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牛肉全程跟踪管理

法国牛肉全程跟踪管理

一、法国的牛肉全程跟踪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夏国华[1](2017)在《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京津、辽沈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近年来赤峰农业生产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赤峰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是解决赤峰市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的解决手段。本研究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是总结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系统介绍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三是全面评估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分析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并进行优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五是分析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六是探讨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策略和政策保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农科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抗灾能力弱;农牧业面源污染渐趋严重;资源条件约束日趋紧张,农牧业生产条件受到限制;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不容乐观。(2)赤峰市还处于现代农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表现在:现代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很低,处于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现代农业产出水平较高,处于现代农业的基本实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还较低,处于现代农业初步发展阶段。(3)与全国、内蒙古自治区水平相比,赤峰市均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作物有6种:谷子、玉米、荞麦、马铃薯、烟叶、蔬菜,均具有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甜菜、莜麦、高粱、绿豆、荞麦、玉米,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7种:谷子、莜麦、高粱、甜菜、绿豆、荞麦、玉米,同时具有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有3种:谷子、玉米、荞麦。在赤峰市畜禽产品中,均具有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的畜禽有3种:驴、骡、肉牛,均具有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6种:牛皮、绵羊毛、羊绒、牛肉、禽蛋、禽肉,均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畜禽产品有10种:驴、骡、绵羊毛、牛皮、羊绒、绵羊皮、羊肉、禽蛋、牛肉、禽肉。(4)基于赤峰市优势农牧产品,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布局:粮食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饲草饲料产业、特色农牧业产业。(5)赤峰市大部分区(旗、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水平较差,特别是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喀喇沁旗、林西县、元宝山区、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红山区这8个区(旗、县)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6)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2014年国家公布的农业科技进步率56%低7个百分点。(7)赤峰市属于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预测了2020年赤峰市各区(旗、县)水资源的供需情况。结果显示2020年仅有宁城县、林西县、元宝山区三个区县不缺水。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构建了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测算了赤峰市种植业产品的农产品效率比较优势、种植规模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以及赤峰市畜禽产品的畜禽存栏规模比较优势、畜禽产品产量比较优势、畜禽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3)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赤峰市12个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探讨影响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用C-D生产函数,评价了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

黄静[2](2011)在《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每年都有很大的提升,人们对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1996年的英国“疯牛病”事件、1999年5月发生在欧盟四国的“二恶英”污染事件,足见牛肉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欧盟各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出台了法律法规,对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建立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助于牛肉质量控制和产品召回,有利于提高我国牛肉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进行了有关牛肉质量追溯系统研究及其相关制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也在积极推进牛肉安全生产追溯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然而将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进行有效衔接,进而设计全过程可追溯系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牛肉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动态进行跟踪与有效借鉴的基础上,运用先进动态追溯思想对牛肉安全生产的养殖环节、屠宰环节和销售环节进行分析,筛选三个环节的可追溯关键信息,运用EAN?UCC编码规则进行定制牛肉安全生产过程追溯码,并将RFID耳标和一维码有效应用于牛肉安全生产过程的个体识别。系统设计是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的重点研究内容,根据牛肉供应链全程和信息指标,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出牛肉安全生产过程可追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基于ASP.NET的系统体系结构。按照养殖、屠宰、销售的顺序提出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三个模块及其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个环节的概念结构模型,建立关系数据库,设计关键数据表的结构关系模型。在最后的系统实现阶段,提出了系统界面和代码的实现原则,对质量安全信息管理模块和质量安全追溯模块进行了系统实现与示例展示,并提出了系统测试与维护的基本内容。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与开发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旨在为我国牛肉质量安全有效追溯提供方法指导与技术支持。

黎安[3](2009)在《基于RFID的农产品跟踪与追溯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爆发和流行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关注的焦点。尤其农产品作为人们主要的食品,经过了“毒菜”、“瘦肉精”等事件之后,信任度严重受损,其安全问题已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对象。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就是农产品跟踪追溯体系的建立,因此设计一套较高效、合理、可行的农产品跟踪追溯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农产品跟踪追溯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体系架构进行了分析。RFID是一种利用射频技术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将RFID芯片封装成电子标签并粘贴到农产品上,便可以实现对农产品信息方便、快捷地采集和管理。本文首先介绍了RFID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总结了国内外产品追溯体系中RFID技术研究应用的现状。接着阐述了农产品跟踪追溯体系中可追溯性的相关理论,介绍了产品可追溯性概念以及可用于产品标识的信息识别技术,重点介绍了本文采用的RFID技术。在此之后具体阐述了支持RFID数据采集系统的两个关键技术:EPC技术和RFID数据处理技术,并详细讲解了组成RFID数据采集的三个组成部分:数据过滤,数据缓冲模块,复杂事件处理。接下来就本文用于RFID大量数据处理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基于SASE事件语言的复杂事件处理系统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SASE复杂事件语言的特点、结构、语义、以及它的实现过程,并通过SASE事件语言在牛肉产品流通过程跟踪系统中的应用说明SASE事件语言在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使用方法。而后,对基于农产品流通过程建立的追溯体系进行分析,将追溯系统分为跟踪子系统和追溯子系统。根据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将跟踪子系统分为生产厂商、经销商和零售商三类流通节点分别进行事件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实现设计。对于追溯系统,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分别为普通用户和监管单位设计农产品追溯过程。最后,完成基于RFID的农产品追溯体系的总体设计。

吴迪[4](2009)在《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茶叶生产消费大国来说,茶叶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茶叶市场上质量安全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信息流与实物流不对称,问题茶叶的来源去向不明,责任不清,消费者对购买茶叶产品缺乏有效可靠的信息获取途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茶叶生产供应链的研究。参考具有质量安全追溯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茶叶生产工艺流程和茶叶行业的运营模式,对茶叶生产供应链进行分析,明确供应链参与者实施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应该承担的责任,确定茶叶生产各个环节需要记录的信息,并以信息的内容和功能为基础,从保证供应链信息流的完整性和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知情权的需求两方面进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总体框架的设计。二、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编码体系的建立。根据记录的茶叶生产信息建立茶叶生产供应链可行的追溯方案,实现茶叶产品从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全程信息记录。引入EAN·UCC系统,利用EAN·UCC-128码为数据载体实现茶叶生产各个环节的唯一性标识,建立茶叶生产供应链外部追溯编码体系。通过对茶叶供应链各参与者的职责的分析,结合法律法规对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的要求,从茶叶种植与采摘,加工与包装,储存与运输和销售4个环节为切入点,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内部追溯编码体系。三、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的系统实现。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追溯平台分为企业数据管理模块和产品信息查询模块。茶叶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数据管理模块对企业的产品信息,茶叶种植信息,加工信息和检验信息进行管理。消费者可以登陆追溯平台,利用产品信息查询模块的功能,通过输入产品追溯码实现产品详细信息的查询。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茶叶质量安全生产全过程的跟踪与追溯,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的效率,加强了茶叶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的建立首次实现茶叶生产信息全过程查询,既满足了消费者对知情权的需求,还对茶文化的普及以及茶叶消费的正确引导有重要的意义。

吴迪,鲁成银,成浩[5](2009)在《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是食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控,推进追溯系统在茶叶行业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追溯体系的法律法规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结合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现状,该文综述了追溯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讨论了在茶叶行业建立追溯系统的意义及前景。茶叶属于特种经济作物,追溯系统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茶叶质量的监督管理,还对茶文化的普及以及茶叶消费的正确引导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茶叶行业应用追溯系统的企业很少,没有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推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以建立试点企业为先导,逐步拓展为全行业行为。

苏昕[6](2007)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保障我国城乡消费者身体健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是研究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农产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全面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主要存在着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认证体系与国际体系不接轨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应按照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建立政府分工明确协调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测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健全安全应急反映体系、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和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原则构建,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研究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分析模型,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分析进行的有益尝试?专题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和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在上述理论分析、国际比较与借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构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充分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农产品安全战略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科技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利于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可追溯管理和完善标签管理,完善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面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加强综合示范,逐步推广,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专题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结论。

郭波莉[7](2007)在《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稳定性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分析是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探索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利用同位素比率质谱仪(IRMS)检测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组织和饲料中δ13C、δ15N值,利用连续流动的同位素比率质谱仪(CF-IRMS)检测了牛尾毛中的δD值,利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了脱脂牛肉中的206Pb/207Pb和208Pb/207Pb比值及Na、Mg、Al、K、Ca、V、Mn、Fe、Co、Ni、Cu、Zn、Ga、As、Se、Sr、Zr、Mo、Sn、Sb、Ba、Pb 22种矿物元素的含量,利用热电离质谱(TIMS)测定了脱脂牛肉中87Sr/86Sr比值,并借助SAS和DPS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域来源牛组织中同位素比率、矿物元素含量的差异,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组成的相关关系,各项同位素指标、矿物元素含量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以及它们与养殖环境的变化关系等。此外,针对实际研究中牛肉样品采样困难及成本问题,用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追溯研究的可能性,设计了以牛尾毛为采样材料的牛肉产地同位素溯源技术模型试验。比较了牛前部、中部、后部肌肉及心脏、肝脏、肺脏之间δ13C、δ15N值的差异,分析了牛尾毛生长的不同段位δ13C、δ15N值随喂养饲料的变化趋势,以及牛尾毛与肌肉组织、饲料中同位素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利用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牛各组织中同位素比率与矿物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并且有其各自的指纹特征:脱脂牛肉、粗脂肪、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它们对牛肉产地的判别结果基本相同,均可用于牛肉产地溯源研究。在本研究的取样范围内,碳、氮、氘、铅和锶同位素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由好到劣的次序依次为δ13C>δD>206Pb/207Pb>δ15N>208Pb/207Pb、87Sr/86Sr,判别较好的矿物元素指标依次为Se、Sr、Fe、Ni和Zn,两类指标组合能显着提高对牛肉产地的正确判别率。不同部位肌肉、不同内脏器官中碳、氮同位素无显着差异,即取样部位不影响碳、氮同位素比值的分析结果。饲料对牛组织中δ13C、δ15N值的影响远大于品种和个体的影响,尤其与主饲料成分密切相关,而且品种与个体对牛组织中δ15N值的影响大于对δ13C值的影响:在牛饲料中C4植物与C3植物比例差异较大的地域,δ13C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效果比较好:δ15N指标可有效区分牧区与农区喂养的牛。牛组织中的δD值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有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牛组织对饲料中13C的富集比例约在3‰左右,对15N的富集比例约在3‰-5‰之间,饲料种类、牛品种、个体对富集比例均有一定影响;牛尾毛对13C的富集比例大于脱脂牛肉,而对15N的富集比例小于脱脂牛肉,脂肪组织对13C有贫化作用。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组织中碳、氮同位素呈极显着相关性,但随着饲料的改变,不同段位牛尾毛中碳、氮同位素与肌肉组织的相关性有很大差异;一般牛尾毛距离根部0—3cm与肌肉组织中δ13C、δ15N值相关性最高。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得出,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的追溯是行之有效的,以牛尾毛为研究材料追溯牛肉产地及其生活史是可行的。

昝林森,申光磊,段军彪[8](2006)在《基于JSP的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化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为了保障普通老百姓消费牛肉的安全性,并适应中国牛肉的外贸出口的需要,设计构建了网络化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此项研究采用JSP设计面向对象的动态网页,采用MySQL数据库,将管理系统放在互联网上,运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使牛肉跟踪与追溯系统网络化、普及化。使得生产、销售商以及普通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每一头牛、每一块牛肉的详细信息,既保证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牛肉质量安全生产中出现问题的环节所在。

谢菊芳[9](2005)在《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猪肉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日益分离,供给体系的复杂化,消费者对所消费产品的安全信息的获取日益困难。缺乏生产信息的有效传递,消费者很难从最终产品了解其安全品质。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根据我国猪肉生产实际情况,从生猪饲养过程、到运输、屠宰和市场等全过程。分析影响猪肉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调查研究猪肉生产个体标识的使用现状,研究开发猪肉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以改善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推动安全放心猪肉生产和品牌建设,促进猪肉产业的升级提供技术基础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首次在我国较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影响猪肉安全品质的养殖环境、免疫、兽药和饲料使用、各种检验和检疫、运输工具、屠宰场环境和工人的健康状况、猪肉存储和分割点的卫生条件等生产关键控制参数。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规,研究建立了各关键参数的预警限值,构建了预警系统。 2)调查研究现有生猪免疫塑料耳标的使用现状,分析各种自动识别技术,设计完成生猪标识的二维条码塑料耳标。利用无线射频卡标识胴体,以及一维条码标签标识分割肉,实现了既成本低廉又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猪肉生产全程个体识别。并采用个体标识自动阅读设备和软件接口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现了个体标识控制方法。 3)研究了系统开发方法,并对猪肉生产进行领域分析,构建了系统总体结构和网络结构。结合软件结构的研究,对系统组件粒度划分进行了探讨。采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对系统组件进行建模分析,首次构建了猪肉可追溯系统组件的原型,实现了系统组件代码和功能的重用。并以个体标识组件在系统中的应用为实例,完成组件的装配、组件装配测试和系统测试。 个体标识控制方法和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已经在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顶山养殖场和天环屠宰加工厂进行初步实施和验证,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还对猪肉生产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的优化和实用化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陈红跃[10](2005)在《营养模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营养模式对肉牛肥育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南方农区肉牛适宜肥育营养模式,力求为南方农区优质牛肉生产提供可行性生产方案。 试验选用利木赞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牛共30头,均为阉牛,年龄8~12月龄,采用栓系舍饲育肥方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育肥。前期120天,后期180天,设计不同营养水平(能量和蛋白质)日粮,前期日粮由精料补充料、带穗玉米青贮和黑麦草组成,后期日粮由精料补充料和杂交狼尾草组成。 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以体重为区间。前期各处理组分别采用高、中、低3个营养水平饲养,后期分别采用高、中2个营养水平饲养,整个试验设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均为1头牛,6个处理组营养模式分别为高-高、高-中、中-高、中-中、低-高和低-中。测定指标有日增重、体尺、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分析指标有肥育性能、屠宰性能,并做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营养模式对肥育性能的影响显着。第一,肥育前期、后期营养水平与日增重均呈正比例关系,肥育全程日增重以高-高组最高(0.61 kg),低-中组最低(0.47 kg),且差异显着(p<0.05)。第二,肥育前期、后期营养水平越高,结束体尺越大,与肉用性能有关的体尺指数也越好,肥育结束以高-高组牛只膘情最好(胸围、胸宽最高),其次是中-高(胸深最高)、低-高组、高-中组(体高最高),且不同营养模式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p<0.01)。第三,从饲料利用率来看,低-高组每1kg增重所需混合精料、总干物质、粗蛋白、综合净能均最低,分别为3.88kg、11.39kg、1.46kg、61.90MJ,其次是中-高、高-高组。第四,从经济效益来看,按出售的方式不同,所获利润不一。其中以屠宰分级出售经济效益最好;直接出售活牛、屠宰不分级及按我国“肉牛等级标准”分级均以低-高组利润最高,其次是中-高组。 (2)不同营养模式对屠宰性能的影响显着。第一,对于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高档肉重、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均以高-高组最高,其次是低-高、中-高组,低-中组最低,且均达到国内同类较高水平,组间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性差异(p<0.05、p<0.01)。第二,对于肉质性状:营养模式对肉色、脂肪颜色、pH值及常规养分均无显着性影响:对牛肉质量的部分指标有影响,其中大理石花纹、嫩度及眼肌面积较为明显;其它指标在营养模式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的趋势是高-高、中-高、低-高组的大理石花纹较丰富、嫩度较好、肌纤维状况较好、系水力较强、眼肌面积较大、多汁性较好,低-中、中-中组较差。第三,综合分析,高-高组肉质达到特级标准,中-高、低-高、高-中、中-中组达到优一级标准,低-中组达到优二级标准,表明试验牛完全具有生产优质、高档牛肉的条件和良好潜力。 (3)胴体和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评定指标的筛选。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剪切力值分别与肌纤维密度、肌纤维根数极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肌纤维面积、直径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眼肌面积与背膘厚度、高档肉重极显着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胴体重、净肉重、高档肉重、眼肌面积、背膘厚度、肌纤维密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与大理石花纹等级、剪切力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直径呈显着负相关(P<0.05);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四项常规养分组间相关均不显着(P>0.05)。胴体和肉质性状在适当的水平上分成11个性状集团,这些性状集团能较全面反映试验牛胴体与肉质特性。对肉质性状(变量)的综合分析表明:肉质评定系统中

二、法国的牛肉全程跟踪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国的牛肉全程跟踪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1.2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赤峰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现代农业内涵的研究
        1.3.2 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1.3.3 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水平研究
        1.3.4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研究
        1.3.5 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2.1.2 现代农业特征和理念
        2.1.3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对比分析
        2.1.4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区位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产业结构理论
        2.2.6 产业组织理论
        2.2.7 技术进步理论
        2.2.8 经济增长理论
    2.3 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2.3.1 集约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2 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3 产业化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3.4 特色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3.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1.1 发展了大批商业化的家庭农场
        3.1.2 政府对农业的有力支持
        3.1.3 成熟的农业服务体系
        3.1.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高
        3.1.5 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
        3.1.6 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3.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2.1 注重发展“特色农庄”和“一村一品”农业模式
        3.2.2 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
        3.2.3 健全的农业协作组织
        3.2.4 完善的农业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和推广体系
        3.2.5 建立了政策性金融与农协金融紧密联系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3.2.6 优良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3.3 法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3.1 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3.3.2 重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3.3.3 重视发展“生态村庄”农业模式
        3.3.4 注重农业的高度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3.3.5 注重建设农业培训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一体化体系
    3.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3.4.1 广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
        3.4.2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能农业
        3.4.3 农业科研投入大,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
        3.4.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多、参与主体多
        3.4.5 注重发展“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3.5 国外成功经验对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3.5.1 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至关重要
        3.5.2 开展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
        3.5.3 金融资本支持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3.5.4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3.5.5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5.6 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3.5.7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赤峰市基本情况
        4.1.1 交通区位
        4.1.2 地形地貌
        4.1.3 文化历史
        4.1.4 经济概况
        4.1.5 矿产资源
    4.2 赤峰市农牧业资源概况
        4.2.1 气候资源
        4.2.2 温泉、冷泉资源
        4.2.3 森林资源
        4.2.4 草场资源
        4.2.5 河流水文资源
        4.2.6 土壤资源及耕地类型
        4.2.7 野生植物、畜种资源
        4.2.8 农作物品种资源
    4.3 赤峰市农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4.3.1 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
        4.3.2 农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4.3.3 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已经确立
        4.3.4 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4.3.5 农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4.3.6 动物疫病防治成效显着,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4.3.7 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初步建立,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4.3.8 农牧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4.4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4.4.1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特点
        4.4.2 赤峰市农业发展的优势
    4.5 赤峰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低产耕地面积大,高质量耕地少
        4.5.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服务不到位
        4.5.3 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
        4.5.4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4.5.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4.5.6 没有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4.6 赤峰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6.1 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4.6.2 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选取
        5.2.3 指标解释
    5.3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5.3.1 层次分析法(AHP)
        5.3.2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结果
        5.4.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评价
        5.4.3 结论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布局
    6.1 赤峰市农牧产品产量构成——外部对比分析
        6.1.1 赤峰市种植业产量构成
        6.1.2 赤峰市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6.2 赤峰市农牧产品比较优势评价
        6.2.1 种植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方法
        6.2.2 畜禽产品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
        6.2.3 赤峰市种植业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6.2.4 赤峰市畜禽产品比较优势测算结果
    6.3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牧产品生产情况——内部对比分析
        6.3.1 赤峰市各区(旗、县)种植业产品生产情况
        6.3.2 赤峰市各区(旗、县)畜禽产品产量构成
    6.4 基于优势农牧产品的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布局
        6.4.1 粮食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2 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3 畜禽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4 饲草饲料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4.5 特色农牧业产业优势区域布局
    6.5 小结
第七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7.1 赤峰市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分析
        7.1.1 各区(旗、县)农业生产条件水平的因子分析
        7.1.2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的灰色关联分析
        7.1.3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7.2 赤峰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分析
        7.2.1 赤峰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7.2.2 赤峰市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7.3 赤峰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7.3.1 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
        7.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7.3.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
        7.3.4 2013 年赤峰市用水情况分析
        7.3.5 2020 年赤峰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策略及保障措施
    8.1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想
    8.2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
        8.2.1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模式
        8.2.2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8.2.3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农业模式
        8.2.4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8.2.5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8.3 赤峰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8.3.1 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8.3.2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8.3.3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8.3.4 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8.3.5 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8.3.6 加强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和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保障能力
        8.3.7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3.8 加强农牧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8.3.9 强化农牧业面源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
        8.3.10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提高农牧业对外开放水平
    8.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4.1 深化农村牧区、农牧场和农牧业改革
        8.4.2 建立农牧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8.4.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8.4.4 强化依法治农治牧
        8.4.5 实行目标化管理和差异化考核
        8.4.6 构建完善现代农牧业支撑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9.3.1 不足之处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牛肉安全生产及其追溯的系统分析
    2.1 牛肉安全生产过程基本环节分析
        2.1.1 养殖环节质量安全分析
        2.1.2 屠宰环节质量安全分析
        2.1.3 销售环节质量安全分析
    2.2 牛肉安全生产过程可追溯关键信息筛选
        2.2.1 养殖环节关键因素
        2.2.2 屠宰环节关键因素
        2.2.3 销售环节关键因素
    2.3 质量安全追溯码设计与识别技术
        2.3.1 追溯码技术介绍
        2.3.2 质量安全追溯码的编码原则
        2.3.3 质量安全追溯码的定制
        2.3.4 个体识别技术介绍
        2.3.5 个体识别技术的应用设计
3 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设计
    3.1 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特性需求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的设计思想
        3.2.2 Web 开发技术的选择
        3.2.3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3.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3.1 养殖环节功能分析
        3.3.2 屠宰加工环节功能分析
        3.3.3 销售环节功能分析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概念结构设计
        3.4.2 数据库结构关系模型
4 牛肉安全生产过程可追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实现原则
        4.1.1 界面的实现原则
        4.1.2 代码的实现原则
    4.2 开发平台与关键技术
        4.2.1 开发平台
        4.2.2 数据存储与访问技术
        4.2.3 组件技术
    4.3 系统运行实例
        4.3.1 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子系统
        4.3.2 质量安全追溯子系统
    4.4 系统测试与维护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RFID的农产品跟踪与追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农产品追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
    2.1 可追溯性的定义和内涵
    2.2 信息识别技术
        2.2.1 条形码技术
        2.2.2 生物识别技术
        2.2.3 卡片识别技术
        2.2.4 射频识别技术
        2.2.5 便携式数据终端
        2.2.6 智能卡识别技术
    2.3 射频识别技术
        2.3.1 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
        2.3.2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2.3.3 RFID电子标签系统的分类
        2.3.4 RFID电子标签系统的应用
        2.3.5 RFID电子标签的标准
        2.3.6 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
第三章 RFID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RFID数据采集
        3.1.1 RFID数据采集中间件
        3.1.2 基于物联网的RFID数据采集
    3.2 RFID数据处理技术
        3.2.1 RFID数据处理其他技术
        3.2.2 复杂事件处理技术
    3.3 复杂事件处理
        3.3.1 事件的关系
        3.3.2 事件的定义
        3.3.3 事件处理语言
    3.4 RFID数据采集系统架构
        3.4.1 数据过滤模块
        3.4.2 数据缓冲模块
        3.4.3 复杂事件处理系统
第四章 SASE在农产品追溯中的应用
    4.1 SASE事件语言
        4.1.1 概述
        4.1.2 SASE实现过程
    4.2 基于SASE的牛肉跟踪系统模型
        4.2.1 牛肉跟踪系统模型的构建
        4.2.2 SASE在牛肉跟踪系统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RFID的农产品跟踪追溯体系的设计
    5.1 系统目标
    5.2 系统概述
    5.3 系统设计
        5.3.1 总体结构
        5.3.2 农产品跟踪系统设计
        5.3.3 农产品追溯系统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1.1.2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
    1.2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追溯体系的概念及关键技术
    2.1 追溯体系的相关概念
        2.1.1 追溯的定义
        2.1.2 跟踪和溯源
        2.1.3 追溯体系和追溯系统
        2.1.4 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
    2.2 质量安全追溯的发展
    2.3 关键技术
        2.3.1 条码技术概述
        2.3.2 条码技术的原理
        2.3.3 条码分类
        2.3.4 EAN·UCC 系统
第三章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框架
    3.1 法律法规对质量追溯的要求
    3.2 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目标
    3.3 茶叶生产供应链分析
        3.3.1 茶叶生产供应链的含义
        3.3.2 茶叶生产供应链的基本结构
        3.3.3 茶叶生产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及参与者职责
    3.4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基本框架
第四章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编码体系
    4.1 EAN·UCC 系统
        4.1.1 EAN·UCC 编码体系的组成
        4.1.2 EAN·UCC 系统条码类型
        4.1.3 应用标识符
    4.2 追溯编码分类和数据类型
        4.2.1 编码分类
        4.2.2 数据类型
    4.3 EAN·UCC 系统在生产供应链中的应用
        4.3.1 EAN·UCC 系统标识在茶叶供应链中的应用
        4.3.2 EAN·UCC 系统在产品召回中的应用
    4.4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编码体系
        4.4.1 外部追溯编码体系
        4.4.2 外部追溯编码实例
        4.4.3 内部追溯编码体系
第五章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总体设计
    5.1 系统概述
        5.1.1 企业数据管理模块
        5.1.2 产品信息查询模块
    5.2 可行性分析
        5.2.1 数据可行性
        5.2.2 经济可行性
        5.2.3 技术可行性
        5.2.4 实施可行性
    5.3 业务需求分析
        5.3.1 总体业务需求及说明
        5.3.2 企业端远程数据管理
        5.3.3 关键词检索功能
        5.3.4 产品的唯一性标识和信息关联
        5.3.5 消费者查询
    5.4 总体设计
        5.4.1 追溯平台结构设计
        5.4.2 企业数据管理数据流图
        5.4.3 产品信息查询数据流图
    5.5 功能层次图
第六章 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详细设计与系统实现
    6.1 企业数据管理模块结构设计
    6.2 数据库表的设计
        6.2.1 用户管理表
        6.2.2 企业管理表
        6.2.3 固定信息和日常信息
    6.3 数据关系
    6.4 企业信息管理模块系统实现
        6.4.1 远程登录
        6.4.2 数据操作
        6.4.3 关键词查询
        6.4.4 追溯码生成
    6.5 企业数据管理模块运行实例
        6.5.1 企业信息管理
        6.5.2 种植基地管理
        6.5.3 加工信息管理
        6.5.4 质量检验管理
    6.6 产品信息查询模块结构设计
    6.7 产品信息查询模块系统实现
        6.7.1 查询器设计
        6.7.2 信息关联
        6.7.3 地块信息显示
        6.7.4 农事活动分页显示
    6.8 产品信息查询模块运行实例
        6.8.1 追溯码输入界面
        6.8.2 产品信息
        6.8.3 企业信息
        6.8.4 种植基地信息
        6.8.5 加工流程信息
        6.8.6 质量检验信息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追溯的定义和引入
    1.1 追溯的定义
    1.2 跟踪和溯源
    1.3 追溯的引入
    1.4 追溯体系和追溯系统
2 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3 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3.2 国内研究进展
4 茶叶行业建立追溯系统的意义
5 追溯系统在茶叶行业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小结
    0.4 相关概念的界定
        0.4.1 农产品
        0.4.2 无公害农产品
        0.4.3 绿色农产品
        0.4.4 有机农产品
        0.4.5 水产品
        0.4.6 安全农产品
        0.4.7 农产品质量安全
        0.4.8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0.5 研究方法、思路和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思路
        0.5.3 研究框架
    0.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0.6.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0.6.2 研究缺陷与不足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分析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1 质量管理理论的形成
        1.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1.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1.2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外部性理论
        1.2.1 农产品外部性的界定
        1.2.2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1.2.3 安全农产品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1.2.4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
    1.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
        1.3.1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原因分析
        1.3.2 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1.3.3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
2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基本情况
        2.1.1 农产品安全监管状况
        2.1.2 农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2.1.3 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2.1.4 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2.1.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2.1.6 农产品安全信息体系
        2.1.7 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2.1.8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
        2.1.9 法律法规
    2.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共同特征
        2.2.1 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2.2 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高,有严格的法律法规
        2.2.3 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紧密结合
        2.2.4 严格检测手段,注重信息交流
        2.2.5 投入大量资金科技,关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
        2.2.6 具备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
    2.3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2.3.1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3.2 实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2.3.3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3.4 加强生产经营者的道德培训提高自我监控的意识
        2.3.5 重视资金投入
        2.3.6 建立统一协调的安全信息组织管理系统
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
        3.1.1 农产品安全科技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生产各环节管理
        3.1.2 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3.1.3 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3.1.4 检测检验体系正在加强
        3.1.5 质量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3.1.6 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
        3.1.7 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显成效
    3.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3.2.1 现有科技水平与农产品安全需求不适应
        3.2.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3.2.3 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合理
        3.2.4 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不成熟
        3.2.5 认证体系不系统,与国际体系不接轨
        3.2.6 我国农产品安全应急机制不迅速,可操作性差
        3.2.7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3.2.8 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资金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
    4.2 提高农产品安全科技水平
        4.2.1 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4.2.2 发展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4.2.3 发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控制技术
        4.2.4 建立农产品安全控制管理模式
    4.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4.3.1 改革标准管理体制
        4.3.2 提高制标过程的科学性
        4.3.3 加快标准制、修定进程,完善标准体系
        4.3.4 进一步优化标准结构
        4.3.5 有效推动标准的国际化
        4.3.6 增强实施标准的监督力度
    4.4 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安全管理体制
        4.4.1 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4.4.2 明确农产品安全管理机构的分工
        4.4.3 发挥地方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
        4.4.4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4.5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4.5.1 有效整合检验检测机构
        4.5.2 提高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
        4.5.3 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
        4.5.4 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
    4.6 健全我国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4.6.1 建立协调有效的认证认可体系
        4.6.2 加强对认证机构的全方位监督管理
        4.6.3 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规范认证行为
    4.7 建立农产品安全应急反应体系
        4.7.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4.7.2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4.7.3 提高预警能力,完善检测体系
        4.7.4 建立农产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4.7.5 采取快速应急处理措施
        4.7.6 建立应急保障体系
    4.8 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4.8.1 制定农产品安全基本法
        4.8.2 制定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
        4.8.3 建立在同一层次具有多样性的法律法规
        4.8.4 充分赋予执法部门权力
        4.8.5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5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配套措施
    5.1 增加投入,改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体系建设
    5.2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5.2.1 加强市场标准准入环节的制度建设
        5.2.2 市场交易环节的管理
        5.2.3 退出市场环节的制度建设
    5.3 完善标签管理,大力推行可追溯管理制度
        5.3.1 农产品溯源管理制度
        5.3.2 完善农产品营养标签管理
    5.4 完善农产品供应的组织体系
        5.4.1 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5.4.2 按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完善生产和加工方式
        5.4.3 大力发展储藏运输业
        5.4.4 发展现代营销和流通组织方式
    5.5 加强综合示范区建设
        5.5.1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
        5.5.2 示范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5.3 加强示范区建设
    5.6 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
    5.7 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
        5.7.1 针对参与者不同,实行差异教育
        5.7.2 重视农产品(食品)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
        5.7.3 农产品安全教育的手段应多样化
        5.7.4 重视危机时刻的教育
    5.8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媒体的作用
        5.8.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团体与专业性组织的作用
        5.8.2 进一步发挥私营机构的监管作用
        5.8.3 增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5.9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5.9.1 技术合作
        5.9.2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5.9.3 积极建立等同性的认证认可
        5.9.4 教育与培训
        5.9.5 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6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模型分析
    6.1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子
        6.1.1 影响因素
        6.1.2 影响因子
    6.2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效应分析模型的基本原则
        6.2.1 全面性原则
        6.2.2 相关性原则
        6.2.3 指导性原则
        6.2.4 可比性原则
        6.2.5 重点突出的原则
        6.2.6 可操作性原则
    6.3 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评价统计分析方法
        6.3.1 主成份分析
        6.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 利用得到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7 专题研究: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7.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
         7.1.1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7.1.2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的成就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1.4 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7.2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意义
    7.3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7.4 建立健全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7.5 完善山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措施
8 结语
附录一: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附录二:与农产品质量有关的认证标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7)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与应用进展
        1.1.1 食品可追溯性的定义
        1.1.2 食品可追溯体系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1.1.3 食品追溯系统的应用概况
    1.2 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1.2.1 动物品种、种类鉴别技术
        1.2.2 食品产地鉴别技术
        1.2.3 大型动物个体鉴别技术
        1.2.4 食品生产过程与贮藏条件鉴别技术
        1.2.5 食品与饲料中交叉污染鉴别
        1.2.6 传感器的应用
        1.2.7 电子数据跟踪技术
        1.2.8 计算机模型和风险评估
    1.3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
        1.3.1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成分掺假鉴别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污染物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3.4 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4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自然环境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2 饲料中营养强化元素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3 环境污染对动物体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1.4.4 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1.4.5 矿物元素分析技术对产地溯源上的局限性
第二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的基本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2 试验结果
        2.2.1 牛肉样品干燥方法研究
        2.2.2 牛肉样品脱脂方法研究
        2.2.3 不同地域牛肉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2.2.4 牛肉不同组分中稳定性同位素组成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样品处理方法探讨
        2.3.2 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探讨
    2.4 小结
第三章 同位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四大肉牛产区牛组织中的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3.2.2 牛不同组织间同位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2.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3.2.4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3.2.5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同位素指纹技术对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3.3.2 牛不同组织中同位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3.3.3 同位素指标对牛肉产地的判别情况
    3.4 小结
第四章 矿物元素指纹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四大肉牛产区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4.2.2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
        4.2.3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
        4.2.4 脱脂牛肉中元素含量的判别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组合溯源分析判别技术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
        5.2.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聚类分析
        5.2.3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组合对牛肉产地的判别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牛组织中同位素组成变化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6.2.2 氮同位素组成变化
        6.2.3 氢同位素组成变化
    6.3 讨论
        6.3.1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6.3.2 牛组织中氮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牛品种、牛个体的关系
        6.3.3 牛组织中氢同位素组成与地域、饲料的关系
    6.4 小结
第七章 牛尾毛追溯牛肉产地及生活史的可行性分析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分析
        7.2.1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
        7.2.2 不同器官和组织碳、氮同位素与饲料变化的关系
        7.2.3 牛尾毛碳、氮同位素随饲料改变的变化趋势
        7.2.4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分析
        7.2.5 牛尾毛与脱脂肌肉、粗脂肪中碳、氮同位素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7.2.6 牛组织中碳同位素组成与饲料的相关性及预测模型
    7.3 讨论
        7.3.1 牛尾毛为材料进行牛肉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7.3.2 牛尾毛为材料追溯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7.3.3 牛组织对饲料中碳、氮同位素富集比例
    7.4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对我国牛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
        8.1.2 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标在牛肉产地溯源中的作用
        8.1.3 牛组织中同位素与养殖环境的关系
        8.1.4 牛组织对饲料中同位素的富集比例
        8.1.5 牛尾毛代替牛肉进行产地溯源研究的可行性
        8.1.6 利用牛尾毛研究牛生活史的可行性
    8.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8.2.1 同位素检测指标少,研究的系统性还不强
        8.2.2 牛组织中矿物元素含量及铅、锶同位素比值变化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研究欠缺
        8.2.3 每个地域采样量较少,而且采样地域的分布范围有限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8.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猪肉产品追溯的关键因素分析
    2.1 养殖阶段的关键因素
    2.2 屠宰阶段的关键因素
    2.3 销售阶段的关键因素
    2.4 系统的预警操作流程
第三章 猪个体识别技术的研究
    3.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3.2 系统个体标识的研究
    3.3 个体标识控制方法的研究
第四章 猪肉可追溯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1 系统开发技术
    4.2 组件技术
    4.3 系统的领域分析和总体结构
    4.4 系统的网络结构
    4.5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4.6 系统的组件清单
    4.7 数据库设计
第五章 系统典型组件的建模与实现
    5.1 VB.NET中组件的基本概念
    5.2 数据访问组件
    5.3 数据库连接组件
    5.4 个体标识组件
    5.5 组件的测试与应用
    5.6 实施本系统的意义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营养模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世界肉牛业概况
        1.1 世界肉牛的发展及现状
        1.2 国外肉牛业的饲养管理和肥育制度
    2.我国肉牛业的发展
        2.1 概况
        2.2 我国肉牛肥育技术的发展
        2.3 我国优质牛肉生产现状
    3.畜禽肉品质研究现状
        3.1 常规肉品质性状的研究
        3.1.1 pH值
        3.1.2 肉色
        3.1.3 系水力
        3.1.4 嫩度及与胶原蛋白含量的关系
        3.2 肌肉组织学性状与肉质的关系
    4.营养因素对牛肉肉质的影响
        4.1 饲养水平
        4.2 能量与蛋白质水平
        4.3 脂肪
        4.4 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
    5.肉牛生长发育规律
    6.营养模式与营养水平对肉牛肥育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7.部分国家牛肉等级标准评定比较
        7.1 美国的牛肉等级评定标准
        7.1.1 以胴体质量为依据的分级标准
        7.1.2 以牛肉品质为依据的分级标准
        7.2 日本牛肉等级标准
        7.2.1 产量等级评定
        7.2.2 质量等级评定
        7.2.3 胴体的最终评分
        7.3 加拿大的牛肉等级标准
        7.3.1 大胴体的等级划分
        7.3.2 加拿大的犊牛胴体分等标准
        7.3.3 加拿大牛胴等级与美国牛胴等级的关系
        7.4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牛肉等级标准
        7.5 中国牛肉等级标准
        7.5.1 胴体质量等级标准
        7.5.2 胴体产量等级标准
        7.5.3 分割肉标准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时间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日粮
    1.5 饲养管理
    1.6 测定指标
        1.6.1 肥育性能的测定与计算
        1.6.2 屠宰性能的测定与计算
        1.6.2.1 宰前和样品处理
        1.6.2.2 胴体性状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1.6.2.3 胴体质量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1.6.3 肉质性状的测定与计算
        1.6.3.1 物理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1.6.3.2 化学指标的测定
        1.6.3.3 组织学指标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营养模式对肥育性能的影响
        2.1.1 日增重
        2.1.1.1 肥育前期
        2.1.1.2 肥育后期
        2.1.1.3 肥育全程
        2.1.2 体尺指标
        2.1.2.1 肥育前期
        2.1.2.2 肥育后期
        2.1.2.3 肥育全程
        2.1.3 饲料利用率
        2.1.3.1 肥育前期
        2.1.3.2 肥育后期
        2.1.3.3 肥育全程
    2.2 营养模式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2.2.1 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及宰前膘情评分
        2.2.2 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及肉骨比
        2.2.3 胴体质量
        2.2.4 高档肉块重及比重
    2.3 营养模式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2.3.1 营养模式对胴体理化性状分析
        2.3.1.1 肉色和脂肪色
        2.3.1.2 大理石花纹
        2.3.1.3 嫩度和胶原蛋白
        2.3.1.4 pH值、系水力和失水率等
        2.3.1.5 常规化学指标
        2.3.2 胴体肌肉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分析
        2.3.3 胴体肌肉的组织学性状分析
    2.4 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分析
        2.4.1 营养模式、区间和营养模式对胴体和肉质整体性状的相关分析
        2.4.1.1 胴体性状中营养模式、区间和各营养模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2.4.1.2 肉质性状中营养模式、区间和各营养模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2.4.2 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2.4.2.1 胴体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4.2.2 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4.2.3 胴体性状与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综合分析
        2.5.1 系统聚类分析
        2.5.2 系统主成分分析
    2.6 不同营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2.6.1 按照活牛出售
        2.6.2 屠宰不分级出售
        2.6.3 屠宰分级出售(分级按"标准")
        2.6.4 屠宰分级出售(分级按"高档牛肉")
3 讨论
    3.1 关于肉牛育肥适宜的营养水平及营养模式问题
        3.1.1 肥育牛生长规律问题
        3.1.2 肥育期营养水平问题
        3.1.3 肉牛育肥中"补偿生长"问题
        3.1.4 对三峡库区肉牛肥育适宜营养水平及营养模式的建议
    3.2 营养模式与优质牛肉的生产
        3.2.1 营养水平及营养模式对牛肉肉质的影响
        3.2.2 出栏时间问题的探讨
        3.2.3 对三峡库区优质牛肉生产适宜营养模式的建议
    3.3 肉牛肥育期的热应激问题
    3.4 关于评定牛肉肉质指标的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胴体和肉质性状相关分析表
致谢
发表文章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四、法国的牛肉全程跟踪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夏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2)
  • [2]牛肉安全生产全过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黄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3]基于RFID的农产品跟踪与追溯体系的研究[D]. 黎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4]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D]. 吴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5]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叶行业应用展望[J]. 吴迪,鲁成银,成浩.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1)
  • [6]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D]. 苏昕.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7]牛肉产地同位素与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研究[D]. 郭波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8]基于JSP的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化系统研究[J]. 昝林森,申光磊,段军彪. 中国农学通报, 2006(12)
  • [9]猪肉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系统的研究[D]. 谢菊芳.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营养模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 陈红跃.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法国牛肉全程跟踪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