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ubrokinase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Bio-Lubrokinase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一、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伟[1](2020)在《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冠通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再发心绞痛的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包括对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炎症因子、血脂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指标改善进行评价,为冠通方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心内一区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型的病人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参与研究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冠通方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抗心绞痛治疗,冠通方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冠通方中药煎服,两组病人均治疗4周。通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心电图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LVEF值的差异来综合评价冠通方的治疗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有无不良反应等评价冠通方用药安全性。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既往史、常见危险因素、生命体征、既往行PCI时的发病诊断、病变支数、已放支架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指标:冠通方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冠通方组均能使主症(胸痛、胸闷)及次症(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之各症状积分下降的更加显着(p<0.05),从而更显着的降低了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5)。冠通方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53.3%,但两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P>0.05),故二者在心电图改善方面未见显着差异。冠通方组和对照组均能使hs-CRP和IL-6水平显着下降,且两组治疗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冠通方组治疗能使hs-CRP和IL-6水平下降更为显着。在调脂稳斑方面,除了HDL-C(p>0.05),其余3项TC、TG、LDL-C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联用冠通方治疗能更显着地降低TC、TG、LDL-C水平。虽两组治疗后均提高了患者的LVEF值,但二者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大常规、肾功能指标、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对照组有1例病人之ALT轻度异常。冠通方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与对照组(2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联合冠通方治疗的安全性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1、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能取得更佳的抗心绞痛疗效,但未能更显着改善缺血心电图改变。2、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虽未能更显着地提高LVEF值,但更明显地降低了中医证候评分,更显着改善了包括胸闷、胸痛、气短等的气虚血瘀证症状。3、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能更显着降低血脂(TC、TG、LDL-C)和炎症因子(hs-CRP、IL-6)水平,而起调脂稳斑及抑制血管炎症作用。4、对于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冠通方治疗较单用西药治疗能显着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

夏敏[2](2012)在《抗栓1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其对内皮素-1、血栓素B2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抗栓1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其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指标的变化,评价其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栓1号,2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在心绞痛疗效、主要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血浆ET-1、TXB2等指标方面的变化,统计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①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55%、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依次为15%、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胸痛、胸闷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在改善心悸和气短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③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65%、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依次为30%、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血浆ET-1、TXB2水平变化:ET-1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96±11.90(pg/ml)、31.45±19.22(pg/m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1.06±10.16(pg/ml)、44.33±18.40(pg/ml); TXB2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02.98±78.92(pg/ml)、24.36±11.74(pg/m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7.29±26.61(pg/ml)、38.63±18.46(pg/ml)。治疗组治疗后血浆ET-1、TXB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1、TXB2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⑤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栓1号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主要症状,提高心绞痛和中医证候疗效,并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同时能显着降低血浆ET-1、TXB2水平,提示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孙建平[3](2009)在《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冠心病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并符合中医胸痹(心血瘀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试验组(33例)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32例),同期对照治疗1个疗程(4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速效扩冠药(硝酸甘油)停减率、临床症状变化、超声心动指标、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和血浆中CRP、ET、NO、TXB2、6-keto-PGF1α等水平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心绞痛和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提高速效扩冠药的停减率;改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ET、TXB2的水平,升高NO、6-keto-PGF1α的水平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血府逐瘀汤加治风活络药物内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比较单纯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治风活络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时较之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加肯定。

李柳骥[4](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晏清,邹春颖,魏春杰[5](2006)在《蚓激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丛春[6](2004)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玉峰[7](2003)在《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虽然仍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但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都发现本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并已成为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冠心病的防治目前仍是医学研究的焦点之一。10年来,心脏介入术、血管重建术的发展,提高了医疗水平,降低了死亡率,但与此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国内临床实践中有较好的体现,许多冠心病患者选用中医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并从中受益使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因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血无力,血滞心脉,其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则因寒邪侵心、七情太过、饮食过于肥甘厚腻,使心胸清明之区,诸阳不展,心脉闭阻,多为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由于标本同病,虚实夹杂,因此在治疗上应予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气虚而致瘀血、痰浊内生,阻于脉中,又加重气虚,而使瘀血、痰浊益甚。所以,紧扣“气虚”、“血瘀”,以补为通,以通为补,通补兼施,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冠心病基本治法,使其补而不壅塞、通而不伤正。黄芪丹参滴丸基本组方为黄芪、丹参、三七、降香,主要作用益气活血。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养心氏片作对照药,对黄芪丹参滴丸和养心氏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观察。本研究共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分别为78.3%、48.3%和83.3%,优于对照组的72.5%、42.5%和75%,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学方面,两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浆粘度与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胸痛、胸闷等气虚血瘀型心绞痛主症及心悸等气虚表现,但气短,乏力等气虚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通过以上临床研究表明,认为本药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一个安全、有效的制剂,同时提示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河,闫德春,方进平,肖毅[8](2000)在《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口服百奥蚓激酶(北京百奥药业责任有限公司生产)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治疗组(A组),另一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百奥蚓激酶口服(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均下降(P<0.01),左室舒张功能均有改善(P<0.01或P<0.05),但B组改善更明显(P<0.01或P<0.05)。结论:百奥蚓激酶可以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并能改善左室的舒张功能。

彭敏[9](2008)在《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研究阐明热毒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热毒导致血栓形成的靶部位是络脉的论点,并立清热解毒通络法,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响,用角叉菜胶构建尾部血栓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的黑尾长度,查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研究结论解毒通络合剂有减轻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尾部血栓形成的作用,通过预防性给药,可以使IL-1β、TNF-α值降低,抑制炎症反应,使AT-Ⅲ活性活性增强,D-二聚体含量降低,从而减轻血栓形成,而中剂量即是其发挥疗效的最佳剂量。临床观察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对照组45例,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48例,加服解毒通络合剂,疗程4周。研究显示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液粘聚状态,改善心功能。临床观察解毒通络合剂干预介入术后心绞痛的作用,对照组14例,予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20例,加服解毒通络合剂,疗程3个月。研究结果解毒通络合剂对介入术后复发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能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凝血与纤溶。

姜钧文[10](2003)在《复心汤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观察复心汤灌胃对大鼠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地奥心血康组:等效剂量地奥心血康(0.12g/kg/d)灌胃:复心汤高剂量组(81g/kg/d):6倍等效剂量灌胃;复心汤中剂量组(40.5g/kg/d):3倍等效剂量灌胃;复心汤低剂量组(13.5g/kg/d):等效剂量灌胃,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7天。第8天实验各组大鼠均在实验前1—1.5小时给药,用垂体后叶素制备缺血心肌模型。观察ECG、SOD及-dp/dtmax、LVEDP的变化。结果:复心汤与地奥心血康胶囊皆能够有效防止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ECG ST-T的改变。二者皆能升高大鼠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其中尤以复心汤高剂量组明显。此外,复心汤还能够比较明显的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指数。结论:中药复心汤可以有效的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对抗心肌缺血的发生,是治疗和预防心肌缺血的理想药物。对于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的防治亦有明显的作用。

二、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及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胸痹气虚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终止试验标准
        1.6 脱落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基本资料
        2.2.2 安全性观测指标
        2.2.3 疗效性观察指标
        2.2.4 疗效判定指标
        2.3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基线分析
        3.2 疗效分析
        3.2.1 心绞痛疗效改善
        3.2.2 中医证候评分
        3.2.3 心电图疗效改善
        3.2.4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2.5 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3.2.6 左室射血分数(LVEF)
        3.3 安全性
第二部分 讨论
    1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2 PCI术后心绞痛中医认识
    3 PCI术后心绞痛证型特点
    4 PCI术后“气虚血瘀”型的相关性研究
        4.1 以化瘀法抑制炎症反应
        4.2 以化瘀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4.3 以化痰法降低血脂
        4.4 以化瘀法改善凝血功能
        4.5 以益气法改善心功能
    5 冠通方的方解
    6 冠通方临床疗效分析
        6.1 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
        6.2 心电图疗效
        6.3 炎症因子
        6.4 血脂
        6.5 左室射血分数(LVEF)
    7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抗栓1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其对内皮素-1、血栓素B2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冠心病中医研究概况
        1.1 中医对冠心病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1.3 中医对冠心病分型论治探讨
        1.4 中医治法研究
        1.5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与活血化瘀法
    2. 冠心病现代研究概况
        2.1 冠心病的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情况
        2.2 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
        2.3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标准及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 方法
        2.1 分组及给药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3.2 两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两组血浆ET-1、TXB_2水平比较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抗栓1号组方、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1.1 “抗栓1号”组方及方义
        1.2 抗栓1号组方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2. 提高临床疗效
    3. 保护血管内皮与抗血小板聚集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相关病名及沿革
        1.1 心痛
        1.2 胸痹
        1.3 心痹
        1.4 真心痛
        1.5 厥心痛
        1.6 卒心痛和久心痛
        2 历代中医文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两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 现代研究
        1 现代中医学对胸痹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2.1 危险因素
        2.2 发病机制
        2.3 危险度分层
        2.4 治疗策略
    第三部分 历代对风药的认识
        1 风药的含义及特点
        2 历代论述
        2.1 先秦两汉时期
        2.2 隋唐两宋时期
        2.3 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应用
    第四部分 血瘀证
        1 血瘀证的概念
        2 血瘀证的渊源
        2.1 《黄帝内经》
        2.2 《神农本草经》
        2.3 《伤寒杂病论》
        2.4 《备急千金要方》
        2.5 《丹溪心法》
        2.6 《傅青主女科》
        2.7 《临证指南医案》
        2.8 《医林改错》
        2.9 《血证论》
        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
        3 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3.1 寒凝血瘀
        3.2 热灼血瘀
        3.3 气滞血瘀
        3.4 气虚血瘀
        3.5 痰湿致瘀
        3.6 饮食不节
        3.7 情志所伤
        3.8 年迈久病
        3.9 出血致瘀
        3.10 阴虚致瘀
        3.11 污秽之血
        4 血瘀证诊断标准
        5 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
        5.1 血液流变学
        5.2 血小板功能变化
        5.3 血管内皮损伤
        5.4 微循环障碍
        5.5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5.6 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
        5.7 免疫功能改变
        5.8 C-反应蛋白
        5.9 基因表达
        5.10 自由基损伤
        5.11 衰老与炎症
下篇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情分级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药物
        3.2 治疗方法及疗程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心绞痛疗效比较
        4.2 心电图疗效比较
        4.3 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比较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5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的变化
        4.7 血脂疗效比较
        4.8 血液流变学疗效比较
        4.9 治疗前后 CRP、ET、NO、TXB_2、6-keto-PGF_(1α)、TXB)2/6-keto-PGF_(1α) 水平的变化与比较
        4.10 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4.11 安全性检测
        4.12 不良反应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血瘀证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关系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探讨
        2.1 瘀血内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理基础
        2.2 瘀血生风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
        2.3 瘀血内阻络脉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重要环节
        3 方药研讨
        3.1 方药分析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1 治风活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4.2 治风、活络与化瘀关系探讨及其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介入时机初探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4)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5)蚓激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冠状动脉血栓
    1.1
    1.2
2 脑血管血栓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
    2.2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2.3 脑血栓的预后
3 脉管栓塞

(6)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ET的来源与理化特性[2]
2 ET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
3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SET的影响
    临 床
    实 验
    论 着
4 结 语

(7)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研究
        3 实验研究
        4 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的现代认识
        5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危险性评价
        4 治疗研究
        5 进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5 治疗结果
        6 疗效分析
        7 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热毒的提出及内涵
        (一) 热毒的含义
        (二) 热毒的现代研究
    二、热毒学说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地位
        (一) 真心痛发病中的热毒机制的提出
        (二)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
        (三) 热毒在ACS 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三、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
        (一) 瘀血阻络是真心痛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 血栓形成与血瘀证的本质
        (三) 热毒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
    四、热毒导致血栓形成的靶部位是络脉
        (一) 络脉的概念
        (二) 络脉的生理特点
        (三) 络脉的病理特点
        (四) 热毒致瘀病在络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黑尾长度的影响
    实验二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影响
    实验三 解毒通络合剂对实验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实验研究讨论
        (一) 动物造模机理
        (二) 解毒通络合剂对大鼠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的影响
        (三) 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大鼠AT-Ⅲ活性、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四) 解毒通络合剂对血栓形成大鼠IL-1Β、TNF-Α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观察及治疗方法
        四、试验结果
        (一) 心绞痛疗效比较
        (二) 临床证候疗效
        (三) 理化检查
        (四)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五、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分析
        (一)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有确切疗效
        (二) 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分析
    临床研究二 解毒通络合剂治疗介入术后心绞痛的研究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观察及治疗方法
        四、试验结果
        (一) 术后复发心绞痛情况
        (二) 心电图疗效比较
        (三) 心功能疗效比较
        (四) 对HS-CRP 的影响比较
        (五) 凝血纤溶指标疗效比较
        (六)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五、解毒通络合剂对介入术后心绞痛的干预作用分析
        (一) 冠脉微栓塞的概念
        (二) 解毒通络合剂干预介入术后心绞痛疗效探讨
    临床研究讨论
        一、ACS 中医药治疗概况
        二、解毒通络法开辟ACS 治疗的新思路
        (一) 解毒通络合剂的组成及方解
        (二) 处方药物药理研究
        (三) 解毒通络合剂疗效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10)复心汤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历

四、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冠通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 朱晓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抗栓1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其对内皮素-1、血栓素B2水平的影响[D]. 夏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3]治风活络法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孙建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4]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蚓激酶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J]. 杨晏清,邹春颖,魏春杰.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03)
  • [6]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研究[J]. 丛春.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4(02)
  • [7]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李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1)
  • [8]百奥—蚓激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J]. 王河,闫德春,方进平,肖毅. 首都医药, 2000(01)
  • [9]热毒与血栓形成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彭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7)
  • [10]复心汤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及左室舒张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姜钧文. 辽宁中医学院, 2003(04)

标签:;  ;  ;  ;  ;  

Bio-Lubrokinase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