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滨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长江中下游滨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一、Assess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论文文献综述)

裴佩[1](2021)在《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容忽视的“城市病”。特别是在老旧城区中存在着更为严峻的客观事实,物质空间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生态环境逐渐衰退,资源条件限制更新等问题普遍存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这样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等理念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城市中有限的自然资源促进城市内河空间发挥出最大作用,为人们在逼仄的高楼建筑群中提供一处能够亲近自然的滨水空间,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借助“景观绩效”理论的研究内容,并对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而建立起景观绩效与规划设计的相互作用模式,然后选取国外已经进行景观绩效评价的内河更新案例,分析其有效提升景观绩效的更新措施。接下来以上文的理论及案例研究为基础,将北方内河更新作为主要研究主题,遴选出适用的景观绩效因子,搭建因子与策略的关系构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总结归纳适用于北方内河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途径,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新项目的景观效益最大化。并以大连马栏河更新设计为例,进行了策略验证,结果发现设计后的内河项目在生态及社会效益层级下,共计9项景观绩效指标都获得了显着提升。论文希望能通过景观绩效的介入对评价体系指导更新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究。将前后期的评价方法融合,通过量化评价的方式对设计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预测可能产生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此外结合对已进行过景观绩效评价的相关项目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反推城市内河更新的影响效益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更新设计策略。分别从策略和具体设计验证两方面对景观绩效评价指导更新设计的途径进行探讨。从而总结出适用于相关内河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手法,为北方城市内河更新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为解决目前面临的内河更新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胡明瑞[2](2021)在《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滨水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典型性,大多数传统村落择水而建。四川盆地地区河流充沛、河网密集,加上盆地地区自身气候条件优越,土壤结构优质,两者因素的叠加使得盆地地区人口汇集、聚落产生,成为有利于人居的生存空间。其中传统村落更是凸显其价值,村落中的建筑大多于宋朝至民国时期修建,由于其古建筑群保留完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四川盆地的地形特点以及水系涵养,这些传统村落又包含了典型的村落发展特质。目前国内对于滨水传统村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岭南和江南地区,西南地区研究较少。综合以上原因,本文尝试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入手,发掘四川盆地地区传统村落的相同之处和各自特质。根据传统村落的共性和个性,提出既需要保护滨水传统村落共同空间属性,这是其底色。在这个基础上又要准确把握不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彰显不同色彩。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背景、对象的研究现状进行前期分析,并确立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结合四川盆地地形特征和长江流域水系特征,用归纳演绎法分析整个滨水传统村落存在和形成的地域性特点,对其特征进行分类并找出内在联系。第三部分通过实地调研法分别对盆地内三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具有代表的村落进行走访调查,获取村落内部空间形态各要素基础资料。再运用归纳演绎法对村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总体功能布局、防洪与排水构造以及街巷布局进行总结分析,得到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内部空间形态特征。第四部分对村落内实体构筑物进行研究,包括滨水街屋形态和临水节点空间,探究不同地形条件下滨水传统村落建筑结构特征。第五部分以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培村社区为例,从村落整体空间形态、传统建筑和滨水空间的三方面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通过对四川盆地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探析,透过已存在的物质要素,挖掘内在的价值,这对我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现实可用的理论资料,为滨水传统村落开展实际的保护行动提供一定的启示,并在今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研究中起到丰富理论的作用。

常妮妮[3](2020)在《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地表水体,以营造城市水环境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亲水空间为主要目的。对于大多数城市水体,特别是城市内湖而言,其基本功能是景观功能。但现有关于城市内湖的评价主要针对水体水质状况和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对水体景观功效的评价和保障存在不足,而且景观功效很难用简单切实的指标来评价。因此,本文以城市内湖的景观功效为着眼点,在全国26个省(市)选择189座城市内湖,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现场检测和数据处理,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数据解析和模拟计算,研究建立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应用于城市内湖景观功效保障的策略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全国26个省(市)的189座城市内湖的现状调研,研究了主要水环境参数与水体景观功效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对于补水条件差异较大的城市内湖,无论运用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评价法,还是传统的富营养化状态评价法,都难以得到与调研结果很好吻合的评价结论。鉴于水体的景观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的视觉性状和公众接受度,运用现场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公众满意度和实测的水体透明度(S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SD与城市内湖景观功效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因此SD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成为研究建立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理论途径。(2)根据SD与水体景观功效的关联性,以制约SD的因素分析为切入点,开展了影响水体景观功效的水环境参数研究。基于SD的理论分析,判明水中无机悬浊质、有机残渣和藻类这三类光散射物质浓度直接影响水的视觉感官,从而成为水体景观功效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三类物质的成因分析,判明水的视觉感官性状与其悬浊状态、有机污染状态、藻类繁殖状态和水力状态密切相关,而直接影响上述状态的独立水环境参数为: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有机物(COD)、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水温(T)。因此,可将这8个参数作为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关联水环境因子。(3)建立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常用综合指标形式的比较分析,选择幂指数的表达模式,建立了以8个关联水环境因子为元素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WLEI=Πi=18qiwi;通过关联因子的无因次化,并运用城市内湖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各关联因子的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得出了相应的累积频率分布函数,进而确定了因子质量qi(i=1~8);通过因子变量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因子的权重系数wi(i=1~8)受补水来源的影响很大,将水体的水源分为天然水和再生水两类,确立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基于城市内湖调研数据的计算分析表明,水体的WLEI计算值与实测的水体透明度SD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R2=0.8948,p<0.05),以SD作为公众接受度的参考指标,提出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分级定量评价方法。(4)结合我国缺水城市再生水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的实际需求,基于天然水和再生水的水质差异性,运用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再生水补水和天然水补水的案例比较,研究了城市内湖景观功效提升的基本策略。结果表明,虽然再生水中有机物、营养盐等溶解物浓度一般高于天然水,但具有SS浓度低的优势,在8个关联水环境因子中,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对WLEI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再生水的有机物浓度(CODMn),因此提供充沛的再生水补给和强化再生水处理的有机物去除是水体景观功效保障的主要策略。与此相比,以天然水为水源的情况下,SS浓度对WLEI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HRT和TP,因此通过适当的预处理(例如混凝和过滤)降低补水的SS和TP浓度,同时提供较充沛的补水量是水体景观功效保障的主要策略。

郑媛[4](2020)在《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领域,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呈现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认知上“重指标、重技术”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人们过于依赖、运用高技术,而忽视了人、建筑与自然之间本应具有的调适性。对气候、地貌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出发点,也是形成建筑形态特征的根本缘由。以气候与地貌为视角研究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有益于地域文化与建筑技术的对接融合,对创造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为主要内容,通过“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实证研究”五个方面形成逐层推进的研究路径。首先,解析了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通过借鉴相关理论的核心概念,建立了整体的认知框架;第二,针对长三角地区的气候和地貌环境特征进行了解读,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得出了该地区适宜性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并诠释了各策略的应用效率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第三,从建构方式、空间形态、界面构造三个方面凝炼了长三角地区既有建筑的“在地营建智慧”,进而归纳出其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着媒介、语境、路径、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第四,针对建筑群体、基本单元、界面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策略与方法;最后,以浙江德清县张陆湾村绿色农居为例加以论证,以期研究成果对当前地域性绿色建筑实践起到一定的方法指导。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融贯的方式建立了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目的在于对当下以“绝对指标”和“技术控制”为导向的绿色建筑本质的误读进行厘清,强调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地域性绿色建筑适宜的营建策略。

初亚奇[5](2020)在《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突变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破坏,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从而引发城市内涝、水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水安全与水生态问题。同时,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气候特征与水文条件等,致使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城市雨洪管理实施难度增加。因此,本文以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为视角,从流域、城市、河段多尺度构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满足城市雨洪管理需求,提升寒地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功能,以期对寒地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论文在大量背景理论研究下,首先梳理寒地城市地域特征,识别不同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以“格局—过程—尺度”为切入点,提出多尺度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建立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并进一步确立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城市管控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格局与水生态过程、城市内涝的影响机制,阐述多尺度管控内容与相关技术方法;其次,构建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即“流域尺度空间耦合(宏观)——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市尺度系统耦合(中观)——寒地海绵系统优化、河段尺度功能耦合(微观)——河岸带生态修复与措施建设”,并提出相应体系内容与技术方法;再次,以沈抚新区作为寒地城市研究区域,对应规划体系框架建立多尺度空间,在流域尺度下,利用GIS空间计算与分析法进行空间耦合,提取与水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底要素,进行耦合叠加,构建不同水平的水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底线(低)、一般(中)、满意(高)三级水平划分禁限建区域,优化城市水生态安全格局,为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提供刚性骨架;在城市尺度下,基于流域尺度空间格局,对城市多级排水系统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寒地海绵生态系统优化,确定水系廊道和绿地斑块布局,二是寒地城市排水管网优化,运用SWMM模型对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排水要求,三是寒地适宜性低影响开发系统,划分管控分区并对各分区所应用措施规模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利用SWMM模型对优化前后方案进行模拟校验,验证其优化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注重寒地雨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寒地海绵系统耦合最优模式;在河段尺度下,在流域尺度水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上,依据城市尺度寒地海绵生态系统格局与低影响开发系统定量方案,对研究区域内的河岸带进行海绵结构布局与方案设计,使具有寒地适宜性水生态修复与低影响开发措施两者在设计中并行,同时对河岸带的寒地植物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寒地海绵河岸带的功能要素耦合。论文涉及城乡规划、景观、水文等多学科理论融合,着眼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集成多种相关技术方法。通过多尺度体系构建,明确寒地海绵不同尺度规划内容,最后将相关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方案中,检验该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崔嘉慧[6](2020)在《城水耦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水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欣莹[7](2020)在《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水系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基础,承担了防洪排涝、供水水源、水体自净、生境营造、文化承载、旅游景观、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主导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推动和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面率下降、水景观特色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愈加紧张。因此,如何协调城水关系,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进,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西安城市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自然、人工水系演化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不同时期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依此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对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与定量分析,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主导因素。基于VAR-Km模型探索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并得到了两者的适宜性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SD模型对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出了城水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本研究能够为城市水系的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古代及现代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分析了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在系统梳理古今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城市水系特点,结合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开展了城市水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时间上,选取适宜的权重计算方法,得到各时期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运用重心测度法,将指标值与空间坐标结合,得到对应的重心转移路径及速率。(2)识别了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及变化趋势分析,筛选出城市发展是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将驱动因素分为气候水文、城市发展及突发灾害3个类型,与城市水系相结合,进行相关关系、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运用Correl函数得出各因素与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驱动力值计算,得到驱动力的大小排序。再通过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变化特征分析,得到了城市发展是当前及未来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3)分析了现代城市水系与主导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效应,并评估了两者之间的适宜性等级。将VAR模型与K-means法相结合,通过Grange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到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将算得数值进行聚类等级划分与判别,得到了城水之间的适宜性评估结果。(4)构建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SD模型,比选出适宜的城水发展方案,并提出调控策略。依据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结论,分析了相关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SD模型。针对不同侧重点,设定常规发展、水系维护、实力优先及城水协同4个情景方案,通过仿真和合理性比选,确定了城水协同方案为优选方案。依据城水协同方案的仿真结果,结合西安城水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了西安城水发展的调控策略及各子系统的调控方案。

赵晨晔[8](2020)在《基于韧性理论的江心洲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以南京八卦洲为例》文中指出

邢鲁豫[9](2020)在《巢湖平原圩田景观研究与实践 ——以无为新区生态网络规划及马口河公园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存在着多种多样极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建设发展使得这些地域性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被忽视,大量的城市建设用地割裂了乡土景观体系,自然、水利、农田和聚落交叠而成的乡土景观被拆解。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地域性乡土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传承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巢湖平原是皖江流域内典型的代表区域,具有独特的乡土景观体系,其的形成与演变是人类与自然长期以来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今仍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因此本文选取巢湖平原乡土景观中最具特色的圩田景观进行历史发展研究,并放在现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语境下进行实践和应用。本文首先对巢湖平原乡土景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沿革进行研究,系统地对该区域乡土景观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其次通过对于乡土景观各构成要素的解析,着重研究巢湖平原圩田区域的水利系统、农田系统、聚落系统等人工干预景观,分析圩田景观在该区域内的构成模式和空间格局特征,为风景园林语境下的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最后以无为市东部新区为规划设计范围,利用前期研究理论指导规划与设计,在巢湖平原独特的的乡土景观特色体系的基础之上,研究无为市新区构架城市生态网络的可行性,并选取关键节点利用乡土景观元素进行城市防洪公园设计,探寻在流域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景观再生、自然资源保护与农耕经济恢复三者能够在该规划区域内和谐共融的方法。

彭媛媛[10](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二、Assess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sess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论文提纲范文)

(1)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1.1.2 逐渐衰退中的河流环境
        1.1.3 条件制约下的城市更新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1.3.1 国内外内河空间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1.3.2 国内外景观绩效的实践与理论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与景观绩效理论研究
    2.1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理论研究
        2.1.1 相关概念
        2.1.2 城市内河空间的构成
        2.1.3 城市内河更新的研究内容
        2.1.4 城市内河更新的过程
    2.2 景观绩效理论研究
        2.2.1 景观绩效评价体系
        2.2.2 景观绩效研究方法与评价因子
        2.2.3 景观绩效评价与循证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景绩绩效的内河更新案例研究
    3.1 案例选取
    3.2 美国休斯顿布法罗巴约绿道
        3.2.1 项目信息
        3.2.2 更新策略
        3.2.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3.3 美国芝加哥滨河步道
        3.3.1 项目信息
        3.3.2 更新策略
        3.3.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3.4 美国詹姆士河里士满运河步道
        3.4.1 项目信息
        3.4.2 更新策略
        3.4.3 项目主要景观绩效
    3.5 更新案例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研究
        3.5.1 内河更新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3.5.2 不同层级的景观绩效评价因子利用
4 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4.1 适用于北方城市内河更新的景观绩效因子遴选
        4.1.1 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因子的指标选取
        4.1.3 评价因子与更新策略的关系构建
    4.2 宏观层面:城市内河更新的网络设计研究
        4.2.1 塑造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
        4.2.2 构建功能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4.2.3 体现地域文化的绿道网络
    4.3 中观层面:城市内河廊道设计研究
        4.3.1 注重水域的改善与恢复
        4.3.2 增强护岸的多种功能
        4.3.3 注重水陆缓冲带的合理建设
        4.3.4 平衡与周边用地的隔离与融合
    4.4 微观层面:城市内河空间景观模块设计研究
        4.4.1 合理构建完整的生物群落
        4.4.2 丰富文化多样的游憩活动
        4.4.3 加强水陆和慢行交通组织
        4.4.4 建设安全舒适的服务设施
    4.5 城市内河更新中社会与经济效益提升途径研究
        4.5.1 增强河流活力带动区域复兴
        4.5.2 促进公众参与维护建设公平
        4.5.3 节约建设费用推进持续发展
    4.6 北方城市内河综合环境治理的基础工程设计研究
        4.6.1 生态防洪保障城市安全
        4.6.2 蓄水防渗维持稳定径流
5 大连马栏河更新设计
    5.1 场地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上位规划
        5.1.3 场地分析
        5.1.4 公众评价
    5.2 马栏河的景观绩效评价
        5.2.1 生态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3 规划目标及定位
        5.3.1 规划定位
        5.3.2 总体目标
        5.3.3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与核心设计
        5.4.1 总体布局
        5.4.2 规划分区
        5.4.3 核心区详细设计
    5.5 开发时序
    5.6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
        5.6.1 设计后景观绩效评价
        5.6.2 景观绩效评价循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1.1 结论
        6.1.2 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
附录 B 表格目录
附录 C 设计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系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1.1.2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形成的典型性
        1.1.3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相关概念分析及研究范围界定
        1.4.1 四川盆地
        1.4.2 长江流域
        1.4.3 滨水传统村落
        1.4.4 空间形态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地域及形态特征
    2.1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1.2 人文环境概况
    2.2 滨水传统村落现状分布特征
        2.2.1 河流与分布关系
        2.2.2 海拔与分布关系
    2.3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平面布局
        2.3.1 带状布局
        2.3.2 集中型布局
        2.3.3 梭形布局
        2.3.4 四川盆地滨水传统村落形态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分析
    3.1 总体功能布局
        3.1.1 实例分析
        3.1.2 功能布局特征分析
    3.2 防洪与排水构造分析
        3.2.1 自然格局上的防洪措施
        3.2.2 村落内部结构的理水方式
        3.2.3 滨水建筑的防水技术
    3.3 街巷空间结构分析
        3.3.1 水体与街巷布局
        3.3.2 临水空间序列分析
    3.4 本章小结
        3.4.1 顺应不同水体格局
        3.4.2 展现四川盆地地域特征
4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滨水节点分析
    4.1 滨水街屋临水特征
        4.1.1 前河后街式
        4.1.2 内街外河式
    4.2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临水节点空间分析
        4.2.1 桥体空间
        4.2.2 水埠空间
        4.2.3 驳岸空间
    4.3 本章小结
        4.3.1 滨水街屋特征总结
        4.3.2 临水节点空间特征总结
5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建议
    5.1 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保护价值
    5.2 四川盆地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保护面临困境
        5.2.1 水环境危机
        5.2.2 保留与更新的矛盾
    5.3 实践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5.3.1 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培村社区空间形态现状
        5.3.2 空间形态保护内容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环境概述
        1.1.2 城市水体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1.1.3 城市水体污染问题
    1.2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
        1.2.1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2.2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2.3 城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 城市水体的补水问题
        1.3.1 城市水体的类型及补水需求
        1.3.2 城市水体的补给水源类型
        1.3.3 再生水用于城市水体补水
    1.4 城市水体的景观功效保障
        1.4.1 水体景观的定义和一般要求
        1.4.2 水体景观功效的评价问题
        1.4.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的必要性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城市内湖调研与分析
        2.1.1 全国代表性城市内湖选择
        2.1.2 水体调研方法
        2.1.3 水体采样与水质分析
    2.2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方法
        2.2.1 综合指标形式的选择
        2.2.2 关联水环境因子的确定
        2.2.3 水环境状态模拟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水质评价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统计分析
3 全国代表性城市内湖调研分析
    3.1 调研结果的总体分析
        3.1.1 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状况
        3.1.2 基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水质状况
        3.1.3 水质状况的地区差异性
    3.2 补给条件对城市内湖水质的影响
        3.2.1 调研水体的补水类型及分布状况
        3.2.2 补给水源类型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3.2.3 补水频度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3.3 公众满意度调研结果分析
        3.3.1 公众满意度的总体状况
        3.3.2 公众满意度与地表水水质类别的关联性
        3.3.3 公众满意度与水体透明度的关联性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表征指标分析
    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景观水体适用性
        4.1.1 地表水体功能与相应水质要求
        4.1.2 城市内湖水质达标的限制因素
    4.2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水体景观功效的基本要求
        4.2.2 影响水体感官性状的主要因素
        4.2.3 对水体透明度的再认识
    4.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表征的新思路
        4.3.1 水体透明度计算的基本理论
        4.3.2 水体透明度的关联水环境参数
        4.3.3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的综合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5.1 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形式选择
        5.1.1 常用综合指标形式的比较
        5.1.2 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形式的确立
    5.2 因子质量的确定
        5.2.1 因子的无因次化
        5.2.2 因子质量的计算
    5.3 因子权重的确定
        5.3.1 因子变量的敏感性分析
        5.3.2 权重的确定
    5.4 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的提出
        5.4.1 综合指标表达式
        5.4.2 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5.4.3 基于综合指标计算值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评价与分级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的城市内湖景观功效提升策略研究
    6.1 典型案例
        6.1.1 天然水补给型水体
        6.1.2 再生水补给型水体
    6.2 基于WLEI的景观功效评价
        6.2.1 水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6.2.2 基于WLEI的景观功效综合评价
        6.2.3 基于WLEI景观功效评价的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
        6.2.4 景观功效主要影响因子识别
    6.3 景观功效提升策略
        6.3.1 景观功效提升的决策框架
        6.3.2 景观功效提升的技术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研城市内湖基本信息表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的缘起: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
        1.1.2 “建筑文脉”的厘清与诠释
        1.1.3 地域性建筑营建现存问题的思考
        1.1.4 长三角地区经济、气候、地貌的特殊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发展动态:系统性方法的产生与多元化实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地域性求解与探索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1.7.1 章节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认知框架
    2.1 气候、地貌与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作用机制解析
        2.1.1 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认知图式
        2.1.2 传统风水学的环境观
        2.1.3 人地系统的要素、结构与作用关系
    2.2 建筑气候学视野下的绿色营建
        2.2.1 建筑气候学的概述:追随地方气候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
        2.2.2 建筑气候调节原理:逐级调整使室内环境趋于舒适
        2.2.3 建筑气候分析方法:气象参数向建筑气候转换的媒介
    2.3 基于地貌学视角的适应性营建
        2.3.1 地貌的成因及其特征
        2.3.2 影响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地貌要素
        2.3.3 基于地貌特征的绿色建筑营建的关键问题
    2.4 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目标、原则与基本思路
        2.4.1 目标:动态舒适
        2.4.2 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双极控制性原则、动态适应性原则
        2.4.3 基本思路:分析、提炼、转译、建立、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长三角地区地域环境的解读与分析
    3.1 气候环境
        3.1.1 气候特征:夏热、冬冷、潮湿、静风
        3.1.2 气候分区:局地气候的差异
        3.1.3 建筑气候分析:建筑气候调节策略的有效性排序与时空分布规律
    3.2 地貌环境
        3.2.1 地形地貌:平原水网、山地丘陵、滨海岛屿
        3.2.2 整体格局与地貌特征:破碎地貌
    3.3 地形气候与微气候
        3.3.1 地形气候: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中观维度气候
        3.3.2 微气候:与建筑室内环境直接相关的微观维度气候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建筑“在地营建智慧”的凝炼与“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1 建筑空间形态、界面构造应对“气候要素”的在地智慧
        4.1.1 群体组合:整体的规模效应与单元的空间层级
        4.1.2 体形系数:形体规整与较小的体形系数
        4.1.3 朝向方位:综合太阳辐射与风向的朝向选择
        4.1.4 空间组织:内聚型的格局与可调节的气候缓冲空间
        4.1.5 生态界面:对不同气候要素的阻隔、渗透与交换
    4.2 建筑建构方式应对“地貌单元”的在地智慧
        4.2.1 群体布局:顺应地形地貌的形态格局
        4.2.2 构成模式:以单元为构成组合的基本要素
        4.2.3 结构体系:灵活的可扩展性、可调整性与适应性
        4.2.4 接地方式:人居单元与地貌单元的契合性
    4.3 绿色建筑营建模式“地域基因库”的建立
        4.3.1 “地域基因库”的研选与建立
        4.3.2 “在地营建智慧”对现代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的启示
    4.4 “在地营建智慧”的转译机制
        4.4.1 转译的媒介:原型
        4.4.2 转译的语境: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环境、典型个例因素
        4.4.3 转译的路径:结构模式的拓扑转换、实体要素的变更、比例尺度的变换
        4.4.4 转译的评价:转译差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方法
    5.1 营建的对策
        5.1.1 能源:充分把握低品位能源的利用
        5.1.2 资源:建立资源的微循环系统
        5.1.3 形态:建构具有应变性的建筑形态
    5.2 气候、地貌与建筑群体设计
        5.2.1 群体构成与地貌适应
        5.2.2 群体建造与建筑节地
        5.2.3 群体组织与自然通风
        5.2.4 群体布局与太阳辐射
    5.3 气候与建筑节能形态
        5.3.1 平面形态与热环境
        5.3.2 剖面设计与风环境
        5.3.3 自遮阳的形体设计
    5.4 地貌与实体构筑方式
        5.4.1 下垫面的柔性应变
        5.4.2 地形因借的气候适应
        5.4.3 结构体系的技术支撑
    5.5 生物气候界面的建构
        5.5.1 内外界面的属性差异
        5.5.2 气候要素“防”、“适”、“用”的适时调整
        5.5.3 生物气候界面的拓扑转换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浙江德清张陆湾村地域性绿色建筑的营建
    6.1 地域环境解析
        6.1.1 “因地而异”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
        6.1.2 “因时而异”的社会与经济
        6.1.3 “因例而异”的历史缘由
    6.2 建成环境现状分析与原型提炼
        6.2.1 筒屋式民居
        6.2.2 筒屋室内热工环境实测
        6.2.3 现存问题分析
    6.3 现代地域性绿色农居营建方法
        6.3.1 群体的构成与组合
        6.3.2 宅院基本单元的建构
        6.3.3 建筑风貌的传承与创新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概括与总结
    7.2 问题与不足
    7.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建筑气候分析图表
作者简历

(5)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突变引发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1.1.2 快速城镇化导致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1.1.3 寒地城市发展致使雨洪管理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水生态与水安全理论研究进展
        2.1.1 城市水生态理论研究
        2.1.2 城市水安全理论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概念及意义
        2.2.2 “格局—过程—尺度”关系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4 研究评述
    2.3 雨洪管理体系研究进展
        2.3.1 宏观层面防洪排涝
        2.3.2 中观层面雨洪管理
        2.3.3 微观层面河岸带设计
        2.3.4 寒地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2.3.5 经验总结与启示
    2.4 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动态
        2.4.1 我国海绵城市理论发展与现状统计
        2.4.2 我国海绵城市内容研究与技术方法
        2.4.3 我国海绵城市政策发展与地方实践
        2.4.4 我国寒地海绵城市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寒地城市地域特征
        3.1.1 寒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3.1.2 寒地城市水系空间特征
        3.1.3 寒地城市河岸带功能特征
    3.2 多尺度寒地城市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识别
        3.2.1 流域尺度现状问题
        3.2.2 城市尺度现状问题
        3.2.3 河段尺度现状问题
    3.3 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理论研究
        3.3.1 理论基础
        3.3.2 理论框架
        3.3.3 技术路线
    3.4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理论与方法
        3.4.1 格局对水生态与水安全的作用机制
        3.4.2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的寒地海绵管控内容
        3.4.3 耦合水生态与水安全管控的关键技术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框架
    4.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目标
        4.1.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4.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2.1 研究区域选取与空间尺度划分
        4.2.2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要点
        4.2.3 多尺度寒地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3 寒地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
        4.3.1 Arc GIS在不同尺度中的应用
        4.3.2 流域尺度格局构建与分析方法
        4.3.3 SWMM在城市尺度中的应用
        4.3.4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寒地适宜性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尺度的沈抚新区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1 沈抚新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5.1.1 自然条件现状
        5.1.2 水土资源分析
    5.2 水生态安全格局影响因素分析
        5.2.1 单因子要素影响分析
        5.2.2 综合要素影响分析
    5.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3.1 水生态安全格局等级划分
        5.3.2 土地适宜性评价
        5.3.3 生态关键区识别
        5.3.4 水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尺度的沈抚中心城区寒地海绵规划与系统优化
    6.1 沈抚中心城区水生态与水安全条件概况
        6.1.1 地形地势现状与雨洪来源
        6.1.2 降水特征与暴雨雨型
        6.1.3 降雨径流控制分析
        6.1.4 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
    6.2 城市海绵系统格局构建与优化
        6.2.1 城市海绵生态系统格局构建
        6.2.2 海绵城市排水系统优化
        6.2.3 海绵城市雨雪水资源化利用
    6.3 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与定量方案
        6.3.1 沈抚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划分
        6.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6.3.3 沈抚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
        6.3.4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定量计算
    6.4 海绵系统优化方案模拟与分析
        6.4.1 预规划方案模拟分析
        6.4.2 优化方案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河段尺度的浑河沈抚段生态建设与低影响开发设计
    7.1 浑河河岸带概况与问题分析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生态安全问题分析
    7.2 城市河岸带结构布局与水生态修复
        7.2.1 河岸带海绵结构布局
        7.2.2 寒地河岸带水生态修复措施
    7.3 城市河岸带海绵设计与LID措施应用
        7.3.1 河岸带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7.3.2 寒地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水系领域文献分析
        1.2.2 城市水系演化特征及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1.2.3 城市水系发展驱动机制及城水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城水系统论与模拟调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西安城市水系概况及演变历程
    2.1 研究区域及城市水系概况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水资源量与水质
        2.1.3 水系主体工程
        2.1.4 水系附属工程
    2.2 城市水系演变的环境基底
        2.2.1 水系发育的地形地貌
        2.2.2 水系发育的水资源禀赋
        2.2.3 历史进程中的城水关系变化
    2.3 古代城市水系演变历程
        2.3.1 自然河系变迁
        2.3.2 人工渠系建设
        2.3.3 湖泊池沼演变
    2.4 现代城市水系变化历程
        2.4.1 建国后的城市水系发展
        2.4.2 近30 年城市水系发展
        2.4.3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进展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及时空演化特征
    3.1 城市水系功能指标体系
        3.1.1 古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1.2 现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2 城市水系演变的时间特征
        3.2.1 研究方法引入
        3.2.2 古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2.3 现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3 城市水系演变的空间特征
        3.3.1 研究方法引入
        3.3.2 古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3.3 现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驱动机制分析与因素识别
        4.1.1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4.1.2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
    4.2 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4.2.1 气候水文
        4.2.2 城市发展
        4.2.3 突发灾害
    4.3 驱动力定量分析
        4.3.1 驱动力计算
        4.3.2 各时期驱动力变化
        4.3.3 各因素驱动力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效应及适宜性评估
    5.1 VAR-Km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5.2 关联模型建立与计算
        5.2.1 模型建立与检验
        5.2.2 Granger因果检验
        5.2.3 脉冲响应计算
        5.2.4 方差分解计算
    5.3 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
        5.3.1 等级计算
        5.3.2 等级判别
        5.3.3 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D模型的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模拟预测
    6.1 模型设计框架
        6.1.1 SD建模方法
        6.1.2 模型设计思路
    6.2 仿真模型设计与检验
        6.2.1 模型参数设定
        6.2.2 模型流图与方程
        6.2.3 模型检验
        6.2.4 模型运行
    6.3 调控方案优选
        6.3.1 调控方案设计
        6.3.2 方案模拟结果
        6.3.3 方案比选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协同发展调控策略
    7.1 调控策略设计思路
    7.2 城市社会经济与发展规模调控
        7.2.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7.2.2 加强城水发展的空间耦合度
        7.2.3 实现水经济市场全域覆盖
    7.3 水源供给调控
        7.3.1 强化秦岭生态腹地水源涵养
        7.3.2 建立峪口水源工程
        7.3.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7.4 生态环境调控
        7.4.1 构建水系统循环自净模式
        7.4.2 推广城区水污染实时治理模式
        7.4.3 建立适宜的自然-人工空间尺度
    7.5 景观格局调控
        7.5.1 营造适宜的水域景观
        7.5.2 适度恢复河系历史规模
        7.5.3 强化湖池历史文化展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巢湖平原圩田景观研究与实践 ——以无为新区生态网络规划及马口河公园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巢湖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
        1.2.2.巢湖平原的农田围垦及农业发展
        1.2.3.巢湖平原的水利工程建设
        1.2.4.关于巢湖平原的城镇聚落营建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研究范围与时间的界定
        1.4.2.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1.6.研究框架
2.巢湖平原基本概况
    2.1.水文概况
        2.1.1.河流水系概况
        2.1.2.巢湖的形成与演变
        2.1.3.长江的演变与发展
    2.2.地形地貌
3.巢湖平原圩田景观发展沿革
    3.1.原始被动阶段
    3.2.逐步适应阶段
        3.2.1.宋元以前——基础起步
        3.2.2.宋元时期——波动发展
    3.3.成熟开拓时期
4.巢湖平原乡土景观体系
    4.1.自然地理
        4.1.1.土壤条件
        4.1.2.沿江平原
        4.1.3.环湖平原
    4.2.水利体系
        4.2.1.水利系统分区
        4.2.2.沿江水利系统
        4.2.2.1.沿江河堤
        4.2.2.2.沿江外滩圩与内成圈圩
        4.2.2.3.沿江涵闸
        4.2.3.环湖水利系统
        4.2.3.1.环湖湖堤
        4.2.3.2.环湖水系
    4.3.圩田系统
        4.3.1.沿江农田
        4.3.2.环湖圩田
    4.4.聚落系统
        4.4.1.沿江聚落发展及分布
        4.4.2.环湖聚落发展及分布
5.研究总结与实践选题
    5.1.巢湖平原圩田景观研究总结
        5.1.1.自然环境基础
        5.1.2.土地开发历程
        5.1.3.乡土景观体系
        5.1.4.快速城市化对乡土景观的影响
    5.2.规划设计选题
    5.3.规划设计策略建议
6.相关圩田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6.1.荷兰阿尔梅勒滨水地区水网系统
        6.1.1.案例概况
        6.1.2.设计内容
        6.1.3.规划启示:城市水系统运行模式及功能
    6.2.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乡村景观规划
        6.2.1.案例概况
        6.2.2.设计内容
        6.2.3.规划启示:圩田城市乡村环境保护与发展
    6.3.Noordwaard圩田滞洪区
        6.3.1.案例概况
        6.3.2.设计启示:圩田区域生态景观功能设计
    6.4.Ecology as Industry
        6.4.1.案例概况
        6.4.2.设计启示:河流沿岸的防洪工程设计
    6.5.Park20/20项目
        6.5.1.案例概况
        6.5.2.设计内容
        6.5.3.设计启示:圩田区域公园设计中的可持续策略
7.无为市新城规划及马口河公园设计
    7.1.区域区位概况
        7.1.1.区位概况及环境
        7.1.2.区域城镇及交通体系
    7.2.区域综合分析
        7.2.1.上位规划解读
        7.2.2.现状及规划用地分析
        7.2.3.城市规划结构
        7.2.4.现状及规划交通分析
        7.2.5.现状绿地及河流分析
        7.2.6.现状高程及汇水分析
    7.3.东部新区规划
        7.3.1.东部新区范围及评价
        7.3.2.城市结构与传统地域景观元素
        7.3.3.总体目标及定位
        7.3.4.用地调整及红线划定
        7.3.5.规划结构
    7.4.规划策略
        7.4.1.水网系统规划策略
        7.4.2.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7.4.3.公共空间规划策略
    7.5.前期分析
        7.5.1.场地概况
        7.5.2.周边现状及规划用地分析
        7.5.3.现状水文及驳岸分析
        7.5.4.现状及规划交通分析
        7.5.5.现状资源条件分析
    7.6.总体设计
        7.6.1.设计定位
        7.6.2.设计策略
        7.6.3.分区设计
    7.7.专项设计
        7.7.1.交通专项
        7.7.2.水系统及生态滞留区设计
        7.7.3.种植设计
        7.7.4.竖向设计
        7.7.5.活动设计
    7.8.经济技术指标
8.总结
    8.1.研究成果
    8.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表目录
附录

(10)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东南地区概况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4 水资源和水文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四、Assess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waterfront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论文参考文献)

  • [1]景观绩效视角下的北方城市内河更新设计研究 ——以大连马栏河更新为例[D]. 裴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四川盆地长江流域滨水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D]. 胡明瑞.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城市内湖景观功效综合评价指标研究[D]. 常妮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气候-地貌”特征的长三角地域性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研究[D]. 郑媛. 浙江大学, 2020(01)
  • [5]水生态与水安全关联耦合视角下的寒地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初亚奇. 天津大学, 2020
  • [6]城水耦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水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D]. 崔嘉慧. 天津大学, 2020
  • [7]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D]. 张欣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韧性理论的江心洲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以南京八卦洲为例[D]. 赵晨晔.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9]巢湖平原圩田景观研究与实践 ——以无为新区生态网络规划及马口河公园设计为例[D]. 邢鲁豫.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长江中下游滨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