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一、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南凯,魏满堂,姜冉[1](2021)在《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干预措施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导致"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业面临很大困难和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因素,易导致高校毕业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针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个性化干预对改善其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应届高校毕业生不良的就业心理的因素,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评估其效果,为提高普通高校毕业生身心健康水平提供更多参考。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高倩倩[3](2020)在《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作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加之用人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与判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岗位的数量远远小于每届研究生毕业的数量,由此造成了供大于求,人才堆积的现象,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愈加严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队伍的一部分,同样承受着就业带来的各种压力。近年来,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较为关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目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使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就业问题研究当中我们对研究生的关注度远不如本科生,为了增加对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本文将以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以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124名研究生、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招生就业处人员、导师等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和培养建议等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找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听取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宝贵建议,结合学院目前对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改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针对性策略。研究结论如下:1.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薪酬主要集中在3001-4000元和5000元以上两个区间。毕业生自身对就业满意度呈现如下趋势:就职于各级各类学校及政府机关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整体满意度较高,而就职于企业及俱乐部的毕业生就业整体满意度一般。2.西北师范大学大部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于各级各类学校,其中,中小学人数最多,高校次之,中等教育学校最少。主要选择从事教育行业,以体育教师为主。3.西北师范大学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各单位网站、就业信息网及校园招聘会。大部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匹配度较高,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窄,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主。毕业生就业最关注的因素分别为薪资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地域等。4.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关注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毕业院校层次、运动等级、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质等几个方面。在综合素质方面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团队精神、以及基本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教学、训练、比赛方面的业务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较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整体评价较高。5.通过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对我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延长培养年限,增加专业实习实训时间,适度增加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6.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时,自身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薪资与福利、个人发展机会、地域、工作稳定性、个人价值体现。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培养过程因素、家庭因素。7.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中个别目标不够具体,部分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多,而实践和应用课程少,缺乏专业技能课,就业指导不够全面,实习、实训时间不足,与社会的需求和对接还欠一致性。

李煜杭[4](2019)在《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与社会已开始逐渐融合,曾经孤立的象牙塔已经不复存在。在现在的高校中,很多问题的发生不再是简单的校园管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变成社会的问题。传销在高校不断的蔓延和扩散,不仅扰乱了高校校园的和谐,也对社会甚至是国家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当下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这研究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识别传销的能力,如何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以及如何应对高校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结构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传销的基本理论概述进行阐述,分析了传销组织变迁的新特点以及传销的对社会的危害,针对大学生陷入传销造成的危害提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反传销教育的必要性。第二章,立足于大理大学大学生对传销的认知和学校教育情况的数据分析,归纳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反思大理大学开展反传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防范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策的构建做铺垫,并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有学生陷入过传销的二级学院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本科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老师访谈了解后,对论文的整体研究情况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三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剖析大学生误入传销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在上述理论的支撑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主要以社会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补充,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以家庭及其他教育为补充。

夏媛媛[5](2019)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文中指出幸福是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也是古今中外学者潜心研究的重要主题。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人们的幸福感会受到个体幸福观的影响,而幸福观认知是能够通过后天教育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值“拔节孕穗期”,心理矛盾冲突相对较多,辨别事务能力尚有不足,容易在外界环境的干扰下,在追求生活幸福时误入迷途,难以领悟幸福的真谛。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幸福水平是映射社会幸福状况的一面镜子,是决定社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不仅是健全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手段,端正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补充。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梳理国内外关于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以中职学生的幸福需求和幸福观教育的供给为研究对象,以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和不同自变量下学生幸福感差异为研究内容,综合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广州市5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以及幸福感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幸福观教育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氛围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幸福观教育各维度与幸福感均存在正相关,且学生幸福感在专业、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情况、班委角色、寄宿情况、月消费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等不同自变量下存在显着差异。幸福观教育供需双方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不完善以及学生个体幸福观存在偏差三个方面。依托“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积极心理学及人本主义教育相关理论,提出完善学校幸福观教育、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建议:学校作为幸福观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供给方,应该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培育专业的幸福观施教主体、完善教育和课程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合理设置幸福观教育内容以及丰富教学形式,同时作为需求方的中职学生个体应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健全个人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创造更多幸福奠定基础。

彭巧巧[6](2019)在《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公司对空中乘务人才的需求明显有着大幅度的提升,国内也由此掀起了一股创办空中乘务专业(或方向)的热潮。我国的空中乘务专业一般出现在高职或专科院校中,但是,最近几年国内也开始纷纷举办具有本科层次的空中乘务方向。这些本科空乘教育一般依托于本科层次院校的某一具体的艺术类专业,比如,南昌航空大学将其隶属于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重庆师范大学将其隶属于地理与旅游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云南师范大学将其隶属于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而本文所研究的A校本科空中乘务方向,是隶属于A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该专业于2011年开始创办招生,并于2016年停止招生,为何一个新兴的本科层次专业招生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年?作为A校2012级空乘学子,本人怀着强烈的疑惑和关切,深入了解了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对策反思以示警醒。立足于对A校2011-2015级的150名空乘学子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老师和同学的访谈,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内容及结论:一是学校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首先在招生录取上,按“方向”招生不够规范,生源质量并无显着提升,招生政策缺乏创新。因此需要早日厘清本科空乘教育按“方向”招生的利弊、努力提高生源质量、尽力完善招生政策。其次在培养过程上,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严重缺乏主动权、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增强东道主地位、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完善学生考核制度。最后在就业服务上,就业指导缺乏专业针对性、学校民航资源的缺失增加了对口就业的难度。因此需要就业指导增强专业针对性、为学生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二是企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首先在招生录取上,企方教师的招生能力和评判标准影响了招生质量,企方教师在招生中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需要企业选派优秀师资开展招生选拔,并严把招生关。其次在培养过程上,民航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佳,企方教师的流动性过大。因此需要企方提升所委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其薪酬福利。最后在就业服务上,企方为学生提供的求职渠道及竞争力优势有限,为学生争取的就业资源有限,因此需要企方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模拟面试,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三是学生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较为欠缺、主动性和自律性存在不足、就业心理出现偏差,需要提升基础文化水平、增强主动性和自律性、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A校空乘教育尽管只是个案,但它在本科空乘教育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思A校空乘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我们还可以从空乘学子、承担空乘教育的二级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航空公司、学生家长这五个方面,得出相应的反思与警醒。希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正确处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本科空乘教育的良性发展。

王晖[7](2018)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仅涵盖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科研,更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资助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生活辅导等多方面的事务。因此,深入了解并把握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状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建构学生工作新模式,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迫切的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历经传承、开拓、创新而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背景、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特定社会环境下,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镜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合理的成长成才需要,学生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重要环节的学生工作,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勇于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求发展,改革创新求突破,才能破解当前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颇、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学生就业及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等。本研究以系统分析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出发点,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青年成长理论、社会需要理论等科学理论体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即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在学生工作实践创新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主体意识推进、学生工作发展机制建设、学生文化自觉唤醒、素质能力平台搭建等方面凝练出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理路。最后,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全面呈现该校在学生工作上的创新探索。该校学生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自由、创新、和谐发展为宗旨,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面向全体本科生构建并实施素质能力培育工程;从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维度建构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目标体系;从思政教育、专业培养、人文修养、身心保障等方面搭建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并建立相应的实践项目,形成“目标体系——课程平台——实践项目”的多层次、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实践育人科学模式,探寻和建构了目标明确、标准健全、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示范与参考。

詹伟峰[8](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周杰[9](2018)在《管理视角下广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由于将要担负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一直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十二五”规划以来,培养优秀师范类学生,成为提升我国教育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大学的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教育的重要论题。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长期经济及教育滞后,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影响广西高校和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影响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问题展开的。以管理的视角,从国家政策、社会需求、高校办学、毕业生自身能力等多维度,深入分析就业难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广西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和目的。通过研究高校师范生就业现状、内外因素、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理论进行了文献的分析和综述,然后对广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等关键概念做了分析和界定,最后介绍了论文主要运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第二章,针对广西高校毕业生、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等几方面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通过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研究分析广西某高校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就业状况和变化,检验人才培养质量,预测人才需求趋势,提出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和师范生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研究对策。第三章,以前两章广西高校师范生就业的研究成果,寻找出影响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和问题。第四章,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善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相应对策,促进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和高校人才培养。

李胜利[10](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二、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干预措施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数据分析
        1. 认知心理问题
        2. 情绪心理问题
        3. 社会心理问题
二、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二)学校原因
    (三)家庭原因
    (四)个人原因
三、提出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一)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平台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三)建立专业就业指导团队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建立心理干预小组
    (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七)提升心理素质
四、干预后效果评估
    (一)评估工具
    (二)统计学方法
    (三)数据分析
    (四)结论
五、结语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国家扩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扩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2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自身的认同心态较低,增加了就业的压力
    1.3 社会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与判断出现了差异,增加了就业的局限性
    1.4 重新审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为未来的就业选择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3 相关研究综述
    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1.1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
        3.1.2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相关研究
        3.1.3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3.1.4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的相关研究
        3.1.5 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培养的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3 相关概念及界定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5.1.1 就业率
        5.1.2 就业薪酬
        5.1.3 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
        5.1.4 初次就业时间及比例
        5.1.5 就业地域选择
        5.1.6 就业单位性质及职业选择
        5.1.7 就业信息获取途径
        5.1.8 专业与实际工作岗位匹配度
        5.1.9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比较关注的因素
    5.2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分析
        5.2.1 用人单位招聘时所需要的应聘条件
        5.2.2 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
        5.2.3 用人单位对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总体评价
        5.2.4 用人单位对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建议
    5.3 2016-2018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3.1 个体因素
        5.3.2 社会因素
        5.3.3 培养过程因素
        5.3.4 家庭因素
    5.4 改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策略
        5.4.1 改善个体因素的策略
        5.4.2 改善培养过程因素的策略
        5.4.3 改善社会因素的策略
        5.4.4 改善家庭因素的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二)简要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传销及预防教育概述
    一、传销的定义及其类型
        (一)传销的定义
        (二)传销的类型
    二、传销组织变迁的特点
        (一)由“线下接头”向“网络传销”转变
        (二)由“产品营销”向“投资理财”转变
        (三)由包装“公司业绩”向嫁接“国家战略”转变
    三、传销的社会危害
        (一)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三)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四)给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五)对社会道德、诚信体系造成巨大破坏
    四、高校进行传销预防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建立社会诚信的需要
        (三)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四)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管理秩序的需要
        (五)是挽救误入传销学生并防止再次受害的需要
第二章 大理大学学生传销认知和学校预防教育调查
    一、调查开展的基本情况
    二、学生对传销认知和了解
        (一)对传销概念的认知
        (二)对传销法律界定的了解情况
        (三)是否正确分辨传销行为
        (四)学生了解传销渠道
    三、学生误入传销的情况
        (一)总体情况
        (二)典型案例
    四、误入传销后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陷入传销对自身的影响
        (二)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家庭的影响
        (三)大学生陷入传销对学校的影响
        (四)大学生陷入传销对社会的影响
    五、学校开展反传销教育情况
        (一)预防教育
        (二)挽救教育
        (三)教育效果
    六、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重视不够
        (二)教育内容片面
        (三)教育方法单一
第三章 大学生误入传销的原因剖析
    一、社会原因
        (一)打击难度大,力度不够
        (二)宣传教育不深入,难以形成合力
        (三)传销活动五花八门,诱惑力大
        (四)社会价值观偏差,破坏社会诚信
    二、高校教育原因
        (一)重视不够,教育活动少且形式单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三)教育主体自身对传销认识的局限,教育缺乏针对性
        (四)学生管理尤其是公寓管理不到位,给组织者有可乘之机
        (五)对误入传销学生的挽救教育讳莫如深,难以警醒其他学生
    三、学生自身原因
        (一)法治意识不强,对传销存在认知误区
        (二)社会经验缺乏,对传销防范意识不强
        (三)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一夜暴富的思想,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四)大学生角色意识不强,不能把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知识学习和应用
        (五)就业压力大,希望尽早进入社会锻炼自己实现自我
    四、家庭及其他相关原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二)组织者利用亲属关系等“杀熟”,容易取得学生信任
第四章 预防教育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对策
    一、以社会教育为基础
        (一)健全法制,堵塞传销扩大蔓延的漏洞
        (二)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震慑限制传销势力的活动
        (三)运用各种媒体,宣传揭露传销活动欺骗手段极其危害
        (四)依靠城乡基层组织力量,让传销势力无处藏身
    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思想防线
        (二)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运用新媒体进行反传销专项教育,让学生进一步认清传销的欺骗性及其危害
        (四)加强警示教育,用身边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学生
        (五)加强挽救教育,避免陷入传销的学生越走越远
        (六)加强对校园和学生公寓的管理,防止传销势力渗透进学校
        (七)加强学生的角色教育,让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于专业学习
        (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九)发挥学生骨干力量作用,建立预防传销防控体系
    三、以学生自我教育为关键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二)关注社会,主动了解传销相关的知识内容
        (三)约束自我,不碰触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
        (四)认清自我角色,以学习为主杜绝外界诱惑
        (五)正确认识劳动与报酬、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关系
    四、以家庭教育为补充
        (一)树立劳动光荣思想,持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二)做孩子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减轻孩子的压力,让孩子全力以赴搞好学习
        (四)关注孩子在校动向,适时开展针对性教育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幸福、幸福感和幸福观
        二、幸福观教育
        三、幸福观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内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幸福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中职学生幸福感及学校幸福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修订
        —、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前期问卷的编制
    第二节 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选取与预调查的程序
        二、信度分析
        三、项目分析
        四、因子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查的过程与信效度分析
        —、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统计
        三、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第四章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以及学生幸福感综合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的情况分析
        一、学生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描述统计
        二、教师角度的幸福观教育实施情况的描述统计
    第二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一、学生幸福感现状描述统计
        二、学生幸福感认知描述统计
    第三节 中职学校学生幸福感人口统计学差异
        一、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幸福感差异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三、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四、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独生子女情况上的差异
        五、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是否承担班干部角色上的差异
        六、中职学生幸福感在寄宿情况上的差异
        七、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毕业计划上的差异
        八、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户籍地上的差异
        九、中职学生幸福感在月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十、中职学生幸福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第四节 中职学校幸福观教育与学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相关性分析
        二、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一元回归分析
        三、幸福观教育各维度和幸福感现状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五节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现状研究讨论
        一、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
        二、中职学生幸福感现状
        三、中职幸福观教育和学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和幸福感问题分析
    第一节 幸福观教育供给与需求失衡
        一、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二、幸福观教育形式、方法单一
        三、幸福观教育主体理论基础不深入
        四、幸福观教育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五、幸福观教育成果缺乏实效性
    第二节 幸福观教育内部结构失调
        一、幸福观教育教学结构不完善
        二、幸福观教育评价机制不客观
    第三节 学生幸福观存在偏差
        一、追求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异化
        二、追求享受幸福,创造幸福难持续
        三、注重个人幸福,集体幸福失光环
第六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完善中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策略
    第一节 供给主体:从浅尝辄止到专业深入
        一、加强施教主体专业化建设
        二、健全幸福观教育评价方式
        三、保障学校教育主体教育权利
    第二节 供给内容:从割裂散乱到系统整合
        一、丰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二、创新幸福观教育的方法
        三、拓宽幸福观教育载体渠道
    第三节 供给环境:从瘠薄羸弱到相濡以善
        —、优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二、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营造公平友善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需求主体:从迷思异化到积极健康
        —、关注个人积极的心理
        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 民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空乘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本科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更多关注
        (三) 个人的求学经历引发了对本科空乘教育的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 空乘专业
        (二) 空乘方向
        (三) 空乘教育
        (四) 人才培养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我国空乘专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二) 本科空乘方向的培养模式研究
        (三) 本科空乘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四) 中外空乘人员招聘的对比研究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现状
    第一节 A校空乘教育的招生录取现状
        (一) A校空乘教育的招生介绍
        (二) A校空乘教育的招生录取
        (三) A校空乘教育的录取标准
    第二节 A校空乘教育的培养方案现状
        (一) A校空乘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 A校空乘教育的业务学习
        (三) A校空乘教育的课程设置
        (四) A校空乘教育的毕业要求
    第三节 A校空乘教育的就业服务现状
        (一) 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
        (二) 学生自身的就业选择
第三章 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第一节 A校空乘教育在学校层面的问题分析
        (一) 学校在招生录取上的问题分析
        (二)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问题分析
        (三) 学校在就业服务上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A校空乘教育在企业层面的问题分析
        (一) 企业在招生录取上的问题分析
        (二) 企业在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三) 企业在就业服务上问题分析
    第三节 A校空乘教育在学生层面的问题分析
        (一) 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较为欠缺
        (二) 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律性存在不足
        (三) 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偏差
第四章 基于A校个案的本科空乘教育改进策略
    第一节 本科空乘教育在学校层面的改进
        (一) 学校在招生录取上的改进策略
        (二) 学校在培养过程上的改进策略
        (三) 学校在就业服务上的改进策略
    第二节 本科空乘教育在企业层面的改进
        (一) 企业在招生录取上的改进策略
        (二) 企业在培养过程上的改进策略
        (三) 企业在就业服务上的改进策略
    第三节 本科空乘教育在学生层面的改进
        (一) 学生应提升基础文化水平
        (二) 学生应增强主动性和自律性
        (三) 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学生工作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架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审视
    2.1 大学及其时代表征
        2.1.1 大学历史变迁
        2.1.2 大学自身属性
        2.1.3 大学所担之责
    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发展
        2.2.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起步阶段
        2.2.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探索阶段
        2.2.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停滞阶段
        2.2.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复兴阶段
        2.2.5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阶段
    2.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与特殊内涵
        2.3.1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2.3.2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定位与特征
        2.3.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功能
        2.3.4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内涵
第三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状况
        3.1.1 学校层面
        3.1.2 职能部门层面
        3.1.3 院系层面
    3.2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
        3.2.1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3.2.2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
    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状况
        3.3.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状况
        3.3.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管理模式概况
        3.3.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选配状况
        3.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方式
    3.4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取得的成就
        3.4.1 学生工作扩展到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个层面
        3.4.2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载体更加丰富和有效
        3.4.3 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程序日趋规范
        3.4.4 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3.5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
        3.5.1 高等学校对学生工作功能定位存有认知偏差
        3.5.2 条块式组织架构阻滞学生工作部门协调
        3.5.3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内容缺失学生本位价值
        3.5.4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性与针对性不足
        3.5.5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有评估机制不完善
        3.5.6 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品质不高
        3.5.7 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全面
    3.6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6.1 社会环境的变化
        3.6.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3.6.3 高等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3.6.4 学生个体的变化
        3.6.5 旧观念的束缚与西方思潮的消极作用
第四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4.1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1.1 全球化及其特点
        4.1.2 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
        4.1.3 应对全球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2 信息化时代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2.1 信息化及其特点
        4.2.2 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
        4.2.3 应对信息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3 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3.1 意识形态及其特点
        4.3.2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4.3.3 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诉求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4.1 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4.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4.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4.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学校学生工作提出新要求
        4.5.1 新时代及其特点
        4.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4.5.3 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5.1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5.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5.1.2 马克思主义青年成长理论
        5.1.3 马克思主义社会需要理论
    5.2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工作要求
        5.2.1 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目标指引
        5.2.2 坚持正确政治导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工作基本要求
        5.2.3 学生工作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工作基本途径
        5.2.4 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5.3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价值导向
        5.3.1 以人为本与公民精神
        5.3.2 自由教育与守法意识
        5.3.3 博雅教育与包容贵和
        5.3.4 主题观念与责任奉献
        5.3.5 创新能力与创业品格
        5.3.6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第六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理路
    6.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政治基础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6.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学生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
    6.2 学生主体意识推进
        6.2.1 大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6.2.2 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方式与途径
        6.2.3 优良学风对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6.2.4 优化学生社团环境
    6.3 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建设
        6.3.1 建立学生工作发展协同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6.3.2 健全学生工作的协同领导体制
        6.3.3 建构学生工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6.4 文化自觉唤醒
        6.4.1 文化自觉唤醒的必要性
        6.4.2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6.4.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5 改进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
        6.5.1 注重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思政教育的结合
        6.5.2 注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方法的结合
        6.5.3 注重专业课程与文化认同教育的结合
    6.6 加强学生工作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
        6.6.1 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
        6.6.2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七章 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建构——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为例
    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基本情况
        7.1.1 生源基本情况
        7.1.2 学生学习状况
        7.1.3 理想信念教育
        7.1.4 能力修养培养
        7.1.5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的总体目标
        7.2.1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
        7.2.2 创新设计目标: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
        7.2.3 行动实施方略:坚持实践育人,实现学生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
    7.3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指标体系
    7.4 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的实践课程平台
        7.4.1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平台
        7.4.2 专业培养实践课程平台
        7.4.3 人文修养实践课程平台
        7.4.4 身心保障实践课程平台
    7.5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评估体系
        7.5.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课程评价机制
        7.5.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多元激励机制
        7.5.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信息反馈机制
        7.5.4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柔性管理机制
    7.6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保障体系
        7.6.1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制度保障
        7.6.2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队伍保障
        7.6.3 大学生素质能力培育的网络保障
    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呈现
        7.7.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总结
        7.7.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模式图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工作的总结
        8.1.1 明确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
        8.1.2 提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8.1.3 形成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理路
        8.1.4 建立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体系化、个性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新体系
        8.1.5 建构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矩阵式实践模型
        8.1.6 搭建了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
        8.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实践成果取得了高价值推广应用效应
        8.1.8 总结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8.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的“立德树人”新内涵研究
        8.2.2 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涵的学生工作新理念研究
        8.2.3 国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文件明确的学生工作新要求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9)管理视角下广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内外因素的研究
        三、关于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四、关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概念
        一、高校
        二、高校毕业生
        三、师范生
        四、师范类专业
        五、师范类毕业生
        六、就业
        七、就业力
        八、大学生就业力
        九、就业质量
第二章 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
    第一节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二、广西高校毕业生学科就业调查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调查
        四、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调查
    第二节 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2015年就业现状调查
        二、广西高校师范类毕业生2016年就业现状调查
    第三节 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与质量跟踪调查
        一、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二、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
    第四节 广西高校师范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高校师范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广西某高校就业工作整体分析
第三章 广西某高校师范生就业难的成因研究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因素制约师范生就业
        一、师范类毕业生供给逐年增加
        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约师范类毕业生就业
        三、与非师范类毕业生共同竞争
    第二节 高校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原因制约就业
        一、师范类教学和管理模式上落后
        二、广西高校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偏低
        三、师范生专业和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足
        四、就业指导工作未能落实到处
        五、教育理念保守不顺应市场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自身能力因素影响就业
        一、师范生的职业目标不明确
        二、师范生自身的“基本功”和学习意识不强
        三、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欠缺
        四、不良价值取向影响师范生就业
第四章 提高广西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第一节 政府以行政效能把控就业
        一、从政策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
        二、教育行政部门合理引入教育师资
        三、发挥现代网络手段,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四、发挥协调作用,全方位帮扶就业
    第二节 高校以实效举措促进就业
        一、以育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深化高校改革发展
        二、积极拓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强化创新创业指导和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
        四、落实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及就业反馈机制
        五、加强师范类毕业生的思想引领
    第三节 师范类毕业生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就业
        一、打好专业功底,适应市场需求
        二、审时度势,具备灵活就业观念
        三、以实践步伐引领就业新途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性化干预措施临床研究[J]. 南凯,魏满堂,姜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D]. 高倩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4]传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预防教育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李煜杭. 大理大学, 2019(02)
  • [5]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中职学生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的研究[D]. 夏媛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A校空乘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彭巧巧.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与实践研究[D]. 王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9]管理视角下广西师范类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高校为例[D]. 周杰. 天津大学, 2018(06)
  • [10]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我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