较
        1.5.2 陆地储藏与海上储运的差异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检测方法测定大豆水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2.1.2 样品预处理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含水量大豆在模拟储运期间的质量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检测项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储存期间豆堆温度变化
        3.2.2 发热后大豆的感官指标变化
        3.2.3 发热后大豆的化学指标变化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巴西大豆储存期间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检测项目
        4.1.4 实验方法
        4.1.5 气相色谱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通风对大豆货损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期货期权工具的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1 黄大豆交割制度修改的研究
        1.5.2 行业选取上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大豆蛋白加工企业概念
        2.1.2 套期保值概念
        2.1.3 基差概念
        2.1.4 期权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套期保值理论
        2.2.2 基差交易理论
        2.2.3 期权交易理论
第三章 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分析及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思路
    3.1 Z大豆加工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3.1.3 公司原料价格管理现状及问题
    3.2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分析
        3.2.1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的来源
        3.2.2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的形成因素
        3.2.3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的特征
    3.3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思路
        3.3.1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的动机
        3.3.2 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3.3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思路
第四章 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及作用分析
    4.1 黄大豆1号期货品种概况
        4.1.1 黄大豆1号期货市场简介
        4.1.2 黄大豆1号期货市场运行情况
        4.1.3 黄大豆1号期货交割制度
    4.2 大豆价格走势分析
        4.2.1 大豆市场简介
        4.2.2 大豆市场供给分析
        4.2.3 大豆市场需求分析
    4.3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
        4.3.1 运用期货期权工具规避大豆价格波动风险方案
        4.3.2 建立期货市场虚拟库存、利用基差交易改变公司单一采购模式方案
    4.4 Z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作用分析
        4.4.1 降低了采购端原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4.4.2 虚拟库存的建立增加了公司的资金使用率
        4.4.3 基差交易的运用改变了公司单一的采购模式
        4.4.4 降低了因“订单农业”采购模式导致库存原料价值减值的风险
第五章 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Z公司外部的保证措施
        5.1.1 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
        5.1.2 期货市场流动性的保障
    5.2 Z公司内部的保证措施
        5.2.1 加强公司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5.2.2 成立独立的衍生品交易部并完善公司相关制度
        5.2.3 引进专业的金融人才
        5.2.4 树立正确的衍生品风险管理理念
        5.2.5 灵活运用多种衍生品工具,重视期权对期货的保险作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大豆市场分析
二、中国大豆出口现状
    (一)国内大豆供需情况
    (二)中国大豆贸易出口总量
    (三)中国大豆贸易差额规模
三、中国大豆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增长缓慢
    (二)产品结构有待升级
    (三)大豆新品种研发不足
    (四)生产成本较高
    (五)产业扶持不足
四、促进大豆出口贸易良性发展的建议
    (一)扩大种植规模
    (二)优化生产区域布局
    (三)拓展有机大豆市场需求
    (四)提高生产效率
    (五)聚焦大豆贸易政策保护

(7)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豆的营养价值
    1.2 大豆在全世界的种植发展状况及其分布
    1.3 国内外大豆市场形势
    1.4 大豆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1.5 中国进口大豆的背景与现状
    1.6 大豆在中国的储存与质量状况
    1.7 国产和进口大豆在储存期间品质变化研究进展
    1.8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山东地区实仓储藏黑龙江大豆与美国大豆的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黑龙江大豆与美国大豆入仓质量和储存品质情况对比分析
        2.3.2 黑龙江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规律
        2.3.3 美国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规律
        2.3.4 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质量和储存品质变化比较
    2.4 小结
3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质量和储存品质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水分的影响
        3.3.2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杂质的影响
        3.3.3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热损伤粒率的影响
        3.3.4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损伤粒率的影响
        3.3.5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完整粒率的影响
        3.3.6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8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的影响
        3.3.9 不同仓型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酸值的影响
    3.4 小结
4 水分和杂质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入仓水分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3.2 入仓杂质对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豆的起源与传播
        一、大豆起源于中国
        二、大豆在世界传播
    第二节 大豆传入美国的背景与路径
        一、大豆传入前的历史背景
        二、大豆传入美国的路径
第二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早期引种和缓慢发展时期(1898年以前)
        一、1898年以前的引种
        二、1898年以前的试种
    第二节 快速发展时期(1898年-1969年)
        一、生产的迅速发展
        二、主产区的形成
    第三节 波动发展时期(1970年-1995年)
        一、生产的起伏波动
        二、主产区的发展
    第四节 稳步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一、生产的稳步提高
        二、主产区的现状
第三章 大豆在美国生产技术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育种与品种资源发展
        一、1898年以前的大豆品种
        二、品种采集与传统育种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转基因大豆
    第二节 大豆栽培与收获技术的发展
        一、整地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四、收获和贮藏
    第三节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
        一、大豆病害及其防治
        二、大豆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章 大豆在美国加工利用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利用方式的改变
        一、从大豆制品到牧草作物
        二、从牧草作物到粒用大豆
    第二节 大豆作为牧草作物的利用
        一、青绿饲料
        二、青贮饲料
        三、干草饲料
        四、放牧和肥田
        五、豆粒喂养
    第三节 粒用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一、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二、豆油的利用
        三、豆粕的利用
        四、大豆食品
第五章 大豆在美国组织机构的本土化
    第一节 大豆相关政府机构与高校
        一、美国农业部及相关工作
        二、农业高校及试验推广站
    第二节 大豆相关企业公司
        一、产品加工公司
        二、工业制造公司
        三、作物种子公司
        四、产品贸易公司
    第三节 大豆相关协会组织
        一、美国大豆协会
        二、联合大豆基金会
        三、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第六章 大豆在美国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大豆与美国自然条件的相互适应
        一、大豆的植物生理特征
        二、大豆适宜美国农业环境
    第二节 大豆相关法案的推动
        一、大豆补贴政策
        二、大豆品种保护政策
    第三节 大豆产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美国国内市场的大豆产业
        二、大豆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
    第四节 大豆相关技术体系的完善
        一、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
        二、大豆种植的机械化
        三、大豆加工技术的进步
        四、大豆运输系统的健全
    第五节 大豆相关组织制度的建设
        一、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构成
        二、大豆相关组织体系的协作
第七章 美国大豆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中美大豆相对优势地位的转换
        一、中国大豆的历史优势
        二、中美大豆的现代转变
    第二节 相对地位转变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效率因素
        二、产销体系因素
        三、政策导向因素
        四、消费结构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二、进行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三、不断完善大豆产业链发展
        四、推进大豆组织与制度优化
        五、发展特色非转基因大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国际化背景下流通效率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以大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难点
        1.5.2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关于价格波动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流通效率的文献综述
    2.3 流通效率对大豆价格波动的影响及机理
    2.4 相关理论基础
3 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及中国大豆的供求和贸易现状
    3.1 世界大豆的供求、贸易现状
        3.1.1 世界大豆的供给
        3.1.2 世界大豆的需求
        3.1.3 世界大豆的贸易现状
    3.2 中国大豆的供求、贸易现状
        3.2.1 中国大豆的供需现状
        3.2.2 中国大豆的贸易现状
4 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的流通路径
    4.1 进口大豆流向中国的路径
        4.1.1 美国大豆的流通路径
        4.1.2 巴西大豆的流通路径
    4.2 国产大豆的流通
        4.2.1 大豆流通中参与的主体
        4.2.2 大豆在国内的流通渠道
        4.2.3 大豆流通存在的问题
5 大豆流通效率对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5.2 指标计算与描述性统计
        5.2.1 数据来源
        5.2.2 指标计算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Johansen协整检验
        5.3.3 实证结果
6 对策建议及展望
    6.1 国际化背景下稳定大豆价格对策建议
        6.1.1 降低大豆流通税费,减轻流通主体负担
        6.1.2 推进大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豆流通体系
        6.1.3 搭建流通市场信息平台,提高大豆流通效率
        6.1.4 鼓励国产大豆生产,着重提高大豆品质
        6.1.5 适度进口,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
        6.1.6 充分发挥大豆协会作用,稳定大豆市场价格波动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使用数据的简要介绍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目标价格与相关支持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2.1
    国外目标价格类政策的研究述评 2.2
    国内农业生产支持政策的相关研究述评 2.3
    国内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相关研究评述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大豆产业发展与生产支持政策演变 3.1
    我国及世界大豆生产情况分析 3.2
    国内外大豆消费变化情况分析 3.3
    我国大豆贸易情况分析 3.4
    国内外大豆供求平衡与市场价格 3.5
    我国大豆生产成本与竞争力分析 3.6
    我国大豆生产相关支持政策的演变 3.7
    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的政策梳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4.1
    目标价格对农户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不同类型农户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目标价格补贴增产效应的实证分析 4.4
    相关价格支持政策对目标价格增产效应的抑制作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价格补贴时期大豆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 5.1
    本章研究的问题 5.2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国产大豆价格与进口大豆价格传导 5.3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油用大豆产业链价格传导的差异 5.4
    目标价格实施前后国内大豆期现货价格关系 5.5
    目标价格期间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的新解释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6.1
    本章研究的问题 6.2
    理论分析 6.3
    模型构建 6.4
    参数设置 6.5
    模拟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 7.1
    本章研究的问题 7.2
    模型构建 7.3
    参数设置 7.4
    模拟分析 7.5
    种植者要素收入的进一步讨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的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村干部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
    相关表格 附录4
    三要素替代关系推导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国产大豆品质达到国际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豆进口非关税措施的关税等值研究:基于价格楔扩展模型[J]. 林大燕,刘天宇,吴建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我国大豆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 赵宏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3]农户种植大豆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连池市为例[D]. 贾宝玲.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进口大豆储运期间的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宏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基期货期权工具的Z大豆加工公司原料价格风险管理研究[D]. 张海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6]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中国大豆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J]. 魏培梅. 对外经贸实务, 2019(09)
  • [7]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D]. 李建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大豆在美国的引种推广及本土化研究[D]. 石慧.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9]国际化背景下流通效率对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以大豆为例[D]. 李耿锋.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4)
  • [10]中国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D]. 马英辉.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国产大豆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