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君丽[1](2020)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大学生常常因为环境改变和情感受挫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心理咨询的兴起,使心理咨询资源获取更便捷、咨询形式更多样、咨询服务更广泛、资料管理更科学高效。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大学生对网络保密性和安全性的担忧,对网络心理咨询从业者专业性的质疑,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法律和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等途径得以解决。

张良[2](2020)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吸纳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网络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对人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互联互通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数量每年都在持续攀升,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接触网络非常普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灵幸福,在网络心理学视域下进行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也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关注,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心理学因素,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开篇名义,点出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重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在网络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征,阐述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第四部分为论文的核心,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以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即“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以提高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有效性。

王缓缓[3](2020)在《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对心理育人相关概念,以及心理育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内容任务、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四个层面,剖析了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论证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8所高校为例,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从高校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第三部分,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要求、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张雪[4](2019)在《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发展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不稳定阶段。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带来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网络中的负面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甚至导致大学生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而,了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研究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本论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阐释了大学生网络心理相关概念、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和相关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网络心理问题,即猎奇的心理、孤独的心理、网络成瘾、网络人格障碍,并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四点对策,即开展大学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加强网络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旨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王子朦[5](2019)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当下的信息时代,以及终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其中,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它逐步改变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不断更新传统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加大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使互联网呈现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在纷杂不堪的网络环境中,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易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根据品德心理结构的“四因素说”,可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分为对个体道德知、情、意的外显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在网络道德情感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和在网络道德意志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意识缺乏、道德价值观念迷失,道德责任感和羞耻感的缺失、道德移情两难以及网络成瘾问题。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分析,可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内部因素和以学校、家庭及社会为主的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大学生的生理特殊性以及自我意识、从众心理、挫折—攻击心理、社交情绪、社会动机和去个体化等心理因素是内归因;高校德育效果欠佳、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社会网络监管不力和网络自身的特殊性是外归因。结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和形成机理,不同的责任主体应有所作为。首先,大学生应主动强化自身的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合理排解虚实情绪体验,养成“慎独”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其次,高校应通过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强化校园网络道德的监管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再次,家长应主动引导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树立科学的教养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网络环境;最后,社会职能部门更应在健全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监管,重视网络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

张艳,王飞[6](2018)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契机,然后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张雪[7](2018)在《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走在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突显出来。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有文献,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肖羽[8](2018)在《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及政策支持基础上,从教育者和大学生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以期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广州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以及心理需求,探讨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途径,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2)了解目前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找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的主要方面,为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和建议。(3)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使用意愿和需求,探讨有针对性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形式和途径等,构建一套可推广普及使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操作系统。方法:研究回顾国内外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为实证研究提理论依据;结合个案访谈和德尔菲法,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通过派发电子问卷,随机抽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共900名大学生和30名教育工作者展开调查;使用SPSS 17.0软件,通过描述统计、信效度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包括:(1)调查显示,91.75%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61.72%日均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8:0024:00,而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长显着相关(P<0.05)。并且,上网频率与情感体验显着相关(P<0.01),而情感体验与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意愿显着正相关(P<0.01,r=0.151),表明网络带来的愉悦感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使用具有一定程度影响。(2)大学生上网动机和行为多样化,也呈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53.80%被调查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娱乐放松,26.73%也会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探索外部世界(36.63%)或宣泄情绪(28.71%)。(3)其中,48.84%大学生使用过在线测量与评估,31.35%在网上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总体来看,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均值为1.62±1.177,使用频率平均得分为1.75±0.791,低于理论中值2.5。(4)同时,被调查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均值为2.16±1.017,这与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使用频率(P<0.01)显着相关。另一方面,教育者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程度感知(2.53±0.863)高于大学生评分(2.23±0.907)。(5)被调查教育者和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需要程度、意愿程度评分均值均高于理论中值2.5。在教育者看来,吸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主要是辐射面广(50.00%)和便捷性(23.53%),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条件限制(41.18%)、安全性低(32.35%)、教育效果不显着(23.53%),其中,安全性低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程度影响最大。在大学生看来,吸引其使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主要为便捷性(35.97%)和保密性(30.69%),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吸引力小(50.17%)、真实性低(45.21%)、安全性低(44.88%),其中,安全性低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程度的影响最大。同时,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评价,又进一步影响着双方的需求及使用意愿。(6)在教育渠道的选择上,47.06%的教育者倾向校园网站,而63.04%的大学生期望基于社交软件。同时,双方都认为网络适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55.88%,62.05%)、心理测量与评估(41.18%,71.62%)和心理咨询(44.12%,55.45%)。也都愿意接受视频(58.82%,71.29%)和图画(47.06%,66.67%)形式,并且,超过50%的大学生还愿意接受文字形式。(7)从需求的具体分布来看,网络课程中,教育者优先选择自我意识(50.00%)、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47.06%)、心理健康含义与发展(44.12%),而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了情绪与情感(53.14%)、自我意识(53.14%)、心理适应(52.15%)、职业心理与生涯规划(51.49%);在心理测量与评估方面,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倾向开展人格测验(23.53%,42.90%),38.94%大学生还期待进一步的结果分析;在线上心理咨询中,教育者和大学生均集中选择了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41.18%,31.15%);而对于线上自助与互助的内容,29.41%教育者选择了学习与创新,22.44%大学生选择了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8)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者认为应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树立以受教育者和社会为主体的价值观,坚持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论:(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被调查大学生网络行为较为理性,且对于网络情感体验拥有正向评价。同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并且教育者和大学生都有较强的需求和使用意愿,可见,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均比较高,且发展前景较为可观。(2)目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校园网站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在线测量与评估为主,大学生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程度、使用频率、满意程度、有效程度有待提升。所以,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形式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升级空间,在教育渠道和教育内容方面,还有一些仍待发展的领域。(3)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明确规定教育工作中设备、资金、场所等基础投入条件,坚持学校党委、教育处、学生处主导,打造一支以心理学专业背景为主的人才队伍。(4)其次,应注重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据大学生习惯上网时间段,把握推送时间节点,定向推送微信文章、微博话题、网络课程,打造口碑内容,产生热点效应,形成裂变式几何传播,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晓度。(5)拓展广泛的教育渠道,利用丰富有趣的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兴趣浓度。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元需求着手,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深入多层次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使用意愿。(6)最后,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性与便捷性,以扩大覆盖面和增加使用频率,才能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同时,以大数据分析获取教育者和大学生反馈,以实现持续发展与改进。

莫莉秋[9](2018)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网络环境的出现时计算机技术发展与网络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向人类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这个便捷的、无时空限制的工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看到网络作为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质的变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与深度。全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即了解和掌握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现状;提出完整的、体系化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其中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全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对心理健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进而对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剖析;其次,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并以此为导向设计调查问卷,以某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六个专业学生为样本实施调查,从大学生认知、人格、情感、意志、社交五个方面分析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关注的焦点;再次,文章分别从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内容、教育实施的方法四个方面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彭玉蓉[10](2017)在《“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蓬勃发展在将我们带入一个由便捷化、智能化网络科技所营造的"微时代"的同时,由"微科技"和"微文化"所营造的虚拟现实化环境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此引发了学界对"网络心理健康"这一新时期诞生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关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将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探讨"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意图使我国的大学生网络心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把握科技潮流、迎接时代挑战。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三章,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在综合当前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定义及特征、"微时代"的定义及特征进行了重新厘定,进而清晰了 "微时代"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第三部分的第二章中创新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研究了"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各种表现如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及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并从主体、客体、环体、介体这四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为第三章也是研究的重点,针对前面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微时代"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给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采用各种"微科技"手段来搭建"微平台"、构建"微社区"等实现网络心理健康的知识的宣传学习及监督和辅导。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
    (一)资源获取更便捷
    (二)咨询形式更多样
    (三)心理咨询服务更广泛
    (四)资料管理更科学高效
二、大学生在网络心理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网络保密性和安全性的不信任
    (二)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心存疑虑
    (四)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问题的途径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
    (二)组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
    (三)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四)加强法律和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2)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访谈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
        2.研究内容创新
一、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阐释
        1.网络心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特点
        1.双重人格性
        2.地位平等性
        3.多重社交性
        4.网络成瘾性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四)网络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网络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丰富网络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网络认知存在偏差
        2.大学生网络依赖性增强
        3.大学生网络自控意识差
        4.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
    (二)大学生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互联网“双刃剑”特点
        2.大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
        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关注度不足
三、网络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1.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提升大学生预防网络欺凌能力
        3.加强大学生防范网络色情诈骗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研究
        1.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以提高防控能力
        2.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3.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
        4.减少网络陷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辅导
        2.“双向互动”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3.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模式
        1.思想政治教育者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3.高等学校要营造“三位一体”网络心理育人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1.心理育人的含义
        2.心理育人提出的意义
    (二)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1.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
        2.心理育人的内容任务
        3.心理育人的目标方向
        4.心理育人的原则要求
    (三)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2.实践依据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
        2.高校心理育人的开展情况
        3.心育对象的体验感受
    (二)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1.心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把握不准确
        2.心育的“三全育人”落实未到位
        3.心育重“矫治”轻“发展”
    (三)原因分析
        1.传统育人思想的影响
        2.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机遇与挑战
        1.恰逢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任务与要求
        1.完善心育主渠道,加强课程建设
        2.整合心育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3.优化心育途径,加强载体建设
        4.综合多学科,加强心育的理论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1.明确心育理念,实现“育心”向“育人”的转化
        2.尊重德育和心育的独特性,把握好二者的契合点
        3.尊重规律,提高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发展中国特色,做好本土化研究
        5.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分析归纳法
    (四)创新点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1.心理
        2.网络
        3.网络心理
        4.大学生网络心理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1.自主性
        2.从众性
        3.弥散性
        4.去抑制性
    (三)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调查结果分析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
        1.猎奇的心理
        2.孤独的心理
        3.网络成瘾
        4.网络人格障碍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2.不良网络信息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3.网络固有的特性迎合大学生某些心理需求
        4.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足
四、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大学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
        2.建立有效的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3.实现网上网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相结合
        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三)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1.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2.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3.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四)加强网络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1.健全制度,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
        2.加强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三、本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
        (二)网络道德失范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五、本课题研究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征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表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在网络道德认知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二)在网络道德情感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三)在网络道德意志方面出现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特征
        (一)网络道德失范主体身份的多样性
        (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方式的隐匿性
        (三)网络道德失范活动场域的超时空性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归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的理论基础
    二、内归因
        (一)大学生生理因素
        (二)大学生心理因素
    三、外归因
        (一)高校德育效果欠佳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四)社会网络监管不力
        (五)网络技术自身的特性
第四章 调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学会情绪管理策略,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
        (三)恪守网络道德“慎独”原则,养成良好网络行为习惯
    二、加强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重视网络审美教育
        (二)完善线上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
        (三)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加强对失范行为的监督
    三、重视家庭的网络道德影响力
        (一)形成“德智”并重的教养理念,切忌重堵轻疏
        (二)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监督与引导
    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注重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化网络技术控制,优化网络管理功能
        (三)重视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契机
    (一) “互联网+”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
    (二) “互联网+”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 “互联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 “互联网+”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二、“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 “互联网+”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复杂的心理问题
    (二) “互联网+”增加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 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 培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三) 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四) 拓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五) 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7)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 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
    (二) 关于网络对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 关于网络心理相关概念的研究
    (二) 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构成的研究
    (三) 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研究
    (四) 关于优化大学生网络心理对策的研究

(8)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
        2.1.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2.2.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
第三章 问卷编制
    3.1 初始问卷的建立
        3.1.1 文献研究
        3.1.2 个案访谈
        3.1.3 问卷初选条目池的建立
    3.2 德尔菲法
        3.2.1 咨询专家选择
        3.2.2 专家积极系数
        3.2.3 专家权威程度系数
        3.2.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3.2.5 指标变异系数
    3.3 正式问卷的形成
        3.3.1 指标体系筛选结果
        3.3.2 指标权重
        3.3.3 问卷条目评价方法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4.1.1 人口学特征
        4.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4.2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4.2.1 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
        4.2.2 大学生网络使用目的及行为
        4.2.3 网络使用相关分析
    4.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现状
        4.3.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意愿与需求
        4.3.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现状与效果
        4.3.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相关分析
        4.3.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现状相关分析
    4.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4.4.1 教育目标体系指标
        4.4.2 管理系统指标
        4.4.3 支持系统指标
        4.4.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构建
        4.4.5 教育效果评估指标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结果分析
        5.1.1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
        5.1.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5.1.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5.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5.2.1 加快推进政策支持和教育投入
        5.2.2 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晓度
        5.2.3 重视满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元需求
        5.2.4 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性与便捷性
        5.2.5 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和信息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心理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特征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实施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数据处理
        二、研究对象与调查的实施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四、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五、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方面
        二、网络道德心理方面
        三、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方面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一、抓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三、建立规范的网络心理咨询制度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网络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
        二、网络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三、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四、网络心理障碍防治教育
        五、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健全
        六、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
        一、电子邮件
        二、留言板
        三、网络聊天咨询
        四、网络会议咨询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理论概述
    1.1 大学生网络心理相关论述
        1.1.1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内涵
        1.1.2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征
    1.2 "微时代"相关论述
        1.2.1 "微时代"的内涵
        1.2.2 "微时代"的特征
    1.3 "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3.1 "微时代"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积极影响
        1.3.2 "微时代"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2.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2.1.1 "微时代"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
        2.1.2 "微时代"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
        2.1.3 "微时代"障碍性心理网络问题
    2.2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弱
        2.2.2 教育者对"微时代"心理问题的忽视和教育不及时
        2.2.3 "微时代"环境凸显了网络环境对心理的不良影响
        2.2.4 "微时代"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促发了心理问题加剧
第三章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教育方法
    3.1 提升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教育水平
        3.1.1 大力普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3.1.2 努力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队伍
        3.1.3 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3.2 增强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自我教育能力
        3.2.1 树立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问题解决态度
        3.2.2 培养大学生高效的情绪及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能力
        3.2.3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和网络法制安全意识
    3.3 构建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发展健康环境
        3.3.1 制定网络法律法规打造文明网络社会环境
        3.3.2 规范网络传播文化构造健康网络校园环境
        3.3.3 管理网络科技应用营造良好网络家庭环境
    3.4 拓宽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教育途径
        3.4.1 搭造网络心理知识宣传教育"微传播"平台
        3.4.2 健全网络心理档案及动态跟踪"微管理"机制
        3.4.3 成立网络心理问题多方沟通咨询"微社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中的问题与对策[J]. 苏君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2]网络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良. 渤海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 王缓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8)
  • [4]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雪. 渤海大学, 2019(12)
  • [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归因及对策分析[D]. 王子朦. 江苏大学, 2019(02)
  • [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 张艳,王飞. 西部素质教育, 2018(23)
  • [7]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 张雪. 现代交际, 2018(13)
  • [8]广州市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D]. 肖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 莫莉秋.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10]“微时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彭玉蓉.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