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带血输血联合无关供者造血治疗后活体移植1例

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带血输血联合无关供者造血治疗后活体移植1例

一、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血输注配合促造血治疗获植活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樱[1](2021)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0月接受HID-HSCT的7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为16岁(3~52岁),SAA-Ⅰ型患者49例,SAA-Ⅱ型患者18例,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患者9例。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61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预处理患者46例,白消安(Bu)+CY+Flu+ATG方案预处理患者30例。结果3例患者移植后骨髓抑制期死亡;7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21)d;除3例早期死亡患者外,8例患者移植后未获得血小板重建,65例患者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4(9~90)d。原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继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38.4%,Ⅲ~Ⅳ°aGVHD发生率16.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8%,广泛型cGVHD发生率为22.4%,中位随访时间为19.5月(1~75月),预期5年总生存率(OS)为(78.6±5.0)%,无失败生存率(FFS)(75.9±5.1)%,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0.2%±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35岁,移植前铁蛋白大于1500ng/ml,HCT-CI评分大于等于3分,起病中性粒细胞数大于1×109/L,发生Ⅲ~Ⅳ°aGVHD为影响患者的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0.004,0.02,0.014,0.001)。发生植入失败的患者FFS明显低于其他患者(37.5%对 84.4%,P<0.001)。结论:HID-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年轻患者中疗效较好,发生重度aGVHD以及严重感染仍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加强对重度aGVHD以及感染的防治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移植后造血重建以及植入失败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进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11例患者首次移植后均获得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d(8~23d),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为11d(移植后8~28d),三例患者出现植入失败,其中2例行二次移植,1例血象恢复达到长期稳定植入,另1例造血重建后再次出现植入失败。中位随访时间为53(5~135)个月,全部11例患者均生存,植入失败率为27.3%(3/11),9例患者长期血象正常。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移植前骨髓细胞增生较活跃、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少、移植后未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植入失败可能相关。结论: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植入失败仍是最主要的问题,移植前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环孢素的应用均有助于长期稳定植入。

聂玲,苏涛,杨开泰,赵俩,胡健,杨双汇,徐雅靖,付斌[2](2020)在《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文中提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治愈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唯一方法。该研究病例1为4岁男性患儿,行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例2为儿童期起病的24岁男性患者,合并原发皮肤肢端CD8+T细胞淋巴瘤,行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两者均采用减低毒性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并用后置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甲氨蝶呤和环孢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例1+11 d (移植后为"+")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均植入,+90 d供者嵌合下降,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于+150 d恢复。病例2移植后+20 d中性粒细胞植入,+87 d血小板植入,+30 d为完全供者嵌合。两患者的相关指标(IgG、IgM、IgA和外周血中CD19+B细胞比例)分别于移植后2个月内、1年余恢复正常。两患者均未发生急性GVHD,病例1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出现局限性慢性皮肤GVHD,经治疗后好转。该研究首次报道采用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后置环磷酰胺方案,配合改进的预处理方案成功治疗2例XLA患者,为供者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

秦洋[3](2020)在《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可以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有效且唯一手段。对于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同胞相合供者(matched-sibling donor,MSD)、非血缘相合供者(matched-unrelated donor,MUD)的患者来说,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可作为重要的替代供者来源。近年来,脐血移植(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技术已逐渐成熟并完善,脐带血也逐渐成为可替代亲缘及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供者干细胞来源,在儿童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大力支持,储存脐带血对未来脐血移植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目的分析比较单份同胞UCBT与单份非血缘UCBT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同胞UCBT及非血缘UCBT治疗的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份脐血移植。根据供者来源分为同胞UCBT组(SUCBT组)和非血缘UCBT组(UUCBT组)。2.两组患者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MAC)方案,SUCBT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预防单用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UUCBT组GVHD的预防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方案。3.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造血重建情况、GVHD发生率、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复发率、5年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4.统计学描述及分析:所有患者的疾病特征及移植疗效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生存率的计算及生存曲线的描绘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结果1.42例UCBT患者中,37例患者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植入率为88.1%。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6天(11~43天)vs 20天(12~45天),P=0.350],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20天(15~50天)vs 28天(18~56天),P=0.805]。两组患者在造血植入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SUCBT组与UUCBT组患者100d内发生a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3.3%(5/15)vs 40.9%(9/22)(P=0.738)。两组患者c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4.3%(2/14)vs 33.3%(6/18)(P=0.412)。两组患者 aGVHD 与 cGVHD 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率分别为29.4%(5/17)vs 44.0%(11/25)(P=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SUCBT组患者中有4例复发,UUCBT组患者中有8例复发。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23.5%(4/17)vs 32.0%(8/25)(P=0.8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SUCBT组与UUCBT组之间5年O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12.3%)vs(27.2%±9.9%)(P=0.047),两组之间5年DFS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47.1%±12.1%)vs(23.5%±9.2%)(P=0.045)。且 SUCBT 组的长期生存率高于 UUCBT 组。结论1.脐血移植(UCBT)是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的重要移植方式之一,对于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脐血是关键的替代供者干细胞来源。2.本研究显示,同胞UCBT患者较非血缘UCBT患者在长期生存方面可获益,因此,在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储存脐带血为同胞脐血移植保驾护航,显得尤为重要并值得逐渐在临床推广。

庄娟[4](2019)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924例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3例,女性351例,中位年龄28(1-63)岁。BOS诊断和评分标准依据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专家共识。所有患者分成BOS组(n=81)和无BOS组(n=843),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BOS的累积发病率、影响BO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OS)率、累积复发(CIR)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性;总结分析BOS患者的预后转归,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至2018年1月1日随访截止,共计81例患者发生BOS(男性52例,女性29例),总的发生率为8.77%;其中轻度BOS30例(37%)、中度BOS27例(33%)、重度BOS24例(30%)。大部分患者(58%)发生在移植后1~3年内,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408(77-1104)天,移植后1年、2年及3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3.5%、7.03%及8.9%;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中,1年、2年及3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5.69%、11.39%及14.3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供者(HR,0.62;95%CI,0.40-0.97;P=0.035)、疾病高危(HR,1.63;95%CI,1.02-2.61;P=0.042)、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HR,1.65;95%CI,1.06-2.57;P=0.027)及 BOS发生前合并 cGVHD(HR,2.81;95%CI,1.73-4.57;P<0.001)是影响 BOS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合并BOS患者组3年的OS率为69.6%(95%CI,538.8%-80.4%),未合并 BOS 组为 71.2%(95%CI,68.1%-74.3%),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但在Landmark分析中可见移植3年以后,BOS组患者的OS率较无BOS组患者显着降低,4年的OS率分别为52.1%(95%CI,34.7%-69.5%)、70.8%(95%CI,67.7%-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重度BOS患者死亡率(14/24)明显高于轻(5/30)、中度(8/27)BOS患者(P<0.001);早发型BOS(移植后408天内诊断)的OS率显着低于晚发型BOS(移植408天以后诊断)(P=0.001)。合并BOS组及未合并BOS组患者3年CIR率分别为17.12%(95%CI,34.7%~69.5%)和 18.93%(95%CI,34.7%~69.5%)(P=0.450);然而,比较两组患者的 NRM,BOS 组患者 3 年NRM 显着高于无 BOS 组(21.63%vs.12.08%)(P=0.003)。BOS治疗疗效欠佳,大部分患者(55.6%,45/81)因治疗无效致疾病继续进展甚至死亡,轻、中、重三型BOS患者中,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分别为 26.7%(8/30)、11.1%(3/27)及 0(0/24)。27 例 BOS 死亡患者中,13(48%)例直接死于BOS进展所致的呼吸衰竭,5(19%)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发现 BOS 前存在广泛型 cGVHD(HR,4.65;95%CI,1.45-14.92;P=0.01)、BOS发生在移植后1年以内(HR,0.21;95%CI,0.09-0.50;P=0.003)、BOS诊断时重度肺功能损伤(HR,4.85;95%CI,1.67-14.11;P=0.004)均是影响BOS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OS是allo-HSCT后重要并发症,女性供者、疾病高危、Ⅱ~Ⅳ度aGVHD、BOS发生前合并cGVHD是影响BO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病治疗疗效欠佳、长期预后较差,移植后1年内发病、诊断时重度肺功能损伤以及发病前合并广泛型cGVHD是影响BOS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与BOS直接相关的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是BOS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周雅丽[5](201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静脉剂型白消安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模型预测能力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体内静脉剂型白消安(IVBU)的暴露量与移植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2)构建IVBU在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内的群体药动学模型,定量考察影响IVBU药动学的病理生化指标、合并用药、疾病种类等方面因素,并验证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制定IVBU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收集60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1,5-戊二醇二甲磺酸酯作为内标,采用柱前衍生HPLC内标法测定患者BU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120例次),并通过课题组先前所建立的有限采样法模型估算IVBU药-时曲线下的面积(AUC),统计分析IVBU的AUC值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相关毒性之间的关系。(2)收集9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531例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随机将患者分为建模组(n=65)和验证组(n=30)。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通过考察年龄、性别、实际体重、身高、肝肾功能指标、疾病种类、联合用药等固定效应因素和随机效应因素对BU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采用诊断图评定模型曲线拟合优劣,自举法(Bootstrap)内部考察最终模型的可信度和稳定性,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可视化预测检验(VPC)及外部验证法对最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基于所建立的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运用贝叶斯(Bayesian)反馈法预测个体化药动学参数,设计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1)6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体内IVBU中位AUC0-6h为703.13(510.99-1382.24)μmol·min·L-1。造血植入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7%、38.3%和95%。移植术后100天时,口腔粘膜炎、胃肠道反应、肝静脉闭塞性综合症、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1.7%、30%、3.3%、28.3%、45%、38.3%、5%、2%和3.3%。口腔黏膜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严重程度及肝静脉闭塞性综合征的发生与IVBU血浆AUC值呈正相关。当移植患者IVBU血浆AUC0-6h在900-1300μmol·min·L-1内时,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AUC值高于或低于此范围均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2)基于6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71例次血药浓度及相关信息,建立了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IVBU在体内的变化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最终模型公式为:CL(L/h)=11.9×(WT/70)0.856×1.28SEXEX V1(L)=40.1×(WT/70)1.15Q(L/h)=25.1V2(L)=26.9CL和V1的典型值分别为10.8L/h和31L。诊断图显示IVBU最终群体药动学模型稳定可靠,精确度优于基础模型;Bootstrap法成功率为92.8%,群体参数估算值均落在Bootstrap法估算结果的95%可信区间内;NPDE的QQ图在蓝色范围内,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外部验证最终模型中MDPE=18.86%、MDAE=21.45%,最终模型预测准确度高于基础模型。结论:(1)IVBU的AUC值与移植相关毒性密切相关,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BU血药浓度监测,调整药物的系统暴露,有助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降低移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患者IVBU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该模型经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显示其稳定有效,预测性能良好,可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提供IVBU个体化给药方案,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许文锋[6](2015)在《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带血序贯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环磷酰胺后置(Post-Transplant Cyclophosphamide,PT/Cy)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SCT)是美国NIH发展的一种新的Haplo-SCT移植方案。我们试用了这一方案,但出现了较多的移植后全血细胞减少(Cytopenia)及复发(Relapse)。为了改善这一移植结果,我们设计了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序贯移植的前瞻性移植方案来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目的:1.探讨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序贯移植是否能降低PT/Cy-Haplo-SCT的非复发死亡率;2.探讨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序贯移植是否能降低PT/Cy-Haplo-SCT的复发率;3.研究大剂量单倍体干细胞移植能否改善造血恢复。方法将我中心自2009年6月到2014年12月所完成的环磷酰胺后置单倍体移植的46例儿童恶性血液病病人分为两组,分别为南方10方案组(NF-10-PT/Cy,单纯单倍体移植组,n=25)和南方1 3方案组(NF-13-PT/Cy,单倍体+无关脐血移植组,n=21)。比较两组移植后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非复发死亡率(NRM)和复发率(RI),以及造血重建时间和移植后并发症等。结果南方13方案组与南方10方案组在移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aGVHD分别为33%和44%;其中Ⅱ~Ⅳ度的aGVHD发生率分别为9.5%和28%。cGVHD分别为14.2%和12%;HC分别为9.5%和24%;Septicemia分别为0%和8%;Cytopenia分别为14%和40%;南方13方案组各种并发症均低于南方10方案组。南方13方案组造血重建时间短于南方10方案组。说明南方13方案组血细胞重建时间短,造血功能恢复比较快,移植后骨髓抑制时间缩短,利于血细胞的生长。比较南方13方案组和南方10方案组的OS(66.7%比28%,p=0.013),DFS(57%比28%,p=0.025),NRM(23.8%比40%,p=0.026)和RI(14.3%比32%,p=0.161),南方13方案组疗效显着优于南方10方案组。结论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序贯移植改善了 OS、DFS和降低了 NRM。虽然RI降低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下降超过50%。大剂量单倍体干细胞移植虽然没有改善粒系植入时间,但显着缩短了 PLT的植入时间。大剂量单倍体干细胞输入但并没有增加GVHD的发生率。

张青宜[7](201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文中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当前急性髓系白细胞治愈的希望,部分移植后患者会出现早期复发和治疗相关死亡,影响了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为探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我们对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行异基因PBSCT的AML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总生存率(OS)、无白血病生存率.和累积复发率(relapse rate,RR),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年OS及LFS分别为(66.2±4.6)%及(63.7±4.7)%,累积复发率为(24.7±4.4)%。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总发生率为36.1%,其中SaGVHD发生率为13.9%。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供体类型(P=0.000)、初诊时白细胞数量(P=0.006)、移植前疾病疗效(P=0.003)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血病数量(P=0.001)、移植供体类型(P=0.002)、移植前疾病状态(P=0.011)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L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由此我们认为异基因PBSCT是治疗AML的有效方法,复发是移植治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初诊时白血病数量、移植供体类型、移植前疾病状态是独立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其它治疗方法疗效差异,并排除不同亚型之间对分析之间的影响,我们对AML中常见的t(8;21)这一类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0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且住院资料完整的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定期定量监测AML1-ETO融合基因,分析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中位随访29.7(4.7~94.3)个月,比较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患者的无白血病生存率(LFS)和总生存(OS)率,并应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临床首发症状以贫血、感染多见。58.7%患者外周WBC<10×109/L,核型分析显示伴性染色体缺失占58%,2疗程CR率为97.8%,3年OS、LFS、复发率为分别为(79.6+6.1)%、(68.5+7.1)%、(28.2+7)%。微残监测可以预测疾病早期复发。年龄>35岁是影响OS危险因素。由此我们认为,AML1/ETO(+)AML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定期定量监测AML1/ETO表达量可预测复发,具有复杂核型等不良预后因素、化疗后或自体移植后复发患者建议尽早采用异基因移植以再次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年龄>35岁是影响OS危险因素。

庞绍娟[8](2013)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致死性疾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萎缩无力、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为特征,是最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为1/3500男婴。定位于X染色体短臂(Xp21.1—21.3)上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 Dys)基因(即DMD基因)突变是本病致病的根本原因,其编码427KD的细胞骨架蛋白即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抗肌萎缩蛋白可维系和保持肌纤维膜的稳定,可防止肌肉收缩时的各种机械因素的损伤。DMD基因发生的无义突变、移码突变等导致患者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完全缺乏或者产生截短的无功能的蛋白,导致肌纤维逐渐变性、坏死等DMD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理表现。DMD患儿虽然在新生儿期就出现肌纤维坏死及血清CK升高,但早期肌肉无力的症状常未引起重视,直到2~3岁左右才被发现。确诊指标包括DNA遗传学分析和(或)抗肌萎缩蛋白检测。3~5岁左右患者出现典型的鸭步步态,起立及上楼梯困难。随后出现腓肠肌假性肥大、四肢近端肌肉无力,Gowers征阳性。疾病进展导致的脊柱前凸使患者生活依赖轮椅。进行性的肌肉衰退导致患者在9~13岁丧失行走能力,且呼吸肌、心肌逐渐累及。20岁左右因呼吸肌、心肌萎缩、无力,呼吸和(或)循环衰竭而死亡。尽管明确DMD疾病基因及病理基础已有20余年,但尚无有效阻止病情不可逆性恶化和治愈的方法。药物治疗、成肌细胞移植治疗(Myoblast Transplantation Therapy,MTT)效果欠佳,基因治疗和iPS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治疗存在导致细胞突变、原癌基因激活的风险。DMD不仅使得患者幼小心灵遭受疾病折磨,更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和身心负担。干细胞的横向分化理论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治疗DMD提供了理论基础。1999年Gussoni等证实了骨髓造血干细胞、全骨髓细胞均具有向肌细胞转化的潜能,2000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DMD研究课题组观察到经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mdx鼠运动功能及生命期限明显优于对照组,肌肉活检证实抗肌萎缩蛋白表达。2002年Gussoni等报道1例1岁时由于严重的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而接受骨髓移植并在12岁时被确诊为DMD的患者,该患者DMD恶性进程明显得到遏制,肌肉活检发现了有供者来源的肌肉细胞,证实外源性人类造血干细胞具有向骨骼肌细胞分化发育的能力。众多动物试验及临床个案的成功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DMD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DMD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HSCT)解决了异基因供者来源问题。但与HLA全相合相比,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植入失败率高、造血重建慢、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反应重、免疫重建迟、致死性感染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等风险。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迅速,已成功跨越HLA限制,使单倍体相合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的可选择方案之一。本课题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开展了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临床初步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的选择本课题以基因和蛋白诊断明确的DMD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包括:4岁<年龄<16岁,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因DMD引起的肝酶升高及肌酐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值>40%,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申请参加此临床研究,了解治疗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获得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DMD患者的健康直系亲属作为供者选择人群,采用直接核苷酸序列分析(Sequenceing-based typing,SBT)进行HLA配型的检测,选择与患者至少5/10相合的亲属作为供者。2.移植方案患者移植前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冻存备用,保证患者安全。4例患者均选用清髓性的FBCA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Flu30mg/m2/d×5d (-9,-8,-7,-6,-5d):白舒非BU0.8mg/kg/q6h/d×4d (-8,-7,-6,-5d);环磷酰胺CY60mg/kg/dx2d (-3,-2d);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5mg/kg/dx5d (-5,-4,-3,-2,-1d)。供者经G-CSF动员后分离采集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分离结束30min内输注给患者。应用环孢素A (CsA,3mg/kg/d)+短疗程甲氨蝶呤(MTX,+1d15mg/m2,+3、+6、+11d分别10mg/m2)的方案预防GVHD的发生。应用前列腺素E1、肝素钠预防肝静脉阻塞病的发生,应用美司钠解救、水化、利尿、碱化等预防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cystitis, HC)的发生,患者术前应用更昔洛韦清空病毒及抗感染药物的预防性、及时应用预防重症感染的发生。移植+1d起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刺进造血功能恢复,促进造血重建。3.术后造血及植入情况的监测术后检测血常规明确患者造血重建情况。供受者性别不同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方法检测X、Y染色体探针信号明确嵌合比例。供受者性别相同者应用定期用短串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hort tandem repeat,STR-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的短片段核苷酸重复序列,明确植入状态。4.术后原发病的监测术后每周检测患者血清CK等肌酶的变化,择期对患者外周血进行DMD相关基因的检测,明确基因纠正情况。随访观察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检查肌力、反射的变化。结果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例男性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入组本研究。中位年龄9岁(6~16岁),以下称病例1、病例2、病例3、病例4。4例患者DMD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为Exon51缺失、c.2804-1G>T突变、Exon2-44缺失、E6c.436C>T突变。4例DMD患者与供者HLA配型均为单倍体相合,相合位点依次为5/10(母亲)、7/10(父亲)、6/10(母亲)、5/10(母亲),其中病例3供受者血型不合(供者A型,受者O型)。2.移植干细胞数4例患者接受供者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NC)的中位细胞数为8.19×108/kg。其中病例1输注2次供者外周血干细胞、1次骨髓干细胞,3次共接受MNC为6.68×108/kg。病例2接受外周血及骨髓干细胞各1次,MNC总数为10.6×108/kg。病例3和病例4只接受1次外周血干细胞,MNC分别为9.7×108/kg、5.56×108/kg,病例4接受的CD34+细胞数为2.45×106/kg。3.造血重建及植入情况4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均成功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1d(+10d~+13d)。脱离输注,血小板维持在>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d(+10d~+13d)。血红蛋白>90g/L的中位时间为+12.5d(+12~+28d)。4例患者多次检测结果均显示完全独立植入。病例1移植+14d应用STR-PCR检测示供者独立植入,+83d、+343d、+507d应用FISH法检测结果均提示完全嵌合。病例2在+13d STR-PCR检测提示供者独立植入。病例3在+15d FISH检测提示完全嵌合。病例4移植+15d、+87d FISH检测均提示完全嵌合。病例3供受者血型不合(患者为A型,供者为O型),在移植后+90天左右,患者血型转变为O型。病例1术前合并G6PD酶缺乏症,术后经检测G6PD酶缺乏已被纠正。4.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例患者造血重建后均出现了Ⅰ度aGVHD,发生aGVHD的中位时间为+23d(+15d~-+33d)。2例患者出现了Ⅰ度cGVHD,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d(+108~+113d)。给与糖皮质激素、CD25单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处理后得到有效控制。目前4例患者分别随访至+654d、+338d、+325d、+275d,均无GVHD症状。4例患者中病例1和病例4分别于+30d、+27d出现了出血性膀胱炎,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oral mucositis,OM),出现OM的中位时间为+4d(-11~+17d)。只有病例4,于+194d出现并发带状疱疹。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3例为肺部感染,1例表现为肠道感染,只有1例患者在+5d时出现CMV感染。经对症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重症感染相关并发症。5.术后原发病变化情况本研究中4例患者移植后外周血血清肌酶较移植前有所下降,外周血检测基因缺陷被纠正。4例患者在移植后+50d内肌力较移植前稍有下降,+150d左右开始患者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双侧腓肠肌较前变软,并随着时间增加,肌力渐恢复至移植前水平。病例1随访至术后21月,患者肌力较前改善,表现为上肢持物力量的增加及行走时间的延长。其他3例患者术后随访至+338d、+325d、+236d,患者肌力稳定至术前水平,没有像其自然病程一样进行性恶化。结论1.HLA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存在高风险,但仍可用于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2.应用FBCA的预处理方案可保证DMD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成功植入,环孢素A+甲氨蝶呤的方案可有效预防DMD患者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GVHD的发生。3.DMD患者在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外周血血清肌酶下降,缺陷基因被纠正,近期随访观察到患者运动功能不同程度改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评估。

鲁灵龙[9](2012)在《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是目前根治重型p-地中海贫血的唯一方法。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的亲缘相关或无关供者是allo-HSCT最合适的供者,然而仅有20%~30%的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关人群中找到相合供者的概率是1/5万~1/10万,甚至更低,而且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去骨髓库检索。若进行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则将有90%的患者能够找到供者,解决供者难找的问题,进而为更多需接受移植治疗而无HLA相合供者的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单倍体移植面临着造血重建延迟、移植物抗宿主病重、免疫重建延迟、感染及移植失败的诸多问题。目前有关HLA单倍体治疗地中海贫血的研究较少,主要为白血病方面的研究,本课题将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单倍体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疗效,更好的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方法1999年8月至2011年10月我移植中心对21例患重型β-地中海贫血(以下简称地贫)的患者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两组:08年以前移植的地贫患者11人,患者年龄2岁~13岁,中位年龄6岁,男孩9人,女孩2人,地贫临床分度:Ⅰ-Ⅱ度7例,Ⅲ度4例,HLA配型均为高分辨1个位点不合。干细胞来源为父母的骨髓(BM),其中单个核细胞数中位数为2.5×108/kg(1.94-5.4×108/kg),其中2例第一次移植失败后3个月内分别进行了第二及第三次移植,结局都是移植失败。08年以后移植的地贫患者10人,患者年龄3岁-11岁,中位年龄5.5岁,男孩,4人,女孩6人。地贫临床分度:Ⅰ~Ⅱ度9例,Ⅲ度1例,HLA配型高分辨1个位点不合有8例,HLA配型高分辨全相合2例。干细胞来源为父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输注外周干细胞的单个核细胞数为中位数8.62(8~9)×108/Kg,其中1例移植后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3次。1、预处理方案:08年以前预处理方案以马法兰(Bu)+环磷酰胺(Cy)+抗人胸腺兔免疫球蛋白(ATG-F)为主。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Flud)或者全身放疗(TBI)。其中1例第二次移植用马法兰(Bu)+环磷酰胺(Cy)+抗人胸腺兔免疫球蛋白(ATG-F)+氟达拉滨(Flud),第三次移植采用环磷酰胺(Cy)+足叶乙甙(Vpl6)+全身放疗(TBI)。另外1例第二次移植采用环磷酰胺(Cy)+全身放疗(TBI)。08年以后预处理方案均采用静脉马法兰(Bu)+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d)+塞替派(TT)+抗人胸腺兔免疫球蛋白(ATG-F)方案。2、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的预防:08年以前移植患者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再此基础上加或不加“短疗程”甲氨蝶呤(MTX),出现GVHD者给予达利珠单抗(赛尼哌)或抗CD25单抗(舒莱)。08年以后移植患者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短疗程”甲氨蝶呤(MTX)。用法:08年以前CsA在移植前一天开始维持20小时静脉注射,监测血药浓度维持在150~250ug/L之间,MTX在移植后+1day、+3day、+6day、+llday应用,剂量分别为15mg/m2、10mg/m2、10mmg/m2、10mg/m2;MMF在移植后6小时开始按30mg/Kg.day口服应用。08年以后移植患者CsA在预处理开始(1.5mg/Kg.day)当天即给予20小时持续静脉注射,移植前一天开始(3mg/Kg.day)维持20小时静脉注射,监测血药浓度维持在150-250ug/L之间,MTX在移植后+1day、+3day、+6day应用,剂量分别为15mg/m2、10mg/m2、10mg/m; MMF在移植后6小时开始按30mg/Kg.day口服应用。3、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预防:08年以前移植患者在移植后第1天开始静脉应用肝素钠(100~150U/Kg.day)、质脂体前列素E1(10~30ug/d)。08年以后移植患者在预处理开始即开始给予肝素钠(100U/Kg.day)、质脂体前列素E1(10~30ug/d)和熊去氧胆酸(12mg/Kg.d)口服。期间监测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若无显着肝静脉闭塞病表现则在移植后20天停药。4、出血性膀胱炎(HC)的预防:在预处理期间水化碱化尿液,保证每小时尿量大于60~100ml/m2:同时应用美司钠:在第一剂环磷酰胺前半小时开始,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注射24小时;每天美斯钠的剂量=1.25×每天CY量,治疗主要采用采用水化+血小板输注,对于重度贫血者给予红细胞悬液输注。5、感染预防:所有病人入住空气层流间全环境保护,进层流病房前清除口腔、眼科、肛肠科等相关感染病灶,入住后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已达到清洁肠道的作用,工作人员及陪护人员做好消毒工作。移植前10天给予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CMV)感染。6、支持治疗:成分输血,全程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补充水、电解质、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等维持生命体征。7、植入检测:每日检测外周血血常规,如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CE)>0.5×109/L:无需血小板输注,血小板(PLT)>20×109/L:无需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Hb)维持在90g/L以上考虑植入成功。待造血恢复稳定即移植后一个月左右行植入证据检查:供受者间性别不同者以FISH检查染色体变化为依据,性别相同者进行HLA定量监测DNA短程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8、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危险分析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死亡风险因素采用逐步Cox回归模型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08年以前移植5例患者顺利重建造血功能,1例1年后恢复自身造血状态(地贫状态),6例未植入死亡。08年以后移植患者中全部顺利重建造血功能。1、GVHD发生情况08年以前移植患者植入成功的5例中有3例出现GVHD,总发生率为60%,其中全部为aGVHD。GVHD(?)床分度Ⅰ度、Ⅱ度、Ⅳ度各1例,GVHD相关死亡共1例。08年以后移植患者10例植入成功2例出现GVHD,总体发生率20%,其中aGVHD1例,cGVHD(局限性)1例,经抗排斥治疗,病情痊愈。2、HVOD的发生情况08年以前移植患者中5例发生HVOD,发生率为45.5%。其中轻~中度占60%(3/5),重度占40%(2/5)。年龄≤5岁的共4例,没有1例发生HVOD;年龄>5岁患者共7人,其中5人发生HVOD,发生率为62.9%。HVOD相关死亡率40%(2/5)。所有HVOD患者发生时间在移植后25天内,08年以后移植患者中无一例发生HVOD。3、HC的发生情况08年以前移植患者中3例发生HC,发生率27.3%。08年以后移植患者中1例发生HC,发生率10%。4、侵袭性真菌感染(IFI)、CMV感染和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08年以前移植患者发生IFI、CMV感染和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是18.2%(2/11)、9.1%(1/11)和63.6%(7/11)。08年以后移植患者发生IFI、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是10%(1/10)、10%(1/10)和50%(5/10).5、植入情况08年以前移植患者外周血NEU>0.5×109/L中位时间为16天(12~19天),其中3人至死亡时NEU<0.5×109/L;PLT>20×109/L的中位时间32天(11~56天),其中4人至死亡时PLT<20×109/L;脱离输注红细胞的中位时间38天(14-57天),其中4人至死亡时仍需输注红细胞。08年以后移植是患者外周血NEU>0.5×109/L中位时间为19.5天(18-24天):PLT>20×109/L的中位时间16.5天(9-60天);脱离输注红细胞的中位时间27天(9-60天)。08年以前移植患者其中5例供者独立植入,余6例未植入分别死于感染、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08年以后移植患者9例供者独立植入,其中1例在28天FISH检查提示:分别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3次,最近一次FISH检查示:[XX]3/[XY]497,无需输注红细胞。结论1、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尤其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稳定、aGVHD的发生率低、感染率低、移植相关死亡率低。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是否植入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未植入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植入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确保供者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是移植成功的关键。3、08年以后改良的化疗方案可以有效的腾空骨髓,为供者干细胞植入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供者干细胞稳定植入,并且由于化疗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并发症较少,为移植成功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4、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预处理不采用全身放射治疗以及采用熊去氧胆酸预防肝静脉闭塞综合征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5、在我们的结果中,年龄大于10岁、地贫Ⅲ度、TBI患者肝静脉闭塞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龄小于10岁,地贫Ⅰ~Ⅱ度、未使用TBI患者的HVOD的发病率,因此,地贫患者尽早行干细胞移植是很重要的。熊去氧胆酸联合肝素钠可以有效的预防肝静脉闭塞病的发病。移植后aGVHD、HC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上差异。6、HL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大大解决移植配型难的问题,为更多需要移植的患者带来希望。必要时再次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预防植入失败。

乔淑敏[10](2012)在《间充质干细胞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目的: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培养至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免疫表型测定,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并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的全面观察。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观呈梭形和多角形,并可见细胞核;高表达CD44,CD73,CDl05,不表达CD34,CD45,CD31和HLA-DR;能够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短而粗的微绒毛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细胞形态。一种是处于静止期,细胞核大,圆或卵圆形,仅有一个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少;另一种是处于相对活跃期,同一个细胞内可以看到1个或2个细胞核,细胞器数量丰富、结构清晰,并可见扩张的线粒体。结论:从脐带中成功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两种不同状态的超微结构。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培养至第3-5代用于临床治疗;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化疗达完全缓解。2例行亲缘HLA3/6相合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同胞HLA全相合骨髓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移植,1例行无血缘相关HLA4/6相合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行无血缘相关HLA5/6相合单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接受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后,行人脐带MSC(0.5×106/kg受者体重)治疗。结果:5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均获造血重建,并发生皮肤、肝脏和胃肠道Ⅲ-Ⅳ度aGVHD,经二线免疫抑制治疗无效,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胃肠道症状好转。患儿均未发生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目前患儿均无原发病的复发,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安全有效的。

二、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血输注配合促造血治疗获植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血输注配合促造血治疗获植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致谢和憧憬

(2)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针对269个免疫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高通量测序检查
    1.3 供者来源和移植物
    1.4 嵌合状态的检测
    1.5 预处理方案
    1.6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1.7 造血重建的标准
    1.8 干细胞输注
    1.9 支持治疗
2 结果
    2.1 BTK基因检测结果
    2.2 移植后造血重建及植活指标
    2.3 移植相关并发症
    2.4 移植后GVHD的发生
    2.5 移植后免疫重建
    2.6 随访
3 讨论

(3)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病例资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预处理方案
    3.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案
    4. 其他合并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5. 移植物植活标准
    6. BOS诊断、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反应评估标准
    7. 随访及定义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BOS患者的临床特征
    3. BOS危险因素分析
    4. BOS生存分析
    5. BOS预后转归及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静脉剂型白消安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模型预测能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数据代码解释
前言
第一部分 静脉剂型白消安体内暴露量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预处理方案
        1.3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
        1.4 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1.5 BU血浆AUC的测定
        1.6 RRT的诊断及分级
        1.7 造血重建的检测
        1.8 移植术后不良反应的评估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
        2.2 BU血浆AUC
        2.3 造血重建情况
        2.4 aGVHD
        2.5 RRT
        2.6 生存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静脉剂型白消安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药品与仪器
        1.3 数据分析软件
    2 方法
        2.1 给药方案
        2.2 allo-HSCT患者IVBU血药浓度的测定
        2.3 IVBU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2.3.1 数据缺失值和异常值处理
        2.3.2 NONMEM数据文件的建立
        2.3.3 结构模型
        2.3.4 统计学模型
        2.3.5 协变量模型
        2.4 模型的验证
        2.4.1 图形法
        2.4.2 非参数Bootstrp法验证
        2.4.3 VPC验证
        2.4.4 NPDE验证
        2.5 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3 结果
        3.1 受试患者基本资料
        3.2 变量数据分布情况
        3.3 基础模型
        3.4 协变量模型
        3.4.1 协变量间相关性
        3.4.2 体重模型
        3.4.3 协变量筛选
        3.4.4 候选模型
        3.5 最终模型
        3.6 模型验证
        3.6.1 拟合优度诊断图
        3.6.2 非参数Bootstrp法验证
        3.6.3 VPC验证
        3.6.4 NPDE验证
        3.7 模型预测能力评估
        3.7.1 外部验证
        3.7.2 Bayesian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6 模型代码
        6.1 基础模型代码
        6.2 候选体重模型代码
        6.3 最终模型代码
        6.4 基础模型外部验证代码
        6.5 体重模型外部验证代码
        6.6 最终模型(体重模型+SEX)外部验证代码
        6.7 体重模型+TBIL外部验证代码
        6.8 体重模型+SEX+TBIL外部验证代码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群体药动学的Bayesian反馈法在个体化给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 群体药动学简介
        1.1 群体药动学的定义及原理
        1.2 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
        1.2.1 NPD和NAD
        1.2.2 NP
        1.2.3 STS
        1.2.4 ITS
        1.2.5 NONMEM
    2 Bayesian反馈法简介
    3 群体药动学模型结合Bayesian反馈法在个体化给药中的最新应用
        3.1 治疗有效窗窄的药物
        3.2 个体化差异大的药物
        3.3 特殊人群用药
        3.3.1 小儿个体化用药
        3.3.2 老年人个体化用药
        3.3.3 肥胖者个体化用药
        3.4 合并用药
    4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带血序贯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干细胞采集
    二、预处理方案
    三、移植并发症的防治
    四、移植后植入效果评估
    五、随访
    六、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供者来源
    二.两组病人疾病构成比
    三.供者位点不合及干细胞输注情况
    四、移植并发症的发生
    五、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
    六、移植后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移植相关死亡率、非复发死亡率等分析
    七、患者移植后死亡的原因
    八.植入监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7)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预后分析
    摘要
    Abstract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ML1-ETO 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摘要
    Abstract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概述
    1.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
    1.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
    1.5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现状
    1.6 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进展
    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8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DMD患者纳入标准
    2.2 DMD患者排除标准
    2.3 供者选择标准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方案
    3.1 患者移植前准备
    3.2 供者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3.3 预处理方案
    3.4 造血干细胞移植
    3.5 移植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3.6 促进造血重建及对症输血治疗
    3.7 术后造血重建及血型转变的检测
    3.8 术后植入状态的检测
    3.9 术后原发病的监测
第四章 疗效评估标准
    4.1 肌力评估
    4.2 造血重建
    4.3 造血干细胞植入遗传学检测
    4.4 急慢性GVHD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4.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疗效的总体评价标准
第五章 结果
    5.1 4例DMD患者符合纳入标准
    5.2 供受者HLA配型及血型
    5.3 移植干细胞数
    5.4 造血重建
    5.5 植入情况
    5.6 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5.7 术后心肺功能变化
    5.8 术后基因及肌酶变化
    5.9 术后运动功能变化
第六章 讨论
    6.1 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MD的安全性探讨
    6.2 移植方式及方案的选择
    6.3 移植后原发病改善情况
    6.4 问题及展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地贫的溶血机制的研究
    1.2 地贫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对象
    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2.2 移植前治疗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病人的选择及准备
    3.2 造血干细胞采集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方法
    3.4 统计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造血重建
    4.2 总体生存及结果
    4.3 并发症
    4.4 死亡原因
第五章 讨论
    5.1 造血重建
    5.2 总体生存结果
    5.3 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间充质干细胞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超微结构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汉双解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无关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血输注配合促造血治疗获植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张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HLA不全相合无关供者或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J]. 聂玲,苏涛,杨开泰,赵俩,胡健,杨双汇,徐雅靖,付斌.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20(08)
  • [3]非血缘与同胞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秦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分析[D]. 庄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静脉剂型白消安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模型预测能力评估[D]. 周雅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单倍体干细胞联合无关脐带血序贯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D]. 许文锋.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1)
  • [7]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研究[D]. 张青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8]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初步研究[D]. 庞绍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9]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临床疗效观察[D]. 鲁灵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10]间充质干细胞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研究[D]. 乔淑敏. 苏州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异基因骨髓移植失败后脐带血输血联合无关供者造血治疗后活体移植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