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一、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树[1](2021)在《四川省体考类学生武术专项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简称体考”)是国家培养社会所需体育相关人才的重要选拔性考试。四川省是体考大省,采用身体素质加专项技术的测试方式进行考核。武术是四川省体考专项中唯一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为社会培养和储备武术专业相关人才的重要考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四川省体考武术专项的专项考试内容设置、考生考前情况、考生专项考试情况以及专项考试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四川省采用的是身体素质加专项技术的考试方法,专项分数占总分数的百分之四十,要求考生全面发展。在武术专项的考试内容设置上,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各占50%,要求考生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协调发展,总体来说考试内容设置相对平衡。(2)专项选择上,武术专项是体育类考试的热门报考专项,报考武术专项的男性考生明显多于女性考生。其次,本校有无武术专项教练以及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对考生专项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在整个师资配比中占比较小,多数中学无武术专项的体育教师。(3)在专项训练时间上,大部分考生进行专项训练的时间不超过一年,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在专项训练环境上,多数学校无专业考试场地供学生进行训练,武术专项的训练环境相对较差;在专项训练方式上,教练员为学校体育教师的,采用集中训练形式进行专项训练的比例,明显大于教练员为非学校体育教师的。(4)在考试内容上,多数考生对考试规则的了解程度为基本了解,对考试内容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女生在柔韧和协调类专项素质考试中更占优势;男生在难度类专项素质考试中更占优势;选择拳术的考生多于选择器械的考生;心理素质、自身专业水平及伤病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主要因素。(5)进入大学愿意继续深造武术专项水平的考生仅一半左右,男生较女生进入大学后更愿意从事武术专项水平深造。

李锦[2](2021)在《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联合下发,江苏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也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体教融合”的实施得到进一步深入。常州市坚持“出人才、争荣誉”的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积极发现、培养并向上级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目前为止,共培养了 24名世界冠军。在学校体育训练方面,常州市整合教育、体育两大系统资源,推动体教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的目标。有30所学校获批了 2017~2020年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常州市中心城区就有14所。为了全面了解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现状,本研究以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社会运行为切入点,以社会运行机制中的动力、整合、管控、保障和激励5个要素为研究基点,探讨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运行状况。为常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给常州市体卫艺处的统筹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得出如下结论: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在运动员培养和输送方面贡献突出。具体表现在:(1)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动力源于:国家和江苏省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大力支持、常州市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2)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整合要素而言,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在学段整合分布上是不均衡的。特别是某运动项目在学段衔接上出现“断层”现象。(3)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管控要素而言,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是三级管控。表现在课余训练办队模式上为:市队校办、与少体校联合办队、与俱乐部联合办队和学校办队。(4)就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保障要素而言,在训练主体保障,管理措施保障,训练经费保障和场地设施保障上均能保证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表现在:①参训主体方面:教练员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以及运动员生源和质量均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但棒垒球项目因普及度不高、开展较少等原因,棒垒球教练员的满足程度较低。②管理措施方面:教练员、运动员管理措施制定较完善,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措施有:制定了教练员选拔标准、教练员的日常训练管理措施和培训制度。制定了运动员招生指标、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管理措施和运动员学训矛盾的解决办法。③训练经费方面:经费来源渠道较丰富,经费支出合理,基本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具体经费来源渠道有:省体育局经费补助、市体育局专项拨款、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经费支出为参加运动竞赛、维持日常训练和场地器材的维修与更新。④场地设施方面:场地设施的建设符合我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场地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5)就常州市中心城区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激励要素而言,教练员和运动员激励措施制定较完善,能够保障课余训练的良性运行。提出以下建议:(1)常州市体卫艺处应发挥统筹作用,鼓励中心城区初中学段学校积极创建、申报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根据创建、申报学校的实际情况,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2)常州市体卫艺处应制定棒垒球优秀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招收专业棒垒球教练员,为开展棒垒球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提供人员保障。(3)常州市中心城区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加大与社会上各运动协会和俱乐部的联系,以联合办队,“冠名”队等形式,寻求社会体育资源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在场地设施和专职教练员的支持。(4)常州市中心城区1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都应重视带训教练员切身利益。在奖励措施中,应将教练员带队获得成绩,作为他们评职称、评奖、评优的加分因素。

贾玮维[3](2020)在《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艺术体操作为现代体操项目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艺术体操竞技水平在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是全运会年,各省市都在为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而全力准备。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历届全运会上争金夺银,同样在备战中尤其是在技战术方面的科学有效备战,对四川队在艺术体操项目比赛中夺取最好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训练中采取的技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视频分析法、逻辑归纳法法等方法,从竞赛和训练两个角度出发,针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技战术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四川艺术体操队内在的技战术方向和战略发展策略进行深层次研究,为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训练中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表明:(1)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2)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3)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4)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5)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对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2)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3)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李萍[4](2020)在《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我国的竞技性体操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大众性体操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备受人们的青睐。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自诞生之日起就交织在一起,时分时合,相互依撑,协同发展。大众性体操抓普及,为竞技性体操项目的发展输送人才;竞技性体操项目抓提高,为国争光。如何保证竞技性体操项目的持续优势,扩大其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又充分发挥大众性体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更有效地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奥运争光、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研究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体基础、存在样态、动因机理与理论构想,考察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案例,提出了推进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体操内涵的源于竞技性,宽于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轨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表现了“强身心、悦身心、美身心”的内涵属性与价值效应。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为本质基础;以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为实践旨归。2.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竞技性项目与大众性项目从分离到并行,到促进融合。我国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表现为组织主体的协同、联动性的赛事活动平台,互助式的推广普及模式与合作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其发展动因机理表现为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其面临困境包括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大众性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发展的失衡,以及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3.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是以项目间的兴强扶弱、项目互动与主体互支为基本原则;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表现的同质性与管理主体关系表现的同构性,以及解决其发展面临的现实困惑是促动其协同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管理机构、发展方式、运行过程的协同发展是其整体构想;项间协同、内外协同、纵横协同、竞赛协同与校社协同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4.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组织管理表现为政府、协会、学校协同管理的模式;总体特征表现为协同项目的大众性与多样性,协同主体的多元性;运行机制表现为运动项目间的协同、组织主体间的协同与裁判的协同。5.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要在更新理念、创新制度、强化治理、优化资源、赛事建构与目标融入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体操类项目的协同发展需要不断明晰其管理主体职能与责权利益,促进其项目结构优化与均衡,以及管理制度的科学与规范,形成同时代与社会发展相应的运行机制。

林婧婧[5](2020)在《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成为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重大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振兴、为国争光的重担。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主力军,为竞技体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前进动力。然而,读训矛盾成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绊脚石,它所引起的人才效益偏低、人才出路狭窄等蝴蝶效应,严重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开症结,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仅有利于运动员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且直观的是可以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体教结合”是目前为止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明显弊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融合,“体教结合”已基本消除了“两张皮”的致命伤,在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具体操作手段等方面均未达到预期目标,并且在践行的过程中还涌现出诸多制约因素。当务之急就是要巩固强化现有的三级训练体系、全面对接普通学校的特色体育、充分调动社会组织资源,缓解读训矛盾,发挥体育和教育的规律协同作用,成就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显然,以体育系统为主体的培养机制无法独自挑起大梁,需要破除举国体制和应试教育的禁锢,建立起以体育系统为主导,教育系统、体育俱乐部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竞技体育的腾飞提供垫脚的基石,进而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式对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资料收集,并对现行的“体教结合”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借鉴其有效举措,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基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路,打造适用于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前期走访与分析,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之所以能跻身全国百所重点体校并名列前茅的举措在于其通过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基准强化训练管理;把握运动员的“学生”定位,推进文化教学规范化建设;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注重学生素质教育;联合公办教育、基层体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运动员”意识,体校教学突出“体”字特色;整合有效资源,打造公私合作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举措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但是不可避免地在办学条件、读训矛盾、招生机制、选材机制、训练体制、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动机激励理论、木桶理论等指导下,本文借鉴国内外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有效经验,结合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完善建议: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设立协调结构、制定政策、改善办学条件等;完善招生机制,把好入口关;打破经验性选材传统模式,实现科学选材;通过动机激励加强训练管理;加强文化教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补齐短板缓和读训矛盾;推进体科医一体化建设;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健全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保障机制。

张雨薇[6](2020)在《艺术体操阿提丢转体动作的三维运动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艺术体操项目的深入发展,对身体难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旋转难度一直是我国艺术体操项目需要攻克的难题。阿提丢转体作为艺术体操转体动作的典型代表,如何在维持最佳旋转姿态的前提下增加转体周数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运用两台日产松下NV—米D9000摄像机,采用定点、定焦、定距的方式对优秀运动员和专修生进行拍摄;采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阿提丢转体动作进行解析。通过对比优秀运动员与专修生的运动学指标变化,分析其各个环节的技术特征并进行客观评价,总结其核心影响因素,为艺术体操教学与实践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阿提丢转体动作根据动作完成过程主要可划分为预摆、启动成型、旋转三个动作阶段。(2)优秀运动员转体运动特征:预摆阶段的肩、髋横轴旋转幅度较大,膝角呈由小至大的变化规律;启动成型阶段的肩、髋关节所带动的角速度快,通过充分打开双臂,从而获得较大的动量矩,随后通过双臂上举动作来固定转体姿态,以减小运动半径来减小转动惯量;肢体控制能力与动态平衡能力较强,转体中的上肢、身体重心与转轴差值较小,“有效旋转阶段”维持时间较长,占整个转体动作的46.2%。(3)专修生转体运动特征:在预摆阶段中的肩、髋关节预摆动作幅度小,膝关节角度变化不规律,且变化特征相差较大;在启动成型阶段所表现的肩、髋角速度慢,双臂打开幅度不充分,转体姿态成型速度较慢,“鹤立式”舞姿的上肢动作固定性差,运动半径较大;在转体过程中,上肢运动坐标、身体重心与转轴差值较大;在运动阶段的时间特征表现上,“有效旋转阶段”时间占转体动作总比的22.2%。(4)对比分析结果:在阿提丢转体动作中,优秀运动员的肩、髋旋转角度均大于专修生;专修生的膝关节运动特征缺乏规律性;以启动臂领先做圆周运动时,专修生上肢运动幅度小于优秀运动员,“鹤立式”舞姿成型速度均比优秀运动员慢;优秀运动员在旋转过程中,上肢坐标、身体重心无限接近转轴,专修生上肢运动表现不固定,且有左右偏移情况;在运动时间特征上,较专修生而言,优秀运动员较强的肢体控制能力表现出绝对优势的“有效旋转阶段”,阿提丢转体动作更具有效性。

唐灵芬[7](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自2011年起,全国开展了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下简称教资考试)改革,对教师准入制度作了全新的要求和规范,即高师院校师范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而是统一纳入全国统考范围。几年的试点,教资考试通过率大幅下降,这让原本占据优势的师范类专业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境,而这种冲击在体育师范类学生中无可避免,体育师范类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当前体育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通过情况,探求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提出切实提高教资考试通过率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466名本科生(399名男生,67名女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教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从个体因素(个人)、学习因素(学校)、教资考试制度因素(制度)三个方面来探求影响教资考试结果的相关因素。从上海体育学院教务处、体训学院办公室、教育考试网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业成绩、教资考试成绩等数据。对4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5名教师进行定性访谈。对历年真题和学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最后把相关数据通过Excel录入整理,并导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分析如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运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学习因素(各项学业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的关系;运用交叉表分析和卡方检验个体因素和制度因素与教资考试通过的关系;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显着因素。研究结果:(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2014级本科生(N=466)教资考试(含笔试+面试)通过人数为169人,通过率为36.3%。2014级的通过率最高(49.6%),其次是2013级(35.5%)。女生平均通过率(61.2%)远高于男生(32.1%)。通过教资考试的学生各科成绩均比未通过教资考试学生的各科成绩要好。(2)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个体因素来看,学生性别(Odd Ratio(OR)=3.3)、专项(OR=2.8)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3)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学习因素来看,综合成绩中的排名(OR=55.2)、学分绩点和(OR=2.3)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成绩(OR=8.2)、专业课程模块成绩(OR=6.9)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p<0.05);艺术体操、跆拳道等课程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p>0.05)。(4)从影响教资考试通过的制度因素来看,教资考试制度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p>0.05)。(5)基于对教资考试真题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教资考试具有以下特点:题型稳定,理论联系实际,无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考试题材多元,角度多变,综合知识点覆盖较广等。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学分最高(占总学分41.9%),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比例较低(占总学分5.9%),通识教育类课程集中于思政教育和一般技能两大类,综合实践类课程比重低,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研究结论:(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2-2014级连续三届本科生教资考试通过率总体偏低;2012-2014级每届的通过率均有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和学生对教资考试重视程度的增加;女生的学业成绩、教资考试通过率均要优于男生;学业成绩更优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教资考试。(2)学生性别和专项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3)综合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成绩和专业课程模块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有相关关系;艺术体操、跆拳道等课程成绩与教资考试通过没有相关关系。(4)教资考试制度与教资考试通没有相关关系。(5)教资考试内容具有题型稳定,题材多元、要求明确,综合能力是关键、注重应用,侧重实践、综合性强,难度加大等特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整体设置较合理。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教育类课程过少,地位比重偏低,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面;专业技能课程多,比重略高;通识教育类课程(课程种类和科目)全面性不够;综合教学实践课程种类不多,教学实习安排较晚等问题。研究建议:在学校方面,对教资考试需加深关注;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项选择的指导,重点关注学业成绩偏弱的学生,鼓励男生积极应对教资考试等;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的教学作用;重视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在个人方面,学生需加强对教资考试的认知;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等。

马洪秀[8](2018)在《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程建设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专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步入高校行列时间不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艺术体操课,需要加强课程的建设以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办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比对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建设情况,诊断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体操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济南幼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体操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存在滞后,出现与时代发展和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艺术体操教学方法和考核也存在陈旧、单一的现实问题;教学软硬件条件均呈现不足,师资队伍出现紧缺、断层现象。提出改革建议:1.按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设置要求,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综合进行艺术体操课程由学科型向职业能力导向转变,提高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素养。进一步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在艺术体操教学目标中的首要位置,以学定教,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艺术体操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检验幼儿教师能否科学组织幼儿园早操与户外体育活动,能否胜任幼儿教师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要进一步完善,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体系。

方奇[9](2017)在《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文中指出学校艺术体育是落实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切实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艺术素养,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内容之一。近些年,在我国体育与艺术融合发展的热潮之下,在以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中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当中,学校艺术体育被看作是一只生力军,能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核心作用。为具体研究学校体育中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形态、演进历史、关联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当代艺术体育流行的衍生现象等综合演进问题时,需要引入“艺术体育”的概念来立论论证分析的逻辑性,这也倒逼出对“艺术体育”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学校艺术体育”的学理基础及理论体系的必要探究。本课题旨在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变发展为主线,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经验相结合,系统地研究演进发展的整体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和理论与实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逻辑分析方法,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和社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沿着“是什么?是什么样?为什么?现在什么样?将来会如何?”的研究思路,即回答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起点是什么?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演进成什么样?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为什么如此演进?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有哪些实例现象?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将来还会如何演进?的五大核心问题来深入展开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重新定义“艺术体育”的概念,认为“艺术体育”的一般化定义是指在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基础上,以形塑身体之美引发人们产生美感进而激发参与兴趣为直接目标的身体活动。“学校艺术体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在校内外场域环境下,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为实现发展学生身体能力和美感素质的教育目的,所进行的以视听构式编排手段、姿态动作展示为途径的具有一定鉴赏和审美文化价值的身体活动。2.依据在学校体育健康课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开展的难易程度,“学校艺术体育”可分为基础类学校艺术体育、主体类学校艺术体育和外延类学校艺术体育三类;“学校艺术体育”具有健身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教育性的基本特征。3.“舞”在一定程度上能被理解为是学校艺术体育起源的萌发,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是基本起源于“舞”(包含有舞体动作、舞蹈样态、舞武式身体训练)的一种萌发状态。其中,乐舞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开创了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发生的最初样式。而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时的历史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种“体操文化兴行”的历史事实。4.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和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国内产生或引入、兴起或流行的时间点,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可划分为孕育期(1840-1911年)、生成期(1912-1948年)、形成期(1949-1976年)、外生式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五个主要的演进发展阶段。我国学校艺术体育形成的演进形态是一个从原生发展、到次生发展、再到再次生发展的相对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表现在:孕育期为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生成期为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形成期为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外生式发展期为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的演进形态、内涵式发展期为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5.分析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过程中的演进关联因素,在演进动因方面,宏观上,社会环境变化是影响演进发展的外部因素;中观上,学校体育的变革要求是主导演进发展的内部因素;微观上,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学生的个性需要)是推进演进发展的直接因素。在演进模式方面,主要有资源主导型、技术主导型、文化主导型三种演进模式。在演进规律方面,演进历程主要呈现出波浪式向前运动的演进规律,简称“波动”演进规律,表现有历史时间维度上的阶段式演进、个体及个体间质性维度上的互促共进式演进、空间量性维度上的扩散式演进三种形式。在演进关系方面,主要是社会、学校、学校体育、学校艺术体育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会生态依存”关系。6.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发展所形成的三种演进模式均能在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过程中找到对应的实例,包括: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中的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这些演进实例形成了在指导思想、管理经验、赛事活动、品牌宣导、市场营销等方面鲜明的实例实效和积累经验。7.预判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未来演进发展趋势,认为存在“以生为本、以融为纲、宽口径、求质量、重生态”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的前进方向会主要朝着“回归”、“扩展”和“创新”的三大方向发展。在所昭示的三大前进方向的引领下,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发展呈现出一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这种“三叶草”式的发展态势从规范化的学术术语上说,就是一种“三位一体”式的基本发展态势。

王甜[10](2017)在《2016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参加“2016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参赛者队伍的现状、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裁判员队伍的现状以及参赛者的竞赛成绩入手,客观分析2016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情况,准确判断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的竞赛情况,以科学的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使青少年艺术体操参赛者的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竞技能力水平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最终使青少年艺术体操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参赛者参加艺术体操训练的动机主要以兴趣爱好为主,大部分参赛者在未来的规划中选择了非艺术体操专业的其它方向,极少数人选择了继续从事艺术体操专业。2艺术体操教练员的比例较为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大都具有专业的运动背景,但是对先进理论及知识的接受度较低,训练方法手段更新滞后。3裁判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大都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和工作经验,但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现象。4我国青少年艺术体操地域之间、不同项目之间的发展存在差距,艺术体操竞赛开展受重视程度较低,省、市开展艺术体操竞赛较少。

二、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体考类学生武术专项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统考的相关研究
    2.2 对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统考的研究
    2.3 对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武术专项考试的研究
    2.4 对普通高校招生体育类专业武术专项应对的研究
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与其它省市的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分析
        4.1.1 直辖市与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
        4.1.2 东部地区与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
        4.1.3 中部地区与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
        4.1.4 西部地区与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
        4.1.5 东北地区与四川省武术专项考试项目设置的比较
    4.2 四川省体育类专业招生考试各专项比较分析
        4.2.1 武术专项与其他专项测试人数的比较
        4.2.2 武术专项与健美操专项的比较
        4.2.3 武术专项与体操专项的比较
        4.2.4 武术专项与艺术体操专项的比较
    4.3 四川省体育类考试武术专项考生的状况分析
        4.3.1 武术专项考生的报考意愿
        4.3.2 武术专项训练的年限情况
        4.3.3 武术专项考生的师从选择
        4.3.4 武术专项考生的训练频次
        4.3.5 武术专项考生的规则认知
    4.4 四川省体育类考试武术专项的得分分析
        4.4.1 武术专项考试中“正踢腿”的得分
        4.4.2 武术专项考试中“仆步抡拍”的得分
        4.4.3 武术专项考试中“腾空飞脚”的得分
        4.4.4 武术专项考试中“旋子/旋风腿”的得分
        4.4.5 武术专项考试中“专项技术”的得分
    4.5 四川省体育类专业招生考试武术专项的应对思考
        4.5.1 武术专项中专项技术的套路选择
        4.5.2 武术专项训练中场地环境的优化
        4.5.3 武术专项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控制
        4.5.4 武术专项训练中考试认知水平的提升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概念
        2.1.2 课余训练概念
        2.1.3 运行概念
    2.2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研究
        2.2.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管理研究
        2.2.2 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费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场地设施的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调查结果
    4.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情况
        4.1.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及学段分布情况
        4.1.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分布情况
    4.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情况
        4.2.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控情况
        4.2.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4.2.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保障情况
        4.2.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激励情况
    4.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成效
        4.3.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参赛等级和参赛次数
        4.3.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运动员输送
    4.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教练员基本情况
    4.5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动员基本情况
第5章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讨论与分析
    5.1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动力讨论与分析
    5.2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整合讨论与分析
    5.3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管控讨论与分析
    5.4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保障讨论与分析
        5.4.1 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保障
        5.4.2 管理措施保障
        5.4.3 经费保障
        5.4.4 场地设施保障
    5.5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激励的讨论与分析
    5.6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效果讨论与分析
    5.7 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反思
        5.7.1 关于学段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5.7.2 关于棒垒球教练员不足的问题
        5.7.3 关于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5.7.4 关于对教练员切身利益关注不足的问题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第7章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艺术体操训练方面的探究
    2.3 艺术体操竞赛方面的探究
    2.4 艺术体操备战方面的探究
    2.5 艺术体操发展现状方面的探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视频分析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分析
        4.1.1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优势
        4.1.2 四川艺术体操队的劣势
    4.2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现状分析
        4.2.1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2.2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2.3 裁判员基本情况分析
    4.3 四川省队面临第十四周期全国主要对手现状分析
    4.4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技术问题
        4.4.1 身体素质训练
        4.4.2 集体运动员个人技术能力的提升
        4.4.3 成套动作质量不足
        4.4.4 成套成功率稳定性不高
    4.5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第14届全运会面临的战术问题
        4.5.1 成套动作编排
        4.5.2 难度动作的设计
        4.5.3 临场应变与专注力
        4.5.4 心理素质
    4.6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技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4.6.1 增强四川队体能素质的训练
        4.6.2 增强队伍基本功训练及强化成套规格
        4.6.3 以测代练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4.6.4 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
    4.7 四川省艺术体操队集体组备战中战术训练的改进策略
        4.7.1 提升成套动作编排的艺术性
        4.7.2 提升动作难度及协调队员流畅性
        4.7.3 精准定位四川队的表演风格特点
        4.7.4 优化成套动作细节及锻炼弥补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四川队强化训练与提高身体素质能力为首要
        5.1.2 着重提升集体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能力水平
        5.1.3 强化队伍整体基本功训练水平及强化集体成套动作完成规格
        5.1.4 四川队取胜的关键在于集体成套编排的战术水平
        5.1.5 四川队集体组队员整体表演风格特点的定位要精准
    5.2 建议
        5.2.1 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5.2.2 大幅度提升四川队各项目成套动作编排的独创性
        5.2.3 建立四川艺术体操队国际交流比赛与训练有效机制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2.本体诉求: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属性基础
    2.1 体操类项目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2.1.1 体操类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2.1.2 体操类项目的特点与分类
        2.1.3 体操类运动的价值与功能
    2.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本质
        2.2.1 内涵属性表达的身心协同
        2.2.2 外延结构表达的发展协同
        2.2.3 价值理性表达的效益协同
    2.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践旨归
        2.3.1 转变体操的主体认知系统
        2.3.2 延展体操的客体对象系统
    2.4 小结
3.存在样态: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表现形态
    3.1 我国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体操类项目竞赛发展现状
        3.1.2 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现状
    3.2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方式呈现
        3.2.1 组织主体的协同助推大众体操发展
        3.2.2 联动性的体操类项目赛事活动平台
        3.2.3 互助式的体操类项目推广普及模式
        3.2.4 主体合作性的体操类项目管理体制
    3.3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动因机理
        3.3.1 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宏观推动
        3.3.2 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普及的微观诉求
        3.3.3 体操管理制度与资源配置的结构转变
        3.3.4 体操治理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
    3.4 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
        3.4.1 竞技性体操发展的时代冲突
        3.4.2 竞技体操与大众体操的失衡
        3.4.3 管理主体的角色双重与冲突
    3.5 小结
4.理论构想: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性思考
    4.1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4.1.1 兴强扶弱——促进均衡发展
        4.1.2 项目互动——优化资源利用
        4.1.3 主体互支——保障高效发展
    4.2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主要依据
        4.2.1 体操类项目动作内容属性的同质性
        4.2.2 体操类项目管理主体关系的同构性
        4.2.3 解决体操类项目发展的现实困惑
    4.3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整体构想
        4.3.1 管理机构的协同
        4.3.2 发展方式的协同
        4.3.3 运行过程的协同
    4.4 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具象规划
        4.4.1 项间协同——体操类项目间的协同
        4.4.2 内外协同——体操与其它项目的协同
        4.4.3 纵横协同——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发展
        4.4.4 竞赛协同——基层比赛的裁判协同
        4.4.5 校社协同——学校与社会的协同
    4.5 小结
5.实例呈现: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个案探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5.1.2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5.2.1 社会变迁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2 学校体育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2.3 体育文化与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发展
    5.3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协同项目的大众性
        5.3.2 协同项目的多样性
        5.3.3 协同主体的多元性
    5.4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的协同机制
        5.4.1 运动项目间的协同
        5.4.2 组织主体间的协同
        5.4.3 裁判间的协同
    5.5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5.5.1 参赛对象来源与类型存在不平衡
        5.5.2 制度要求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
        5.5.3 赛事组织管理还存在提高的空间
        5.5.4 赛事资金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
    5.6 小结
6.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实现策略
    6.1 更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理念
    6.2 创新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制度
    6.3 强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治理
    6.4 优化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的资源
    6.5 构建体操类项目的四级竞赛体系
    6.6 融入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的目标
    6.7 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后备人才
        2.1.2 体教结合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动机激励理论
        2.2.3 木桶理论
3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3.1 学校基本概况
    3.2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
    3.3 体教结合模式的运行
        3.3.1 市委市政府、体育局、教育局多头管理
        3.3.2 强化体育训练管理
        3.3.3 注重教育教学管理
        3.3.4 拓展学生素质教育
    3.4 体教结合模式运行的亮点
        3.4.1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3.4.2 打造公私合作俱乐部
        3.4.3 突出教学“体”字特色
4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硬件缺乏顶层设计和建设标准
    4.2 在成才观念上还存在读训矛盾
    4.3 招生机制存在弊端
    4.4 选材过程偏向经验性
    4.5 训练体制不完善
    4.6 教学体系存在不足
    4.7 引入社会力量机制不健全
5 优化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议
    5.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
    5.2 完善招生流程把好入口关
    5.3 打破经验性选材模式实现科学选材
    5.4 通过动机激励加强训练管理
    5.5 加强文化教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6 补齐短板缓和读训矛盾
    5.7 推进体科医一体化建设
    5.8 健全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保障机制
6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艺术体操阿提丢转体动作的三维运动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掌握阿提丢转体动作是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发展的现实需求
        1.1.2 阿提丢转体动作的完成有助于促进艺术体操旋转技术难点的突破
        1.1.3 阿提丢转体动作的运动学分析有利于完善艺术体操的教学方式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艺术体操转体动作基本特征
        2.1.2 阿提丢转体的技术特征
        2.1.3 关于艺术体操旋转难度的研究概述
        2.1.4 高速摄像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运用
        2.1.5 关于旋转类技术动作运动学研究现状概述
        2.1.6 关于艺术体操与运动学的融合应用研究概述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三维录像解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3 实验设计
        3.3.1 实验设备方案设计
        3.3.2 测试步骤
        3.3.3 转体动作阶段及特征画面
        3.3.4 运动学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阿提丢转体的动作结构特点和动作阶段的确定
        4.1.1 阿提丢转体的动作结构特点
        4.1.2 阿提丢转体的动作阶段划分
    4.2 优秀运动员阿提丢转体运动特征与分析
        4.2.1 预摆阶段
        4.2.2 启动成型阶段
        4.2.3 旋转阶段
        4.2.4 运动时间特征与分析
    4.3 普通专修生阿提丢转体动作运动表现的诊断与分析
        4.3.1 专修生预摆阶段个体分析
        4.3.2 专修生启动成型阶段个体分析
        4.3.3 专修生旋转阶段个体分析
        4.3.4 专修生运动时间特征个体分析
    4.4 阿提丢转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分析
        4.4.1 预摆阶段对比分析
        4.4.2 启动成型阶段对比分析
        4.4.3 旋转阶段对比分析
        4.4.4 运动时间特征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资格
        2.1.2 教师资格
        2.1.3 教师资格制度
        2.1.4 教师资格考试
        2.1.5 体育教育专业
        2.1.6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
        2.1.7 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相关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2.2.2 三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国内教师资格考试
        2.3.2 国外教师资格考试
        2.3.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情况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1.3 资料来源与处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1.1 基本信息
        4.1.2 学业成绩
        4.1.3 教资考试通过情况
    4.2 教资考试通过的影响因素
        4.2.1 个体因素
        4.2.2 学习因素
        4.2.3 制度因素
    4.3 试卷真题分析
        4.3.1 试题结构
        4.3.2 试题特点
        4.3.3 小结
    4.4 培养方案的分析
        4.4.1 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4.4.2 课程内容设置
        4.4.3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8)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程建设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艺术体操的定义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程现状分析
    3.1 艺术体操课课程基本情况
        3.1.1 课程性质
        3.1.2 学情分析
        3.1.3 教师情况分析
    3.2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课程现状
        3.2.1 艺术体操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3.2.2 艺术体操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3.2.3 艺术体操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3.2.4 艺术体操教学考核内容与方法现状分析
        3.2.5 艺术体操学时安排现状分析
    3.3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3.1 艺术体操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和目标导向
        3.3.2 教学内容存在滞后,与幼儿园岗位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
        3.3.3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3.3.4 考核评价不全面、不科学
        3.3.5 教学条件均呈现不足,师资出现紧缺、断层现象
4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课程诊改建议
    4.1 艺术体操教学目标改革
        4.1.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4.1.2 学校体育一般目标
    4.2 艺术体操教学内容改革
        4.2.1 体操教学内容指标的拟定
        4.2.2 艺术体操教学内容优化的程序
        4.2.3 艺术体操优化后的教学内容结构及分析
    4.3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4.4 考核评价办法的改革
        4.4.1 教师满意度
        4.4.2 学生满意度
5 结论
    5.1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5.2 构建完善课程体系
    5.3 以学定教,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9)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础概念研究
        1.2.2 体育与艺术集合性问题的基本内容研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系统演化理论
        1.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4.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假设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相关概念
    2.1 学校体育的内涵理解
        2.1.1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学校体育
        2.1.2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学校体育
    2.2 艺术体育的定义及辨析
        2.2.1 艺术体育现有定义分析
        2.2.2 艺术体育相似概念辨析
        2.2.3 艺术体育概念重新定义
    2.3 学校艺术体育的概念界定及说明
        2.3.1 学校艺术体育的界定
        2.3.2 学校艺术体育的内容与分类
        2.3.3 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3.历史与定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历史溯源
    3.1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基本起源
    3.2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发生样式
    3.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生成的历史状况
    3.4 小结
4.选择与发展:我国学校艺术体育不同时期的演进形态
    4.1 划分演进不同阶段的依据及确定
        4.1.1 基于特定历史时期变化的边界来划分
        4.1.2 基于学校艺术体育各项目形式在我国的引入及兴起来划分
        4.1.3 我国学校艺术体育演进不同阶段的确定
    4.2 各个时期的具体演进形态
        4.2.1 孕育期(1840-1911 年):专注于“强种保国”使命的原生型演进形态
        4.2.2 生成期(1912-1948 年):受益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蒙型演进形态
        4.2.3 形成期(1949-1976 年):涵化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次生型演进形态
        4.2.4 外生式发展期(20 世纪70 年代末-90 年代):立足于解放思想精髓的行动型演进形态
        4.2.5 内涵式发展期(21世纪至今):着重于人本关怀理念的成熟型演进形态
    4.3 小结
5.碰撞与交融: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关联
    5.1 演进动因
        5.1.1 社会环境变化的外在影响
        5.1.2 学校体育变革的内在主导
        5.1.3 受益主体的本体诉求
    5.2 演进模式
    5.3 演进规律
    5.4 演进关系
    5.5 小结
6.承传与创新:当代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现实演进的实例呈现
    6.1 资源主导型演进模式
        6.1.1 实例一: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演进
        6.1.1.1 西方“大体操”发展思想的资源
        6.1.1.2 我国“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形成
        6.1.1.3 我国学校“大体操”协同化发展思想的渗入
        6.1.2 实例二:健美操政府主导制管理和啦啦操半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演进
        6.1.2.1 政府主导制管理: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CSARA)
        6.1.2.2 半市场化运作管理: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
    6.2 技术主导型演进模式
        6.2.1 实例一:基于学生主体的健美操和啦啦操联动性竞赛的演进
        6.2.1.1 健美操国际赛及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1.2 啦啦操国内联赛、冠军赛、锦标赛制
        6.2.2 实例二:校园选拔类竞赛的演进
        6.2.2.1 青岛啤酒NBA啦啦操校园选拔
    6.3 文化主导型演进模式
        6.3.1 实例一:体操类项目集约平台活动的演进
        6.3.1.1 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
        6.3.1.2 湖南省学生阳光体操节
        6.3.2 实例二:校园品牌创建和课程营销的演进
        6.3.2.1 “啦啦操+足球”进校园:“一校一球一操”与“一校一品”
        6.3.2.2 “Adidas Dance”健身操舞校园课程
    6.4 小结
7.关照与展望: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趋势
    7.1 基本理念
    7.2 前进方向
    7.3 发展态势
    7.4 小结
8.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2.致谢

(10)2016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我国艺术体操发展趋势、对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1.4.2 我国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1.4.3 我国艺术体操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1.4.4 我国艺术体操裁判员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参赛者队伍的现状
        3.1.1 参赛者数量及分布的分析
        3.1.2 参赛者年龄结构的分析
        3.1.3 参赛者了解艺术体操途径的分析
        3.1.4 参赛者参加训练动机的分析
        3.1.5 参赛者参加比赛情况的分析
        3.1.6 参赛者训练规划的分析
        3.1.7 裁判员对青少年参赛者评价的分析
    3.2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3.2.1 教练员数量及其分布的分析
        3.2.2 教练员年龄结构的分析
        3.2.3 教练员学历结构与执教年限的分析
        3.2.4 教练员运动经历的分析
        3.2.5 教练员业务情况的分析
        3.2.6 参赛者对教练员评价的分析
    3.3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裁判员队伍的现状
        3.3.1 裁判员数量及其分布的分析
        3.3.2 裁判员的年龄结构与执裁年限的分析
        3.3.3 裁判员运动经历与学历结构的分析
        3.3.4 裁判员从事裁判工作动机的分析
        3.3.5 裁判员获得艺术体操信息渠道的分析
    3.4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运动成绩的分析
        3.4.1 青少年艺术体操各类器械项目成绩的分析
        3.4.2 青少年艺术体操个人、集体项目成绩的分析
    3.5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3.5.1 参赛者的舞蹈基础弱
        3.5.2 教练员过度依赖经验
        3.5.3 裁判员规模发展小
        3.5.4 竞赛数量少,缺乏交流和沟通
    3.6 2016 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中问题的改善对策
        3.6.1 夯实少年参赛者舞蹈功底,加强青少年参赛者理论的学习
        3.6.2 深化教练员艺术体操专业理论,促进艺术体操训练科学化
        3.6.3 加强裁判员对艺术体操专业知识及裁判知识的学习
        3.6.4 鼓励省市艺术体操竞赛的开办,加强地区之间的竞赛交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四、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体考类学生武术专项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D]. 徐树.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常州市中心城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运行研究[D]. 李锦. 扬州大学, 2021(09)
  • [3]四川省艺术体操队成年集体组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技战术策略研究[D]. 贾玮维.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2)
  • [4]我国体操类项目协同发展研究[D]. 李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温州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研究[D]. 林婧婧.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6]艺术体操阿提丢转体动作的三维运动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雨薇.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7]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资考试的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D]. 唐灵芬.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8]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体操课程建设改革研究[D]. 马洪秀. 山东体育学院, 2018(02)
  • [9]论我国学校艺术体育的演进[D]. 方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2016年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竞赛情况分析[D]. 王甜. 首都体育学院, 2017(08)

标签:;  ;  ;  ;  ;  

浙江省中学艺术体操教学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