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一、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睿[1](2021)在《基于肌电图评估的腕管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卡压性疾病之一,西医治疗目前以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本临床研究旨在通过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此病,观察及评价其临床疗效,以为中医外治结合西医保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选取回顾性分析来自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共61例(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9例,治疗组32例。2.治疗组接受穴位贴敷治疗结合西医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强的松30mg qd+甲钴胺tid+维生素B1 tid+手部佩戴支具治疗,1周后停用强的松,后再继续服用药物3周,4周结束后进行为期4周的随访观察,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及第12周的各项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进行打分,包括波士顿腕管综合征问卷(BCTQ)、多伦多临床评分(CSS)、中医证候总积分、肌电图、安全性检测(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心电图、汉密尔顿焦虑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3.使用SPSS22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减少,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总积分平均水平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则分别为4例、9例、11例、5例,总有效率为82.7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CTQ总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第四周及第12周两组总积分平均水平均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SS分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分值平均水平均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对于本病均有治疗效果,其中通络止痛膏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医保守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比单纯西医保守治疗更加显着,前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对于中医临床症状(风湿痹症)的改善更加明显。2.通络止痛膏穴位贴敷联合常规西医保守治疗的方式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徐雪儿,周玥,周琼,吴宇飞[2](2021)在《一氧化二氮滥用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氧化二氮(N2O)滥用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N2O滥用导致的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针极肌电图检查、F波、H波)特点。结果与正常参考值相比,上、下肢近端所检运动纤维及上、下肢远端所检运动纤维异常率分别为0、40%、37.5%、90%,异常运动纤维远端潜伏期(MLAT)分别延长0、36.1%、17.8%、37.2%,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分别下降0、88.6%、31.4%、64.5%;上、下肢远端运动纤维运动传导速度测定(MCV)分别延长10.4%、16.4%;上、下肢远端感觉纤维异常率分别为7.5%、80%;上、下肢异常感觉纤维波幅分别下降7.5%、79.4%,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分别延长0、8.6%;上、下肢F波异常率分别为0、50%;双下肢H波异常率100%;双上肢针极肌电图异常率30%,双下肢针极肌电图异常率90%(P<0.05)。结论 N2O滥用致周围神经损害可同时累及运动纤维与感觉纤维,以轴索损害为主,下肢受累为着,远端受累较近端受累为重,具有长度依赖性及对称性。针极肌电图可早期出现中-多量失神经电位,大力收缩募集减少,伴或不伴运动单位时限增宽。神经电图提示F波出现率减少或H波波幅降低,伴或不伴潜伏期延长。

卢绮韵[3](2020)在《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DPN的临床治疗规范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把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糖痹外洗方沐足联合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包括降糖、降压、降脂、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营养神经、抗氧化治疗。随访观察2周。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多伦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神经传导速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的变化。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脱落0例,完成70例,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各指标比较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及治疗前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2.血糖指标: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多伦多评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反射评分、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多伦多反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伦多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总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反射评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伦多评分,在改善症状评分、感觉评分方面较改善反射评分更有优势。4.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在单个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组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在改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症状方面具有确切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改善麻木优于改善感觉异常,改善感觉异常优于改善疼痛。5.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治疗后两组PSQI记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SQ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PSQI记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6.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MN)、腓肠神经(SN)、对照组左MN和右SN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右MN和左SN的SNCV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SN的SN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N、SN的S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MN、胫神经(T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MN、TN的MN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NCV治疗前后上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后,SNCV改善更为明显,MNCV改善难度更大,可能治疗所需的时间更长。7.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下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内外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的血瘀症状,以及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等气阴两虚的中医症状。8.对中医症状的影响:治疗组DPN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疲倦乏力、咽干口燥、大便失调、胃纳异常,中医内外综合疗法可有效缓解上述症状,尤其对咽干口燥、疲倦乏力、胃纳异常、大便失调症状效果尤为突出。对照组中医症状按频次高低排列依次为:肢体麻木、疲倦乏力、咽干口燥、睡眠障碍、肢体疼痛、感觉异常、大便失调、胃纳异常;治疗后,咽干口燥、疲倦乏力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其他症状缓解率均较低。9.疗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西医疗效(多伦多临床评分)有效率分别为82.86%和45.71%,两组西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4.28%和68.57%,两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安全性较好。结论:经过2周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中药内服联合糖痹外洗方中药沐足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能安全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改善患者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分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为治疗DPN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推广。

粟小芸[4](2020)在《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用于周围神经丛检查定量方法的建立目的:探讨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臂丛和腰骶丛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测定臂丛(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L4-S1神经根)多参数的正常参考值,同时探讨各参数值在正常人左、右两侧和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共纳入163名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38岁,年龄范围18-65岁),完全随机分为臂丛组、腰骶丛组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组。臂丛和腰骶丛组扫描序列包括冠状位涡轮反转恢复幅度序列,冠状位容积内插体部检查序列和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DTI组包括DTI和质子加权成像序列。测量双侧臂丛(C5-C8),腰骶丛(L4-S1)神经根的直径、对比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s,CR)、神经-肌肉T2 信号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s,nT2)、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iusion coefficient,ADC)以及纤维束追踪成像。年龄在18-40岁之间者为青年组,大于40岁者为中年组。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列联表,Kruskal-Wallis H检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一致性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结果:臂丛组(n=54),腰骶丛组(n=54)和DTI组(n=55)受试者的性别及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根直径与BMI无统计学相关(P>0.05)。各参数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一致性评估良好(ICC范围0.703-0.891)。各参数的左、右两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C7神经根和腰骶丛神经根直径大于女性(P<0.05)。中年组神经根的nT2值大于青年组(P<0.05)。腰骶丛神经根的CR值中年组大于青年组(P<0.05)。中年组S1神经根的直径小于青年组(P<0.05)。C8神经根的FA值与年龄呈弱负相关(r=-0.25,P=0.011)。神经根、神经节的FA值与ADC值间分别呈弱和中等程度的负相关。神经节FA值均小于相应节段神经根(P<0.05),而ADC值均大于神经根(P<0.05)。结论: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是可行且可重复的,并且获得了臂丛、腰骶丛神经根多参数的正常参考值。正常神经根参考值两侧虽无明显差异,但各参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第二部分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价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异常分布和影像特征研究目的:采用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估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在外周神经中的异常受累分布和磁共振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共纳入31例CIDP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者。使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增强后的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PACE)序列获取臂丛和腰骶丛的磁共振神经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马尾神经T1、T2加权平扫和T1加权增强成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神经医师评估外周神经肥大的类型(Ⅰ型:均匀弥漫性肥大;Ⅱ型:多灶性梭形肥大)、分布和马尾神经异常表现。测量臂丛(双侧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双侧L4-S1神经根、坐骨和股神经)直径。非正态分布数据表示为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QI,Q3)。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在CIDP中,19/31例(61.3%)臂丛神经和25/31例(80.6%)腰骶丛神经异常肥大并伴有T2信号增高。对照组外周神经未见异常影像表现。其中,Ⅰ型肥大:臂丛17例(54.8%),腰骶丛21例(67.7%);Ⅱ型肥大:臂丛2例(6.5%),腰骶丛4例(12.9%)。在CIDP患者中发现11例(35.5%)双侧迷走神经,12例(38.7%)颅外三叉神经分支和10例(32.3%)肋间神经呈弥漫均匀性或多灶性梭形肥大。3例(9.7%)CIDP患者可见马尾神经增粗,13例(41.9%)马尾神经强化。CIDP组的臂丛(C5-C8神经根)、腰骶丛(L4-S1神经根和坐骨、股神经)的直径大于对照组(P<0.001)。ROC分析示L5神经根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其截止值、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06mm,86.4%,97.4%和0.964。CIDP组和对照组的臂丛、腰骶丛神经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良好(ICC范围为0.83-0.91)。结论:增强后SPACE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有助于评估CIDP异常的外周神经影像特征和分布受累范围,是值得推荐的有价值的诊断方法。腰骶丛神经成像较其它区域对CIDP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作为对CIDP推荐的成像部位。第三部分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中臂丛和腰骶丛多参数定量评估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共纳入37例CIDP患者和37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患者。对臂丛和腰骶丛神经行多序列的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检查,包括涡轮反转恢复幅度序列,容积内插体部检查序列,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hree-dimensional,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3D SPACE)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测量臂丛(C5-C8神经根)和腰骶丛(L4-S1神经根)双侧神经根直径,神经-肌肉T2信号强度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nT2),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C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采用30度翻转角和FA阈值为0.1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追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统计学分析包括wilcoxon符号秩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 Spearman 等级相关。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共148个神经丛,1036根神经)。CIDP组和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CIDP患者的双侧C5-C8,L4-S1神经根、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直径均显着大于患者对照组(P<0.001)。CIDP组臂丛、腰骶丛神经根的CR,nT2和ADC值均显着高于患者对照组,而CIDP组的FA值较对照组显着减低(P<0.001)。ROC分析显示在单指数模型中腰骶丛神经根的FA值具有最佳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07,相应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53.5%,cut-off值为0.355。在双指数联合诊断模型中,腰骶丛神经根的FA值联合CR值显示出最高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92,相应的灵敏度为83.8%,特异度为80.9%。在CIDP和对照组中,神经根FA值与ADC值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s|值范围0.403-0.477,P<0.01)。神经根CR值与FA和nT2值存在轻度相关(|r’s|值范围0.179-0.252,P<0.01),而与其余参数无显着相关。在CIDP组中,神经根nT2与ADC值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s=0.495,P<0.01),而在对照组中呈轻度相关(r’s=0.284,P<0.01)。余FA值、直径、nT2和ADC值间存在轻度相关关系(|r’s|值范围0.216-0.390,P<0.01)。各参数值存在较好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表现(ICC范围:0.754-0.892)。结论: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能多参数定量臂丛和腰骶丛神经根,对CIDP与其他多发性神经病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3D SPACE序列结合DTI和对比增强技术可作为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的联合推荐方案。第四部分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临床及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以及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参数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共纳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102例,其中CIDP组41例,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HMSN)组 3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组31例。对所有患者的正中、尺、腓总和胫神经行神经电生理检查。A组为所检神经均能引出反应波形,B组为一条及以上无法引出反应波形。采用炎性 Rasch-built 整体残疾量表(Inflammatory Rasch-built Overall Disability Scale,I-RODS)、CIDP 疾病活动状态分级(CIDP disease activity status,CADS)以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the UK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RC)六级肌力评定法评估疾病活动性以及严重程度。对CIDP患者行臂丛和腰骶丛磁共振神经成像检查。测量双侧神经根直径,神经-肌肉 T2 信号强度比(nerve-to-muscle T2 signal intensity ratio,nT2),强化比(contrast-enhanced ratio,CR),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后取神经丛同侧神经根各参数值的平均值。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列联表、Kruskal-Wallis H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双尾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神经电生理共测定492条四肢运动神经,505条感觉神经。CIDP下肢神经的未引出率较上肢更高(P<0.001),感觉神经的未引出率较运动神经更高(P<0.05)。B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均显着低于A组。且B组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感觉峰潜伏期(peak latency,PL)均较A组更长(P<0.05)。CIDP组运动神经传导的未引出率较GBS组高(P<0.01),而与HMSN组无显着意义(P>0.05)。定量分析示,HSMN组较CIDP组MCV更低,DML更长(P<0.05)。GBS组较CIDP组MCV更高,但CMAP波幅更低(P<0.05)。CIDP组感觉神经传导的未引出率较HMSN组高(P<0.01),而与GBS组无显着差异(P>0.05)。定量分析示,HSMN组较CIDP组SCV、SNAP波幅更低(P<0.05)。而CIDP组腓浅神经SCV、SNAP波幅较GBS组更低(P<0.05)。MCV、DML与神经根直径、nT2、FA及ADC值间均有中等程度相关性(| r |范围:0.4-0.7)。SCV、PL与CR值之间,以及SNAP波幅与ADC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关系(|r|范围:0.4-0.7)。FA与疾病病程(r=-0.406)和CSF蛋白定量(r=-0.441)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且ADC与后者呈轻度正相关(r=0.356)(P<0.05)。CR值与 CADS 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s=0.570,P=0.003)。FA值与四肢MRC肌力评分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s范围:0.410-0.493,P<0.05)。I-RODS评分与磁共振参数间未见显着统计学相关。结论:CIDP、HSMN和GBS神经电生理均表现为脱髓鞘合并轴索损伤改变,但存在一定差异。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定量参数与CIDP髓鞘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参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提供有效的MR标志物。

王志丽[5](2020)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电生理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基于F波的分裂手指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价值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拇短展肌(APB)、第一骨间肌(FDI)和小指展肌(ADM)记录的F波出现率和波幅来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分裂手现象,提出一种使用F波出现率和平均F/M波幅比计算的新型分裂手指数(SIFP和SIF/M)鉴别诊断AL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探讨SIFP在常规临床实践中鉴别诊断ALS与非ALS疾病的价值。方法: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并需要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支持ALS诊断的患者83例,并招募了年龄、性别和身高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临床注册登记系统对诊断ALS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健康志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双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检测,分别记录APB、FDI和ADM的CMAP波幅、F波出现率和波幅。各分裂手指数均使用以下公式计算:SI=(APB×FDI)/ADM,得到SIFP、SIF/M和SICMAP。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SIFP、SIF/M和SICMAP在区分AL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共纳入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具有上肢神经肌肉受累的临床症状并需进行肌电图检查以协助诊断的患者。检测所有受试者受累明显侧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分别记录APB、FDI和ADM的CMAP波幅和F波出现率,计算得到SIFP和SICMAP。根据所检测神经的CMAP波幅正常与否,将所有ALS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CMAP波幅正常)和进展期组(CMAP波幅降低)。使用ROC曲线分析SIFP和SICMAP区分ALS患者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研究中ALS患者的SIFP和SICMAP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SIF/M则显着增高(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SIFP、SIF/M和SICMAP均能有效鉴别诊断ALS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AUC 0.915(95%CI:0.88-0.95);AUC 0.814(95%CI:0.76-0.86);AUC 0.862(95%CI:0.82-0.91)],其中,SIFP临界值为80.7时具有较的高灵敏度(81.2%)和特异性(97%),其诊断准确性显着高于SIF/M和SICMAP(P=0.003;P=0.039)。SIF/M与SICMAP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103)。亚组分析中,在区分CMAP波幅正常的AL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上,SIFP明显优于SIF/M和SICMAP(P=0.008;P<0.001)。球部起病和肢体起病ALS患者亚组中SIFP和SICMAP的ROC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评估了 363例患者,排除54例患者后共纳入309例患者,其中ALS患者91例(29.4%),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218例(70.6%)。研究结果显示,与非ALS患者组相比,ALS患者的SIFP和SICMAP显着降低(P<0.001)。早期ALS患者组较非ALS患者组的SIFP亦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的SICMAP无显着性差异(P=0.62)。ROC曲线分析显示,SIFP的临界值为73.3时,区分ALS患者和非ALS患者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0.7%,其灵敏度显着高于SICMAP(75.8%,P=0.001)。同时,SIFP和SICMAP联合指标与单独SIFP指标的ROC曲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提示SIFP和SICMAP联合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优于单独的SIFP指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早期ALS患者组SIFP的AUC显着高于SICMAP(0.816和0.52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肢体起病ALS患者组SIFP的AUC显着高于SICMAP(0.904和0.832;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进展期ALS患者组和球部起病ALS患者组中两者无显着性差异。结论:SIFP、SIF/M和SICMAP均可作为ALS患者分裂手现象的评价指标,其中SIFP比SIF/M、SICMAP能更敏感地确定ALS的分裂手模式。同时,SIFP能够可靠地鉴别AL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非ALS患者,是诊断ALS有效且敏感的电生理学诊断标志物,甚至在疾病早期也具有优良的诊断性能。根据本研究结果,SIFP最佳临界值73.3可能是诊断ALS出色的无创性辅助诊断标志物。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尺神经所支配肌第一骨间肌(FDI)和小指展肌(ADM)记录的F波指标,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支配FDI和ADM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是否存在差异,如何参与ALS分裂手现象的发生;同时,联合三重经颅磁刺激技术(TST)和F波检测技术探讨皮质功能障碍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在ALS患者分裂手现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共入组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散发型ALS患者105例和30名年龄、性别和身高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对所有受试者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进行检测,其中22例ALS患者同时完善了 TMS和TST检测。按照手内肌受累与否将ALS患者分为两组:手部小肌肉受累组(69例),手部小肌肉未受累组(36例)。比较不同组间FDI/ADM CMAP波幅比、FDI和ADM记录的各F波指标的差异。继而,比较所入组22例ALS患者中FDI和ADM记录的反映脊髓兴奋性改变的F波指标的差异、反映皮质兴奋性及传导束功能的TMS/TST各指标的差异,并进行联合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受累手组FDI/ADMCMAP波幅比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中ALS患者存在明显的分裂手现象。在健康人群中,FDI较ADM记录的F波潜伏期更长、时间离散度和出现率更低、平均F波幅、平均及最大F/M波幅比值更小(P<0.001)、重复神经元指数和重复F波指数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ALS手部小肌肉未受累组中,FDI和ADM记录的各F波指标之间仍存在上述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DI记录的F波出现率降低(P<0.05)、平均F波波幅、平均F/M波幅比、重复神经元指数和重复F波指数增高(P<0.001),而ADM记录的以上各F波指标未见明显差异。在ALS手部小肌肉受累组,除最短和平均F波潜伏期外,未观察到FDI和ADM记录的其他F波指标之间存在差异。以上结果表明ALS患者中支配FDI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更早、更显着。皮质兴奋性及传导束功能指标方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患者组FDI和ADM记录的RMT增高、CSP缩短、TST波幅比和TST面积比显着性降低、ADM记录的MEP潜伏期稍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和ALS患者组中,FDI和ADM记录的CMCT、MEP/CMAPErb波幅比、RMT、CSP、TST波幅比和面积比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同时,本研究队列中FDI和ADM记录的反映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的指标:F波出现率、平均和最大F/M波幅比、复神经元指数和重复F波指数均与FDI/ADMCMAP波幅比显着相关;而仅FDI记录的TST波幅比、ADM记录的RMT指标与FDI/ADM CMAP波幅比存在较弱的相关性。结论:健康受试者中FDI和ADM记录的各F波指标存在生理性差异,与ADM相比,支配FDI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可能受到更强的抑制性调节。ALS患者中支配FDI和ADM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存在差异,其中支配FDI的脊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变更为明显,与分裂手现象相一致,而皮质兴奋性与传导束功能障碍并不遵循分裂手损害模式。因此,推测脊髓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改变可能是分裂手现象发生的潜在机制,而非皮质与传导束功能障碍。第三部分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中分裂足现象的评估:趾短伸肌和踇展肌的差异性受累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检测以评估ALS患者趾短伸肌(EDB)和踇展肌(AH)受累是否存在差异,以阐明ALS患者足部肌肉的受累模式。同时,探讨是否能将两者记录的CMAP或F波指标作为诊断ALS的简单的电生理标志物。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的散发型ALS患者60例以及2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对所有受试者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检测,分别在EDB和AH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F波。根据是否存在下肢受累症状及体征将患者分为两组:下肢受累组(35例)和下肢未受累组(25例),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LS下肢受累组的EDB/AH CMAP波幅比显着降低(0.33±0.21,P=0.007),而下肢未受累组中该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LS下肢未受累组EDB记录的各F波潜伏期延长、平均和最大F/M波幅比增高、重复F波指数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AH记录的以上F波变量均无显着性差异。ALS下肢受累组中,除EDB记录的F波时间离散度和AH记录的平均F波波幅外,其余各F波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F波潜伏期、平均F波幅、平均F/M波幅比的EDB/AH 比值、重复F波指数的EDB-AH差值均增高,而F波出现率的EDB/AH 比值显着降低。以上表明支配EDB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在早期即出现了功能障碍且程度重于支配AH的脊髓运动神经元。ROC曲线分析表明,在区分ALS患者和健康对照上EDB记录的最长、平均和最短F波潜伏期(AUC分别为0.868、0.842和0.803)、平均F/M波幅比(AUC 0.827)、重复F波指数(AUC 0.869)明显优于EDB/AH CMAP波幅比(AUC 0.610)。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分下肢未受累ALS患者和健康对照上,EDB记录的最长F波潜伏期(AUC 0.834)、重复F波指数(AUC 0.807)亦具有较好的效能。结论:本研究中ALS患者的EDB和AH受累程度不同,EDB重于AH,提示存在分裂足现象,并且分裂足现象中支配EDB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可能优先受累。此外,EDB记录的最长F波潜伏期和重复F波数能较好地将AL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区分开来,可能有助于ALS的早期识别。

李亦[6](2020)在《神经肌肉超声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神经超声检测肌束颤动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背景:2008年Awaji诊断标准强调束颤电位对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早期诊断重要性。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尚未满足延髓、颈、胸、腰骶部中三个或三个以上节段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受累的确诊标准。针电极肌电图观察束颤耗时久至少需要70-90秒、观察范围有限,且为有创操作。超声下观测肌肉束颤敏感性58-93.5%,而针电极肌电图为17.9%-51.9%,故超声下观察束颤较肌电图提高检出率的同时,也可减轻患者检查痛苦,所以神经肌肉超声可作为传统电生理检查的良好补充工具,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线索。目的与方法:为了探索神经肌肉超声下检测束颤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前瞻性地入组于2017年12月-2019年8月的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及病房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疾病患者,包括根据Awaji标准诊断为临床可能、拟诊和确诊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根据2003版AANEM标准诊断符合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患者;临床需与运动神经元病鉴别诊断的其他疾病组,包括周围神经病、肌肉病及颈椎病,腰椎病或颈椎病合并腰椎病患者,进行半年随访明确诊断。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对其进行神经肌肉超声下束颤观察,节段传导及肌电图检查,建立数据库。比较不同疾病组束颤分布范围,束颤级别及累及肌群数目不同;分析束颤级别与病程、起病部位,肌力,肌肉萎缩程度及电生理参数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以下运动神经元症状及体征为主的运动神经元病(MND-LMN)患者57人,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出现症状及体征患者(MND-UMN+LMN)83人,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患者13人,颈椎病及腰椎病患者共19人,周围神经病(PND)患者33人,肌肉病患者7人,正常人22人,共计234人。MND-LMN组患者中发现左上肢远端伸肌肌力与左上肢远端伸肌束颤呈负相关性(r=-0.282,P=0.034);MND-UMN+LMN组患者中,上肢各屈、伸肌群肌力与相对应的肌肉束颤呈更为密切的负相关性(r=-0.346 至 r=-0.505,P<0.001)。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部分肌肉束颤与对应支配神经的运动传导波幅呈负相关。MND-UMN+LMN组的最高级束颤即弥漫持续性束颤4级所占各级别束颤百分比为各组最高26%,较其他各组相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颈椎病、腰椎病组,肌肉病组及正常人组均未出现最高级肌肉束颤。MMN、PND、肌肉病与颈椎病及腰椎病组中出现的主要束颤形式均为低级别束颤(局灶间断性束颤1级、多灶间断性束颤2级)。正常人6.5%所检肌肉中出现局灶间断性束颤。在检测的22处患者上下肢肢体肌肉肌群中,其中出现至少6处肌肉束颤时,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特异度为81.5%,敏感度为87.8%,AUC为0.919(95%CI 0.8-0.9)。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在延髓,颈段,胸段及腰骶部这四个节段神经支配的肌肉均可出现束颤,高级别(即弥漫持续性束颤3和4级)束颤最常出现在上肢的近端(13.3%);其他组常见于上、下肢远端的低级别束颤;颈椎病、腰椎病,肌肉病及正常人未见任何节段分布的高级别束颤。结论:肌肉束颤作为神经元早期异常兴奋性的体现,于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运动神经元病组患者较其他组患者更易出现弥漫持续性束颤,且以肢体近端分布为主。当大于6处肌肉存在束颤时,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显着意义。第二部分神经横截面积在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以及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背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常需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ultifocal Motor Neuron Disease,MMN)以及一些慢性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rve Disease,PND)鉴别。目前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依然是神经电生理技术,但当电生理尚无法满足广泛性神经元性损害、肯定的运动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CB)及以神经传导测定(Nerve Conduction Study,NCS)异常时,神经超声下神经横截面积的测定(Nerve Cross-section area,CSA)可动态检测神经全程各处CSA,为诊断提供更多临床下证据。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将神经超声下探测CSA技术应用于MND,MMN及PND和正常人中,探索各组CSA特点。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前瞻性地入组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部经前瞻性地入组根据Awaji标准诊断为临床可能、拟诊和确诊的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及健康人对照,随访6个月,明确诊断。超声下进行双侧正中及尺神经横截面积10点以及颈神经根及臂丛CSA测定。分析神经横截面积与与身高,体重,病程,肌力及电生理参数等之间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组,共计204人。MND组正中及尺神经10点CSA与MMN组及PND组各点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的MND 组(MND-LMN)在 U4(P=0.022),U5(P=0.017),U8(P=0.008)这三处与正常对照组存在CSA差异。上、下运动神经元均损害的MND-UMN+LMN组与正常组中左侧尺神经近、远端平均CSA比分别为1.1±0.2与1.2±0.2(P=0.040)。MND组各点平均神经横截面积与病程、身高和体重相关;MMN组主要与身高相关;PND组与正常对照组未见与以上指标的明显相关性。MND组患者神经平均横截面积与运动传导潜伏期呈正相关性。PND组神经各点平均CSA主要与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传导速度相关。MMN的CB与CSA存在三种模式,即CB伴CSA增粗,CB不伴CSA增粗及CSA增粗不伴CB。超声下神经横截面积可重复性检验Alpha以及基于标准化项的Alpha均为0.946。结论:神经超声下神经横截面积测定可重复性强,可以作为MND,PND及MMN等疾病的常规检测方法。MND组双侧正中、尺、颈神经根及臂丛神经横截面积较MMN及PND组显着减小,且与正常人相比近端尺神经CSA减少更为显着。MMN患者的CSA增粗不一定伴随运动传导阻滞(CB),故为避免漏诊,诊断时最好联合神经超声及电生理检测。

杨文强[7](2020)在《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DRP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上肢DRPN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22侧患肢,其中对2侧患肢行单纯正中神经减压术,对20侧患肢行正中神经联合尺神经减压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查肌电图,询问患者患肢麻木、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6处(6/42)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0±4.5)个月(6.0~20.0个月)。肌电图复查结果显示,正中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6.3 ± 3.1)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 1.6)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5±1.8)m/s、(7.7±1.1)mV,均 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7.7±2.8)m/s]和动作电位波幅[(10.1±1.9)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7.8±2.4)m/s、(7.7±1.6)mV,均 P<0.05]。尺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45.0±3.6)m/s]和动作电位波幅[(9.2±2.1)mV]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36.4 ± 2.9)m/s、(6.9±1.2)mV,均P<0.05],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45.8±3.2)m/s]和动作电位波幅[(8.6±2.5)mV]也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40.1±1.6)m/s、(6.2±1.3)mV,均 P<0.05]。至末次随访,15 例患者 22侧患肢的疼痛症状均得到缓解,16侧(16/22)患肢的麻木症状得到缓解,18侧(18/22)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缓解结论长期透析患者易于发生多发周围神经卡压,可被称为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好发于上肢,且并不限于造瘘侧。初步推测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是治疗上肢DRPN的有效方法;同时诊断明确和术中神经彻底减压是保证疗效的关键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显微减压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侧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发性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组(特发组,20侧);糖尿病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组,26侧);透析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透析组,22侧),所有患者均行正中神经显微减压术。采用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对三组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中所见糖尿病组神经病变范围更广,特发组与透析组神经病变范围较局限。2.BCTQ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三组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改善程度在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3.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三组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改善程度在三组间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透析组与特发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糖尿病组(P<0.05),透析组与特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4.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糖尿病组腕横韧带弹力纤维减少,透析组腕横韧带淀粉样变性。5.三组患者血β2微球蛋白定量分析显示透析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透析组升高,与特发组、糖尿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特发组发生率为5%(1/20),糖尿病组15.3%(4/26),透析组为18.1%(4/22),三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糖尿病组与透析组切口并发症无差异,均高于特发组,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腕横韧带弹力下降有关。透析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腕横韧带淀粉样变性有关。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透析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糖尿病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与特发性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均可获得满意疗效。特发性和透析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手术疗效优于糖尿病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可能与后者的神经病变范围更广有关,因此手术减压范围要更大。糖尿病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和透析相关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手术后切口并发症更为多见。目的对比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与肌下前置术治疗透析相关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集37例透析相关尺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其中23例双侧,14例单侧,共60侧尺神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皮下前置组30侧,“Z”字形肌下前置组30侧。对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皮下前置组手术时间、术后制动时间均显着短于肌下前置组。按尺神经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皮下前置组术后优良率86.7%优于肌下前置组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皮下前置组伤口愈合不良率低于肌下前置组,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皮下前置组皮下血肿发生率少于肌下前置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透析相关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行外科治疗,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与肌下前置术均可获满意疗效。但皮下前置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因此更适合透析相关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

彭小粤[8](2020)在《正己烷致神经毒性中NSE、NF-L和NGF水平变化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正己烷作为现代工业常用的化学溶剂,主要运用于制鞋、印刷、油漆和电子行业。由于正己烷的急性毒性较低,在职业工作中,正己烷急性中毒案例并不多见。正己烷职业中毒多是由长期低剂量接触正己烷引起的慢性中毒,正己烷慢性中毒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出现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为主的临床症状。目前,正己烷的效应生物标志物研究比较多,多数集中在2,5-己二酮、吡咯加合物、血影蛋白、神经骨架蛋白等。但是,这些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不能作为理想的正己烷早期暴露效应生物标志物。正己烷主要造成轴索损伤,而神经丝蛋白是轴索重要组成部分,在轴浆转运中起关键作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则参与了轴浆转运所需能量的过程;神经生长因子的缺乏会导致神经元的凋亡,造成神经细胞死亡,轴索萎缩。所以本研究拟从动物体内角度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脊髓、坐骨神经组织中上述指标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作为正己烷早期暴露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再从职业人群角度,检测血清中上述指标的变化水平以及NCV的变化关系加以佐证。方法1.选用24只8周龄SD雄性大鼠,检疫合格后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第一组:空白对照组;第二组:正己烷低剂量组;第三组:正己烷中剂量组;第四组:正己烷高剂量组。正己烷的染毒剂量分别为:168mg/Kg、675mg/Kg、2700mg/Kg。各组采用灌胃方式按10mg/Kg体重干预及染毒,共染毒6周,5d/周。在染毒第0、2、4、6周通过眼内眦取血1.5ml以测定血清中NSE、NF-L、NGF含量;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解剖取出大鼠脊髓、坐骨神经以测定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并通过RT-PCR法测定NSE、NF-L、NGF的mRNA表达水平。2.选择东莞市2016年一起发生慢性正己烷中毒工厂的73名工人进行调查,收集病人接触正己烷的工龄、血清,并对病人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分析病人血清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水平以及神经肌电图的表现特征。结果1.大鼠染毒结果: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剂量组大鼠均于染毒第6周出现体质量增长缓慢情形,而高剂量组大鼠自染毒第2周起出现体质量增长缓慢情形,至染毒第6周出现体质量负增长。大鼠体质量在染毒处理组和染毒时间的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大鼠步态评分结果:染毒第0周,3个剂量组大鼠步态正常。染毒第2、4周,低、中剂量大鼠均无出现步态异常,高剂量组分别有1、2只大鼠出现轻度步态异常。染毒第6周,低剂量组有3只大鼠出现轻度步态异常,均无出现中度、重度步态异常;中剂量组有4只大鼠出现轻度步态异常,2只大鼠出现中度步态异常,无出现重度步态异常;高剂量组有2只大鼠出现中度步态异常,4只(占70%)大鼠出现重度步态异常。大鼠步态评分在染毒处理和染毒时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血清中NSE、NF-L、NGF水平结果:大鼠血清中NSE和NF-L水平在染毒处理和染毒时间的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清中NGF水平仅在染毒处理和染毒时间的主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染毒6周后,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抗氧化酶SOD、GSH-Px酶活性在低、中、高剂量组显着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的中间产物MDA含量在低、中、高剂量组显着上升(P<0.05)。5.经染毒6周后,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NSE、NF-L mRNA表达水平在低、中、高剂量组显着下调(P<0.05);脊髓组织NGF mRNA表达水平在中、高剂量组显着下调(P<0.05),坐骨神经组织NGF mRNA表达水平在低、中、高剂量组显着下调(P<0.05)。6.职业工人血清NSE水平在接触正己烷时间为1~3个月,6~9个月,大于12个月的职业工人中显着上升(P<0.05),血清NF-L水平变化不明显。7.接触正己烷时间为6~9月和≥12月的职业工人中,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MNCV速度显着减慢(P<0.05);接触正己烷时间为6~9月和≥12月的职业工人中,正中神经SNCV速度显着减慢(P<0.05),而腓肠神经SNCV速度在接触正己烷≥12月的职业工人中显着减慢(P<0.05)。结论1.在一定剂量条件下,正己烷可引起大鼠周围神经组织损伤、神经行学改变,且造成大鼠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氧化应激。2.在正己烷神经毒性作用下,大鼠血清NSE、NF-L水平变化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呈正相关关系,大鼠血清NGF水平变化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血清NSE、NF-L的灵敏度最高,血清NSE水平变化相比神经行为学改变出现较早,改变幅度大,有作为正己烷早期暴露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3.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对正己烷神经毒作用的敏感度可能高于大鼠脊髓组织。4.职业工人血清NSE水平变化与正中神经、腓肠神经MNCV,腓肠神经SNCV改变呈负相关关系,血清NF-L水平改变仅与正中神经MNCV、SNCV改变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血清NSE水平改变与神经传导速度改变的相关关系较明显。5.通过动物实验和职业人群实验显示,血清NSE水平变化可作为正己烷早期暴露效应生物标志物。

张旭[9](2019)在《抗NF155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炎性因子及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系统受累的疾病。由于该疾病的多样性,目前仍然缺少相关标记物及明确的诊断标准。神经束蛋白(Neurofascin,NF)155是主要位于郎飞结部位结侧区的一种黏附分子,NF155与接触蛋白及接触蛋白相关蛋白形成复合物,维持着髓鞘与轴索之间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发现抗NF155抗体存在于一小部分CIDP的患者中,该抗体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4亚型,但该抗体并不能完全解释这部分抗NF155抗体阳性病人与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病人表现出的不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表现,如脊神经根水肿,脑脊液蛋白显着增高等现象,这些差异也提示着在NF155抗体阳性的CIDP病人中,T细胞也可能参与了致病过程。但目前对T细胞在这些抗NF155抗体阳性的CIDP病人中的作用机制还少有了解。本研究通过检测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多发性神经病病人脑脊液中的细胞因子状态,来探索这些阳性病人脊神经根水肿及脑脊液蛋白增高等表现的机制。此外,通过检测及总结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病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来进一步探讨该疾病的基因易感性及与基因相关的T细胞的作用。即本研究从与T细胞激活密切相关的HLA基因方面及T细胞激活后细胞因子分泌方面这两个重要部分来探索T细胞是否参与了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在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包括42例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及37例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其中,对35例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37例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以及此外28例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non-inflammatory neurological diseases,OND)的患者通过液相悬浮芯片技术(multiplexed fluorescence bead-based immunoassay)进行了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检测。同时进一步分析这些因子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此外对22例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进行了HLA分析,并与394名健康对照组的HLA进行比较,根据HLA结果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并分析病人相关的临床表现。结果:与OND病人相比,在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患者脑脊液中,CXCL8/IL-8、IL-13、TNF-α、CCL11/eotaxin、CCL2/MCP-1以及IFN-g水平显着增高。与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相比,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脑脊液中CXCL8/IL-8、IL-13水平显着升高,而IL-1β和IL-1ra水平显着降低。在这些阳性患者中,CXCL8/IL-8、IL-13、和CCL11/eotaxin水平和脑脊液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CCL11/eotaxin水平与脑脊液中总细胞数呈正相关。此外,CXCL8/IL-8、CCL2/MCP-1和CCL4/MIP-1b的水平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显着下降。而在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中,与OND患者相比,IFN-g的水平显着升高。此外,在这些阴性患者中,CXCL10/IP-10与脑脊液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以脑脊液因子水平为基础的聚类分析结果也提示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与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脑脊液中不同的因子作用特点,并提示2型辅助T细胞(Type 2 helper T cell,Th2)相关的细胞因子在阳性病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LA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的抗NF155 I 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的患者都携带DRB1*15:01-DRB5*01:01-DQA1*01:02-DQB1*06:02或(A*24:02)-B*52:01-C*12:02-DRB1*15:02-DRB5*01:02-DQA1*01:03-DQB1*06:01这两种单体型,同时,与健康对照相比,DRB1*15,DRB1*15:01和DQB1*06:02基因型出现频率均显着增高。结论:1、与OND患者脑脊液因子相比,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脑脊液的IL-13,CCL11/eotaxin,CXCL8/IL-8,CCL2/MCP-1水平上调。与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脑脊液中的因子相比,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的患者IL-13及IL-8水平升高。聚类分析也表现出类似的结果。Th2因子中IL-13及其相关的趋化因子的上调提示这些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病人中存在着Th2细胞介导的病理过程。而与OND患者脑脊液因子相比,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的患者及抗NF155抗体阴性的CIDP患者脑脊液的IFN-γ均显着增高,这些提示Th1细胞在这些阳性及阴性病人致病过程中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总蛋白量均较抗NF155抗体阴性患者增高,这提示与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神经根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更明显,这可能与Th1及Th2细胞均参与了阳性患者致病过程相关。2、在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脑脊液总蛋白水平与Th2细胞因子IL-13及与Th2细胞因子密切相关的趋化因子CCL11/eotaxin水平呈正相关。CCL11/eotaxin还与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呈正相关。同时,免疫治疗后这些因子水平有所下降,该研究结果提示在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脊神经根部位存在着Th2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3、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患者与特异性的HLA表型有关。在日本的IgG4抗NF155抗体阳性的患者中,两个主要的特异性HLA表型分别为DRB1*15:01-DRB5*01:01-DQA1*01:02-DQB1*06:02和(A*24:02)-B*52:01-C*12:02-DRB1*15:02-DRB5*01:02-DQA1*01:03-DQB1*06:01。其中基因型DRB1*15,DRB1*15:01和DQB1*0602在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人群中的出现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DRB1*15,DRB1*15:01及DRB1*15:02可能为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多发性神经病病人的特异性相关基因。

胡玉萍[10](2019)在《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为研究对象,提出以瘀阻络脉为基本病机,基于化瘀通络法研制中药熏洗方,评价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麻木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四肢麻木患者100例,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胶囊0.5mg、维生素B1片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方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总疗效、减轻麻木的程度、减少麻木发作的频率、以及改善其它感觉异常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比较:对不同疗程两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不同疗程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不同疗程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均为治疗4周的优于治疗2周的。(2)不同病种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统计分析本方案纳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根压迫所致麻木患者,两组不同疗程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均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不同疗程两组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均P<0.0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均为治疗4周的优于治疗2周的。两组腕管综合征所致麻木患者疗效分析提示,两组治疗4周后愈显率及总有效率较2周后的均有所提高,但4周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两组改善麻木程度比较:两组均能改善患者麻木的程度,两组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麻木程度优于对照组。对不同疗程,两组改善麻木程度分别做比较,P<0.05,两组治疗减轻麻木程度均以治疗两个疗程效佳。(4)两组减少麻木发作频率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组内分别比较,均P<0.05,表明两组治疗2周后患者麻木程度较治疗前减轻;两组不同疗程后组内分别比较,均P<0.05,说明两组治疗麻木4周的疗效优于治疗2周的疗效。两组不同疗程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说明治疗组减轻麻木程度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改善其它感觉异常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蚁行感上P<0.05,在改善酸、痛、清冷、灼热感上,P>0.05;两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在改善酸、痛、清冷、灼热感及蚁行感上,均有P<0.05。说明治疗两周后治疗组在改善蚁行感上疗效明显,治疗4周后两组均可改善上述麻木相关症状,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能减轻麻木程度、减少麻木发作频率及改善麻木相关症状。且两组治疗麻木均以治疗四周后疗效优于治疗两周后疗效。

二、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肌电图评估的腕管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西医对腕管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2 西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1.2.3 中医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1.2.4 中医治疗腕管综合征
第二章 研究内容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材料
        1.3 诊断标准
        1.4 选取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情况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2.3.1 疗效性观察
        2.3.2 安全性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对比
        3.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后CSS分值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后BTCQ积分对比
        3.6 安全性观察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穴位贴敷的依据
    2.选穴依据
    3.选药依据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一氧化二氮滥用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神经电生理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2.2 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2.2.1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
        2.2.2 针极肌电图测定结果:
        2.2.3 神经电图测定结果:
3 讨论

(3)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1.1 中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内治法
        1.1.3 中医外治法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2.1 发病机制
        1.2.2 评估检查与诊断方法
        1.2.3 治疗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一般临床特征
        2.2.2 血糖指标比较
        2.2.3 症状疗效分析
        2.2.4 多伦多评分分析
        2.2.5 多伦多临床评分疗效分析
        2.2.6 中医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2.2.7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2.8 中医疗效分析
        2.2.9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记分分析
        2.2.10 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2.2.11 神经传导特点
        2.2.12 不良反应
    2.3 讨论
        2.3.1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形成
        2.3.2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方案的优化
        2.3.3 中医内外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2.3.4 思考与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多序列磁共振神经成像用于外周神经丛检查中 定量方法的建立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部分 磁共振神经成像评价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 性神经病的异常分布和影像特征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图
第三部分 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鉴别诊断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表和附图
第四部分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临床及与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表
综述 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在多发性神经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献
附录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致谢

(5)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电生理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F波的分裂手指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价值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二部分 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神经电生理学特征及机制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中分裂足现象的评估:趾短伸肌和路展肌的差异性受累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ANK结合激酶1基因与肌萎缩侧索硬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神经肌肉超声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超声下束颤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横截面积在运动神经元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及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运动神经元病超声下束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周围神经病的神经超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术治疗上肢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病因所致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尺神经皮下前置术与肌下前置术治疗透析相关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正己烷致神经毒性中NSE、NF-L和NGF水平变化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正己烷毒性作用的研究
    1.3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正己烷致大鼠周围神经损伤时对血清NSE、NF-L和 NGF水平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及染毒实验
        2.3.2 一般情况和动物步态
        2.3.4 血清NSE、NF-L、NGF测定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染毒后大鼠基本情况
        2.4.2 染毒后大鼠步态评分的变化
        2.4.3 染毒后大鼠血清NSE水平变化比较
        2.4.4 染毒后大鼠血清NF-L水平变化比较
        2.4.5 染毒后大鼠血清NGF水平变化比较
        2.4.6 染毒后大鼠血清各项指标与步态评分的关系
    2.5 讨论
        2.5.1 大鼠正己烷亚慢性染毒致周围神经损伤模型
        2.5.2 大鼠血清中3种效应标志物的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己烷致大鼠神经损伤时NSE、NF-L和NGF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分组及染毒实验
        3.3.2 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3.3.3 基因表达的测定(RT-PCR法)
        3.3.4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3.4.2 正己烷对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3.4.3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NSE基因表达的影响
        3.4.4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NF-L基因表达的影响
        3.4.5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NGF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3.5.2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中 NSE 基因表达的影响
        3.5.3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中 NF-L 基因表达的影响
        3.5.4 正己烷对大鼠脊髓、坐骨神经组织中NGF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己烷暴露工人血清NSE、NF-L水平改变与NCV的关系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4.2.3 实验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血清NSE、NF-L的测定
        4.3.2 神经肌电图检查
        4.3.3 统计方法
    4.4 结果
        4.4.1 正己烷不同暴露时间工人血清NSE、NF-L水平
        4.4.2 正己烷不同暴露时间工人神经传导速度值
        4.4.3 正己烷不同暴露时间工人血清NSE、NF-L水平与NCV值的相关性
    4.5 讨论
        4.5.1 正己烷不同时间接触工人血清NSE、NF-L的变化
        4.5.2 正己烷不同暴露时间工人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果
        5.1.1 正己烷神经毒性对大鼠的影响
        5.1.2 正己烷对大鼠血清NSE、NF-L、NGF水平变化的影响
        5.1.3 正己烷对大鼠神经组织氧化应激及NSE、NF-L、NGF的影响
        5.1.4 正己烷对职业工人血清NSE、NF-L水平的影响及其与NCV的关系
    5.2 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9)抗NF155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炎性因子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清抗NF155 抗体及其亚型的测定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患者临床信息采集及评估
        1.1.3 标本采集
        1.1.4 抗NF155抗体及其亚型测定
    1.2 结果
        1.2.1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1.2.2 CBA检测结果
        1.2.3 流式检测结果
    1.3 讨论
        1.3.1 CIDP中的NF155抗体分析
    1.4 小结
二、脑脊液细胞因子的测定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患者临床信息采集及评估
        2.1.3 标本采集
        2.1.4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测定
    2.2 结果
        2.2.1 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2.2.2 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检出率
        2.2.3 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水平
        2.2.4 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水平与临床特点相关性分析
        2.2.5 免疫治疗与脑脊液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水平变化
        2.2.6 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水平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主要变化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及其作用
        2.3.2 Th2因子在IgG4 抗NF155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中的作用机制
    2.4 小结
三、HLA基因型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患者临床信息采集及评估
        3.1.3 标本采集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HLA分析
        3.2.2 以HLA分析为基础的临床及脑脊液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生长因子比较
    3.3 讨论
        3.3.1 HLA在抗NF155 IgG4抗体阳性的多发性神经病患者中的特点
        3.3.2 HLA Ⅱ类分子与自身免疫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中的自身抗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引言
    2 资料及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和分组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病例终止标准及脱落处理
        2.4.1 病例终止标准
        2.4.2 脱落病例的处理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价标准
        2.8 技术路线图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
        3.1.2 两组患者既往史
        3.1.3 两组患者个人史
        3.1.4 两组患者肢体麻木的加重或诱发因素
        3.1.5 两组患者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3.2 两组患者脱落情况
        3.3 临床疗效
        3.3.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3.3.2 不同病种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3.3.3 治疗前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Levi评分法)
        3.3.4 治疗前后两组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3.3.5 治疗前后两组其它感觉异常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优势
        4.2 基于化瘀通络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理论基础
        4.3 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临床疗效
        4.4 麻木的发病特点
        4.4.1 麻木病程久
        4.4.2 “三高”患者易患麻木
        4.4.3 肢体静止、夜间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麻木的中医诊断标准
    附表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
    附表三: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附表四: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附表五: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诊断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肌电图评估的腕管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D]. 刘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2]一氧化二氮滥用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J]. 徐雪儿,周玥,周琼,吴宇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01)
  • [3]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外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D]. 卢绮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多序列定量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研究[D]. 粟小芸.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电生理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D]. 王志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神经肌肉超声在运动神经元病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透析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研究[D]. 杨文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正己烷致神经毒性中NSE、NF-L和NGF水平变化的作用研究[D]. 彭小粤.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9]抗NF155抗体阳性周围神经病炎性因子及基因分析[D]. 张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玉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肌电图在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