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提出产业园区发展新思路

银川提出产业园区发展新思路

一、银川提出工业园区发展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凯[1](2021)在《上海市开发区运行的政府管理研究》文中提出

张晶磊[2](2020)在《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经济是国家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基本单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承担着新的发展任务。凉州区是武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武威市重新设计和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其担负着促进武威地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以凉州区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提升武威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意义重大。凉州区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生态条件约束、工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造成凉州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创新创业活力不足,中心城区功能品质不完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包装不够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随着西部经济多元化的逐步完善,以及兰州—武威一带交通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外向服务功能日趋成熟,给武威市凉州区的区域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凉州区汇聚了周边县市农业、旅游、人力、文化、矿产、物流、资金流等优势资源,其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以区域发展战略取代城市发展战略,即以凉州区为核心实现城市间的功能互补,使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格局成熟。因此针对以上一体化融合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凉州区距兰州、银川、西宁300公里左右,兰新铁路和G30连霍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是西北重要的交通要道交汇点。凉州区应整合交通、旅游、农业等优势资源,迅速补齐自身弱项短板,构建面向未来的宽广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2.截至2019年11月底,武威市税务部门减免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33.61万元,为出口企业退税1061万元,外贸出口总量逐年攀升。基于上述数据,凉州区应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扩量、扩大旅游合作、融合农村产业等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创业融合,使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高度聚集,助推自身产业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周边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3.2019年凉州区周边各县市生产总值增长均在3%以上,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鉴于此,凉州区应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凉州区周边各县市发展潜力,以点带面引领整个武威地区以改革创新和融合协作的姿态,构建出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中部区域共享共赢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翟建,包生艺[3](2020)在《宁夏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文中提出历史地看,宁夏利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要素等相对优势,已经初步成以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地看,宁夏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前沿新型材料等领域,发展壮大其产业集群的任务极为迫切。调整优化发展思路、深入拓展重点领域、全力壮大产业集群、着力突破关键环节和持续强化产业支撑,应当是宁夏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主要选择。

储姗姗[4](2020)在《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文中指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是中小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快、技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日益受到挑战,企业借助外部创新资源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至关重要。一方面,创新环境可以给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各种关键资源(诸如人才、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使得创新更易于实现;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等构建创新合作网络获取异质性知识,是企业通行的创新模式。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已成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两大“通道”。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作为苏南自创区企业的模范代表,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显着特征,其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的作用。探究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对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对于提升瞪羚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2017年苏南自创区认定的183家瞪羚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产业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差异、经济发展现状、创新发展现状和培育现状5个方面,梳理瞪羚企业的发展现状;然后,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183家瞪羚企业2004-2018年间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源,构建瞪羚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创新网络特征(网络关系特征、拓扑结构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探究创新网络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再次,在分析苏南自创区创新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探究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的行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57.14%的制造业瞪羚企业分布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上瞪羚企业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集聚模式,但存在一定的城市差异性,苏锡常3市瞪羚企业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显着的集聚模式,而宁镇两市表现为分散模式;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相较于苏南自创区企业发展的平均水平,瞪羚企业具有经济增长快、创新能力强的特征,是苏南自创区企业的模范代表;瞪羚企业培育成效的城市差异性显着,苏锡常3市瞪羚企业培育成效要优于宁镇两市。(2)从网络关系上看,瞪羚企业创新网络主要是以零散式平行结构和星型式主导结构为主,协同式复合结构较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瞪羚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合作主要由单一关系驱动型逐渐演变为混合型关系驱动型。从网络拓扑结构上看,企业创新网络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网络呈现不断集聚的演变过程,核心-边缘结构凸显,网络中形成了以苏州热工研究院为核心的群聚子网络。从空间结构上看,省际合作和市内合作是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创新合作的主要空间尺度,而且跨省份的合作对象主要位于深圳、上海、北京、广州、西安、银川等城市;高联系强度的跨省份创新合作大多是在股权联系的基础上得以实现。(3)从影响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创新网络因素上看,产学研联系强度、度数中心度、结构洞、市内和城际联系强度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均有正向促进作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与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等存在更为紧密的跨区域产学研合作。(4)从影响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创新环境因素上看,整体上技术研发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和经济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而政策环境具有负向影响。从产业视角来看,技术研发环境和政策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类瞪羚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尤其在生物技术类和新材料类瞪羚企业中表现较为突出;而经济环境对非高新技术产业类瞪羚企业的创新产出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丁伟伟[5](2019)在《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起,飞地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萌芽,如今已发展到“全国开花”的状态。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中总是把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分别默认为飞出地和飞入地。研究发现,部分地区因为缺乏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同时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存在欠发达地区飞入发达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的“逆向飞地经济”现象,具体可分为两类:逆向扶贫飞地经济、逆向创新飞地经济。本论文利用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构建飞地经济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剖析和对衢州海创园进行实地调研详细研究逆向飞地经济的产生原因、运行特征、发展效益和面临的困境。研究认为,逆向飞地经济是飞地经济的一种特殊模式,且行政导向性更强。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逆向创新飞地经济两种类型,分别可以总结为“外部支持型逆向异地开发模式和空间”、“逆向跳跃式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空间”。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帮助贫困的飞出地实现异地发展、脱贫;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帮助欠发达的飞出地通过“两次跳跃”实现异地借势借智,激发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两种逆飞模式同样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研究指出,两种逆向飞地经济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正面效应,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推广实践,当然逆飞模式也面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和共性难题。逆向扶贫飞地经济要处理好异地开发和本土发展的关系,逆向创新飞地经济要优化构建循环创新系统。逆飞模式仍然要在完善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利益分配、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改善软硬环境等共性问题上继续探索。本文也针对个性和共性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陶红[6](2018)在《多角度深挖区域合作优势 首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文中研究说明7月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主办,山东如意集团支持的首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宁夏银川顺利召开。会议以"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为主题,会上宣布,原中纺联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更名为中纺联产业园区工作办公室,成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联盟,并发布了《中国纺织工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张帅[7](2018)在《宁夏物流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及其物流园区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在我国的中部与西部的结合地,是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节点,是连接我国东南、华南、东北、西北的重要节点,是我国建设西部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发展同西亚、东南亚各伊斯兰国家的重要前线阵地,发展物流有一定的地位优势。物流产业的发展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特色农副产品和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基础,这些产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文首先概述了宁夏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分析了宁夏现代物流业在当前形势下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及环境因素分析,提出宁夏应优先发展形成三大物流体系;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宁夏物流产业与其他工业产业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发掘宁夏具有本地特色的物流产业定位,同时制定各市产业发展对策;进一步,基于对宁夏本地产业和运输结构的分析,综合考虑交通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以及与周边省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构建以省会银川市为中心的高效便捷、功能完备、货畅其流、集散有序、布局合理的国内区域性物流中心、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区内物流圈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网络;提出宁夏物流园区的总体布局、保障措施与建议。

邹宗根[8](2014)在《中国功能区研究》文中提出功能区,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既有政治与行政环境下,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改变国家经济社会落后状况而设置的具有试验色彩的特殊政策区域。通过在特定行政区内或若干行政区间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实行优惠的财税等相关政策体系以及相对灵活的资源配置政策和行政体制,从而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有效吸引。所以,“功能区”有时也被称为“政策区”。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功能区超越了单一的产业集聚功能,形成了“园-城-区”的变迁路径,承载了相对综合的功能,更加深化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推进政治与行政的调整,形成了相互驱动的循环机制。功能区的成长路径,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平面延伸与纵深发展的速度很快,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最终能否实现区域政府与行政的变革与发展,是功能区试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政治松绑”与承认地方主体利益,为较为合理的府际关系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功能区管理机构作为“准政府”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授权,增强了其能动作用。行政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体制机制调整等方面的变革,为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取得了比自生发展更为高效的增长。行政管理权限进行适当调整,将经济发展权、社会管理权等不同领域的权利根据发展阶段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让渡,能够较好地实现精简的“单兵形态”,快速地推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样的方式可以应用于功能区社会治理的改善,而且由于市场主体的成熟与多样,这种模式借鉴能够推进运行机制创新等更加深入的探索。政策导向型的增长方式植根于中国现实,以较为稳妥的方式实现了政治统治功能的适度放松,以行政管理和服务实现与新型生产方式进行对接,实现了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功能区发展实践的结果证明了行政权力或“集”或“分”的逻辑并不存在统一模式,而是应当具有相应的灵活性。集权的资源动员能力在发展初级阶段是极好的驱动力量,但在市场逐渐成熟的中后期,将权力更多地分解给企业等主体,对于激发市场自身的持续创造能力将产生重要作用。功能区的发展方式也面临着持续的调适任务,更加开放的授权与分权是基本的方向。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职责体系,为企业、社会的自生发展构筑较好的基础,是功能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实践。更加有限但有为的政府、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融合且能够承担现代职责的社会,仍然是功能区进行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探索试验的目标。作为试验载体,功能区也面临着诸如法律地位、体制复归等方面的挑战与困惑。但是,保持相应的“简化模式”并增强其主体活力成为功能区推进创新试验的关键。因此,功能区未来的职能定位应当是优秀的行政服务提供者,目标是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供给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形成规制有效、服务高效的职责体系。规范的横纵职能分解仍然是重点,与上下级政府形成比较规范的“职责旋构”关系促进职责确认,依靠工具创新和主体多元等推进职能纾解转移。政治与行政的调整应当从更高的层面推进功能区的试验,植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以更加自由的制度和政策空间鼓励要素流动,释放市场活力以推动工业化任务的完成。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利益分配公平问题,进一步探索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方式和可持续利益分享机制,向流动人口提供可得的城市服务内容并逐渐推进身份转变。开辟地方政府治理的新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功能区更加深入的创新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无论是宏观的高授权模式、中观的职能分离委托,还是微观的职责调适与机构整合,都是对解决传统行政问题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相应经验和成果。试验取得的成功经验已经被不同地方学习复制;但是,跨区域的合作,更加深化的行政整体输出仍然面临着较多的传统桎梏,尚处于萌芽阶段。高层政府应当及时引导跨区行政政治互动合作,使功能区取得的试验成果能够更快更好地助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应当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发挥其“试验场”的功能,对其他政治与行政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改革试验。

李微[9](2010)在《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文中提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回顾20世纪,人类文明虽然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始终困扰和制约着城市,而且日益突显。痛定思痛人类终于体会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改造的客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大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社会与文化活动的高效场所。由于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城市亦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和营销主导的新时代,环境越来越成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的核心指标,有了好的环境,才会形成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商品流入的“洼地”,得以发挥城市的优势。西部开发是21世纪伊始我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城市加快发展的一种战略。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际国内背景下进行的,它以调整生产力布局、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存环境改善互相协调,东西部共同发展。只有这样,通过发展经济这一强有力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达到西部富民、富区、优化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银川市结合自身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将银川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现代都市品质、开放的、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空间竞争力和重要辐射带动作用的“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必须强力推进城市的生态化、特色化和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城市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西部城市要想把握这个机遇使自己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通过宜居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优美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活品质,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徐境[10](2010)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实际上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各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研究试图依据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变革规律,结合呼包鄂城镇群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究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设施空间等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从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价值链与区域空间再造、城市空间复兴与结构优化、规划发展模式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围绕区域一体化空间优化的核心命题,来探寻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路径,为呼包鄂城镇群的新一轮协调发展、优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架构论文的框架内容体系及所遵循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理论解读与比较经验借鉴。本章为基础理论梳理与解读部分,是全文内容体系的灵魂,结合文献搜集,力图客观准确把握当今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理念及发展趋势,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性思潮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梳理再到最新发展理论审视,力图客观找寻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及区域规划布局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从而为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性差异分析和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价及研判,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非合意性的评估体系构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问题诊断作为找寻的基点,以最终目标导向作为区域发展预测的合意性/非合意性的后评价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绩效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由“现状问题诊断——预测性指标体系——预期性目标实现与非实现(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技术操作理念。第五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框架。通过横向与纵向体系的战略比较分析借鉴,找寻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根据第三章的现状问题解读与第四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绩效非合意性的评估,建构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以及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体系。第六章:为呼包鄂区域产业聚集优化分析。本章是在前几章研究背景下,以产业发展现状为基本切入点,对呼包鄂区域产业进行结构性分析、产业比较发展研究、产业可行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性调整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呼包鄂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规划布局建议提供指导性依据。第七章:为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绪论章节里的城市群(圈)的空间范围界定原理,界定呼包鄂城市群空间分层的结构体系,划定核心区域网络圈层与中心城市区圈层。本章重在对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分析核心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找寻聚集与扩散机制下的城市群成长的模型,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发展提供思路。第八章:为中心城市圈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作为辐射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重点分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中心城市周边辐射影响区域内的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第九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与建议。重点分析建构四大关键性的措施体系,分别为生态区划与空间管治策略、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空间融合引导策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策略。

二、银川提出工业园区发展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川提出工业园区发展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2)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和政策依据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凉州区区情和周边区域基本情况概述
    2.1 凉州区基本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2.2 凉州区周边区域基本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1 凉州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2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发展资源优势分析
    4.1 凉州区发展优势产业和资源分析
    4.2 凉州区周边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和资源分析
    4.3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优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凉州区与周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策略规划
    5.1 汇聚国内外经济要素,放大中心枢纽优势
    5.2 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塑造文化品牌
    5.3 充分激发自身发展活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5.4 整合农业农村资源优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5 打造强大的功能体系,构筑完善服务平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宁夏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发展情况
    1.1 产业发展政策赋能
    1.2 业基础比较优势
    1.3 产业布局特色明显
    1.4 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2 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历史积累的问题仍然存在
    2.2 产业发展的质量亟待提高
    2.3 产业发展的短板比较明显
    2.4 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加紧迫
3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优化发展思路
    3.2 拓展重点领域
    3.3 壮大产业集群
    3.4 突破关键环节
    3.5 强化产业支撑
4 结语

(4)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1.1.2 复杂条件下的合作创新网络逐渐普遍化
        1.1.3 企业创新与创新环境息息相关
        1.1.4 瞪羚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创新环境
        2.1.2 创新网络
        2.1.3 瞪羚企业
    2.2 理论基础
        2.2.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2.2 创新环境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融合
    2.3 研究综述
        2.3.1 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
        2.3.2 企业创新环境的研究进展
        2.3.3 瞪羚企业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发展现状
    3.1 产业分布类型
    3.2 空间分布差异
    3.3 经济发展现状
    3.4 创新发展现状
    3.5 培育现状
    3.6 小结
第4章 瞪羚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分析
    4.1 网络构建及基本情况
        4.1.1 网络构建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4.1.2 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
    4.2 网络关系特征
        4.2.1 连接维度的网络关系特征及类型
        4.2.2 节点维度的网络关系特征及类型
    4.3 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4.4 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4.4.1 创新主体合作的空间尺度
        4.4.2 国家尺度的网络空间结构
    4.5 创新网络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4.5.1 变量选取
        4.5.2 模型构建
        4.5.3 实证结果
        4.5.4 案例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瞪羚企业创新环境分析
    5.1 苏南自创区创新环境建设现状
        5.1.1 经济环境
        5.1.2 基础设施环境
        5.1.3 政策环境
        5.1.4 技术研发环境
    5.2 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处理
        5.2.3 模型构建
        5.2.4 实证结果
        5.2.5 案例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创新之处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1 重要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外文献述评
    2.3 国内文献述评
        2.3.1 飞地经济的特征和类型
        2.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效应
        2.3.3 飞地经济面临的困境和对策
        2.3.4 述评与展望
    2.4 “逆向飞地经济”问题的提出
3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3.1 我国飞地经济的发展历程
        3.1.1 20世纪90年代~2005年:萌芽阶段
        3.1.2 2005~2010年:地方继续探索实践和区域规模建设阶段
        3.1.3 2010~2017年:“全国开花”阶段
        3.1.4 2017年6月至今:全国统筹规范阶段
        3.1.5 飞地经济发展历程的总结
        3.1.6 浙江飞地经济发展实践
    3.2 飞地经济的发展条件及模式
        3.2.1 飞地经济发展条件
        3.2.2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3.3 基于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的运行机制构建
        3.3.1 3D要素理论和DPSIR模型介绍
        3.3.2 运行机制中的驱动力(D)和压力(P)分析
        3.3.3 运行机制中的状态(S)分析
        3.3.4 运行机制中的影响(I)和响应(R)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4.1 一种新路径——“飞地式扶贫”
        4.1.1 平湖市的“飞地强村计划”
        4.1.2 青田、平湖共建飞地产业园
        4.1.3 其他通过飞地扶贫的经验
        4.1.4 飞地为扶贫脱困带来的启示
    4.2 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4.3 金磐扶贫开发区个案剖析
        4.3.1 开发背景和历程
        4.3.2 金磐开发区运行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比较逆向扶贫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4.4.2 其他启示
5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5.1 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5.2 衢州海创园个案剖析
        5.2.1 研究样本介绍
        5.2.2 衢州海创园运行机制分析
    5.3 本章小结
        5.3.1 比较逆向创新飞地经济和飞地经济
        5.3.2 其他启示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衢州海创园调研提纲
附录二 广东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三 江苏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四 安徽省飞地经济名录
附录五 浙江省飞地经济名录
致谢

(6)多角度深挖区域合作优势 首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宁夏银川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集众智探讨区域发展新思路
搭平台共谋纺织服装行业新发展
TIPS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联盟倡议书

(7)宁夏物流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及其物流园区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位商法在产业研究中的应用
        1.2.2 物流园区布局的研究
        1.2.3 宁夏物流产业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物流产业的内涵
    2.2 物流园区的相关理论
        2.2.1 物流园区概念界定
        2.2.2 物流园区布局理论
        2.2.3 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2.4 物流园区建设组织生态理论
    2.3 区位商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夏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及定位
    3.1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3.2 宁夏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思路
        3.2.1 打造穆斯林特色产业服务基地
        3.2.2 依托河套平原能源铁三角快速发展工业物流产业
        3.2.3 在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环保物流业
        3.2.4 形成“三体系”物流
    3.3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
        3.3.1 战略定位
        3.3.2 发展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宁夏物流产业发展的区位商分析
    4.1 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4.1.1 宁夏主要产业发展水平
        4.1.2 各地市主要产业发展水平
    4.2 物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4.2.1 宁夏综合交通运输条件
        4.2.2 各地市交通运输条件
    4.3 未来发展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物流园区布局与优化
    5.1 宁夏物流区域布局
    5.2 宁夏重要物流枢纽分析
        5.2.1 国家级物流枢纽
        5.2.2 国内地区性物流枢纽
        5.2.3 地区级物流枢纽
    5.3 宁夏物流园区布局
        5.3.1 物流园区布局现状与存在问题
        5.3.2 物流园区优化布局分析
        5.3.3 物流园区建设及发展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保障措施与建议
    6.1 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管理机制
    6.2 拓展投融资渠道
    6.3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6.4 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强协作并举
    6.5 培养培育复合型物流科技人才
    6.6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功能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价值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选题的实践价值
    第二节 现有研究述评
        一、域外相关研究总结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借鉴和拓展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基本概念
        二、研究假设
        三、基本观点
        四、研究架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限度
第二章 “单兵行动者”:功能区的基本形象
    第一节 功能区与行政区的边界范围
        一、定义、特征和分类
        二、独特的“授权体制”
        三、简化的功能与职责
    第二节 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现实关系
        一、嵌入式的“一区两制”
        二、跨区域的“飞地模式”
        三、行政级别的尴尬矛盾
        四、管理责任的模糊虚化
    第三节 “一种特殊的府际关系”:竞争博弈中的“调和”
        一、厘清横纵行政权利责任
        二、建立产权收益协调机制
        三、上级政府统筹府际公地
        四、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章 “虹吸到溢出”:功能区的变迁路径
    第一节 “攫取到援助”:功能区能级变化
        一、生长过程的资源集中与消耗
        二、现代化阶段结果的外部影响
        三、空间限制的场量辐射与溢出
    第二节 “单一到复合”:功能区职能变迁
        一、产业网链的有序生长
        二、集聚扩散的双重作用
        三、人居空间的萌芽成长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
    第三节 “特殊到普遍”:功能区范围扩张
        一、能级辐射扩大
        二、模式复制增加
        三、层级延展下沉
    第四节 全球视野下的功能区发展比较
        一、以产业自生需要的聚集
        二、成熟结构下的微观调整
        三、后发国家的集权式主导
        四、转型社会的衍射式变革
第四章 “改革试验场”:功能区的应然使命
    第一节 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庄园
        一、改革开放的试验先锋
        二、政策洼地的聚集效用
        三、外推到内生的动力源
    第二节 经济推进中的政治窗口
        一、发展倒逼的变革需要
        二、赶超融入的现实压力
        三、执政合法性巩固更新
    第三节 从分领域推进改革到综合协调试验
        一、“项目导向”转向“一揽子试验”
        二、“封闭空间”转向“开放大区域”
        三、“特殊试验”转向“一般化探索”
第五章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柔性调适”:功能区的发展机缘
    第一节 项目导向型政府的行政推手
        一、经济中心论导向
        二、政策红利的释放
        三、引导投资的驱动
    第二节 事实分权下的政府能动作用
        一、集权下的地方事实分权
        二、竞争驱动下的行政推进
        三、政策空间内的偏离调整
    第三节 双重压力下的政府内外重塑
        一、高层政府的绩效压力
        二、私域进化的现实挑战
        三、政府内外的改革努力
    第四节 关系结构变革激发主体活力
        一、基础设施与发展环境完善
        二、整体市场和新型利益分配
        三、主体认可及权益有效保障
第六章 “固守或突围”:功能区的发展框囿
    第一节 功能区拓展的禀赋限制
        一、自然地理的局限
        二、区域发展均质化
        三、功能空间的耗尽
        四、层级匹配的差异
    第二节 功能区发展的主体尴尬
        一、功能区的法律地位存疑
        二、功能区与行政区的矛盾
    第三节 功能区行政管理的变异
        一、行政职能过度扩张
        二、行政机构人员膨胀
        三、行政体制回潮僵化
        四、行政过程截断封闭
第七章 “平衡-适应-选择”:功能区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三种平衡:功能区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经济政治互动改革:平衡经济发展与制度进化
        二、内外协同形成合作:平衡本体发展与区域进步
        三、层级有序推进分工:平衡全国战略与地方选择
    第二节 四个适应:功能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制度创新:适应探寻改革发展普遍规律的需要
        二、职能转变:适应强化“规制-服务”职能的要求
        三、分权旋构:适应提升纵向政府行政效率的方向
        四、工具变革:适应“透明-制衡”的伙伴共治趋势
    第三节 六项选择:功能区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释放要素流动生命力
        二、推进工业化转型升级
        三、推动人口城镇化落地
        四、深化责任政府的实践
        五、培育人居生活自组织
        六、开辟可持续产权福利
结论:“启发-进化-超越”:功能区发展使命的逻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宜居城市
        1.1.1 宜居城市的定义
        1.1.2 我国宜居城市的内涵
        1.1.3 与“宜居城市”概念相关的基本因素
    1.2 研究背景
        1.2.1 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
        1.2.2 西部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建设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框架、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重心
2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
    2.1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
        2.1.1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起源及目前的现状
        2.1.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有关实例以及以后的发展
    2.2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
        2.2.1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渊源
        2.2.2 目前国内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进展
3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模式及要素评价
    3.1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人的需要理论
        3.1.2 环境理论及影响因素解析
        3.1.3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分析
    3.2 建设宜居城市的相关理论模式
        3.2.1 关于人居环境的科学
        3.2.2 生态城市理论
        3.2.3 和谐社会理论
        3.2.4 健康城市理论
        3.2.5 低碳城市理论
    3.3 宜居城市建设要素评价体系
4 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1 关于西部开发的背景分析
        4.1.1 国际环境背景分析
        4.1.2 国内环境背景分析
    4.2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的特点
        4.2.1 西部地区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
        4.2.2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特点
    4.3 西部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3.1 受旧城改造的困扰且常规的城市建设模式滞后
        4.3.2 城中旧村改造缺乏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4.3.3 城市孤岛现象初现,经济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 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
    5.1 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
        5.1.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5.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准备
        5.1.3 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1.4 西部大开发要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保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5.2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含义
    5.3 西部城市目前发展特点
        5.3.1 经济情况方面
        5.3.2 空间分布发展方面
6 西部城市中“宜居城市”的建设研究
    6.1 西部城市中“宜居城市”建设概述
        6.1.1 文化城市——西安
        6.1.2 国际旅游城市——昆明
        6.1.3 生态宜居城市——银川
    6.2 西部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
        6.2.1 集中建设中小城市的宜居城市
        6.2.2 产业的协调发展
        6.2.3 加强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
        6.2.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2.5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6.2.6 统筹西部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6.2.7 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6.2.8 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和法制建设
7 银川“宜居城市”规划
    7.1 银川市现状条件分析
        7.1.1 自然地理概况
        7.1.2 银川建设现状
        7.1.3 银川住区环境分析
    7.2 银川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7.3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7.4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
        7.4.1 银川的地理区位影响
        7.4.2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4.3 自然文化景观
        7.4.4 回族宗教及回族文化
        7.4.5 城市化的进程
    7.5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
        7.5.1 指标因子的规范化处理及模型
        7.5.2 层次分析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
        7.5.3 银川宜居城市建设相关数据分析
    7.6 银川城市定性
        7.6.1 发展战略分析定位
        7.6.2 银川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定位
    7.7 银川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展望
        7.7.1 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西部城市
        7.7.2 大银川的构筑发展
        7.7.3 建设塞上湖城市生态城市
        7.7.4 体现浓郁的回乡文化底蕴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10)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1.1.3 呼包鄂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界定
        1.3.2 区域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1.3.3 呼包鄂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地域范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
        1.5.2 系统架构和比较分析
        1.5.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5.4 理论解析和实证结合
    1.6 论文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启示
        2.1.1 新经济全球化思潮
        2.1.2 新城市区域化思潮
        2.1.3 新区域主义理念
        2.1.4 新城市主义理念
        2.1.5 第三条道路理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梳理
        2.3.1 传统经典理论
        2.3.2 现代经典理论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2.4.1 国外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2 中国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3 发展启示
    2.5 小结
3 呼包鄂区域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
    3.1 发展历程回顾
        3.1.1 呼包鄂"金三角"的形成
        3.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提出
    3.2 区域现状解析
        3.2.1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3.2.2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2.3 核心区域极化,圈层结构明显
        3.2.4 城镇群尚在雏形,哑铃型结构显着
        3.2.5 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迥异,两类中心并存
        3.2.6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运量需求日益扩大
    3.3 呼包鄂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
    3.4 发展存在问题
        3.4.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3.4.2 土地利用粗放,地均产值低下
        3.4.3 核心区域内聚强于膨胀,辐射扩散不足
        3.4.4 城镇体系不健全,缺乏中等城市
        3.4.5 中心城市压力较大,中心功能疏解低效
        3.4.6 交通设施滞后,限制区域连通
    3.5 小结
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合意性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相关指标体系评述
        4.1.3 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及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步骤
    4.3 子系统合意性评价
        4.3.1 权重计算及评语集构建
        4.3.2 支持系统评价
        4.3.3 动力系统评价
        4.3.4 实力水平评价
        4.3.5 发展绩效评价
        4.3.6 生态安全评价
    4.4 综合性评价
    4.5 不合意的根源
        4.5.1 生态本底——水资源短缺制约
        4.5.2 能源格局——资源型发展模式
        4.5.3 空间失衡——城镇均衡点缺失
        4.5.4 通道瓶颈——区域联通滞后
        4.5.5 文化基因——传统游牧文化影响
    4.6 小结
5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
    5.1 区域SWOT组合分析
        5.1.1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5.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5.1.3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5.1.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5.2 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5.2.1 京包兰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5.2.2 国家能源战略重要保障基地
        5.2.3 国家原材料及重化工产业基地
        5.2.4 节约利用能源和生态示范基地
    5.3 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5.3.1 城镇化(郊区化)——社会因素推动
        5.3.2 交通条件进步一一技术因素影响
        5.3.3 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拉动
        5.3.4 空间规划引导——国家政策推动
    5.4 发展的适宜模式构建
        5.4.1 模式选择
        5.4.2 模式设计
    5.5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
        5.5.1 发展构思
        5.5.2 战略重点
    5.6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5.6.1 总体定位
        5.6.2 发展目标
    5.7 小结
6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6.1 发展阶段认知
        6.1.1 发展历程简述
        6.1.2 发展阶段判读
    6.2 发展前期分析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发展动力分析
        6.2.3 发展路径分析
    6.3 产业现实基础
        6.3.1 现状分析
        6.3.2 发展优势
        6.3.3 存在问题
        6.3.4 面临机遇
    6.4 产业战略导向
        6.4.1 战略思路
        6.4.2 定位目标
    6.5 产业发展策略
        6.5.1 产业组织框架
        6.5.2 产业布局指引
        6.5.3 产业发展重点
        6.5.4 产业推进时序
    6.6 小结
7 呼包鄂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7.1 核心区域的空间构成
        7.1.1 核心区域的空间范围
        7.1.2 核心区域的发展现状
    7.2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分析
        7.2.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7.2.2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7.2.3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7.2.4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障碍分析
    7.3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战略导向
        7.3.1 发展思路
        7.3.2 战略目标
        7.3.3 发展导向
    7.4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组织
        7.4.1 城镇职能分工
        7.4.2 城镇空间结构
        7.4.3 产业空间结构
        7.4.4 城市发展引导
    7.5 小结
8 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8.1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8.1.1 空间一体化的演变机制
        8.1.2 中心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8.1.3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评价
        8.1.4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诊断
    8.2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8.2.1 城市品牌产品思路
        8.2.2 空间动力组织模式
        8.2.3 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8.2.4 空间发展目标导向
    8.3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的优化方案与对策
        8.3.1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8.3.2 产业聚集效益优化
        8.3.3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8.4 小结
9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9.1 生态区划及空间管制
        9.1.1 生态功能区划
        9.1.2 区域空间管制
    9.2 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9.2.1 产业政策指引
        9.2.2 产业推进措施
    9.3 空间融合及引导策略
        9.3.1 发展政策引导
        9.3.2 空间融合措施
    9.4 交通一体化策略
        9.4.1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9.4.2 提升铁路枢纽地位
        9.4.3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9.4.4 有序推进城际交通
        9.4.5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展望
    10.2 研究结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四、银川提出工业园区发展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开发区运行的政府管理研究[D]. 王佳凯. 东华大学, 2021
  • [2]以凉州区为中心武威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与发展探究[D]. 张晶磊. 兰州大学, 2020(01)
  • [3]宁夏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 翟建,包生艺.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04)
  • [4]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对瞪羚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D]. 储姗姗.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逆向飞地经济现象研究 ——以金磐扶贫开发区和衢州海创园为例[D]. 丁伟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多角度深挖区域合作优势 首届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合作发展大会在宁夏银川举行[J]. 陶红. 纺织服装周刊, 2018(27)
  • [7]宁夏物流产业的区位商分析及其物流园区布局研究[D]. 张帅.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8]中国功能区研究[D]. 邹宗根. 南开大学, 2014(04)
  • [9]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D]. 李微.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10]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徐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银川提出产业园区发展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